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与南宋同行-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下还有能不锈的钢?罢了,此物便是了。某有一家铁匠铺,名为胡二郎铁行,一年可以挣得上百两银子,几十万钱,但是某想,怕是买不起此物了。”

    张国安教授伸手拿回了卷尺,这铁匠的手劲儿还挺大,拿得挺紧。

    他仍是不动声色地说:“确实买不起,再说与你的尺寸不同。”

    “尺寸不同,某可以折算。某从业铁匠二十六年,都是不时要折算的。”

    “你到底从业铁匠多久了?”

    “二十三年多了------”

    这一次铁匠胡镇北可真走了,再也不回头。

    这县城里的铁匠铺子里,胡二郎铁行是最小的一家。

    也许人们对他的技术不太放心,也许是他总是记不住自己到底是从业多久了,反正生意就是不好,但是能维持。

    他没有挣到过自己说的那些钱钞,那是别人家铁行的收入------他吹牛,不是为了害人,只是要个脸面。

    侯东方正是因为看中了他铁行的狭小,才去他那里买铁料,以为会便宜,才引发了这些事情。

    胡镇北铁匠还有一个哥哥,正是那街上开柜枋的胡镇南。

    哥哥胡镇南要比他好过很多,但是他却看不上哥哥从事的行当,认为那是伤天理的事情。

    胡镇南说不过他,便不理他了。

    胡镇北铁匠便一个人苦苦支撑着这个小铁匠铺子。

    这个是他父母留下来的。其实他父亲的手艺就不太行,始先也是勉强糊口,当然也就没有办法让他有什么高明的手艺。

    就这样他父亲也是比较满足了,常对着两个儿子说:“爹爹原先跟着你爷爷跑山村甚是辛苦,风里来,雨里去的飘泊甚久,如今咱家也有铺子了------”

    胡镇北铁匠到现在也能记着当初爹爹的幸福表情。

    现在他们先后离开了自己哥两个,哥两个也分了家,各过各的了。

    胡镇北铁匠回到了铺子后,开了锁,收拾了一下,开始等活。

    结果没有想到,活没有等来,哥哥的一个手下来了,菜花蛇蔡六一。

    菜花蛇蔡六一说:“大哥让你用好铁打造五把并刀,后天便要。”

    胡镇北点点头,大哥这又是招了五个小弟了。

    并刀,宋朝时并州所产之名刀,当是日用小刀,属于大宋时期的非管制刀具。

    它可以用来切水果,切熟肉,当然也可以防身或是捅人。

    六名穿越者为了带武器的事情,曾经认真研究过大宋时期对民间武器的政策。

    宋代自立国后,就在一直大力奉行防民甚于防川的政策,大张旗鼓地禁民间持有兵器禁民众私下聚会等等,不但对民间私蓄兵器者处罚极严,甚至对造刀的工匠也要一并进行处罚。

    所以铁匠是不敢打造制式武器的。

    那么大宋政府要禁止持有的所谓的兵器,又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

    大宋开宝三年970,那位杆棒开国皇帝颁布了一条法令,曰京都士人及百姓均不得私蓄兵器。

    其后禁令波及全国连绵不绝,粗略简之,就可见有淳化二年991,天禧五年1021,景佑二年1035,庆历八年1048,嘉佑七年1062,宣和六年七年1125等再三再四颁布的各种禁私兵法度。

    这一系列禁令,涉及面极广,不但禁了上阵用的军用武器,一度连老百姓日常开山种田的工具刀都给禁了。

    在《宋会要辑稿兵》里,有仁宗年间的一份诏书,其曰:“仁宗天圣八年三月诏曰:川陕路不得造着袴刀。

    利州路转运使陈贯言:着袴刀,于短枪竿拄杖头安者谓之拔刀,安短木柄者谓之畲刀,并皆着袴。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川陕路险,全用此刀开山种田。今若一例禁断,有妨农务,兼恐禁止不得,民犯者众。请自令着袴刀为兵器者禁断,为农器者放行。乃可其请。”

