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走进唐朝-第3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代末期,排除官场**等原因,如果不是东北‘女’真族的崛起,朝廷需要在辽东大量的用兵,不得不加重百姓的负担,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李自成进北京,当然也就没有明代覆灭。这当然只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也能从一方面反应出经济对于国家的影响,如果明代发行了国家债券,后来的事情恐怕不会变得更糟。
可笑的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总是喜欢把眼光盯着最底层、最贫穷的百姓身上,而对那些腰缠万贯的商贾和豪‘门’视而不见,当一个王朝榨干了百姓最后一点血汗以后,这个王朝也随之覆灭。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重复的上演了二十四次,才有了今天的二十四史,这真的是一个天大的冷笑话。
当然,也不能排除古代就没有人想过向富人伸手,就像前面讲的一样,权力和义务是对等的,中国古代从来只有权力而没有义务。可能古代某一个权威官员有过这样的一个念头,不过很快的就消失了,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下,没有人感觉自己需要对这个王朝承担什么责任。
只有当这个国家属于每一个人的时候,人民才会在心里认同这个国家的存在,这就是王朝循环覆灭的原因,但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面对过这样的事实。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就算发行了国债又能怎么样,皇权之上的社会,一句话能决定人的生死,“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这可是血淋淋的现实。
拿什么来保障债主的权力,当债主成为了国家的贷款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变成了借债的人,这在封建王朝中简直就不敢去想,不要以为古人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可是想了又能怎么样呢?就好像后世经常在谈中国制造的同时,许多人在呼吁中国创造,可是中国创造真的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吗?不是没有人想过,而是想了根本就没有用,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有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如果没有金人的入侵,中国在宋代就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狗屁”,如果历史能假设的话,就算给宋代一千的时间,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还是萌芽,永远也进不了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事实。
那些意‘淫’的学者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有了经济基础,古代封建王朝就可能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这是痴人说梦无稽之谈。
要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不是经济基础,而是政治诉求和平等的权力,没有人权谈什么自由民主,一个雇佣几百人的作坊都要受到官府的打压,生怕出现集会动‘乱’的政治氛围,有什么权利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所以从根本上讲,只有政治气氛容许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其他的都是昙‘花’一现。
也许李烨的思想是过于的悲观了,但是李烨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思想,因为李烨本身没有高高在上的皇权想法,即使李烨也是这个时代的利益既得者,但是李烨依然清醒的认识到权利和责任、义务之间的关系。
那些不管死后洪水滔天的想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后世那些贪官在国内疯狂的敛财,‘裸’官潜逃送子‘女’去国外,他们难道不知道在这种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有什么健康发展的机会的,所以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另外一个事情就很好的说明米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霸主,当米国还在欧洲战场上的时候,在米国还在进行冷战的泥潭时,就已经想过用岛链来围堵中国的发展,这难道不是战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吗?
