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日第一战-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唐朝陆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

    唐朝陆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

    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北方原有的社会体制完全被大乱重组。隋朝统一天下之前,北朝北齐的国家经济体制是高度自由化的。依附民制度不复存在了。军队完全是依靠招幕而来的。而但是南方的陈朝却依然保留着自西晋开始而来的类似两汉的大士族依附民经济体制。

    南北朝历时三百多年,北方无数次政权更替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生存空间争夺。而南方政权的变更却依然是士族阶级的角逐所导致。隋朝的统一彻底打击了南方残余的士族经济体制。我们的历史从次进入封建自由经济时代。

    在这个时代,全民兵役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家战争所需的资源也只能通过税赋得到。当时,河西走廊已经成为一条连通东西方的经济大通道,而不仅仅是一条国家战略要道。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更加富裕,财政收入也随之增加。这样一来,随后的唐朝虽然不能象秦汉两朝那样以全民动员作为战争后力,但却有比起秦汉更多的金钱去建立一支最精良的常备军!

    唐朝军队的编成主要来源于府兵。府兵,泛指军府统领的兵士,是唐前期军队的主体。简单的说就是在各地设立幕兵系统,招幕军士,训练成军。贞观十年(636),太宗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633个。

    此外,唐军的主要成建制作战集团是中央军和藩镇军。据所得到的资料,唐朝藩镇军常年保持在49万上下的规模。这里草发一份资料:玄宗时沿边以数州为一镇设九节度使、一经略使,藩镇既指节度使及所部军队,首长由重臣出任,赐双旌双节、揽军政大权,十镇共拥兵486900人。

    安西节度使今新疆库车管理西域24000

    北庭节度使今吐鲁番防御突骑施、坚昆20000

    河西节度使今甘肃武威隔离吐蕃、突厥73000

    朔方节度使今宁夏灵武防御突厥64700

    陇右节度使今青海乐都防御吐蕃75000

    剑南节度使今成都防御吐蕃、绥靖南夷39000

    岭南五府经略使今广州绥靖南夷15400

    河东节度使今山西太原防御突厥55000

    范阳节度使今北京防御契丹、奚91400

    平卢节度使今辽宁锦州招抚室韦、靺鞨37500

    藩镇军的兵员除了国家输送,也有自行招幕的权利。所以边镇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士兵。就连将领也不乏少数民族。对于唐军中央军的具体规模暂时我还没有十分明确的数据。但草算唐军高锋期全国总兵力也接近百万了。

    对于唐军的武器装备,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支我所知的火器大量使用以前全世界最另我心动不已的军队!

    从《太白阴经》所得到的资料,唐军的编成装备是这样的:

    唐军的主力部队多是步骑混成的,其一个标准的军团应该包括步兵12500人,骑兵5000—6000,辎重兵1000—2000,一支这样的部队合计约两万人马。其中,12500名步兵中,甲兵7500名,主要使用明光甲。在7500甲兵中有2500名陌刀兵,这些陌刀兵每人在两腰分别挂有弓一把、箭30,背后交叉插有长柄陌刀一柄,长枪一条。此外5000甲兵也同有弓一把、箭30,枪一条,断柄重刀一把。

    5000轻步兵中,2500人配弓一把、箭30,断柄重刀一把,长枪一条,方型牛皮盾一面。另外2500轻兵配弓一把、箭30。背后背着一个更大的箭娄,装箭100,配弩一把,长枪一条。

    唐军弓弩配备率得到120%,每名士兵都配有三件以上的武器。这与秦汉军队相比,火力强出了3—5倍,冲击力也大有提高!

    而更有意思的是,为了配合骑兵完成对运动速度快,而路途又远的游牧军队,唐军藩镇军和中央军主力的步兵部队都是坐车马机动的,而不是徒步。在得到战场时才下车列阵作战!

