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与南宋同行-第2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岛主借杨友行之口在《流求时报》上登出的“军队以利为主”的言论引起了很多争论。

    有私下里反对他的………………这样的人主要是大宋社会上的一些文人。

    首先大宋本身就有抑武扬文的社会传统。

    一个社会的传统其实主要是当权者们推动发展的,这当然是大宋的统治者愿意看到的。

    前文说过在大宋,武将们的社会地位不高,士兵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严格的说,大宋军队里的待遇还算是不错的………………但是社会地位之低却是比较罕见的。

    大宋民间百姓骂人时,都喜欢骂对方为“贼配军”,这已经表明了民间对军人的态度………………既然犯罪分子都可以被当兵,逃荒逃难者也可以被当兵,这样的军队他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更加会被人瞧不起了。

    大宋的文人眼红流求岛卫队士兵的待遇。

    他们想不到在流求岛当兵竟然可以有养一大家人的收入,而且居然有服役年限!

    而且听说他们服完役后按照军功还可以转为官吏!

    这可真是太可气了!

    大宋的文人们看不到流求卫队训练之苦,也看不到人家上战场拼战功时会有生命危险,更是忘了,正是这支军队在山东地区死死拖住鞑靼强盗集团,才会让他们有时间也有生命来对张岛主的言论说三道四。

    现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张岛主和他的妻子及他的朋友知道,他们三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已经改变了大宋的命运。

    当然,他们也改变了自己。

    当时,流求岛西海岸已经凭空建起了六座没有城墙的城市。

    不算山东地区,流求岛上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已经超过七十万人,而且还各色人种齐全!

    张岛主有信心在三年内使流求岛的常住人口超过一百万人!

    因为到流求岛去发财已经是大宋民间人士的共识了。

    流求岛的工钱高,流求岛的货物贩卖起来很挣钱钞!

    流求岛的六大主要城市的码头上,平均一天能接送三千多艘百吨级别以上的客货船。

    流求西海岸到大宋主要海边城市的贸易来往终日不断,夸张点说,海路上的海船之多,已经使海路成为一条海帆之路了。

    大宋文人们喜欢享受,他们喜欢流求岛上出的新物件;而且他们也从不排外,并不认为是大宋之外的产出而随意贬低。

    但是,不能触及到他们的底线:到底是文在上还是武在上,这个是必须要搞清楚的!

    大宋文人中诸多的人员纷纷写文写词,讽刺张岛主的言论,或者嘲笑他的肤浅………………甚至还有人断言流求岛早晚会陷入兵乱中。

    流求岛上也有文人。

    但是他们要不就是从北方鞑靼强盗集团那里跑来的,要不就是大宋民间的落魄文人,这两种人都是为了来流求岛寻个差使…………………张岛主虽然喜欢工匠,但是当然也不拒绝他们。

    文人们可以经商,大宋社会本来就是文商不分家的,他们也可以考公务员…………………当然,就算考上了,还得接受张岛主的培训。

    来流求岛的文人对此表示完全接受………………所谓公务员的工资让他们眼晕了,若把那流求币折算成大宋钱钞,竟然是大宋知县的两倍之多。

    利动军人心,利也动文人心。

    张岛主曾经说过,耻于谈钱,只提道德的社会一定是个无耻的社会。

    流求岛的文人心里有些奇怪,哪里有耻于谈钱的社会?!

    但是看在那样高的俸禄的面子上,人人都点头认为,无人质问于他。

    流求岛上的文人也看不惯大宋那些文人的言行,那些人只会用毛笔写字,而他们可是用钢笔的新文人!

    流求岛的新文人们也开始写书写词嘲讽他们………………好吧,其实文人之间的论战最无聊了,张岛主表示不关心。

    事实上,他关心的是大宋军队的军心和他们社会上的民心。

    除非是受到攻击,现在的大宋军队也许是最没有战争意志的军队。

    大宋社会上的民众也是最不愿收复故土的民众,他们甚至害怕因为收复了故土后,可能会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会不会又多了赋税?会不会还要管北方的那些穷亲戚??

