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嘶~”诸葛瑾倒抽了一口冷气,幸好他没有喝茶,否则嘴里的茶水肯定被他吸进肺里,搞不好弄个异物性肺炎出来。
这么多的物资,吴国怎么可能拿得出来,尤其是九十万石粮食,就算吴国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也不可能拿得出来。见过狮子大开口的,没见过开那么大口的,这个蜀国小皇帝难道疯了吗?
“陛……陛下,这,这也太多了吧?”诸葛瑾被吓到了,结结巴巴地道。
“不多啊,二十万人半年的消耗就是那么多,朕刚才都当着你面算清楚了,童叟无欺,朕绝对没有算错,不信你可以自己算一次。”刘厚将算盘推给诸葛瑾,示意他自己复算一次。
诸葛瑾没有接算盘,只是道:“瑾相信陛下没有算错,可是,贵国军队半年的开销,总不能全部都由敝国负担吧。”
“嗯?不是说好了吗,我们联盟伐曹,大家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们大汉出兵马,你们东吴负责钱粮。你看,你们只是损耗点钱粮而已,这根本算不得什么。可是我们呢,将士们都是拿命去拼的,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战死沙场呢。
钱财身外物啊,什么东西都没有性命重要,子瑜先生,你觉得呢?所以,怎么都看是你们东吴占便宜了呢。喔,刚才好像算漏了抚恤金。一旦开战,必然会有将士牺牲,这就要给抚恤金了。如果算上抚恤金,那铜钱可能要多加几倍才够。
子瑜先生,你脸色怎么那么难看?难道你不舒服吗?如果不舒服就早点回去休息吧。你还别嫌贵,要不我们换过来,你们出二十万大军去伐曹,我们给你们供应粮草怎么样?”
“陛下,事关重大,您要求那么多的钱粮,别说瑾做不了主,就算瑾是个能做主的人,也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粮出来的啊。我想,就算将我吴国的府库翻个底朝天也不可能拼凑出那么多钱粮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诸葛瑾哀嚎地道。
“子瑜先生,你太没诚意了,还说要和我们和谈,还说要和我们联盟,真的是一点诚意都没有。你们吴国会拿不出来这么多钱粮?骗谁呢?东吴占据的都是膏腴之地,江南水乡,土地肥沃、河流阡陌纵横,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这么富庶的地方,这么可能连一点点钱粮都拿不出来。”
诸葛瑾就快要哭了,谁说江南很富庶的?那个时候,苏杭一带还有很多地方都被山越蛮夷占据,那个时候江南的开发程度还不算高,远没有中原地区繁荣富庶。
再说了,有你那么狮子大开口的吗?你们爱作战半年就半年,关我们鸟事吗?为什么要我们负担你们半年的钱粮?难道你们打仗想一分钱都不出,全部由我们来负担吗?刚才我说的是“我们出点钱粮”,不是全部由我们出啊,你到底有没有听清楚?
难道你们真的会出兵二十万吗?二十万就二十万吧,可你的士兵都是什么人啊?一天能吃三斤米吗?个个都是大胃王啊?
还有,你们的士兵为什么还要拿饷银?拿饷银就拿吧?可是为什么每人每个月要拿三贯钱那么多?难道你将他们都当成国家公务猿供着吗?诸葛瑾心理乱糟糟地想着这些问题,整个人快要崩溃了。
………………………………
第一百一十四章 盟约定,北伐忙
第一百一十四章盟约定,北伐忙
在这些问题上,诸葛瑾可是有点冤枉刘厚了,例如在食量问题上。汉代的三斤米相当于750克,其实并不算多,一个重体力劳动着,每天750克粮食只能勉强维持。
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瓜果鱼肉等副食,全靠粮食填报肚子,所以对于粮食的消耗普遍较大。士兵算重体力劳动者,尤其是刘厚的ho
g军,平时训练强度很大,行军作战时消耗更大。
所以,在ho
g军中,每天每人平均三斤米是不太够的,很多人都能吃到四斤(1000克)以上。而在ho
g军当中,除非是粮食紧缺的时候,否则一般是不会实行粮食管制的,士兵们几乎是放开了肚皮吃,所以很多士兵都长得身高体壮。
再例如每人每月的饷银,三贯是最低标准,是最低层的新兵拿的饷银,大部分人拿到的都不止这个数。所以,刘厚已经很实在了,已经给诸葛瑾算少了很多了。
“不瞒陛下,敝国这几年也是一直在用兵,更是大力发展水军,钱粮也很紧张,这么巨大数量的钱粮,实在是拿不出来啊。”
“哼,子瑜先生,如果你做不了主,那就请你们吴国派个能做主的来跟朕谈。你们吴国说是和谈、联盟,却由头到尾一点诚意都没有。由头到尾就想着蒙骗于朕,你们以为拿几个女人就糊弄得了朕吗?国事岂能儿戏,你以为朕是一位昏君吗?你以为朕会被儿女私情所左右吗?幼稚!”
