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建安元年(196)正月,曹操派曹洪去西行迎接天子,但被董承和袁术部将苌奴据险阻止。
但不久后董承改变了主意,转而开始拉拢曹操,秘密召请曹操入京,于是曹操亲率大军进抵洛阳,并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将许县改名为许昌,并作为大汉都城。随后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在一开始大家对于迎奉天子这件事情都是说的很委婉的,贾诩说奉国家,毛玠说奉天子,而沮授说的更好听“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而“奉”是什么意思呢?是拥戴的意思,实际上呢?这些诸侯为什么要迎天子,说穿了不就是利用吗,至于拥护献帝,奉天子,别笑了,你当老大好好的还会去再干老二的位置,甚至连老二的位置都未必干的上?你会做这样的傻事吗?
但后来沮授实在是没办法了,只好干脆把这层遮掩也去掉了,对袁绍直接的说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但袁绍就是没动作,眼睁睁的看着曹操把献帝抢走了。
那么在三国历史上诸侯中有真正意义上奉天子的吗?有这种高风亮节的诸侯吗?
还真有。
;
………………………………
第028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中
在献帝回归洛阳之时,主要保护他的是张杨、杨奉、韩暹、董承、胡才、李乐以及去卑等人。
其中杨奉、韩暹、胡才、李乐都是出身于白波军。
白波军是黄巾军余部,主要由前黄巾军将领郭太领导。中平五年(188)二月,郭太等人在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县永固镇)重新起义,号为白波军。次年十月,白波军挺进到河东,队伍达到十来万人。董卓令其女婿中郎将牛辅率军镇压,被白波军击败。
初平元年(190)董卓在白波军和关东联军的双重威胁下迁都长安,但仍然继续派遣牛辅麾下将领李傕、郭汜等人继续和白波军作战。
后来郭太战死,杨奉就是这个时候投靠了西凉军,最后成为了李傕的部下,但当时韩暹、胡才、李乐仍然坚持作战。
兴平二年(195),李傕郭汜混战爆发,郭汜、杨定、董承、杨奉、张济等人一起随汉献帝车驾一起东归,但中途经历了诸多曲折,先是郭汜背信,然后杨定因为私心攻打段煨反而引来了李郭大军,献帝队伍中张济又因为不满杨奉、董承,与李郭联手,杨奉和董承惨败,队伍也惨遭清洗,只勉强保住了天子。
但后来朝廷得到了白波军将领李乐、韩暹、胡才以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的支援,一度挫败了李郭的军势,但最终仍然不敌李郭,再一次遭到了惨痛的失利。
同年十二月左右到达河东安邑的献帝派遣太仆韩融至弘农郡,向李傕、郭汜等人求和,河内郡太守张杨也来支援之后情况才得到了好转。
在面对天子时,只有张杨一人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野心,真心的拥戴天子。在献帝被李傕郭汜追击而逃到安邑时,张杨得知之后立刻率军赶到保护天子,张杨也因此被拜为安国将军,封晋阳侯。同时张杨还想把汉献帝迎回洛阳,但是诸将不肯从,于是张杨回到野王。
建安元年(196)七月左右,杨奉、董承、韩暹等人弄了半年最终还是无可奈何的携带汉献帝回洛阳,但因为没有粮食吃,张杨于是携带粮食于回洛阳的路上迎接汉献帝,和汉献帝一起回到洛阳。在把献帝安排好后,张杨对其他人说到:“天子当与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杨当捍外难,何事京都?”随后再次回到野王,天子对于张杨的行为非常赞赏,于是封他为大司马。