    这里还好吧,利州路转运使陈贯为老百姓争取到了携带工具刀的权力,在他的建议下,朝廷只禁了长柄的“拔刀”。

    但在《宋会要辑稿刑法》中,又有记载说徽宗宣和七年,朝廷再次下令禁断民间使用及锻造“博刀”等刀具。这个所谓的“博刀”,其实与朴刀畲刀袯刀刳刀着袴刀等等乃是同一样东西,是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不同称呼。

    而《宋史》卷一百九十七的兵志则道:“景佑二年,罢秦州造输京师弓弩三年。诏: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

    先是,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杖罪轻,不能禁,转运使以为言,故著是令。”

    在这条禁令里尤其值得注意是,官府不但禁了“博刀”这种百姓日常生活用具,甚至连其制造者都要得罪,这对兵器制造技术以及兵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无疑是极致命的。

    兵器兵器,兵用之器也。按说朝廷既然禁的是兵器,当是禁民家私藏兵用之器,弩这种程度的高精尖武器自不用说,肯定算兵器,把长刀大剑算上去也不为过,可如果连老百姓种田开山的随身工具刀都算是兵器,那就很有点闹笑话的意思了。

    这种连民间生活用具刀都企图禁绝的仇民防民政策,不仅腰斩了中国之前积累了千余年的兵器制造技艺传承,也灭绝了中国兵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可能,使得中国兵器从会当凌绝顶的世界顶峰水准瞬间跌落尘埃,从此被弃于世界名刃行列之外,最终沦为了既没有文化内涵也没有制造技艺传承的铁片子。

    与此同时,宋自开国起还一直严厉管制各种民间集会,即使是民间祭祀和庙会。

    各地官吏们屡屡上奏朝廷提请警惕和禁止祭祀庙会社会的记载,于史不绝。

    由此宋朝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禁止在这些民俗和宗教仪式上使用仪仗兵器的禁令,如《宋会要辑稿刑法》有天禧五年的诏曰:“神社枪旗等严行铃辖,如有违犯,内头首取敕裁,及许陈告。”

    这里要注意的不仅仅是此条禁令本身,还有其最后一句:“及许陈告。”

    陈告,说白了就是告密。

    中国历史上对这一行为的评价多是负面的,无论政府还民间,或者是各学家,都普遍持反对态度。因为这很容易形成诬告风气。如武则天时期,就因为这事闹了一次风波,最后虽然实施了这一许可,但对武周此举的历史评价,就一直是负面的。

    赵宋为了对付私兵和民间集会,连这一招都使将了出来,足见其对此忌讳之深。

    到宣和六年,大宋朝廷在这个基础上又再次宣布,在祭祀社会等民间群体活动中,只要是带刃的家伙就一概不许用,哪怕你是用于仪式的仪仗摆设,并对此给出了官方建议,说在祭祀这类需要仪仗的活动时,你可以用竹木做成兵器形状,贴上蜡纸假假地算是个刃就拉倒了,不然的话……官府抓你没商量。

    禁私兵禁到这个地步,金兵来了大伙儿自然只能投降没商量了。

    经过了赵官家那么多年的整顿治理,大宋朝早就帮着金兵把民间反抗用的家伙给彻彻底底扫干净了,金兵杀到,如果你不想投降的话,那就用你的天灵盖去顶人家的狼牙棒吧。

    也所以,经常在各种影视剧及小说里看见的,那种宋朝书生佩个宝剑到处溜达这场景,在宋朝是绝无可能存在的。

    因为只要不是官兵官吏,你扛个平头西瓜刀出门都要挨抓,别说挂个宝剑满大街招摇了。

    宋元流行“杆棒”,小说和平话杂剧里放眼看去满篇都是棍棒,罕见刀剑,是有道理的。

    所以,他们在穿越时敢公开带着手枪,但是却把军用砍刀放在袖子里,而且不敢露出来是有原因的,至于说枪弩之类的,更不敢带了。
………………………………

第四十一章 铁匠想打教授的脸(续)

    历史如果没有被六个人改变,那么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元代统治者为了防止民间武装反抗,对民间武器的管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态地步,连菜刀都被管制了。

