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走进唐朝-第3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螅止ひ狄哺崭掌鸩剑缁岬姆⒄勾τ谂└贝κ艿嚼粗辽喜愕难蛊让挥邢灾奶岣摺
从倭国进献给唐朝的礼物来看,主要是银、统、丝、绵、布等,而归国时带去唐朝回赠的礼物,主要有彩帛、香‘药’、工艺品等,从这一点上看,当时倭国的社会发展只相当于中国的汉朝时期。
倭国在近代称为金银岛,白银贡献量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当时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不过倭国开采白银的历史并不长,主要是从江户时代发展起来,时间在十五世纪前后。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倭国当时的勘探技术和冶炼技术相当的落后,后来从中国引入了‘精’炼技术灰吹法,白银的产量才大幅度的提高。
严力来倭国的主要目的是开采倭国的白银,虽然白银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作为贵重金属,倭国还是知道白银在经济中的地位的,当然不会随随便便的让严力去开采。
这时候倭国主要的货币还是唐朝的开元通宝,唐朝铜钱从唐朝流入倭国成为倭国的经济支柱,倭国在七零八年开始铸造“和同开珎”,后世称为皇朝钱。这时皇朝钱上的字体不工整且粗糙,通货的价值和信用也开始急速下降,百姓都不愿意继续使用。加上倭国的生产力落后,铜料和银料的开采能力和冶炼技术低下,皇朝钱根本无法满足国内的需要,加之唐朝‘精’美铜钱的大量涌入,倭国渐渐的放弃了自己铸造钱币的想法。
有了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李烨和敬翔为严力制订了几套方案,希望倭国能够放开国内的矿山开采权,李烨需要付出的是帮助倭国铸造自己本国的货币。
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为了让藤原基经能够同意这个大胆的计划,李烨专‘门’为倭国定制了一整套以金银铜为基础的货币,并且承诺钱币的外形可以有倭国人自己设计,金银币上甚至可以使用藤原基经的头像。在金银币上使用头像的想法并非李烨发明的,古罗马凯撒的头像就很早出现在钱币上,对于统治者而言这也是对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相信藤原基经会很乐意接受这种事情。
事实上,严力刚把一套完整的货币展现在藤原基经面前后,藤原基经就被这种新颖的货币给吸引住了。这套金属货币总共四枚,两枚大小不一样的铜钱,一枚银币和一枚金币,组成高低不同价值的货币总和。虽然只有四枚价值不同的钱币,但是可以完整的构成倭国的经济基础,这些金属币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可以按照藤原基经要求进行重新设计,当然可以将藤原基经的头像印在上面。
能有自己国家的货币当然比使用大唐的货币要好的多,但是倭国的铸造技术实在不敢恭维,大唐当然不会给倭国铸造什么钱币,这种情况在大唐周边国家都一直存在,所以大唐的铜钱才会作为世界‘性’的货币流通。
和古代外国钱币大多靠打制成型不同,中国的铜钱多为铸钱,这是与古代中国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分不开的。铜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坚硬的质地、金黄灿烂的‘色’泽都是它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被称之为“吉金”、“金”,成为制作各种重要器物的首选材料,而相应地,铸铜技术也就成了那个时代最为‘精’密和高级的手工技术。中国古代铸钱技术,也是铸铜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货币的铸造,主要采用型范浇铸的工艺。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先后采用了平板范浇铸、叠铸和母钱翻砂三种工艺。
从隋唐开始,中国的钱币铸造不再主要采用以前的平板范竖式浇铸法和叠铸法,而开始改用母钱翻砂的铸造工艺了。
