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德大帝-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对于乾清宫修葺的事,朱厚照其实一开始也不明白为何百官急着要给他修葺乾清宫,弘治十八年来都没修,偏偏要等到孝宗皇帝下葬之时修葺乾清宫,而且似乎很急迫,在工部上奏后内阁当天就票拟准允。
但朱厚照想了想也差不多能摸到这些文官们的心思,无非是想让自己一直待在紫禁城里而已。
朱厚照没有阻止工部给自己修乾清宫,他并不介意自己以后是住乾清宫还是住豹房,在他看来,只要等他掌权了,即便住在乾清宫,文官们也休想把他锁在紫禁城内。
………………………………
第38章 张鹤龄和张延龄
朱厚照一回到慈宁宫便先去了太后张氏这里。
张太后现在也还未到三十五岁,但或许是近日因弘治皇帝亡故的原因,倒也不怎么施脂粉,眼角也犹有泪痕,因还是弘治皇帝丧期,依旧穿着荆钗布裙,比朱厚照印象中要显得消瘦许多。
“母后!”
朱厚照进来时先笑着喊了一声,现在他和张太后相处的久了,倒也没觉得喊她一声母后有什么尴尬,还很自然地坐在了张太后身旁。
而张太后也只有在朱厚照出现的时候,才会一展笑颜,也总是把朱厚照习惯性揽在怀里:
“你又去哪野了,别出去瞎玩,小心外面的灯火,现在一天吃几顿饭,你父皇不在了,可要乖乖的,现在可没人会罩着你了。”
张太后每每说到这里都会忍不住抽噎起来:“哀家昨晚又梦见你父皇了,他还在乾清宫里看折子,他素来身子骨弱,哀家都会晚上给他亲自熬一碗银耳羹,昨晚哀家送去的时候,他还在对哀家笑。”
朱厚照每当在这个时候都特别有感触,他很理解张太后的心情,也知道失去至亲的痛苦,但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张太后,甚至他也不习惯被张太后亲昵地揽在怀里,只推开了张太后的手,坐起身来:
“母后你莫要伤心,父皇虽然老了,但还有孩儿在,孩儿会照顾好你的,孩儿还会给你上尊号,让你安享余生,以后就让孩儿天天陪着你”。
朱厚照每当这时候说了后都会想起张皇后在十六年还会面临唯一的儿子也驾崩的历史,也因此让他在这个时候都会更害怕自己会和原本历史上的朱厚照一样早逝。
张太后也每每因为朱厚照这么说而心里很是宽慰,笑道:“哀家没别的要求,也不要你做什么好皇帝,只要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就好,你父皇就是太为百姓们想了,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
张太后似乎泪腺很发达,也或许是弘治皇帝的驾崩给她的打击太大,说着就又伤心起来。
朱厚照每每也因为张太后如此伤心而对弘治皇帝的死更加好奇,不由得问道:“母后,父皇身前也没什么隐疾,为何一时风热就驾崩离去,孩儿一直为此不解。”
张太后则只忽然一变脸色:“你只需记住,你父皇是病死就行,何必再问,这样对你好!知道吗?在外面不要多问,也不要让人去瞎查,不要无中生有。”
朱厚照也只能点头称是,但也因此心中更生疑窦,心想自己还没说要去查,自己母后就先警告了自己,莫非自己母后真知道什么隐情。
朱厚照知道自己从张太后嘴里问不出话来,且现在他也不好表现出对弘治皇帝之死太明显的兴趣也就没有再多问,只依旧和张太后话着家常。
因为是斋戒之日,到了晚上,朱厚照和张太后便干脆一起吃素斋。
朱厚照这段时间也依靠皇家工业公司和皇家博览会赚了不少钱,不但给自己身边的人提高了待遇,也给他自己提高了待遇,每顿也是不小五六样精致小菜,如今,朱厚照吃着素斋来倒也就一时有些下不去筷子,何况还是晚餐。
太后张氏似乎看出了朱厚照难以下咽,便道:“我的儿,再坚持坚持,左右不过二十七天,哀家和你父皇当年天天吃的也是这些也没什么,你父皇小时候还比这个惨,一天都吃不饱几回,跟了你皇祖母后才吃的好些,但也不敢多吃得防着万贵妃下毒,也就你幸福些。”
朱厚照见张太后说着说着就笑了起来,心想这张皇后和弘治皇帝还真是伉俪情深,连吃个斋都能想到他,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也是无法掩饰的,连带着说完后闪现的一丝落寞更让人触动。
“哀家也希望你能这样一直幸福快乐下去,哀家也只有你了”。
张太后突然的一句让朱厚照差点没哭出来,饶是他也是一名男子,并且不由得想到历史上的张皇后最终面临丈夫儿子相继离去晚年更被嘉靖帝欺负而凄凉去世的结局。
“没事,和母后一起吃饭就是吃糠咽菜也比吃山珍海味香甜!”
