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三国之君临天下-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人,王大人来了。”老仆走进来对王允说道。

    王允点点头:“让黄大人进来。”

    片刻后,黄琬进入王允的书房。

    “子师兄。”黄琬神色淡然的走进来。

    黄琬,字子琰。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北)人。东汉末大臣、太尉黄琼孙。

    黄琬早年即聪慧善辩。后入仕途,为五官中郎将,因得罪权贵,被诬陷为朋党,遭禁锢二十余年。一直到光和(178—184年)末年,太尉杨赐上书举荐,才解锢拜为议郎。升迁为青州刺史,转任侍中。中平(184—189年)初年,出任右扶风,征拜为将作大匠,历任少府、太仆。后出任豫州牧,讨平寇贼,安定一州,政绩为天下表率,以此封关内侯。到董卓秉政之时,征召黄琬入朝为司徒,又迁太尉,进封阳泉乡侯。因与杨彪一同反对董卓迁都,于是免职。不久拜光禄大夫,转任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等共同谋划诛杀董卓。

    长安兵变失败后,黄琬就和王允他们来到了晋阳,黄琬对天子忠心,对大汉忠心,所以是王允的好友。

    “子琰,南匈奴叛变了,你知道吗?”王允神色凝重的说道。

    黄琬点点头,发生这么大的事他们怎么会不知道,现在胡才北征,匈奴人叛变,鲜卑人叩关,大汉危机重重。

    “这是机会。”王允意味深长的说道:“胡才在外,晋阳只有一万虎贲军,我们手中有一万三千人,完全可以把晋阳控制在手中。”

    黄琬摇摇头:“徐晃的一万兵马是在冀州作战多年的精锐之师,我们的北军和禁军成立才几个月,是他们的对手吗?况且现在匈奴人和鲜卑人的目标是晋阳,我们这里一乱,岂不让匈奴人和鲜卑人有可乘之机?”

    “匈奴人?须卜骨都侯只是想成为匈奴大单于而已,到时候我们封他为大单于就是,到时候我们再调匈奴人去打鲜卑人,这两个危机就解除了。”王允笑道:“况且晋阳是我王阀的地盘,我王阀有几千私兵,解决徐晃的一万兵马不是问题。”

    “但如果胡才不死,就是控制了晋阳也没有用,胡才还有河东,还有冀州。”黄琬摇摇头,有些不赞同王允在这个时候兵变。

    王允神色一冷。

    ………………

    不久,徐晃接到了雁门太守李大目的急书,并州刺史霍邱阵亡,雁门关的守军伤亡惨重,武器短缺,请求支援。

    徐晃喊来石泉,命令他征调三千民夫,立即将晋阳武库里的所有军械全部搬到雁门关去。

    “大人,我们一点都不留吗?假如……”

    “没有假如。”徐晃淡淡地说道,“如果雁门关的人打光了,最后一个倒下的就是我。所有军械,全部运到雁门关。”

    “你立即通知令狐伤,叫他告诉关中富豪和河东的门阀,如果五天内,还没有军械运到晋阳武库,我就另找别人了。”

    “还有,从关中购买的粮食和军械不要再运河东了,直接由冯翊郡送到上郡的长城要塞。”

    并州中部是巍峨的吕梁山,在它的东面是雁门郡,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句注要塞的战事一天比一天激烈。在它的西面是西河郡,上郡,在西河郡的美稷、平定一带,吴川和右贤王于夫罗各带铁骑,向叛军发起了频繁的进攻。

    就在并州战事兴起的时候,大将军胡才带着大军赶到了受降城。

    受降城位于秦汉长城以北,大致在朔方郡高阙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石兰计的狼山山口)西北的漠南草原地带,于前105年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是自西汉以来在文献所载的受降城中,唯一一座真正为接受敌人投降而建的受降城,也是距离最远的一座。

    到了北魏时称比干城,在北魏与柔然汗国的边界上,448年拓跋晃随其父北魏太武帝讨伐柔然,至汉受降城,不见柔然人,积粮于城内,置兵戍而班师。

    受降城为公孙敖所筑,前105年乌维单于死,其子儿单于继位,其年冬匈奴遇大雪,牲畜多饥寒死,时匈奴部众不安,左大都尉欲杀儿单于詹师庐以降汉朝,遗使厂求派兵接应。汉朝遣公孙敖在塞外筑受降城,驻兵以接应左大都尉。前103年汉朝犹其受降城仍离匈奴太远,遣赵破奴率2万余骑兵出朔方郡,至浚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内)接迎左大都尉而班师。不料事泄,左大都尉为儿单于所杀,遂发左方兵攻汉朝接应兵。赵破奴反击胜利而向南退兵,至距受降城不远的地方,为8万匈奴骑兵所困,在出营寻找水源时被俘,其军恐返回后被处置,遂没于匈奴。儿单于欲乘胜攻汉受降城,盖因城坚固不能下,乃入汉朝边境掳掠而归。

