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恿覆菀脖缓テ。砦炊覆菹刃锌刹皇撬邓档摹
袁绍和袁术闹翻之后,双方各找盟友,形成了分别以两人为核心的两大阵营对决。
袁术为了稳定自己的后方派孙坚讨伐刘表。孙坚在围困襄阳之时被暗箭所杀,一代名将就此丧命,呜呼哀哉!
;
………………………………
第005章 一琢一饮
在董卓讨伐战中孙坚军是唯一一支数次与西凉军进行正面交锋且取得大胜的军队,在曹操兵败汴水、袁绍迟疑不进、酸枣联军瓦解、天下人驻足观望之际,他的孤军奋战却使藐视天下的董卓如芒在背、仓皇西窜。
他的英雄气概,也使得别的军阀心生忌恨。当他的孤军杀入京城,分兵函谷,兵戈西指欲对董卓赶尽杀绝之时,联军中的群雄却各怀鬼胎,故意按兵不动,其盟主袁绍更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公然命周昂为豫州刺史,并让他去夺取作为孙坚豫州刺史治所的阳城。那时天下之势已经由一起对抗董卓,转为开拓群雄自己的领土。而即使孙坚再勇不可挡,也难以挽回脆弱的、分裂的讨董联盟。董卓讨伐战在没有得到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便匆匆宣告结束。(注1)
更可惜的是孙坚堂堂的江东之虎,却在岘山之中因为一根小小的暗箭而命陨。
无论现在我们再怎么叹息,再怎么感慨,也无法改变孙坚死在暗箭之下的事实,或许当时如果孙坚再小心点就好了,或许当时孙坚的部下们来的再快一点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可惜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它没法像电子游戏一样存个档再来一次。
所以,不可改变的,初平三年(192)孙坚孙文台死于岘山黄祖军暗箭之下。
而冥冥之中早有天意,或许孙坚的辉煌和归宿早在他去荆州之时就已经决定了。
孙坚在平定零陵、桂阳一带的黄巾之乱的时候曾经和荆州刺史王睿一同共事过,因为孙坚是武将,所以在和孙坚交谈中,王睿常常流露轻蔑之意,这让孙坚对他十分的不满。
孙坚出兵讨伐董卓时,从襄阳路过要求王睿一同出兵。由于王睿与武陵太守曹寅不和,便宣言要孙坚杀死曹寅才会出兵。曹寅怕孙坚真的会杀他,于是伪造“案行使者”的檄文,列举王睿的罪状,叫孙坚逮捕王睿,来个先斩后奏。孙坚本身就不喜欢王睿,于是便领受檄文,立即起兵前往。
王睿闻知有军队到来,登楼观望,并派人询问这些兵来此的意图。孙坚的前部回答:“我们长久奔波在外。劳苦不堪,所得的赏赐,还不够做衣服呢!这次来,不过是想请您开恩,再赏些财物。”王睿信以为真,说道:“这有何难,我做刺史的,难道还去吝啬吗?”当下传令打开库藏,让兵士们自己进去,看还有什么东西可资用度。
等到来兵涌到楼下,王睿才发现了孙坚,大惊,忙问:“士兵们自来请求赏赐,孙府君怎么也在这里?”孙坚回答:“奉案行使者檄文,特来取你的首级。”王叙又问:“我犯了什么罪?”孙坚回答:“在下我也不知道!”王睿走投无路,不得已刮金饮之而死。
孙坚逼杀王睿之后,引军到达南阳。下公文给南阳太守张咨,请他供应军粮。当时孙坚部下已有数万人,袁术也已上表,奏请以孙坚为假中郎将。张咨问手下人应该如何对待。手下人说:“孙坚不过是邻郡的一个太守,他无权调发我们的粮饷。”张咨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对孙坚不加理睬。
孙坚以牛酒为礼物去拜访张咨,张咨第二天只好也来答谢。孙坚设宴款待,酒酣,孙坚的主簿进来禀报:“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张咨见势头不好,想要离去。但四周已布满士兵,根本无路可走。一会儿工夫,主簿又进来向孙坚请示:“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说着,便令部下将张咨推出军门斩首。南阳郡府官员大为震惊,从此,孙坚的部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王睿死后,董卓任命刘表继任为荆州刺史,随后各地纷纷起兵讨董,刘表并未加入联军,但他同时也上表袁术为南阳太守,向其示好,两不得罪。