刘厚说罢,起身拂袖而去,留下了脸色古怪的三位蜀国大臣和一脸如丧考妣的诸葛瑾。刘厚回到御书房后没多久,诸葛亮就匆匆追了过来。刘厚一脸淡定地问:
“丞相,子瑜先生走了吗?”
诸葛亮道:“臣已经让步骘送兄长回驿馆。”
“朕今天表现怎么样?”刘厚又问,很显然,刚才在诸葛瑾面前发怒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他现在人平静得很。
“除了后来的要价太高之外,陛下其他的表现都堪称出色。有此明君,大汉中兴有望。”诸葛亮感叹地道。
“哈哈,没关系,朕故意开价高点,就是等着东吴人还价的。不是有句话说:‘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吗?如果朕一开始开价太低,到时候他们一杀价,我们就所剩无几了。”
“道理是这个道理,不过臣对这个兄长很了解,他有时候是个很死心眼的人,恐怕他现在认定了陛下你是咬定了这个价钱,尤其是陛下你最后拂袖而去,他更加以为你立场坚定,以为这就是你的底线啊。
这个价格东吴人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因为他们负担不起!臣是担忧东吴人一旦觉得无法满足我们要求,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彻底断了和我们和谈的心思,甚至转而寻求和魏国联盟,那就麻烦了。”
“没事,不是还有丞相你吗,丞相你和诸葛瑾是兄弟,你这几天就好好招呼他在成都游玩,他必然还会求助于你,想通过你向朕求情,看能否降低这个价码。
丞相你正好可以卖份人情给他,你就说,为了兄弟之情,一定想办法尽力劝阻陛下。
然后双方再通过不断的试探、谈判,一步一步商量出一个既可以让东吴人接受,而我国又能将利益最大化的价码出来。这样一来,既可以让你这个大哥以后欠了你一份人情,又能将事情办好,真是一举两得啊。”
“陛下英明!”连诸葛亮也感叹这个小皇帝的英明,虽然阴险了点,厚黑了点,不过这的确是条好计。
即使是诸葛亮也有点小感动,这个小皇帝亲自上阵唱黑脸,让自己唱白脸,最后让自己得了便宜还卖乖,这么不贪功劳,不顾自己个人声誉,成全臣子的皇帝可真少见。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小皇帝对自己的绝对信任。诸葛亮领命拜谢而去。等待他的事情还有很多。在往后的几天内,就由他和诸葛恪两兄弟加上步骘一起招待着诸葛瑾在成都游玩、饮宴。
步骘和诸葛瑾在东吴时就是好朋友,所以他也参与了这次的招待活动。两人也是互相说了离别后的事情,步骘特别问了自己族人的情况。得知孙权并没有为难自己的家人和族人,步骘很开心。
孙权之所以没有为难步骘的家人和族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步骘在番禺城破之前,让两个儿子潜逃北上,为孙权带去了一封信。其中小儿子步阐没能逃出去,被蜀军捕获,现在跟在步骘身边尽孝,而大儿子步协辗转千里,成功逃回了东吴,将信件献给了孙权。
信中分析了蜀国军队特别是火器部队和热气球的弱点,还有自己对付这些部队的一些建议,还有对天下大势的一些分析,甚至还有对于治理民生的一些看法。
孙权看到这封信之后很感动,他从中看得出步骘对东吴的忠心,也理解他投降蜀国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
于是,孙权没有因为步骘的叛变而怪罪步氏族人,依然将步协留在朝中效力。在三国时期,像这样父子或兄弟分属不同阵营的事情并不少见,例如诸葛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们似乎都很有职业操守,一般也不会有人拿这个来说事,担心这些人因属关系而背叛主公。
诸葛瑾这些天除了游玩饮宴外,还特意到周府探望了被俘虏的东吴诸将。可惜这些俘虏只是相对自由,在周府中他们可以自由活动,但是想出府却是不行。看到周府周围森严的守卫,诸葛瑾只好无奈地打消了营救他们的念头。
