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寻巴记-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温暖的泉水中饮酒吃肉,真是难得的好享受,要是没有这些复杂的宫廷斗争该有多好。

    “我刚和父亲去母亲的灵位祭拜过了,父亲把你讲给他的情况告诉了我。”罕宝首先打破了沉默,怪不得他的眼睛红肿,原来是祭拜母亲去了,可能还被父亲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我很抱歉,这件事确实非常棘手,我只有求助于你父亲,希望你能明白眼前的处境。”

    “感谢你对我这么好,但你这样做不是在帮我,而是……”罕宝没将话说完,但是我明白他心中的痛苦。

    “我也知道你是真心希望我能娶依嘎公主为妻,继承你父亲丞相祭司的职位,可这事情并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首先是你与丽雅是否能够安全出谷,其次是你出谷后并不一定由我继承丞相祭司之位,结果可能会使谷中发生内乱,使白虎之巴经历又一场浩劫。”我将与王后以及四个洞主的谈话全部告诉了罕宝。

    “可是我仍然很矛盾。”

    “你是怕辜负了丽雅和我,这你放心,依嘎虽然漂亮,但我在谷外已经有了心上人。至于丽雅,我己与你父亲说好,待你娶公主为妻继位后,再把她接回来,祭司将说服巴王特许你有两个妻子。”关于前一点,我讲的是实话,此时我十分想念小唐,而后面一点,我撒了谎,但我想这井非不现实。

    “如今的情形,看来只好这样,可是我好想了解谷外的世界,你能告诉我真实的情况吗?现在是不是还是周天子的天下,诸侯国之间是否还经常打仗,外面的人都穿像你一样奇怪的衣服吗?”

    面对罕宝的提问,我犹豫再三,决定将谷外那个真实的世界讲给他听。

    我告诉他,谷外早己不是周天子的天下,诸侯国也己灭亡了两千多年,以后又经历了秦、汉、魏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十几个朝代,现在的国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而谷中的巴国只是一个没被发现的极小极小的角落。

    我还告诉他,外面的世界已是科学的时代,可以制造各种难以想象的工业产品。人们可以日行万里,可以坐在家中观看发生在几千几万里之外的事情。

    最后我告诉他自己是怎样意外地来到谷中的,以及自己的“发明”只是现代文明中最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

    当我叙说这些的时候,罕宝的脸上是惊奇,是兴奋,是恐惧,更多的还是痴迷。

    “这么说,那长着奇怪翅膀的大鸟也是你们的……产品”罕宝眼中放着光。

    我不知道罕宝所指大鸟为何物,估计可能是飞机,可这一带并非航线所经之地,或者是战斗机吧。我知道经过这一席话,罕宝原本朦胧的出谷念头更加明朗坚定了。

    “你说过,会带我出谷去见识外面的世界,经过这件事,你还会信守诺言吗”罕宝渴望的眼睛望着我,他的心已飞出谷外。

    “等这件事了结之后,我会带你离开绝谷的,如果可能,或许会有一只大鸟来接我们。”一个伟大的计划再度在我脑中浮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探险运动的蓬勃兴起,绝谷被发现是迟早的事,与其被别人发现,不如由我主动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将这个地方改造成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景点。

    在得知我已说服罕宝愿娶依嘎为妻继承丞相祭司之位后,祭师很快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亲自陪我去太庙。

    祭司的心情很好,往日浮在脸上的阴霾不见了,一路上谈笑风声,此刻才像是一个慈祥的父亲和长辈。

    太庙不大,有三间屋子,中厅稍大,空空荡荡的,中间靠墙位置是一个高大的泥塑人像,座下是一只老虎,我想那就是廪君了,台案上摆放着密密麻麻的历代巴王灵位,还有五只大鼎和两只小鼎。

    周代有列鼎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而这台案上摆放了七只鼎,照理说廪君部的巴国享有诸侯待遇,可是仔细一看又有点不对,明显另外两只鼎略小,工艺也不一样,估计当初天子只颁赐给了巴王五只鼎,只能算二、三等侯的待遇,但巴王心中不服,暗自铸造了两只鼎,凑成七鼎之数,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墓葬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大厅的墙壁上画着三幅壁画。廪君像背后的壁画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幅画着五个赤身**手持长矛的野人,其中一人腰系虎裙,身材高大,正如我在月夜深涧边看见的廪君。画的右上方是一个石穴,五个人正奋力将手中长矛朝石穴掷去。