事实上,封建社会是一个缺乏远见的制度,这并不是说没有人考虑过长远的未来,而是考虑根本就没有用。
话说回来,大唐的官吏把眼光死盯在农民的土地上,辽东半岛的官吏也继承了这个传统,认为只有农业税才是国家的根本,完全忘记了税收的全貌。这当然是有意而为之的,并不是官员没有看见商贾的富足,而是因为商贾背后站着的官宦豪‘门’大户,这才是唐代没有真正商税的原因。
宋代征收过商税,所以国家的税赋达到了一亿缗以上,而唐代和明代没有真正的征收过商税,所以国家的税赋相当的低,唐玄宗开元盛世的税赋才达到了一千五百万缗。这倒不是说唐代全国的税赋只有这么多,而是其中除去了那些实物税,比如粮食、茶叶、盐和布匹等,这些当然也是钱,但是却不能真实的反应一个国家的财政情况。
宋代基本上取消了实物税的征收,辽东半岛也是一样,除了粮食以外,一切的税赋都是以钱币来计算的,所以才会如此之高,但是这恰恰可以反应辽东半岛的经济状况发展。
大唐最后的覆灭从财政上也可以可见一斑,唐僖宗时期,国家的一年赋税只有一百多万缗,这点赋税勉强支撑起一个朝廷的运作,要想扩军讨伐各地的藩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到了唐末后期,朝廷的赋税又一次大幅度的减少,需要各地的藩镇救济才能维持运转下去,这时的皇帝已经变成了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皇帝。
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当时的董昌为了讨好唐朝的皇帝,拼命的收刮当地的百姓,向朝廷提供了大量的税赋,换来了一个越王的称号,可见朝廷当时多需要钱来维持。
有一句话说的好:“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个人需要钱,国家也需要钱,不要一谈钱就认为是万恶之源唯恐避之不及,这是迂腐或者虚伪的表现。
“敬兄,你看辽东半岛发行债券怎么样,用三年、五年到十年的财政税收进行支付,这样就可以解决目前的财政危机”
“那要是到时还不上呢”
“不可能,在发行债券的时候,就要把辽东半岛的财政情况彻底的‘摸’清楚,比如明年可以收多少税赋,后年预计税赋达到多少,这些都要提前的预算出来。不仅如此,每年辽东半岛需要支出的费用也要提前做出预算,收入和支出都要有清晰的账目,这样才能知道税赋到底‘花’在什么地方,有多少的结余”
敬翔有些头晕,李烨当初搞的行政财政统计,已经让敬翔忙的的焦头烂额,如今又要搞出什么财政预算,而且还是二三年的财政预算,这不是折腾人吗?
有时敬翔感觉李烨要是去户部当官一定是一个能臣,唐代有掌管全国财政预算和会计核算的会计最高主管部‘门’,名叫度支部,估计这个地方非常的适合李烨去做。虽说唐代也有财政预算和会计核算,但是哪能像李烨说的如此‘精’细预算,不过也就是给出一个大概的数目,像李烨这样搞,估计也只有那些从学校里的学生才能胜任了。
“不知郡王殿下,准备如何发行这些债券。”
“这些债券将通过华夏银行统一发售,三年期的利息是百分之五,五年期的利息是百分之七,不记名,可以相互转让,也可以相互买卖,到期后可以到华夏银行统一兑换。第一期准备发行五十万缗的辽东半岛债券,第二期准备发行一百万缗的辽东半岛债券,如果发行不掉,则有华夏银行统一购买,手续费百分之一,如果发行效果不错,可以增大发行力度,敬兄,你看这样如何”
一百五十万缗,敬翔被李烨的话雷的外焦里嫩,将近四年的财税就被李烨一口敲定下来,华夏银行承包所有债券的发行,这岂不是让华夏银行成为了辽东半岛的最大债权人,而且还相当于辽东半岛的户部了。
“这不是寅吃卯粮吗”,不过好像有不全对,敬翔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虽然敬翔已经跟李烨学过赤字经济,但是这样大的经济手笔还是让敬翔一下子有些吃不消。
………………………………
第899章 唐诗集萃
“郡王殿下,发行的债券是不是有些多了。”
“那敬兄认为发行多少合适呢?”
敬翔其实并不赞成发行什么辽东半岛债券,可是按照李烨的**,辽东半岛不过就是向华夏银行借钱,只是现在借钱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变成了辽东半岛的百姓。从华夏银行借钱敬翔没有什么心里负担,因为华夏银行是李烨家开的,向华夏银行借钱,就等于从李烨的口袋里掏钱,敬翔感觉理所当然。
“五十万,实在不行,最多不能超过八十万。”
敬翔在心里盘算着辽东半岛承受的能力,两年的赋税,一旦被提前支取,以后的财政日子因为怎么过,敬翔在心里还没有底。
“就八十万吧”,李烨大大咧咧的敲定下来道:“以后辽东半岛需要用钱,就以这样的方式发行债券,华夏银行已经不再直接向辽东半岛贷款,以前的贷款也全部转成五年期债券形式,敬兄没有意见吧”。
“鬼才没有意见呢”,敬翔就没有想还过华夏银行的贷款,现在变成了华夏银行的债券,还不知道辽东半岛签下李烨多少灾呢?马上回去算算,千万不能上了李烨的当。
看着敬翔狼狈的逃出书房,李烨呵呵的直笑,“想赖自己的钱,做梦”,皇帝还有自己的内库,敬翔想把华夏银行当成辽东半岛的户部,这怎么可能呢?