    受降城因筑于塞外,形成一座孤城,时而为汉匈二方所占有,前81年壶衍鞮单于恐汉朝袭击,遗9千骑兵屯受降城以备汉。不久为汉朝所占有,如前71年汉朝五路攻匈奴,田广明率4万骑兵出西河郡(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至受降城时恰好遇上受降都尉的葬礼。又前51年汉朝所拥护的呼韩邪单于自清居于汉外长城光禄塞附近,一旦有事退保汉受降城。汉朝遗董忠和韩昌率1万6千骑兵送呼韩邪单于出塞,并留卫单于,帮助平定内乱。随着郅支单于的西迁,以呼韩邪单于为首的匈奴集团,乃率部重归单于庭,匈奴内患遂定。此后至乌珠留若鞮单于,匈奴世代向汉朝称臣,汉朝北疆无战事。

    胡才的大军到达受降城。

    坐在大帐内的胡才忽然看到赵云在帐外对他连连招手,急忙走了出来。

    “主公,左贤王呼兰盛死了。”赵云脸色煞白地说道。

    胡才顿时傻了。他派赵云邀请左贤王呼兰盛到大帐来,怎么一转眼的功夫他就死了。

    “主公,我们刚刚走进大营,左贤王就被自己的侍卫刺杀了,我……”赵云懊悔的都不知怎么说了。

    “他的侍卫呢?”

    “当时场面非常混乱,大家围在一起乱砍,结果都死了。”

    呼兰盛是匈奴的“储副”,未来的大单于,他死了,而且还是在自己的大营里被刺杀的,这消息一旦传出去,一万匈奴大军立即就要炸了锅。如果再有人蓄意挑拨离间,说是自己杀的,那匈奴铁骑不造反才怪。

    胡才勉强镇定心神,焦急地问道:“消息可泄漏了?”

    “没有。”赵云说道,“我立即封锁了大营,任何人不得进出。将军的大营目前只有飞虎卫和斥候营士卒,都是自己人。”

    “快带我去看看。”胡才说道,“当时现场有多少人?”

    “除了左贤王的人,就是我的亲卫,大概有五六十人,现在都集中在一个临时腾出的军帐内。”

    “阿雄呢?”

    “阿雄在自己的军营,和奥普在一起。”赵云说道,“要不要我把他叫来。”

    胡才一边走,一边说道:“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他接到吴川的急书是在五天前,说屠各族又反了。难道匈奴出了大乱子?呼兰盛是被自己的侍从杀死的,应该和鲜卑人的大军没有关系,那么,就只有和匈奴内部的大单于之争有关系了。匈奴如果大乱,必定会祸及并州。胡才忧心如焚,一时间茫然无措。

    并州是他的根据,并州一乱,对他来说,后果可想而知。

    没有了并州,单一个动荡不安的冀州,根本就没有机会争霸天下,就算能,没有了并州,想发展起来千难万难,更重要的是,晋阳的天子如果落入南匈奴人或者鲜卑人的手中,他胡才就是难辞其咎了。

    到时候整个天下就会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

    左贤王呼兰盛躺在地上,面色痛苦,双目半睁,死不瞑目。阿雄和奥普跪在他身边,神情狞狰,两眼赤红,悲愤至极。

    阿雄和奥普是呼兰盛的兄弟,是呼兰盛的心腹,是这一次一万匈奴铁骑的统领。

    胡才愁眉不展地站在大帐中间,沉默不语。此时他既惦记并州的安危,又担心军心不稳,心里乱成了一团。张燕站在他旁边,和朱鹏,贾诩,荀攸小声商议着。

    朱鹏的意思是立即派兵围住匈奴铁骑,以防生变。如果匈奴人暴乱,大军即使能够迅速平定,但北征军必然受损,士卒的士气也会受到影响,行程也要耽误。到时候,想打败鲜卑人的铁骑,恐怕困难重重。