    唐军骑兵与此前南北朝时有所区别。南北朝时,成熟的马蹬的大量使用使骑兵由秦汉时的轻骑向重甲骑兵发展,也就是人马皆以重甲防护,在战场上发起冲击作战。但唐军当时的主要对手是游牧轻骑兵,且是长途出击为主,所以唐军虽然也有重骑兵的存在,但更多的还是轻骑兵。

    唐军的骑兵一反此前南北朝时的重装化,其士兵的保护很好,但战马却甲片很少,只是护住前胸和脸部!唐骑兵人是有完善的战甲保护的,其战甲与步兵甲型制类似。早期的玄甲也被逐渐淘汰,代之明光甲。但骑兵甲的裙甲,膀甲明显比步兵的短,这是为了方便在马上的运动。为了弥补,唐骑兵使用皮带在腿和手膀上固定上甲片。唐骑兵每人身背长枪一条,配圆盾一面,弓一把、箭30,长短唐样刀(横刀)各一把。战备相当完善!

    唐军远程作战的战术运用也有了很大突破:实战中,唐军骑兵与坐车的步兵共同达到战场!如果敌军首先发动进攻,唐军拥有与宋军同样高的弓弩配备量,先以箭镞攻击对手,随后刀阵迎击,当两军混战在一起的时刻,骑兵迅速从侧翼扰到敌军后方,两线夹击对手!如果我军主动进攻,骑兵主要担负从侧后扰到敌军后方,迁制对手主力,同时步兵开始以刀阵推进!最终实现围歼!史书上有“如墙而进”,“当嗣业者,人马俱碎”来描述唐刀阵推进时的强大威力!

    唐军的战术有些类似亚力山大大帝的矛阵加重骑兵的战术,但与当时马其顿的仪式化战争已经西方的简单军阵相比,唐军则具有级高的战斗优势!

    可见唐军步骑的配合与后来的“两翼铁骑”是完全不同的!唐军骑兵虽与步兵合为一体,但在战斗中其使用是完全**于步兵的!可以说是由唐军创造了步骑合战的最优秀典范!唐军的战术级富力图全歼,所向披靡的霸气。这与其他军队在骑兵面前将步兵作为列阵死守的工具的作风完全不同。这充分说明了唐军拥有级高的主动进攻精神!

    可见,唐军的基本战术是“侧翼迂回,前后夹击”!唐军将步兵列阵的威力和骑兵强大的机动性能通过“畜力化运载步兵”这一创新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发挥了历史上最强大的“反骑兵军团”的威力!

    应该认为,通过上千年的国家体制演进,以发展经济带来的巨大财富为基础,以牺牲国家动员能力为代价,唐军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对外进攻能力!
………………………………

日本两千年出八位女天皇

    日本两千年出八位女天皇中华五千年仅有一位女皇帝,而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日本却出了八位女皇,不可思议吧?从公元前660年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即位到今天的明仁天皇,在日本有史以来记载的127代天皇中,有八代女天皇,而且这八位女天皇还颇有些政绩。推古天皇(554~628年)是广泛被认可的日本第一任女帝,是第29任钦明天皇的第3女,母亲是苏我稻目的女儿,在位时间是593~628年,相当于中国的隋末唐初。�第二个正式的女天皇是皇极天皇(642~645年第一次在位)。曾让位于其弟孝德。孝德天皇死后,她再度即位,改号齐明天皇(655~661年在位)。事实上皇极天皇在政绩上完全没法同推古天皇相提并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她两次登上了天皇之位(加在一起有9年的时间),并且经历了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之一——大化改新,在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日第一战就是齐明老女人允许派兵支持百济而爆发的。��第三个正式的女天皇是持统天皇(686~697年在位)。后让位于其孙文武天皇,持统天皇作为“太上天皇〃辅佐朝政(持统天皇应该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天皇)。��第四个正式的女天皇是元明天皇(707~715年在位)。元明天皇正式下诏把国都从飞鸟的藤原宫迁到平城京。从710年起到794年,国都定在奈良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奈良时代〃。��第五个正式的女天皇是元明天皇之女元正天皇(716~724年在位)。此间曾下令叫人编纂日本史,撰成《日本书纪》(30卷)一书,这部官修史书从内容到体例都比较规范、完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第六个正式的女天皇是孝谦(后改号称德)天皇(749~758年,764~770年在位)。孝谦天皇也许是所有女帝中最出名的一位。究其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她的政绩比较突出,可以这么说,大化改新以来历代天皇的努力在孝谦这一代终于显示出丰硕的成果,她是个“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是孝谦天皇本人采用了全面的“亲唐”“学唐”的方针策略,通过对唐王朝的学习,使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天平盛世”(天平是孝谦的父亲圣武天皇的年号,圣武天皇还用过天平感宝的年号,孝谦天皇用过天平胜宝的年号)是奈良时期最繁荣的一段时间。