    而另一幅画是巴人与一些人首兽身和长着翅膀的鸟人交战,廪君模样的人站在一块大石上,张弓搭箭射向飞来的一只大鸟。

    两幅画旁边都有一段大篆文,大概是壁画的说明,幸好有祭司在,经过他的“翻译”,我用圆珠笔将它改写成今体字,一字不漏地抄在一张麻布上。

    祭司看着我用这只奇怪的笔迅速地书写,不禁感叹道:“皮君真乃旷世奇才,若能为巴国所用实为幸事,无奈……”

    我并没在意祭司的话,早己沉浸在无比的兴奋中,白虎之巴的神秘面纱正在我面前一层层揭开。抄完了第一幅画上的文字,接着便向祭司发问:

    “廪君应该是巴国第一个王吧?”

    “最初并不是,巴族早期有五个强大的部落,分别是巴、樊、覃、向、郑五个氏族,谁也不服谁,还经常打仗,后来巴族的长子务相天生神力,又颇具智慧,收伏了其他四大部落,成为共同的首领——廪君,也可以理解为巴国的第一个王。”祭司娓娓道来,显得极其友好。

    “那廪君率领族人与那些奇怪的兽人鸟人交战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当然不放过这个解密的好机会。

    “巴族统一之后,在廪君的率领下,顺江而下,征服了沿江的各种崇拜虫鱼鸟兽部落,又使计射杀了盐神,占领了地域辽阔又盛产粮盐的地区,就在盐阳建立第一个都城,开始了巴国的历史。”

    “那白虎之祭又是怎么回事呢?”我继续刨根问底。

    “你看这儿不是写了吗: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虎食人血,遂以人祠焉。”祭司也不厌其烦给我娓娓道来。

    原来是这样,难怪我看见那高大白虎的时候就像看见了那个远古的部落首领廪君,难道真有魂魄这回事吗?

    又看第二幅。这是画在大厅左面墙上的一幅壁画,有很多骑着马拿着各式武器的将军士兵,中间一人高冠长袍,端坐在一辆战车上,手挥长剑指挥作战,其中有头扎角髻,纹身刺面的巴人助阵。

    画面右下角是一辆翻倒的战车,战车下一着玄色长袍的王者正在烈焰中挣扎,王冠在火中燃烧。旁边亦有一段文字,却是记录武王伐纣的事。我依然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

    “真想不到,原来巴人也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啊!”我喃喃自语。

    “当然,我巴**士骁勇善战,为武王伐纣立下首功,为此,武王还特的把他最疼爱的七女嫁与巴王。”祭司讲起这段历史难掩自豪之色。

    “纣王真的特别残暴吗?”想起中国历史有个特点,改朝换代的新朝,总会把前朝最后一个天子帝王写的十分的不堪,甚至颠倒黑白,为自己的新王朝建立法理依据。

    “纣王初时还好,守土爱民。后来则越来越昏庸,宠信淫妃悋臣,对各侯国横征暴敛。特别是那年大旱,粮食几乎颗粒无收的情况下,还要把库粮用来酿酒,更勒令各侯国岁贡加倍,这才激起四方诸侯反叛,共谋伐纣。”祭司慷慨陈词,充满正能量。

    看来史书对纣王还真没有歪曲。

    “从壁画来看,纣王好像是在战场上战死的?”我不放过每个历史细节。

    “自然是这样,初时武王发布命令要将纣王活捉,人人争先。不料那纣王帝辛虽然老迈,却勇猛无敌,连杀诸侯几员大将,无人敢近其身,后来才乱箭将其射杀。”祭司微闭双目,似回到那惨烈的战争场面。

    “纣王死时,犹自兀立不倒,被那反叛的奴隶们将损毁的战车堆放其周焚之,尸骨无存。”祭司微闭的双眼睁开,一脸苍凉。

    之前曾听罕宝和王后说过,讲的是牧野之战武王伐纣的故事,但这样一段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居然在壁画中得以证实也算是一大收获,现在根据祭司的讲诉,纣王应是死于战场,并非如史书记载**于皇宫。

