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走进唐朝-第2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多余的话,李烨直接把渤海国来信递给敬翔,靠在椅背上等着敬翔开口。
“李刺史,信中所说的李刺史身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事情过于蹊跷,李刺史是否能言明”
李烨那知道自己什么身世,也就几年前听鲁鹏讲过自己前身父亲的一点事情,知道自己的亲身母亲是父亲从海边救回来的,生下李烨不久就去世了,李烨能知道什么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大母跟父亲的关系很僵,父亲和亲身母亲先后去世,大母也不清楚什么是李烨的身世,让李烨能说什么。
李烨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全部说了一遍道:“某也就知道这么多,认识父亲很久的鲁鹏也不清楚亲生母亲的情况,如果以信中所言,渤海国应该有人了解某的身世。此人不来登州找某,反要让某去渤海国,而且绑架了李燕,道理有些说不通”。
敬翔略微思考了一下道:“事情虽然过于蹊跷,但是依然有脉络可循,首先绑架李燕之人两年未见动静,不能说对李刺史没有了解,既然在这个时候写信给李刺史要求相见,必然是有求于李刺史。至于为什么不来登州,而让李刺史去渤海国,想必绑架李燕的幕后之人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某观察送信之人发现,此人好像是宫中内‘侍’,这样看来绑架李燕之人必然是渤海国皇宫之人。从种种迹象表明,此人并非是渤海国国王派来的,而应该是出自渤海国后宫,这样就说的通了”。
不得不佩服敬翔剥丝‘抽’茧的功夫,放到后世绝对是一名刑侦高手,一点细微的表相都能被无限放大加以利用,再给敬翔多一点信息,估计敬翔离真相就更加近了。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李烨一个头两个大,李燕落在渤海国已经非常棘手,要是以敬翔的分析,李燕现在可能在渤海国的后宫里。派兵攻打渤海国,那简直就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派暗影部队‘混’进渤海国后宫,那是故事里的情节,想都不要去想就知道不可能,除非李烨搞出空降兵,否则两条‘腿’根本跑不出渤海国的势力范围。
敬翔偷偷的望了李烨一眼,感觉李烨在这件事情处理的有失水准,这也不能怪李烨,李燕不仅是李烨的姐姐,还在自己的手上走失了,让谁都会方寸大‘乱’,现在李烨的样子算是好的了:“李刺史,渤海国来人让某给留下来了,虽然不能严刑拷问,但是跟来人讨价还价还是可以的,在没有把事情‘弄’清楚之前,李刺史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渤海国来人什么”。
谈判,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可惜对方希望李烨到渤海国,这就是问题了。去渤海国,不要说李烨不敢想,就是身边的人也不会同意李烨冒天大的风险前往渤海国。
拖,时间好像对李烨有利,而且也是李烨和敬翔现在唯一能想到的办法,争取时间,派人进入渤海国境内,用时间换空间,不相信一点线索都查不出来。
敬翔说的不错,李烨不可能现在就答应渤海国来人去渤海国,先派人跟着渤海国来人到渤海国看看李燕再说,随便‘摸’一下渤海国的底牌,趁着这段时期也好暗中准备一下,不管最后去不去渤海国,还要等从渤海国传回来消息后再做决定。
李烨想想自己的确在这件事情上考虑的欠妥:“敬兄,某的心已经‘乱’了,与渤海国来人商谈的事情就‘交’给敬兄去处理,某等候敬兄的消息”。
敬翔离开府衙,半天的时间又返回府衙道:“渤海国来人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从他的口中也套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不过渤海国来人同意李刺史派几个人跟着他一起回渤海国,至于能不能见到李燕还很难说,不过某从渤海国来人的话语中可以听出来,幕后绑架李燕的人在渤海国地位很高,高到来人根本见不到的地步”。
