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与南宋同行-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而且实行出家制度,对道士不鼓励婚娶。

    全真教除了继承了历史上传统道家思想以外,更将符箓、丹药、斋醮科仪等思想文化内容重新整理,为后来的道教奠下了坚实的根基。

    他们的修行智慧则以祖经《道德经》、《四子真经》、《文始真经》、《阴符经》、《清净经》为主;修行方术以华夏内丹为主,兼修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

    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除情去欲,明性见道,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

    修炼理论在成仙信仰和修炼理论上,指出旧道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不是正确,而要追求“阳神”、“真性”不灭。

    揭示了人之**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的真理。

    在修炼方法上,主内丹修炼,兼修符箓,形成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在教制教规上,要求道士出家住道观,不鼓励蓄妻室。为了规范道士言行,制定系统的清规戒律,督促道众严格遵守。

    所以,这里面与什么超绝的武术之学没有一文钱关系………………特别是他们最后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宣传口号后,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层面的心灵鸡汤已经煮熟成汤了。

    他们不会武功,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对那些会武功或是有军事力量的人没有影响力。

    在邱处机当年的‘立观度人‘的号召下,大约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全真道的宫观、弟子遍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广大地区。

    1228年恭送邱处机,和1241年公祭王嚞,可说是对全真道力量的一次大检阅。

    据载,安送邱处机时,四方来会之道俗逾万人,至有司卫之以甲兵。

    公祭王嚞时,时陕右虽甫定,犹为边鄙重地,经理及会葬者,四方道俗云集,常数万人。

    不仅如此,当尹志平于1236年,去陕西营建祖庭时,时陕右甫定,遗民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

    不久,在去云中化度道士的返回途中,道经太行山,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出井陉,历赵魏齐鲁,请命者皆谢遣。原野道路设香花,望尘迎拜者,日千万计,贡物山集。

    这些描写反映了全真道及其首领在群众中影响很大的历史事实,大小盗贼与同平民百姓一样,都是需要心灵鸡汤来安慰的………………

    黄祖队长耐心问朱都头说:“他们那些人可有觊觎我山东或流求岛军事之心?抑或是有行刺、破坏之意?!”

    朱都头拱拱手说:“若是内家弟子,想必以修行为主,也以度人出苦海为主………………若是外家弟子嘛,先前有相当一部分是江湖行走之辈,不知道他们会如何度人脱离苦海!”

    黄祖队长冷笑道:“鞑靼强盗集团出自蛮荒,动辄劫掳杀人,正是他们使我天下百姓处在苦海之中,奈何以《孝经》之书来度他们脱离苦海?!

    这分明是本末倒置的手法!!”

    朱都头一时间无语,从黄祖队长的话中,他体会到一种不同的说法。

    黄祖队长仍冷笑着说:“他们才是一切苦难的制造者,不赶跑他们,总宣扬让百姓学会隐忍是何道理?

    朱都头,你还看不出全真教的用意?!尤其在眼下的局面中?!”

    朱都头不得不点头认可,是的,他们确实是为鞑靼强盗集团服务的势力,要不也不能这样卖命………………(未完待续。)
………………………………

第二百一十一章 这只是一个信心问题

    黄祖队长派出三人送信组,以最高的送信级别把详详细细把情报都送给了鲍威大队长。

    全真教派出了不少的内家弟子或是江湖人士,他们或是煽动百姓与我做对,或是怀揣利刃意图不轨………………总之吧,有一大股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潜入到了山东地区和流求岛!

