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赵公子-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既杜绝了中饱私囊之事,又可以给官府节省一大笔开销,可是两全其美之策。
赵嘉却是有些迟疑的问道:“此言当真?”
在赵嘉心中,古代豪绅大多都是地主,都是吸血鬼,又怎会出钱出力帮助官府灭蝗。
更何况,赵嘉这个统治者,还得到上党没多久。
郑国笑道:“相助官府灭蝗,不仅能得到好名声,为当地百姓所敬重,更能保住这些豪绅田间粮食。”
“最为重要者,豪绅、大族相助官府,必然会给官府留下好影响,日后族内子弟入仕也容易些。”
赵嘉闻言,当即恍然大悟。
对于这个时代的豪绅、大族而言,最重要者莫过于名望、粮食以及当官,出钱相助官府灭蝗,就能得到这三样东西,他们又岂会不卖力?
“先生大才,嘉叹服!”
赵嘉紧紧握住郑国双手,唏嘘道。
………………………………
第二百七十八章 秋耕
时间流逝,转瞬已经到了八月,天气开始转冷。
却说赵嘉采纳郑国灭蝗之策,军民齐心协力,极大遏制了蝗虫的蔓延,保住了田间为数不多的粮食。
饶是如此,干旱、蝗灾仍旧让粮食大幅度减产,许多地方的收成,甚至根本不够百姓自己食用。
赵嘉极力进谏,赵王偃遂下诏免除所有灾荒地百姓赋税。
没有了沉重的赋税,再加上百姓们在灭蝗期间攒到的钱财,倒也能够艰难度日。
不过如此一来,赵国国库今年几乎没有收成。
若非破燕之后从齐国换来许多粮食,赵国恐怕根本难以支撑军队所需粮草。
假都中阳。
虽然新都已经逐渐完善,然今岁收成不好,为了节省开支以及稳住人心,赵嘉并未迁都,继续将行政中心放在中阳。
平岐君府。
李斯看着各地送来的公文,脸色浓重的说道:“君上,赵地位于北方,每年粮食只收一季。”
“秋收完毕,田地被翻土以后,现在都尚在闲置,待来年开春播种粮食,又要到秋季方能收获。”
“然今岁百姓收成过低,哪怕有官府免除赋税,恐怕也很难支撑到来年秋收。”
赵嘉闻言,不由眉头大皱。
“从秋季收获到来年开春,尚有半年时间,为何不在田间种植其余粮食?”
李斯对曰:“君上有所不知,赵国土地大多贫瘠,每年一季收成最好,若不断压榨土地,反而会影响来年收成,得不偿失啊。”
赵嘉轻轻捋了捋胡须,不发一语。
过犹不及的道理,赵嘉如何不懂?
这个时代没有化肥,仅仅依靠人畜粪便,想要让土地不间断种植粮食,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反,适当休耕不仅不会影响土地出产,反而会藏粮于地,乃可持续发展策略。
“我似乎记得,后世只有长城以北因为太过寒冷,才会种植春小麦,每年收获一季。”
“至于长城以南,大多种植冬小麦,待来年收获粮食以后,还能再种植一季大豆。”
赵国虽然地处北方,却仍在长城以南,若按照后世经验,完全能够做到一年种植两季。
现如今,唯一挡在赵嘉面前之事,那就是让土地保持足够肥力。
沉吟许久,赵嘉忽然说道:“事急从权,令百姓们焚毁荒草,将草木灰与人畜粪便混合洒于田间,再种一季!”
李斯脸色微变,劝道:“君上有所不知,粟都有其耕种时节,纵然不考虑土地肥力问题,冬季恐怕也不能种植啊。”
也不怪李斯如此。
假如此时胡乱种地,不仅会消耗掉大量种子,甚至会影响来年耕种。
是以,哪怕沉稳如李斯,此时也有些着急了。
赵嘉却是反问道:“据我所知,此时种植麦刚好,为何偏偏要种植粟?”
李斯闻言愕然道:“麦虽可食,然极难下咽,百姓向来种植不多,且种植出来也都给牲畜食用,君上下令种麦,恐怕百姓不会同意。”
听到李斯的话,赵嘉并不觉得奇怪。
小麦虽然在商朝中后期就已经出现在华夏,然而由于其难以下咽之故,种植并不普及,基本没有人会食用小麦。
一直到石转盘在汉代得到推广,让小麦可以磨成面粉之后,小麦的种植才逐渐广泛起来。
如今乃是战国末期,在李斯这些人眼中,小麦根本不能当做主食。
赵嘉盯着李斯,问道:“先生可知石转盘?”
