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为唐王-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窕飞硖搴芎茫獯渭漓攵匀梢庖逯卮螅捎σ源笫挛兀
听到此言,李隆基点了点头,的确,此时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自己能否流传千古,媲美太宗皇帝。打定心绪的李清转头对着身旁的高力士点了点头。
得到李隆基的示意,在其身后一身紫袍的高力士方才走到城楼之前,从身后的小太监手中结果一道圣旨,当着丹凤广场之下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面打开。
李清等人,由于一等亲王的尊贵身份,再加上贵为为数不多手握实权的皇子,站在丹凤广场前列,自然看得清城楼之上几人的一举一动。
此刻的李清看着高力士手中黄的刺眼的卷轴,心中夹杂着难以言说的感慨之意,李清虽然远离京师,但是对于此次皇陵祭祀背后的事情自然是有着八分的了解
,如今这道圣旨的拿出,李清自然知道这才是此次祭祀的重头戏。
看着城楼之上迫不及待宣读圣旨的君臣二人,熟知历史的李清已经猜测得到,现在的玄宗皇帝已经彻底蜕变为一个好大喜功夜郎自大的昏君,再也不复开元年间的文治武功。
其实不只是李清,无论是李清身边的永王、延王等人,亦或是站在李清身后的文武百官,和一些重要的宗室人员无一不是屏住呼吸,抬起额头双眼紧紧盯着丹凤楼上的那道刺眼的圣旨。
并没有让众人等待太久,高力士那特有的尖锐之声就已响彻整个丹凤广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朕登龙以来,诛韦后,灭太平,荡清天下,威加海内,德服四方,群臣进谏朕为“开元神圣玄武皇帝”,顾及百官,今日朕特此昭告天下,即刻进位“开元神圣玄武皇帝”,以安臣心!“
接下来自然是免不了一番歌功颂德,圣旨一下,丹凤广场之上刚刚站起的群臣和宗室人员再次双膝跪地,齐声呼道:“吾皇英明,臣等参见开元神圣玄武皇帝陛下,愿陛下寿与天齐,威加四海,保我大唐国祚万年绵长!”
众人的歌功颂德让原本因为身旁的杨玉环的状态而心生一丝担忧的李隆基变得再次兴奋起来,双手在此虚抬,直接开口说道:“诸卿平身,皇陵祭祀乃是国之大事,昔日,太宗皇帝有言”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朕深以为然!”
“正是因为时刻牢记太宗皇帝警言,如此国之盛事,自当与民同乐,君与民同乐,民方能为君死战!如今大唐万里河山的稳固昌盛,除了李家历代先祖的披荆斩棘,更少不了诸位呕心沥血的辅佐!“
听到此言,李清不由得暗自点了点头,即使如今的李隆基已经宰相昏君的路上迈进,但是毕竟是一个开场三十年开元盛世曾经励精图治的一代明君,若没有安史之乱的发生,以唐玄宗的功绩未尝不能与文治武功的太宗皇帝相提并论。
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没有如果,安史之乱注定是少年掌兵、风流无情的唐玄宗一生的败笔,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不想它发生它就不发生,正如此刻的李清一样,即使明知道此刻站在城楼之上威严的唐玄宗正在一步一步的朝昏君的方向迈去,明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安史之乱就会爆发,面对着着必然会发生的一切,李清依然什么都做不了。(未完待续。)
………………………………
第431章 丹凤楼前 (下)
大唐一等亲王,剑南节度使,益州大都督,这一个个职衔也许在别人看来位高权重,权势滔天,但是李清却是清楚的知道这点力量在面对着安史之乱的时候,依然不够看。
与李清的表现相反,站在城楼之下的文武百官听到李隆基如此一番荡气回肠的话语,纷纷躬身拜服,再次开口歌功颂德道:“吾皇英名,以微臣看来,陛下的攻击就算是比起太宗皇帝而言也是不逞多让!”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即使已经稳坐帝位近四十载的李隆基对于马屁的免疫力也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高,听到城下群臣对自己的歌功颂德,李隆基自然十分乐意。
转头看着身后的一位全身披甲浓眉虎目的中年汉子,李隆基直接开口说道:“玄礼,接下来一路的防卫可以安排好!”