    鲍威大队长此时是不仅是当地的军队一把手,也是治安管理上的一把手。

    他单独召集了同伴吴杰中队长,他是专门负责山东地区治安的助手。

    吴杰中队长认真看了看黄祖队长送来的报告后,对鲍威大队长说:“流求岛上的情报,我们转达一下就可以了,顺便问一下他们是如何防范这样的人员………………”

    鲍威大队长说:“我已经发回了火花式无线电报,他们回信说完全收到,具体情况,他们还要进一步调查。”

    吴杰中队长撇着嘴说:“流求岛上的那几个小子,只会躲在各位主家的背后,什么事情都不操心………………什么进一步调查,分明是听候主家们的命令呢。”

    他们组建了特工队后,当然也同时学会了如何反击对方的特工行动。

    针对对方派出人员来蛊惑人心、煽动叛乱甚至刺探情报或是搞暗杀和破坏都做了相当的防范。

    当然,这一些都是张国安岛主一个人设计安排的。

    他作为一名高中生物老师,自然不相信什么内气、外气或是轻功之类的传奇存在。

    用他的话说,那分明是用农业型社会的文化传统来想象工业型社会的个人能力!

    什么一掌便开山劈石,什么身轻如燕,什么金刚之体不坏………………这都毫无生物学上的意义。

    所以,学会常规化的行为就可以了。

    比如在重要的军事地点增加看守人员,适当增加巡逻人员就可以了,剩下的也都是常规手法。

    特工战嘛,只能给对方造成损伤,还没有听说过特工行动能改变战争的走向。

    果然,张国安岛主针对流求岛收到的情报并没有在意,只是让他们做好日常的常规化工作就可以了。

    流求岛现在已经完成了巡警化的治安管理………………先前介绍过,他们在平常的社会生活中,处于警和法的一体化刑事管理。

    一般两人之间的小纠纷,由处理此事的巡警决定;超过两人,规模大一些的则由当地的巡警所处理。

    人命案子之类的重大案子,则上交公证部。

    在公证部,则是刑事、民事和经济的多面一体。

    这样的安排绕过了当地行政官员的管理,属于司法独立体系………………因为公证部只对张国安岛主负责。

    先前王德发主家开玩笑说:“你敢不敢再把司法体系里分出三个独立的部门,巡、检、法也都分开!?”

    张国安岛主说:“你当我不想呢?!可惜咱们手里没有人才啊………………只要把军队和司法两方建设好了,基本上就能保证了一个社会是超稳定的!”

    安静主家平静地补充道:“虽然不完善,但是足够这个新社会用了,再加上一些科技的推进,说不好,以后我们的后人自己就会完善了!”

    我们的后人!

    提到这五个字,他们三个人都心情愉悦。

    也许只是到了这个阶段,他们三个人才可以骄傲地想到了他们的后人,他们完全在一片空白之地开创了一个这样的社会,也许仍然不够美好,但是至少这个社会永远不会固化也不会板结。

    他们设计的办法也许不够好,但是至少还有自身修复能力。

    无论出了什么问题,他们都不会首先想着去隐瞒,而是正视问题,然后去改变它。

    《流求时报》可以公开评价或是讨论敏感的社会问题,甚至可以公开登出自己的丑闻!

    流求岛上仍然是这样的常规化要求,但是山东地区不行,原因有三个。

    一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这里与其它地区的交通非常方便,通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山东地区说是四通八达也不为过。

    二是这里的山区和丘陵地形占了大多数,又造成了内部环境相对的来说有一定的隔绝,各方势力相对众多。

    三是这里的人员来源相对复杂,这里远比流求岛的人员往来数量众多。

    吴杰中队长认真看着山东地区的简易地图,这才感觉他们自己占了太多的地盘了!

    他只能反复说:“加派队员给我,我明里暗里要两套人马巡逻………………”

    鲍威大队长意味深长地说:“鞑靼强盗集团准备出兵了………………”

    这个意思是,你能不能想办法克服一下。

    吴杰中队长有气无力地说:“十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城池,几十个不出名的村镇,几百个人群聚集地………………这里的人大多是外来人员,都是弄点钱钞和生活物资就送回家乡的人,根子不在这里,不好办呢。”

    说起这事情,鲍威大队长也烦透了,那些外来户就是来打工,可是却越来越少能有人把家搬到这里来住!

