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两大阵营的形成时间也都是在初平二年(191)左右。
初平四年(193)春,袁术在初平会战的匡亭之战中惨败给了曹操,并被曹操一直追杀数百里,初平会战也以袁绍阵营的胜利而落下了帷幕,此后袁术和陶谦因为扬州的利益问题而翻脸,加上扬州和幽州过于遥远,袁术和公孙瓒也基本不再往来,由袁术、公孙瓒、陶谦三大诸侯组成的袁术阵营可以说是就此土崩瓦解。
建安元年(196)曹操迁天子到许昌,与袁绍相结怨,于此同时,刘表也收张绣于宛城防备曹操,由袁绍、曹操和刘表三大诸侯组成的袁绍阵营也已经是开始解体了。
但袁绍和袁术两大阵营的对抗是否就此结束了呢?没有,远远没有。
袁绍和公孙瓒的战争仍然在继续,曹操和袁术的关系也不曾好过,公孙瓒没有死亡,袁术没有覆灭,又谈何结束。
袁绍和袁术两大阵营对抗的时间段可以依靠不同的理由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个观点是191年---193年,以初平二年的两大势力成立为开始,初平四年袁术和陶谦的翻脸为结束。这种看法主要以袁术阵营是在这一年土崩瓦解为依据。联盟对抗,一边的同盟都已经解散,就算另一方同盟还没有解散,联盟对抗也是无从谈起了吧,难道华约都解散了,冷战还存在吗?
第二个观点是191年---196年,就是以建安元年曹操迁都许县结怨袁绍为结束。这种看法主要认为尽管袁术和陶谦结束了联盟,但实际上两大阵营的对抗依然存在,袁绍依然没有结束和公孙瓒之间的战争,袁术也没有和袁绍、曹操缓和关系,实际上依然存在着对立。
更为重要的是陶谦在两大阵营中的地位本身就无法和二袁、曹操、刘表以及公孙瓒相比。陶谦和袁术不和,不能代表陶谦和公孙瓒不和,也不能代表袁术和公孙瓒不和,相反在历史上此时公孙瓒和陶谦、袁术均没有闹翻,所以,认为此时袁术阵营解散也是不成立的。
那为什么认为曹操和袁绍结怨后对抗就结束了呢?这主要是因为此事之后曹操是明确的和袁绍、刘表走向了对立,这种说法也认为在汉献帝建安时期诸侯们整体上由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了混战时代。
第三个观点是191---199年,就是以公孙瓒、袁术等人的死亡为结束。这个观点认为两大阵营的对抗的主体是袁术、公孙瓒和袁绍、曹操之间的对抗,其中以袁绍对公孙瓒,袁术对曹操,尽管在历史上袁术和陶谦、袁绍和曹操、曹操和陶谦之间后来发生了很多龌鹾,但袁绍和公孙瓒,曹操和袁术的对抗形势长久以来都没有改变过。
至于陶谦和袁术闹翻,也被认为是阵营内部的问题,而且袁术阵营也不是一直固定的,前期黑山军也曾经和袁术、公孙瓒结盟,后来吕布就曾经和袁术联手过。
就算曹操和袁绍虽然在迁都之后就开始不和,走向对立,但双方正式开战依然在公孙瓒、袁术死后。在曹操和袁绍结怨之后,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只可以说是“名亡实存”,要说结束就太过了。
这三种观点都是我个人提出来的,我在本书中采用的是第三种,也是我最认可的一种。
曹操在迁都洛阳之后,他的智囊团再次扩充,迎来了两位攸关重要的人物,荀攸和郭嘉。在历史上荀攸、郭嘉和荀彧、程昱以及后来的贾诩并称为曹操麾下五大谋士。
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侄。早在中平元年(184)就已经被大将军何进所征召,拜黄门侍郎。董卓之乱后,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准备除去董卓,但事情被泄露,荀攸也被抓住,幸好董卓很快就被吕布杀死,于是荀攸被释放,后出任任城相,但荀攸没有赴任,而是请求担任蜀郡太守,但因道路不通,停驻在荆州。
郭嘉,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年少有为,在二十岁左右就曾经北行去见袁绍,见过之后却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
于是郭嘉和荀彧一样离开了袁绍,一直赋闲了数年。
时间到了建安元年(196),在曹操迎天子到许昌后,荀彧被提升为汉侍中;代理尚书令,经常居于朝中理朝政;而曹操虽然征战在外;但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筹划,而荀彧居中持重无法分身,于是曹操向荀彧问到:“谁能替代您为我出谋划策?”
