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与南宋同行-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原本还想仔细问一下这殷地安国是个如何所在。

    他自己从十三岁时开始与人经商,行走大江南北已近二十年,也听闻过众多海外异域,但却从未听过这个名字,而且,这伙子人并不像那些异域之人那般不可思议……大略一看,竟会真以为是宋人了。

    但是人家现在丢失了伙伴,又迷失了方向……此时不是探询之时。

    李德笑呵呵地说道:“此山为天目山,此溪为天目溪,此地是临安县嘉前乡目源屯村,向东面行走,就是到了临安县城,这一路不过五十里。

    在临安县城算起,若是再往东南,就是那临安了……向西便是江南东路的歙县,向北是宁国府,向南便是那富阳县了……”

    万士达心里说道,欧了,这里是他妈的是天目山,以前自己还来过这里旅游!

    他看了一眼吴大鹏,看见他听了后,也是一脸的了然……

    吴大鹏冲着万士达笑了一下,用食指指了一下那个叫李德的人,又用大拇指指着那停在旁边的独轮车,最后做了个数钱的动作。

    万士达明白了吴大鹏的意思,点点头,做了一个k的手势。
………………………………

第十二章 这小子有道

    吴大鹏用手语对着万士达发完信息,便将眼光转向那街道上。

    他的心里没有了对这个时空的害怕,反而是百无聊赖地打量着这条青石小街上的行人,心里道,这个破山村,我还以为是个镇子,看上去,人流量还不小呢。

    他这时不自觉地翘起了二郎脚,用手摸着现在又重新发达的胸大肌,一边抖腿,一边想,这年轻真好,感觉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头,甚至都想找谁去打一架……当年自己怎么就是一脑子浆糊呢……

    万士达从怀里掏出了几枚真正的铜板……排在桌面上,问道:“李大哥,我殷地安国通用此钱……不知在此地可用否?啊……我等随身的大宋铜钱此时都已经用光了……”

    万士达满意地看着李德吃惊的样子,这可是黄铜,电解铜呢,你要是不奇怪,我都要奇怪了。

    中国最早用黄铜铸钱开始于明嘉靖年间。

    “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申异经・中荒经》:“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日地皇之宫。”

    这种“黄铜”指的是何种铜合金,待考。

    这时期确实还有黄铜产品,不排除是古人工匠们恰好找到了含有铜锌合适的铜矿,冶炼时又有种种的巧合……所以嘉靖以前也有黄铜制品出现,但绝不是成规模的……还是以红铜、青铜制品为主,黄铜一般还是非常少见的。

    黄铜一词专指铜锌合金,则始于明代,其记载见于《黄铜明会典》:“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

    通过对明代铜钱成分的分析,会发现《明会典》中所说的铸钱中,真正意义上的黄铜的出现,较其它几种铜合金晚很多,这是因为黄铜中金属锌的获得比较困难,古人工匠还远远没有认识到锌这种金属。

    氧化锌在950一1000的高温下才能较快地被还原成金属锌,而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只能以蒸气状存在。

    只有这蒸气状锌在冷却时反应逆转,才会成为单质锌。否则,蒸气状锌会被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锌还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

    这就是金属锌的使用比铜、铅、锡、铁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铸币出现较晚的原因之一。

    其实明朝的古人也是不知道这回事的,他们只不过把铜和锌矿统统放到封闭的炉窑一起冶炼……属于经验主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时,李德小心地拿起来一枚,认真地反复看着,说到:“两位兄台,此物不同与红铜,更不同与青铜……可是传说中的黄铜?看这颜色端装周正……或许是……千万不要当成普通铜钱使用……”

    万士达说:“我等与你交换一些如何?”

    李德连连摆手,道:“万万不可!这交换可是不公得很了……”

    王德发说:“那你就多算一些铜币与我好了……”

    李德说:“某独自一人,哪里可能带那么多铜钱……便是有了铜钱也不愿交换。”

    万士达说:“为何?莫非怕我等的铜币不是正道来的?”