    是这里的收入低吗?绝对不低………………当然比流求岛的工钱少,但是比大宋都高啊!更别提比鞑靼人管治下的地方了。

    是这里的治安不好吗?说起这个吴杰中队长就急了,敢说我山东治安不好?!巡逻人员十二个时辰都在轮流巡逻,哪里有什么劫匪或是强盗?!

    原先的山大王都出山投降了不少!!

    是这里的田地较少吗?………………山东地区开发很早也产生了一个弊端,土地兼并较为严重。

    大宋不抑制土地兼并之事,还影响了逼大宋南退的女真强盗集团,他们基本都是照搬了大宋的治国方法,也是如此对待土地问题。

    由于山东地区基本是旱田,长期以种小麦等旱地农作物为主,好吧,可开垦土地较少………………但是,种植农作物,特别是粮食类产出,所得真的不算多!

    山东地区都流传着一句民语:千亩粮田,不如煤窑一年;煤窑五处,不如炭窑两个!

    这话绝对是有道理的,只要有了流求的钱钞,就可以买到现成的粮食;而有了现成的粮食,却不一定能换到较多的钱钞。

    这个是有道理的,此时的民间,还有一些地区是以货换货,粮食作为硬通货之一,早就不如棉麻布的地位了。

    当然,还是比海盐的地位高了一些………………山东地区还有山民吃不上海盐的情况,早都是老皇历了。

    鲍威大队长他们当然从没有想过把人家的田地夺过来,分给流民………………如果那样虽然不近似强盗所为,也至少和大宋的什么公田法一样愚蠢了,非他们能所为。

    打工挣的钱钞比种田还多一些,为何还要在乎那点田地呢?!

    有单独在此地打工者言道:“田地,无人可以抢走,所以家乡的田地不可丢………………打工嘛,明年后年一定还会有嘛?!”

    好吧,大家当时都明白了,这还是对山东地区的流求卫队没有什么信心呢。(未完待续。)
………………………………

第二百一十二章 矿工起义?

    鲍威大队长那时充满信心地对大家说:“大家都看到了吧?我们就算有千条政策,也不如击败鞑靼人这一条重要啊!”

    让别人对自己有信心的最好办法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展现出自己超强的实力。

    几十万的鞑靼大军在他们眼里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在平民百姓面前,特别是北方中原百姓的面前,那是无比恐怖的存在!

    吴杰中队长最后说服了大家,先以安内为主,只要我们不出动人马去和他们对攻,就不怕他们来袭,反而是内乱有些不可控制……

    吴杰中队长瞪着眼睛喊道:“内部的稳定才是我们能不能保证最后胜利的关键!”

    这是一句大实话,没有人能反对他的说法。

    于是他们的巡逻队增加了两套人马,明里暗里来巡逻保卫他们认为的敏感地区。

    现在在山东地区,还是以军管为主,大部分地区没有实现流求岛式的巡警化建……能够简单断案的巡警人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培养出来的,他们预计还需要两年时间,所以军管只能说是最现实的最方便的选择。

    他们在军营、集市甚至是一些主要居民区严加防守,但是,当第一起搔乱发生时,他们却没有想到竟然是他们原本以为的安全地带出了问题。

    在他们自己的地图上标明的枣庄地区,有四五个煤窑的矿工,近一千人,竟然能劫持了他们的一些矿主!

    而且据情报说明,那些矿工现在正在集结,还想要打入县城里去!

    向巡逻队伍来报告案情的人叫老贵,他是一个小煤窑加上砖瓦窑的东家……发生骚乱的那一个晚上,他正在砖瓦窑作坊里督工,没有办法,现在砖瓦极其好卖,正是挣大钱的时候。

    老贵那时盯着小工们不停地拌浆、制坯和阴干……一直干到深夜还没有收工的意思。

    他们的作坊里点着煤气灯……前些年,当大宋境内传进来自流求岛的煤气发生器时,很快就因为它的实用性而受到相当多作坊和大户们的喜欢。

    大宋工匠们纷纷仿制它,并把它们使用在烧火和照明上,而且他们还使用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解释为什么会产生煤气的原理。

