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永乐小郎君-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旭倒没生气,而是伸了个懒腰,然后似笑非笑的看着康大善人:“康老爷,激将法有意思吗?你不见我爹,不见我舅舅,却偏偏要见我,还不是想着我可能念在那点香火之情,捞你们一把。好歹给康家留个根。”
“李三公子聪慧过人,康家栽在公子手上,不冤。”
“谢谢你那位孙子吧,若不是他,康家上下二十几口,已然死绝了。”
李旭说完,却又突然想起一事,似笑非笑的看着康大善人。
“康老爷那日要收我做干孙,可是错认我为方孝孺门生子嗣了?”
康善人点点头:“老夫倒是奇怪,为何你事先知道老夫与方孝孺的关系?”
“我并不知道,一切都是误打误撞。”李旭笑着说:“当日为了潜入康家,我编了个父母双亡的身世。只是在康家一个多月,并没有什么收获,于是将身世改为全家遭难,意图让康老爷觉得我是个天煞之人,赶我出门而已。却不想康老爷竟是要收我为干孙。想来想去,还是落在了自己编的那个身份上。”
李旭顿了顿,边想边说:“去年年中,百人尽数被诛。提起这两点,谁都会想起方孝孺一事。我编这个身份,本来只是想蹭蹭方孝孺的光,哪想得到康老爷与方孝孺有莫大的干系。”
康老爷苦笑:“你倒是误打误撞,方孝孺门生,前礼部左侍郎姚曾,就是湖广人。”
“康老爷窝藏建文,眼看方孝孺祭日将近,若不是我坏了事,想必康老爷定有所动作了?”
康善人这才大惊失色,连忙起身准备说些什么,李旭却摇摇手,表示自己不想知道。
“不用说,我不想知道。几天之后会有人来康家提朱允炆回京,有什么话你去跟他说。出言劝告的那位公子及三位小姐,我会保下来。其余的人就自求多福吧。告辞。”
………………………………
第二十一章 入宫伴读
李府上下,大宴三天,为归来的二少爷李睿压惊。
李府二公子被绑架一事在金陵闹的沸沸扬扬,却没几个人知道李旭的丰功伟绩。当然,朱棣是知道的,只是面前的这个和尚让他没心思想其他的事情。
“侄儿,你终是回来了。”
“皇叔可曾想侄儿回来?”
“刚才朕去看了那侄孙,倒是有几分你的模样,只是此番受惊过度,还是留在宫里静养几日为好。”
“有皇叔照拂,侄儿自然放心。只是侄儿已皈依佛门,还望皇叔成全。”
“朕准了。”
朱棣笑了,显得很轻松。朱允炆也笑了,却有几分无可奈何。
李府的酒宴还在继续,身为主角的李睿也在张氏的带领下出门见客,眼看已然恢复了往日的性子,只是一个多月不见阳光,皮肤显得有些惨白。
此时李旭却躲在自家后院,享受着丫鬟们无微不至的服务。
“三少爷。三少奶奶人可好了,天天来看我们,还和我们玩翻花绳。”宝儿一边给李旭捏腿,一边说着这段时间在杨府的事情。
李旭白眼一翻,七八岁的孩子,不玩翻花绳玩什么。
文秀递过来一块切好的西瓜,李旭没用手接,伸长脖子就咬了一口,西瓜用井水镇过,很凉。文秀又拿手帕给李旭擦嘴,却见李旭笑眯眯的问:“宝儿的话不实在,谁跟她玩她就说谁的好。文秀你说,那杨家小姐到底怎么样?”
文秀想了想,点点头:“我瞧着模样性子都挺好,昨日少爷派人接我们回府,杨小姐还哭了呢。”
“才一个多月你们就处的这么好了?”李旭笑了笑,小丫头的感情就是来的容易。又转念一想,说道:“只是我在外办事,顾不上你们,想来你们几个也是成日担惊受怕。倒亏得她有心了。过几日你们带些礼物,用我的名义上门致谢……”
此时外面却传来一声大笑:“好你个李旭,为兄到处找不到你,却在这儿这躲清静。”
李旭扭头一看,原来是朱瞻基,自从上次在杨府一别之后,两人今日方才见面。只是此刻李旭已知道朱瞻基的身份,连忙站起身,向朱瞻基一拱手:“小子李旭,拜见皇长孙殿下。”
几个丫鬟也纷纷起身行礼。却见朱瞻基一摆手,又扶住李旭,说:“你可是怪我了?”