    李德变了脸色,说道:“兄台如何这样想?这铜币上面平滑无比,看边缘又不是范铸而成……却能够大小如一,绝非是大宋市面所有……”

    李德说完,从包袱里面拿出一个小号褡裢,倒出里面的东西,这桌子顿时成了钱币展台了。

    铜币有,铁币有,纸钱有,长条的,圆形的也都有。

    李德说:“兄台手中的铜币如果能够集成二三十贯,打制成铜器,可得十倍利益;若是制成铠甲,百倍也不好说……如此某怎么可以与你交换?”

    万士达看这那一桌子的钱,心道:这货说的倒不是假话……

    王德发说:“但是我等确实再无其他零钱可用了,连这顿早饭都只能用此币……不若兄台交换一些也好。”

    李德这时展颜道:“好说,好说,某可以与你交换一些,好够你们到那临安县城……那里有若干大店,你再与他们交换……这样最好。”

    说罢,李德选出几十余枚铜铁币,说道:“某且以五倍来计,这些钱币足够你们路上打尖小用……几十里路,转眼就到。”

    王德发说:“这个比例我等同意,我等再多换一些吧,一但我等找到了失散的同伴呢?”

    李德也想起来,便说道:“是极,某竟忘了此事……”

    说完他又加了一些。

    计算完毕后,那个李德说:“若是你们反悔,七八日后,可以去李家三郎生药铺寻某,某必在……”

    说完,那人要告辞……万士达大声笑道:“兄台,我送你一场大富贵,可要否?”

    在万士达的设想中,这个李德听到这话后,应该露出适应手式的表情,应该是:淡淡地一笑,你说吧,我在听着哪这样子。

    但是李德没有,他却是苦笑了一下,拱手说道:“我明白,两位那货物里必有不俗之物------”

    “???”

    李德又说:“待你们到临安县城时,某再说,在下现在实在是有要事在身。”

    “哈哈哈,你收到那草药才能得利几许?”

    万士达心想,我这里的消炎、退烧和止痛药对你们来说都是神药一样的存在了,跟我们混吧,你的好处大大的!

    谁道这个傻逼说:“每年都是这个时候收购,不可以不告之而更改!”

    说完这傻逼直接跟老妇结完账,又轻轻叉手告别,转身就走,动做很快。

    人家这样了,这三个人总不好上前拦截吧?

    三个人怅然若失地看着李德背着个包袱悠然地向另一条山路走了。

    万士达有些恼羞成怒,他气愤地说:“这个傻波依有病!他听我说完话了吗?”

    王德发慢慢地说:“这鸟人是没见到真东西,我们不应该欲擒故纵------直接把真家伙拿出来就好了,他还不直接跪倒就拜?认我们为大哥?”

    吴大鹏轻笑着说:“不对。这小子有道啊------他知道我们在这里也卖不出去,等到县城后,只能找他,弄不好他还能开出个好价钱,现在他反正也拿不出钱来,还装出个讲究道义的样子……这小子有道。”

    另两个人想了想,没想通。

    看着宋人们接连二三地来这里买蒸饼,三个人一对眼色,撤了。

    三个人慢慢过了石拱桥。他们还要了解一下溪水那面是什么样子。

    王德发指着石桥上的车辙印说:“看那石板上的车辙印,这桥至少有一百年了……”

    过了桥后,明显人少了。那里大多是青砖青瓦,间或有茅草屋子,但是都有院子,院子还不小呢。

    有的挂着长条形的铜锁,有的半开着。

    没有啥看头了……他们三个也不信这样的地方能换到什么好货色。

    三个人就重新回到了桥头。

    那几间茅屋原来是个酒馆……现在还没有顾客。

    三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买几个炒菜,打点酒,回山上去吃。

    万士达进去后就喊:“酒保,切上十斤牛肉,打上二十斤酒!”

