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成群老少;军用物资奇缺;仅靠抢掠供给部队;如今我们应养精蓄锐;先固守城池。他们求战不得;又攻城不下;势必离散;然后我们再选派精兵强将;占据险要地势;到时就可一举攻破贼寇。”
可惜刘岱不听,执意亲自带兵讨伐,结果果然兵败,刘岱自己也被黄巾军所杀。正应了俗话“不听好(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兖州刺史刘岱死后,兖州成为了无主之地。
当时已经投靠曹操的陈宫知道此事后,他立刻向曹操提议让自己前往州府劝说兖州别驾、治中拥立曹操为兖州牧。在鲍信等人的大力支持下,陈宫通过自己的游说很快就与州吏万潜等人达成一致,众人随即前往东郡拥立曹操为兖州牧。
刘岱强行出兵归天之后,曹操趁机代他成为了兖州牧。
兖州一共由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济阳、东平八个郡国组成,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昌邑镇)。
历史上曹操在成为兖州牧后初期一度为了对抗袁术将治所改设在了离冀州较近的鄄城。
尽管曹操抓住机遇成为了兖州牧,但此时兖州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危机。在内部,青州的黄巾军们仍然四处流窜,到处作乱,让人无法顾之不理;在外部,朝廷已经新派金尚为兖州刺史,与袁绍不和的袁术、陶谦等人也在一旁虎视眈眈。
在如此严峻的内外危机之下,曹操这个小新鲜的兖州牧够存活下来吗?
;
………………………………
第015章 唯战而已
曹操成为兖州牧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和鲍信等人合兵消灭在兖州盘踞的黄巾军。
曹操认为黄巾军虽然势大但他们多数出身于贫贱,并不精通谋略,在杀死兖州刺史刘岱得胜后必然骄傲轻敌。曹操于是便定计设奇兵在寿张迎击黄巾军,曹操和鲍信最先到达战场,而此时其他部队还未至,但黄巾大军已经逼近。
曹操迫不得已与优势的敌人展开激战,曹操本人也被黄巾军发现,逃脱不得。为了救出曹操,鲍信拼死作战,为曹操杀出了一条生路,可惜的是鲍信自己没有逃出,他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后来兖州的其他部队逐渐到来,黄巾军慢慢不支,最终为曹操所败。
此战之后,曹操悬赏寻找鲍信的遗体,很可惜没有找到。大家于是用木头刻出鲍信的模样,曹操洒泪祭之。
这一年冬天,形式对于黄巾军来说越来越不利。黄巾军虽然号称百万,但多是妇孺、老人、幼儿,其中青壮只有三成左右,他们流动作战,所需要的消耗众多,在无法击败曹操的情况下,黄巾军所得的补给已经无法维持其消耗,而且这批黄巾军的领导人也没有多少能力,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向曹操投降。
曹操在收编这批黄巾军之后,得到了三十多万的降卒,人口一共百万左右。他将其中的精锐整编出来,组成军队,号称青州兵。
讨伐董卓战之后,袁绍、袁术两兄弟分别结盟对抗,袁绍和曹操等人联手,袁术亦和公孙瓒、陶谦联合。
初平三年(192)末初平四年(193)初,袁术在派孙坚讨伐刘表失败之后,被刘表断了粮道,一方面出于无奈,一方面为了进一步钳制袁绍的发展,他向公孙瓒求援。公孙瓒派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联合陶谦发兵发干,对袁绍的冀州形成了包围之势。
另外袁术本人也联和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挥军攻击兖州,袁术进军陈留屯兵于封丘,还得到了黑山贼的余部以及匈奴於夫罗等人的助战。
曹操也挥军至鄄城,与袁绍联合。那时鄄城离冀州比较近,容易得到袁绍的支援,鄄城也就此成为了曹操在兖州的大本营。
就这样幽、青二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南阳的袁术对冀州的袁绍和兖州的曹操形成了一个三角进攻的态势。