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野心的老大更不是好老大。张杨想效忠于朝廷,结果反而是使得部下离心。其中以两个人尤为重要,恰巧这两个人都姓董,一个前文已经略有提及,叫做董承,另一个则是张杨麾下的谋士,叫做董昭。
董承原来是牛辅的部下,在历史上有人认为他是董太后的亲戚,也有人认为他是董卓的亲戚,还有人认为他仅仅是姓董而已。
董承在和杨奉等人送天子东归之后,在后面二月和韩暹闹翻了,建安元年韩暹更是直接领兵进攻董承,董承因此投靠了张杨。那时那些将领还没有确定会去洛阳,但张杨却直接让董承前去修缮洛阳的宫殿以等待天子。
七月,献帝的车驾终于辗转进入洛阳,杨奉和张杨出屯护卫洛阳,董承则和韩暹留在京中守卫皇宫,并因功升任卫将军。这个时候韩暹也被汉献帝拜为大将军、司隶校尉,并得以假节钺。他居功自傲、为所欲为、扰乱朝政,加之董承一向和其不和,于是董承开始找外援,那时由于张杨虽然奉天子对于朝廷的具体事物不感兴趣,董承不得已将其放弃,忧虑之下秘召兖州牧曹操勤王。
至于当时董承是不是就找了曹操一个人,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在历史上曹操是下手最快的,这一点确凿无疑。
董昭原来是袁绍的部下,但后来因为董昭的弟弟董访在张邈军中,被袁绍所不喜,兴平元年(194)董昭以晋见献帝为借口离开了袁绍,但在董昭去往长安的途中,被张杨留在了河内,通过张杨将印和绶带送还朝廷,被授官为骑都尉,董昭就这样成为了张杨的谋士。
那时曹操被推选为兖州牧;派使臣来见张杨,想向他借路;向西到达长安去朝拜天子;张杨未听从。
董昭于是劝告张杨说:“袁、曹现在虽然还是一家;但其趋势是不会长久联合下去的。曹操现在虽然弱些;但实在是天下的一位英雄;您应当有意和他结交。况且现在正有机缘;应该帮助他与朝廷联系;并且上表荐举他;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那将永远是一种很深的情分。”
张杨这才向朝廷通报曹操的情况;又上表荐举。而董昭又替曹操写信给长安的各个将领如李、郭汜等人;根据他们的地位轻重不同分别表示殷勤友好。张杨也派遣使臣去见曹操。曹操赠给张杨犬马金帛;从此与西部地区有了往来。可以说董昭一开始就对曹操是很看好的。
兴平二年(195)汉献帝被李郭追到安邑;董昭跟随张杨前去救援,董昭在此被拜为议郎。
建安元年(196)曹操平定了许县一带的黄巾军,派遣使臣到河东去朝拜天子。这时汉献帝已经回到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张杨相互间意见对立不和。
董昭因为杨奉兵马最强而缺乏外部援助;以曹操名义写信给杨奉说:“我对将军早已闻名;倾慕您的大义;所以推心置腹;赤诚相见。现在将军您将天子从艰难中解救出来;归还旧都;辅佐天子的功劳;当代没有人能和您相比;是多么的美善啊!现今群凶扰乱中原;四海不得安宁;天子朝廷至尊至重;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维护和辅佐;必须依靠众位贤士来重建王朝秩序;这委实不是一个人能够独力建立的。心腹与四肢相互依赖;互为支持;缺一不可。将军您应当作为京城内的主要力量;我作外部的援军。现在我有军粮;您有军队;互通有无;足以互相接济;同生死;共患难。”
杨奉接到信后十分喜悦;对各位将军说:“兖州的军队驻扎许县;近在眼前;他们有兵有粮;国家应当依靠仰仗他们。”于是众人一同上表荐举曹操为镇东将军;继承他父亲的爵位为费亭侯;董昭调任符节令。
董昭、董承在历史上不约而同的都抛弃了自己的原主张杨,而选择了曹操,这难道就仅仅是巧合吗?