    尽管原理说的完全不对,但是他们对煤气的使用方法和预防泄漏的方法也大都掌握了……当然,还是会造成了一些伤亡现象,因为死的人毕竟不算多,而且实用性极强,最重要的是因为实在太便宜了,就算后来有更安全的煤油灯和煤油炉子,煤气发生器还是被使用广泛。

    张国安岛主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间接推动了大宋铁匠的加工工艺水平,特别是在打制密封设备一项上……他们除了比不上流求岛上的工厂加工水平,单纯从手工技术上来说,他们是天下第一了。

    这个第一的技术可能是用别人的生命衡量出来的……煤气发生器封闭不好会熏死人的,因为爱其方便而便宜的用户很快就能注意到其安全性。

    当然,有钱的大商大户还是忌讳煤气什么的,他们听闻有更安全的煤油什么的开始在流求岛出现了后,马上就大肆引入。

    发展到现在,使用煤油灯、煤油炉的人家才是真正的大户,非平常人家可以消费起的;使用蜡烛乃至普通鲸油灯,那是寻常百姓了……不顾及危险而用煤气灯的人家……那就是暴发户了。

    老贵就是暴发户,他靠着开砖瓦窑和小煤窑富了起来……但是总感觉钱钞还不够多,本来还可以挣到更多的。

    他出产的砖瓦和煤炭什么的都不愁卖,有多少能卖出多少,而且他还想着开一家炭窑,那焦炭远比木炭更好烧制,还更好卖!

    但是……人手啊,特别是有一点技术的人手,他和别人一样缺……

    老贵曾经和几个类似的东家商谈过,看看如何能多招来一些劳动力。

    老贵的意思是,咱们不可能像流求大小东家那样开出高工钱,也不可能给那样好的待遇……天天大鱼大肉,非吃穷了我们不可!

    那时众人齐声附和,是极,是极,他们有新设备,同样的人手可以产出更多,而我等只能靠人手们多出血汗来产出!

    确实是这样,大家都用上了煤气灯来照明,以便晚上还可以让人手们多劳作一些……但是人手太少还是不行啊。

    老贵说:“他们可以使用俘虏,使用倭国人力,给不多的工钱就让人家劳作;他们可以用大工匠,可以靠着高工钱来吸引别人主动投靠……我等如何是好?”

    一个东家眼睛都红了,说:“我全家人都和人手们做同样的劳作,没有办法,实在是雇佣不到了……我等又买不到奴隶!”

    众人又齐声附和,确实是这样,只要有机会,流求岛上的那些人就把一切劳动力买走了,还不分男女。

    像他们这样的刚起家的作坊实在是无法找到合适的劳动力!

    怎么办?

    众人拾柴火焰高……他们终于商量出来了办法。

    大家集体凑钱,合伙去北方更远一些的地方招人……可以允诺给高工钱,然后把人弄来以后嘛,再说!

    一个东家说道:“怕是有违流求的规定……若是我等有欺诈之举,定会受罚……”

    老贵当时红了眼,说:“罚又如何?大不了再算给他们正常的工钱……再说了,这里天高地远,他们如何能让别人知道正常工钱是多少?!我等可以把普通吃食和衣物都算成高价,说不好就让那些土人们信了七八成!”

    嗯,众人再一次点头认可,先把劳动力搞来再说……

    他们说干就干,钱钞是不缺的,马上就凑足了费用,雇佣了伶牙俐齿的牙人去招募。

    近一两年,北方地区基本上还算风调雨顺,但是,总有一些受了些各种各样灾害的地方,而且经过鞑靼人这些人反复的蹂躏掠夺,过不上日子的老百姓一定有很多……甚至他们都没有能力知道山东地区发生的事情,而且也没有能力到达这里,那么他们如果主动派人带着路上的花销去招募他们,一定会找到很多。

