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走进美国大报-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练的女管理家。

    阿什莉介绍了当天对我的安排:先由她介绍报社情况,然后参加报社的社论委员会会议,接着由社论委员、普利策奖获得者约翰c伯西亚johncbersia接受采访,然后再由她继续介绍情况并回答我的所有问题。我对这个安排表示满意,没有执意要求见高层负责人。

    她介绍说:“本报的结构主要分为广告、行政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支持、编辑部、经营、人力资源、规划与发展这几大块。另外我们还有一个网站,有20多个员工在那里服务。我们还有一个地方有线电视新闻台,占用第13频道,和n一样24小时滚动播放新闻节目。我们这个电视台是与aol美国在线合作的,各占50股份。这指一本杂志是我们出的期刊,我们的期刊分别为招聘专刊、新房专刊等,是报纸分类广告的延伸,我们向读者提供很多优惠券,很受欢迎。可惜这些工作将面临停顿,因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将出现变化。

    “我们的员工共1500人。编辑部门大约350人。最大的部门是经营部,因为它包括了发行和印刷,在很多报社发行部门和印刷厂是单独分开的,而我们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的经营部门包括了印刷、住户投递、街头零售等工作。这个部共有650人。我们报纸发行量的80是住户投递,20零售。这一点和我们的姐妹报纸芝加哥论坛报不同,它的零售量占八成但我后来访问中发现这个说法不确笔者,因为那是大城市,像纽约,那里有地铁,人们喜欢在地铁里读报,而我们没有地铁。你问谁在发行我们的报纸我们靠**签约人,即社会力量帮我们发行。但我们不要孩子送报,因为我们是晨报,我们夜里1:30开始印报,凌晨3点就开始往外送报了,孩子不能起这么早,他们要上学。有很多版面是白天就提前印刷的,如一些广告、副刊和星期天刊的一些板块。我们没有专门部门做星期天刊,记者为一周内所有板块写稿。销售和发行人员也是一样。你会感到奇怪的是,我们一些每周一次的板块,如旅游、艺术、娱乐等,只有一个编辑负责。另外,我们从不预印第二天的报纸,所谓提前印刷也就是白天印。但很多大城市报纸,如芝加哥、纽约的报纸就会提前一天印刷。人们有时可以在星期六买到星期天的报纸。对我们来说,那是过时的热狗。”

    谈到这里,她一看表,连忙说,“你得去参加社论委员会的会议了,然后还要和伯西亚先生见面。我现在就领你去,回来我们接着聊。”

    三、2500小时换来普利策奖

    阿什莉送我到同楼层的一间会议室,**个人已经端坐那里,后来又到了几位,总共12位。阿什莉将我介绍给主持会议的社论版主编简希利janehealy女士和社论作家伯西亚先生。两人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

    这是我第一次列席美国报纸的社论委员会会议。当天是星期一,会议正在研究第二天的社论版选题,大家发言很有条理,讨论不算热烈,最后确定了3条选题,分别由提出选题的委员去撰写,我记得有一条是关于监狱改造的,另一条好像与汽车问题有关,还谈到中国。据后来伯西亚介绍,该报的社论委员会由资深评论家和社论版编辑组成,共有13名成员,但今天少了一位。为了保持社论的新鲜感,会议一般不讨论远期选题,多为第二天的社论。也就是说,每天见报的社论或评论,都是在这次会议之后才开始写作的。社论委员会每周周一至周四共召开4次会议。这次的会议10时开始,大约10时40分结束。

    就在这间会议室,伯西亚接受了我的采访。这是一位英俊的美国白人,看上去不到40岁。从后来他给我的报纸中,我看到一段关于他的履历。他今年44岁,是该报的社论作者,专长于国际关系、国家事务和财经方面的题目。他1985年加入该报社论委员会之前曾任环球观察globalperspeics、乔治城大学georgetoericanuniversity获得国际关系和政治经济、政府管理、公共信息管理三个专业的硕士学位。