通过敬翔与渤海国来人的‘交’谈,敬翔还是发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送信的渤海国来人只是一个马前卒,指示来人的地位很高,不过在说到能不能见到李燕的时候,来人一脸恐惧的表情还是泄漏了不少信息,就如同普通百姓看见县令恐惧大于敬畏,而看见刺史以上的官员时,双眼中就是充满了羡慕和敬畏,要是见到宰相或者皇帝的时候,只剩下无力的感觉,那已经不是普通百姓能够企及的高度。
跟渤海国来人根本没有协商对话的渠道,一问三不知敬翔的要求根本不是一个马前卒跑‘腿’的人可以答应的,就是派几个人到渤海国看看李燕的小小要求,渤海国来人都无法满意的答应下来,已经不可能从渤海国来人口中再套取任何有价值的情报了。
王保康算是李烨身边的老护卫了,在东海县就见过李燕,在长安的时候与李燕相处过一段时间,到渤海国去确认李燕的身份再合适不过。李思安艺高人胆大,是一员虎将可以保护王保康去渤海国,并且打探渤海国的消息,最后再悄悄的派遣暗影部队‘混’进渤海国刺探情报,一切等到事情明朗之后再做决定。
“敬兄,这样安排应该没有问题吧,马上年关了,某想去一趟辽东半岛,在哪里等消息会更快一点”
李烨不能在登州干坐着什么都不做,登州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一来一回两三个月过去了,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黄‘花’菜都凉了。
………………………………
第674章 铁与血
就是李烨不说,敬翔也想让李烨坐镇辽东半岛,快到年关府衙里也没有什么事情,登州上下都在准备过年,这时候离开登州不会有什么事情,如果真有什么事情,李烨在辽东半岛处理起来也方便。
“李刺史,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跟渤海国全面开战的准备,虽然现在我们还无法跟渤海国进行一场全面持久的战争,但是一场小规模具有深度强有力的打击,对于我们现在在辽东半岛的处境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能也不会期望渤海国会放弃战争的想法,只有战争才会让渤海国最后妥协,否则的话只有我们妥协才会换取暂时的和平”
敬翔悲观的认为渤海国不会放弃手中李燕这张牌,而渤海国利用李燕这张牌无非就是想敲诈李烨在辽东半岛上的利益,这是敬翔无论如何都不会答应的。
李烨没有想敬翔这样悲观,但对这件事情并不乐观,要说渤海国拿着李燕这张牌什么都不做的话,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李烨认为渤海国不可能对辽东半岛发动一场全面的战争,渤海国现在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这个条件,辽东半岛如今是强敌环伺,渤海国现在的处境并不比李烨好到哪里,而且渤海国内部不稳,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百姓的生活因为战争每况愈下,高层权贵争权夺利,这样内外‘交’困的局势之下,发动一场旷日持久规模巨大的战争,辽东半岛糜烂的同时,渤海国也同样好不到哪里。
能够遇见的是,渤海国可能会对辽东半岛发动一场十万以下的小规模局部战争,通过打击辽东半岛,迫使李烨签下城下之盟,这是最有可能发生的最坏结果。
敬翔一直以来对于李烨在辽东半岛的‘精’兵政策表示不理解,虽然新军的实力已经让敬翔见识过了,但是敬翔依然认为李烨在辽东半岛上的兵力太少,少到需要频繁调动军队,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
培养一个新兵的钱粮可以养活两个骑兵,一个骑兵又相当四五个步兵的费用,现在辽东半岛有新军一万二千人,如果全部变成步兵的话,就是十万以上的军队,这样的军事实力足矣傲世整个辽东地区,也不用整天担心渤海国的进攻了。
一万新军和十万步兵之间,李烨情愿选择前者,虽然培养一万新军所耗费的钱粮巨大,但是多出来的九万劳动力创造出来的财富却是李烨最为看中的资源。一支近现代化的军队根本不是小农经济社会下可以支撑的军事力量,现代战争吞食财富的速度惊人,一把横刀可以使用很长一段时间,而一把火枪一场战争之后必须更换,火‘药’、火炮、猛油等一系列的近现代战争产品,在一场战争中消耗巨大,根本不是冷兵器时代战争能够相提并论的。
