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德大帝-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从正德六年开始,大明盐政开中法再次恢复到“纳粮取盐”之制上来,不过,与之前的“纳粮取盐”开中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皇帝下旨严禁权贵讨要盐引且准予户部有权驳回后世之君王乃至权贵讨要盐引的要求,以避免破坏盐政。

    其次,提高官府从盐户征盐的价格,以提高盐户收入,且鼓励革新制盐技术。

    与此同时,朱厚照下诏鼓励商人募民屯田于边,且采取承包制,以民田征赋,免边民徭役。

    天下商人听闻对此皆感到十分不适,但为了盐业之利,也只能开始运粮于边,同时在募集流民于边镇屯田。

    朝廷虽然减少了每年一百多万两的盐税收入,却减少了数百万两的军粮支出,且据各边镇巡抚奏报,从正德六年开始,边镇士民开始出现增加之数,河套也不再是荒无人烟,一时间集镇与村落相继出现。

    而且,朝廷国库收入事实上并没有减少,玉林城在上万战俘与罪犯从正德四年以来为玉林矿场生产出了近一万两黄金与十多万两白银还有铁矿、铜矿无数,其中黄金与白银直接押解进京直接成为国库收入,铁矿与铜矿则由玉林矿业自己售卖。

    所得税银光是交付给中央朝廷的一份就达六万多两,再加上其他税收合计不下十万两。

    也就是说,光是一个玉林城的开发已让朝廷增加收入达三十多万两。

    朱厚照不禁心想,如果再建十座乃至一百座玉林城,大明国库的收入只怕就能多三百万乃至三千万两的收入,到时候也能有充裕的资金发展教育。

    但理想虽然很丰满,可现实却很骨感,要再建一座玉林城的成本也是不低的,首先要移民,其次,前期还得供应粮食,而且基本上至少要几年后才能有税收。

    玉林城之所以很快实现有足够的税收与矿产供应朝廷,是因为有大量从小王子部落俘虏的战犯为玉林城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所以,朱厚照不得不承认,大明要想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目前得先把贸易发展起来,不仅仅是边贸,还有海贸。

    首先是边贸,现在的鞑靼已是四分五裂,自然对大明构不成威胁,在朱厚照看来,这无疑是对其进行贸易的最好时机,通过经济贸易控制鞑靼各部落,甚至帮助鞑靼各部落首领维系自己部族内的统治地位。

    朱厚照下旨准予鞑靼各部落与大明进行边贸,即开放边境贸易,但需由朝廷统一征税,而且必须持有大明市舶司的出入境凭证才能进入边镇进行贸易,禁止走私。

    不过,贸易需要征收一定的关税,由新成立的大明市舶司统一征收,在领取凭证时统一缴税,即缴税后才能获得入关贸易资格。

    市舶司对于大明的人而言,并不陌生,但他们惊讶的是为何在边镇设立市舶司,因为按照这个时代人的理解,市舶司一般是沿海而设。

    朱厚照知道这个时代的人还不知道海关,因而也能理解这些人的惊讶,在后世海关也不只是在海上设立。

    确切的说,大明现在新设立的市舶司与后世的海关一样都是管理出入境贸易的,只是这个世界主要贸易一般是海贸,因而在字面上跟海上关系的比较大。

    在朱厚照的几番解释下,内阁与户部的官员也基本上明白了朱厚照口中的市舶司的意思,也意识到新成立的市舶司不是一简单的机构,其管理的财政收入可能不亚于盐政衙门。

    当然,朱厚照知道一旦开放边贸,最可能影响边贸收入与边镇管理安全的商人走私活动。

    从经济上来讲,走私影响国家收入,会让帝国用强大国防力量维持的边镇贸易没有任何利于国家之处,这也是为何朝廷会屡屡禁止边贸的原因,毕竟走私不禁,进行边贸反而不利于军事防御。

    从政治军事上来讲,走私不利于大明通过经济控制边镇外各异族部落,花费无数真金白银修筑的长城可不只是为了抵御外敌,更重要的是把边镇贸易的正规场所固定在几个点,便于朝廷控制。