李斯疑惑道:“何为石转盘?”
赵嘉答曰:“吾巡视各地,发现有穷苦之家低价购得小麦,而后将其置于两块大石之间,以人力转动上面石块,将小麦磨成细粉。”
“细粉掺水,则可烹饪出口感不错之食物。”
“磨粉之物,谓之曰石转盘。”
石转盘又称石磨,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直到汉代才开始逐渐普及,继而也让小麦成为主食。
赵嘉所要做的,就是将现有的东西加以改进,而后将其早几百年推广出去。
赵嘉相信,只要百姓们尝到了面食,对于种植小麦之事,肯定不会再有抵触心理。
眼看李斯还有些迷糊,赵嘉当即将其带着,见到了由墨家子弟亲自改进的石磨。
当李斯看到白花花的面粉,从石磨中不断掉落下来以后,不由目瞪口呆。
特别是尝过以面食烹饪的食物以后,李斯脸上的狂喜之色,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
“还请君上将石磨磨面之法公诸天下,百姓得知麦可磨成面粉,面粉口感极佳之后,必然愿意种植小麦。”
赵嘉深以为然,遂起草文书,在推广磨盘的同时,严令各地官吏督促百姓种植冬季小麦。
李斯所不知道的是,种植完冬季小麦以后,赵嘉还准备让百姓接着种植大豆,如此就能一年收获两次。
大豆营养丰富,有了石磨的出现,豆腐、豆浆、豆皮也能提前几百年面世。
这些东西的制作并不算难。
只要赵嘉将想法告知众人,自会有相应的人才为其分忧。
最为重要者,大豆根瘤有固氮养地的作用,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肥力。
若再加上草木灰以及人畜粪便,境内百姓一年耕种两季,想必也不再是问题。
一年耕种两季,就相当于让整个赵国粮食产量翻倍,对于赵国来讲,乃是功在千秋之策。
却说诏令颁布以后,哪怕赵嘉在民间威望极高,仍旧遭遇到了极大阻力。
大多数百姓在没有经验之前,都不敢贸然尝试种植冬小麦。
他们如此行为,不仅仅是因为担心小麦难以下咽,也是在忧虑种植冬小麦会耽误来年春耕。
对于百姓而言,哪怕只耽误了一季粮食的种植,就会给整个家庭带来灭顶之灾。
不仅仅是百姓,就连赵王以及邯郸文武,大多也心生疑虑,不愿轻易尝试。
好在有范增以及韩仓极力支持,再加上赵王偃对于自己这个儿子,已经有了一种莫名信赖感,这才力排众议,将秋耕令颁布到整个赵国。
有了各地官吏的严厉督促,哪怕许多百姓仍旧忧心忡忡,也不得不开始秋耕,将小麦种植在地里。
就这样,其余诸侯国百姓,仍旧沉浸在颗粒无收的悲痛中时,赵国百姓却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秋耕。
()
………………………………
第二百七十九章 秦国大疫
时间流逝,转眼已经到了十月。
古代所用乃农历,十月天气已经十分寒冷,特别是北方,甚至有人冻死。
申岐之地,中阳,平岐君府。
李斯奏曰:“秋耕已毕,如今天气严寒,百姓们却大多节衣省食,蜗居家中艰难度日。”
赵嘉问道:“府库钱粮可还充足?”