李旭苦笑:“殿下身份尊贵,小子哪敢怪罪。”
朱瞻基笑着说:“当日我隐瞒身份,便是为了与你知心相交,今日你却如此生分,真是没劲。从今往后,你我依旧兄弟相称,不必顾忌什么。”
李旭心里嘀咕,脸上却放松下来。笑着说:“那小弟谨遵朱兄之意。话说朱兄今日怎得闲前来?”
朱瞻基一屁股坐下来,拿起一块西瓜就啃,看上去渴得不行。一连吃了两块瓜,这才接过一边宫女递来的手帕,擦了擦嘴,回道:“这该死的日头,热浪滚滚,苦不堪言啊。在几位大学士面前又得正襟危坐,稍有不慎,便被参一个目无尊长,无向学之心。前日得知贤弟返家,这才找了个空,前来看望。”
李旭在一旁幸灾乐祸的笑着说:“倒是朱兄受罪了,既然今日得闲,在小弟家好好松快松快便是。文秀,去领几个菜,再沽上一壶米酒,少爷和殿下好好喝上一杯。”
文秀道了个福,带着宝儿和芸香离开。朱瞻基好奇地问:“此次你二哥被绑,倒是怎么回事?”
李旭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只是没提朱允炆一事。唾沫横飞,天昏地暗,一个好好的救人故事竟是被李旭硬生生改成了江湖恩仇录,只见一边的朱瞻基在一旁两眼放光,神色不定,一脸神往。
半晌,李旭才停下来,正准备喝一口甜甜的米酒,朱瞻基却一把抓住李旭的手,满脸激动,倒是吓了李旭一跳。
“好兄弟,下次若还有此等快意恩仇之事,贤弟可得带上哥哥我。”
李旭“噗”的一声将嘴里的米酒喷出来,哭笑不得的看着朱瞻基,说道:“朱兄乃皇室宗亲,又是长子长孙,小弟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置朱兄于凶险之地。若是让朱兄有个万一,小弟这脑袋还要不要了?”
朱瞻基这才有些失落的松开手,坐下来,叹了口气,意兴阑珊的说:“我父向来勤勉,又待人宽厚,可皇祖父最爱的还是我那骁勇善战的二叔,眼下我与父母相隔两地,竟是一年多未曾谋面,也不见皇祖父下旨意让父亲回京。此次你的所作所为让皇祖父很是欣赏,若是为兄能做一番事业,得皇祖父青睐,为兄也好向皇祖父乞求父母回京,一家团圆。”
李旭本以为朱瞻基只是少年好动,向往江湖之事而已,却没想到朱瞻基背后还有这份孝顺。本来李旭不好说透,只是看着朱瞻基失落的样子于心不忍,想了想,给朱瞻基出了个主意。
“朱兄为何不上奏皇上,回燕京与父母一聚?”
“哦?”朱瞻基不明白,可李旭也不好说透,只是点了点头。
不知不觉,两人从中午聊到了掌灯时分,若不是一旁的侍卫陶义上前提醒,只怕朱瞻基今晚只能睡在李府了。待送走了朱瞻基,李旭又回后院,在方才的位置上坐下,自斟自酌,倒也有几分意味。
永乐元年,六月二十日大朝会,消失一年的建文帝重现朝堂,历数自身为帝期间,任用奸佞,祸坏朝纲,对永乐帝能清明吏治,勤政爱民表示万分佩服。又表明自己早已皈依我佛,不愿再回朝理政,皇上苦劝再三,见其心意已定,只得下令工部,在金陵城外修建林曦寺,供朱允炆念经坐禅,求佛问道。
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稳定,上令下行顺畅了许多,之前暗中串联的黑手也消失不见。方孝孺祭日那天,前往拜祭的仅有数十人,也未见往日痛骂朝堂,诋毁圣上的过激言行。朱棣听着纪纲的汇报,嘴角微微一笑:“把之前抓的人放了,士子削去功名,官员降两等留用。去罢。”
纪纲低头行礼,退出内殿,此时一名太监匆匆进来:“皇上,皇长孙殿下求见。”
“宣。”
不多时,朱瞻基便进得内殿来,下跪一拜,行了个大礼:“孙儿拜见皇祖父。”
朱棣笑吟吟的说:“罢了,瞻基前来,可有事要说?”
朱瞻基站起身,规规矩矩的行礼:“请皇祖父恩准孙儿回北燕。”
朱棣好奇的问:“这金陵繁华,又是京师所在,你为何想起要回北燕?可是住得不惯?”