    <;a>;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a>;(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微信公众号!)
………………………………

第二十七章 蔓子之殇

    第二十七章蔓子之殇

    特别有意思的是,文字讲到“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乃是指巴人善战,以奇怪的歌舞方式吓阻殷人,使得一部分殷兵阵前倒戈,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立了大功,所以武王将自己的最疼爱的女儿嫁给巴王,极其笼络他。可见巴很早以来便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头脑中突然浮现一个人名。

    “祭司大人,请问您知道巴蔓子将军吗?”

    “巴蔓子、巴蔓子,祭司又一次合上双目,似在回想搜索……”

    “怎么大人不知道巴蔓子将军吗?”见他这种神态,我不仅有点失望。

    “怎会不知道?巴国由盛到衰正是从他身上开始的。”祭司脸色苍白,语气沉重。

    “祭司大人可否将这巴蔓子的事讲与在下听听?”我小心翼翼的问,生怕引起祭司的不安,因为祭司好像对这个人并没有好感。

    “既然到了这里,我索性把巴国过去发生的一些事讲给你听听,了解我巴人命运的多舛,更要珍惜如今和平安乐的可贵。”祭司一语双关的话,似在暗示我。

    “那正是我衷心祈愿的。”我躬身敬礼,诚惶诚恐。

    “唉,历代巴王的确立,都是极其艰难的选择,尤其是巴王有两个以上儿子的时候……”祭司用手理了理纱帽,沉思片刻。

    “到第四十二代巴王登天的时候,却有三个儿子争位。祭司一派主张按惯例立大王子为新王,长老贵胄们则主张立二王子,而以巴蔓子为首的将领们则主张立三王子,各据其理,互不相让。”祭司再一次停顿,寻找合适的表达。

    这个时候我是绝不敢发出一点声息,怕打断了他的思路。

    “在祭司的坚持下,立大王子为新王,但长老贵胄们不服,竟然引秦军入巴,赶走大王子,杀死了祭司,拥立二王子为新王;巴蔓子更是以勤王为名,以三城之约为代价,借来楚军助战,赶走秦军,杀死二王子,拥立三王子为新王。”祭司的语气低沉,而我的心亦愈来愈沉重。中国历代皇位之争,何尝不是兄弟相煎父子相残呢,“玄武门之变”不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吗。

    祭司不理会我的沉思,自顾讲下去:“本来只是巴国的内务,却被那些不明大义的人引来外敌加入,更以献帛裂土为代价,开了引狼入室的先河。”祭司脸现愤懑与无奈。

    这样看来,史书中讲到这个情节的时候,只说是“平乱”,却不知是何“乱”?原来是为了争夺王位的内部斗争,最后以巴蔓子为首的实力派赢得了胜利,他们所拥戴的三王子做了第四十三代巴王。

    “更糟糕的是,那巴蔓子即以三城为饵,事后又不履行承诺,惹那楚国怀恨,多次派人讨要,留下祸根。”祭司在讲到履行承诺几个字的时候,特别加重了语气,眼睛紧紧地盯住我。

    奇怪,就我所知,现代人在讲到巴蔓子的时候,都以其“背诺守忠”为佳话,忠州、重庆都有巴蔓子墓,而湖北恩施也建有巴蔓子庙。立为万世楷模,忠州地名即由此而来,没想到在祭司看来,却是巴国的罪人。

    “巴国既生内乱,四姓亦不愿再受约束,纷纷自拥新王,抢土夺地,巴国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祭司目光迷乱,眼角挂泪,我不仅为祭司对巴国的忠诚心存敬意。

    “而北方的秦国、西方的蜀国、东方的楚国早已对巴国的土地盐泉垂涎,纷纷挑起战事,掠我土地盐泉。数十年间,大小近百战,巴国四分五裂,元气大伤。”

    “特别是楚国,以讨要三城为由,大肆兴兵讨伐,不仅要去了三城,还侵占了我下江几乎全部疆土,加上秦国和蜀国的侵吞,我巴国疆土仅剩十之一、二。”祭司讲到这里,连声叹气,两行热泪从眼角流出,倍感沧桑。

    “那王后所说聘楚国人楚尹干为丞相祭司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却不理会祭司的伤感,继续刨根问底,想要在这一夜之间揭开许多千年之谜。

    祭司闻言,沉默不语,示意我在一石鼓上坐下,盯住我的眼睛,良久,语重心长的问道:

    “你真的愿意帮我规劝罕宝回心转意,娶公主为妻吗?”