程菁菁的身体本来就不好,至从去年大连城发生战争后,程菁菁的身体便的很差,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后,身体有了一些恢复,可是整个人懒洋洋的提不起什么‘精’神。
虽然秋晴和幻雪已经有了孩子,但是从程菁菁生病以后,两人还是搬到程菁菁的房中照顾程菁菁的生活起居。
“怎么样,菁菁的‘精’神好了点吗?还是没有‘精’神……”
李烨走进程菁菁的房间,正好看见准备出‘门’的秋晴,便随口问道:“让妙清看过没有,妙清怎么说”。
“妙清姐每天都来看望菁菁姐,说身体没有什么大碍,要多出去走动走动,长期待在房间里没有好处。”
程菁菁喜欢静,加上身体比较弱,一般不喜欢出去游玩,让程菁菁去安娜那里走动一下,程菁菁都提不上兴趣。这个时代也没用互联网,不然程菁菁一定是一个宅‘女’,李烨也没用什么好的办法,就让人找了一些诗词拿给程菁菁看,希望程菁菁的‘精’神能好转一点。
李烨拉着程菁菁冰凉的双手放在自己的脸上道:“是不是想家了,要不某送你回家去看看”。
程菁菁看见李烨走进房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道:“夫君,妾身让你担心了,奴没有事情,就是想好好的静静”。
李烨知道程菁菁的心事,一则是程菁菁自己多愁善感,看见周围的姐妹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哪怕是去帮安娜,也好过自己无事可做。二则李烨长期在外奔‘波’,没有多少时间关心程菁菁,程菁菁的心事也无处倾述,自然闷在心中,时间一长身体当然受不了。最后看见身边的婢‘女’已经有了孩子,自己却没有什么动静,着急上火自然容易变得憔悴。
“好了,某陪你出去走走,总是待在房间里,会闷出病来的。”
李烨拉着程菁菁的手走出房间,顺着龙山头的回廊蜿蜒而上,‘春’风吹起程菁菁的丝丝秀发,显得有些飘逸脱俗,好像仙‘女’从天而降,那种婉约风韵让人浮想联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娘子,你看万物生机勃勃,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多美啊!”
“夫君刚才‘吟’诵的是杜甫的《‘春’夜喜雨》,‘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有时奴在想要是能够把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整理成册就好了”
“这个主意不错,只要娘子愿意,某可以让人四处收集这些诗句,让娘子编撰成册流传万代。”
“奴行吗?”