    当时规定以二十户为一甲,共用一把菜刀,这一甲的领导,大概相当于那面世界街道里的居民小组长吧。

    那把宝贵的菜刀,平时便保管在这位居民小组长手里。

    大家做菜要用菜刀了,就得去小组长家排队。

    后来大约是小组长们嫌麻烦,因此很多时候是把菜刀用链子锁在水井边的箱子里,要用时就拿钥匙去开箱子取出来。

    估摸着那辰光的一道好风景,应该是在饭点之前的水井边。

    想想那时每个城市里街头巷尾的水井边,一到黄昏时分,就会有十数乃至数十个姑娘大嫂老太太聚成一堆,一边洗菜一边排队切菜,这情景必然十分赏心悦目。

    那水井边,在当时也定是个成功率极高的婚介场地。

    这事,是中国古代史社会史兵器史上的一大奇观。

    以这么大的精力来对付老百姓的菜刀,一个就是那个大元了,另一个你懂的。

    当然,这些事情是在大宋之后了。

    不过,穿越者们也并不认为禁民间百姓持有武器的始作俑者是那位传说中一条杆棒打天下的太祖,他当年出门也是只能扛一条棍子。

    当然,棍子可以起上好听的名子。

    也因此宋朝的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和这位军汉出身的皇帝一样,出门扛条木头棍子防身。

    当然,民间的刀具还真是没有办法完全禁住。

    大宋允许老百姓用小水果刀,并且居然还有“并刀”这种名品,只怕全赖如李师师一流的美女们之力。

    否则周邦彦们大约在勾栏瓦子中,只能看见无数漂亮姑娘正在用牙齿和手指努力对付橘子这类水果,“纤手破新橙”尚可为之,前面“并刀如水”那一句,肯定是要改一下的了。

    也许还是饮食史上的一件大事。

    因为管制菜刀此举,对中国冷兵器制造的传承打击固然巨大,对饮食文化传承的影响只怕也不小。

    君不见取材于宋元评话杂剧的《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们便个个都是大块吃肉的汉子。

    但是想来,这等描写固然有小说家想表现好汉豪气的成分在内,但恐怕当时村野小店里的厨子,没有自己的菜刀可以切肉,于是只能直接把大块肉煮熟了端上来给客人吃,更是其中的关键。

    这一想,水浒好汉们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所表现出来的豪气,顿时失色不少。

    心目中一直以来因大块吃肉而来的好汉们之豪气形象,几乎荡然无存,再大一些的熟肉块,就只能用上并刀了。

    六名时空走私者私下里以为,或可使金庸小说常用到的一个词,“并指如刀”,大家都去练点徒手功夫,以方便日常吃喝吧。

    呵呵,有些水了。

    在禁止民间持有和制造兵器的同时,宋朝的官造兵器也被严格置于中央政府管制之下,其对各地官军使用之兵器亦防禁极严。

    如《宋史》兵志说,熙宁五年,“帝匣斩马刀以示蔡挺,挺谓制作精而操击便,乃命中人领工造数万口赐边臣”;元丰元年冬,“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乞给新样刀,军器监欲下江浙福建路制造,帝不许,给以内南库短刃刀五万五千口”等等,可见当时各地部队兵器的制造及供应,哪怕是边军所用,也被置于宋皇帝及其派出的太监直接管制之下。

    另外,有宋一朝之义勇颇多,所谓义勇就是团练乡兵,乃是仿唐府兵而来,尤其是克制金人骑兵的弓箭手,有相当部分是义勇,因此宋各路都有“弓箭社”这个组织,其实就是现在的预备役一类。

    然而到了宣和七年,《宋史》兵志内却出现了这么一条记载:“私有兵器,在律之禁甚严。三路保伍之法,虽于农隙以讲武事,然犹事毕则兵器藏于官府。今弓箭社一切兵器,民皆自藏于家,不几于借寇哉”。