荀彧回答道:“荀攸、钟繇。”
曹操于是给荀攸写信说:“现今天下大乱;正是有谋之士费心劳神的时候;而您却在蜀汉静观时局变化;不是太保守了吗”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郡太守;入京任尚书。
曹操素来知道荀攸的名声;与他一交谈;十分高兴;对荀彧和钟繇说:“公达(荀攸的字)不是平庸之人;我能够与他谋事;天下事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让他作了军师。
历史上颍川郡人戏志才;是个善于筹划的人;被荀彧推荐给曹操,曹操也很器重他,但戏志才死得早。
于是曹操给荀彧写信说:“自从志才去世后;我就没有可以与之计议大事的人了。汝川、颍川本来多有奇特人士;有谁可以继承戏志才呢?”
荀彧就推荐了郭嘉。曹操召见郭嘉;和他谈论天下大事。
曹操说:“能使我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就是这个人了。”郭嘉出来后;也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真正主人啊。”于是曹操让郭嘉做了司空军祭酒。
荀攸和郭嘉日后长期追随曹操左右,多有良谋奇计,在曹操日后的军旅生涯中大展风采。
;
………………………………
第032章 天下大局 一
到了汉献帝建安初期,迷惑不清的天下大局已经有了一丝的明朗。
那时天下以袁绍、袁术、曹操、刘表、吕布、刘璋、公孙瓒七大诸侯为首,其他的中小诸侯不计其数。
袁绍在董卓之乱后,先是夺取了韩馥的冀州,然后又接连数次打败了公孙瓒,将公孙瓒围困在了易京,更是派自己的长子袁谭从田楷、孔融手里夺取了青州。这使得袁绍已经快拥有了冀、青、幽、并四州,只是公孙瓒和张燕两根钉子依然没有被拔掉。后来朝廷拜袁绍为大将军,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袁绍就这样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北方之主,距离一统北方也只有一步之遥,他毫无疑问是当时中原大陆上领土最广,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的诸侯。
袁术在陈留一带与曹操的作战失败之后,放弃了南阳,转而来到扬州一带,杀死了扬州刺史陈温而自领扬州牧,又兼称徐州伯。李郭朝廷授袁术为左将军,假节,进封阳翟侯。然后袁术又打败了徐州的刘备,得到了徐州的广陵一带。他在以前还得到了汝南、颍川一带的黄巾统领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人的依附,这些人都各自拥有数万部众,袁术大致上控制了豫州。后来袁术依靠孙策基本平定了江东一带,扬州也基本落到了袁术的手中。
这时袁术已经大致获得了豫州和扬州以及徐州的一部分,从领土面积、人口等综合实力来看,袁术是当时实力仅次于袁绍的第二大诸侯。
孙策是孙坚的长子,在孙坚死后他依附于袁术,后在从袁术那里借来兵后,讨伐江东,迅速发展壮大,已经隐隐自成一股势力,并引起了袁术的忌惮,袁术用曾经打败孙策的祖郎和勇武的太史慈来限制他。
在陈温死后,李郭朝廷又令刘繇为扬州刺史,一开始袁术和刘繇为善,但两人还是因为利益决裂,袁术遂派孙策等人讨伐刘繇,刘繇不敌孙策,最终病死。
曹操在几年内先后打败了袁术、陶谦和吕布,并且以袁绍为外援,从而真正地控制了兖州,后来更是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这时曹操虽然仅有一州之地,但他借助天子获得了其他诸侯无法相比的巨大的政治优势,在奉天子之后,曹操坐上了高速发展的直通车,逐渐由弱变强,成为了中原大地上最具威胁的一股势力。
在汉献帝离长安之后,关中的诸侯群龙无首,在李郭二人更是先后丧命后,董卓一手创立的西凉军已然基本覆灭,其后以马腾、韩遂实力最强,但雍凉大地之上仍然有诸侯十余路之多。后来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派钟繇以侍中的身份代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