朱瞻基摇摇头,说:“非是孙儿住得不惯,只是孙儿享受金陵盛景,想到父母还在北燕,已有一年不得相见,心中思念得紧,这才向皇祖父求旨,让孙儿回父母身边,以尽孝道。”
朱棣低头沉吟,朱瞻基不敢抬头,看不到朱棣的表情,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好一会,才听朱棣开口:“瞻基,皇祖父将你父调回京城可好?”
朱瞻基这才抬头看着朱棣,雀跃不已:“果真?皇祖父金口玉言,可不能哄孙儿。”
朱棣哈哈大笑,招招手:“来,瞻基,你看着皇祖父下旨。”
朱瞻基笑着跑到朱棣身边,殷勤的给朱棣磨墨,又将御笔拿起,递给朱棣,朱棣一挥而就,又吹了吹,盖上大印,然后将这份宣朱高炽回京的旨意卷起交给朱瞻基,笑着说:“瞻基,你帮皇祖父将旨意送到文渊阁解缙解学士那里,剩下的他自会去办。你安安心心在京里等你父母,不许调皮。”
朱瞻基此时已乐不可支,连连向朱棣行礼:“谢谢皇祖父,孙儿这就去文渊阁。”说完便拿着圣旨跑出去。却见此时朱棣脸色突然一变,阴沉了许多,低声说:“去,查查最近瞻基的行踪。”
一边的太监拱手道:“皇上,皇长孙殿下的起居均已记录在案,最近几日并没有异常,只是前两日去了一趟前军左都督李大人府上,说是找李大人三子李旭。”
“李旭?”朱棣想起了那个在他面前侃侃而谈的孩子,脸色好了一些:“朕倒是差点把这个小功臣给忘了。”又转念一想,吩咐道:“传圣旨,命李宪入金吾卫,赐锦袍金刀,御前听令。李睿平白遭此大难,想必乱了心神。朕赐他平安符一枚,让他在家好生修养,别落下功课,朕等着他金榜题名。”
停了一下,朱棣双眼一转,笑着说:“李旭为救兄弟,竟化装巧扮,亲身犯险,朕很欣慰,只是年岁尚小,须得定定性子。宣李旭进宫,任皇长孙伴读,修文习武一事,不可懈怠。”
李增枝和张氏正在李府前厅商议三个儿子的安排,张氏死活不同意让李宪再跟着李增枝去荆州府,可是又担心李增枝一个人在外受苦,正在为难,门口跑进来一个管事,气喘吁吁的说:“老爷,大奶奶,皇上差人来宣圣旨了。”
李增枝连忙站起身出门迎接,张氏则留在前院安排一应事物,又让人去后院把三个儿子叫来。一切准备妥当,才派人去大门迎接宣旨太监。
李增枝和宣旨太监进门来,见到张氏已经将案台香烛都安排好了,三个儿子也站在张氏身后,宣旨太监高喝一声:“圣旨下!”李府上下纷纷跪倒,聆听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前军左都督李曾枝奉公勤勉,一品夫人张氏教子有方,赐玉如意一对,金框匾额一块,以示嘉勉。前军左都督府李宪入金吾卫,御前听令,赐锦袍金刀。赐前军左都督府李睿平安符一枚。宣前军左都督府李旭明日入宫,任皇长孙伴读。钦此。’”
看来这份圣旨是朱棣亲口下的,不然不会如此直白了当。李旭跟随爹娘叩头谢恩,心里却在不停的琢磨。
李增枝接了圣旨,回房去供奉起来。张氏喜滋滋的请宣旨太监入内休息,但是宣旨太监连连摆手:“杂家还得回宫复命呢,夫人不必多礼,”
张氏只得命人递上事先准备好的谢礼银子,宣旨太监推了推,也就收下了。没等李增枝回来,宣旨太监告辞离开了李府,回宫复命。
李增枝和张氏坐在内院上首,三个儿子站在下面听训。只见李增枝说:“汝等须得谨记皇上隆恩,行事勤勉,清正守身,不得违法乱纪,败坏朝纲。”
李宪李睿均点头称是,李旭却想了想,问到:“爹,皇上任命儿子为皇长孙伴读,为何还要特意宣儿子进宫?”