朱厚照笑着说了一句,就又道:“母后,等父皇葬礼结束后,儿子就让礼部给您上尊号,让您做大明最尊崇的人!”
张太后只是笑笑:“比以前懂事多了,可惜你父皇看不见!”
这时候,外间有内宦来禀报说寿宁侯和建昌侯来请求觐见。
张太后闻听一喜,心情更是好了不少:“弟弟们来了,让他们进来吧。”
朱厚照知道这寿宁侯就是张鹤龄,建昌侯就是张延龄,两人皆是张太后的弟弟,也算是自己的舅舅。
按照朱厚照对这两人的印象,自己这两个舅舅那就是两个活宝。
但终究是张皇后的娘家人,也是自己如今的舅舅,朱厚照也没想过要把他们怎么着。
一时,朱厚照便见寿宁侯张鹤龄与建昌侯张延龄走了进来。
张鹤龄和张延龄都忙朱厚照和张太后行了礼,然后傻笑着站到一边,其中张鹤龄先问候了一声:“太后和陛下近来也莫要伤心太过,也该注意身体才是。”
“就是,太后和陛下莫要伤心,莫要伤心!”张延龄从旁附和道。
张太后见自己这两个弟弟毫无做侯爷的体态,一时也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无事不登三宝殿,你们今天来宫里所谓何事?”
张太后这么一问,张延龄就嘿嘿一笑,先推了张鹤龄一下,意思是让张鹤龄先说。
张鹤龄则推了张延龄一下,让张延龄先说。
两人推诿了半天,最终还是张鹤龄先站了出来:“也不为别的,只是太后姐姐你也知道,我们两兄弟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府邸,但却没有什么像样的宝贝做摆设,听闻陛下那日还去外面。”
朱厚照不想让张太后知道自己在外面开皇家博览会便忙咳嗽了起来说道:“两位舅舅,你们有什么话直说,不必扯那么远。”
张鹤龄和张延龄见此知道朱厚照是不想让他们把朱厚照在外面开皇家博览会的事说出来,于是,张鹤龄便笑了笑道:“是,陛下说的是,那微臣就直说,微臣想找太后借几件皇家的宝贝回去摆摆,就那些玻璃屏、玻璃珠、玻璃碗什么的。”
张太后见此有些愕然,她素来也很宠溺自己这两个弟弟,基本上这寿宁侯张鹤龄与建昌侯张延龄来要什么就给什么,如今她却有些不太明白,只说道:“哀家这里可没什么玻璃。”
张鹤龄和张延龄见张太后如此说有些失望。
而这时候,朱厚照则笑了起来,对张太后道:
“朕明白两位舅舅的意思了,母后你这里没有,是朕那里有,说起来还是朕在东宫的时候让刘谨他们找几个熟练的工匠造的,但朕已经送人了,两位舅舅如果想要,就从朕这里买,反正朕直接出面做买卖未免有失身份;
朕给你们算个便宜价,一万两一件玻璃宝器怎么样,这些东西在外面都是值两三万甚至四五万两银子的,两位舅舅拿出去卖依旧还是能赚钱的,甚至是几倍的暴利!”
