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三国志-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身就和曹操不和,是宿敌的存在,而且徐州一带的百姓也和曹操有着血海深仇大恨,在加上吕布和袁术的联系。所以徐州不平,后方不稳。

    而另一方面,吕布虽然被称为“飞将”,本身勇武过人,但他却不是一个优秀的领主,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又不能让下属们信服,所以相比和刘表联合的张绣等人,吕布也是更容易战胜。

    但很可惜的是,曹操对于上一次宛城的失败并不能忘怀,丧子之痛并不是说说就可以忘的,所以荀彧的一番话并没有让曹操转移对张绣等人的仇恨。

    与此同时,曹操从舞阴回来以后;南阳、章陵地方的部分县重新反叛;归附张绣;曹操派曹洪去征讨;师出不利。曹洪撤军;驻守叶县;又多次遭到张绣、刘表的袭击。

    于是同年十月曹操决定再次讨伐张绣!

    ;
………………………………

第038章 郭嘉十胜十败之说;存否?

    ,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瓚,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

    太祖曰:“然。”

    是不是觉得很像,和荀彧的故事几乎一模一样。

    1时间点都是在伐吕布之前,基本在袁绍写信羞辱曹操之后。

    2曹操第一次的问话在《三国志》记载为“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而《傅子》上为“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两段话重点基本一致,都是询问如何对付“力不敌”的袁绍。

    3一开始回答中都拿刘邦和项羽的事情做了例子,《三国志》上是“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傅子》上也有“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

    4《三国志》上荀彧提出了“四胜之说”,《傅子》上郭嘉也有“十胜十败之说”,但核心内容都差不多,而且还居然都是用的是排比句式。

    5两人把长篇大论说完之后,都描述曹操显得很高兴,《三国志》上是“太祖悦”,《傅子》上则是以一帮话来表述,“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6后面都接上了具体的战略措施,即要打袁绍,先平吕布。《三国志》上是“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傅子》中为“绍方北击公孙瓚,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

    7《三国志》、《傅子》在这一次说完后均有“太祖曰:‘然。’”

    一处两处的相同类似,我们还可以用巧合来形容,或者说“智者所见略同”。但处处的相同类似,那就不可能再是巧合了。

    荀彧和郭嘉的故事最大的不同点是一个以荀彧为主人公,一个以郭嘉为主人公,其他的基本是一个模板刻出来的。大家认为曹操可能会荀彧、郭嘉等人在同一时间重复同一段对话吗?而且还都是长篇对话,曹操自己就没有一点疑惑吗?

    这根本不可能!所以《三国志》中荀彧“四胜之说”的故事和《傅子》中郭嘉“十胜十败之说”必然有一真一假。

    那么到底是谁真谁假呢?我个人认为《三国志》中荀彧“四胜之说”为真,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说”为假。

    原因如下:

    1《三国志》中荀彧“四胜之说”的相关记载远比《傅子》中郭嘉“十胜十败之说”的记载详细。不仅有交待故事的起因“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还在后面有进一步描述曹操对于当前局势的忧虑,以及荀彧相对应提出的对策。相反《傅子》中这段郭嘉的故事反而显得没头没尾,比较之下更像是对于荀彧故事的不完整的摘抄改编。

    2而且《三国志》是从古至今最权威的三国历史材料,这个是没有之一的,而且是历朝历代都认可的。除此之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公认的治学非常严谨,甚至有些到了苛刻的地步,对于一些材料只要存疑他另可不用,但这也使得《三国志》字数太少,内容不够齐全。

    陈寿是蜀晋时期的人物,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并且花了将近十年来撰写《三国志》。所以《三国志》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最终也被认为是中国的正史之一,还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而尽管《傅子》的作者傅玄也是魏晋时期的人物,也参加过《魏书》的编辑,但他在历史上还是以文学家和思想家而出名,他的《傅子》在历史上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距今已经失传,只有后世重编的辑本。