    “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回答得坚定而铿锵。

    “那就好,罕宝是我唯一的儿子,他年少不懂事,又被那丽雅蛊惑,我真担心……”祭司欲言又止。

    “我已将王后的阴谋和丽雅的真实身份告诉罕宝,他亦答应我娶公主为妻,继承丞相祭司之位。”我十分肯定的告诉他。

    “皮君,你难道真的对权利不敢兴趣吗?”祭司仍不放心,目光审视着我,似想要透视我的内心。

    “权力也许是个好东西,但它对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那么皮君对权力的感受是什么呢?”祭司露出疑惑的神色。

    “在我看来,权力意味着杀戮、虚伪、羁绊和背信弃义。”我用了一连串的贬义词来形容它,可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可是有时候权力也意味着安全、支配、自由和一言九鼎。”祭司也给我来了个对仗句。

    “可我天性是喜欢自由的人,不喜欢管人也不喜欢别人管我。”我继续表明态度。

    “有时候没有权力就连支配自由的权力也没有。”祭司针锋相对。

    “也许你说得有道理,可是祭司愿意回答我最后一个问题吗?”我仍不死心。

    “什么问题?”

    “就是关于楚国聘楚尹干为丞相祭司的事。”

    <;a>;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a>;
………………………………

第二十八章 悬棺之谜

    ps:看《寻巴记》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起点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第二十八章悬棺之谜

    祭司在大厅内踱了几步,转过身,用惊异的目光看着我,射出一道寒光,突然发问道:

    “可以告诉我你自己的真实身份么?”

    “我的真实身份是……”我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此刻我自己也搞糊涂了,面对祭司的提问,我无言以对。

    “你为什么对巴国的历史如此感兴趣?”祭司继续追问。

    “我的身份并不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对巴国怀有善意。”此时此刻,我只能这样回答。

    “可是卦象却显示凶兆。”祭司的眼睛逼视着我,像一把利剑。

    “那您为什么当初又要救我呢?”我至今也不明白,卦象明明显示凶兆,祭司却说我是廪君的使者,使我幸免一死。

    “因为……,因为我想要从你那儿了解外面的情况。”原来祭司也对外面充满好奇,这是我没有料到的。

    “了解外面的情况有什么用处呢?”

    “因为我巴人屈居这黑暗的洞穴太久,因为我希望巴国有重新强大的一天,与中原诸侯一争天下。”祭司的回答令人震惊和愕然,由此想到王后的野心,他们二人都是疯子,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外面现在已经不打仗了,人们都安居乐业”我淡淡的回答。

    “谁会相信你的话呢?”祭司像是自问自答。

    “总有一天您会相信的。”我差点就有要告诉他外面真实世界的冲动,但这样做的结果未免跟我的目的背道而驰,而且他反而会把我当成疯子。

    “在没有明白你的真实身份前,我无法相信你说的每句话。”祭司对我仍然心存芥蒂。

    我不理会他,继续看第三幅壁画。

    第三幅壁画画在大厅的右墙上,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画许多人在崇山峻岭间砍伐巨木,平坝中有高大的楼阁正在兴建:第二部分是洪水滔天,房屋倒塌,水中漂浮着巨木和尸体,旁边的一段文字记录了白虎之巴突然消失之前发生的一场大劫难,里面竟然破解了一段历史悬案。

    第三段文字最有意思:

    “平王东迁四百一十五年,巴国以楚人尹干为相,引农桑、革朝政,国力日盛。服庸、蜀、卢、彭、濮诸国,都鱼庸,疆域空前。乃伐大木,兴土建,立宫阙。未成,天降大雨,旬月不停,屋塌山崩,大江水涨数十丈,大木浮尸盈江,水不能饮。乃以浮木琢棺,敛尸纳于岩缝,木还于土。又数月,水落江平,尹干曰:“南山有洞,迁而居之。”