………………………………
第39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张太后素来也是很宠溺自己这两个弟弟的,见皇帝朱厚照这么说,不由得笑道:“你这孩子,你既然有那什么玻璃宝物,就送几件给你两个舅舅又何妨,非得要他们拿银子买。”
朱厚照虽然知道这张太后很疼自己弟弟,但他可不介意赚舅舅的银子,反正这两个舅舅和藩王勋贵一样都是家财万贯的对朝廷也没什么贡献,自己拿回一点银子来反哺于民也是好事。
于是,朱厚照也就笑道:“母后,你不知道,这玻璃宝器之所以珍贵,那是因为要用许多珍珠玛瑙炼制,如果舅舅们想要,朕还得让采办的太监以皇家的名义去南边采买珍珠和玛瑙,然后动用漕军运回来,这些都是要花银子的,朕即便想送也没有那么多银子去做玻璃宝器给舅舅们呀,而且如果不动用银子,又得被百官们说朕滥用民力;
如果舅舅们肯掏银子自然就是另一回事,朕让采买的太监花银子雇佣漕军也就招不来闲言碎语,这一万两银子也不过是买珍珠玛瑙的钱和支付一些工匠们的辛苦钱,朕可赚不到半两,而且这些玻璃宝器卖出去那就是两三万两银子以上卖,舅舅们自然是会狠赚一笔的。
舅舅们如今也都各自成家立业,也不能总靠着皇家接济,虽不能从政但也总得有个营生,种地是不可能的也就做买卖还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朕就算是把皇家所有的东西给舅舅们,舅舅们也不能一直富贵下去,若是让舅舅们有个营生自然就不同了,也可以让舅舅们长些谋生的能力。”
朱厚照刚开始说不肯送的时候,寿宁侯与建昌侯还有些失望,但如今听朱厚照这么一说,心里也很是称意,心想如果真如陛下这么说一万两买到的玻璃宝器拿出去卖给两三万两,自己就能挣个一两万,这比卖盐还赚钱呢,倒也比直接要一件好,毕竟要只能要一件,如果买自然可以想买多少就买多少。
于是,寿宁侯张鹤龄忙笑道:“陛下说的极是,我们也不好意思经常找皇家要东西,我们也知道皇室的艰难,若真如陛下这么说,我们愿意拿银子买,然后找人卖到江南去,到时候也的确能赚不少,也当有了一番事业。”
“正是呢,这样也可以堵了外面那些文官们的嘴,说我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如今老老实实挣些钱,太后和陛下的脸上也好看”,张延龄也附和着笑道。
张太后见两弟弟似乎很满意,而她也的确很赞同自家儿子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也想着让自己这两个弟弟有个正经的营生,便也笑了起来:“如此也好,那你们便做这买卖吧,哀家也乏了,你们继续聊正经事。”
于是,张太后便由侍女搀扶着去了里间,朱厚照则命人重续了茶,笑着问着张鹤龄与张延龄:“两位舅舅打算买多少件,要买什么玻璃宝器?”
张鹤龄看了看张延龄,在心里盘算了一阵,然后伸出了两根手指头:“微臣要二十件,其中十件玻璃珠,五件玻璃桌,一件水晶观音!”
二十件,每件一万两,一共就是二十万两,一件成本在一两到三两之间,就以六十两的成本算,自己也可以赚近二十万两银子。
朱厚照心里自然是很高兴的,但表面上还是故作思索地说道:“二十件倒也不多,可以!”
这边,张延龄见朱厚照说二十件也不算多,便也忙道:“那我也买二十件,跟兄长一样,十件玻璃珠,五件玻璃桌,一件水晶观音!”
“可以,那两位舅舅待会就和魏彬签字画押,他负责这些玩意儿”,朱厚照点了点头,便还特意对八虎之一的魏彬嘱咐道:“对两位国舅爷客气点!”
魏彬根本不用朱厚照吩咐,就已经喜笑颜开起来,他是皇家工业公司核心人物之一,自然知道这些玻璃宝器价值几何,也知道和这两位国舅爷谈成生意可以让自己获很多利润,便忙道:“陛下放心,奴婢一定好好为两位国舅爷办货。”
说着,魏彬还主动笑着对张鹤龄和张延龄:“两位国舅爷请吧!”
张鹤龄与张延龄本以为这种麻烦皇帝底下太监的事会让这些太监不高兴嫌麻烦,但他们没想到这个叫魏彬的皇帝贴身太监如此殷勤体贴一时也有些惊讶,心想莫不是他们在这里面也有什么好处?
但两人也想不出什么好处,也只能跟着魏彬去签了字画了押还约定在三日之内把总共十万两的定金银子送上,同时,魏彬也保证在一个月内把玻璃宝器陆续送到其府里。
“皇爷,这两位国舅爷还真是爽快,四十万两的买卖说签就签了,这下子皇家工业公司又要赚大钱了”,魏彬一时回来对朱厚照禀告道。
朱厚照淡淡一笑:“看得出来这些皇亲国戚都是些富得流油的主,你们把皇家工业公司务必管好,不可让人知道了我们造玻璃造肥皂的秘方,以后多找几个皇亲国戚,把这些都卖给他们!”