    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到过中国,访问过一些地方,包括南华早报thesouthchinaingpost。”接下来,他介绍了社论版其他一些运作情况。他说:“我们的社论版归社论主编领导,社论主编向总编辑和发行人负责。发行人和总编辑每周参加一次我们的会议。这个会议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选题都与当前的新闻有关。选题一旦确定,我们就投入紧张的写作,写成的稿件就代表报社的声音,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明天将要见报的是一篇重要社论,该社论与头版一篇新闻稿配合刊发,主题是关于这里监狱管理问题,这方面有很多问题。还有一个选题是关于防卫组织。我们还讨论了中国**关于允许私营企业人士入党的决定。我们每天发表2篇社论,星期天有一叠评论板块,也归我们负责,那里会发更多文章。”

    关于编辑部,他说:“他们每天召开两次编前会,分别在上午11时和下午4时。会议的目的是决定哪些内容可突出发表以体现一家地方报纸的价值。到会的编辑讨论次日的头版,也讨论内页的某些内容。我们有上百个记者,他们整天都在获取信息并及时向编辑们报告这些信息。编辑们则将这些信息带到会上,大家设法将这些信息处理得最好。这些会议都是每天进行的常规会议,还有些非常规的会议,即晚上召开的编前会,那都是出现了最新突发新闻的时候,需要通过会议对版面进行调整。编辑部的基本程序是这样的:记者外出采访,回来写稿,稿件交给自己部门的编辑主编,编辑查看该稿件是否有意思,遇有真正重要的稿件,编辑或主编会交给总编辑审阅。我们的总编辑每天晚上8时起在这里上班,直到深夜。我有时晚上11时看到他在忙碌,那说明我自己11时也在忙碌,我也很勤快大笑。我们的目标是,不仅使自己的报纸成为佛罗里达州最好的报纸,而且成为南方最好的报纸,甚至全国最好的报纸。这意味着我们会干得更苦。蒂姆弗兰克林tiranklin,该报总编辑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他去年12月才担任此职,但一心想把报纸搞得更好。简希利原是社论版主编,现在升任执行总编,继续负责社论版。她上任才一年。你瞧,我有一个雄心勃勃的总编辑,还有一个胸怀壮志的执行总编兼社论委员会的头,我的日子会好过吗再次大笑”

    然后我们谈到他的普利策奖。原来,该报尽管有着125年的历史,却到1988年才第一次获得普利策奖。这次零的记录是由现任执行总编辑简打破的,获奖作品是她的系列评论佛州蒙羞,文章尖锐批评了佛罗里达州中部的错误管理。第二次获奖是两位记者写的系列调查报道,内容是对沃罗西亚县县长不公正地向车主们敛财事件的揭露,该报道于1993年获奖。第三次也是最近的一次普利策奖是2000年获得的,得主就是我面前的伯西亚先生。他的作品是一个长达一年半的系列评论,总标题为佛罗里达雁过拔毛fleecedinflorida,内容是披露佛罗里达州消费者在消费贷款方面遇到的种种不公待遇,包括汽车按揭、信用卡消费等,同时也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法并介绍了许多社会组织正在采取的积极行动。这些类似述评的文章由伯西亚单枪匹马完成,其间进行了艰苦的调查,公布了大量数据,作品被认为具有积极的社会服务动机与效果,因而一举获得普利策社论奖。

    从他给我的资料可以看出,奥兰多前哨报对普利策奖给予极大关注,不仅将三次获奖经历写入报史,而且对这次获奖更是大造声势,整个报社兴高彩烈。去年4月获奖后,整个编辑部立即为伯西亚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祝会,发行人、总裁、总编辑等领导悉数出席。报社还为这此获奖出了个16页的特刊,封面是一个拳头握着一把钞票,在正本清源rightingawrong的大标题下,是几行大字:“奥兰多前哨报的一系列评论,直指那种将佛罗里达消费者变为牺牲品的贪婪商业。斗争是长期而艰巨的,但最终换来了公正变化、消费者的保护,以及我们的普利策奖。”特刊的第二页,是一幅庆祝酒会的大照片,上面可见发行人正向伯西亚的酒杯里倒酒,后面是欢笑的采编人员。特刊的其他部分主要用来刊登伯西亚获奖作品的部分内容。封底又是一幅彩色照片,上面是当时的总编辑约翰海勒johnhaile咧开大嘴笑着向伯西亚鼓掌致贺,背景里数不清的同事们也在鼓掌欢笑。该版的大标题是我们新闻的优秀传统在继续,下面一个围框的提要里写道:“奥兰多前哨报在12年内第三次获得了无尚荣光的普利策奖。对于本报评论家约翰伯西亚来说,这是一年半的奉献,1500小时以上的苦干以及100多篇激动人心的评论。”1不仅如此,伯西亚还给我看了2001年元旦报纸上再次回顾这件盛事的照片,照片上他正和一位老太太在很多同事的包围下相拥而泣。