    ��此后900年间日本长时间没有出现过女天皇,一直到1630年以后,才又出现了日本历史上第七个女天皇明正天皇(1630~1643年在位)和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位女天皇樱町天皇(1763~1770年在位)。这两位天皇在位期间,日本正值幕府统治时期(1192~1867年),天皇已形同虚设。
………………………………

第一节 仁寿诞生

    第一节仁寿诞生

    礼部尚书传朕旨意,把我大隋上承天运,下载万民而出现的景短日长,诏告天下。——杨坚

    公元600年,大隋开皇二十年,隋朝皇帝杨坚六十岁了,当皇帝二十年了。

    大隋王朝在灭西梁、南陈和北击突厥后,经过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文化,使得中华成为盛世之国。

    到开皇十七年时,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七百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这时候四夷来朝,杨坚被尊为“圣人可汗”。

    开皇二十年,这一年中,对于杨坚来说,发生了两件半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老杨和独孤皇后终于废了大儿子杨勇的太子位,立晋王杨广为太子。

    第二件大事是腊月初一,在杨广被立为太子还不到一个月后,独孤皇后中风了,不能言语和行动,还加带点大、小便**。

    杨坚和结发妻子独孤伽罗一向感情很好。当然独孤伽罗是出名的“千古第一妒”和母老虎,老杨也成了出名的妻管严皇帝,老杨除了和皇后有子女外,就再也没有和其他六宫妃嫔生育过子女。

    开皇十六年的时候,独孤皇后已经五十多岁了,人老珠黄,杨坚尝试着宠幸了一名姓尉迟的宫女,结果这名可怜的宫女立刻被皇后杖毙。

    听闻噩耗的老杨只好收起了自己的那颗色心。

    而如今不同了,皇后中风了,再也管不了自己啦。况且自己已经是花甲、耳顺之年了,不再加紧这最后的时光,搞不好哪一天自己也成皇后那样子去,那就想吃、想玩都是做梦了。功成名就应该学曹孟德晚年在铜雀台吃喝玩乐放松一下了。于是,皇后刚一中风,杨坚就实行另外的半件大事:在半个月内接连宠幸了三名宫女和两名美女。

    那两名美女正是刚立为太子的杨广不辞辛劳地从扬州物色而来的色艺双绝的江南美女。

    开皇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因为头一晚大战不断,杨坚呵欠连连地来上早朝。

    再过十天就是春节了,以往的春节杨坚可不敢懈怠,只休息三天,从大年初三开始就上早朝议政处事。

    可现在不同了,有美人相伴,老杨计划在马上要过的春节好好地和年轻的美女过个节,乐呵、乐呵,大概到二月初一再上早朝吧。

    杨坚的建议一抛出来,得到了近一半朝臣的赞同,毕竟大家都是清官,俸禄低,油水不多,还不让人休息啊?

    但还有一半的朝臣反对,认为全国的大事、要事很多,不能休息这么长时间。

    最后大家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到正月十八上朝,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七的朝政只要不是大事就交给新太子杨广议处。

    看应该没有什么事了,杨坚问道:“各位爱卿,可还有何事上奏?无事则退朝。”

    就在此时,五十岁的太史令袁充出班跪奏道:“启禀陛下,小臣袁充有本奏。”

    在大隋,太史令的主要工作是仅掌管推算历法,比前朝兼管国家典籍的工作少,但官阶低,为正六品,俸禄七百石。

    在杨坚以前的历次出兵征讨中,太史令袁充主要负责占卜战争的胜负,老袁也往往算得**不离十。但老杨觉得自己要做超越历朝历代的一代明君,就不能像汉文帝那样不问苍生问鬼神,所以老袁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老袁觉得自己已经五十岁了,是知天命之年了,不再赶紧力争上游,这辈子快就玩完了。