    这段话透露了以下重要信息:其一,平王东迁四百一十五年,应指周平王迁都洛阳。周平王东迁是公元前七百七十年,之后四百一十五年,应为公元前三百五十五年左右,为战国时期。当时巴国聘任楚人尹干为相,引进农耕生产,改革朝政,国力日益强大,又征服了邻近的蜀、庸、卢、濮、彭等小国,疆域空前广大。

    其二,又迁都鱼庸,大兴土木,修建宫阙,但还未建成,天降大雨,几个月不停,山洪暴发,形成巨大的泥石流,房屋被冲倒,山体滑坡形成了堰塞湖,长江水涨几十丈,浮木和尸体铺满了江面,水也被污染了,可能还发生了严重的瘟疫,白虎之巴损失惨重。于是将水中的大树琢成木棺,将浮尸敛入其中,放置在江岸的岩缝中。雨停水落之后,便形成了悬棺。

    其三,大雨之后,巴王失去了居住的房屋,尹干提出建议,南山有很多洞穴,可以搬到那里去居住。

    这段文字明确地指出了巴国迁都鱼庸的时间是公元前355年,并简要解释了悬棺形成的原因。

    但其中也有几个疑点:一是它的疆域究竟包括哪些地方?被其征服的邻国庸、蜀、卢、彭、濮可否列入巴国的范畴。

    二是巴王为什么会放弃平阔有盐的盐阳而迁都地处山区的鱼庸,这个鱼庸是否今日的夔城,是因为当时战乱不断,以鱼庸为都有夔门和高山峻岭为天险,易守难攻,还是因为鱼庸位于蜀、庸、卢、彭、濮等诸国的中心地带便于控制?

    三是天降大雨,数月不停,山洪暴发,屋倒山崩,为何以后的历史书籍中没有详细记载,是因为当时诸侯国征战频繁,自顾不暇,还是因为原有记载,但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一把火烧了?

    四是按照文中所载,悬棺的形成应在公元前350年左右,也就是中国的战国晚期,这与考古发掘的关于悬棺最早年代的考证吻合,但考古发掘测定的悬棺除战国晚期之外,还有秦汉时期的,是科学测定出了差错吗?

    记得有次参观均窑,研究所的人告诉我,即或是同样的配料,同样的火候和同样的烧制时间,出来的均瓷也会不尽相同。只要配料时外部天气有所差异,出来的色彩便跟着出现差异。

    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不同天气,不同水质,不同树木入殓的尸体会不会同位素衰变系数也不尽相同,因而造成科学仪器将同一时代的悬棺判定为不同时代呢?

    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即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好几次大洪水并形成堰塞湖,每当发生洪水的时候人们便将浮木琢成棺材敛尸存放于岩穴当中,水退后便形成了悬棺。

    而每次形成堰塞湖的水位并不一致,所以悬棺的高度也不一致。但这样解释未免有点牵强,若说第一次洪水因为各种原因历史上没有一点痕迹可寻。那么秦汉以后的几次大洪水怎么可能会没有记载呢?

    但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悬棺肯定主要是大洪水之后留下的产物,很难想象在远古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时代,一个普通人死后人们会花多大的人力物力搭建高架或利用其它繁重的手段将棺材置于高高的岩缝中。

    其实古时发生的一些事,原本是十分简单的,只不过事过境迁,沧海桑田,人们不知道当时的实际情况罢了。现在的人们所处的社会太复杂,人际关系也复杂,自然便把古时原本十分简单的事复杂化了,甚至不惜引经据典或通过实验来加以论证。最怕别人说自己的想法太简单,解释太肤浅。

    如此说来,现代人究竟算是聪明还是愚蠢呢?

    或者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在公元前6世纪到2世纪之间,广大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处于一个地质活跃期,加之雨水又特别多,因而造成了很多地区的洪水暴涨和溶洞垮塌,而广大的古巴越地区与水亲近,琢木为棺十分盛行,将之纳于岩穴则不占田土,水退后高悬在上不易偷盗,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