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德大帝-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发展新科技上。
当然,士绅与权贵们也因此发现,他们要对付的敌人不止皇帝一人,还有一帮朝臣。
皇帝自不必说,占着君臣大义名分,无法明着反对,而其他与自己这些人作对的官员们都不是小觑之辈,都执掌朝廷大权,他们背后的家族势力也足以让大部分文官不敢轻易得罪。
即便是他们现在想暗害也不只想着暗害皇帝朱厚照一人,还得要把这一帮跟着朱厚照一切谋利的官员都害掉。
而此时,焦芳等和朱厚照利益一致的官员们也知道自己在享受着帝王分配的巨额利益时也与皇帝陛下彻底成了一条船上的人,所以他们要想执掌权柄要想继续让皇家银行存在并从中得到利益,他们就得想办法保证朱厚照活的更久。
现在无论是内廷刘瑾等人还是外朝马文升、焦芳等辈,都无比关心朱厚照的身体健康,朱厚照每日吃的穿的,刘瑾等都会亲自过问,而马文升等也会经常询问朱厚照是否龙体安康。
但朱厚照并没有因此彻底放松对他人警惕之心,他知道自己作为大明的掌舵者,只要想让大明帝国这艘航船继续向前,他这个皇帝就不可能过得舒心,他还要让更多人选择支持自己。
大部分得到分红的官员们都又把钱存回了皇家银行,没办法,按照守约,他们要么直接花掉,要么就只能存在皇家银行里,何况存在皇家银行还有利息可赚,这样一来,恍惚皇家银行的金银并没有流出多少。
而且当礼部右侍郎巩尚伟因为要求停办皇家银行的事被腰斩弃市后,士民们也开始知道皇家银行的存在是不可逆转的事,无论他们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都开始自觉把自家的金银往皇家银行里放,何况还能吃利息。
但皇家银行也不能一直存钱不放钱,那样是会亏损的。
因而,朱厚照还得想办法让皇家银行放钱出来,让大明帝国以及他的子民去花皇家银行的钱,让整个大明的经济生活活跃起来,参股的朝臣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正因为此,兵部尚书许进上疏请拨银三百万两整修边镇边墙,并整饬边备时,内阁与司礼监直接通过。
户部自己出银一百万两并向皇家银行贷款两百万拨予户部,使得大明边镇在正德二年以后几乎没有因为缺银的事而导致边备废弛。
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朱厚照知道皇家银行的钱也不是地上涨出来的,也是从士绅和百姓手里收来的,大明的总财富是没有增加的。
百姓们依旧得不了什么好处,现在唯一的意义是,培养了几个大资本家而已。
朱厚照得自己领头对外扩张和掠夺赚取财富才行,但对外扩张自然是要通过战争实现才行,要进行战争得有强大的军队,为保证军队的强大。
为此,朱厚照决定成立近卫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装备部、总后勤部与总军法处与军事法庭。
本来,朱厚照是想直接改造兵部的,把兵部几个清吏司改组,但他知道这样的改造阻力还是比较大而且也比较麻烦,倒不如直接在近卫军成立领导机构。
以后,近卫军不归属兵部,只归属于自己,而自己所建立的这几个部门分掌近卫军在军事指挥、人事组织、武器保管与制造、后勤供应方面的事务。
毕竟,按照朱厚照的设想,将来近卫军就主要负责对外战争,因而现将近卫军的指挥、人事与后勤装备供应大权从兵部剥离出来是目前最急切的。
组建机构倒是不难,表面上来说,朱厚照自己就可以决定,但问题是组建机构后官员的任命和在任命中可能引起的政治变动。
现在的大明在军事上主要是文官掌管指挥,武官负责执行,内臣负责监军,基本上是重文抑武,重制衡不重效率,朱厚照决定在近卫军改变这种形式,提高武将地位,但是也不是说就排斥文官进入军事系统。
毕竟按照大明现在的情况,很多文官也因为常年在边镇带兵后有了带兵经验。
朱厚照想在近卫军取缔文武之分,本来在后世,就没有文武之分,只有军政之分,所以朱厚照决定从整个大明官僚体系中选择知兵的官员进入近卫军领导体系,不分文武,唯才是举。