荆州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刘表得以继任。后刘表单骑入荆在蒯良、蒯越、蔡瑁等人多帮助下成功地控制了荆州,在关东联军反董之战中,他并没有明确立场,没有表示反董,但同时上表袁术为南阳太守。袁绍和袁术闹翻之后,刘表支持袁绍与袁术为敌,并且成功杀死了袁术的部下孙坚,击退了袁术军的进攻。后来刘表趁刘焉死亡谋取益州,但失败。在张济攻打南阳郡死后,刘表招诱了张济的余部,并让他的侄子张绣屯兵宛城,作为自己北方的附属。后又平定了张羡、张怿父子的叛乱。
刘表坐拥荆州,守成有余但攻取不足,后来他一面向许昌进贡,但同时也继续和袁绍结盟。
张绣是张济的侄子,在张济战死后统领张济的余部,后在贾诩的建议下接受了和刘表的联手,作为刘表北方的藩属势力,替他抵御外敌曹操。
吕布被曹操逐出兖州之后,被徐州的刘备收留,但吕布趁刘备和袁术相持之际夺取了徐州。而后吕布止步不前,但尽管如此,“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又有谁人敢轻视?
而刘备在失去徐州之后,再次开启了流浪生涯,他先是依附于吕布,但很快就被吕布所驱逐,于是刘备又投靠曹操,被曹操任命为豫州牧,守沛城(注1),但吕布再次派高顺、张辽来讨伐,尽管曹操也派了夏侯惇支援,但最终沛城还是沦陷敌手,刘备不得以又逃回许昌。
刘璋是刘焉的儿子,在刘焉死后,刘璋成为了益州牧。但刘璋性格暗弱,不仅部下张鲁、赵韪看不起他,就连荆州的刘表也认为刘璋可欺,在刘璋上位之初便引兵作乱,但被赵韪击败,而赵韪也是不怀好意,后来果然叛乱,最终刘璋在他父亲留下的“东州兵”帮助之下才将其平定。
张鲁在刘焉的支持下成为了督义司马,和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张鲁就这样控制了汉中,后来依附于刘焉,但刘焉死后,张鲁和其子刘璋矛盾重重,最终两人兵戎相见。
公孙瓒在历史上最顶峰时控制了幽州、青州两州大半之地,还控制了冀州的渤海郡。但他在和袁绍的多次大战后落入下风,又杀死了幽州牧刘虞,后内忧外患势力逐渐萎缩,只能龟缩于易京之中,公孙瓒本人也逐渐失去了雄心壮志,变得日益贪婪,最后就连他自己的部下都不信任,那时公孙瓒的失败已然可期。
公孙度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当时辽东地处偏僻,但这些都丝毫都阻拦不住公孙度的野望。董卓之乱后,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后来他更是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成为了实际上的辽东之王。
在交阯刺史朱符遭到当地人的杀害之后,朝廷派遣张津担任交阯刺史。后来在士燮的上书要求下,朝廷任命张津为交州牧,尽管张津拥有一州之地,但交州离中原太远,实力又太过于弱小,所以并没有对当时的中原群雄造成造成太多的影响。
在乱世之初,就以袁绍、袁术两兄弟声望最高、实力最强,数年后他们两人的综合实力仍然是其他诸侯难以匹敌的,但袁绍在不断的胜利之下已经变得骄傲过度,妄自尊大,不听良言,而袁术更是有过之而不及,更有孙策之忧。
而此时,曹操实行奉天子之策,掌控了朝廷,又行屯田之策积蓄实力,强弱转换已经开始。
注1:小沛和沛城在三国时可能是同一个地方,但我不能确定。
;
………………………………
第033章 狂士祢衡
祢衡,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德州临邑德平镇)人。
祢衡的一生用一个字评价他,是“狂”,一个词就是“狂傲”。
而历史上他有多狂呢?他狂到了看不起任何人。
祢衡在汉献帝兴平时期(194-196),主要在荆州避难,曹操迁都许昌后,祢衡也跑了过去,那时他才二十多岁,暗暗地胸怀一张名片,准备谒见他所想见的人,到后来他却觉得没有一个人值得他一见,以至名片上的字也磨灭了。
于是就有人问祢衡说:“为什么不去投奔陈长文(陈群)、司马伯达(司马朗)?”