    如果走私活动猖獗,就会使得大明的长城失去这一作用,也等于浪费了修筑长城的所用费用。

    所以,朱厚照直接下旨着边镇各巡抚各布政司抽调边军成立市舶司,下设缉私警备局,抽调边军变成缉私督察,专门负责打击走私。

    现在的大明,已没人敢触逆朱厚照。

    因而,朱厚照这些诏令也都执行了下去。

    尽管打击走私会影响到权贵们的利益,但安化王叛乱的失败也让权贵们再一次认识到此时造反是多么的不合时宜。

    但说起造反,让朱厚照没想到的是,因为考成法实施的缘故,地方不得不加大对税赋的征收力度,也因此激起了一些地方的民变。

    在赣南与川北两处地方就最先激起了民变,也使得一些御史言官借此建言朝廷废黜考成法。

    “陛下!考成法过于严苛,只求果不问因,促使官无爱民之心,若不废黜,会令催科加重,今日赣南川北反,他日难保其他地方不会反!故臣请陛下废考成,以解官民之压,无为而治!”

    科道官谢讷在奏疏里如此写道。

    “考成法不可废!地方民变非是考成法之制造成,根由还是在于胥吏与生员乡官之害,他们把本应缴纳的税赋算到无地之民身上,而却让有地之民在鱼鳞册上变成无地之民,因而造成无地之民税赋加重,而有地之民反而逃避了赋税!更因有投献造成大量赋税损失!”

    “所以,臣建议从正德六年起,令各地官府清丈田亩,由巡抚总领,巡按御史监领,同时下诏严禁投献为奴,紧张士绅蓄奴!”

    现在不用朱厚照自己站出来反对,内阁首辅焦芳这种带有官僚资本家色彩的文官便主动提出了反对意见。

    作为皇家银行的持股者,又拿着皇家银行的分红且利用政治便利在玉林城开创之处就进行商业活动而赚的盆满钵满的焦芳,此时便打起了清丈田亩的主意。

    他知道要想让户部能够偿还皇家银行的贷款,且使得自己这些皇家银行持股者有红利可赚,户部就得继续增加国库收入,而国库收入要想增加主意还是得靠农业收入。

    清丈田亩无疑是增加国库收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除了增加商税以外,所以焦芳这时候才借此机会提了出来。

    同时,焦芳还顺带提出禁止投献与禁止蓄养奴隶。

    同提出要清丈田亩一样,是为了维持大明朝廷稳定收入以外也是为了避免人口大量被士绅豪强所并,避免使得朝廷无可募之兵,可用之民。

    而他焦芳这种被朱厚照改造的资本家也避免无可用之劳动力,毕竟他焦氏家族已经在塞外有大量产业,需要雇佣大量民工,而把普通百姓从士绅家的庄园里赶出来无疑有利于他也有利于朝廷。

    “朕同意焦卿所言!”

    朱厚照对清丈田亩也不陌生,他知道历史上的张居正在万历时期弄了一次清丈田亩,虽然时间不长,但也给万历带来了足以支撑三大征的财力。

    可见清丈田亩能给帝国增加不少收入,但对士绅集团的打击也很重,不然张居正也不会被文官们报复的那么狠,全家被负责抄家的某刑部侍郎活活饿死。

    这时候的焦芳突然提出要清丈田亩,虽然可能内心没有张居正那么无私,但也的确算是有一颗公心,毕竟这是很得罪人的。

    好在与历史上的张居正不一样的是,张居正没有得到皇权的支持只是利用了皇权,而现在的焦芳却得到了自己这个皇帝的支持。

    所以,朱厚照相信这一次的清丈田亩当比历史上的张居正搞的清丈田亩更彻底些,而且朱厚照想着最好将此制度化,每隔几年清丈一次,让大明统治者可以随时知道大明田地分配的真实情况。

    对于民变与骚乱,文官们虽然以此来攻讦考成法,言考成法逼着仁政之官成为了酷吏,而导致民变,朱厚照自然不会上当,直接说道:

    “考成法乃贬黜怠政之官之良策,岂能轻言废弃,大明农赋征收不过三十比一,且逢灾年必蠲免,而此时闹起民变非是考成法加重百姓负担,而是地方加征火耗与胥吏腐败之故!”