李斯对曰:“自齐国所换粮草,大王分给了君上不少,然灭蝗消耗钱粮过多,若仅仅依靠那些分配而来之粮草,根本不可能撑到来年开春。”
“好在这些年君上以酿酒为由,从各国购得粮草无数,绝大多数都已经被秘密储存,若算上这些粮草,申岐之地并不缺粮。”
赵嘉闻言,脸上不由浮现出了些许笑意。
乱世之中,最为重要者莫过于粮草以及人口,昔年长平之战,赵国正是因为粮草不足才被迫主动出击,以致落得惨败的结局。
作为有长远目光的穿越者,赵嘉不可能想不到这点。
昔年赵嘉做出了高度白酒,在整个赵国甚至九州大肆贩卖,曾一度被赵国文武所反对。
众所周知,酿酒消耗粮食过甚,赵国本就不产粮食,若再大肆酿酒,纵然能够凭借卖酒赚到许多钱财,也会将赵国粮食消耗殆尽。
乱世之中,粮草可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纵然手中有钱,想要大批量从其余各国购买粮食,也绝对不容易。
赵嘉却另辟蹊径,先将酿造的美酒推广出去,待高度美酒成为各国权贵宠儿以后,再以没有粮食酿酒为由,大幅度缩减美酒的供给。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列国权贵习惯了高度烈酒以后,再喝原来的酒便感觉寡淡无味。
一时间,各国高度白酒价格暴涨。
重利之下,必有勇夫。
价格暴涨的高度白酒,让各国权贵看到了赚钱的路子,于是就开始暗中与赵嘉做起了粮食生意。
对于此事,各国国君或许早有察觉,不过赵嘉也是打着酿酒的幌子购粮,再加上走私粮食者皆为各国大商贾、大权贵,纵然是各国国君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就这样,赵嘉用从各国购买到的粮食酿酒牟取暴利,又暗中囤积了无数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吾乃平岐君,自然要顾治下百姓死活。既然钱粮充足,那就不能让百姓们忍饥挨饿。”
李斯劝道:“话虽如此,然开仓赈灾并非小事,如今百姓们尚能勉强度日,若君上开仓放粮,百姓们虽然会感恩戴德,也难保不会让部分人寄希望于官府开仓放粮之上,继而疏于耕种。”
“更何况,粮草不动,君上随时可以领兵征伐,一旦动了备用粮草,若天下有变,恐失良机啊!”
说到这里,李斯朝着西方指了指。
赵嘉闻言,沉默了下来。
李斯的意思,赵嘉如何不懂?
就连全民灭蝗的赵国,且有从齐国换来的粮草作为支撑,百姓今年冬季生活都如此艰难。
反观秦国,数年来不断与各国交战,消耗钱粮不计其数,却是施屡战屡败,根本没有什么缴获。
纵然没有今岁的干旱与蝗灾,秦国都很难支撑过这个冬季。
有了干旱与蝗灾,更是让秦国雪上加霜,许多地方已经发生了饿死人的事情。
李斯所说的天下有变,正是等到来年开春,秦国经受过寒冷与饥荒的摧残以后。再调集备用粮草西征。
届时,必然能够大破秦国,广地无数,乃王霸天下之策。
“赈灾还是留下粮食准备攻打秦国?”
赵嘉右手手指轻轻敲打着案几,发出了‘笃笃笃’的声响,正在心中权衡着得失。
“秦国急报,请君上过目!”
就在此时,边城却是拿着一封急报跑了进来。
赵嘉拆开书信,看完里面内容以后,脸上露出极度复杂之色,不知该喜该悲。
李斯察言观色,看出了赵嘉的不对之处,急忙问道:“敢问君上,信中内容乃何事?”
赵嘉将书信递了过去,叹道:“秦国大疫,死伤无数。”
李斯闻言,急忙将书信接了过来。
果不出李斯所料,秦国连年征战不休,而且屡战屡败,哪怕家底非常浑厚,在经历过干旱以及蝗灾以后,国内仍旧出现了大规模饥荒。
饥荒,往往伴随着大量百姓的死亡。
只是这一次,秦国的饥荒太过严重,秦王政为了缓解饥荒,甚至下诏以粮食换爵位。
饶是如此,仍旧有大量秦国百姓被饿死。
死人太多没有及时处理,哪怕如今天气寒冷,尸体仍然逐渐发臭,继而引起了瘟疫。
瘟疫先是从某几个地点开始散播,由于整个秦国官府都将精力放在饥荒上,以致忽视了瘟疫的蔓延。
以至于,短短半个月时间,瘟疫在秦国迅速蔓延开来,让无数秦国百姓发病。
当秦国政府反应过来的时候,想要阻止已经有些晚了,哪怕处理了许多被感染的病人,短时间内仍旧未能控制瘟疫的蔓延。
李斯看完书信以后,脸上喜色越来越浓。
他挥舞着手中书信,振奋道:“秦国大疫,实乃天赐良机与君上,想必过了这个冬季,纵然秦国能够控制住饥荒与瘟疫,必然也会元气大伤。”
“彼时君上上书大王,再动用存储之粮草,趁着秦国缺粮少人之际,尽起大军攻入秦境,纵不能一战灭之,亦可广夺其地!”