    于是乎,一切兵器要归公,这路的弓箭统统被收缴上去,让义勇们把弓箭带回家的那位官吏,也因此被罢了官。

    敢情在宋朝皇帝和官吏们眼中,大宋百姓,哪怕你是预备役士兵,只要有了兵器就等于是把兵器“借寇”了。

    这种视民为仇,把全部老百姓都当成潜在敌人和威胁来对待,畏民犹甚于畏敌的思想和态度,正是宋皇帝们禁私兵的根源所在。

    宋家皇帝此等阴暗心思和小家气度,比之汉唐,相去实不可以道里计。

    宋自开国起就呈现出一派全面挨打的积弱气象,以至于把两个皇帝搞进了五国城去坐井观天后宫娘娘们弄进了金人的洗衣局,最后更偏安一隅做了多年儿皇帝。

    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了人们一个常识性道理: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赵宋官家出身行伍,又仗着武力黄袍加身,从主家孩子手里篡夺的天下,其心中对带兵武人和百姓以武犯禁的恐惧心之重,非比一般皇帝。

    这一点,只看赵大官人一得天下就即刻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文,便可窥知一二。

    而之后赵宋一力推行重文轻武之观念与制度,又严禁天下百姓拥有私兵,乃至于禁断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刀具,则均是此种恐惧的具体表现。

    先秦铜兵,是金属兵器的初始阶段,在发展到顶峰后,钢铁兵器开始出现。经过两汉和南北朝时期的不断发展,中国铁兵从冶炼铸造锻造及热处理技术,到隋唐时期又达到了顶峰。

    而恰恰唐朝兵备又采取的是精兵制度,其政府常备军的人数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少的一朝,而其经济又是中国历史上罕见地强盛,在这种双重基础上,导致隋唐兵器的精良程度和技术,都成了中国历史之最。

    从宋朝之后中国打制兵器的能力慢慢开始下行了。

    --------------------------------------------------------------

    用尺子能测出重量的事情告一段落了,这些大宋技工学生继续上课,但是学生吴迪却开始有些走神了。

    他的朋友吴杰看得清楚,下课时便问他怎么了。

    吴迪说:“那辆三**铁车不见了------”

    那车确实是被新来的教授们推到了屋子里了,但是现在张教授还不让他们进那间大屋子。

    他说:“不要着急,慢慢等着,到时候会让你们进去的。”

    那里面经常响出来怪声音,一连几天都是这样。

    那里面到底在做甚?张国安教授又是反复强调,那里以后才可以进去。

    宋子强和万士达两人很快就把175cc宗申正向三轮摩托车拆卸干净。

    宋子强说:“什么时候能把大飞轮柴油机生产出来时,这样的活儿,就是那帮小子们的了……帮国安建好这个工业园区,咱们就去临安府喽”

    万士达说:“不要急,你没有感觉到吗?你干活时在吹口哨”

    “有吗?”

    “有你没有厌烦干活------”

    “是啊,这不是全给自己干嘛”

    两人时常说着这样的废话。

    真正为自己前程的劳动,才是最光荣和快乐的。

    两人拆完摩托车后,先把他们将要打造的车床的动力设备安装好。

    他们决定还是按计划用皮带传动。

    皮带传动的好处很多,可用于两轴中心距离较大的传动,由于带具有弹性,可缓和冲击和振动载荷,运转平稳,这一点非常重要,至于噪音小,当过载时;带即在轮上打滑;可防止其他零件损坏,这一些就不算重要了,当然就关键的还是它的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缺点也有,这个传动的外廓尺寸较大,不能保证固定不变的传动比,轴及轴承上受力较大,效率较低。

    但是这一些都可以克服的。

    摩托车上所以的轴承将会被利用上,宝贝极了,轮胎将是被制成若干条皮带,毕竟皮带属于易坏品。

    当动力设备准备好了后,他们试了一下车,还好,一切都正常运行。

    两人都会翻砂铸造的活儿,但是他们没有设备条件,至少现在他们没有精力自己建一个冲天炉。

    不过可以借用这个时空的条件,不着急的。

    他们这个时候首先要加工出一个木工机床,木工机床上面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传动轮,还有顶真的底座之类的配件,他们想要先让宋人铁匠铸造看看,能不能达到精铸的水平。