虽然因为群臣的歌功颂德和万民的俯首称臣心中多了几分喜意和自得之感,但是李隆基却还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对于自己的安全,李隆基不容许出现半点纰漏。
听到陛下的问话,全身披甲显得英武非凡的陈玄礼走上前来拱手说道:“陛下尽管放心,丹凤广场周围羽林军的将士已经完全就位,接下来,陛下带领百官和宗室子弟过延喜门,入皇城,太庙祭祀历代先祖灵位,而后出出承天门,过第四横街,经春明门前往东郊皇陵。“
陛下尽管放心,这次的行进路线是由兵部和将军府以及北衙四军诸位将军商定而成,我们能够确保万无一失,第四横街三千名长安城守军亲自出兵把守,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而且,街道两旁已经密布了羽林军的弓弩手,一旦发现任何人意图不轨,当场射杀,绝对不会对此次的祭祀造成任何影响。
”而且,一路之上,末将亲自率领八百名龙武军铁血警锐,时刻守卫在陛下以及诸位王公大臣身旁,定能保障此次的祭祀万无一失。“
知道陈玄礼性格的李隆基自然清楚,若不是有十成的把握,面前的陈玄礼绝对不会夸下如此海口,当即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后对着身旁的高力士开口说道:“摆驾太庙!”
说罢,携着身旁杨玉环的纤手向着城楼之下走去・・・・・・
周围的守卫看着皇帝陛下率先离开,短暂的惊愕之后,纷纷疾步上前,生怕出现半点意外,虽然说此刻的丹凤广场已经被羽林军将士层层守护住,但是难免一些漏网之鱼,若是皇帝陛下出现半点意外,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难逃灭族的责任。
有着皇帝和贵妃在前面带路,李清等人身为皇族嫡系血脉自然紧随在皇帝和贵妃后面,成为第一梯队之人,紧接着李清等人的是一些声名不显的嫡系宗室子弟和皇族长辈,他们组成了第二梯队,接下来示意左右丞相和六部尚书为首的文武百官,百官之后,则是公主和王妃以及一些权贵夫人,近千人的队伍,在一个个手持唐刀身披明光铠甲龙武军和羽林军的将士层层守护下缓缓地向着皇城东门延喜门赶去。
虽然丹凤广场周围人山人海,但是有着羽林军在前面开路,李清一行人走的并不慢,也是知道此刻,李清方才见识到龙武军和羽林军的精锐,虽然以前在丹凤门前,李清也是不止一次的见识过龙武军,但是李清却是清楚的知道,虽然同为皇帝禁军,但是同样有着强弱之分,那些平日里戍守城门的龙武军自然无法与此刻这些负责皇帝身旁警卫的龙武军能够相提并论。
半年军旅生涯的历练,李清再也不是半年之前那个初到大唐一无所知的小白,对于军队的精锐与否一眼就能了然于胸,即使没有真刀实枪的一番较量,但是看这些军士无论是秩序还是军纪以及行走之间的沉稳步伐,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李清可以毫不客气的说相同数量之下,即使以自己手中青螟卫的精锐想要完胜这支队伍,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甚至有可能是两败俱伤。
虽然经过一次次的血战,青螟卫损失惨重,但是毕竟有着青螟卫的底子,要知道青螟卫的前身可是丞相府穷尽十年之功花费无数心力方才筹建而成的一支精锐队伍,虽然经过一次次的新鲜血液的补充,但是此刻的青螟卫早已没有了当初丞相府三部武士的那般精锐程度,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此刻的青螟卫实力依然不容小觑,但即使对青螟卫不是一般的自信,但是李清也不得不承认,此刻的青螟卫若是真的与这些龙武军士交手,还真的不一定能够战而胜之。
相比于,对龙武军精锐的惊讶,李清对于左右龙武军大将军陈玄礼的好奇却要浓厚许多,一人身兼两卫之职,总揽龙武军士,负责皇帝陛下身边的贴身警卫,这可不是一般的信任。
想想也知道能够将自己的生命安危寄于一人之身,而且一托付就是这么多年,尤其是发生在李隆基这位铁血无情的帝王身上,是有多难得。
与李清一同走在前列的延王李玢似乎察觉到身旁李清的沉闷,闲着无聊的延王直接开口说道:“如此盛事,寿王为何如此沉闷?”