当然,近现代战争也更加残酷,伤亡也更加巨大,百分之二十的伤亡率基本上是一支冷兵器军队承受的极限,但是一支近现代军队的伤亡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如果是现代军队的话,伤亡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其破坏程度让敬翔根本无法想像。
而且,近现代军队的动员能力相当巨大,十万、百万军队,只要一个国家能有势力支撑的起,那么战争就可以打到最后一个人倒下。可以冷兵器战争的动员能力最高只有百分之十,一场战争可能让一个国家从此萎靡不振,东晋时期,前秦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攻打东晋,结果东晋方面只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一战之后前秦势力大损,从此一蹶不振。
李烨也知道敬翔说的是实际情况:“辽东半岛的新军将扩大到二万人,彻底取消步兵的编制,修改现有的新军配置,把新军分为机动‘性’和非机动‘性’两类,扩大骑兵编制,彻底废除现有军队结构,组建全新的军队体系,利用这个冬天的时间全面完成”。
辽东半岛存在两种军队体系,一种是唐代遗留下来的作战军队体系,主要存在于速拉丁控制下的骑兵部队,另一种是李烨参考现代军队体系建立的近现代军队体系,主要存在于新军之中,两种情况的存在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要求,已经逐渐不符合现代战争的要求。
敬翔想劝说李烨大规模扩军的想法又一次落空,改良后的辽东军队依然只有不到三万人,虽然数量上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与敬翔的目标还相差甚远。敬翔想李烨扩大战争的准备,这可不光是敬翔想让李烨对付渤海国,这种准备也会针对于奚人和新罗国,这两个弱小的势力在敬翔看来就是上天给李烨准备的两盘丰盛的大餐,只要李烨控制或者间接的控制了这两个势力,李烨在辽东就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战争对于李烨来说是一场政治对话后采取的一种武力行动,可是在敬翔看来,战争就是战争,是使自己强大是敌人屈服的工具,至于战争会消耗多少财力和物力,这不是敬翔考虑的问题。
已经两年的辽东半岛移民,辽东半岛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二百万,其中一百五十万是汉人移民,剩下的是奚人、新罗人和靺鞨人,还有极少的契丹人、突厥人、回鹘人和其他胡人。同样人口的渤海国拥有三十多万的军队,而李烨却只有三万不到的军队,质量上虽然要远超对手,但是数量上却相去甚远。
“对于改制辽东半岛军队体系,某没有任何意见,趁着大战刚刚结束,这种改制不会引起军队的多大震动,而且辽东半岛各地的军队都在驻地休整中,明年‘春’天前可以基本上完成”
敬翔感觉自己还是要把自己对军队的意见告诉李烨:“李刺史,某计算过以现有的经济实力和整个辽东半岛的作战需要,辽东半岛至少需要五万军队,这样才能打赢一场局部战争。辽东半岛可以支撑十万军队的规模,适当的减少新军的规模,增加步兵的数量,或者是骑兵的数量,对我们今后的作战十分有利。这次泊汋城大战之后,辽东半岛将会成为一支新兴的势力在辽东崛起,各方对辽东半岛不会像以前一样被忽略,这是我们的机会也是我们潜在的危险,还请李刺史三思”。
在军队扩建的规模上,李烨和敬翔的意见一直有着很大的分歧,这也难怪敬翔奉行的是数量压倒一切,而且现在李烨也有这个实力和条件,并不是敬翔好高骛远拔苗助长。李烨现在不想因为扩军的问题,影响了辽东半岛的经济稳定发展,保持着合理的自卫能力,最大限度的让辽东半岛稳定下来,这才是李烨想看见的。
最少二三年的时间,如果可能的话五年的时间,李烨想把辽东半岛打造成塞北的江南,在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和物资基础上再适当的扩军备战,这是李烨为了对半岛涉及的短期蓝图。李烨也知道周边的形势紧张,有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窦天问突然攻打泊汋城、大行城就是最好的佐证,可是李烨不想因为突发事件打破辽东半岛的相对平衡局面。