袁术成为南阳太守之后,得到了大批的物资和人力,为孙坚与董卓的对抗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张咨作死不给粮反而帮助了孙坚。但王睿却是十分无辜的,虽然他对孙坚等武将语言上颇有藐视,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毫不含糊,要粮给粮,要衣给衣。尽管王睿以出兵为要挟要求孙坚杀死曹寅,但他本人罪不至死,如果孙坚当时能不那么急躁的答应曹寅,事情未必没有转机。
孙坚逼死原荆州刺史王睿后,刘表继任。一两年之后,孙坚再次进军荆州,命丧于新任荆州刺史刘表之下。
在我们为孙坚英年早逝而叹息时,却也不得不感叹一琢一饮,因果循环,早有天意。
孙坚在三国时代可以不可以称得上一个诸侯,是要打个问号的。
尽管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说孙坚是一个诸侯没有任何问题。一般而言,在乱世,只要是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都可以说是诸侯,而孙坚身为豫州刺史,手下也有着归属于自己的一票军队,有地盘有军事力量,要说孙坚不是诸侯,恐怕好多人不会认可。
但从孙坚的一生来看,他没有身为诸侯最重要的要素——**性。或者说,在那个群雄时代,孙坚就基本没有展现过**性,他和袁术捆绑的太厉害了。
所以说孙坚不是诸侯是可以的,但如果非要说孙坚就是汉末诸侯之一,也不能说这是不正确的。
姓名:孙坚
属性:统率(a)历史上多次领兵作战,在董卓讨伐战之中大放光辉,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收复了洛阳
武力(a-)勇猛过人,历史上有“江东之虎”的美赞
政治(b-)虽然不以管理一方而闻名,但亦不差
总评(a)孙坚虽然不是三国时代最核心的那一批人物,但他是反董之战中最大的功臣,并且为日后孙家的崛起留下了基础,所以他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也仅仅次于那一批人而已
别名(称号):孙文台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将领、统帅
官职:破虏将军,豫州刺史
封爵:乌程侯
谥号:武烈皇帝
庙号:始祖
家庭出身:南方吴地世家
生卒:155---192
出生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
主要社会关系:兄弟:孙羌、孙静
子女: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夫人(一说孙尚香)、孙朗
侄子:孙贲
主要经历:
155(或156)年-172年孙坚少年时便行侠仗义,因此担任了代理校尉。后来以郡司马的身份参加了消灭许昌、许韶父子
172年-184年孙坚因功被被任命为盐渎县丞,数年后,又相继改任盱眙县丞和下邳县丞。
184年-187年追随中郎将朱儁镇压黄巾起义,立下众多功劳;后来被司空张温赏识,成为他的参军从事,建议张温杀死董卓,可惜张温未听
187年-189年被朝廷任命为长沙太守派去荆州平定区星起义,后又征讨了临郡的周朝、郭石之乱
189年-191年相应讨伐董卓,出兵和袁术汇合。在对徐荣作战失利后,三战三捷,先后击败胡轸、董卓、吕布,收复洛阳
192年(一说191)奉袁术之命讨伐荆州刘表,在围困襄阳时中暗箭身亡
总结:谁道江南少将才?明星夜夜照文台。欲诛董卓安天下,为首长沙太守来。
注1:取自孙坚的百度百科,我觉得写的很不错,这里就借用了一下。
ps:孙坚是不是诸侯的问题和李傕是不是后西凉军的老大那个问题类似。今天还有一章,明天正式开始曹操篇。
;
………………………………
第006章 袁术和孙坚
袁术和孙家是什么时候产生交集的呢?袁术又是什么时候和孙坚联系在一起的呢?