最终,马文升兼任了总参谋部尚书一职,许进兼任了总政治部尚书,而总后勤部尚书则由户部左侍郎王琼兼任,总装备部尚书则由工部尚书曾鉴兼任。
似乎一开始,整个近卫军中央机关的领导成员依旧都是些文官。
但这也没办法,重文抑武现象存在了这么多年,使得大明现在真正知兵的军事人才几乎都是文臣,一时间,即便朱厚照想利用强权改变文官掌指挥的现象也不可能,只能慢慢来。
以后等到有了专门的军事学堂后或许才能有专业的军事人才负责军事战争活动,而让文武之分彻底消失。
朝臣们其实不是很理解皇帝陛下为何把禁兵与京营的军队改为近卫军,而且还成立专门的领导机关来,只有朱厚照自己知道他这是要改变大明的军事制度,并让大明拥有一支可以进行对外扩张的强大军队。
成立了近卫军的领导机关,就意味着近卫军从上到小的机构建立基本完善,而接下来,则是要这五个领导机构开始进行各自的工作。
其中,总参谋部则是要确定近卫军的作战任务。
朝臣不明白现在非战争时期,而且近卫军又是京畿军队,为何要制订作战任务。
但朱厚照的意思就是要让近卫军有作战任务,要对外扩张,最终,朱厚照和马文升等确立的第一个作战任务便是收复河套。
按照大明以往的规则,决议这种军事性质的政务自然是要内阁票拟,皇帝决断的,但现在朱厚照改变了这种方式,而是由近卫军总参谋部拟定作战计划,报请他这个皇帝批准,甚至都不经过内阁和司礼监!
但因为现在内阁和司礼监都是唯朱厚照之命是从的,因而也都没有异议,没有阻止朱厚照的行为,朱厚照知道大明其实很多政治制度都没有一个成文的规定,从体统上来说,皇帝决定一切,无论何事都是皇帝自己做主。
皇帝宠信宦官时,所有权力自然归于宦官,包括军权。
皇帝信任内阁时,所有权力归于内阁,包括军权。
所以这就导致大明有时候是宦官专权有时候是文官专权。
但朱厚照现在决定把大明的政治制度以明文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这样也避免后世之君臣随意转移帝国统治权力,一会儿让宦官专权一会儿文官专权,甚至到最后皇帝连皇权都无法保障。
为此,在让近卫军总参谋部拟定收复河套的作战计划时,他也召集在京二品以上的文武大员和御史言官召开廷议,决议制定一部《钦定宪法大纲》,主要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君上大权与臣民权利义务。
因为朱厚照还不想让大明变成一个宪政国家,为保保障自己的皇权,他所要求制定的宪法,与后世的宪法还是有所不同,至少没有限制君权一说,当然也没有一味强调和解释君权神授,只是以明文规定帝王拥有的权力与权力的分配和臣民的权利义务。
譬如,皇帝拥有大明帝国最高军事指挥权与最高人事任命权等,以及内阁与司礼监的职权以及近卫军与兵部所管辖的卫所兵和边军的职权与义务,和军事战争发起的程序等。
很多朝臣们皆对此感到很新鲜,同时也觉得很有意义,也都觉得把帝国君王权力以及臣民权利义务规定清楚很有必要,对于宪法这个词,他们也不陌生,毕竟在《国语》中便有“赏罚惩奸,国之宪法”一句,都知道宪法的含义。
但也有很多官员对此颇为非议。
一些官员发现《钦定宪法大纲》这个东西一旦出来,只会保障皇权,对自己这些官绅没半点好处!
因为一旦帝国所有的人都遵循《钦定宪法大纲》来执行职权的话,那他们就不能再以什么祖制和圣人之言和尧舜之类的来劝谏和祖制帝王。
毕竟《钦定宪法大纲》明文规定皇帝拥有对大明一切军政大事的决策权,也就意味着只要皇帝决定了,就无人能阻止。
但事实上,按照大明现有的惯例,皇帝的政令有时候是可以被封驳的,只要官员们决定皇帝的政令不对,虽然可能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但至少没人会说官员们这样做是不对的,是违背法令的。
可如今,朱厚照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就意味着没人可以阻止皇帝的任何决定,否则就是违背宪法。
因而,在关于《钦定宪法大纲》制定的廷议上,便有吏科给事中艾晟直接反对道:“陛下!圣明之朝无不以孝治天下!如今设一宪法治天下,则恐有悖于人伦!”