    所以在权威性的角度,我们以《三国志》中的原文为主。

    3荀彧在历史上经常长篇大论,而郭嘉则非常少见。这在《三国志》中体现的很明显,在荀彧传中我们就可以找到数处荀彧一段话两百字以上的,三四百字的,实际上在前文描述中大家就应该感觉到荀彧的话多了,这前提还是陈寿是一个惜字如金的历史学家。

    在郭嘉传以及裴松之相关的补充材料里,除了《傅子》上“十胜十败”的一段话,郭嘉说的话基本不超过百字,最多也没有两百字的,就只有“十胜十败”那一段话接近了五百字,这是非常突兀的。

    4《傅子》的作者傅玄是现在有史可考最早的郭嘉粉丝。这在郭嘉传和荀彧传裴松之相关的补注中对比是非常的明显,在郭嘉传的补注里《傅子》出现里八次之多,其内容之多甚至都可以《三国志》中的原文相比,对于郭嘉可以说是好话连篇,全部记载均不明是非的对郭嘉有利,和《三国志》及其他历史材料的矛盾之处也不止这里一处。而在篇幅远长于郭嘉传的荀彧传中《傅子》的补注只出现了一次,而且还不是评论荀彧的。偏向之明显,由此可见一般。

    由于《傅子》的作者傅玄本人的倾向性,所以我们对于《傅子》中对于郭嘉的描述和评论需要辨证的看待。

    综上我个人认为《傅子》里郭嘉“十胜十败之说”的故事是根据历史上荀彧“四胜之说”的故事改编而来,是杜撰的,并不真实。

    注:两文我均已经发在作品相关中了。

    ;
………………………………

第039章 再战宛城

    建安二年(197)十月,曹操再次发兵讨伐张绣。这一战曹操打的是顺风顺水,那时刘表的部将邓济占据湖阳;曹操攻下湖阳;活捉邓济后又一举攻下舞阴。但曹操最终仍然没有能彻底打败张绣,占据宛城,报杀子之仇。

    建安三年(198)正月;曹操回到许都;很快曹操就发动了第三次对张绣的战争。

    那时荀攸随曹操征讨张绣,对其说道:“张绣与刘表互相援助;力量强大;但张绣是流动部队;食物要靠刘表供给;刘表无力供给他时;双方势必背离。我们不如暂停进军等待一下;这样可以诱之前来;如果急于进攻;他们势必互相救援。”

    荀攸的建议非常有理,可惜曹操不听;他直接进军到了穰县;与张绣交战。张绣告急;刘表果然来救,在刘表和张绣的联和打击下,曹操军作战不利。

    曹操后悔的对荀攸说:“都是不听您的建议造成的啊!”随即设置奇兵再次交战;大败张绣。

    同年三月曹操将张绣包围在了穰县。但后来袁绍的降卒带来了田丰要求袁绍偷袭许昌夺天子的消息,曹操得知后,立刻放弃了对张绣的包围,选择撤回许昌。

    但这个时候,刘表派来的援军切断了曹军的后路。曹操撤退;张绣带兵也追来;曹军不能前行;于是结成连营;得以慢慢前进。曹操在此时写信给荀彧,说到:“贼军紧追我军;虽然我们每天只能走几里路;但我算计好了;到安众县时;一定会打败张绣。”

    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联军守在险要地方;曹军前后受敌;曹操派人乘天黑在险要处挖凿一条地道;把辎重物资全部偷运过去;又设下伏兵。此时已天亮;刘表和张绣的部队认为曹操已逃走;全军追赶。曹操便派出步兵、骑兵两面夹攻;把敌军打得大败。

