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湖掌门人-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明立国二百多年,始终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藩王!

    朱元璋开国之后,分封外藩,用藩王来巩卫朝廷。洪武年间分封的藩王,不但待遇优厚,而且军政权力极大。尤其是北方的宁王,燕王,谷王,辽王等,掌握着大明最精锐的武装,各个雄视天下。

    对于这个制度的危险性,朱元璋是有预判的,因而对藩王的管理非常严格:规矩多到穿衣服不对,盖房子出格,出门仪式招摇等事都可能按上“违制”的罪名,按谋反来处理。

    但老朱前脚一走,后脚想削藩的孙子朱允炆,就被燕王朱棣‘清君侧靖难’给赶下台了。作为藩王叛乱的胜利者,永乐皇帝朱棣在坐稳皇位之后,立即大张旗鼓的进行侄儿未竞的事业……削藩。

    朱棣的兄弟中除了早死的秦王,素有贤名的蜀王、周王等少数人,大多数劣迹斑斑。要找明目很容易,最先倒霉的是宁王朱权,早年宁王坐镇北疆,手握重兵,结果被朱棣夺了兵权,绑架着造了反。

    朱棣曾说要跟宁王并分天下,等坐了天下非但不提此事,反而夺了宁王兵权,封到江西。宁王一看大事不妙,索性寄情山水,潜心向学,最终成了大学问家;另一位周王朱橚,被敲打几次后也成了大学问家。这两个算是识趣的。

    其它一些不安份的杀的杀囚的囚,凭借永乐大帝的雄才大略,总算是搞定了藩王兄弟们。朝廷权力是得到了保障,可如此一来,辽东、宣府等边地防务大大削弱,只能依靠当地部落来镇守,后来努尔哈赤起家,算是这时候种下的苦果。

    朱棣还规定,藩王不能结交官府,不许从事士农工商各业,连出王府也要上奏,至此以后,所谓皇亲贵胄,位高权重的藩王们,就变成了一群锦衣玉食的高级囚徒。

    永乐朝严厉削藩之后,藩王们政治前途完蛋,只能追求生活享受。大明分封最大的麻烦是历代不断不停的分封,只要是皇室子弟,就要分封爵位,就要用朝廷财政养活。

    大明皇帝的其他儿子封亲王,亲王世子袭爵,其他儿子都是郡王。郡王长子袭爵,其子封镇国将军,其子封辅国将军,其子封奉国将军,其子封镇国中尉,如此世代传承下去,靠国家财政养活的宗室寄生虫们,成几何倍数代代暴增。

    这些人的开销,是让朝廷无比头疼的问题:亲王年俸禄米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其他的各类爵位依次递减,累积下来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此外,还有每年不固定的各色赏赐,很多时候比年俸更多。

    就这样藩王们还满腹怨言,因为他们原本是天皇贵胄,却没有政治前途,吃饭穿衣一言一行都受限制,他们唯一的自由是玩女人生孩子!

    藩王们逮着这个唯一的机会使劲生,生了就有优厚的待遇,宗亲从十岁开始就有年俸,傻子才不多生呢,世代繁衍下来,宗室就成了灾难。

    大明的藩王到底有多能生呢?弘治五年,山西巡抚汇报: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共生育子女九十四名,庆成王的长子子女七十,孙子一百六十三,曾孙辈更多达五百一十人。仅仅一个庆成王的直系后代在一百三十年前就达到了七八百人,再加上众多的妻妾女眷,整个庆成王府中,“正牌主子”就超过千人。

    后代的庆成王光儿子就多达一百余人,以致于每次节庆家庭聚餐,同胞兄弟们见面,都要先由人介绍一番,否则彼此都不认识。正所谓“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到了正德初年,庆成王府终于弄不清自己家的人口了,焦虑地向皇帝上奏请宗人府帮忙查人数……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在这种难以想象的生殖速度面前,藩王由明初十几家百十口人,到嘉靖初达三十万,万历年间长到六十万,天启年间更是有百万之巨。

    嘉靖年间御史林润上奏:天下供应京城的粮食,每年四百万石,但各王府消耗国家粮食,每年却达八百万石;军事重镇山西,每年存粮一百九十万石,当地王府消耗三百多万石;河南存粮九十四万石,藩王消耗一百九十多万。也就是说全国的税粮加起来,也填不饱藩王肚子。