“虽然现在辽东半岛常备军队是少了点,但是我们手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后备民兵武装,保持辽东半岛的稳定才是我们目前最迫切的事情。增加常备力量只会增加辽东其他势力的恐慌,弱小并不代表可欺,如果谁要想打辽东半岛的主意,首先要付出血的代价,渤海国二万士兵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李烨可不会天真的认为自己的软弱会给自己带来和平,一支强大的军队才是辽东半岛稳定的基石。二十万基层民兵,每年还有二万民兵加入训练,只要李烨的火器加工坊达到一定的规模,李烨可以在三个月之内组建起一支十万人的新军,六个月之内组建起二十万新军,这足矣将辽东所有的势力连根拔除,当然李烨要是能够支撑起这支军队的话。
在扩军的问题上,敬翔几乎每三个月到半年之内都会老生常谈一次,每次的结果都是在李烨和敬翔相互的妥协中结束谈话,李烨同意小规模的增加军队数量,敬翔暂时接受眼前的现实。
敬翔可不是什么战争狂人,对李烨的流民安置、土地开垦、农业扶持都表现出极大的支持和理解,对李烨发展手工业、开设作坊更是出谋划策,但是对李烨扶持商业、提高商贾的地位却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这就是典型的旧式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
虽然李烨不断的给敬翔灌输现在经济理念,解释商品在流通中的作用,分析金融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无论是从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是从国家的繁荣富强两个方面给敬翔解释其中内在的运行规律,结果都会遭到敬翔的强烈反击。反驳的理由当然是商贾不劳而获,推高了商品的价值,从中谋求暴力,‘奸’商刻薄狡诈的嘴脸让敬翔厌恶。
………………………………
第675章 铜本位
李烨其实也不喜欢那些‘奸’诈自‘私’的商贾,更不喜欢缺少社会道德良心和责任感的商贾,看见那些把变质的‘肉’类卖给消费者的商贾,李烨恨不得把那些变质的食物塞进他们的胃里,让他们子子孙孙吃着腐烂的食物畸形生长。
对于商贾的监管,李烨采取了这个时代最严力的手段:抄家,李烨差点就采用朱元璋的办法剥皮揎草,一旦发现商贾以次充好害死人命,其结果就是抄没家产、全家收监。在制订严苛的商业律条的基础上,李烨提高了商贾的社会地位,当然李烨并不是一味的打压商贾和抬高商贾,只要这些商贾遵守李烨制订的商业律条,他们得到的远比将要失去的多,这也是商贾愿意遵守商业律条的前提条件。
虽然敬翔对李烨提高商贾的地位表示不满和不理解,但是并不会急着反对李烨的意见,在敬翔看来这些商贾终有一天会按耐不住触犯李烨制订的商律,到时事实胜于雄辩,让李烨打压这些‘欲’壑难填、蚂蝗见血的商贾。
李烨和敬翔讨论了一下渤海国出兵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在泊汋城大战之后,两人就‘抽’丝剥茧考虑过,认为渤海国即使要出兵,最早也要在明年四月前后,军队的数量不会超过十万,出兵的方向依然是泊汋城。
现在又增加了一个变数,这时候渤海国会不会选择双管齐下,还真不好说。不过既然李烨和敬翔都做好最坏的打算,准备跟渤海国再进行一场小规模高强度的战争,李烨还有半年的时间准备下一场战争,还真的不担心渤海国来攻打泊汋城。
原本李烨准备明年三月以后到辽东半岛坐镇,现在不得不提前去一趟辽东半岛,在大行城等待李燕的消息。
战舰从蓬莱出发,路经卑沙城时李烨和敬翔一行人悄悄的下船,王保康和李思安跟着渤海国来人回渤海国,探听李燕的消息。
敬翔不知道这次李烨又带自己到卑沙城做什么,还是两个月前的这条路,可是马车外的景‘色’已经完全不同。大雪虽然停止了,但是外面的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二十几度,冻得敬翔不停的搓手。马车里早已经支起小火炉,四周厚厚的羊‘毛’垫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一杯热‘奶’茶下肚让敬翔提起不少‘精’神。
这个鬼天气最好是待在家里,待在火炕上,支起火锅涮几片羊‘肉’,暖上一杯烈酒,最好是再有美人相伴,神仙都想过的日子。从大连城到孤山镇的水泥道路一年前就修好了,双向四车道非常平坦感觉不到任何颠簸,路上几乎看不见任何马车,因为前段时间大雪封路了,一米多厚的积雪根本无法同行,这个时代想很快的清理道路上的积雪几乎不可能,谁都不愿意在这种情况下冒险赶路。