    七月;曹操回到许都。荀彧就问曹操:“战前您料定一定会打败贼兵;有何根据呢?”曹操则回答:“敌人阻止我回归的部队;与我背水作战;我由此而知一定会胜利。”在追击战中,张绣和刘表军的将领们认为曹操回归心切,但曹操却反而利用他们的这种心里,反其道而行之,成功的将其诱入陷阱,大破敌军。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张绣被曹操击败之后,他居然会组织第二次进攻,并且成功地击溃了曹操的后军。

    原来早在张绣第一次追击曹操之时,张绣的谋士贾诩就曾经对张绣说到:“不能追;追必败。”张绣不听;进兵追击;大败而回。贾诩却又对张绣说道:“赶快追他们;再战必胜。”

    张绣推辞说:“没听您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贾诩说:“用兵无定式;急速进军;必定有利。”张绣这下信了;随即收拢打散的士兵急速追击;与曹军大战;果然得胜归还。

    于是张绣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败军;而您说必定失败;退下来后;用败兵追击刚打胜仗的士兵;而您说必能胜。结果都如您所说的一样;为什么您预料的与一般常情相反却又都应验了呢?”

    贾诩从容说道:“这个容易解释。将军您虽善于用兵;却不是曹公的对手。曹军虽然开始退却;曹公必定亲自压阵断后;追兵虽然精锐;将领既然不是对手;对方的士兵也就强了起来;所以知道追兵必败。曹军进攻将军您并没有失策的地方;力量未衰却撤退;必定是他们国内发生了变故;已经打败了将军;他们必定轻装快行;即使留下几个将领断后;这几个将领虽然勇猛;已不是将军您的敌手;所以虽然您用败兵追击却能取胜。”张绣这才表示佩服。

    曹操在建安时期三次讨伐张绣,均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总体上而言和张绣互有胜负,占了不少便宜,也吃了不少亏,由于曹操久久啃不下张绣这根硬骨头,于是他终于开始把目光转向吕布、袁术等人。

    历史上曹操集团在两年内四度讨伐张绣,其中三次曹操亲自领军,虽然战绩不大,但其中有一些将领发挥很是不错,例如于禁和李通。

    第一次讨伐南阳时由于张绣的背叛,曹操很是狼狈。那时,曹操部下诸军一片混乱,只有平虏校尉于禁整顿部队,有秩序地撤回。在路上,于禁见到曹操属下的青州军抢掠百姓,便数说他们的罪状,并派兵进行攻击。青州兵逃走后,去向曹操告状。但于禁到达以后,却先安营扎寨,没有立即去拜见曹操。有人对于禁说:“青州兵已经先去告您的状了,您应该快去向曹公解释。”

    于禁说:“如今敌人就在后面,随时都会赶到,不先作好准备,怎么迎敌!而且曹公英明,随意诬告怎么能行得通呢!”于是从容地挖好壕沟,安好营寨后,才进入拜见曹操,报告全部情况。曹操很高兴,对于禁说:“南阳之败,连我也狼狈不堪,将军在混乱中能整顿好自己的队伍,讨平暴乱,巩固营垒,有不可动摇的气节,即使是古代名将,也不会比你更好!”于是累计于禁的前后战功,封为益寿亭侯。

    后来曹操再次讨伐张绣,由于刘表派人支援,曹操军陷入了苦战,这时李通带着士卒连夜地赶来帮助曹操,补充了曹操的兵员令曹操得以再战,李通还作为先锋,回头攻打张绣并大破之。后来因此记功李通被迁作裨将军。

    曹操久伐张绣不得建功。首要要追究是曹操在第一次讨伐张绣时干了不少“好事”,导致张绣降而复叛,自己还麻痹大意;第二是因为张绣和刘表联合,张绣武力虽然强,但他毕竟是无根之军,而刘表在相助之后,张绣缺粮,刘表缺将,两人简直就是珠联璧合,又在客观上为曹操讨伐张绣增加了不少难度;第三是曹操未能听从荀攸之策先分化张绣和刘表的关系,反而给了两人过大的压力,逼他们更紧密地联合到了一起;第四张绣有贾诩相助,贾诩在宛城三次作战中两度用计,均让曹操吃了大亏。