或许在董卓讨伐战之前,他们在洛阳已经相遇,约定一起做出一番大事业了吧。
而董卓之乱则给了袁术和孙坚这个机会,所以在袁术和众人一道举起大旗反董之后,袁术前期在鲁阳按兵不动,一直等到了孙坚的到来。
然后他们两人联手,一内一外,风从龙卷,打的就算当时不可一世的董卓也只能退避三舍。
那一刻,袁术和孙坚的联手已经开始让天下人都有所畏惧,就连堂堂的关东盟主袁绍也不得不使用阴招对付他们。
在面对袁绍和刘表一北一南两大势力的联手绞杀之时,袁术和孙坚无所畏惧,袁术派孙坚南下,数战皆胜,将刘表团团包围在襄阳之内,平定荆州看来已然可期。
可没有人想到年仅三十七岁,正值壮年的孙坚居然会在岘山轻易的中伏死去。
那时他是豫州刺史、破虏将军,手下有精兵强将,外面有袁术的大力支持,自己亦是天纵之才,哪怕在整个三国时代都被认为是超一流的统帅,那个时候的孙文台前途无量、光明无限。
可惜他不是老天爷的眷顾者,一支暗箭便被取了性命。
他的死是很令人遗憾的,也是很令人痛心的。
孙坚死后,袁术直接失去了自己麾下最重要的将领,自身的军事实力可以说因此下降了一个水准。
如果孙坚没死,曹操后来没有这么简单的能多次打败袁术;
如果孙坚没死,我们也可以期待三国前期两大顶级统帅的巅峰对决;
如果孙坚没死,后来袁术也未必能走向称帝的道,毕竟孙坚对于袁术的影响力和孙策对于袁术的影响力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
如果孙坚没死,袁孙两人重整旗鼓,再次西伐讨灭董卓恢复汉室,亦未可知。
毫无疑问袁术是伯乐,孙坚是千里马,千里马死去了,伯乐最终也走向了歧途。
历史上袁术一手提拔孙坚为豫州刺史,要兵给兵要粮给粮,两人在战略方针上也基本没有矛盾,一内一外,袁术主管内部事物,孙坚负责讨伐外敌,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哪怕强如力压群雄的董卓,在袁术和孙坚的联手下依然败下阵来。
孙坚在荆州的失败,不是战略上的失败,袁术派孙坚讨伐刘表从各方面来看都没有问题,但天意弄人,孙坚最终在岘山还是疏忽了。
对于孙坚而言,袁术是一名很好的的boss,很好的老大,很好的君主。
如果孙坚没死,袁术必然军事方面依靠于孙坚,而在后援内政方面孙坚要依托于袁术,两者相互之间依靠性极高,互补性极高。
历史上就算孙坚死了,后来袁术后来依然能够控制益州、豫州,如果孙坚未死,那荆州也可能会落在袁术手里。
相比还未大成的曹操而言,那时孙坚久经战阵,军事水准恐怕还要更胜一层,再加上公孙瓒和陶谦的帮助,曹操和袁绍的胜算不会太高。
而袁术和董卓有血海深仇,孙坚也是一心报国,所以两者一旦腾出手来,恢复长安,消灭董卓,必然可期。在孙坚的帮助下,袁术是极有可能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提前终结乱世。
从某种意义上说,袁术距离最后的胜利,就差了一个孙坚。
对于袁术而言,孙坚死的实在不是时候。
历史上孙坚对于大汉,对于朝廷,对于天子都是忠心耿耿的,在董卓派李傕招降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可以看的出来。但孙坚得到玉玺之后,却留在了自己的手里,他也因此被许多人所质疑。
可要说一下,孙坚在得玺后,是几乎没有时间来处理玉玺的。
历史上孙坚夺回玉玺后,应该是准备杀入关西,迎回天子,消灭董卓,然后交还玉玺的,但孙坚还没在洛阳站稳脚跟,袁绍后脚就派周昂偷袭了孙坚的后方大本营,夺走了孙坚豫州刺史的头衔。而孙坚在袁术的支援下击退周昂后,袁绍又和刘表联手对抗袁术,而刘表控制着袁术后方的命脉,所以孙坚又马不停蹄转而讨伐刘表,直到战死,孙坚得到玉玺后基本都在不停奔波作战,而像玉玺这种关于大汉天命的东西,他压根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妥善处理,孙坚他也不好处理。
至于为什么孙坚没交给袁术呢?这个要问袁术自己,“代汉者,当涂高”。
所以玉玺的事情一直就被孙坚拖了下来。
孙坚死后,袁术知道玉玺事情之后,把玉玺从孙坚妻子手里夺了过来,归为己有。而为什么从孙坚妻子手里抢,因为那时孙策还小,无法做主,玉玺只能被孙坚妻子保管,但这些也是史学家的春秋笔法,袁术历史上应该就是要求孙坚妻子把玉玺交给他而已。
在三国时代前期,如果有孙坚的帮助,袁术的成就可能会超出我们大家的想像,两人在一开始闹翻的可能性也不是太高。
历史上袁术并不是一个强势的领袖,谈不上杀伐果断,袁术从古到今都被认为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无能之辈,可袁术手上沾的血不多,当年舒邵把袁术军粮都给分给百姓了,袁术也没杀他。