    一个戴着青色头巾的酒保赔笑着过来了,酒保道:“小人这里只卖羊肉,却没牛肉,要肥羊尽有,肥鱼也尽有。”

    万士达毕竟是文明人出身,不可能暴跳起来,揍打酒保一顿来充英雄好汉。

    万士达粗声粗气地说:“那就细细切上十斤羊肉加蒜泥……你这里可有酱油?”

    酒保说:“酱也有,油也有……小人没听闻酱油……”

    好吧,真落后。

    “那你这里是什么酱?”

    “豆和面蒸煮,和成酱黄,调水下盐,曝以赫日……”

    万士达翻了一下眼睛,他妈的,这是大酱啊!……也能吃。

    “肥鱼如何做?”

    “清蒸,酿鱼,鱼汤小人家里有名……”

    好吧,还可以。

    “清蒸三条,加两个配菜,十个蒸饼,再来二十斤酒,洒家口中淡出个鸟来!一共多少钱?统统给我打包,我带走……”

    那酒保嘴唇微动,然后说道:“不知客官给付……会子,铁钱……还是铜钱……”

    “如何算法?”

    “若是会子,就要二十贯五百文;若是铁筒子,那就四贯;若是铜钱那就是两贯二百文……”

    这么贵,在那水浒传中如此才不到一两白银……这家伙宰客!

    “若是白银呢?”

    万士达冷笑着说,并从怀中掏出一两银铤。

    那酒保看了一眼,便说:“二两足以。”

    王德发和吴大鹏在门口处找了一个座位坐好,正好能看到门口停放的独轮车。

    王德发喊到:“通货膨胀!”

    四个人听到这话,只有三个人能听懂……万士达顿时明白了,在这个宋理宗时期,由于军事上的压力大,大宋政府往往超发会子,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让民间物价急剧上涨……现在看来还行,再过几年,比北宋时期,十倍以上的上涨都是有可能。

    最终店家酒保把他们所要的东西都一一准备好了,一个大食盒,四个酒葫芦。

    在走回去的路上,三个人算了算账……觉得物价和那面的世界差不多。

    你看,宋人一两是四十克,二两白银就是最多三百二十块钱……那面熟羊肉多少钱一斤?四十二块钱!

    这宋的斤还大,应有600多克……

    但是大家又觉得这样算的算法不太对,可又找不出原因来。

    始终算不明白两面的世界都底谁的物价高。
………………………………

第十三章 我们敢在大宋抽烟

    不过大家也都没在乎这点小钱了,所有的一切都算是发大财前的投资了,这都多少天没有吃到肉了。

    那个蒸鱼的味道让人大大的失望……不是凉了的原因,而是调料太少了,只有三样,盐和醋还有姜,没有辣椒的提味------

    看来他们不可能像是黄蓉那样,随便在黄河边上一个小镇子里,就可以买到各种调味品,来烹制精美菜肴请洪七公吃饭。

    这个时期的香料哪里可以是一般人随便吃到的?

    幸好羊肉是白煮的,就是蘸着精盐吃也是好味道……但是那酒连二十度都没有的样子,真是水酒,全是水。

    六个人饱食了一顿美味羊肉后,开始商量着下一步计划。

    吴大鹏淡淡地说:“好极,确实是弱宋啊,按计划,我们直接去临安县城吧,先试一试水,然后再去真正的临安府。”

    王德发说:“从他们目前对我们的态度看,至少不是排外的,说明他们平时也见过不少过往的行商……不像我们小时候,看见一个外国人都要围观。”

    万士达说:“嗯,至少目前没看到有什么恶人,我们大胆地前行吧……”

    宋子强说:“那我们就把车留在这里?还有其他东西呢?”