“为什么不行,娘子多才多艺,又喜欢诗词,这件事情有娘子主持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那天下的诗词如此之多,浩如烟海,多少人倾尽一生都无法完成,奴怎么才能编撰完成。”
李烨只是想让程菁菁有点事情做,总是待在房间里,李烨也不可能总是陪在身边,早晚一天会闷死的。要是编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李烨当然没有这个能力,现在程菁菁想收集一些诗词编撰成册,这点难不倒李烨。
唐诗宋词,这在后世可是文学巨作,尤其是唐诗,唐朝三百年诗词不知道有多少篇,什么唐诗三百首,那不过是唐诗的‘精’华中的‘精’华,就算说唐诗十万首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娘子还没有做怎么知道就不行了,不是还有夫君吗?我们就从唐诗开始,明天某帮娘子找一些举子和学生,再给娘子找一间房间,就开始整理唐代的诗词。怎么做呢?……不如这样,娘子先将已经知道的唐代诗词,按照作者的名字分文别类进行收录,某让人四处寻找散落在民间的诗词,只要是唐代所创就全部录入其中,如果是其他朝代的可以暂时放在一边,等到这件事情完成后,继续编撰其他朝代的诗词,娘子看这个办法怎么样”
“太好了,那夫君就给这本书起一个名字吧”
李烨想了想,叫《唐诗三百首》太俗气了点,“就叫《唐诗集萃》怎么样”。
“夫君,你真好”,程菁菁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脸上挂着兴奋的红霞,‘激’动紧紧的抓着李烨的手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
才‘女’就是才‘女’,一听到自己可以编撰一部唐诗大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著书立传的事情,程菁菁做梦都没有想过,要不是李烨支持,这种念头最多是在脑海里一闪而过。千万不要认为在唐代编撰一本唐诗大全比后世容易,那些散落在各地的唐诗真正的是浩如烟海,没有一定的财力人力支持想都不要想,也就是李烨和唐朝廷有这样能力,不过现在唐朝廷可没有这个心事编撰什么唐诗大全。
“娘子身体不好,这件事情需要很长的时间,娘子可要注意身体,不要过于劳累才是,秋晴和幻雪就留在你的身边,帮你整理文稿”
李烨给程菁菁找点事情做做,至于能不能完成唐诗的编撰,需要多长的时间,这些都不是李烨考虑的问题,只要程菁菁的心情开朗,不再整天的闷在房间里就行。
“走,我们把这件事情详细的商量一下,看看从什么地方开始为好”,李烨牵着程菁菁的手,一边回想后世记忆中那些《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是怎么组织完成的,当然李烨可不想把工程铺的这么大,充其量找几个文人充当一下‘门’面,然后再让自己潜伏在中原各地的密探收集一下各地散落的诗词送回辽东半岛,最后让程菁菁整理成册堪行。
李烨还不知道自己这次又捅了马蜂窝了,编撰《唐诗集萃》在李烨看来不过是给程菁菁找点事情做做,可是在敬翔这样的文人看来,这可是一件文学上的盛世。
古代历来有“易代修史”、“盛世修书”的传统,这也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重要途径,要是李烨随便找一些诗词整理一下堪行,敬翔这些文人才不会找李烨的麻烦。
“什么,郡王殿下要编撰唐代诗词,这是真的吗?”
“千真万确,你没有看见郡王殿下已经找了许多文人在筹备这件事情,听说这件事情还是郡王殿下的后宫提出来的。”
“郡王殿下有没有说怎么编撰唐代诗词。”
“听那些准备编撰的人说,郡王殿下准备收集天下所有的诗词,先编撰唐代的诗词,然后还要编撰其他朝代的诗词,不可能是假的。”
“不行,这种事情应该是辽东半岛文化盛世,怎么能当成儿戏呢?走,我们找敬长史询问这件事情,这可是一件旷古未有的盛世,岂能没有我们这些人参加。”
敬翔的一张苦脸很快凑到了李烨的面前,好像在看猩猩似的打量着李烨,李烨没有好气的跟敬翔拉开了距离:“敬兄,某的脸上好像没有长什么东西吧,有什么话就说吧”。
“高,妙计,此计一出尽收天下才子之心,郡王殿下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李烨被敬翔说的有些‘摸’不着头脑,自己好像什么都没有做,收什么天下才子之心,“敬兄,你到底想说什么,能不能说清楚点,某不明白你的意思”。
“装,你就继续装吧,这个妙计只有李烨才能想出来,只要这件事情一旦传扬开来,天下的才子还不趋之若鹜,高、真是高,妙、绝对是一个妙计”,敬翔脸上挂着异样的笑容,满意的点点头,这才是做大事的样子,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布下了一手妙棋,“郡王殿下,只要编撰《唐诗集萃》的消息一出,天下才子必然视郡王殿下如圣明之君,现在这件事情在大连城已经传的沸沸扬扬,就算已经不愿意出仕的文人听说此事,也争相恐后的询问此事,郡王殿下已经掌握了天下才子之心,臣贺喜郡王殿下”。
………………………………
第900章 招揽天下能士
一本《唐诗集萃》而已,用不着如此夸张吧,要是把编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想法提出来,岂不是直接就可以号令天下唯我独尊让天下群雄俯首帖耳了吗?