听到此言,李清收回思绪,并没有掩饰心中的惊讶,当即开口说道:“如今第一次见到龙武军士的精锐,真是出乎本王的预料,天下第一精锐军团果然是实至名归,这种精锐程度,就算是那些经历过血雨腥风的铁血边军也无法媲美!”
李清说得也是实话,其实若要比起真正的战斗力,那些边军就算是比之龙武军就算差也不会差上多少,他们所缺少的仅仅之时森严的纪律,边疆之地,山高皇帝远,大唐律法执行力度也就相对较弱,在边军主将眼中所看重的仅仅只有军功,相对的对于军纪的要求也就么那么严格,对于很多边军的违反军纪,大多边防主将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这些阴晴,一般常年在京师的宗室子弟自然无法知道,李清之所以了解,自然与李清如今身兼剑南节度使一职有着很大的关系,毕竟一道统帅,真真正正的手握兵权的一方主帅,李清所知道的自然要比一般人多的许多。(未完待续。)
………………………………
第432章 宗正卿
祭祀的队伍虽然庞大,但是队伍行走之间却是秩序井然没有的停滞,所以并没有用多长时间李清等人就已抵达此次皇族祭祀的中转站,太庙,李唐皇族历代先帝灵位安寝的宫殿。
相比于丹凤广场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由于太庙位在皇城,有着羽林军的层层把守,一般平民很难观摩此次的祭祀,此刻的太庙要显得寂静肃穆许多,毕竟是历代先帝安庆的地方无论是守卫力量还是宫殿规模比起一般的宫室都要强上许多。
等到李清一行人赶到的时候,太庙之前,宗正寺和礼部一些高层早已在羽林军的簇拥之下恭敬的站在太庙宫门之前等候皇帝一行人的到来。
其实皇族祭祀每年都有举行,但是今年的祭祀比之往年却又有所不同,不为别的,正是因为李隆基想借着皇族祭祀的机会进位“开元神圣玄武皇帝”所以,此刻的皇族祭祀比之往年无论是规模还是参与人数都要强上许多。
以往的皇族祭祀大都是由宗正寺一手操办,但是奈何此次的祭祀事情繁杂,凭借着一个区区的宗正寺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所以,这才有了礼部和宗正寺联手操办,只不过,虽然有着礼部的插手,但是李清却是清楚地知道这件事情依然是有宗正卿主导。
虽然若要论起手中的权势恐怕就算是三个宗正寺加起来也无法与礼部相提并论,但是奈何宗正寺主管皇族事宜,自立国以来,每一位宗正卿都是在李唐皇族位高权重很有威望的老一辈宗室人员才能担任,正如这一届宗正卿,按照辈分,李隆基都要开口尊称其为皇叔,如此地位,就算是礼部尚书见面都要拱手下拜,哪里还敢与宗正寺一较高下,而且此次祭祀有宗正寺主导这也是李隆基暗自授意,对于皇帝陛下的意见,众人自然不敢有半点的拒绝。
对于这件事情,李清自然是十分的理解,礼部与宗正寺的关系正如刑部与大理寺的关系一样,两者都是主管刑法案例,但是相比于刑部,大理寺却是管理刑部管理不了的案子,比如凡事宗室人员犯案,为了顾及皇族颜面和不想刑部接受各方的压力,犯法的宗室人员一律移交大理寺处理,大理寺直接向皇帝负责,权势滔天,根本不受各方面的施压。
刑部与大理寺两者虽然没有明确的高低之分,但是一般人总会不自觉的把大理寺想象的位高一等,毕竟李唐皇族见过一百多年,经过前前后后几代帝王潜移默化的熏染之下,李唐皇族的统治早已经深入人心,在平民百姓面前,任何事情,一旦沾上李唐皇族之时,总会显得神圣无比,而大理寺竟然能处理宗室人员,怎能不让人觉得位高一等。
看着不远处站在礼部尚书之前一头华发看上去已经接近花甲之龄的老者,李清不用猜也知道这位看上去一场慈祥的老者正是现任宗正寺的宗正卿,如今皇族之中硕果仅存的一位辈分极高的老者。
而且,如今李清来到京师已经有一段时间,虽然表面看上去无所事事,但是李清却是暗自派出一半的青螟卫分散出去,期间可是得到了不少的消息,不如说,面前的这个满头华发此刻正一脸笑意的与李隆基谈论祭祀相关事宜的老者虽然看似与世无争,但是这位宗正卿却是二十皇子延王的铁杆支持者。