    但是,贸然调动军队围困匈奴铁骑,会造成匈奴人的误会,匈奴人一怒之下,不反也被逼反了,还是再等等。只要呼兰盛的死讯不传出,暂时不会有危险。

    张燕犹豫不决。马上就要和鲜卑人大战了,在这个节骨眼上竟然出了这么大的事,实在令人震惊。刺杀时机挑的这样好,这刺客背后的主使者肯定不是单单为了一个大单于之位,更多的目的大概还是想挑起北征军内乱,迟滞北征军出关作战的步伐。

    聂荣轻轻走进来,胡才回头看了他一眼。聂荣失望地摇摇头,低声说道:“并州没有任何消息传来,估计雁门关出事了。”

    胡才走的时候和徐晃有个约定,每三天必须给他一封书信,但现在已经五天了,胡才都没有接到徐晃的消息。从晋阳到受降城,目前只有一条驰道,就是出雁门关到朔方郡。镇大将军府没有书信送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雁门关受到了攻击,书信送不出来。

    阿雄和奥普在赵云的小声劝慰下,走到了胡才身边。呼兰盛死了,但还有一万铁骑需要安抚,悲伤和愤怒都不能解决问题,这一点两人很清楚。

    现在呼兰盛的死,让他们感觉到这事情的不同寻常。

    阿雄二十岁左右,高大健壮,两道漆黑的浓眉有一双大大的眼晴,长相英俊,英气逼人。

    阿雄因为出身匈奴贵族,他的神态略显狂傲和矜持,看上去桀骜不逊。这次随左贤王出征,他是统领大军的大当户。

    “这不是屠各人干的,就是须卜氏干的。”阿雄咬牙切齿地说道,“自从大单于废除左右骨都侯之后,呼衍氏、须卜氏和兰氏家族就对大单于怀恨在心,一直图谋不轨。匈奴各部现在一定大乱了,单于庭也肯定危在旦夕。将军,我要带铁骑回家。”

    须卜氏,复姓。《史记?匈奴列传》:“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裴駰集解:“呼衍氏须卜氏常与单于婚姻。须卜氏主狱讼。”

    胡才奇怪地看看阿雄,心想这须卜骨都侯不是匈奴的左谷蠡王吗,怎么又冒出个骨都侯来了?

    阿雄看出了胡才的疑惑,急忙解释了一下。

    匈奴以撑犁孤涂单于为最高首领(匈奴语称“天”为撑犁,称“子”为孤涂,故“撑犁孤涂单于”的意思就是天子)。单于总揽军政及对外一切大权,在他的下面原来还有左右骨都侯。骨都侯辅政,权力非常大。能够担任骨都侯的只有三家匈奴贵族,就是呼衍氏、兰氏和须卜氏。

    呼衍氏居左位,兰氏、须卜氏居右位。金源泉被胡才强行扶为大单于之后,左右骨都侯联合匈奴各部落王反对,要举兵作乱。胡才非常强横,让金源泉废除了左右骨都侯,大权独揽,同时把左骨都侯呼衍氏抓了起来,还差点把呼衍氏族长杀了。现在大家叫须卜氏为须卜骨都侯,那是习惯,不是须卜氏的名字。

    而就是胡才的强硬,让南匈奴中隐藏了很大的危机。
………………………………

第四十一章 并州危机(3)

    第四十一章并州危机(3)

    “凭三家在匈奴的声望,如果反叛,他们可以召集上千部落几万大军,再加上屠各人,他们至少可以凑足十万大军攻杀大单于……”阿雄叹了一口气,想起家乡的父母亲人,心里又是担心又是悲伤,恨不能立即杀回美稷。

    “将军,你让我和阿雄回家吧,就是给我们三千铁骑也行。”奥普突然跪下,泪流满面,磕头不止。阿雄也跪了下去,连声哀求。

    胡才俯身把他们扶了起来,低声安慰了两句,然后说道:“你们不要担心,匈奴即使大乱,情况也不会像你们想象的那样糟糕。如果你们一定要走,我也同意,但你们考虑到没有,左贤王呼兰盛被刺的消息一旦在匈奴军中传开,军心必会大乱,你们能把这一万铁骑平安带回美稷吗?”

    被仇恨和担忧冲昏了头脑的阿雄和奥普骇然心惊,两人面面相觑,顿时清醒了许多。这一万铁骑虽然都是左部落各族士卒,但领兵的各部当户、且渠、千长、百长和匈奴三大贵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谁能保证这些人在回家途中不举兵作乱?左贤王呼兰盛都被自己的侍从杀了,还有什么事不会发生?