“设宪法如何有悖于人伦?你具体说明一下!”朱厚照问道。
则艾晟一时语塞,作为文臣,向来是空谈便是,何必问其根由,说有悖就是有悖,为何还要具体说明。
但朱厚照这样问,这艾晟也不好不回答,只道:“按理以孝治天下,当是父为子纲,君为臣纲。”
“设宪法便是对此做具体说明和规定,朕是君王,君为臣纲,所以宪法才规定了君王拥有最高决策权,这矛盾吗,比如父为子纲这个,也在宪法中规定了子女当从父母之言,这不都是秉承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吗?”
朱厚照这么一问,艾晟不知该如何回答,也无法否认宪法中所规定的和自己所言的矛盾。
“臣愚笨,请陛下恕罪!”
艾晟只好退了下去,一时不知该如何说,但他自己清楚,其实他是想说陛下你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你当皇帝要尊重士绅们的意见,但是这些都是不成文的规矩,大明没有任何法典说过要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甚至连孟子的一些涉及君权的话都被太祖朱元璋给删掉了。
但这时候,还是有官员也借孟子的一些言论开始批驳朱厚照的宪法,礼部郎中杜龙便道:“陛下!圣人言,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宪法当以民为重!以天下百姓之利为重!”
朱厚照没想到这杜龙还提出了“民权”观点,心想就凭他这句话都快成为卢梭级人物了,便道:
“杜卿说的对,民当为重,朕没有异议,既然如此,那便在宪法里加上,今后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贩夫走卒,都不得夺民之财夺民之性命,大明子民拥有生命财产权,地方亲民之官不得随意打杀百姓,若致百姓死者,当偿命!若致百姓伤者,当赔偿!天下臣民罪责只依据大明律以及大诰执行!由大明三法司审理决议。”
朱厚照知道这些官员目的是想限制君权故而提出民权,对此朱厚照也不介意,你要自己这个皇帝尊重民权可以,毕竟这也是一种进步嘛,但你们士绅阶层不能只让朕这个皇帝尊重民权,你们不尊重民权啊。
“杜卿觉得如何,只要你和在场的朝臣们都觉得能让天下官员士绅乃至王公贵族尊重百姓权利,朕也可以尊重!”
朱厚照这么一说,这杜龙当场语塞,他自然无法做到让天下所有的官员都做到尊重百姓权益,连他自己也做不到。
“臣书生之见,惹陛下笑话,臣告退!”杜龙红着脸退了下去。
………………………………
第152章 给朕读书去
关于制定《钦定宪法大纲》的廷议最终没有一个官员再提出异议。
因为大明帝国的高级官员们从未想过帝国的制度需要用明文规定下来,朱厚照的这个提议无疑太过于新奇,让他们措手不及,也让他们很迷茫,不知道是该阻止还是该同意。
在这种情况下,朱厚照便只能利用皇权诏令翰林院组织宪政馆,由宪政馆拟定《钦定宪法大纲》草案。
同时,这个草案还会在拟定完成后再次召开廷议。
但宪政馆制定帝国宪法的翰林院学士得需由朱厚照亲自任命。
朱厚照要求选择出身于不同阶层的翰林院官员参与,不能只有官绅阶层出身的,还要有庶民地主阶层出身的,还得有商人背景和没有商人背景的,同时不能只有北人,也不能只有南人。
可以说,朱厚照制定《钦定宪法大纲》目的虽然是保障自己的皇权,但做法还是很民主的,没有说自己直接决断,不与群臣们商量。
当然,朱厚照这样做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让大明帝国的这些文官们习惯用法制治理帝国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伦理关系去治理帝国。
时任南直隶巡抚的王阳明此时也通过皇明报知道了朝廷要制定宪法的事,同时他也从皇明报上知道了这场关于制定宪法的廷议内容和在报纸上的争论。
而这次关于制定宪法的议论同给帝国的其他官员带来很大冲击一样,也给王阳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王阳明发现即便他当时也在朝堂上也无法辨别皇帝陛下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的。
他不得不承认当今这位皇帝陛下很喜欢制定规则,刚在南直隶制定了一个《公约》,又和几个与皇家银行关联的内外重臣制定了一个《守约》,现在又要制定《宪法》。
但王阳明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规则很有必要也很有效,一旦有了规则就有了秩序和公平,譬如南直隶的《公约》便让江南士绅们不得不缴税,而无从辩驳,因为白纸黑字的规则摆着的。
可这也让王阳明发现,自己所学的儒家理学知识在这方面是很匮乏的,似乎自己所学的儒家理学知识只注重于修身和强调伦理关系,在帝国需要什么规则来治理方面从未有过解说,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只说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可君的纲到底是什么,是有哪些权力?难道这儒家的思想是要让天下的人都做君王的奴隶?君王说什么就是什么?主宰臣民生死?既然如此,为何又有“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一说,这岂不矛盾?