母钱翻砂铸钱工艺一般分成制作钱模(即母钱)、制作范型、合范固定和浇铸钱币等四个步骤。
第一步:制作钱模。将一块铜块(或其他材质)由人工雕刻成钱型(即雕母),然后雕母先翻制若干个钱币(即母钱),并用它来充当铸钱的钱模。
第二步:制作范型。固定木框,用砂土将木框填实,放置钱模,再将另一个填实砂土的木框叠放在上面,翻制面范和背范,然后取出母钱,并制作浇口、直浇道、分浇道。
第三步:合范固定。将面范和背范对合叠放,然后捆绑固定。
第四步:浇铸钱币。将熔化的铜液用坩埚盛起,对准浇铸口进行浇铸。冷却后开范取钱,再进行清理、修整、打磨,钱币的铸造就完成了。由于砂型不再需要缓慢‘阴’干和焙烘,生产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从平板范浇铸到叠铸法,再到母钱翻砂法,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并都凝集着古代工匠们聪慧的结晶。
这些倭国不会,也没有办法做到,更不可能让唐朝教自己,只好拿唐朝的铜钱来抵用,这当然是无奈之计。现在严力拿出更加‘精’美的铜钱,而且愿意帮助倭国铸造自己本国的铜钱,这种好事情到什么地方找,睡觉做梦都笑醒了。
藤原基经当然不会认为严力是来倭国行善积德的,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严力不是大唐的使者,跑到倭国来已经让藤原基经很怀疑了。现在又献上一套‘精’美的金属货币,如果还不明白严力想做什么的话,藤原基经真是一个白痴加傻蛋。
既然严力知道藤原基经需要什么,藤原基经当然也清楚严力是有求于自己,好在严力早知道在计谋上不一定就是藤原基经对手,不如明明白白的将自己的意图说出来。严力的要求很简单,想在倭国经营矿山,要求藤原基经将石见山租给自己经营九十九年,在经营期内严力付给藤原基经每年五万枚银币作为租让金。
藤原基经不明白严力为什么会看中石见山,也不知道石见山有什么东西会让严力付出五万枚银币,不过藤原基经并没有马上同意严力的建议。
石见山发现大型银矿的历史在十五世纪左右,不过这时候石见山已经有银块发现的传闻,只是还没有大规模的开采罢了。严力倒是没有欺骗藤原基经,这种事情可以欺骗一时,不可能永远保存秘密,藤原基经早晚会知道石见山有银矿的,不如坦诚的告诉藤原基经,换来藤原基经全力的支持。
现在就算藤原基经知道了石见山有银矿,也没有办法开采,更没有办法将矿石中的白银提炼出来。严力告诉藤原基经石见山有银矿,但是却没有告诉藤原基经,石见山的银矿蕴藏是否丰富,只是说不管石见山有没有银矿,自己都愿意进行开采。其实严力不知道石见山的银矿到底在哪里,李烨也不清楚石见山矿石的白银含量,只是知道石见山在江户时期,每年可以开采百万两白银,这种丰产情况持续进行了几百年,到了十八世纪每年还能出产白银几十万两,一直到近代开采量才降低,不得不封山休矿。
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大量的白银,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白银开采量为每年二千吨,而倭国同时期的开采量只有一百吨,这里面当然有倭国早期过度开采的原因,但是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的白银储藏在地底深处,以唐朝的科学技术根本无法开采。倭国是多火山国家,再加上地质活动剧烈,所以金银矿众多,而且经过地壳运动倭国的银矿埋藏不深,正好适合早期的大量开采。
那么严力为什么不提出开采其他地方的金山银山呢?难道李烨不知道倭国其他的金山银山位置,这当然不是。提出开采石见银山只是李烨拋出来的一块试金石,这里面有试探藤原基经的想法,也有李烨战略上的考虑,当然还埋藏着更大的‘阴’谋。
首先石见银山白银产量丰富、埋藏不深,倭国主要是没有开采的手段和冶炼的技术,就算倭国知道了石见银山也没有办法一下子开采利用,而且石见银山在倭国的西海岸,比邻新罗国和辽东半岛,便与李烨的开采运输,同时也便于对石见银山的控制,如果倭国到时反悔的话,李烨也便于对石见国用兵。
………………………………
第775章 倭国货币
李烨开发石见银山是在综合了各种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倭国其他的金山银山李烨有着其他的考虑,佐渡岛的金山现在不在倭国的控制范围之下,李烨可以强行占领,并不会引起倭国的注意。