“皇爷放心!奴婢们一直都好好看着呢”,魏彬说道。
彼时,张鹤龄和张延龄也很是高兴地往宫外走去,两人也丝毫没觉得自己吃了大亏,一想到自己去江南就能卖个几万两赚大钱脸上堆满了笑容。
而刚巧站在文华殿外的内阁首辅刘健等人看见了张鹤龄与张延龄二人,见两人似乎很高兴,李东阳先说了一句:“听内宦们说,这两位国舅爷是来找陛下要玻璃宝器的,看样子像是要到了。”
“后宫那位素来宠溺这两位国舅爷,要什么给什么倒也不出奇,不过如今我们也顾不着这两位国舅爷,料他们也闹不出什么风波来,如今关键还是不能再让陛下出宫;
只有这样才能找机会除掉陛下身边的刘谨诸人,最好都治以死罪,以免这些阉宦卷土重来,也让那些跟在陛下身边的阉宦知道蛊惑陛下的下场!”
三辅谢迁把老眼一瞪,就瞧向了首辅刘健。
首辅刘健转身进了文华殿内阁,坐在了中央的椅子上:“工部传来话说,孝宗皇帝安陵之前乾清宫就能修葺完毕,我们到时候就率领百官要求陛下回乾清宫住并拆了豹房!现在需要提前联络一下底下的官员!”
“这事就交给杨廷和去办,他在清流中素有名望”,李东阳这么一说,刘健等就都点了点头。
………………………………
第40章 真是为国为民
虽说眼下正值孝宗皇帝下葬之期,诸事繁琐,但国事也依旧不可废,小王子犯固原的事依旧还需要召开廷议。
朱厚照入睡前,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就来询问朱厚照是否于明日召开廷议。
朱厚照知道眼下内阁是不会同意整饬军备练兵实边的,也就没什么心情开廷议,但一想到自己承诺过给太后上尊号,朱厚照还是点了点头,准予了内阁、兵部所请于明日开廷议,同时朱厚照也命礼部尚书张昇也参与进来。
次日也就是弘治十八年十月十一日初晨开始,大明京师城已经开始下雪,如扯柳絮般的雪花被冷风吹得翻卷起来,许久后才搭在了宫殿重檐上,将朱瓦染上了白色。
朱厚照加了一件貂皮袄子外着了一层素衣,头上皇冠亦罩了白布,全身雪白,站在白茫茫的汉白玉石柱旁与天与宫墙楼阁皆为一色,唯独一双深黑色眸子显得格外明亮,只盯着前方走来的内阁阁臣刘健等人以及站在两侧廊檐下身着蟒袍三山帽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与秉笔太监鹿鹤等人。
自登基以来,朱厚照和大明中枢的这两个机构即内阁阁臣与司礼监太监也有了多次接触。
但也因此,如果不是这些实际地接触,朱厚照也真不知道自己这个皇帝的皇权也会被这两个机构给限制住。
因为,从理论上来讲,这两个机构的权力都是皇帝创造出来的,但在现实里却变成了拦在自己掌权路上的两座大山。
朱厚照知道前朝皇帝相继成立这两个机构不是为了限制皇权而是为了彼此牵制平衡保障皇权的,而导致平衡被打破的根本原因是内臣与外臣勾结在了一起,也就因此架空了自己这个皇帝。
说白了,其实还是人的原因。
但朱厚照也还是不明白,内外臣勾结乃大忌,这些人倒也胆子大的没边,也或许是跟弘治皇帝生前待臣下太宽厚有关,若是在前朝早已是身首异处,朱厚照觉得自己以后一定要严防内外臣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私下接触,不然不足以保证自己安全。
朱厚照看向了为自己打着素色白伞的刘谨:“刘谨,若将来你敢在朕不知情的情况下和外朝臣接触,无论事大事小,朕必不轻饶你!亦如朕掌之雪!”
朱厚照把汉白玉柱上的雪抓了一把在手中使劲一捏,然后忽然往地上愤然一摔,顿时雪团摔得粉碎。
刘谨不由得震悚了一下,微微一弯身:“皇爷放心,奴婢不敢!”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一直盯着皇帝朱厚照,他发现朱厚照似乎已有些变化,眉宇间似乎还有些怒意与威严,刚才那摔雪的动作更是让他也跟着内心颤栗了一下,心想皇爷性格似先帝,虽玩世不恭但也脾性极好且素来天真无邪当不会有什么城府,可我为何刚才竟有些惊慌。
此时,内阁首辅刘健提着袍裾正和李东阳、谢迁三人朝朱厚照迎面而来,礼部尚书张昇、兵部尚书许进则跟随其后。
内阁首辅刘健等人也正看着朱厚照,李东阳更是不由得先问了一句:“陛下,今日缘何如此安静?”