    可以说他们是不思进取………………更准确说一点,他们都无法从战争中得利。

    跟随鞑靼强盗集团的军人们或民众也许会从各种抢掳中得到点什么………………而大宋的军人们能得到什么?

    全是上级的,而且武将还要听文官的。

    在战争的意愿上,大宋还真输给鞑靼强盗集团一些。

    张岛主的用意是想让大宋除了看到军队能保国家外,更多的是能从中得利。

    他们在山东地区的行动可以看成一个榜样。

    流求卫队占了山东地区后,一开始时,他们确实花费巨大,但是过了投入期后,他们在那里的收益开始越来越大。

    不说那里出产的黄金了,张岛主他们本来就不在乎它………………直接用它来换取大宋的各种生产资料了。

    山东地区出产的玉米、小麦和土豆、地瓜,还有甜菜、烟叶,直接增加了流求岛的粮食产量不说,那些经济作物,可以随时又从大宋换来更多的物资。

    特别是山东地区出产的煤炭和焦炭,完全补上了流求岛的短板!

    山东焦炭仅次于流求岛加工的文来煤油,也成为大宋市场上的硬通货。

    而且,那里是流求岛迁移人口的重要通道之一…………………这个隐性的重要性也许大于一切了。

    大宋上上下下也许都只是看在了眼里,他们中的许多官员也许只会眼红山东地区的黄金,看不到战争得利的因果关系。

    张岛主趁机推出了他认为的战争得利的理论性言论。

    但是,大宋社会中只有文人们反应了一下,没有达到张岛主的预料。

    流求岛也许是一只猎豹,大宋则象一头巨大、虚弱、反应迟钝的食草恐龙。

    如果没有流求岛的出现,食草恐龙不会是群狼一般的鞑靼强盗集团的对手。

    但是时机来了,贾似道遭受到想分权夺利的政治势力的狂攻。

    张岛主看到了机会,他替贾似道想到了用战争之法来转移国内的热点的方法。

    还有什么比战争威胁更能让大宋从上到下转移精力的办法?!

    当贾似道答应用流求岛的方法时,张岛主心想,哈哈,贾老狗,你猜到了开局,但是,你不会想到结尾的。

    其实最后,张岛主也猜错了结尾。
………………………………

第三百零二章 初期工业革命的曙光

    新任了的吕氏军事集团核心吕文焕,自从接过他哥哥吕文德的京湖制置使这一官职后,这几年一直率军驻防京湖边境,并修筑多个城池,一直在加强京湖一线的防务。

    但是,他感觉远远没有他哥哥吕文德那样威风,特别是这一年。

    原因很简单,按大宋的惯例,只有在战争期间,制置使才能集中地方上的党政军等所有权力,那就相当于一个封地上的国王一般了。

    如果是在和平时期,哪怕是相对和平………………地方官就收回了行政管理权。

    这等于卸掉了吕家的一条腿。

    吕家借用军队的名义走私流求岛物件的行为被制止了,他们要交税;吕家借用战船往外运送物资的行为不得不减少了………………就连他们种植经济作物有了收成后,该交的税赋也一样不少。

    除了自家人,他们再想随便征用当地的劳力也不太可能。

    没有了这些方便,吕家感觉到憋气。

    种种不便,常常让他们矛盾地想到了战争的好处来。

    当然,吕氏军事集团核心吕文焕的头脑还是清楚的,他也是继承了哥哥的事业后才发现他哥哥当年是费了多少力气才把吕氏军事集团带到眼下的境地。

    他在家族内部尽量一碗水端平,在朝廷内则积极联系贾平章贾大人,不断向朝廷输送吕家的人才。

    大宋之外,他一直保持与流求岛的友好关系,两方互惠互利

    吕氏家族在流求岛早就有良田三十万亩以上,光他们送去的劳动力,就组建成了大吕村,中吕村,小吕村三个大型村落,人口两万有余!

    而且男女比例不算太高………………吕家在流求岛也有两座纺织厂!