;
………………………………
第029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下
在历史上张杨曾经两度救献帝于危难之中,第一次是献帝被李郭联军逼到安邑时,那时百官和宫人都有大半被李郭带走,乘舆器服也都被抢了,甚至于粮食都不够了,幸亏张杨派了数千人负米贡饷过来,同时河东太守王邑也送了很多绵帛,这才暂时解决了天子队伍的生活问题。
张杨在安邑时就希望天子去洛阳,但那些将领们个个心怀鬼胎,而天子有心无力,最终拒绝了张杨的提议。但几个月后,天子队伍最终还是辗转来到洛阳,此时他们的粮食也几乎耗尽了,又是张杨提前派人修缮了洛阳的宫殿,更是及时的又带了一批粮食。
张杨再把汉献帝在洛阳安顿好了之后,不带一丝云彩的放弃了诸侯们求之不得的大义,非常正气凛然地将权力交给了朝廷,自己出镇于外守卫天子。
张杨是一个好人,但仅仅是一个好人是赢不得部下们的效忠的。
建安元年(196)八月,曹操应董承的邀请带兵到洛阳入朝进贡,趁机奏报韩暹、张杨的罪过。和曹操、董承一向不和的韩暹知道后立刻跑去投靠屯兵于梁县的杨奉,献帝念及韩暹、张杨护卫救援的功劳,下令不追究他们的过错。
但在历史上这不是曹操第一次迎天子,实际上早在几个月之前曹操就在荀彧、程昱的极力劝说下派曹洪带兵西行,可惜被卫将军董承和袁术部将苌奴据险阻止,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正是当初阻止了曹操的董承将曹操放了进来。
曹操到洛阳之后和董昭坐在一起,曹操对董昭问到:“现在我来这里;应当采取什么计策?”
董昭说:“将军起义兵;诛杀暴乱之徒;入京朝拜天子;辅佐王室;这是可以媲美春秋诸侯五霸的功绩。但下面的各个将领;人心各异;未必肯服从您。现今您留在这里匡弼天子;情势对您不利;只有转移圣驾到许县了。当然朝廷流亡迁徒之后刚刚回到旧时京城;无论远近都在企望;希图在一个早上安定下来。现在又一次迁移圣驾;不能让众人满意。做非同寻常的大事;就得有超越常规的举措;希望将军筹划怎样做利多弊少。”
董昭告诉曹操想做非常之人,必须做非常之事,想做非常之事,就必须有非常之决断。
曹操又说道:“这正是我的本意。但杨奉离得很近;就在梁县;听说他的队伍精良;能够让他不成为我的隐患吗?”
曹操表示我完全可以,但请先生先帮我解决顾虑。
那么董昭又是任何解决杨奉的问题呢?
董昭是如此回复曹操的:“杨奉缺少袒护援助;将会独自归顺。镇东、费亭的事情;都是杨奉所确定;又听说他写信命令约束自己的士兵;足以看出他的诚信之心。应该时常派遗使者送上优厚的馈赠;答谢他的好意;以便安定他的心意。就说‘京城缺乏粮食;想将圣驾暂时移至鲁阳;鲁阳离许县较近;转相运输较为容易;就可以没有粮食严重缺乏的忧虑了’。杨奉为人勇敢而缺少思虑;一定不会怀疑我们;等到双方使者有了往来;那时足以确定计策了。杨奉哪里能成为隐患!”
杨奉勇而缺思,董昭只用一招麻痹之策就把他解决了,这下曹操没有问题了,至于“奉天子,无作为”的张杨难道还需要被他们考虑的吗?