    文官们一见自己不能轻易忽悠住皇帝朱厚照,甚至让皇帝还把注意打到了火耗上,一下子就哑巴不敢言语了。

    因为在京文官无论高低,都是靠地方官员贡孝敬银子维持奢侈生活的,而地方官员孝敬之银还不是来自地方官员加征的火耗,如果真把皇帝朱厚照逼急了,禁止加征火耗或者火耗归公,所有文官都会利益受损。

    所以,文官们也不敢再提废黜考成法的事。

    当然,文官们也不愿意民变一直存在,作为统治者的他们和皇帝一样,都希望百姓们都是可以随便剥削的顺民,因而文官们也都老老实实地开始想着如何平定民变的事。

    这方面,文官们倒也有经验。

    兵部左侍郎曹元就首先建言,先免民变地区百姓税赋,避免百姓们不堪忍受税赋之重压而从贼,使贼寇无壮大之根基,同时实行剿抚并行之策,大多数闹事造反之百姓皆是因为活不下去的原因,给予招抚,自然会消弭叛乱之心,同时对贼首处以极刑以儆效尤。

    朱厚照也同意了他的策略,且令曹元兼领左副都御史巡抚赣南平叛,而同样提出解民危困、打击贪污、以抚为主之策的佥都御史萧选也被朱厚照任命为左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平叛,同时下诏免两地税赋三年。

    在正德六年年底,两处叛乱皆被平定。

    虽说叛乱很轻松地被平定,但朱厚照知道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官逼民反的问题,就不可能避免有农民起义的事发生。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打击胥吏与地方乡绅操控地方,使得税赋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因而清丈田亩之政势在必行,而且必须形成常态化,每隔几年来一次,尽管无可避免的是,土地会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但也能避免百姓们在没地后还得缴纳赋税甚至被胥吏与地方乡绅操控后缴纳沉重赋税而造反。

    所以,在正德六年三月的朝会上,户部尚书王琼受内阁首辅焦芳之意,正式提出于正德六年三月开始实施清丈田亩之策,且建议朝廷每五年清丈一次,并立为制度,后世之朝务必遵行此政。

    同时,继任为礼部尚书的杨一清则受内阁首辅焦芳之意,提出要遵行宪法与祖宗成法,保障大明子民基本人权之策,且抨击此乃前元之弊政,必须改之,从而建言,禁止豪门蓄养奴仆,也禁止庶民卖身为奴,而还在豪门之家已多年或已卖身者当改卖身为雇佣之契约,明确工薪与期限!


………………………………

第196章 正德六年

    对于大明自正德后,近百年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而言,正德六年算不上多么特别的一年。

    相比于以后,饮马莱茵河,封禅落基山的历史事件,正德六年的历史只能以普通来形容,甚至还比不上正德初年铲除三阁臣精彩。

    但在数百年后,大明帝国史研究水准第一的大明帝国中央大学的帝国中央大学帝国史权威方传教授则在自己的畅销专著《正德六年》里声称正德六年是大明帝国进入大航海时代与资本原始积累时代的真正标志!

    因为这一年,官方正式恢复了出入境管理机构,还正式开放了国门,且从此以后就没有再关闭过。

    “虽然这个时代,帝国还没有开海,而且还毁掉了曾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但在伟大的正德大帝影响下,帝国的统治者们已经再次睁开了放眼全世界的眼睛,请旨重建芷江船厂的寿宁侯与建昌侯便是此例子,这两个被文官们憎恶的纨绔王侯怎么也没想到他们此时的行为会被载入史册!”

    方传教授在他的著作里如此写道。

    在内阁进行着清丈田亩之事,边镇奉旨成立市舶司进行边贸时,朱厚照自己也没想到依旧在京师大学习学的寿宁侯张鹤龄与建昌侯张延龄会在这时候上疏朝廷,希望朝廷重建芷江船厂,理由海疆不能没有强大的战船,且大明本就是海上霸主,不能把诺大的海疆让给西番蛮夷。

    当然,这两人真正的目的还是想验证一下地是不是球体。

    朱厚照本来已经做好了这两勋戚受不了京师大学繁重的学业而找太后哭诉,好让自己放其自由,但朱厚照没想到自己这两舅舅的确对地理与航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让朱厚照很是松了一口气。

    因为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这两舅舅的确在为非作歹方面很过分,干了不少夺田欺民的坏事,有时候也不能怪文官经常弹劾这两人。