    当时,他们真是这样打算的……靠近山东地区的地方,凡是能出来劳作的,大多被流求的大小东家招募走了,那么他们去远一些总能行吧?!(未完待续。)
………………………………

第二百一十三章 非正常的征婚启事

    牙人一般都要具有相当的口才,大多能把一根稻草说成黄金,能把地狱说成天堂,其实这也许是基本技能要求。

    但是稍微有名气的牙人肯定不会来山东地区发展,如果非要出门的话,他们莫不如去流求岛更方便和安全。

    来山东地区的牙人都有一种敢于冒险的精神,毕竟这样的地方才能挣到更多的钱钞。

    说实话,他们非常非常讨厌《流求时报》上的广而告之,认为那上面的文章让他们少挣了太多的钱钞了……在流求岛,有作坊或是工厂要什么劳力或是工匠,直言会付出多少工钱,还给什么待遇,甚至大多数的海商的买卖双方也都用这个方式来购货卖货……这真是太气人了,牙人的作用被无形中压低了,两面压价挣钱的好处没有了!

    所以,去流求岛的牙人发现自己的作用小了很多……更可气的是,大宋境内的许多小报也开始学着《流求时报》这样刊登广而告之来挣钞了!

    他们中的许多人感觉生意不那么好做了,有名气的人依旧可以维持,但是一些人改行了,他们发现媒人这一行当更好做了……特别是从大宋向着流求岛去介绍,成功率高不说,收费可不低。

    媒人在大宋境内不被收税,在流求岛也是如此……而且他们发现,媒人这项工作,似乎更受那里人的尊重!

    至少他们本来不喜欢的《流求时报》还高度赞扬了他们的行业,认为他们善莫大焉,能够帮助这个社会圆了一桩桩姻缘,本身就是一个功德。

    相当多的牙人看了这样的报道心里也高兴,但是,并不能逃过他们同时给与的指责,因为《流求时报》上竟然出现了一则女子征婚的要求,那上面的条件要求还蛮高的……他们竟然连这个行业的生意都要抢!

    太可气了!

    流求女子也太不要脸面了吧?一点点也不知道避讳……

    这里又要插一段内容,一段极少被后世提及的内容。

    这个民族在古代的大唐时期,有关的嫁娶虽奉行媒妁之言,但是事实上,却也不是一潭死水,世界第一份征婚启事便出自在那个时候。

    在男女****外表的寂寂之下,这个民族仍然能包藏着不可思议的浪漫,这些故事穿越时光仍光芒闪耀,不仅因情节离奇,更有文学方面的加分……它们都少不得诗为媒。

    诗在这个民族里是文学作品,也是日常生活交流之工具,只不过它的理解要相对难些,却恰恰能让文化水平相似的人能够相遇在一起。

    正如一对青年男女若是发现,他们真的能够共同阅读与喜爱一本非常有思想,但注定会沉寂很长时间的书时……那种遇到相知时的兴奋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诗正是这样,它能言志亦缘情,可以表达难以言述之状,还能作结缘之便。

    最有名的是通过红叶题诗征婚。

    这个和唐朝大诗人顾况有关……他为人所知更多的还是因为他和诗人白居易之间的一个故事。

    当年白居易十六岁时,拿着自己的诗作去京城长安(应考。

    考前,白居易将自己写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呈递给顾况看。

    顾况看了诗歌作者署名后,笑道:“长安百物贵,白居大不易!”

    然而当他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又惊又喜,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在顾况的赏识下,白居易中进士,从此名扬天下。此事亦传为美谈。

    而在他年轻时,曾于东都洛阳与宫人以梧叶漂诗。

    某日,他与诗友在宫城外的园林水边赏春,见流水中漂来一片梧桐叶,上面写着:“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予有情人。”

    这个池水是从宫中流出来的活水,诗必是宫中怨女所题。

    那个时候,唐玄宗正专宠杨贵妃,平时多居长安,即使到了洛阳,也无暇恩泽其他,许多宫女从入宫到白头都无缘见天子,当然想通过“非正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