曹操在进入后洛阳被献帝授于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他又趁张杨、杨奉兵众在外,赶跑了韩暹,接着做了三件事: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谓“讨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谓“赏有功”;追赐射声校尉沮俊,谓“矜死节”。
然后曹操依照董昭策略,成功的麻痹了杨奉,顺势将天子迎到了许县,董承、董昭也和文武百官来到此处,曹操干脆将这里改名为许昌,作为大汉的都城。杨奉这才醒悟了过来,自梁县出兵想要劫回献帝,但为时已晚。
曹操迁都许昌之后,杨奉对其非常不满,于是杨奉和韩暹引军到颍川郡的定陵县劫掠骚扰,曹操一开始不予理睬,但这依然不过是麻痹之策,同年十月曹操趁其不备突然攻击了杨奉位于梁县的军营,杨奉、韩暹失去立足之地,向东投奔袁术。
而另外的两位重要白波军将领胡才和李乐则先后死去。胡才曾经欲攻韩暹,为献帝所阻,他后来留在河东郡为怨家所害。而李乐留守于河东,后病死。
曹操在趁他人尚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迁帝都许,使皇帝摆脱其他势力的控制,被自己一个人控制在了手里。
当时曹操下手的速度有多快呢?曹操是在建安元年八月辛亥日被汉献帝封为司隶校尉的,仅仅九天之后,也就是庚申日,曹操就完成了迁都。
迁都之后,曹操集团的大本营也从原来的兖州治所鄄城迁到了许昌。
曹操在奉天子的问题上,下手不仅准,而且更快,最终准确的把握到了时机,而另一面的袁某人,恐怕此时还在思考中吧。
此后,曹操还加紧步伐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权势。他首先向最有影响力的三公发难,罢免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其次诛杀议郎赵彦;再次是发兵征讨杨奉,解除近兵之忧;最后是一方面以天子名义谴责袁绍,打击其气焰,另一方面将大将军让予袁绍,稳定大敌。
同年冬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曹操正式总揽政治军事大权。
此后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就是朝廷,朝廷就是曹操。
建安元年的迎天子,迁都许昌也是曹操集团发展的一个分界点。
曹操奉天子之后,不仅获得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天下大批士人的归心。经荀彧推荐,郭嘉、荀攸先后来投,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于次年返归许昌,可以说是“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
不仅如此,曹操还获得了巨大的政治优势,使得其他诸侯对于曹操先天上就占据劣势。例如吕布虽事实上据有徐州,却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为徐州牧。
曹操将献帝东迁之后,得以“挟天子而令诸侯”,使得曹操集团再一次获得了空前发展,这为曹操日后一统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魏国在日后三国对抗中占据优势的重要原因。
;
………………………………
第030章 屯田
在董卓之乱以来,兖州一带先后上演了关东联军和西凉军的乱战,黄巾乱党、南匈奴、黑山军的不断作乱,曹操和袁术之间的战争以及艰苦的曹吕大战,而在**不断的同时,更是祸不单行,天灾大旱、蝗灾肆虐,就连曾经的兖州刺史皇室宗亲刘岱本人都没有幸免遇难。
到了建安元年(196)曾经丰饶的兖州已经是满目苍夷,面对着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等诸多问题,曹操果断采纳了枣祗、韩浩的建议,实行屯田。
枣祗、韩浩均在吕布入侵兖州时为曹操抵抗吕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前文已经提过,这里就不谈了。
屯田的起源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一些战争的持续时间可能会很长,长达几年甚至于十几年,再和一些外族的战争中更是动辄几十年上百年,这个时候建立一个长期而稳定的粮食生产供应基地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了,而为了减少粮食在路上的损耗,这种基地往往最好就建立在前线的附近。
早在秦始皇与匈奴交战的时候,就有“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此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的记载。这也是中国古代屯田的最早记载,至于秦汉以前,由于每次战争持续的时间都不长,所以也没有屯田的必要。
到了东汉建安时期,毛玠在劝曹操奉天子的同时也提出了“脩耕植,畜军资”的策略,可惜毛玠并没有整理出具体的措施。
曹操在历史上为了解决生产力不足的问题最先采取的并不是屯田,而是“牛输谷法”。
牛输谷法规定官府把耕牛租给佃农使用,佃农便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纳谷粮(或赋役)。这种做法虽然可行,但见效太慢。当时的东阿县令枣祗看出了牛输谷法的缺点,于是向曹操提出了屯田之法。
但枣祗的屯田制方案一提出,便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起劲的一个要数军祭酒候声了。他认为屯田制不足取,于官于民都无利。实行屯田是和朝廷唱对台戏,是异想天开。这使得曹操在屯田问题上犹豫不决。