李增枝笑着:“你以为伴读是谁都可以做的?皇长孙殿下可是在内宫读书,若无宣召,外臣哪敢入内。今后你和为父一般,每日卯时起,酉时归,休沐日方可歇息。”
“啊?”李旭傻眼了,仿佛看到一只叫自由的虫蛹变成蝴蝶,慢慢飞走了。
………………………………
第二十二章 上学第一日
翌日清晨,天还没亮,李府上上下下便起床收拾。有洗马的,有烧水洗漱的。倒是许久不见李府如此繁忙。
李旭揉揉惺忪的眼睛,伸开双手,任凭文秀和宝儿帮自己穿衣。芸香则在一旁打着哈欠给李旭准备书袋。平日里四人都是天亮了才起床,现在这么早,着实辛苦了一些。
收拾好一起,用凉水擦了把脸,李旭这才算是清醒了过来。走到前院,只见李增枝和李宪早已准备妥当站在前厅等他。李旭笑嘻嘻的上前唤了一声:“爹,大哥。咱这也算同朝为官了。”
李宪偷偷的笑,李增枝则拍了一下李旭的脑袋:“我和你大哥才算,你一个伴读,算得上什么官?”
李增枝又细细嘱咐了哥俩两句,无非是尊师重道,交好同僚之类的。待马匹牵来,三人上上马,却是往不同的方向走去。
李增枝是上朝,走右掖门入宫,李宪去金吾卫报道,走西华门入内。而李旭是去读书,先得走文华门,之后怎么入内宫,则需要大内太监来带路了。
李旭来到文华门下马,向守门的金吾卫军士出示了昨日得到的宫门令牌。一位太监出门来,验了验令牌,又看了看李旭,没多说话,直接带着李旭穿过长长的外城,来到内宫。
从奉天殿的左侧穿过,李旭跟随太监来到了一座看上去有些小的宫殿,抬头一看,上书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怡庆宫”。走到殿门前,太监站立不动,通报一声之后,另外一名穿着较好的太监出来,领着李旭进殿。
“贤弟,你来啦。”正在李旭左右偷偷打量这传说中的宫殿,朱瞻基的声音传了过来,李旭一看,朱瞻基坐在怡庆宫侧房里,正在冲他招手呢。李旭连忙上前作揖,口称殿下,朱瞻基也站起来还礼。这是在皇宫大内,有些礼节还是要做给别人看的。
李旭在朱瞻基身侧坐了下来,左右看了看,低声说:“朱兄你可是害死我了,这下小弟天不亮就得起床,天黑方能归家,一点闲暇都没有。”朱瞻基幸灾乐祸的笑着说:“谁让为兄每次见你都是一副惫懒模样,这下正好,也让你体会体会早起晚归的苦日子。”
李旭无可奈何的摇摇头,从随身的书袋里拿出一大堆书,什么《论语》《大学》《礼记》等等,一路背过来累的李旭肩膀都有些酸疼,朱瞻基看到一愣,失笑起来:“你带这么多书干什么?还怕宫中没有书可读?”李旭轻轻晃了晃酸疼不已的肩膀,说:“这不是小弟第一天伴读么,也不知道学什么,就把四书五经都带了一份。”
朱瞻基还是那副笑模样:“你倒是准备的周全,只是这书今日却是用不上了。”李旭忙问为什么,朱瞻基摇头晃脑的说:“为兄的课业极多,一为四书五经,也就是你带的这些书。二为政事,三为兵策。三日一轮,今日轮到政事,你这些书得后日才用得上。”停了停,脸上露出了有些向往的神情,说:“只是这些都是上午修习,待吃过午膳,休息片刻之后,就得去校场习武了。基础短兵一个时辰,长兵马战一个时辰,对了,还不知道你用何长兵器呢。”
李旭心想这龙子龙孙也不好当啊,天天学这么多。随口答了一句:“小弟喜欢长枪。”朱瞻基正欲说什么,却听见门外有脚步声传来,连忙噤口,拉了拉李旭,两人站起身来,向着门口作揖行礼。
来人走进门,李旭偷偷一看,官服上绣着孔雀,看来是个三品文官。待那人在朱瞻基和李旭面前坐下,朱瞻基朗声喊了一句:“学生见过解侍讲。”李旭这才知道今日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翰林院侍讲解缙,也跟着喊了一句:“小子李旭,见过解侍讲。”
“坐下。”解缙开口。两人方才规规矩矩坐下,只见解缙相貌堂堂,玉面长髯,虽年逾不惑,依然算得上世间一美男子,再加上总编《永乐大典》等丰功伟绩,李旭也不由得心生好感。解缙看着李旭,问了一句:“可曾了解民生朝政?”
李旭恭恭敬敬的回答:“小子年幼,对政事了解不多,烦请先生教导。”解缙捋了捋长须,脸色却不是很好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既然不明政事,今后少说多听,不得随意卖弄,知否?”