    除了这些固定的财政补贴,各地的藩王也是生财有道。最常见的套路是“钦赐”,也就是向朝廷讨要土地。最厉害的就是常威收拾这位福王,朱常洵就藩的时候讨要良田四万顷,因为朝臣反对的太厉害只给了一半二万顷。

    但经过河南绅士诉苦后常威才知道,后来万历皇帝还是,通过赏赐等方式给福王朱常洵凑够了四万顷良田。

    这样做的恶果,自不待言:肥了藩王,坏了朝廷财政,赐出去多少田地,朝廷就流失多少收入,外加每年巨额的藩王赏赐,哪怕是太平年月朝廷也捉襟见肘。一赶上灾荒打仗,更是急的户部和皇帝团团转。

    即使如此,藩王们还要侵占民田。常用的套路:一是造假,把看中的好田地,勾结官府指认成荒地,求得朝廷赐予,然后强行侵占。二是投献,很多交不起税的小民,自愿把田地放在藩王名下,以此来逃避税赋。

    如此一来,大明的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河南更是土地兼并的重灾区,号称“中州地半入藩府”,一半的良田都被藩王占了,百姓们能有好日子过吗?

    鉴于情势如此严峻,历代君臣、有识之士,也想尽办法,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嘉靖年间的《宗藩条例》。

    嘉靖七年朝廷收入一千三百万两,支出却高达二千四百万两,占支出项目第一位的就是宗室开支;占第二位的叫武职开支,其实就是供养藩王以下的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之类蛀虫,总之朝廷八成收入要养这帮人。

    嘉靖君臣发现以百姓有限的税粮,无法养活无限繁衍的藩王。因而,经过长达两年之久的讨论,出台了著名的《宗藩条例》。

    内容共六十七条,核心者有二:一,严格限制藩王们的妻妾人数,娶大小老婆要礼部审核,子弟赐爵,更要审查;二,对藩王开支进行核算,削减大笔无用开支,减少年俸。

    因为这部条例,才为嘉靖之后的“隆万中兴”打下基础,但这个著名的条例,却难以治本。不但对于朝廷赐予藩王土地没有数量限制,关键的“定子女”一条,也未落实,藩王寄生虫的角色丝毫未变。

    而对于诸多藩王子弟来说,《宗藩条例》还带来一个恶果:藩王后代请爵,封赐,都要礼部决断,随着朝廷财政日益拮据,礼部对此卡的也越发严格。得不到名分的藩王,既没有国家养,更无法入民籍自食其力的工作,就此没了活路。甚至好些藩王因为得不到名分,又不许出去工作,竟然活活饿死。

    了解藩王这一巨大难题后,常威奋笔疾书:惟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故自郡王以上,犹得厚享,将军以下,多不能自存,饥寒困辱,势所必至,常号呼道路,聚诟有司,守土之臣,每惧生变,若不革除积弊,必为国家大患!

    写完常威拎着书信叹息:“藩王这一吃穷天下的寄生虫,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未完待续。)
………………………………

第五百二十二章 饿殍遍野

    福王府那堆积如山的财物,多的难以计数的田地,想要点出个准确的数14,没有十天八天是不够的,当然这些事情自有一大票手下去办,常威当个甩手掌柜就行,若事必躬亲,还不得累死啊。

    专心写了三天国富论,第四天朝廷的旨意到了,不出意料:福王被夺爵,子孙后代统统贬为庶人。宗人府和礼部正在讨论后续事宜,估计十天之后会抵达洛阳善后。

    见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常威便想到附近的少林寺去一趟。不是为了游玩,而是为了大小承恩寺的事情,两寺僧众被清理之后,势必要另选高僧担任左觉义一职,在这件事上常威是有发言权的,因为,这件惊天大案从头到尾都是他办的啊。

    密宗僧众自然不能再担任主持一职了,而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不论是亲疏关系还是厉害纠葛,常威都会选禅宗少林。

    问了十罗汉有没有人愿意回去看看,个个都说:想回去,可这儿还有一堆事情要干,只能忍了。

    这十二位出自少林的俗家弟子,跟了常威被倚为心腹,去年更是做了他的弟子,最出色的马远不但武功大进,办事更加可靠,大小承恩寺的善后工作就由其一手操办,可见常威对他们的倚重。

    “都不愿回去,那少爷就单剑匹马出去转转,也体会一把闯荡江湖的快意。”

    廉贞武曲本来要保护他,常威却得意地说道:“当今江湖除了非同寻常的绝顶高手,谁能奈何我?况且,绝顶高手又不是大白菜,哪可能随时见到?”