祢衡回答说:“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呢!”
有人又问他:“荀文若(荀彧)、赵稚长(赵融)怎么样?”
祢衡说:“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指荀彧长着哭丧脸),赵稚长可以让他管理厨房膳食。”
历史上祢衡是怎么看待许昌的那些英年才俊呢?用他的一句话形容:“大儿孔文举(孔融),小儿杨德祖(杨修)。余子碌碌无才,不算什么。”
什么意思呢?祢衡只认为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勉强是人才,但认为在文采方面也不过是他的大儿子和小儿子罢了。
但就算这样,孔融也十分爱惜祢衡的才华。祢衡二十岁时,孔融已四十岁,孔融仍然与他交为朋友。孔融赞赏祢衡的才华,还上书向天子荐祢衡,为他说足了好话,除此之外,还多次在曹操面前说祢衡如何如何好。
曹操因而想见见祢衡,但祢衡平日里就可能因为曹操的身世看不起他,于是自称有狂病,不肯去,而且对曹操还多有狂言。
曹操怀恨在心,就想了个办法羞辱他。曹操听说祢衡擅长击鼓,就召他为鼓史,于是就大宴宾客,检阅鼓史们的鼓曲。各位鼓史经过时都让脱掉原来的衣服,换上鼓史的专门服装。轮到祢衡上场,他正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与众不同,鼓曲声音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感慨。祢衡上场径直来到曹操面前停下,下吏呵斥说“(你这)鼓史为何不换衣服,就胆敢轻率进见吗?”
结果祢衡直接说“好!”于是他先脱掉近身的衣服,接着脱掉剩下的衣服,赤身**站在那里,又慢慢取过鼓史专门的衣服穿上,完了,又去击鼓之后离开,脸色一点都不惭愧。
曹操笑着说:“本想羞辱祢衡,没想祢衡反而羞辱了我。”
曹操经过这件事情,其实反而对祢衡很有好感,而且曹操本身也不是那么不能容人,但后来祢衡又干了一件事,曹操忍不了了。
事情是这样的,孔融对于祢衡的行为是不认可的,于是就责备了他,说曹操对他还是不错的,祢衡就答应了再去看曹操。
孔融就去见曹操,说祢衡有狂病,如今知道悔改了准备亲自来谢罪,曹操很高兴,下令守门的人,有客来就通告他。曹操等了好久,祢衡却穿着普通单衣、缠着普通头巾,手里拿这三尺长的大杖,坐在大营门口,用大杖捶着地大骂曹操。
小吏告诉曹操,外面有个狂人,坐在营门,言语反动,请求收捕治罪。曹操知道是祢衡后大怒,对孔融说道:“祢衡这小子,我杀了他,不过等于杀一只麻雀老鼠罢了。但这个人平常有点虚名,杀了他,不知道的说我不能容人,现在送给刘表,你看怎么样?”
这下孔融也没办法为祢衡说话了,于是祢衡就被曹操送回了荆州刘表那里。
曹操不杀祢衡,顾及祢衡的名声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那时曹操刚刚迁都,还没能完全的控制朝廷,有点束手束脚,所以才表面上放了他一把。
所以不能排除曹操没有借刀杀人的心思。至于为什么会把祢衡送到刘表那里,因为祢衡本来就是从荆州过来的。祢衡在许昌逛了一圈,名声大振,刘表和荆州士大夫都开始佩服祢衡的才名,大家都对他很客气。
客气到了什么程度呢?文章言论,不是祢衡,谁也不能定稿。刘表曾经与各位文人共同草拟章奏,用尽了各人的才思,这时祢衡出去在外,回来看了,还未看完,就撕毁扔在地上。刘表大为惊怪。祢衡向刘表求笔墨,一会儿就写成了,词藻意思都很好。刘表大为高兴,反而更加器重他。
但刘表器重祢衡,祢衡就会把刘表放在眼里吗?完全不会!