赵嘉看着兴奋的李斯,再听完对方的一番话,亦是怦然心动。
历史上这个时候的秦国,究竟有没有爆发饥荒、瘟疫,赵嘉并不知晓。
然而,纵然那时的秦国果真爆发了饥荒瘟疫,赵国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根本没有余力趁机向秦国发动进攻。
现在可就大不一样了。
由于赵嘉的出现,赵国国力如今几乎提升了一倍,反观秦国却被削弱了不少。
如今赵国百姓因为干旱蝗灾,虽然也不好过,却不会出现饿死人的事情,申岐之地的府库内,甚至还秘密堆积着许多粮草。
赵嘉真要趁着秦国饥荒、瘟疫之际,出兵伐之,未尝不能大获全胜。
李斯看到赵嘉仍在犹豫,谏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还望君上当机立断!”
ps:《史记·秦始皇本纪》: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
………………………………
第二百八十章 二臣相左
却说赵嘉听得李斯一番话,遂怦然心动,想要省下粮草以待来年开春伐秦。
然此等大事,不可太过草率,嘉遂急召范增返回申岐之地。
不数日,范增风尘仆仆而来。
“增,拜见君上!”
再次看到赵嘉,范增居然有了些许陌生感。
如今的赵嘉,无论外貌还是气质,都有了不小的改变,特别是胡须留长以后,与以往形象有着极大区别。
“旬月不见先生,嘉思念之极啊!”
赵嘉上前,紧紧握住范增双手,脸上满是欣喜之色。
他并没有因为范增长时间不在身旁,就对其产生了生疏感,此番再度见到范增,反而有种久旱逢甘霖的愉悦。
感受着赵嘉双手传来的温度,以及对方那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范增心中仅有的些许生疏,当即消弭于无形。
说实话,长时间不在赵嘉身旁,范增也有些担心,自己会逐渐被君上边缘化。
事实证明,赵嘉对范增的信任从未有过消减,反而是范增自己有些杞人忧天了。
李斯立于旁侧,看到两人君臣相宜的模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只是眼睛深处,却闪过一抹微不可查的阴霾。
李斯并非不能容人,却只能容忍那些才能不如自己,对自己地位没有威胁之人。
与之相反,若是有人才能与其不相上下,甚至略有胜出,或许就会不折手段将其除去。
历史上,韩非就是最好的例子。
范增、李斯二人几乎同时投于赵嘉麾下,二人都有匡扶社稷之才,多年来相互配合,都为申岐之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不过,由于范增在大局以及谋略上的胜出,让李斯感受到了极大威胁。
好在李斯知道,如今赵嘉正值用人之际,此时太过排挤范增,对于赵嘉的霸业并非一件好事。
李斯与赵嘉一荣俱荣,自然不会做出如此不智之事。
于是乎,李斯就向赵嘉建议,将范增远派在了赵王身边,这样既能让范增发挥所长,又能令其离开权力中心,不与赵嘉日日相见。
李斯相信以自己的才能,与赵嘉朝夕相处以后,在其心中地位必然会慢慢超越范增,最终达到无可动摇的地步。
他却没有想到,范增离开赵嘉以后屡立奇功,不仅改善了赵偃、赵嘉父子二人关系,甚至还献上了灭燕之策。
哪怕最终未能灭掉燕国,却也让赵国版图极大得到了扩张,可谓是功勋卓著。
与之相反,李斯虽每时每刻都在赵嘉身旁,亦助其处理了申岐之地大大小小无数政务,功劳却都润物细无声,完全不似范增那般显赫。
两者相较,李斯自然感受到了浓烈的危机感。
此番看到赵嘉对待范增如此热切,心中阴霾也超过了往昔,好在李斯喜怒不形于色,哪怕并不怎么高兴,脸上仍旧带着灿烂的笑容。
却说君臣寒暄过后,赵嘉当即引着李斯、范增进入了屋内。
赵嘉没有过多废话,直截了当的说道:“今岁秦国爆发饥荒,亡者无数,以致瘟疫肆虐,尸骨盈野。”
“李师以为,当趁此良机整顿粮草、军备,待来年开春之际,以举国之力攻之。”
“彼时,秦绝不能挡赵之锋芒,赵有望称霸天下矣。”
“今召先生回中阳,正是为了此事,不知先生有何看法?”