“拋,你就继续拋吧,没有想到敬翔的马匹拍的越来越‘精’湛了”,李烨在心里非议道。
在某些方面敬翔与唐初的房玄龄有些相似,都是一个能臣,而非是直臣,就算李烨做什么事情有些出格,敬翔也会捏着鼻子不作声,不会像魏征一样直言纳谏,最多是在一旁悄悄的提醒李烨,希望李烨能加以改善。
李烨和敬翔相处的非常融洽,在李烨看来敬翔的圆滑和处世哲学,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帮助李烨拾遗补漏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把有时李烨偏‘激’的做法变得容易让人接受。
债券的发行就像敬翔当初估计的一样,开始的时候辽东半岛的百姓很难理解,为什么辽东半岛会向百姓借钱,虽然李烨支付了百分之五以上的利息,但是这些利息并不能让人心动。李烨的话从敬翔的口中传出去,债券竟然变成了辽东半岛的建设资金筹集,毕竟辽东半岛现在要进行许多大项目、大工程,敬翔自然而然的把百姓的目光吸引到辽东半岛的恢复重建工作上。
这样一来,发行债券的理由就容易被人接受,李烨当初的赤字经济到了敬翔那里,再转一个弯就变得更加有深意了,有点像是后世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不买一点债券,怎么体现出百姓拥戴辽东半岛。
结果八十万辽东半岛债券还没有开始发行,已经被预订一空,许多人为没有提前出手懊恼不已,纷纷表示要辽东半岛再发行一些债券,不然不能体现出自己拥戴辽东半岛的信念。
债券发行到这一步变得皆大欢喜,辽东半岛有了一大笔的资金可以运作,百姓手中多余的钱不过是换一个地方存起来,而且可以多得到一些利息收入,一件在李烨看来就是经济上的事情,被敬翔包装成爱国主义宣传工具了,让李烨啼笑皆非。
从这一点上看,敬翔比李烨更加清楚现在的百姓心里想什么,当然也比李烨更加了解唐代,这点是李烨拍马也赶不上敬翔的方面。
李烨从来不认为自己比古人聪明,如果除去千年的知识,李烨可能甚至不如一个街头卖菜的老农,这就是命运,是命运把李烨推向了历史的前台,是命运一直推着李烨往前走,已经停不下来了。
一个人是改变不了历史的,李烨只是在影响历史,用自己的方法去影响身边的人,从而改变身边的一些事物。那些想用自己的能力就能改变历史的人,在李烨现在看起来有些可笑至极,因为李烨在影响历史的同时,也在被这个历史所影响。
李烨的一举一动都成了舞台上照‘射’的演员,有些李烨很想跑到幕后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李烨发现自己身边已经有太多的人,他们可能需要李烨关心照顾,需要理由去帮助扶持,需要李烨给他们下达命令,李烨现在已经不再是当初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代表,一群人的利益和诉求的代表。
全唐诗的编撰只是为了排解程菁菁心中的忧郁,而突发奇想做的一件事情,也许是李烨后世看过太多旷世巨作的原因,对于全唐诗的编撰工作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全唐诗的编撰可比后世《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编撰工作不知道小了多少倍,恐怕只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工程量的百分之一,这在李烨看来也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没有必要惊动敬翔。
李烨完全错了,而且错的有些离谱,后世的全唐诗库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共计九百卷。李烨虽然不清楚这些情况,但是并不表示敬翔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工程量,想把唐代三百年来的诗词收集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工程浩大的创举。
当然敬翔是错误的曲解了李烨的意思,李烨并不是真的想把唐代三百年的诗词收集整理起来,而是给程菁菁找点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