正是因为有了这位皇族之中辈分极高的宗正卿支持,如今的延王和棣王才能在朝堂之上有立足之地,否则以永王的强势和太子的阴冷果决,又怎会在朝堂之上留下两个对自己位置存在潜在威胁的皇子存在。
而且对于这位宗正卿,短短的几日,据青螟卫搜集而来的情报虽然寥寥无几,但李清却是清楚的知道这位宗正卿原本在皇族之中声名不显,而且还不是嫡系皇族血脉,但是其为人却十分正直,与人为善,受人敬重,再加上辈分又极高,所以也就自然而然的接任宗正卿一职。
而且由于延王生性洒脱,很得这位宗正卿的看重和喜爱,宗正卿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为了延王的支持者,也许是心底里对于延王太过喜爱,所以当别人把自己划为延王一党的时候,宗正卿并没有开口解释什么。
李清虽然不是这位宗正卿,但是李清对于这位宗正卿的心思倒也能猜中几分,语气让别的皇子继承皇位,倒不如让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延王继承帝位,虽然如今太子之位已经有主,但是见过了人世沧桑备份极高的宗正卿同样清楚,自李唐建国以来,能够以太子之位登临帝位的皇子却是少之又少。
无论是建国之初的建成太子,还是先前中宗皇帝重俊太子,亦或是前太子李瑛,他们曾经都是风光无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储君,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不可谓不惨,正是因为有着这么多的前车之鉴,虽然如今三皇子忠王已经得到太子之位,无论是永王等诸位皇子还是李林甫等朝中重臣依然不相信李亨最终能够登临帝位。
这也是永王等诸位皇子没有放弃竞争储君之位的重要原因,因为不到最后时刻,谁都不能确定如今的三皇子就能笑到最后?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别的皇子最终继承帝位,以自己的辈分和在宗室之中的威望,新帝也不敢对自己动手,稍微聪明的皇子都能够想到,刚刚继承帝位他们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巩固自己的帝位,而他们要想稳固地位的最好方法就是得到宗室的认可,而以自己在宗室的地位和威望,得到自己的认可也就相当于得到了一般宗室人员的认可。
能够登上帝位的皇子无一不是聪明之人,他们自然能够想到这一点。
并没有给李清太多思考的时间,接下来自然是一连串繁琐的祭祀礼仪,太庙之前的白玉广场之上,建有太一、天一、招摇、轩辕、咸池、青龙、太阴、天符摄提九座神坛,九座神坛异常高大,成九宫格整齐的分布在白玉广场之上。(未完待续。)
………………………………
第433章 亚献之人?
并没有给李清太多思考的时间,接下来自然是一连串繁琐的祭祀礼仪,太庙之前的白玉广场之上,建有太一、天一、招摇、轩辕、咸池、青龙、太阴、天符摄提九座神坛,九座神坛异常高大,成九宫格整齐的分布在白玉广场之上。
皇族祭祀礼仪繁杂,整个祭祀过程足足进行了一个时辰左右,饶是以李清的毅力都差点坚持不住,所幸有着身旁永王等人,李清只需模仿他们的动作即可,再加上一旁延王刻意的提点,李清倒也没有出现丝毫的纰漏。
做完一切的李清不自觉的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此刻的李清真的觉得,与其参加这样繁杂死寂的祭祀,倒不如战场之上真刀实枪的血雨腥风来的痛快些,毕竟这样沉寂宁静的氛围让远离京师半年之久的李清十分的不适应。
看到李清如此表现,自始至终始终站在李清身旁的延王李玢开口说道:“倒也难怪连你都受不了,这样的祭祀仪式在场的能够受得了的皇子少之又少,他们一向养尊处优惯了,又怎会受得了这样的磨难。”
两人同为十王,身份地位大致相同,再加上年龄相仿,一个是十八皇子,一个是二十皇子,此刻的两人虽然没有兄弟相称,但是不得不说,短暂的相处,无论是李清还是延王李玢都对对方抱有好感。