在谈判期间,诸葛瑾果然多次恳求这个在蜀国做丞相的二弟,希望他能在蜀国小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减少东吴供应的粮饷数量。
诸葛亮做足了姿态,起初是面露难色,后来是半推半就,在一次喝多了之后表现得有点“失态”,回忆起小时候三兄弟的生活点滴,述说着兄弟之情,倾诉着三兄弟离别这么多年的想念之情,最后拍着胸口说,打虎不离亲兄弟,兄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兄弟完成这次出使任务。
于是,东吴使团和蜀汉的谈判代表(也就是诸葛亮),就是在这种友好的氛围下,亲切、热烈地进行了多次的磋商,期间自然需要各自请示自己的主公,为了能从成都到建业快速传递消息,蜀国甚至动用了成都到荆州之间的飞鸽传书通道帮助吴国传信。
整整一个月后,谈判结果终于出来了,两国终于签订了盟约。各位看官可不要觉得这个时间很长,其实已经算快了,时间主要消耗在诸葛瑾和东吴朝廷的通信方面。毕竟最后能拍板的还是东吴朝堂,还是孙权。
盟约的结果是:两国联盟伐曹,首先,两国共同发表一封伐曹檄文,这是必须的,这样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取得大义的名分。这年头,干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义的名分,类似于后世那种“高举什么什么的大旗”、“在什么什么主义的指导下”之类的说法。
然后是,由蜀汉出兵伐曹,东吴则负责讨伐山越蛮夷,为蜀汉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北伐大后方环境。这一段纯粹是为东吴而设的遮丑布。
东吴在他们自己地盘讨伐山越族,至于他们真的打还是假的打,出多少人去打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的事,根本没有人能管得着。
第三点:鉴于蜀国经济困难,出于双方应当友好互助的原则,东吴发挥国际主义精神,支援蜀国一批粮饷,其中包括粮食三十万石、铜钱一百二十万贯(或同等价值的金银)、盐巴五千石。
用这种理由送粮饷给蜀汉,这还是属于东吴人的遮丑布之一,他们提出要在理由上说得冠冕堂皇一点,不能让人觉得东吴是在赔款割地。于是,刘厚对于是什么名堂毫不在意,他只要能得到实惠就行了。
至于支付的粮饷和盐巴数量,降到了刘厚最初提出时的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是这段时间双方持续不懈地磋商出来的结果了。
三国混战多年,民生凋敝,东吴人其实也很困难,能拿出这么点东西出来送给蜀国已经是极限了,再多他们就要和蜀国拼命了,所以,虽然对这么少物资不是很满意,刘厚在最后也只得不情不愿地签了这份合约。
蜀国的部队早已经改编完毕,现在正在日夜加紧操练,积极备战,粮草、武器弹药、器甲等各种战争物资也由各地陆续转运到成都。
小皇帝虽然刚夺回皇位,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他手中掌握着一支远超这个时代任何一支军队的强军。在见识了他只用了短短时间就将固若金汤的成都夺下来的手段之后,再没有人敢小觑了他的威势。
即使他当政后,并没有对旧官吏大肆清洗,没有使用大规模的血腥流血手段控制朝政,但在所有官员心目中,这个小皇帝的威势并不弱于其父刘备,这是建立在小皇帝的赫赫战功基础上的。
没有人相信能够击溃数十万东吴军队、攻城掠地无数的小皇帝不敢杀人、杀起人来会手软,问题在于他想不想杀而已。
“杀伐果断”就是这段时间在官员中流传的对刘厚的评价。刘厚不知道自己无意间流露出来的杀气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可能是他这段日子一直在策划攻伐魏国,所以杀气经常有意无意地就泄露了出来。
皇帝经常龙躯一震,霸气外露,这个时候所有的官员都夹着尾巴做人,特别是那些之前投靠过许靖和吴懿的官员,更是大气都不敢透一下,只管埋头做事。