    数日前,老袁探听到皇帝宠幸了数名新美人,今日又见皇帝要在春节多休息,更让他对此次上书充满了信心。

    “喔,袁爱卿平身,把本奏来,并拣要点说给朕听。”

    老袁站立而起,把手本交给了总管大太监,然后侃侃而谈,说下了流传千年一段拍隋朝大马屁的话:“隋兴已后,昼日渐长,开皇元年,冬至之景长一丈二尺七寸二分;自尔渐短,至十七年,短于旧三寸七分。日去极近则景短而日长,去极远则景长而日短;行内道则去极近,行外道则去极远。谨按《元命包》曰:‘日月出内道,璇玑得其常。’《京房别》对曰:‘太平,日行上道;升平,行次道;霸代,行下道。’伏惟大隋启运,上感乾元,景短日长,振古希有。”

    (白话文:“隋朝兴起之后,白昼渐渐变长,开皇元年冬至那天的影长是一丈二尺七寸二分。从那以后渐渐缩短。到开皇十七年,比过去短了三寸七分。太阳离北极近则日影就短,白昼就长;离北极远则日影就长,白昼就短。太阳在黄道之北运行时就离北极星近,在黄道之南运行时就离北极崐星远。据纬书《春秋元命包》记载:‘明在黄道之北运行,季节则正常。’《京房别对》记载:‘太平之时,太阳在黄道之北运行;盛世之时,在黄道运行;乱世之时,在黄道之南运行。’因为大隋启动了天运,感应了上天,所以日影缩短,白昼变长,这是自古少有的。”)

    杨坚坐在龙椅上听老袁讲完了这么一大段话,脸上没有任何表情,问众臣道:“诸位爱卿,大家对袁爱卿的奏本,有何看法?”

    说白了,老袁就是借用日影变短白昼的时间变长来拍大隋朝、拍皇帝杨坚的马屁。

    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杨素最擅长揣摩上意,杨素已经察觉到了皇帝需要人来拍马屁和歌功颂德,好尽情享乐。

    杨素马上拜倒道:“我大隋自开国之后,陛下具兴王之表,韫大圣之能。或气或云,荫映于廊庙;如天如日,临照于轩冕。如今海内升平,内明外顺,按太史令所奏,连太阳都不忍心离我大隋太远,真是我圣王之福,我大隋之福,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大隋万岁,万岁,万万岁!”

    官员中最大的领导都跟着拍马屁了,其他官员也只得参差不齐地跟着拜倒山呼万岁。

    “哈,哈,哈,我大隋能开创如此太平盛世,也有诸位爱卿不菲的功劳啊,礼部尚书传朕旨意,把我大隋上承天运,下载万民而出现的景短日长,诏告天下,让天下万民和四夷尽享我大隋的荣光。”

    “臣遵旨。”礼部尚书忙不迭地领旨。

    袁充见自己上书的目的已经达到一大半了,赶紧趁热打铁道:“皇帝载诞之初,非止神光瑞气,嘉祥应感,至于本命行年,生月生日,并与天地日月、阴阳律吕运转相符,表里合会。此诞圣之异,宝历之元。今与物更新,改年仁寿。岁月日子,还共诞圣之时并同,明合天地之心,得仁寿之理。故知洪基长算,永永无穷。”

    “仁寿,仁寿,不错,仁者无敌,寿与天齐,明年的年号就改为仁寿吧。”杨坚不容置疑地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袁爱卿测日影,建议改年号有功,赏赐黄金一百两,官阶晋升为从五品。”

    “谢陛下隆恩。”

    就因为测日影和建议改年号这两件事情,而厚赏老袁和给其升官,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此后隋朝的百工服役,都增加了工作量,是因为白昼延长的缘故。壮丁工匠们都苦于白昼延长。

    隋王朝开始做下了第一件不得广大民心的昏事。

    杨坚改了年号,想延年益寿,可他哪里知道其寿元已经不足四年,而大隋王朝的寿命也只是再有仅仅十七年了。

    新的一年,公元601年是是农历辛酉年,是鸡年,这一年隋文帝改元仁寿,弃用沿用二十年的开皇年号,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初夏四月,本书的主人公、率领唐军痛歼日军、取得中日第一战白江口大捷的儒将刘仁轨在汴州尉县呱呱坠地了。(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
………………………………