相反孙坚却是一个强势的部下,历史上王睿、张咨只不过是没配合好孙坚,就都被其所杀。
袁术是能容忍孙坚的,哪怕孙坚拿着刀剑在袁术面前划地而谈。
可是两人的目标毕竟还是不一样,袁术是有称帝的野心,而孙坚却对大汉十分的忠诚,虽然有着共同的敌人董卓,但如果孙坚没死,两人还是有可能像袁术和孙策一样闹翻的。
尽管孙坚不是孙策。
孙坚死了,但袁术还活着,孙坚的孩子们也还活着,袁术的时代还没有落幕,孙坚也为孙家日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竟所谓世界这个东西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只要活着,那就还有未来,如果死了,那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
第007章 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在曹操年少的时候,历史记载一共三个人给他过评价。
第一个人是原太尉乔玄。乔玄(即桥玄)在历史上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更是曾经出镇边疆,击退了鲜卑、南匈奴、高句丽侵扰,保境安民。光和元年(178)汉灵帝升他为太尉,乔玄看到国家日益衰弱,而自已无能为力,于是托病被免职,任太中大夫。现在还有不少人认为他是“江东二乔”的义父,可惜乔玄在黄巾起义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真的当不了大小乔的养父了。
建安七年(202),曹操经过并前往乔玄的坟墓,感到凄怆并祭祀他。亲自撰文说:“原任太尉乔公,品德高尚,仁爱宽容。国家感念您的训诫,读书人缅怀您的教诲。您的在天之灵,我们缅怀不止。我从年轻时候,就去过您的府上,那时以顽劣的品质,接受您的会见。您对我褒奖称赞,就像孔子称赞自己不如颜渊,李生赞叹贾复。士为知己者死,我一直记着这句话。又想起我们的誓约:‘我死之后,你如果经从这里经过,如果不拿一斗酒一只鸡来祭奠我,车马过去三步以后,你得肚子疼不要怨我。’虽然是当时开玩笑的话,如果不是关系密切,怎么会说出来这样的话?怀念旧事,想起来就感觉凄怆。如今我奉命东征,驻扎在乡里,向北望着土地,心思在您的陵墓上。所以用薄礼祭奠您,愿您享用!”
黄初六年(225),魏文帝曹丕征吴会师自谯经过梁,遣使以太牢礼祀乔玄。
曹操和乔玄的相交是很深的,那时候曹操还不是很出名,而乔玄则已经当过三公之一的太尉,曾经是全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可以说两人的身份地位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而且两人的年龄差距也很大,曹操才是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而乔玄已经是古稀之年了。
但最终两人成为忘年交,乔玄非常欣赏曹操,甚至认为曹操是大汉的救世主,对曹操说过:“如今天下将要发生动乱,能够安定天下的岂不是你吗?”乔玄在死之前还将自己的家族托付给曹操,曹操也常常感叹乔玄是他的知己。可见曹操在年少时就他的才能就已经被人认可了。
第二个人是许劭,《三国演义》说曹操是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的就是这位。
许劭在历史上和演义中所描绘的差不多,都是以鉴察人的品行﹑才能而出名。
许劭字子将;是汝南郡平舆县人,他有着很好名声;十分讲究操守,和袁绍、袁术是老乡。有一次,袁绍自濮阳令离职回家;车马徒众;十分豪华;将入郡境;结果袁绍却把宾客都给打发走了;对着仆从们说到:“我这样的车马装束;难道可以让许子将看见吗”就只乘着一辆车子回了家。
许劭曾经到颍川,与他同游的都是一些有道德学问的长者,只有他不去看望当地的名士陈寔。而陈蕃的妻子去世后回乡安葬,乡里人都去参加葬礼,只有许劭没有去。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许劭说:“太丘(陈寔)道术太广,太广就难以周到;仲举(陈蕃)性情严峻,严峻就不能通达。所以我不去。”他当时品评人物大都如此。
许劭的叔祖父许敬;许敬的儿子许训;训子许相;都是三公大臣。许相因为谄媚宦官;所以官到台司封侯;多次派人请许劭;许劭以许相没有德行为可恶;始终没有去看他。