相比以前孙坚伐刘表和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界桥等战役,这一次是袁绍、袁术两大阵营之间的全面对决,谁胜谁负都会决定日后天下的走向。
为了对付袁术、公孙瓒、陶谦的联和进攻,袁绍和曹操利用他们相互距离太远无法及时配合的特点,两人合兵逐个击破。
袁绍和曹操的联军先是扫荡了公孙瓒和陶谦对于冀州的威胁,相继打退了刘备、单经和陶谦。
随后袁曹联军进入兖州,与袁术展开了大战。
袁术派部将刘详驻守匡亭;曹操率兵攻打刘详;袁术带兵救援;双方在匡亭激战;曹操大获全胜。袁术兵败;不得已退守封丘;曹操率军包围;袁术又逃往襄邑。曹操继续追到太寿;决开渠水灌城再次打败袁术。袁术逃往宁陵;曹操仍然不放弃;袁术最终只得逃往九江。同年夏天;曹操收兵;驻扎在定陶县。
此战过后刘表收回了南阳,金尚随袁术离去,黑山军和南匈奴也几乎被打出了兖州。
由于这场战争主要发生在献帝初平年间,所以我个人将其称为“初平会战”。
初平会战也以袁绍、曹操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此战之后,袁术阵营再也无法与袁绍阵营相抗衡,公孙瓒、陶谦以及袁术三人之间的关系也开始破裂,在此后基本上就被袁绍、曹操压制,而袁绍和曹操则都迎来了各自发展的黄金期。
这一场战争中,袁绍和曹操都是刚刚当上州牧不久,都是立足未稳,袁术挑起战争的时机也不得不说是恰到好处,但相比袁、曹二人近在咫尺而言,袁术、公孙瓒、陶谦相互之间的位置实在过于分散。
当时,袁术在南阳和陶谦的徐州有着兖州(豫州)相隔,和公孙瓒的大本营幽州更有着兖州、冀至少州两州之地的距离。相比之下,陶谦和打下青州的公孙瓒勉强已经接壤,但陶谦仍然需要借路青州(兖州)才可以打的到袁绍,这就使得三方联合作战产生了巨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袁术等人在联络方面也着实出了问题,在袁术向公孙瓒求援之后,公孙瓒麾下的刘备、单经和陶谦的部队早在初平三年末(192)就已经部属到位,但袁术直到初平四年开春(193)才出兵讨伐曹操。这是由于使者在路上出了问题,还是袁术本人晚了或者是公孙瓒方面早了,亦或是双方只约定了大概时间,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我们已经无法知晓。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给了袁绍和曹操逐个击破的机会,使得本来总体实力还在袁绍、曹操实力之上的袁术阵营反而在各自战场上战力不如袁曹联军,只能独自作战,最后被袁绍、曹操一一击退,袁术等人也不得不吞下了失败的果实。
当然公孙瓒本人在这场战争中没有倾尽全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孙坚死后,袁术阵营里公孙瓒已经是最后的一个强力的大将了。如果当时公孙瓒亲自领兵作战,就算不能夺下袁绍的冀州,但在袁曹联军的攻击之下挡上那么一段时间是措措有余的,完全可以支撑到袁术出兵兖州,如果那时陶谦再分兵一同进攻,袁绍、曹操二人首尾不能相顾,那么这场战争谁胜谁负还未可知呢!
在这场战争中,袁绍、曹操二人的打击侧重点非常明确。对于主动入侵冀州的公孙瓒、陶谦联军,袁绍、曹操只是击退即可,反而对于袁术阵营的核心联络点的袁术军,袁曹联军完全是一副往死里打的架势,一直把袁术逼到了扬州一带,迫使他离开了袁绍和曹操的势力范围。
这样一来,袁术、陶谦、公孙瓒之间就再也无法形成合力,对于袁绍、曹操的威胁大大减小了。
这一战,袁术阵营几乎被打散,为袁绍、曹操未来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s:袁绍和曹操联军的主要依据是《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和董二袁刘传里袁术传中的“引军入陈留。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
;
………………………………
第016章 再次集结!