所有官员都不敢懈怠,整个蜀国高速运转着,无论是各级官吏还是民间百姓,都动员了起来,积极备战,一片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成都,笼罩着整个蜀国。
………………………………
第一百一十五章 廷议出兵路线
第一百一十五章廷议出兵路线
诸葛瑾终于走了,走之前,他还是留下了孙尚香。毕竟孙尚香名义上还是刘备的老婆之一。
刘厚觉得她真是个可怜人,年纪轻轻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一辈子的幸福就被自己的老哥毁了。
刘厚知道,就算让她回到东吴去,也是个孤独终老的下场,还不如让她待在蜀汉。毕竟蜀汉皇宫相对来说气氛比较轻松自由,没有那么多约束,没有那么多规矩,有自己罩着她,她大可以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刘厚选了个好日子,郑重地将她迎入皇宫,找了一处景致很不错的宫殿让她住下。世人为此还称颂了一番小皇帝的孝道。
而经历了那么多事后,孙尚香的性格也改变了很多,再也没有那么张扬,整个人消沉了很多。整天躲在深闺中不肯出来,再也不见那个带这一队女兵招摇过市、四处惹祸的女王范。
幸好三位皇后都是武将之后,酷爱武事,她们定期会来找孙尚香去打打猎、郊郊游、赛赛马,这才使她逐渐恢复了一点生气。否则刘厚都怀疑这个昔日的野蛮女会不会得抑郁症而死。
除了孙尚香外,诸葛瑾还是坚持要将孙鲁育嫁给刘厚。有美女收,刘厚心里还是很乐意的,加上诸葛亮等大臣也力劝刘厚答应下来,毕竟和亲自古都是巩固联盟的好办法,所以刘厚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下来了。
鉴于孙鲁育年纪还实在太轻,所以双方约定等她长到16岁后再完婚。虽然16岁对于后世来说还是太小,不过在这个时代这是正常的结婚年龄,如果太大还不结婚的话,会被人笑话成老姑娘嫁不出的。入乡随俗,在这点上,刘厚也拗不过各位大臣,想改革这些习俗只能等到天下大定后再慢慢来了。
盟约签订后一个月,物资上的准备已经差不多了,可是,进军的路线却还没有确定下来,这一日,刘厚召集群臣,廷议北伐的路线,这是军中头脑风暴的扩大版。
蜀军要北伐曹魏,一般来说可以有两条路径,一条就是从汉中出发,经斜谷或子午谷或陈仓道或出祁山,进攻五丈原。
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这样做的(实际只有两次是出祁山),这条路线山高路远,要穿越秦岭,行军难度和后勤运输难度都很大。而且沿途将会遇到很多大关卡,需要有强大的攻坚能力。
不过从这条路线走的话,后方稳固,没有被人抄后路的危险,就算失败,退回来就是了,有崇山峻岭和层层关卡的保护,魏军想追击也很难。
而五丈原到长安只有约三百里,算是很近了,所以只要能到达五丈原,差不多就等于可以威胁到魏国的腹地了。
另一条路线就是之前刘厚忽悠诸葛瑾的路线,当年关公北伐就是这样做的。这条路线既近也好走很多,不用翻山越岭的。过了襄阳再过南阳就直逼许都了,可以收到直捣黄龙的效果。不过这么重要的地方,曹魏肯定会陈驻重兵把守。
另外,荆州又是蜀、吴交界的地方,两国都会陈驻重兵在这里驻守,蜀军如果从这里北上,很容易会被东吴在后面抄了后路。当年关公就是被东吴抄了后路,致使北伐失败的。
由于存在两条路线,于是这天的朝会也就存在了两派人,一派支持穿秦岭出祁山,一派支持从荆州北上攻襄阳。
支持出祁山的一派以邓芝为代表,支持攻襄阳的以郭攸之为代表,刘厚和诸葛亮则暂时没有表态,只是耐心听着群臣的议论。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邓禹之后。先被刘备任为郫令,又升迁为广汉太守。因任官清廉、严谨,有治绩,被征入朝为尚书。
许靖、吴懿乱政时,被重新贬为广汉太守,刘厚入主成都后,将一批被许靖贬斥的官员重新起用,这个邓芝就是其中的一个。
“陛下,襄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曹魏派有重兵把守,还有南阳,可以说是曹魏的腹地。我们如果从这里北上,可以说一开始就要和曹魏的主力决战。臣认为此举欠妥啊。