祢衡依然我行我素,又把刘表得罪惨了,老是侮慢刘表,刘表也忍不了了,于是刘表向曹操学习,把祢衡送到黄祖那里。
历史上曹操有没有借刀杀人不好说,但刘表这个意思就有点明显了,他是知道黄祖性格比较急的,但仍然把祢衡送到了黄祖那里。
黄祖一开始也对祢衡非常好。让祢衡作为自己的书记官,而祢衡孰轻孰重、孰疏孰亲,都处理得很恰当。黄祖于是握着祢衡的手说道“:先生,这正合我的心意,(您写的)都好像是我心中所想的话。”
黄祖的大儿子黄射,任章陵太守,更与祢衡相好。曾经与祢衡一同去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黄射喜爱碑文,可惜自己没记下来。祢衡说:“我虽然只看一遍,还能记得,只是碑石上缺了两个字不知道罢了。就写出来了。黄射派人抄写碑文回来校对,完全如祢衡所写,没有不叹服的。黄射一次宴请宾客,有人送给他一只鹦鹉,黄射举着酒杯对祢衡说:“希望先生(就鹦鹉)作一篇赋,以此来使嘉宾高兴高兴。”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也很华美。
但祢衡就是祢衡。
后来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祢衡出言不敬,黄祖感到惭愧,于是呵斥他,但祢衡是什么人,他反而怒视黄祖,说:“死家伙,你为什么不早说呢?”黄祖这下气了,就让人把祢衡拖出,想要对他用刑,结果这个时候祢衡还在大骂,黄祖十分的愤怒,就干脆命令把他杀了。
而黄祖的主簿平日非常妒忌祢衡,得到命令后动手很快,黄射知道消息后徒步来救,但已经晚了。黄祖也后悔不该杀他,于是厚加棺殓。
祢衡死时二十六岁,其文章现在也已经基本散失了。
曹操有顾及,所以没杀祢衡,刘表性格温和,所以也没杀祢衡,但黄祖脑袋一热,把祢衡结果了。
但能怪谁呢?
历史上曹操和刘表是不是借刀杀人不是很重要的,性格决定命运,祢衡归根到底是自作孽不可活。
祢衡用他的一生把“狂”这个字,这个词表现的是淋漓尽致,但除此之外他还有表现了什么呢?他还留下了什么呢?
光“狂”有个蛋用!
;
………………………………
第034章 西凉军中的贾诩
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出生于建和元年(147)。少年时默默无闻;只有汉阳人阎忠特别看中他;说他是张良、陈平一般的奇才。
后来贾诩被举荐为孝廉;任郎官。贾诩因病辞去官职;向西返回;到了汧地县;中途遇上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捉住了,当时情况很危机,其他人都很慌乱,只有贾诩临危不乱。
贾诩对他们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早年作守边大将多年;威震西方疆土;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号来威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与他立誓盟约送走了他;其余的人都被杀掉了。而贾诩实际上并不是段颎的外甥;但他为人非常灵活,像这样的事情都不止发生一次。
黄巾大起义前后董卓在雍凉一带逐渐做大,贾诩也在这时成为了董卓的部下。
董卓进入洛阳后,挟天子而令诸侯,掌控朝廷,控制大权。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为讨虏校尉。那时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守陕县;贾诩在牛辅的部队里任职。
中平五年(188)二月,黄巾军余党郭太等人率领的白波军再次爆发起义。次年十月,白波军挺进到河东,队伍达到十来万人。董卓令其女婿中郎将牛辅率军镇压,初战不利。但后来白波军依然由牛辅的部下李傕等人对付,并且最终杀死了郭太,招降了杨奉。后牛辅更是派李傕等人讨伐中牟的朱儁,在击破朱儁后,进而至陈留、颍川等地劫掠,西凉军大军所过之处被掳杀一空。
贾诩作为牛辅的部下应该也参加了这些战斗。
初平三年(192),董卓被吕布、王允所杀,牛辅也很快就被自己亲信杀死,而西凉军其他的中郎将将领更是死的死,降的降,得胜归来的李傕等人无所依托,朝廷也未招降,局势的不利使得李傕、郭汜、张济等校尉非常恐慌,于是他们准备解散队伍返回故乡。
这个时候贾诩站了出来对大家说到:“闻长安中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