卫兹是陈留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子许。他为人没有偏激怪异的行为,也不追求世俗的名声,但他考虑问题非常深远,对未来有着长远的规划。
卫兹曾被举为孝廉,后来曾经被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征召过,又被司徒杨彪所重用。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祸乱朝廷之后,曹操逃到陈留和卫兹相遇,卫兹见到曹操之后对其他人说:“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后来曹操向卫兹问计,卫兹说到:“天下已经动乱很久了,想要解决不依靠军事手段是不行的”并且还说道:“如果要发动战争的话,现在就可以开始了。”曹操非常赞同卫兹的话。
卫兹以家财资助曹操起兵,助其征得五千余人,获基本之战力,得于在己吾起兵。后跟随张邈、曹操讨伐董卓,在第二年的随着曹操参加汴水之战时身亡。
后来,曹操每次经过陈留郡都会派使者去祭祀他。
鲍信是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中平元年(184),鲍信受大将军何进所征辟就任骑都尉,受命回乡招募兵卒,鲍信招募了一千多士兵,归途中到达成皋时何进已经死于政变。
鲍信赶回洛阳时董卓已经进京。当时,鲍信就对董卓军事势力的膨胀有较清醒的觉察和认识,他曾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素有野心,如果现在不想办法除掉他,今后必将受其牵制。如今董卓军队人员混杂,军心不稳,组织不严,正可趁早除掉。”可是袁绍因惧怕董卓,优柔寡断,未采取行动。这使得鲍信对袁绍很失望。
在诸侯们纷纷起兵讨董之时,袁绍因为其巨大的声望被推举为盟主,但鲍信却认为只有曹操才可能打败董卓。
据《英雄记》中记载了鲍信、鲍韬和曹操、卫兹合兵一同进军荥阳汴水,最后被徐荣的偏军击败,只有曹操、鲍信得以逃脱,鲍韬和卫兹战死。(注1)
在袁绍夺取韩馥的冀州后,鲍信对曹操说:“如今奸臣乘机倾覆汉室,英雄们奋发气节,全国各地响应的人,才是大义所在。但袁绍身为盟主,却用这个权力为自己谋私利,我看他自己就会自行生乱,成为第二个董卓的。但我们想抑制的话,却显得力不从心,可是只因为遇到困难就放弃,又怎么能够成功?我们可以谋划黄河之南的土地,静观其变”曹操对于这些话表示非常赞同。
后来青州黄巾军进入兖州以及南匈奴再次作乱,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的劝言执意亲自带兵讨伐,不幸战死。
鲍信和陈宫等人遂迎立曹操为兖州牧,在一次和曹操联合讨伐黄巾军的行动中鲍信因为本方军队支援来迟,力战而死。
历史上,曹操追记鲍信功绩,上表封鲍信之子鲍邵为新都亭侯,征召鲍信之子鲍勋担任丞相掾。
卫兹和鲍信具是一方人杰,但他们都被曹孟德的英雄气概所折服,相信曹操不会是池中之物,还在其弱小时便倾尽全力帮助他,愿意为他所驱使。可惜天不随人愿,他们已经看不到曹操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了,但他们是不会白白牺牲的,他们所做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化成曹操前进之路上的阶梯。
所以一路走好,卫兹、鲍信!