富士金山、甲斐金山、甲州黑川、中山两座金山、安倍梅的岛金山、伊豆的金山、九州鹿儿岛的菱刈矿山,这些地方的矿藏要不是早就被倭国知道,要不就是现在还不适宜开发,尤其是富士金山倭国很早就已经知道,只是没有办法开发利用罢了,李烨要是提出这些地方的开采权,必然会引起藤原基经高度的警惕和猜忌。
开发石见银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倭国的金银价格比例很不协调,大唐的金银比价为一比六七,而倭国的金银比价只有一比五或者更低,这中间当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先看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根据唐代历史记录,在八零四年的遣唐使派遣中,大使的旅居费用为约七点五公斤砂金,副大使约为五点六公斤,而当时使节团有五百人之多。大量的留学生和留学僧长期旅居唐朝,为吸收唐朝灿烂的文明,倭国政fǔ无疑投入了数量庞大的砂金,这也是后来倭国无以为继不能继续派遣官方使团的原因之一。
派遣一次遣唐使,倭国就要付出一二吨的砂金,水中砂砾里淘取的金沙统称砂金,砂金多数细微如砂,所以称为砂金。有此可以看出,当时倭国盛产砂金,而砂金多产于河流湖泊之中,说明当时的倭国还没有办法从矿山中大量的开采黄金,而且冶炼技术不发达,才会带砂金到唐朝。
有人推测,从八世纪到十六世纪,倭国的产黄量约为二百五十吨,在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之前,全世界所开采的黄金为五千吨,而当时倭国的产金量仅约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五。
这样就不难看出来,倭国当时多金少银的现象是什么原因了,可是当时倭国和唐朝的贸易并不发达,而且金银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加上黑市的铜钱利润相当高,商贾还没有注意到倭国和唐朝金银比价中间的利润。
藤原基经很难从严力的口中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因为严力掌握的信息也不多,加上严力年纪轻轻一付忠厚老实像,藤原基经实在找不到否决严力的理由。倭国本就少银少铜(主要是当时不会开发利用),加上铸造、冶炼技术相当落后,藤原基经很难抵挡这样的‘诱’‘惑’。
虽然藤原基经不知道石见银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严力提出来租借九十九年的契约让藤原基经无法接受,藤原基经怕吃亏而且时间太长,发生什么事情还真的不好说。进攻藤原基经和严力之间讨价还价,最后藤原基经勉强同意让严力租借石见银山二十年,每年的租金降到银币三万枚。这笔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可以支持一次小规模的遣唐使,对于藤原基经的财政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总比一分钱得不到要好。
得到藤原基经的许可,双方并签订契约,契约规定严力拥有石见山银矿的开采权为二十年,开采期间严力负责一切开采事务,倭国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石见山银矿的开采,每年的租借费用为银币三万枚。至于二十年之后,石见山的银矿如何开采,契约上并没有说明,不过双方‘私’下里协商过,但是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
藤原基经想彻底收回石见山银矿的开采权,而且还希望严力能提供开采技术、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藤原基经能做的就是继续降低租借费用和延长一点租借时间。矿石的开采技术、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在当时可是高科技,唐朝廷把朴刀和百炼钢的锻造技术无偿的送给了倭国,让倭国锻造出自己的倭刀,严力可不会傻乎乎的答应这样的要求,就算严力同意,李烨也会终止这个计划。
严力只是在石见山开采银矿,不会在倭国冶炼银矿和锻造银币,而是把石见山的银矿全部用船运回辽东半岛,在辽东半岛冶炼和锻造,倭国最多能偷学到矿山的开采技术。