    同时,吕家垄断了整个襄阳城以西的煤油销售………………那个油好啊,可以点灯还可以做饭。

    煤油灯和煤油炉现在一直在大宋境内畅销,煤油早已经是紧俏物件………………垄断,那简直是日进斗金的收入。

    吕家曾经也派出人员,海内海外地去找什么煤油井………………他们私下里打听过,说是在海外大岛上有此物………………但是几年下来都一无所获。

    只能说流求岛的人有好运气,他们真是有天神相助,才能找到。

    吕氏家族还从种植棉花上得到了好处,有了收获后,他们可以直接卖籽棉,也可以卖皮棉。

    不仅如此,他们也有纺纱厂和织布厂,只不过棉花产量高时,还不如直接卖原材料方便。

    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用棉花原料充顶煤油货款。

    想想都不公平,流求岛是从海外某大岛上的煤油井里打上煤油就卖钱钞,而自己呢?却要辛辛苦苦种中棉花来与他们交换。

    这个真没有办法,煤油太好用了,比什么鲸油灯亮上五倍,而且还可以烧饭。

    吕家想要多要煤油,就得多种棉花。

    还是在前年吧,吕家有一个偏房成员来向吕文焕告状。

    他隐讳地说道:“原先我等与北面的人谈好了,租种他们的旱地,有了收成后,给他们一成半的皮棉,或者要棉布也行。

    但是他们不讲信义,我等现在刚刚要收第一茬棉花,他们改要成两成了!”

    京湖制置使吕文端听到后心中火起:“如何能如此不讲信义!………………那棉花的收成比这里如何?!”

    “确实要高上许多………………但是棉花吸田,我等往那里不知运送了多鸟粪石!那里方圆百里,不过有兵数百………………不如派人去抢了他们的地方!!以报我等心头之恨!!!”

    京湖制置使吕文端苦笑了一下:“我等为大宋官家守边,如何能擅起战端?!”

    两成就两成吧,反正总是比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棉花的产量高,算是额外的收益吧。

    到北面的敌占区种棉花,那是吕家偏房的人找了旁人当代理搞的。

    京湖制置使吕文焕根本不知道,而且根本和吕家没有一两棉花的关系。

    到了去年吧,吕家偏房的人红着眼睛来找吕文端:“太可恨了,他们竟然又要我等三成的收成!否则一两棉花也不得运回!”

    京湖制置使吕文焕心头大怒!

    是可忍,孰不可忍!!

    竟然寡廉少耻到如此境地……

    吕家偏房的人说道:“那里方圆千里不过只有千八百军队………………我吕家只要派上几百人,定能全部将他们驱除干净!”

    京湖制置使吕文焕寻思良久,说道:“………………此时流求卫队正与那鞑靼人大战,虽屡有战绩,但尚未有定论………………若引来鞑靼大队人马,于我吕家不利。

    少了一成就一成,全当遭了水灾。”

    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反正在北方租种的面积比去年大一些,少了三成,但总量还是多了一些。

    但是啊,棉花早已经民间被称为是“软白银”了,可以随意换回金银煤油,换到流求钱钞………………少了三成,真是让人心疼。

    张岛主和他的朋友早都计算过,以现在大宋一亿多的人口总量,纯粹的纺织行业至少可以兴旺一百年,如果算上朝鲜、日本以及印度与西方市场,说是达到两百年的兴旺期都不为过。

    王德发激动地想象着说:“就算技术进步缓慢吧,两百年的初期工业革命………………那大宋会变成啥样子?!这个民族会变成啥样子??!!”

    张岛主呵呵笑了,说:“不可能进步缓慢的,大宋从来都是主动向我们学习的………………想想看一亿人或是整个世界对棉布的需求,就算是一人三个月一双鞋吧,那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市场!

    我们应该开始看到初期工业革命的曙光了!”