    如果这一万匈奴铁骑不能控制,他们怎么为呼兰盛报仇雪恨?

    “你们匈奴人这几年休养生息,收了不少北匈奴的部落,现在在河东你们匈奴人就有几万人,单于庭有一万多人,美稷南部的左部落其他部族还有一万多人,再加上大将军的支援,保护大单于的军队至少有五万人。匈奴其他各部即使全部叛乱,勉强凑齐十万大军,也不会危及到大单于的安全,虽然平叛需要一段时间,并州的安危受到威胁,但情况绝对不会糟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胡才看着两人说道:“现在局势不明,你们带一万铁骑千里迢迢的赶回去,无助于解决匈奴目前的混乱局面,相反,假如一万铁骑在回家途中叛逃溃散了,反而会增加匈奴的混乱,让局势更加恶化。”

    阿雄低头不语。胡才这么一说,他心里安稳了许多,有五万大军在匈奴,大单于应该不会有什么事,麻烦的不过是如何平定匈奴叛逆而已。回家还是不回家?他很犹豫。

    “大将军是什么意思?”奥普也冷静下来,低声问道。

    现在匈奴人和胡才荣辱与共,以胡才的心狠手辣,如果没有得到他的同意,胡才是不会放他们离开的,弄不好胡才真的会赶尽杀绝。

    况且,金源泉,呼兰盛他们是胡才支持的,现在呼兰盛出事了,胡才一定不会坐视不理的,这等于是得罪了胡才,如果胡才置之不理,以后他胡才怎么管理南匈奴?

    “你们还是留下来继续作战。”胡才说道,“匈奴铁骑立下大功后,天子一定会非常高兴。这无论是对大单于的平叛还是对匈奴的将来,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奥普继续问道“那左贤王的事怎么办?我们怎么向各部将士解释?”

    “瞒是瞒不掉的。”胡才说道,“就说是叛军的刺客刺杀了左贤王,一来可以安定军心,二来可以激起匈奴将士对叛军的仇恨,有助于平叛大战。”

    阿雄突然抬头问道:“大将军可曾想过,假如匈奴叛军主动向大汉皇帝臣服,说这是匈奴内部事务,要求重立大单于,而大汉皇帝又答应了,我们这些匈奴兵一样会反的。”

    胡才很坚决地摇手道:“你放心,我只要接到匈奴叛乱的确切消息,立即向陛下上书,恳请陛下全力支持大单于,保证不会出现这种事。同时,我向大将军府和护匈奴中郎将部发出急令,命令他们尽一切力量帮助大单于平叛。”

    “至于左贤王的事,我会派人向大单于详细说明,并且要求大单于以右贤王于水连为左贤王,匈奴储副。”胡才看了一眼阿雄,不理众人惊愣的目光,从容说道,“以大当户为单于庭左大当户,统领平叛大军。”

    阿雄的神情略显激动,半天没有说话。奥普的脸色却有点难看了。

    左贤王是匈奴储副,虽然死了,但他的实力犹在,新的储副自然应该是呼兰盛的儿子,单于庭右大都尉唐木华。而且,唐木华的舅舅就是日逐王吉朗,实力也很强劲。所以说,这个新的储副怎么轮也轮不到于水连。

    胡才不知道是不懂匈奴的事还是为了留下匈奴军稳定军心,竟然出此下策。这样做的后果可能直接导致匈奴旧乱未平而新乱又始。

    奥普是吉朗的侄子,当然向着唐木华,所以他心里十分不高兴。

    但这个时候当着阿雄的面,谁都不敢出言阻止,然而胡才犹嫌不足,又说了一句更加令人震骇的话。

    “此战过后,只要我在北方,你就是储副,就是未来的大单于。”

    奥普脸色剧变,再也忍不住心中的震骇,脱口惊呼道:“大人,阿雄上面有四位哥哥,他既没有领地也没有兵马,将来回到匈奴后怎么办?”

    奥普不管了,他就是得罪了胡才,得罪了阿雄,他也要出言阻止了。

    阿雄是于水连的第五子,奴隶所生,庶出,既不是部落小王,也不是单于庭的高官,仅仅是于水连所在部落大军的一个军官而已。

    这次大汉国皇帝征调虎贲军北上迎战鲜卑人,匈奴贵族的子弟都知道有恶战要打,都不来。左贤王亲自率军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他为了讨得大汉国皇帝的欢心和支持,无论如何都要做做姿态。

    左贤王没办法,最后就给了阿雄一个大当户,把年少轻狂的阿雄给哄来了,他自己的儿子反而一个都没带。象阿雄这种庶出身份的贵族子弟在匈奴多如牛毛,无论有多高的战功都没用,根本就沾不上权力的边,至于说做储副,那更象做梦一样。

    但是偏偏胡才想让阿雄以后成为大单于,难道胡才是真不知道匈奴人的规矩吗?