    想想也是,河南武林都是少林寺的势力范围,除了少林和尚根本没有什么绝顶高手,甚至连像样的大势力都没有,凭常威的智慧和本事一个人灭一派都是小意思。而且,他位高权重,一亮身份地方官府立即毕恭毕敬,根本没有什么好怕的。

    洛阳到登封少林寺不过百里距离,信马由缰慢悠悠的跑也只需要半天时间便能到,这一路上却是不同于富庶的江南和繁盛的京师之地。

    河南平原这些年旱灾、蝗灾不断,加上藩王吸血,天灾**之下,滋生了许多流寇、马贼,中州大地真是满目疮痍,说民不聊生一点都不过份。

    如今这开春时节,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百姓家中没有余粮,不过百里路程,不时见到流民经过,少则七八人,多则三四百,里面多是青壮男女,鲜有老弱。

    人群如蝗虫过境一般,数股流民经过之后,路边的树木被啃光了嫩枝嫩叶。

    草根嫩叶可果腹,最有营养的田鼠,鸟雀,虫蛇,当然也不放过。遇到乡镇村庄流民就涌进去乞讨争食,这些个流民个个蓬头垢面,面黄肌瘦,表情麻木,当地居民内心恐惧,况且自家的粮食也不够吃啊,时不时传来流民凄惨的哀嚎,当地居民的怒声呵斥叫骂,小孩尖声哭叫。

    见常威一人骑着高头大马,穿着锦袍华服,许多人不顾他腰间那柄宝剑想上来打主意,常威又不可能对这些穷苦之人动手,可掏出一堆碎银子,他们也不满足,只想把常威的骏马弄来吃了。

    无奈之下,亮出火枪才将人群赶跑,走到一处没有人烟的岔路口,常威不知该往哪里走,返回去找了一伙年轻流民问路。

    这伙人的首领看着还挺精干,他叫李大,今年十九,是家中长子,下面还有一个十六岁的弟弟李二以及十四岁的妹妹兰兰。

    族人世代居住在洛阳渑池县,家里租种同族地主家二十亩田地,年景好的时候能打下六千斤粮食,东人即是同族长辈,租子收的还不到一半,留下来的除了一家五口人吃个饱饭,余下的换了棉布兄妹几人年终还能做上一身衣裳,在到集市上割二三斤油油的猪肥膘,一家人过个热闹的新年。

    老两口一直盘算着来年小妹一出嫁,家里少个吃饭的人,再央求着东家多租几亩地,咬咬牙就能给李大取个丑媳妇儿。

    奈何这几年,老天爷不睁眼啊。去年冬天就下了一场小雪,听说整个洛阳府,都是如此。洛阳知府疾病乱投医,以甲、乙日择东方之地作坛,取土造青龙,长吏斋戒三日,诣龙之所,汲流水,设香案、茗果、糍饵,率群吏、乡老,日再至祝酹,不得用音乐、巫觋。

    持续十余日,就飘了点雪霏霏啥用没有,官府和地方士绅,开粥棚赈济,勉强能混个半饱,可也不是天天管,年初,天气依旧干旱,幸好,正月初六下了点地皮都浇不透的小雨。

    趁着这点水份,李大一家正预备抓紧农时春播,不曾料到一群天杀的流寇作乱,袭击了李家寨子。李大的父母自然不能看着家中那唯一财产……老牛被抢了去,拿起菜刀,木叉跟贼人拼了命,结果活生生的被贼人砍了头,戳在村前的树枝上。

    有些邻居害怕了,把那一小袋粮食种子交了,结果还是被砍杀了。那些富户家更是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闺女也被那些杀千刀的贼人糟蹋了。

    李大目眦欲裂,眼看没了活路,仗着一身力气,拼了一身的伤势,还好只是皮外伤,不然缺医少药餐风饮露的,早已一命呜呼。拼了命护着弟弟妹妹冲了出来,从此加入了流民队伍,四处流窜乞讨求生。

    同路上,李大遇见几个好心的年轻人,要不是他们常把乞来的干粮挖来的野菜接济,单凭李大自己,根本养不活年幼的弟妹。

    随着各地流民越来越多,洛阳府县各城地面上能吃的都吃光了。唯一有食物的城里,官兵又不准他们进去,李大几人随着人群一路乱走。开始还能讨到吃食,可天下大旱,地主家都没有余粮,反而,越来越多的饥民加入了乞讨大军。