李东阳这么一问,刘健与谢迁都似乎被提醒了一下,忙露出惊讶的神色。
跟着身后的兵部尚书许进则说了一句:“天这么冷,陛下自然也不想动。”
兵部尚书许进这么一说,众人也没再说话,内阁首辅刘健也只是哼了一声,看都不想看许进一眼。
朱厚照故作不见,内心里则也很看不惯刘健的一副老臣做派,不过一想到自己现在还没到最后发难的时候,表面上还是云淡风轻地进了殿内,说道:“开始吧!”
因为关于小王子又进犯固原的事,所以便是兵部尚书许进先发言讲事情经过。
朱厚照听完许进说完后便问道:“诸位爱卿对此有何建言?”
内阁三阁老没有说话,只看向兵部尚书许进。
许进则早已准备好了腹稿,忙道:“陛下,微臣整理了一下近年来关于小王子进犯的区域,发现小王子主要集中在陕西一带进犯,看来陕西巡抚杨一清所言甚是,即固原到大同的边墙年久失修给了鞑子可乘之机,如今最为紧要的是先拨银修边墙!”
朱厚照听明白了许进的意思,就是小王子屡次能成功进犯大明的直接原因是边墙失修,练兵甚至出兵什么的目前还不现实,最有必要也是最紧要的是拨银修边墙。
“那修边墙要多少银子?”
朱厚照问道。
“回禀陛下,据陕西巡抚杨一清奏报,至少要四十万两!”兵部尚书许进回道。
不待朱厚照问话,内阁首辅刘健便先说道:“陛下,诚如许大人所言,边墙修复实乃急务,但如今太仓已无积银,新收之税赋也还未抵京,且大半已先预做了修孝宗皇帝皇陵之用,如今要修边墙,只能请陛下拨发內帑!”
内阁首辅刘健等早已知道朱厚照开皇家博览会赚了不少银子,自然会想办法让朱厚照把內帑拿出来花,而不是让朱厚照留着自己用。
“动用內帑?”朱厚照有些愕然地问了一句。
内阁次辅李东阳和内阁首辅刘健对视了一眼,也说道:“是的,陛下!如今唯有內帑还有银子。“
“你们倒是比朕还清楚朕的內帑”,朱厚照笑了起来。
此时,谢迁也说道:“还请陛下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发內帑修边墙,以解百姓之危难。”
谢迁这么一说内心都觉得自己是多么的为国为民啊!
朱厚照也随了他的心中所想,说道:“谢爱卿倒真是为国为民!”
说着,朱厚照便对兵部尚书许进说道:“既然内阁议定发內帑,朕也不会吝啬,发內帑就发內帑,待父皇安陵后,朕就发內帑给兵部。”
“微臣替边镇军民叩谢陛下隆恩!微臣先将兵部所剩之五万多现银发过去,让陕西巡抚先修紧要处,到时候再用陛下之內帑全面整修!”
许进忙道。
这时候,朱厚照也点了点头:“准!”
内阁三阁老和礼部尚书张昇等也都忙说:“陛下圣明!”
而朱厚照这时候则又说道:“兵事廷议完了,现在该议议给太后上尊号的事。”
………………………………
第41章 汝母不贤
内阁首辅刘健等有些惊愕,他们倒没有想到朱厚照突然提起要给太后上尊号。
坦白来讲,内阁首辅刘健等素来对张太后没什么好感,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很厌恶张太后对自己两个弟弟十分宠溺甚至连带着弘治皇帝都跟着宠溺,使得勋贵外戚的势力一直有死灰复燃的迹象,让他们文官的利益受到很大影响。
因而,此时朱厚照提及要给太后上尊号的事时,内阁首辅刘健等心里并不是很乐意。
但是,表面上,内阁首辅刘健也不能直接说不行,只说道:“陛下仁孝,臣等倍感欣慰,但太后娘娘于后位时尚有不贤之虞,更有善妒之风闻事,以至于帝嗣不繁,六宫不全,幸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