    胡才不但在匈奴旧乱上添新乱,连匈奴将来的内乱都安排好了。

    阿雄自己当然清楚,所以他瞪大眼睛望着胡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胡才冷笑道:“我大汉国数万将士帮助大单于平定内乱,难道提这么点要求也不行吗?阿雄在大单于帮助大汉国打败鲜卑人,立了战功,他就是我大汉国的功臣,背后有大汉国皇帝的支持,将来他做个储副,做个大单于,怎么不行?”

    他手指帐内众人,对阿雄说道:“今天当着众人的面,我胡才发誓,只要我在北方,你阿雄就是匈奴的储副,就是将来的大单于。即使我不在北方,我也让你有足够的实力坐上大单于之位,有违此誓,天诛地灭。”

    大帐内霎时死一般的寂静,大家惊呆了。

    张燕和众人虽然觉得胡才之议大大不妥,但想到这可能是胡才为留下匈奴大军而想的权宜之计,所以谁也没有太在意,忽然听到胡才发誓,这才知道事情严重了,胡才不是在敷衍哄骗阿雄,而是来真的。

    众人目瞪口呆地望着胡才,心神俱震。

    阿雄为大单于,这是怎么回事?胡才上一次虽然任命金源泉为大单于,但是金源泉在南匈奴的影响力还是有的,所以,其他的匈奴人才会支持,但现在,阿雄一个奴隶之子,他怎么可能可以成为大单于?

    阿雄大悲之下突逢大喜,半天没有反应过来。

    奥普愤怒了,他握紧双拳,张嘴就要大吼。说到底,胡才的眼里只有他的大汉国,根本没有匈奴,他巴不得匈奴人一直乱下去,死绝了才好。

    上一次河套一战,南匈奴死了几万人,这一次南匈奴一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了。

    胡才这是想干什么?他不是想帮助南匈奴,而是想灭亡南匈奴。

    胡才突然转脸瞪着奥普,满脸的杀气,那骇人的眼种似乎在告诉他。你要胆敢吼一嗓子,我就杀了你。奥普虽然满腔悲愤,却终究没有喊出来,他冲着悲喜交加的阿雄,咬牙说道:“还不跪下谢过大将军大人。”

    阿雄扑通跪下,感激涕零,连连磕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跪在左贤王呼兰盛遗体旁边的一帮侍从和几个当户、且渠因为听不懂大汉话,也不知道胡才和阿雄他们刚才说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但看到阿雄给胡才磕头,也急忙跑过来跟着磕了几个头。

    胡才把奥普喊到一边,低声安慰了几句。奥普很难过,也很气愤,低着头,一言不发。

    此时,胡才非常需要得到奥普的帮助,他的特殊身份让他在匈奴中下级军官中非常有威信,说话也有份量。胡才看他情绪很激愤,问道:“奥普,你从金源泉成为大单于以后就跟我在一起,我是什么样的人你清楚。兄弟之间,没什么话不能说。你说,我什么地方做的不对,让你这样生气。”

    “大将军,你这种做法,虽然稳住了阿雄,稳住了一万匈奴铁骑,但后果是什么?你想让匈奴人互相杀到什么时候?你……”奥普涨红着脸,忍不住还是把后面的话说了出来,“你居心何在?你想把匈奴灭族吗?”

    胡才摇摇头,郑重地说道:“奥普,你错了,你为什么只看到匈奴单于庭的王权之争,却看不到匈奴部落的稳定?”

    南匈奴要么灭亡,要么汉化,这是胡才对胡族的方针政策。上一次河套一战,俘虏的几十万匈奴人,但是胡才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匈奴人,那个时候,他只有河东一地,虽然在河套,朔方等安排了十万屯田兵,但在地广人稀的河套,十万屯田兵根本不足以让他对河套,对边郡的控制。

    加上在河东的时候,在李肃的介绍下,有不少南匈奴部落投靠他,事后他统计了一下,这些南匈奴部落有几万人,但是胡才觉得这些人安排在河东大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