曹操的老朋友卫兹死了,好伙伴鲍信也走了,但这都不会对曹操集团的发展壮大产生任何的阻碍。
在曹操成为兖州牧之后,曹操集团再次赢得了一次空前的发展。
程昱;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今山东东阿)人。他本人在当时是非常有名望的,原兖州刺史刘岱就曾经辟召过他数次,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绝。在刘岱死后,曹操成为了兖州牧,辟召程昱,程昱立刻答应出仕辅之。其他人对于程昱前后行为相背的做法十分疑惑,但程昱却只是笑而不应。程昱初至之时,曹操便跟他谈论大事,十分高兴,以程昱为寿张令。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今河南封丘)人。毛玠本来因为战乱而打算到荆州避乱,但他在中途知道了刘表政令不严明,因而放弃投奔刘表改而前往鲁阳。曹操治理兖州时,征召他为治中从事。
满宠,字伯宁,山阳昌邑(今山东巨野,一说今山东微山)人。十八岁时任郡中督邮。当时那个地方乡民李朔等人,各自拥有自己的武装,侵害百姓。太守派遣满宠明察此事。李朔等人前来请罪,不再侵扰百姓。其后满宠任高平令。其中一人张苞,身为郡中督邮,贪赃枉法,行贿,扰乱政事。满宠得知他在专为官吏住宿的客舍时,率部下突然将他逮捕,历数他的犯罪事实,当日便在监狱中把他打死,尔后自己也辞职回家。曹操在兖州时,征召满宠为从事。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他原来是鲍信的部下,在鲍信等人迎立曹操为兖州牧后,于禁被封为都伯,划给了将军王朗(注2)。王朗对于禁的才能感到很惊异;就向曹操推荐他;说他可以胜任大将军的职务。曹操在召见了于禁之后;任命他为军中司马。
李典,字曼成,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李典小时候好读书,但他却不喜欢读兵法,于是拜师读《春秋左氏传》,熟读各种书籍。后来李典跟着自己的伯父李乾跟随曹操在寿张打败了黄巾军,李典就这样加入了曹操的麾下。
吕虔,字子恪,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人。曹操在担任兖州牧时,听说吕虔有勇有谋,任命他为从事,领着自己的家丁防守湖陆城。
韩浩,字元嗣,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韩浩原来是河内太守王匡的部下,在讨伐董卓时被董卓军俘虏,拒死不降,袁术听说韩洁为人壮烈,于是任命他为骑都尉。曹操将领夏侯惇闻得其名,与他相见,大感惊奇,便让韩浩作为自己的部将领兵跟随征战。
在曹操成为兖州牧后,外部和袁绍结盟,内部广聚人才。他在平定了兖州的黄巾贼(黑山军)和南匈奴,打败了入侵的袁术大军之后,已经基本稳固了兖州的局势。
此时,曹操麾下文有陈宫、荀彧、戏志才、程昱、毛玠,武有夏侯惇、夏侯渊、曹纯、曹洪、曹休、曹仁、于禁、乐进、李典、满宠、吕虔等人,可以说是文武荟萃、人才济济。
这个时候曹操一面看着兖州的广大地盘,一边握着手边的精锐之师,现在他再也不是寄人篱下的一个小伙子了,他已经成为了天底下有数的几个诸侯之一,正式加入了逐鹿天下的角逐当中。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现在的曹操已是一条跨过了龙门的鲤鱼,不,是一只黄龙!这天下已经任他翱翔了。
注1:这件事仅在《英雄记》中有记录,并且和《三国志》不一致,所以我以后者为主,这里仅说明一下
注2:这个王朗和后来被孙策打败的那位我并不确定是不是一个人,不过同一人的可能性比较高
;
………………………………
第017章 故意还是贪财?
初平四年(193),曹操之父曹嵩带领家人准备去兖州投靠曹操,但却被徐州兵所杀,曹操为报父仇,两度出兵讨伐徐州,徐州大地因此哀鸣遍地,血流成河,那么在历史上曹嵩之死到底又是一个怎么的事情呢?