    他说:“那是我亲爱的妈妈。”关于这次获奖,他不愿再说了,拿起一支圆珠笔在一份资料上写下“2500h;ti”几个字,脸掉向一边,默然不语。

    我的心也怦然而动。我明白他的意思,为了这个普利策奖,他花去了2500个小时,而不是报上说的1500个小时。这一年半的苦衷,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而当初他动笔写这个系列评论时,并不是为了这个奖。伯西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美国很多新闻工作者也一样,随时准备为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付出高昂代价。由此我想到华盛顿邮报两位报道水门事件的记者,想到华尔街日报的珀尔

    四、干练的阿什莉

    与伯西亚先生谈完,他将我送回到阿什莉女士的办公室。阿什莉一见我,忙停下手中的活继续与我攀谈。她接着介绍说:

    “我们有6个办事处,各处既有记者编辑,也有广告推销人员。他们分别做自己的事,直接与总部有关部门联系。我们还有若干副总编我数了一下,实际上当时是8个副总编笔者,每个副总编负责一个部门或方面。如盖尔负责经济新闻,他本人有时也像记者一样去采写经济报道;鲍勃负责本市新闻,我们有很多记者报道本地新闻,本市新闻自己有驻各区或郊外的记者站。由于我们属于论坛公司,所以我们和该集团公司旗下的大报有很好的合作关系。自从我们加入论坛公司后,我们就无需设外国记者站了。我们现在从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新闻日报获得很多新闻,特别是从它们的驻外分社获得大量国际新闻。我们只保留波多黎各一个驻外记者站,那时因为我们的读者较为关注南美州新闻。尽管集团内各报的运作是相互**的,但我们从上述三大报纸获取新闻却是完全免费的,这是加入集团的好处。我们还买美联社的电讯稿。我们在奥兰多没有竞争对手,但芝加哥有,芝加哥论坛报有很多竞争者,那里有两家大报,而且分属不同的报业集团。

    “我们的广告部有250至300人。分类广告是我们最大的广告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汽车、招聘和房地产。分类广告按英寸栏或行收费,普通版按1英寸高、6栏宽的基本单位收费。一个普通版价格为15;000美元,如果刊登量大可享受折扣优惠。星期天刊的广告最贵,一个彩色整版收40;000美元,是所有广告版中最贵的价格。平时分类广告每行1英寸宽11美元,是最贵的广告价格。本报去年的广告收入为24亿美元。我们的发展势头很好,报纸赚很多钱。我们下个月还将创办一份新的周刊,用两种文字印刷,一种是英文,一种是西班牙文。西裔人口在这座城市占了17,你住的凯西米更多,大约40。亚裔人口在这里占5。现在佛罗里达州中部的西裔人口总数近30万。我们计划首期发行6万份。这是新刊的样报。”

    我接过她递来的样报,发现这是一份颇为奇特的报纸。该报对开12版的报纸,标明的时间是2001年8月11~17日,全部彩色印刷,图片很多。报头位置写着“elsentinel”,算是报纸名称了,其中“sentinel”是“前哨”或“哨兵”的意思,与母报一致,“e1”的意思不清楚,美国一些报纸常用“e”代表以高科技为主的现代经济,不知该报是否有这个意思,但该报的内容的确以经济为主,但也可能是某种西语表达方式,我后悔当初未向阿什莉讨教。令我感到新奇的是该报两种文字混合的形式。以第一版为例,头条文章标题西裔人涌入佛罗里达寻梦是英文,但副标题却是西班牙文,而正文则一半是英文,一半是西班牙文。二条文章全是西班牙文,底端一条通栏标题的文章又是英文。其他文章包括天气预报,也是两种文字混用。这报纸我读起来很别扭,但相信这很适合那些懂得一点英文的西裔人阅读。