    工业发展,哪怕是初级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都是巨大的,远非手工业可比。

    事实上,棉花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从印度流传到了大宋,在海南岛,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福建路都有零星种植。

    只不过那些棉种都是亚洲棉种,质量不算太好。

    张岛主他们带的是海岛棉种,是最好的长绒棉,绝对能织出上好的棉布。

    吕氏家族所在的京西南路,是第一批得到流求岛售卖的良种的地方,甚至比在山东地区种植的早,他们得利最早,也最多。

    所以,他们吕氏家族敢于冒着巨大的风险偷偷和北方鞑靼强盗集团管控的地方官合作。

    北方原本要比南方开发的早,田地,特别是旱田,远比南方多。

    几年的战乱对北方的破坏是巨大的,他们那里的闲田尚多,只不过缺乏经济作物的良种。

    玉米和土豆虽然早已经流传到他们那里,但是那物件只能饱人,无法带来钱钞。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也或许是吕家的行贿起了作用,双方的合作一拍既成。

    但是北方那个地方官在棉花将要有收成时,却屡屡失信于人,也是够让人烦恼的。

    今年在棉花即将要采摘时,京湖制置使吕文焕正在房中闹心,或许对方能提出四成的折扣!

    但是,他却先接待了一位密使,此人多年来负责贾平章与吕家的联络。

    值得信任,而且没有大事不登门………………那位密使向他展示了一份密信。

    京湖制置使吕文焕看完后,脑门出了一层冷汗………………
………………………………

第三百零三章 玉米面饼好吃还是白面饼好吃?!

    京湖制置使吕文焕看完信后,又认真地听完了那密使的嘱咐。

    也许这样的嘱咐比那密信的内容都重要。

    听完后,他的心里出现了一丝曙光。

    此事不仅有贾平章的安排,竟然还有流求岛势力的参与!

    京湖制置使吕文焕不仅佩服流求岛出产的物件实用,更佩服他们的军事实力。

    他们吕家也私下来往山东地区派出过义军当然不能光明正大的打出吕家的旗号了。

    所以,他十分了解山东地区的战况。

    原本只是一群厢兵,经过他们挑选和训练,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战力!

    他把这一切都归为武器的功劳。

    吕家家族的亲兵也许是除了御前火器营之外,除了军服外,最最全盘流求化的军队。

    吕家也有从天竺和开罗换来的战马和马穆留克骑兵,在军演中,他让那些骑兵与自己的亲兵搭配作战,感觉不光是能守城,还能恰如其分的偷袭与反击!

    贾平章让他想办法虚报鞑靼集团增兵的军情,可以用尽手段。

    流求卫队也会派出一支队伍来与他们配合。

    果然,送走了密使后,不几日便有几条商船来了,下来了一队身着百姓服装的人,他们随身还带着诸多的行李。

    看护码头的官员见了那些人递上的礼贴,马上知道是京湖制置使亲自让他等待的人到了。

    话不多说,他立刻将那领头之人带到了吕家。

    那领头之人身材健壮,但是衣着举止毫不起眼,脸上自然带着笑意,就如同一个行商日久的商人模样,看了让人亲近。

    他得到了京湖制置使吕文焕的亲自接待,两人在密室里商谈很久,没有人可以听到他们的交谈。

    待那人被吕文焕送出密室后,他独自走出吕府的侧门,悄然就消失在日益繁华的襄阳城。

    此人正是流求卫队特工大队队长黄祖,这一次,他带着两支小队,一共二百名队员来这里执行任务。

    他要配合吕家集团搞出一些动作来。

    京湖制置使吕文焕与流求卫队有过交流,当然知道这一支人马。

    其实他也有类似的队伍:他从亲兵烧炭军中十之选一,选出三百人来照着特工大队的样子来训练。

    而且,武器和设备基本都一样连双方人员的编制都一样,双方合作到北方去起事,正好还是一个暗中的比赛。

    京湖制置使吕文焕通过与黄祖大队长的交谈得知,此人也只不过知道是张岛主命他在河北东西两路配合吕家起事,以达到捣乱敌人后方的目的。

    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这更深一层的用意,这个大队长却不知道。

    京湖制置使吕文焕当然也不会把更深的意图告诉自己的手下,便任由双方队长自己去商议配合。

    贾平章密使当时说过了,要闹而不乱,要危而不战总之一点吧,要有口头上的战争,但是绝不能有真正的战争。

    如果光看密信,吕文焕真吓了一跳,竟然要他去主动挑衅鞑靼军队!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但引来大队人马,襄阳平原上的经济作物可全完了,更可怕的是弄个擅起战端,整个吕家也许就完了可是若不听从贾平章的命令,他吕家还能有好日子过?