    要是不行,两人想借用他们的设备自己上马,给他们一些钱钞,他们当然会同意了。

    皮带轮,属于盘毂类零件,一般相对尺寸比较大。

    它的制造工艺上本来就是用生铁铸造,基本没有用铸钢的,钢的铸造性能不佳,那个最好是铸齿轮用的。

    两人在牙郎马云的带领下找了一家看上去铺子比较大,伙计比较多的铁行,看那铺子上面还挂着一面杨七郎铁行的旗幡。

    那里现在正叮叮当当地打得欢气,打击声传出很远。

    三个人进去了后,宋子强竟然有莫明的有一种亲切感,这里除了没有台钳之类的近现代工具外,看看其他的地方,竟然让人恍惚间感觉来到了一家农村铁匠铺。

    这个时空,他们已经开始用上了焦炭,听说这东西只比木炭低了一点价钱,但是好像比较难买,现在屋里的几个铁匠炉子冒着半尺长的火苗。

    铁匠的小工在拼命拉着风匣。

    铺子里充斥着一片烟火味道。

    牙郎马云对这些到是不在意,而且好像和这里的老板很熟,就直接找到他。

    那老板一看就是一个打铁出身的人。

    尽管他身上穿着直裰,没有扎头巾,而是带了一顶方帽,与一般的商铺老板并无二样,但是,他身上铁匠的味道十足。

    还是通红的眼睛,那是火炉烤的;过于粗大的手掌,那是打铁出力造成的;还有就是畸形的身材,明显是右肩要高,这是他用力时没法子保持平衡造成的。

    牙郎马云说有主家要他们铸造一些铁器,价钱好说,就怕完不成。

    那个杨七郎当时便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说:“就算是你有七窍八孔的铁器,某也是能铸得,还能难过天目庙里的铁钟?”

    宋子强高兴了,他就是喜欢这样自信的铁匠老板。

    他递给那铁匠老板一份图纸,那老板摸了摸那纸,感觉纸的质地不错。

    那图上是若干个大小的飞轮,尺寸标注得清楚明白,最大的不过一尺七寸二分,最小的不过二寸七分。这个很难吗?

    那个杨七郎老板刚要说什么。

    宋子强便让牙郎马云翻译自己的话了,也不管他们懂不懂。

    他拿着铅笔在纸上比比划划,说:“这个飞轮表面要打磨抛光,这些你一定会,可是我还要它们质量分布均匀,你们还要消除掉制造中产生的内应力,而且这个飞轮要进行静平衡校正。”

    “------”

    不懂了吧?

    宋子强说:“就是转动起来别歪歪了”

    那个杨七郎老板听懂后怒了,说:“这位客官何必说得如此玄妙?一句话就能明了,不就是转动时要平稳如常嘛?”

    宋子强却笑了,说:“然也”

    那个杨七郎老板一时间气得不想接他的活了,但是听说后面还有大活,而且看在他不过是海外行商的面子上,接了下来。

    他自恃是临安县城里最好的铁匠了。

    这两个人交待完毕后,就离开了,还是要准备一下其他材料。

    他们这个木工机床主要来对付紫檀木这样的硬木。

    木材是没有硬度标准的,因为它是不均匀材质,只能简单称其为硬木。

    紫檀木到底有多硬?

    举个例子吧,大宋政府有法律明文规定:

    用紫檀木棒打死人者,按铁棒打死人定罪。

    意思就是说紫檀木硬,用它打死人,跟用铁棒打死人一样,是故意杀人,情节恶略。

    而其他常见木棒,硬度较低,打死人,属于故意伤人,有过失杀人的意思在里面,情节没有前者恶劣。

    可见,在宋人的眼里,这紫檀木要和铁等同了。

    但是在物理范畴里,它们没法等同。

    可是,在这个时空里,用紫檀木制造一些必要的工件,还是可以替代钢铁的。

    比如要加工一台榨油机,来对付核桃仁。

    齿轮是机器上最早最主要的要素之一,正是齿轮和齿条把曲线运动变成了直线运动,人类文明也由此前进了一大步。

    他们要借用水轮车来挤压榨取,而不是锤压,那样的话,出油率会高一些,也更省力一些。

    他们这时,一边等着大宋铁匠把他们要的飞轮铸好,一边用宗申摩托车上的材料制了若干个板夹钳,到时候打磨齿轮等小件时很好用的。

    这个时候,宋理宗果然按照正常的历史时间死了。

    一时间全国披孝,他们也入境随俗,装模做样的和别人一样,在门口挂了一条白布,别让别人挑出理去。

    这个时间点是景定五年,1264年,11月16日。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