    但因为太后真的宠自己这两个弟弟连带着先帝弘治生前都把自己两小舅子加到侯爵,自己虽然是皇帝,但到底是晚辈,有时候还真没法直接下狠心把这两只会给皇家惹祸添乱的外戚给除掉。

    如今好了,在京师大学这么一待,倒让这两外戚有了自己喜欢的正事,朱厚照也用不着担心这两人在京师大学出来继续闯祸而最终逼得自己不得不六亲不认。

    所以,朱厚照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两外戚请旨重建船厂的事,还亲自下旨让张鹤龄从京师大学肄业,为芷江造船厂督办,并从皇家税务局即朱厚照的內帑拨银两百万两给张鹤龄重新打造海船。

    除此之外,朱厚照还任命张鹤龄去广东水师习学水战,以备将来为帝国航海商贸服务。

    文官对此皆很是惊讶,他们没想到皇帝陛下会同意这两外戚要重造船厂的行为,在他们看来,这两外戚是在想捞朝廷的钱,除此之外,文官们也通过对近来张鹤龄与张延龄行为的研究知道这两外戚真实想法是要验证一个不切实际的猜想,即就为了证明地是球形的。

    “你们听说了吗,建昌侯张延龄成立了大明海事会,一个劲地在拉拢官绅们投钱让他们去完成一件壮举,说是要证明地是球形的,说是要从大明出发一直往前走,看看能不能最终回到大明!”

    “岂有不知,这张延龄拉着一帮京师大学的人成立这个会,说是继承三宝公公遗志,重振大明海事,实则不过是借机敛财,科道官已经上奏疏弹劾了,可陛下却没有反对,连内阁都票拟通过,甚至当今陛下还给这海事会赏赐了十万两白银,说是皇家也要为振兴大明海事出力!这不是明摆着给他建昌侯赐银么!”

    “虽说动的是皇家內帑,但到底也是从商户之手所征收上来的榷税,皇帝如此肆意挥霍,赐予外戚,岂不伤民哉,且振兴海事本也是非善政之举,当年三宝公公七下西洋,靡费钱粮无数,致使国贫民乏,如今陛下此举无疑效仿太宗欲致万国来朝之盛世耳!陛下好大喜功,恐非社稷之福啊!”

    一些文官们对此事在背地里如此议论着此事,总之,对朱厚照纵容宠信外戚的这种行为十分反感,同时也很不愿意看见朱厚照效仿永乐再来一次下西洋的壮举,甚至他们很多也担心朱厚照会因此开边之后又开海。

    对于习学儒家理学的大多数文官们而言,开海与开边一样皆是重商伤农的行为,而且也是不合乎圣人教诲的行为,毕竟大明已经是世界的中心,是占据天下之利的天朝上国,对于其他外国就不应赚其利益甚至是掠夺!而应以示其恩惠,使其感激天朝。

    毕竟帝国已经这么强大而富有,已经没必要去与一些蛮夷小国争夺利益,何况这些与蛮夷贸易的利益应赐予民,朝廷不必占有之,说到底也是不要与民争利。

    不过,文官们现在也不能拿朱厚照怎么样,朱厚照不是一个甘于让大明成为一个表面风光的王朝,也不愿意被文官们忽悠住,所以,现在整个文官士绅集团们也只能被迫接受着朱厚照对帝国的改造。

    但这些文官们虽然心里不情不愿,可明面上却是响应得很,一边暗地里抨击着张鹤龄的大明海事会是不务正业,一边又想尽办法让家族子弟加入大明海事会,甚至在朱厚照赐银给大明海事会后也争相恐后的捐钱给大明海事会,为的是讨好皇帝陛下。

    不仅如此,在越来越多的文官们意识到斗不过皇帝朱厚照后,便都开始学着逢迎朱厚照,朱厚照还没开始提出开海,便已有聪明的文官通过敏锐的嗅觉,先提出了重设市舶司开海的建言。