相比于其他皇子之间的虚与委蛇,表面亲如兄弟暗地里却是恨不得把对方踩在脚下,李清两人的相处十分愉快,延王毫无背景,却能够稳居十王之列,面对着太子和永王的连番排挤却始终岿然不动,无论是心机还是手段,延王都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好对付。
延王是个聪明人,此刻璞玉微琢经过半年军旅生涯的历练李清同样不简单,两人自然能够看得到对方双眼之中的真诚,虽然无论是延王还是李清均是抱有目的的结交,但是两人丝毫没有画蛇添足的掩饰自己的目的,李清想着,恐怕这才是两人能够真正结交的原因。
有的时候与其花尽心思的去掩饰自己的目的,倒不如坦然言明来的好些,有的时候,不掩饰同样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毕竟类似延王这些站在大唐核心决策层之中的巅峰人物,他们所看重的并不是你能得到什么,而是双方联手他们能够得到什么利益。
而此刻李清与延王、棣王两人联手,无疑是一件共赢的事情,李亲看中的是二王常年盘踞京师的人脉和讯息,而两人看中的却是李清如今在父皇面前的恩宠以及如今寿王背后的宰相集团。
如今太子一党日间强势,永王也逐渐的飞扬跋扈,十王之间因为盛王突然加入太子一党已经打破最后的平衡,原本若是没有盛王的站队,就算是太子和永王的势力日渐强盛,凭借着棣王、延王、两方联手倒也勉强能够与前两方保持平衡。
听到延王的一番话,但是李清一时好奇之下,向着周围的永王等人以及站在六王之后的一些普通的皇子看去,果不其然,很多人都是满脸通红,满头是汗,一脸的疲惫,六王之中,四皇子棣王和永王最为不堪,若不是顾及到身为宗室表率,恐怕两人此刻已经疲惫的做到地上。
想比于永王和棣王的不堪,站在延王身边的盛王李琦以及站在六王首位的嗣庆王李俅两人同样让李清惊讶,盛王还好,盛王自小好强,即使心中再是疲惫,但是表面依然要强装衣服泰然自若的样子。
令李清真正忌惮的是站在首位刚刚满十八岁正是年少轻狂受不得半点委屈的嗣庆王,此刻的嗣庆王一脸的坚毅之色,没有半点的疲惫,完全没有这个年龄应该有的浮躁。
而且观其一言一行,李清已经能够察觉到这个自己从未谋面的嗣庆王是个性格坚毅之人,相比于盛王太子等人,这个嗣庆王所缺的只不过少了几分隐忍之感,不善于隐藏自己的仇恨,但是这完全与其年龄和经历有关,若是加以磨练,这个嗣庆王绝对会成为继太子之后的第一大对手。
这个嗣庆王若是真正成长起来,恐怕就算是如今权势正盛的永王也无法与之一较高下,不为别的,背后有着皇长子郯王的支持,嗣庆王绝对有这个资本,虽然这些年来嗣庆王深居简出,不问政事,李清与其也没有接触,但是通过郯王这一连串的动作,把嗣庆王推到风口浪尖之上,李清却是清楚的察觉到这个郯王之所以一直深居简出并不是真的看淡风云。
以前之所以表现出潜龙在渊完全是因为嗣庆王没有成长起来,不想引起有心之人的注意,如今嗣庆王年满十八岁,一辈册封为二等嗣王,常年深居简出的郯王自然出山,为自己唯一的养子做好万全的准备。
不用想也知道,有着嗣庆王的强势入主,日后的朝堂之上绝对会更加的精彩,想及此处,李清也不由得暗自皱起了眉头,暗自感慨道,自己的对手一个比一个强势,原本有着太子一个敌人已经无数次让李清死里逃生,如今若是再加上永王和嗣庆王背后的郯王,李清真的怀疑,这次返京究竟是对还是错?
而且,刚刚的祭祀仪式过程中,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所有宗室人员和百官祭拜之后,按照规矩还需从宗室之中挑选出三辈杰出之人进行三次献酒,首献有李隆基献酒这点毋庸置疑,终献有宗正卿献酒这点也属正常。
毕竟宗正卿虽然是旁系皇族,但是毕竟是李唐宗室之中仅存不多的长辈,在宗室等人心中很有威望,以宗正卿为终献自然没有人敢于质疑,真正令李清感到惊讶的却是原本作为亚献包括李清在内的很多人都以为会是站在十王之首的太子,但是事实确实出乎李清的预料,当宗正卿宣读嗣庆王作为亚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