王阳明发现自己需要重新去做学问,去解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国,人与君王的关系,还有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于天下而言,需要用专门的学问去诠释什么才是最合理的制度,同时人应该有什么权利与义务。
王阳明发现自己快要打开新的思想世界。
为此,他又把朱厚照的《治国纲要》看了起来,又去了竹林,又上山去找坐禅的和尚与修仙的道士,甚至还专门去问种地的农夫想要的是什么,还问自己丫鬟想要的是什么,在王阳明再三鼓励下,丫鬟羞怯着脱了衣服,说想要做姨娘。
与王阳明一样,翰林院掌院学士康海现在也很迷茫,皇帝陛下要制定宪法的事在他看来很荒谬,因为自古王朝治理天下就没有什么宪法,要么是黄老学说,要么是儒家学说。
但康海现在又说不出荒谬在那里,即便国朝是以程朱理学为正统,但也没有明文规定这程朱理学可以直接拿来当政治制度用,甚至根本就不能拿来直接当政治制度用!因为“存天理,灭人欲”这东西就是拿来要求个人的,要求国家有些不对题之感。
而且就算以程朱理学的学说作为政治纲领,好像也很矛盾,按照君为臣纲的思想,天下士绅就不应该质疑皇上劝谏皇上,否则即便劝谏皇上,皇上如果不听他们也只能服从。
作为官绅阶层的康海不得不承认自己心里很抵触这样的观点,但他也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把这种思想视为了正统。
可当康海想到父为子纲时又觉得没有错,为人子者怎么可以反对父亲!
康海陷入了迷茫中,他发现宫里的皇上给他出了道难题,也让他发现自己即便是状元,似乎学业并未精通,对很多事情还未能理解清楚,尤其是当他看见宪政馆里那些个平素温文尔雅的翰林学士吵得面红耳赤时,他更加没想到原来官绅出身的官员与庶民出身的官员会在宪法的制定上分歧那么大。
康海上了一本想辞官去京师大学当学生的奏疏,他发现京师大学所教授内容有很多四书五经里未提到的学问,甚至不少是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而且很直白,他甚至现在也不知道这些学问是什么体系,但他现在决定去学习学习,他觉得他可以从那里学到一些新的知识,从而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
朱厚照同意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康海的请求,且考虑到他年龄太大的缘故,特免其军训。
但康海这个请求却也因此引起满朝舆论大哗,甚至整个大明文坛都因此感到颇为惊讶,因为翰林院掌院学士这个官乃是清流中最为清贵的官位之一,甚至预示着下一步就会入阁,按照以往的规矩的话。
如今康海却要辞去官位求学,自然令很多人不解,而且还是去多为世人所不容乃至非议甚多的京师大学求学,甚至以一代大儒的身份去那地方求学,让很多高傲的儒林文人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
徐祯卿便问着康海:“兄缘何要辞官去那地方求学,你真要与一群后生辈求学么?”