车厢一头的叶玲和紫萱裹着一件羽绒披风昏昏‘欲’睡,另一头李烨和敬翔靠着车厢望着外面银装素裹的世界道:“敬兄,你知道从都里镇到孤山城修建这样的道路要耗费多少钱粮吗”。
敬翔已经还真的听李烨说过修建水泥道路‘花’费巨大,好像每里需要‘花’费四百缗,都里镇到孤山镇至少有五百里,算下来至少要二十万缗以上。敬翔不知道李烨为什么突然问这些,装作不清楚道:“应该不少吧”。
李烨望着窗外平坦的道路道:“这些道路都是流民刚刚到辽东半岛时修建的,开始的时候是为了运送流民方便,现在渐渐的变成了辽东半岛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五百里道路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修建完成,耗费了二十多万缗,这些钱从何而来,敬兄知道吗”。
敬翔不解道:“这些钱粮不是从华夏银行贷款的吗”。
李烨呵呵一笑道:“修建道路应该是官府的事情,官府为什么要向华夏银行贷款,华夏银行的钱又从什么地方来,官府拿什么钱来偿还华夏银行的贷款”。
敬翔被李烨的问题问糊涂了:“是啊,华夏银行也不是金山银山,不可能有无数的钱支持辽东半岛开发”,敬翔摇头表示自己不清楚。
李烨解释道:“官府用百姓的税赋修建道路,所以天下的道路属于天下的百姓,可是官府没有钱修建道路,就从华夏银行贷款修建道路,这时候道路的所有权就属于华夏银行,华夏银行要想收回修建道路的成本就需要向通行的百姓收取一定的费用,可是华夏银行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管理这个产业,只好把道路的收费权变成股份卖给想赚钱的商贾,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条,官府不出钱就修建出一条道路,而且还不用归还这笔贷款,只要把这条道路五十年的使用权出让给华夏银行就可以了,这不是一件很划来的生意吗”。
敬翔根本无法理解李烨口中的收费道路,官府修建道路理所应当,百姓无偿使用这条道理天经地义,可是到了辽东半岛一切都变了,百姓走路都要‘花’钱了,这让敬翔心里很不舒服。
李烨知道敬翔一时无法理解,接着道:“辽东半岛这二三年至少还要修建一千多里的水泥道路,六十多万的建设费用从何而来,除了从华夏银行贷款外没有其他的办法。辽东半岛现在有大大小小十几座城市,知道这三年的税赋总和吗?三万缗,六十多万的道理建设费用,需要辽东半岛二十年的税赋才能建设,辽东半岛能等这么长的时间吗?不能,辽东半岛发展等不起,就算是二十年后也没有钱修建这么长的道路,敬兄你想过没有”。
准确的来说,封建王朝和平时期的物价水平相当低,而且‘波’动幅度不大,唐高宗时期斗米不过二三钱,到了唐玄宗时期斗米才上涨到斗米五钱,这时候唐朝从开国已经有一百年了,如果算上百姓的收入增加的话,米价实际上是上升的速度相对迟缓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朝堂的投资减少造成的,汉武帝继位时期,国家粮仓中的粮食堆积如山,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很多人在津津乐道文景之治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当时的货币流通情况,再看看宋代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是什么:天下的财富本有定数,朝堂多取一些,百姓就要少一些,这些话在现代人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其实仔细品味这些话中的道理,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与史学家不同的见解。
明清以前,封建王朝的法定货币是铜钱,而铸造铜钱又需要铜料,可是中国并不是产铜的大国,就当时的开采技术而言,很多铜矿在地下几百米,根本不指望能有什么用处。
问题就出来了,中国不是产铜大国,却是一个使用铜钱作为主要货币的国家,在明清之前金银不是流通货币的基础上,铜钱的总规模扩张的速度极慢,加上社会对铜料需要巨大,出现铜商品比铜钱值钱的奇怪现象,就不奇怪了。这时候再理解司马光那句话:天下的财富本有定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