不过严力也没有一口回绝藤原基经的提议,只是说要看双方合作的诚意,如果双方合作的愉快的话,严力愿意就这些问题继续和藤原基经谈判。
藤原基经很不高兴,但是却对严力无可奈何,毕竟双方都是初次接触,不可能也不会就一下子能达成诸多的协助,所以藤原基经热情的挽留严力留在倭国,继续商谈倭国货币铸造发行的问题,希望双方能进一步的合作。
倭国的铸造工艺十分落后,当藤原基经第一次看见世上有如此‘精’美货币的时候,差一点眼珠都掉下来了。严力给藤原基经看的四枚钱币是用锻造技术加工而成,并不是像严力口中说的使用铸造技术,二者之间可是存在着天壤之别,不管是‘精’美细致程度,还是货币的尺寸大小重量都是完美的一致,如何藤原基经没有亲眼看见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的。
藤原基经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精’美的钱币,就算是大唐的开元通宝都无法与之相比,藤原基经如何会不动心。而且严力提出的条件也相当的具有‘诱’‘惑’‘性’,严力提出帮藤原基经重整倭国的货币体系,不仅帮助倭国制造‘精’美的货币,而且帮助倭国建立完整的户部金融体系,说一句简单的话,就是帮助藤原基经在倭国建立一家‘私’有国家银行。
一个国家除了政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制度,而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相互相成的,相互制约的同时还可以相互利用,藤原基经虽然是倭国的实际掌权人,但是国家的代言人却是已经神话的天皇,藤原基经想再进一步几乎是不可能。天皇在神话的同时,权力虽然被藤原基经架空了,但是藤原基经也因为神话的制约而对天皇的地位不敢窥视,可是藤原基经的野心却一点点的膨胀,无时无刻不想取而代之。
当一位统治者被捧到了神一般的位置时,对周围人来说,既有利亦有弊。利自然是这个统治者高高在上,已经无法亲自聆听下面的声音,只能通过他身边的近臣,而这些近臣整天在他身边,亲眼见证他的一切,他身上那层神环,是无法影响到这些人的,所以他们可以不恭,甚至欺骗,神便被架空被‘蒙’蔽,甚至失去了当初的明锐和决断。
然而弊却是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所有人都把他当成神,因此这些人即便生起了野心,也无法动用他们的力量来除掉这个高高在上的神,因为哪怕是受他们指挥的人,一旦知道要对付的人竟然是神,他们的勇气也会‘荡’然无存。所以这些野心家的任何图谋,都只能是纸上谈笔、水中月雾里‘花’。
这种尴尬和难堪,相信大家参考近现代一位伟人的经历,很容易就能理解。可是这种情况对李烨和严力来说却不是问题,他的人绝不会在见到天皇和藤原基经的时候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无知者无畏,从来就没有在倭国生活过的人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大唐皇帝一样,好像现代人在谈论古代皇帝时没有丝毫的敬畏之心。
李烨和严力对天皇和藤原基经同样没有什么敬畏之心,所以才会大胆的提出在货币上印刻藤原基经的头像,至于要不要印刻天皇的头像,这点就不是李烨和严力需要考虑的事情。
将自己的头像刻在货币上,可不是只是为了好看这么简单,而且向自己控制下的国民在进行一种心里上的暗示,这点可以参考后世的纸币,效果其实都是一样的。
严力的货币头像给藤原基经开启了另一扇野心的窗户,看见了一个崭新的未来,如果自己的头像让倭国每一个人知道,那么自己的威望和声誉将超过天皇,那时候自己如果想取代天皇的话,岂不是可以手到擒来。
虽然藤原基经看见了新货币的其中好处,但是让严力代替倭国进行货币发行,还是让权力‘欲’极强的藤原基经心里有些不舒服,虽然这时候倭国在使用大量的唐朝铜钱,但是并不代表倭国就愿意将国家的铸币权拱手让给严力。
这时候还没有一个完整国家的概念,倭国真实统治的范围太不大,北方的虾夷部落还在与倭国进行战争,南方的九州岛还有大量的隼人(野人)活动,真正的倭国在后世人眼里并不存在,当然天皇的地位也不想后世一样,藤原基经就是看中了货币中的利益才与严力进行艰苦的谈判。
严力提出的货币发行是建立在金银铜等金属货币之上的,并不会出现货币超发的现象,与后世国家发行纸币完全不一样,所以才会造成大唐的铜钱在周边国家大量使用,而不会有丝毫的抵触情绪。但是现在严力愿意帮助倭国人自己发行自己国家的货币,虽然表面上并没有什么经济障碍,但是藤原基经的心理上却一下子无法接受。