    阿什莉约三四十岁的年纪,身材高挑,脸蛋俊俏,穿一身紫红色西式套裙,愈显端庄。从她分管的多项工作及助手不断向她请示的情况看,她有着做不完的事务,但总是笑呵呵的。再看她应我信中要求为我准备的材料,更加深了我对她的印象一位精明干练的职业女性。

    她给我的材料主要由她领导的部门完成,每种材料的封面都印有“奥兰多市场成功向导”字样。这些材料中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2001年本市基本数据。这本印刷精美的资料为大16开本,62页,内容包括:

    1、奥兰多人口基本情况,含每周成人增长数量、机场每天到达班机及载客数量、18至34岁人口所占比例、成人生活方式及主要消费行为、大学生数量及本市各类人种所占份额等,从中可知奥兰多人口的增长率达18,居全国第三;

    2、经济及就业状况,包括岗位数量、就业比例、大公司数量等,从中可知奥兰多市区有高科技企业2900家,职工40000人,每年销售额47亿美元;

    3、房地产情况,包括20家最大**洋房建造商、房屋平均成本及售价、房地产市场走向及回顾等,从中可知奥兰多每年大约新增29,500个新家庭,占现有家庭数量的51;

    4、交通和旅游,包括旅客数量增长率全国第六、12家主要航空公司在本市的旅客吞吐量、每年接待游客数量、酒店平均入住率等,从中可知奥兰多平均每天有30万外地游客,每年接待游客4200万人次,数量是纽约州、宾州、新泽西州三州人口之和;

    5、零售情况,包括该是零售市场增长率居全国第四、居民消费结构、商店数量、居民每天购买物品种类等,从中可知奥兰多各类商店多达118万家,每个家庭的平均零售消费额居全国第二;

    6、媒体情况,包括奥兰多前哨报的各类数据、报纸在本市及各县的销量、在当地发行的其他报刊发行量、当地可以收看到的电视台情况、广播情况、受众分布情况等,从中可知佛罗里达州中部即奥兰多及其附近地区有85个电台、30个电视频道和20个有线电视节目经营商,当地住家可以收到200个以上不同的电视播出信号。

    资料中列了大量表格,使得有关数据的意义一目了然。据阿什莉介绍,这本资料每年更新一次,是从大量政府及中介组织公布的材料中筛选整理出来的。我不禁感叹这一资料工作做得扎实。我相信,这样一本东西,对报纸无论是采编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发行部门、广告部门,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中国干了近20年报纸,还没见任何报社编印过类似的资料。

    其他还有版式花哨的访客指南visitorguide,2001年1月出版,里面分析了到奥兰多的游客的各种情况,数据详实,包括游客国家分布、每年消费总额及分类金额等,例如1999年海外游客的消费行为分别为:购物94,公园游玩87,餐饮82,水上运动或日光浴44,市容观光31;国内游客消费行为分别为:公园游玩72,一般娱乐51,餐饮48,购物46,市容观光20。在游客消费统计中,海外游客平均每日消费711美元,国内游客平均每人消费526美元,参加会议者平均每人消费760美元。另外还有一些有意义的数据,前面已经谈过,不再赘述。这样的手册不像是一家报纸编印的资料,倒像是旅游局的读物。

    还有五大本广告书,是2001年1月生效的最新版本。其中包括广告政策、大幅广告价目及刊登方式、分类广告价目及刊登方式分为招聘分类、汽车分类和房地产分类三本等,内容不厌其详。另外是一些报社基本情况的材料,其中有一个本报大事记,从中可以看出一家新兴城市第一大报的发展轨迹:

    1876年6月6日创刊,当时名称为奥兰治县记者orangeuntyreporter;

    1903年奥兰多晚星报orlandoeveningstar改为日报;

    1905年奥兰治县记者改为日报;