第二节 寒门之子

    第二节寒门之子

    你的名就叫仁轨吧,以仁为轨,日后你若掌兵,则要多兴仁义之师,多为天下黎民做好事。――邓铭

    仁寿元年农历四月的某一天,汴州尉县小阳村的某一处刘家田地中,刘仁轨的父亲刘一民正在伺弄着庄稼。

    正午的日头已经比较毒辣,刘一民**着上身,还是浑身是汗,但是刘一民没有歇息,一刻不停地在种田。

    只当他咳嗽得厉害起来,才停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喝口水。

    远处,刘一民的二弟刘一平正用马匹驮运着一些布匹赶来。

    刘一平放弃了父辈们的脸朝黄土,背朝天从土里刨食的农业谋生手段,做经营布匹的小本生意,日子要比大哥刘一民好过一些。

    “大哥,日头这么毒辣了,你还不歇息一下。”刘一平老远远地向刘一民打招呼。

    “呵,二弟呀,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刘一民说着,又剧烈咳嗽起来。

    “哎,大哥上次给你抓的三副药吃完了吗?效果如何?”

    “好是好,可每副中药居然要二百枚开皇五铢大钱啊,让二弟你破费了。”

    刘一民觉得药好,还想去抓药来吃,才知道这药的价钱,觉得太贵,他就没吃了。

    “大哥,别这样说,您的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好啊。”刘一平说着,掏出了五十枚开皇五铢大钱,想递给大哥。

    “别,别,二弟,不要这样,我不要,大哥的咳嗽多喝水,我去采草药马编莎来煮水喝就可以好了。”

    看着大哥倔强的模样,刘一平只好收回了钱,那三副药就用去了六百枚开皇五铢大钱,可是刘一平跑三个月生意的利润,他也有家要养,生意本小利薄,实在帮不了大哥多少啊。

    “二弟,你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昨天晚上大哥梦见一条大蟒蛇爬到了家里的屋梁上,那是好大的一条蟒蛇啊,腰身都有水桶般粗,你给大哥说说这主何吉凶啊?”

    “平日里我们叫蛇为小龙,这么大的蟒蛇,应该是仅次于龙的存在,龙是天子,而这大蟒蛇应该是天子跟前的大官才对……”

    刘一平正说着,刘一民隔壁邻居家的胖嫂迈开大脚,一边跑来,一边叫道:“大刘,大刘,你的媳妇生了,是个男娃子,快回家看看吧。”

    啥?媳妇生儿子了。

    刘一民高兴得啥也不顾,飞奔着向家里跑去。

    回到家,刘一民抱住了接生婆手中白白胖胖的儿子,乐得合不拢嘴。

    “二弟,这是大哥的第一个儿子,也是你的大侄子,你给取个名吧。”

    “大哥,我胸中的墨水不多,名让先生给取吧,我取个字,希望大侄子将来为人做事都能以方方正正为准则,他的字就叫正则吧。”

    “正则,正则,好,取得好。”

    -

    可惜小正则还没有年满三岁,其父刘一民就病重身亡了,留下了其母刘黄氏和还未出生的一名遗腹子。

    后来,刘黄氏又给小正则添了一名小弟弟,刘黄氏就领着两个幼小的儿子,孤儿寡母地艰难度日。

    小正则从四岁多就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喂猪,什么都干,回家还要烧火做饭,领弟弟等。

    小正则五岁时,村里一户有钱人请了家庭教师,教他的公子读书。

    小正则有空,就在窗外听听,随手写写画画。房屋里,家庭教师邓铭已经注意到了连日来在屋外偷偷学习的小正则。邓铭也不多管、多问,依旧照常教授着课程。

    过去了八、九天,这一天邓铭突然来了兴致,见小正则还是来窗外听课,便喊了小正则进去问道:“童子为何家子?爱学乎?几岁?为何不请先生?”

    没想到小正则不慌不忙,昂起头,抑扬顿挫地说道:“我乃村头刘一民家中长子,字正则,五岁,先父早亡,只余寡母和二弟,家贫好学,不能请先生教而学之。”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