    张国安说:“看来我们只能先把它们再藏一下,最好分开藏,反正我们都有防水袋子。”

    安静笑着说:“我看你们是早有打算了,要不强子能到处捡动物尸体?怪恶心的。”

    宋子强说:“吓唬一下胆小的宋人呗……如果有宋人好奇地走到这里,看到好几棵树上挂得都是尸体,他们还有心思往里走?这还是张国安想出的办法。”

    既然已经决定要远行了,那么只能先藏好一部分私货。

    他们重新又开始干了起来,每一个隐藏的地方都做好了标志。大家已经从宋子强那里知道了那个虫洞也是尊重物理规律的,这当然让他们珍惜每一个带过来的私货,尽量把手中的东西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吧。

    他们辛辛苦苦地又干了一天后,做了很好的伪装。

    他们认为,除非是明确知道这里有私货,否则偶然经过,绝对是看不出来的。

    五男一女和两辆独轮车还有三副挑子一起出了天目山,正式走进了新时代,大宋时代。

    他们把食盒还给了酒馆主人,又打了二十斤酒,这东西他们发现当含酒精饮料喝还是不错的。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人的小说里,为什么经常有女人们喜欢喝几杯的描写,次数还挺多的。

    安静说,这种水酒她一次喝一斤没问题。

    他们又把酒馆的几个酒葫芦留下了,顺手挂在了挑子上,哪里有买酒不送包装物的。

    那挑子是他们在树林里自己动手做的,并用藤条系着包裹……他们决定多带一些东西,尤其是重要的东西。留在树林里一但真被宋人偷了,损失就太大了。

    他们如此后便放心大胆地向着临安县城的方向走去。

    果然如他们所判断的那样,他们可能吸引了一些宋人的眼光,但是并没有引起宋人的警觉。

    这一路上,经常有宋人看他们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安静。

    张国安说:“安静,你把头发上的摇钗都拔下来吧,晃得太厉害。”

    安静说:“好的,这土路的路面不太平整……”

    其实那路相当不错了,村民组级别的土路了。

    独轮车滚滚向前,唱着欢快的歌……他们在路上还看到有其它的行人,也有挑着挑子的,也有推着独轮车的。

    由于工艺水平的原因,他们无法把车轮子做得小些,那大木头轮子显得笨拙无比,远远没有他们的铁轮子轻便。

    宋子强越推越有信心。

    他们还看到有驴车,比如现在正有一辆跟在他们的后面,好像速度还没有他们行走快。

    如果再看到牛车和轿子,他们就把这个时期的主要交通工具都看到了。

    张国安说:“安静,你看那些南宋女子走路时,双手不是左右摆的,好像是双手执手在前。”

    安静认真看了一下,说:“好像真是这样啊……不过她们的衣着都是很土的样子。”

    安静事先早都看了资料,检阅了大宋的女人生存状况,她发现还不错。

    这个大宋时代的妇女爱臭美,而且臭得不走常规路。

    她们的裙裾求长,女子不论贵贱,一律逐长裙,恨不能“裙拖六幅汀江水”。她们的头饰求多,不管是什么,都往头上堆,追求新颖稀奇。她们的衣衫求薄,追求能达到大宋丝织工艺的最高水平。她们美丽爱炫耀,唯斗美攀艳,不及其余。最后一点,她们的纤足求小,越小越能“莲步轻移,如花枝招展”。

    除了最后一点,安静爱死这个大宋了……

    张国安说;“这还是乡下呢,你看那女子头上也只有几样饰品……头巾多是青色的。”

    安静说:“是哦,她们一个个小小的样子……好可爱啊。”

    宋子强在后面插了一句说:“走快了的话,我都怕我一脚会踩伤她们……”

    吴大鹏感叹地说:“这真是一个弱弱的大宋啊,我们走了能有十几公里了吧?一路上连个带刀的人都看不见……”

    王德发说:“这是大后方,你去前方看一看……”

    万士达说:“后面的那辆驴车被我们甩远了,看不见了,我看我们到了临安后得买一头驴。”

    吴大鹏得意地说:“那还不是我们说得算?准备好发大财吧……那边世界我们事先都准备好了。”

    安静看着来来往往的大宋男女,忽然陷入了沉思。女人对身体的感受是最敏感的……中年妇女为什么有时会行为乖戾?身体上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安静感受着年轻后的各种舒适。