枣祗没有被朝中多数官僚的非议所吓倒,到处游说,宣传屯田制的主张。他不止一次地对曹操说,实行牛输谷法是广种薄收,漫天撒网,效果不大。若是遇到水旱之灾,更是收不成东西。唯有实行屯田,集中大批人力与物力,集体耕种和收获,当年就能得到较好的收成,能较快改变军队粮食不足的现状。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时河内人韩浩也支持屯田,曹操权其利弊,终于采纳了枣祗的建议,并把枣祗由东阿县令提拔为屯田都尉,还任命懂作农业生产的韩浩做他的助手,后来又派其堂妹夫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具体做这项工作。为了避免臣僚再发议论,曹操下了一道命令。令中说:“安定国家的根本大计,在于强兵足食。过去秦国的执政者由于重视了农业生产而统一了全国,汉武帝因实行了屯田政策而巩固了西域的边防,这是前人留下的好经验。”
曹操是在许昌一带最先开始屯田的,那时经过曹吕之战、蝗灾以及黄巾余党作乱后有大量的无主和荒芜的土地,这些土地都被朝廷收回作为屯田的土地。耕牛、农具也主要是在同年曹操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至于劳动力,有一部分是招募的,另一部分是被迫掳来的。
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五十人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日,六十人为一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
从曹操对于屯田的税收就可以看出来,屯田完完全全是暴利啊,要知道当年刘邦定下的地租是十五分之一,到了汉景帝时期甚至收过了三十分之一,而曹操收多少,最少是一半!刘邦的八倍左右,刘启的十五倍以上。
在任峻、枣祗和韩浩的精心管理下,屯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收获粮食百万斛,这一下连那些反对者都无话可说,反而都给枣祗叫好。在这种形势之下,曹操下令兖州所属郡县,都要配备一些值农业生产的官员,将屯田全面推广了出去。
屯田的大规模实施,给曹操带来了众多的粮食,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无所依的问题。
在为魏蜀吴三国对立时期,吴、蜀也都实行过屯田,以军屯为主,只是规模和成就均远不及曹魏。
令人惋惜的是,从曹操反董起义军时就跟随他的枣祗在推行屯田制之后,并没有活多久,英年早逝。
但屯田的缺陷也很大,候声反对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1屯田的税收太重了,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压榨了,一半还仅仅是官府要收的,再加上可能的潜规则,老百姓到手里的基本剩不下多少;
2屯田的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他们不得已被限制在了屯田所在,根本没有什么自由而言,这样和农奴实际区别不大。
3屯田的劳动力不少都是从各个地方强迫来开垦这些无主荒芜的土地的,他们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基本都是被迫的。
曹魏集团屯田的本质就是高度剥削老百姓的劳动成果为己所用,这个政策必然是不得人心的。
所以曹操在大规模实行屯田之后,发生了多次大量的农民逃亡事件,一点都没有曹操想象中的顺利。
时间到了建安三年(198),那时曹操已经收复徐州,打败了吕布,得到了陈珪、陈登父子、陈群和袁涣等人。这时袁涣针对屯田制出现的问题又提出了一条珍贵的建议。
袁涣对曹操说到:“百姓安于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千万不能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顺着他们的意愿容易,违背他们的意愿困难,应该顺着他们的心意,愿意去垦荒的就让他们去,不愿意去的不应勉强。”
袁涣的提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屯田所带来的问题。
后来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达官八民二的程度,引起了大规模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屯田土地又不断被门阀豪族所侵占,于是屯田制逐渐破坏了。咸熙元年(264)朝廷宣布废除民屯。兵屯虽然继续存在,但作用已经不大了。
而且,历史上曹操屯田取得的成果虽然根据一些资料表示很成功,但从官渡之战的过程来看,这一点是存疑的。
屯田的确在短期内就可以有巨大的收获,但并不适合作为一个长期国策,相反在特定时间特定的地点屯田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
第031章 破裂的同盟
在讨伐董卓之时袁绍曾经准备另立刘虞为帝,但遭到袁术的拒绝,两人由此不和,后来在袁术部下的孙坚打下旧都洛阳后,袁绍作为盟主,却派周昂袭取了孙坚的据点阳城,这使得两兄弟直接反目。此后,袁术联手公孙瓒、陶谦共同对付袁绍,但袁绍也得到了刘表和曹操的帮助,于是形成了袁绍阵营和袁术阵营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
而两大阵营的形成时间也都是在初平二年(191)左右。
初平四年(193)春,袁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