我军虽然攻击力强悍,但是毕竟人数太少,若是陷入曹魏大军的重围,恐怕也难讨得了好。尤其是我们的火器部队,对于后勤的依赖性很大。一旦陷入重围,断绝了补给,弹尽粮绝之后,他们将比一般的冷兵器部队战斗力更差。”
邓芝提出了他的反对意见,他试图通过讲述从荆州出兵的弊端来反证出祁山的合理性。
他话音刚落,郭攸之就开始反驳了:“邓大人,我们劳师动众,不是为了和敌人决战那为了什么呢?从祁山而出,路途遥远,山路岖崎,光在路上就要浪费大量时间。
要知道,大军每出征多一天,就要多耗费粮食数千石、饷银上万贯。打仗就是打经济,打钱粮,我国现在占据的地盘还很小,而且多是贫瘠、人口稀少之地,国内的经济情况无法支撑我们进行一场持久的战争。
所以,攸之认为,应当从最短的路径进军,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攸之建议,从荆州北上,主动寻找曹军主力,迅速将敌军主力击溃,可一战定乾坤也。”
刘厚对郭攸之那句“打仗就是打经济,打钱粮”很赞赏,郭攸之这几年跟着刘厚南征北战,对这句话的体会特别深。
可是,邓芝却不肯认输,他道:“正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好,无法支撑我们进行持久的战争,芝才提议出岐山,占领五丈原的目标。
芝认为,现在还不是和曹魏全面开战的时候,但我们可以在局部积极进取。我们可以占领西北部的天水、南安、安定、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等郡。
这些郡皆地处偏僻,对曹魏归属性不强,只要大军一到,他们必将纷纷投降。就算不投降,以我军军势之盛,攻打起来也必不费吹灰之力。如此,我们就可以拓地千里。
芝认为,今年我们的目标到此为止就可以了,我们应先将这些新得之地巩固,使之变成我们的兵员来源地,变成我们的粮仓,来年再图谋中原。”
刘厚听了这话,眉头皱了一皱,这个办法的确是个稳打稳扎的办法,邓芝不失为一员老成谋国的朝臣。他提出了一个短期目标,没有好高骛远,没有想一撅而就地占领整个魏国,不得不说还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刘厚现在不是掌握了火器部队,甚至,如果不是自己的火器秘密已经泄露出去,这样做也未尝不可。可是现在不行了,现在大家都在抢时间,如果给魏国生产出大批量的火器,蜀军就麻烦了。
所以,刘厚更倾向于急功近利的方法,希望能尽快击溃魏军,突入中原,使其无法从容生产火器。
这两人辩论了一轮后,其他大臣纷纷加入了讨论当中,朝堂上人人各抒己见,争辩得不可开交。一直没开口冷眼旁观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步骘,他是东吴的降臣,身份尴尬,现在不知道怎么开口。
从战略的角度看,他支持从荆州出兵。但是,蜀军如果集结荆州,就会威胁到东吴,他顾念旧情,不肯做出对东吴不利的事情来,所以,只好闭口不言,颇有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味。
另外两个还没表态的人就是刘厚和诸葛亮,这两位大佬都是稳坐钓鱼台之人,等到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他们才会出来总结、做决定。
一个早上的朝会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起初刘厚还听得津津有味,到了后来刘厚被这些大臣轰炸得有点头晕脑胀了。看了看滴漏,时间已经不早了,刘厚肚子开始咕噜噜叫,于是,他看着诸葛亮道:
“丞相,你的意见呢?”随着刘厚的这句话一出,正在激烈争辩的群臣自觉地停了口,都齐刷刷地看着诸葛亮,等待着这位百官之首的结案陈词。
“臣,支持从荆州出兵北上。”诸葛亮出列后,对刘厚拱了拱手,开门见山地先说出了结论。
“至于原因,刚才各位大人已经说了很多了,臣就不再一一重复了。臣只想提醒陛下两点,也是这次北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