“弟有所不知,实因前日陛下欲行宪政之故,让兄发现自己所学甚浅,竟不能判别陛下所言是对还是错,按圣人言,到底是限制君权好,还是不限制君权好,可甚至圣人们之言也不相统一,也因此使得朝中诸臣竟无一人可辩驳陛下所做之事之是非对错,为更好批驳陛下之离经叛道,兄必须去学学陛下所知之识!”康海说道。
徐祯卿没有阻止得了康海的行为。
而朱厚照也没想到自己不过是制定宪法而已,就让文官们这么迷茫,甚至还有很大的分歧发生,因为他的一句“宪法乃以后国朝执政之根本,君王乃至天下臣民皆须以此为纲”的话,让翰林院宪政馆的一帮文人学士们不敢轻慢,硬是数月也没制定出草案来,甚至还吵得越来越凶。
朱厚照也没阻止,甚至还说道:“多争吵一番最好,现在争明白了,免得以后引起不满,吵不出结果,就让更多的人来吵,总能制定出让天下臣民都满意的宪法来,不用着急。”
正因为此,天下的文人几乎都参与进了这个骂战中,通过皇明报来表达自己关于宪法如何制定的观点。
朱厚照没有管,即便有文人因此直接撸袖子干架,他也没让锦衣卫去过问,何况,他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管这些文人们怎么吵,而且在他看来,文人们自己吵吵也挺好,这样就不会来对付他这个皇上了。
“陛下!御史西门富弹劾寿宁侯张延龄纵然家奴夺占民田上百顷”。
朱厚照没想到,文官们没来烦自己,外戚勋贵们却给自己惹麻烦了,很明显,自己如今这两个舅舅以为弘治皇帝死后,自己会更加纵容他们,而继续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起来。
“勒令寿宁侯立即还田于民,并限三日内把占田家奴扭送至锦衣卫,否则,朕就令锦衣卫亲自上门拿人,并削其爵位!”
朱厚照自然不会客气,而且还拿着奏疏去找了张太后,并对张太后说道:
“母后,虽说外戚不得干政,但朕觉得两位舅舅也不能这么一直不学无术,有毁母家名誉不说,也会被百官非议,何况即便是朕现在恩惠于张家,以后的帝王可不一定恩惠于张家,为保证张家的富贵,朕觉得现在应该让两位舅舅去京师大学读书,与其他勋贵一样,以免徒留一纨绔之名!”
“可你这两位舅舅年纪都不小,现在读书还来得及吗?”张太后问道。
“这求学读书不限年龄,先得道者为师,让两位舅舅学习道理,总比现在惹是生非好,不然到时候给张家带来的可是滔天之祸!现在就已经御史上奏说他们侵吞民田,这以后要是再闹出人命,甚至不知忠义,听奸贼挑唆造反怎么办”。
朱厚照说道。
张太后到底也只是常年在深宫内的妇女,如今听朱厚照这么一说,自然也就只能应允了,当然,她也不希望自己的两个弟弟再这么胡闹下去。
这时候,张鹤龄和张延龄一接到要他们去京师大学读书的圣旨就心不甘情不愿地来找朱厚照:“陛下,臣等把夺来的田已经还回去了,犯事的家奴也押送锦衣卫了,但是,能不能别让我们去读书啊!”
“不能!这是太后下的懿旨!为的是让张家永葆富贵!而且你们不是在私底下抱怨,皇家银行没有算上你们的份吗,是不是后悔当初不肯投股了,如今朕把话说明白,你们要是现在不愿意去,可以,以后朕再有发财的事也不会找两位舅舅,以免让你们去败掉!”
朱厚照说道。
可也因为朱厚照这么一说,两人都只好接受了要去京师大学读书的安排,只再次问道:“敢问陛下,可以免军训吗?”
“不能!”
………………………………
第153章 工部尚书的阴谋
朱厚照看着这张鹤龄与张延龄走后,便对刘瑾吩咐道:“传谕给严嵩,让他给这建昌侯与寿宁侯多安排些课程,要延长他们学业时间,五年内不得毕业!”
京师大学现在是寄宿制,非假期不准随便离校,因而,只要这张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