    贾平章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人物。

    但是,密使的话让他看明白了贾平章的用意,更重要的是,他从中还看到了自己吕家可能要得到的好处!

    天已经大黑了,他背着手在书房里来回踱着步,那滋滋做响的煤油汽灯将整个书房照得如白昼一般。

    早在金入主中原之初,北方地区曾出现过行省制度,即在外地设立行尚书省,但为时短暂。

    鞑靼强盗集团的行省制是沿袭自金国的行尚书省。

    事实上,他们一直是仿金实行行省制度。

    刚开始时,它和金国一样,只是一种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

    后来由于战争等各种因素,行省也开始干预地方政务,逐渐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

    到了现在,由于战事紧张的原因,他们还使用原先行政区划,甚至连官名官服什么的都没有变。

    只要能管理地方,能给他们交上各种税赋就可以了。

    这一天滑州的孙知州早晨起来时眼皮跳得厉害他认为是自己昨晚上想多了。

    现在不由得他不想得多。

    滑州本是个以旱田为主的州城,主要是种植小麦,还是在金朝时候,这里算是四等州,那时的税赋远远要比现在少。

    但谁知大汗来了后,哪里管什么一等四等之分,一律上足税赋,连续三年交足者可升官,连续三年交不足者罢官后惩以鞭刑!

    孙知州的前两任都是如此被罢官的孙知州每次走过州衙门口时都毛骨悚然,这里可是鞭刑过两位知州的地方,那同行的惨叫声似乎一直都能听到。

    孙知州的全家到了这里后,他心中大悔恨,自己若是多给那回回人一些钱钞,也许会给自己派遣一个好地方为官他看着那破烂不堪的州衙,又看看那街上面黄肌瘦的百姓,仅有的一些商铺,也是冷落不堪。

    他的妻子着人去看过,那里是恁什没有这里不如中京路的一个县城!

    在州衙的第一天晚上,他们吃的是玉米面大饼和菜汤,又有几个蒸地瓜。

    说实话这东西能饱人,但是不甚好吃。

    孙知州在饭桌上摇头摆尾地说到:“大汗自是天人吉相,玉米、土豆和地瓜,正是上苍赐大汗子民的好吃食尔等可曾知道,那玉米还可以喂马少糟蹋了多少百姓的麦苗!”

    地瓜尚且有甜味,那玉米大饼太难吃。

    他的妻子问道:“此处不是盛产小麦嘛,为何不见白面??”

    孙知州摇了摇头,艰难地吞下一口饼子。

    民从们早已经不是初见玉米时的新奇了说到底是没有白面好吃,那白面早被大汗征收了上去,据州吏所说,整个滑州地区可能也没有十斤!

    他的儿子苦闹着不想吃玉米饼子。

    孙知州一脸正气,眼现厉色。

    “玉米面饼,百姓可食,我等为何不可食?!就连大汗也曾食用过你好好品尝,到底是玉米面饼好吃还是白面饼好吃?!”

    他的儿子被他吓到了,呜咽着强说玉米面好吃。

    孙知州一脸得胜的样子但是,他胜不了自己的胃肠生生地疼,似乎那玉米面饼太硬。

    生活再苦,还是能过下去的但是完不成赋税可就过不下去了。
………………………………

第三百零四章 我们是新瓦岗寨军

    孙知州曾经召集起滑州州衙内的所有官员,让他们出谋献策,解决每年的赋税问题。

    他指出,大家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如果他不好过,每一个人也都会不好过。

    但是,整个会议中,除了他自己在讲之外,其他人都是黑着脸,低着头,没有人发言。

    真没有办法了,如果有办法他的前两任也并不傻!

    孙知州跳起脚来了,要求从路过的行商身下手,凡是路过的,一律原先两倍的过路费!

    主管商税的官员沉不住气了如果那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