许劭那时享有盛名,和许靖一起喜欢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换一个题目,所以汝南有了“月旦评”的风俗。
前文也说了,曹操一开始名声不显,所以他就置办厚礼很谦逊地求许劭为他谈相。许劭看不起他;不肯说;曹操找了个空子威胁许劭;许劭不得已;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注1)曹操极为高兴地走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和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意思正好反了过来,许劭认为曹操是清平之世的奸贼;乱世的英雄。
第三个人是何颙,如果大家记忆不错的话,应该对他还是有一点印象的。
何颙是什么人呢?两个字回答“党人”。在第二次党锢之争中窦武、陈蕃、李膺等人失败后,和他们相善的何颙很快也成为了宦官们的打击目标,但何颙跑的很快,他变更姓名躲到了汝南一带。
为什么躲到汝南去呢?并不是因为那是何颙的老家,何颙是南阳襄乡人,因为那是老袁家的地盘,门阀的势力十分强大,宦官的手伸不到哪里去。
何颙在荆豫一带很有声望,袁绍便慕名而来,私下里相互来往。那个时候,宦官专权,党锢越演越烈,在袁绍的帮助之下,不少党人得以逃出。后来,何颙被董卓征召,为董卓提出了不少“好意见”,也大大帮助了袁绍一把。
何颙对人的评价很准,他就曾经说过“颍川荀彧,王佐之器”。对于曹操他见到之后更是不由感叹:“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通过乔玄、许劭、何颙对曹操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来,那个时候经过外戚、宦官们多年来的肆意妄为,在加上恒帝和灵帝两位君王的昏晕无能,大汉王朝已经是摇摇欲坠,大厦将倾了,一些有能之士都认为朝廷已经不可维持,乱世将至。
这时候的曹操虽然名声不显,但他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部分天赋,并且被很多人认可,甚至认为他会平定乱世,成为英雄,将会是救世主般的存在。这和我们印象中的曹操奸雄形象完全不同,毕竟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完全是两回事,文学作品中掺杂着个人情感因素太多了,当然不同的时期一个人所表现出的形象也可能会完全不同,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评价至少要客观综合他的一生。
纵观曹操一生的话,他到底是一个奸雄还是一位英雄,我们姑且不谈。但不看其他的,曹操在年少时的所作所为也完全可以称的上是一个不畏强权、为国为民的少年英雄。
但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也就到少年英雄为止了。
注1:《三国志》中裴松之的注上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与《后汉书》相矛盾,虽然后者有详细记载,但前者是第一手的材料,所以无法判定那个更为准确。
;
………………………………
第008章 曹操的家世
后汉时期,曹氏和夏侯氏都是沛国谯县(安徽省亳州市)的大族,出了很多人在地方做官,所以有些记载认为曹操家是一个官宦世家,但这并不准确,因为严格来说曹家的发迹是在曹操的祖父曹腾成为宦官之后。
曹腾入宫之后,先是担任了黄门从官,在汉顺帝时期逐步得到重用,先是升任为小黄门,后来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中常侍,十分得到汉顺帝的信任。后来曹腾更是在策划迎立汉桓帝时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为大长秋,加位特进。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曹家也因此飞黄腾达起来。由于曹腾深受大将军梁冀和汉桓帝信任,他的养子曹嵩日后逐渐升官,甚至做过太尉;他的弟弟曹褒也官至颍川太守,曹褒的儿子曹炽也当过侍中、长水校尉;另一个堂侄曹鼎官至尚书令。
可以说正是由于曹腾深厚的宦官背景,沛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