………………………………
第776章 人口贩子
虽然金属货币没有超发的可能,但是却存在劣币和良币的区分,倭国开始铸造的皇朝钱为什么无法在市场上流通,就是因为皇朝钱无论是在制造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与唐朝钱币相抗衡,这就造成了市场上只愿意接受唐朝的铜钱,而排斥皇朝钱的现象,倭国不得已才被迫的使用唐朝的铜钱。
现在严力愿意跟倭国合作,铸造更加‘精’良的钱币,藤原基经当然想把倭国的货币铸造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上,而不是被外人死死的掐住自己的脖子。
严力当然不会‘交’出货币的铸造权,更不会告诉藤原基经这些货币根本不是铸造的,而是锻造出来的。通过货币的铸造,李烨可以取得铸造货币的手续费,更重要的是控制倭国货币的发行量,死死掐住倭国经济的命脉。
藤原基经并不知道李烨控制货币铸造权的真实目的,还以为严力是舍不得货币铸造中的利润和技术,愿意放弃一部分利润来换取自己对货币铸造权的控制。
严力当然不可能一下答应藤原基经的建议,还是以双方合作时间不长为理由拒绝了藤原基经的提议,希望藤原基经能在双方合作一段时间后,再商谈货币铸造权的问题,毕竟现在如何铸造、谁铸造都不是主要的问题,马上在铸造权上纠缠不清,并非明智之举。
双方协商后达成一个初步的合作意向,除了倭国向严力租借石见银山外,还将足尾铜山租借给严力十年,严力只要将产量的一半铸造成倭国的钱币即可,相当于倭国放弃了一半的铜矿利润,这不得不说是藤原基经很大的诚意。
足尾铜山也是倭国在江户时代发展起来的一座大型铜矿,产量最高峰时每年达到一千二百吨,经过二三百年的开采,近代的产量也有一二百吨,是真正的大型浅表铜矿。
而且藤原基经还将倭国库存的砂金全部‘交’给严力,铸造印刻有自己头像的金币,严力可以得到百分之四十的铸造费用。百分之四十的费用并不算高,这里面含有运输费、冶炼费用,而且砂金的黄金含量也只是百分之八十五左右,这样算下来,严力的铸造利润也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藤原基经一方面在与严力讨论货币的事情,另一方面开始让严力接手石见银山和足尾铜山,开采矿藏不管是在什么时期都是一项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当时的技术和生产力落后,大规模开采的难度和力度就更大。不过,这些对于严力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严力只负责开矿的技术和前期的资金投入,至于大量的劳动力根本不用担心,而且还不用考虑安全生产的问题,反正严力也不下矿井干活,发生矿难死的也不是大唐人,倭国人命根本就不值钱干什么不好好的利用,死人不过就是赔一点钱的问题。
很快两个矿山就在严力的组织下开始运行,两个矿山聚集了一二万倭人进行大规模的开采,等到吕泰新到达倭国的时候,第一批银矿和铜矿已经开采出来,正准备装船运往辽东半岛。
将银矿和铜矿原料直接运回辽东半岛很不划算,但是现在的状况也不得不舍近求远,是否在倭国建立银矿和铜矿的初级提炼厂,李烨现在还没有考虑好,这主要是要看倭国内部的反应而定,要是倭国给予李烨更大的政治权利,李烨会考虑在倭国建立两座大型的银矿和铜矿初级提炼厂,将银矿和铜矿进行粗加工后,再运往辽东半岛。
这时候严力的主要任务在倭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以帮助倭国探矿的名义,大量的勘探人员也已经散布到倭国各个地方,不仅帮倭国勘探矿藏,而且帮倭国测绘地图,当然这些好处倭国人是得不到。
严力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向藤原基经提出双方睦邻友好的办法,希望倭国‘女’子能嫁给唐人为妻妾,加深双方的文化和感情‘交’流,促进双方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以前都是官方层面上的,现在严力希望能在民间层面上进行‘交’流,让倭国的‘女’‘性’嫁到大唐。
藤原基经还真被严力给忽悠住了,主要原因还是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