    比如,两广巡抚林廷选便以两广地贫民众多以海谋生为由,建言朝廷开海通商,并以促南海诸国来朝参拜。

    虽然两广总督林廷选的这个奏议,让很多朝臣们对其大加责骂,言其不过是为个人功业而揣摩帝王之心的佞臣而已。

    但是朱厚照对于林廷选首先提出开海主张还是很赞成的,且准予其在广东设立市舶司,并开埠通商,以作为试点之地,同时还特地加了林廷选一太子少保,官升正二品。

    文官们现在是越来越明白当今皇帝陛下不喜欢守旧的官员,而喜欢变新的官员,自然也就纷纷开始建言改革诸事来。

    再加上,如今的考成法不再是主要要求官员们清廉,而是主要考察官员们的政绩即做过什么事,因而也使得官员们开始逐渐把主要精力从经营自己的名声转移到制造一些新政绩上来。

    朱厚照现在每天能受到不少关于革新除弊的奏疏,但他不得不承认很少是真的有改革实际意义的,但也有一些的确值得改革的,朱厚照也会予以照准。

    说起考成法,自考成法实行以后,大明官员吏治的确好了不少,朱厚照通过西厂调查得知,虽说如今朝堂上的文武官员们依旧会拿银子会想办法往自己腰包里捞钱,但也的确开始做起一些实事来。

    特别是那些以往成为官员后只知写几篇文章经营一些名声甚至花银子走一下关系就能获取朝廷要职的现象已经少了许多。

    因为无论是朱厚照任命与内阁六部九卿廷推还是吏部会推,都会事先考察各个被推荐的重要官职候选官员的政绩履历,其在任期间履历还会被皇明报公示,其做过什么政绩是一清二楚,甚至会被全天下的士民看见。

    普通百姓还好不认识字,也不会很关心,但对于寒门士子而言,如果朝廷某位大佬干让自己家族子弟没什么政绩就高升的话,他们是敢于把官司打到皇帝面前的。

    正因为此,考成法不仅让帝国的税赋收入得到了保障,还极大改变了民生,一些地方亲民官不再只摇着扇子只带着几个士绅吟风弄月或者给在京阁老尚书写寿词,而开始主动修河堤架桥梁认真断刑狱。

    而皇帝朱厚照和内阁尚书等重臣也因此少收到了许多溢美之词,而不再飘飘然,甚至孝敬之例也少了许多,使得吏治没有如原来历史上那样,自正德嘉靖后开始败坏,上官只管收钱,下官只管敛财,做官只以赚钱多少分好坏而不以干事多少分优劣。

    也因为吏治逐渐清明的缘故,才使得大明边贸制度改革与清丈田亩得以顺利推行,大部分官员为了自己的官位得以升迁,也不得不尽心尽力完成着中央朝廷的指令。

    当然,无论是考成法还是考成法之后的边镇开关以及清丈田亩等改革,皆是在皇帝与改革派文官们利用自己手里的权力强制性在推行,对于绝大多数士绅集团乃至勋贵、藩王等统治者而言,他们内心里是不愿意这样的。

    但这也没办法,改革之所以改,就是因为财富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而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并且影响社会发展,而需要改变社会利益分配制度使其更加合理,使财富掌握到能有助于增加社会财富的人手里。


………………………………

第197章 宁王有野心

    朱厚照不能不进行改革,他为的是整个华夏文明不落后于西方。

    改革派的文官们也不能不跟着朱厚照一起改革,他们或许是为的是自己家族资本利益也或许是秉承着天下为公之心,为万世开太平之理想。

    正因为此,在正德六年,改革依旧在进行之中,而且进入了深水期,对权贵士绅集团的利益打击更大。

    权贵士绅们自然是不会忍受自己的利益一直这么受损的,他们会想尽办法走私,也会想尽办法逃避赋税,甚至也依旧会牟图除掉皇帝和改革派官员们,暗中扶持一些想要夺天下的藩王们。

    宁王朱宸濠的一封请旨扩充护卫编制的奏疏在正德六年的夏季出现在了朱厚照的御前,自永乐削藩王护卫数额以此造成藩王无强大军事实力对抗中央朝廷后,中央朝廷对于藩王奏请扩充护卫的奏疏素来是讳莫如深,甚至会严加训斥。

    但这一次宁王朱宸濠奏请扩充护卫的奏疏递京后,竟有许多文官选择了沉默,甚至还有科道官谢讷以江西多匪患而南昌又为南都(南京)上游要津为由,认为扩充宁王护卫可加强大明对江右的控制,避免再度出现大规模民变,而一发不可收拾。

    除了内阁几位阁臣与少数尚书侍郎提出反对意见外,大多数文官对科道官谢讷此提议皆未有半句反对之言。

    朱厚照知道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