    心中害怕的豪绅地主,纷纷出资犒劳卫所驻军,要去驱赶流民出境,知府自然不敢得罪这些真正的统治基础,顺势就准了。

    走出本乡本土,流民们的饥饿达到极限,为了活命,为了一口吃食,偷鸡摸狗,斗殴抢夺,甚至杀人害命都已成了普遍现象。

    洛阳城边富庶一些,可此地已是外乡,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当地人对外地流民毫不怜悯,十分厌恶。遇到小股的流民,当地村民直接一顿棍棒将其赶走,看着面黄肌瘦的乱民,当地还有一口吃食的人们心中生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矛盾越来越大。

    没饭吃的人家,狠下心把大一些儿女卖给豪绅,换得几日米粮,实在走途无路的人只能做出那惨绝人寰的‘易子而食’之事。

    纷纭的流民队伍自发的分成大小百余股,大多是本村本县相熟的结伙,各股之间都用武力来解决口粮。李大和同县四十几个青壮结成一伙,因为勇力出众,胆子够大,李大被推为首领……

    听完这些话,常威心有戚戚焉,“天灾**,饿殍遍野,乱像渐成啊!”

    从马背行囊中掏出几锭银子,找出笔墨纸砚,就地写了一封手令,盖上印信交给李大,“拿着这封信去洛阳城找锦衣卫千户高文彩,守城的士兵不敢拦你们!过几日,我带你们去京师!”

    李大一伙人这几天听过锦衣卫的名字,洛阳附近的人都在说他们是大好人,把夺良田、欺负人的福王爷给办了。

    “大官人,大人!”一伙人激动的趴在地上不停磕头,“大老爷留个名字,咱们也好知道是谁收留了咱们啊。”

    常威翻身上马,“我叫常威,去吧!过几天你们就能见到我了!”

    “常威,好人啊!走吧兄弟们,咱们这回遇上大善人了……”(未完待续。)
………………………………

第五百二十三章 漏网之鱼的刺杀(五千字章节)

    (感谢书友慕容灬潇湘月票支持!)

    这一回常威不再停留,流民14这么多,他一个人也管不过来,只能等回去之后,让河南布政拿出对策妥善处理了。

    下午到达嵩山脚下,这里有著名的程朱理学发源地,嵩阳书院,学生数百,学田过千亩;沿着不算陡峭的嵩山五乳峰进入少室山那茂密的丛林,老远就能看到规模宏大气象森严的少林寺建筑群。

    少林寺是禅宗祖庭,自创建以来便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唐初,因十三棍僧救唐王之事,得唐太宗李世民封赏,赐田千顷,组建僧兵,从此,确立了少林寺的地位。

    唐宋年间少林寺便拥有土地过万亩,寺庙占地过五百亩,楼台殿阁五千余间,僧徒达二千多人;明嘉靖时,少林武僧助戚继光剿倭有功,朝廷大规模修整寺院,从此享有免除粮差等特权。其后,少林僧人至少六次受朝廷征调,参与战事,屡建功勋,其禅宗第一的地位更是牢不可破。

    一路走来只见山色秀美,香火繁盛,文人士子,富贵香客络绎不绝。由于在山下见过那些触目惊心的流民,常威心中那点游览风光,拜谒山门的心情荡然无存,直到看见山门不远处和尚们设的赈灾粥棚,心情才好了一点。

    在山门前下马递上名刺,接待的僧人一看,立即请入禅院奉上香茗,不多时悟性和尚便来了,“阿弥陀佛,听闻大人亲率卫士到了洛阳,本欲前往拜见,又怕打扰钦命,失礼了。”

    常威哈哈一笑,“大和尚,不要这么文绉绉的嘛,咱们又不是外人。”

    悟性微微一笑,“大人仕途光明,手掌重权,小僧在此道一声恭喜。”

    常威笑盈盈的回道:“同喜,同喜。”

    悟性双眼一亮正要说话,却见外面人影闪动,佛号阵阵,“大人别来无恙乎?大人平步青云自然是大喜,不知敝寺喜从何来?”