    六个人走到了路边一棵大树下,看到那里还有几张石凳……凳面比较光滑,看来经常是有行人来坐。

    五个男人放下行李,排排坐好,安静到了另一张石凳,给自己垫了一条手帕。

    她知道这五个男人要吸烟了。

    五个男人肆无忌惮地在大宋的道路边点上了烟。

    怕啥?咱们是殷地安国人。

    先前的惶恐,现在看来有些可笑了。五个男人得意扬扬地点上了烟,一起说笑着,偶尔有路过的宋人行人见他们这里热闹,一个个又都是彪形大汉……没有宋人敢过来歇脚的……

    安静关心自己身体内部的变化,张国安却关心起路边的稻田了。

    路边是成片的稻田,里面正在生长着二季稻。看那水田的样子,真是千百年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少了些水利设施。

    这个时期应该是占城稻吧?

    占城稻并非是专指占城国种植的稻,而是指印支各国普遍有的稻种。在印支当地,他们耕作粗放,无灌溉设施,稻米任其自然生长。

    用宋人的描绘就是: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

    宋代占城稻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外来农作物品种。

    其在唐末五代传入福建,随后在宋政府的主导下向北扩散,出众的优良品性使其成为长江流域占统治地位的粮食作物,而伴随着地理环境不同,相继演化出繁多的新品种。

    所以,占城稻对长江流域稻作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植至收割仅五十余日。在宋人的精耕细作之下,竟然最高能亩产五石,也就是三百多公斤!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所以说,南宋虽然地方比北宋小了,也失去能种植小麦的北方,但是在粮食总产量来看,并不少于北宋。

    但是这种水稻不好吃啊,张国安把烟头摁死在地上,站了起来。

    张国安回到了大树下,说:“走吧,看这里水田的样子,前面一定是一个繁华的地方。”

    众人都起来了,收拾了一下继续前行。

    万士达特别注意了一下,后面的那一辆驴车慢慢也上来了,不紧不慢的样子。

    众人又走了几公里,果然又到了一个墟市。这里人多了些,看样子是一个日市。

    众人马上低调了些,悄悄走进了宋人的人群中。

    由于这里的宋人竟然还有占道经营现象,几个人走的时候辛苦些,生怕被别人碰了。

    吴大鹏低声说:“我靠,这里没有城管来管一管……”

    王德发说:“小地方没有,杭州,不,临安有城管,还拿着棍子呢。”

    六人走了一头汗水,便要寻一处酒馆歇息。

    五男一女找了一家看上去比较有档次的酒馆,遇仙楼。

    遇仙楼门口左右挂着两幅牌匾,上面写着:开坛千日醉,上桌十里香。

    哪家酒馆都是自夸啊!

    这家酒馆不仅像先前那家一样有酒幌,还有一个黑驴灯……虽然现在没有点上。

    王德发说:“看到那灯没有?那本来是北宋时期,北方的酒馆风俗,现在可以看出来,这文化都混合发展了……”

    宋子强说:“管它呢……咱们是来发财的。”

    五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找了一个靠街边窗口的座位坐好,因为他们的东西都放在窗下。

    一个酒保端着茶托过来,看到这伙子人坐在一起,愣了一下:这一桌客官有趣,杂役、女子都坐在一起了。

    酒保倒是不管这些,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他挨个给倒好茶汤后,直接问坐在主位上,穿着看上去好一些的万士达点些什么可口的菜蔬。

    万士达爽快地摆摆手,说:“这里最可口的菜蔬捡上五六样来……”
………………………………

第十四章 两套道德标准

    当时那酒保爽快地答应了一声,随手把手中的茶壶放在桌上,转身而走。

    王德发一口喝光了茶碗中的煮茶,然后反复观察那茶碗,这茶碗远比先前那家好,先前那一家是土陶碗,这一个可是木叶纹黑釉茶碗。

    大约能高五厘米,口径有十多厘米,碗形向上呈直线形展开。

    王德发想,这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