“小子知晓,谢过先生。”李旭连忙起身行礼,心里却有些犯嘀咕,这解缙是第一次见自己,为何言语中透露出些许不满?
李旭坐下,解缙从随身带来的折子中抽出一本来,递给朱瞻基。朱瞻基很是看了一会,然后才将折子递给李旭。李旭一看,却是昨日河南布政司上奏,说黄龙泛滥,已淹没河道两边多数农田。就连如今的陪都开封也遭了殃,大批灾民无以为继,饿殍遍地,已有数股流民开始抢夺粮户,冲击官府。虽已紧急开仓放粮,却无奈杯水车薪,请朝廷放粮赈灾。
看完奏折,李旭心中有些郁结,虽然未得亲眼所见,可那天灾之下的人间惨剧,李旭想也想得到。默默将奏折放回解缙的桌子上,李旭陷入沉思。解缙看了李旭一眼,转而问朱瞻基:“殿下有何见解?”
朱瞻基想了想,说:“灾情凶猛,应立即下旨户部,紧急开仓,运赈灾粮前去救灾。”
解缙摇摇头,对这个回答不是很满意:“虽然灾情紧急,但为政者须通考全局,敢问殿下,若是眼下户部钱粮不足,又何解?”
朱瞻基一时语塞,解缙却没有停下,一连串问题如连珠炮一般:“殿下欲派何人主持赈灾?如何防止有人贪墨钱粮,此事需要多少人力财力方可暂时平息?黄龙泛滥如何避免?”
朱瞻基一时汗如雨下,此时脑袋里一片混沌。突然想起那日在杨府里,李旭的那番策问,于是转过头,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李旭。但见李旭低头沉思,并没有发觉异常。解缙看见朱瞻基的动作,也看了一眼李旭,没有说话。
朱瞻基见李旭没有回应,只得失望的转回头,向解缙一拱手,说:“瞻基不明,还请先生教导。”
解缙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向李旭喊了一声:“李旭,看你沉思良久,可有何对策?”
李旭随口回了一句:“此事不急。”不一会反应过来,抬头看见两人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只是朱瞻基是好奇,解缙却是有些不满。连忙拱手作揖,生怕惹得解缙生气:“学生一时思迷,口出乱言,请先生赎罪。”
解缙倒也有涵养,没有当场发作,而是说:“下回注意。”点点头让李旭坐下,又问:“河南灾情已成泛滥之势,若拖的过久,只怕生出别的事端来。你为何说不急?”
李旭想了想,回答道:“黄河泛滥一事,历朝历代均有发生,早已是陈词滥调,若不在奏折上用些春秋笔法,只怕朝廷不会重视。何况开封府为陪都,常驻军士,想必兵部那边亦有灾情折子上奏。两下对比,才能大致确定灾情。”
解缙微微点头,随即又摇摇头,问道:“如何得知河南布政司未与当地驻军串通一气,夸大事实?”
“赈灾是布政司的差事,即便出事,申斥也落不到驻军武官身上。双方没有理由串通。”李旭字斟句酌,慢慢的回答道:“即便布政司真与驻军合作夸大灾情,朝廷派人前去查探一番也就是了。只是如此行事,恐会寒了地方官员的心。左右灾情是事实,所求不过严重与否。可令周边筹措小批粮钱,先解了燃眉之急,再缓缓图之。”
解缙没有评价,而是从那一堆折子中又抽出一本,递给朱瞻基,朱瞻基扫了一眼,转而惊讶的看着李旭。李旭接过折子一看,原来真是驻守河南开封的大营武官上奏河南灾情。眼看过去,却是比河南布政司所言灾情要轻了些许。
之后李旭没有再得到说话的机会,而是在一旁静静看着解缙和朱瞻基一问一答。朱瞻基时而被问的脸红耳赤,时而沮丧不已。解缙也是严厉,若朱瞻基答不出,便先打上一记手板,然后才慢条斯理的说起答案。两个时辰下来,朱瞻基被打的双手通红,就连李旭在一旁也于心不忍。不过还好,上午的课程就此结束。
李旭和朱瞻基恭恭敬敬的送走解缙,一旁的宫女连忙上千,给朱瞻基的双手涂上药膏,又轻轻揉搓。朱瞻基苦笑着对李旭说:“本以为你来伴读,至少可以帮为兄分担些板子,可没想到这板子还是打在了为兄手上。”
李旭有些关切的说:“小弟看殿下受罚,也是有些不忍。只是解侍讲有言在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