    常威也不废话,“不知贵寺可有兴趣主持皇家承恩寺?寺中左觉义涉嫌谋逆,人选空缺,若贵寺有意,本官可向朝廷举荐。”

    一句话让方丈空相等大人物,大呼“善哉”,少林寺能存续千年屹立不倒,不但因为其是禅宗领袖,还有和朝廷和世俗交好,广结善缘的原因,派遣武僧参与战事便是少林保持其权威性的手段之一。

    话一说开事情就好办了,常威负责向朝廷推荐人选,少林准备人手。原本常威意属悟性,可按照少林高僧们的说法,寺庙主持尤其是皇家寺庙主持必须选择德高望重、佛法精深之人担当,这种说法虽然挺合理,但常威却听出高僧们对皇家寺庙主持这一权柄的向往。

    “难怪西游记里如来向人索取香火钱,佛也贪图权势啊。”

    问起大哥常宽家里那两个空字辈和尚的来历,空相说:那二人早已游历江湖落难,是常威的父亲常青援手救助才得解脱,前几年东林和阉党相斗形势险恶,常宽处于两者夹缝之间时常被厂卫借故骚扰,那两位为了报恩,自愿进京保护。

    在寺里吃了一顿素斋,常威打马下山,一路疾驰在太阳落山之前到了洛河边上,不想这座浮桥竟然断了,走别处要多绕二十里路。这洛河是黄河一大支流,水深浪急,并不能淌水而过。

    多绕二十里常威倒是不累,可马儿却受不了,此处距离洛阳城只有一二十里,不怕关城门之前赶不回去,又是一座大镇子,索性在镇外一座酒肆歇歇马。

    因为中午在少林寺吃的是素斋,常威馋虫发作,要了酒肉。道边酒肆生意不太好,偌大棚子里棚子里只有四五个脚夫商贩模样的人在棚子中间吃喝谈笑。

    常威捡个角落坐了,过不多时酒菜上来,尝了尝味道,很是一般,他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这种酒菜并不合口味,只等老板喂好了马儿就要走人。

    提着筷子挑挑拣拣的一边吃喝,一边想着怎么写流民饿殍的奏折。流民虽然是河南的事情,但锦衣卫有监察天下,风闻奏事之特权,是皇帝的耳目,天下大小事无一不可上奏,流民绝对不是小事,定然是要上奏的。

    正想着,官道上传来一阵滴滴嗒嗒的马蹄声,不多时两匹好马便停在茶棚外,就听一个男人埋怨道:“早说让你别乱跑,偏偏不听,这下要绕路了,”

    刚说了一半,就被一个清脆的女声打断:“你啰嗦什么呀,我就是喜欢骑着马儿撒欢,你不喜欢就别跟着啊。”

    说着话一对青年男女便走了进来,那女子虽然长的不错,却是一副颐指气使的架势,不停的嘟囔着,男子则是一脸讪笑的陪着不是。

    常威听的心中大乐,看模样这二位也是被浮桥逼的要绕路,不过,这男的却降不住那姑娘啊。

    那五个汉子见女子容貌靓丽,口中呼哨连连,其中有个小子怪叫道:“小娘子,你喜欢骑马啊?看看我怎么样呀?”

    旁边一人怪笑道:“老三,弄反了,怎么能是小娘子骑马,应该是咱哥几个骑马才对呀。”

    又有人嘿嘿直笑:“老四,你太粗鲁了,小娘子经得起咱们几个吗?”

    青年男女立即色变,男子伸手便按上腰间刀柄,还没等他抽刀出来,女子手里的马鞭已然猛地挥出了,那条半丈长的马鞭带着劲风抽向的那正在说怪话的健壮汉子。

    “哪里来的混蛋!吃姑奶奶一鞭!”

    “嘿嘿,小妞挺野啊,大爷喜欢。”那健壮脚夫不躲不闪,一伸手竟把马鞭子握住了,口中啧啧有声道:“好,够浪,奶奶的,大爷我就喜欢浪女人!”

    看那汉子抢鞭的手法常威一怔,虽然他叫不出这手法的名字,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手法相当巧妙,只是这种手法出现在一个寻常脚夫身上未免不合逻辑啊,看样子倒是江湖人。

    女子连用几次力,俏脸涨的通红,也拉不动那马鞭,不由得转头喝骂同伴:“你死站在哪里干什么?还不帮我把马鞭夺回来?”

    男子闻言,伸手拔刀,沧啷一声轻响,就见一道匹练闪过,那刀光并没有砍向健壮脚夫,却将马鞭一刀两断,常威双眼一亮,暗道:“刀法不错!这男子有内功二层的实力,放在小门派也算有名气了,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

    旋即,便兴奋起来:“这一回真有点闯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