    1913年位于奥兰多的南佛罗里达前哨报southfloridasentinel改为每日出版的晨报;

    1916年奥兰治县记者和奥兰多晚星报合并为记者星报reporterstar;
………………………………

第23节

    1931年奥兰多前哨早报收购记者星报,马丁安德森rtinandersen受聘来到奥兰多管理这两份报纸;

    1945年安德森买下上述两份报纸;

    1951年两报搬入北奥兰治大道的新印刷厂;

    1960年印刷厂扩建一倍;

    1965年安德森将两报卖给芝加哥的论坛公司;

    1966年安德森退休,威廉科诺默斯nos被任命总编辑和发行人;

    1973年两报合并为一份日报,取名前哨星报;

    1976年查尔斯t布朗贝克charletbruack被任命总裁,詹姆斯d斯夸厄斯jasdsquires被任命总编辑;

    1981年哈罗德r利芬道尔haroldtlifvendahl成为总裁和发行人,报社投资28亿美元建立印务中心;

    1982年戴维伯金davidburgin担任总编辑,报纸更名为现名奥兰多前哨报;

    1985年约翰海勒担任总编辑;

    1988年投资3500万美元的印刷厂扩建完成,报纸获得第一个普利策奖;

    1990年报社位于湖县的印刷新址落成,从此可以满足广告商印刷“直邮广告”的需求;

    1993年约翰p普尔纳johnppueer担任总裁、首席执行官和发行人,报纸获得第二个普利策奖;

    1994年开通首个互联网站;

    1996年创办黑人之声互联网站;

    1997年在互联网上创办奥兰多数码城,创办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台;

    1998年创建为企业家和商务旅行者服务的网站日志;

    1999年创办为西裔服务的星期天副刊,创办发行14;000份的旅行指南;

    2000年报纸获得第三个普利策奖,凯瑟琳沃尔兹kathleenothyfranklin被任命总编辑。

    所有这些资料的封面,都印有“奥兰多市场成功手册”toolsforsuarket字样。

    我们的谈话一直延续到中午12时,阿什莉邀我共进午餐。在餐桌上,我们继续交谈。我谈及自己感觉到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和善好客。她立刻赞同,说她在纽约住过较长时间,也常去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大城市,那里的人远没有佛罗里达人那么友好,很有些咄咄逼人的味道。一般说来,越往南方人们越亲切。我问为什么,她说很难解释,也许是北部居民生存压力大、竞争激烈和各国移民多的缘故吧。

    当谈起我正在开展的一个课题时,她突然问:

    “你和西北大学的媒体管理研究中心谈过吗就是芝加哥那个西北大学。”

    “没有,西北大学是很著名的学校,但我没听说这个中心。”

    “你今后如果去芝加哥,一定要去这个中心。它曾经叫报业管理研究中心,正好合你的课题啊,”她热情地建议道。“我有一个朋友叫马克,在那里当主任。他是个很好的人,你和他交谈会很愉快。我手头没有他的电话,但我会从网上传给你,如果需要的话。西北大学就在城市的北部,它有商学院和新闻学院。”

    “当然需要,太谢谢你了”我为这意外的收获欢喜不迭。后来我果然访问了那个研究中心,和马克主任交谈甚欢,那是后话。

    五、美国报纸的中国情结

    在和伯西亚的谈话中我发现,奥兰多前哨报较为关注中国大陆的情况。例如今天的社论委员会会议就考虑将中国**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作为社论题目,而伯西亚去年曾专程去中国采访。作为一家地方报纸,其眼界之宽,值得敬佩。我曾和他谈起他的中国之行。

    他是去年4月受美国全国社论作家联合会的资助去中国旅行的。这个时间距他获得普利策奖正好一周年,可以想象其踌躇满志的心情。据他介绍,在中国期间,他访问了“各层次”的政府官员,与西方国家政府和经济组织在中国的代表交谈,还会见了中国的经济学家、新闻工作者、企业家,并向大、中学校的师生作了演讲,经历可谓相当丰富。回来后,他写了多篇报道,奥兰多前哨报2001年6月10日在星期天评论板块的封面刊登了其中三篇,并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