范增听完赵嘉的叙述,抬头看了看脸上始终带着笑容的李斯,不由眉头微皱。
随后,他对着赵嘉作揖道:“据臣所知,自燕以举国之力攻赵以来,赵国几乎连年征战,府库钱粮入不敷出,百姓早已疲惫厌倦。”
“赵虽每战皆胜,广地无数,然新得之地百姓尚未诚心依附。”
“更兼今岁干旱、蝗灾并行,纵君上灭蝗及时,百姓收成仍旧十分微弱,果腹尚且不足,更无多余钱粮交付官府。”
“今卒已疲惫、民已贫乏、又缺钱粮,如何起兵攻秦?”
李斯闻言,脸上笑容逐渐收敛,沉声道:“想必先生居于邯郸多时,不知这些年君上以酿酒为由,从各国商人那里购买了多少粮食。”
“如今中阳官府秘密粮仓之内,粮草早已堆积如山,起兵攻秦,不在话下。”
李斯言下之意,就是说范增远离权力中心,不知晓行情就不要胡乱发表言论。
范增却不退让,反问道:“中阳所存粮草,能否令赵国数百万人衣食无忧,安然撑到明岁收获粮食?”
李斯拂袖道:“官府岂是善堂?百姓粮食不够大可节衣省食!君上灭蝗在先,上奏免除灾区百姓赋税在后,赵国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君上所做已然足够,纵有些许好吃懒做之人撑不过这个冬天,然比起攻秦大业,这点死伤又算得了什么?”
“慈不掌兵,先生熟读兵书,难道连这个道理都不懂?”
范增笑道:“慈不掌兵,乃为将之道;君上所需,却是为君之道。”
“将,可为胜利不折手段,纵牺牲部分无辜士卒生命,只要能够取得胜利,都在所不惜。”
“然为君者,施恩于民固可得百姓颂扬,以恩义挟持民意,以必大失民心。”
“吾常闻君上言:百姓如水,君王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不顾赵地士卒之疲倦,不顾赵国百姓之死活,而冒然兴兵伐秦者,纵得一时之利,亦必失天下之心。”
“且吾闻: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秦历经数代明君,底蕴之深厚,无可比拟,纵这些年屡逢败绩,又得干旱、蝗灾、瘟疫肆虐,亦非好相与之辈。”
“赵以举国之力伐秦,胜负未可知也,胜亦不得全功,败必万劫不复,予以为不可贸然兴兵也!”
范增的一番话,可谓是振聋发聩,然而李斯听完,却是仰天大笑三声。
赵嘉问道:“敢问先生为何发笑?”
李斯反问道:“君上可知,昔年商君三见秦孝公之事?”
赵嘉曰:“愿闻其详。”
李斯笑道:“昔年秦孝公下求贤诏,商君应召入秦,初见秦孝公,大讲三皇五帝,上古君主之帝道,秦公怒而去,不屑帝道也。”
“商君二见秦公,大讲仁义王道,秦公昏昏欲睡,志不在王道也。”
“商君三见秦公,献上治秦九策,明令法令,奖励耕战,以霸道治民,以霸道夺天下,终成霸业,威压关东六国。”
“今乃大争之世,范增先生不以霸道取天下,反而妇人之仁,错失灭秦良机矣!”
()
………………………………
第二百八十一章 争相献策
面对李斯以霸道治国、治军、治民的理论,范增却是不敢苟同。
他摇头道:“秦起于西部边陲、蛮荒之地,百姓好勇斗狠而国家穷困,更兼四面环敌,商君才以霸道猛药治之。”
“商君变法距今已有百余年,秦固然变得无比强盛,亦有极大隐患。”
赵嘉问道:“有何隐患?”
范增曰:“秦以军功授爵,分田地于有功将士,固然能够激励秦卒奋死作战。”
“然百余年来,秦国立功将士不计其数,以致关中之地皆赏赐出去,若不能继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