历史上关于曹嵩的死因是有完全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以《三国志》为主,《后汉书·应劭传》、《后汉书·曹腾传》、《世语》的资料可以辅证。
主要是说在初平四年(193)下邳人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陶谦与其共举兵,率军攻占了兖州南部泰山郡的华县、费县;并且正在攻打任城,曹操率军征讨,反而攻克了陶谦的徐州十余城。陶谦因此对曹操有了埋怨。
当时曹操的父亲曹嵩在琅邪(徐州琅邪郡)避难,曹操和徐州老大陶谦发生冲突之后,曹嵩决定前往兖州投靠自己的儿子。陶谦知道以后由于对曹操的怨恨一气之下将曹嵩害死。
《三国志》中这两部分的记载分别为“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和“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在《世语》中记载为“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
在《后汉书·应劭传》中为“兴平元年,前大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第二种说法以《资治通鉴》为主,《后汉书·陶谦传》、《吴书》的资料可以辅证。
和《三国志》不同的是《资治通鉴》记载阙宣聚众作乱之后被陶谦派军击杀。曹嵩去投靠曹操时,陶谦本人并没有对曹嵩动手,但由于陶谦的部下贪图曹嵩的财物将其杀害。
在《资治通鉴》中为“前太尉曹嵩避难在琅邪,其子操令泰山太守应邵迎之。嵩辎重百馀两,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掩袭嵩于华、费间,杀之,并少子德。”
《后汉书·陶谦传》记载的是“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和《资治通鉴》记载基本一致。
韦曜《吴书》中记载的有些不一样,认为陶谦不仅没有出兵杀害曹嵩还派兵去保护他,可惜路上由于士兵们贪图曹嵩的钱财而将其杀害,这也是《三国演义》在描写这一段时的原型。原文是“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辏Ы锒傥浪停'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
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都赞同曹操的父亲是在投奔兖州时被徐州人所杀,主要的分歧就是这件事情是陶谦故意干的,还是陶谦的部下贪财所致。所以我们这里将第一种说法又称为“故意说”,第二种说法也就是“贪财说”。
“故意说”的论据是非常充分的。我们都知道《三国志》在三国历史的材料中权威性是最高的,而在这件事情中《三国志》是全面支持“故意说”的,除此之外还得到了《后汉书》、《世语》等重量级历史材料的辅证,可以说“故意说”毫无疑问在论据方面要比“贪财说”占据优势。
那么“故意说”在历史上可以自圆其说吗?
可以的。
历史上曹操和陶谦在当时是分属于不同阵营的,曹操是袁绍的好朋友,而陶谦是袁术、公孙瓒的好伙伴。所以在阙宣称天子聚众起义之时,陶谦祸水东引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后来曹操因此反打陶谦,一下夺走了徐州十余城,陶谦偷鸡不成蚀把米,恼羞成怒之下,作出杀害曹父曹嵩的行为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而且当时曹嵩早不走晚不走,偏偏此时来刷了一个存在感。曹嵩在徐州的话,对于陶谦而言无意是一张对曹操的王牌,为了镇慑曹操,陶谦是绝对不会对曹嵩动手的,但现在曹嵩准备逃了,这一下陶谦怎么受得了,刚刚打输了仗,丢了地盘,现在手里的一张王牌还想跑掉,这绝对不行。
曹嵩准备走的时候,陶谦有可能是想先将他扣下来,但可能是曹嵩反抗太激烈(或者手下执行出了问题),导致曹嵩、曹德都变成了一具尸体。当然陶谦直接下黑手的可能性也是不能排除的。
但相比而言“贪财说”还是更为合理。
对于在徐州作乱的自称天子的阙宣而言,实际上是陶谦所不能容忍的,要知道在不久之前陶谦才刚刚派部下赵昱向献帝进贡以表示对汉室的支持,并被汉献帝封赏为徐州牧,此时陶谦怎么可能跟一个叛逆到敢自称天子的逆贼为伍联手,难道陶谦向一个只有几千兵马的反贼称臣吗?陶谦有必要利用阙宣吗?
《三国志》记载了陶谦和阙宣进攻徐州后,被曹操反攻下徐州十余城,曹嵩就居住在琅邪,和兖州就没有多少路,那时曹操为什么不把自己的老父亲曹嵩接走呢?
的规模差不多吧。但这在那些将领的眼里可不就是活动的大宝藏吗?有了这些钱,谁还需要当兵啊!
而且在当时陶谦已经因为扬州的事情和袁术闹翻了,他个人本身和曹操的仇怨就不大,根本就没必要杀曹操的老父亲和曹操结死仇。相反,曹操在站稳兖州之后,曹嵩投靠自己的大儿子本身就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陶谦反而有可能为了缓和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反而派人去护送他,但可能性不是很高。
曹嵩如果是单纯搬去兖州的话,那么他带的东西一定少不了。你想想,曹嵩当年可是花了一亿买的三公之位,人家不差钱,这搬家的话,拖家带口的几百号人,几十辆大车
陶谦不管怎么说也是一州之主,不可能没有一点政治常识的。将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