    但世事无常,后来张绣居然不战而降,让曹操白白得到了南阳。

    ;
………………………………

第040章 徐州的三个主人 上

    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

    作为古九州之一的徐州在东汉时期其范围包括了两郡三国,分别是东海郡、广陵郡、琅邪国、彭城国以及下邳国,治所在郯县。

    在一世纪末的十余年中,徐州相继迎来了三位主人。

    第一位主人是陶谦。

    中平五年(188)青、徐两州黄巾复起,攻打郡县,声势浩大。朝廷以陶谦为徐州刺史,镇压黄巾军。

    陶谦到任后大胆任命亡命东海的泰山人臧霸及其同乡孙观等人为将,结果一战便大破黄巾军,剩下的黄巾军也被迫逃出徐州境内。黄巾破走后,陶谦上表拜臧霸、孙观为骑都尉,令臧霸与孙观、吴敦、尹礼、昌豨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屯于琅玡郡治开阳,驻守徐州北面。

    在东汉末年曹操不是第一个屯田的人,至少在陶谦死的时候曹操还都没开始屯田,而陶谦在成为徐州刺史后很快就开始了大规模屯田。

    陶谦屯田的起因是黄巾军起义对徐州一带的大规模破坏,而曹操在许昌一带屯田前黄巾军也是肆虐了一番的,陶谦和曹操在历史上都实行屯田可不是什么巧合。

    陶谦上表推荐下邳人陈登为典农校尉,在徐州境内实行屯田。陈登上任便“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在陶谦、陈登的努力下,徐州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收获颇丰。

    和曹操的屯田不同,由于陶谦集团那时没有曹操那么重的军事压力,所以陶谦的屯田主要是用于恢复民生,尽管历史没有记载,但陶谦屯田但限制条件应该比较轻,甚至没有,赋税也比较低。

    而且陶谦在成为徐州牧之前,徐州相对太平无事,实行屯田之后更是百姓富足,谷米屯满粮仓,这在《三国志》都有记载“是时,徐方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那时青州、豫州、司隶多为动乱之地,流民多出于这些地方。

    可惜的是,后来曹操入侵徐州,陶谦最终没能保护住他们。

    在历史上大家都知道反董联军之名,但实际上陶谦也曾经组建过针对李傕、郭汜的反李联军。

    初平元年(190)由于董卓乱政,关东地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董运动,甚至以袁绍为盟主成立了反董联军,当时陶谦并未加入其中。

    后来名将朱儁一度攻陷了洛阳,虽然很快就因为残破而离去,但朱儁并没有放弃讨伐董卓。他在中牟县传信给各个州郡,召请部队讨伐董卓。陶谦得知此事后,立即派来精兵三千,其他州郡只派了一些兵来,陶谦又上表奏任朱儁代理车骑将军。

    后来李郭之乱爆发,王允被杀,吕布出走长安,西凉军再次夺取了政权,控制了天子。

    而当时陶谦认为还在中牟的朱儁是当世名将,忠良大臣,可以委以大任。

    为了再次消灭西凉军,拨乱反正,于是陶谦联合前杨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人共举朱儁为太师,移檄牧伯,同讨李傕等人,奉迎天子。

    他们写信对朱儁说到:

    自国家遭受董卓之祸以后;现在又发生了李傕、郭汜的叛乱;幼主被劫持;忠良遭到残杀;京城长安被隔绝于外;我们连里面的人吉凶都不知道。

    所以无论是作为一方官员;还是一名有识的士大夫;没有不担忧恐惧的。大家都认为如果不是明哲有雄才大略的人;哪里能够制止祸乱!自从起兵以来;现在已经三年了。州郡互相观望;没有出击的功劳;只互相挟私争斗;互不信任。谦等共同商讨;要消除困难;大家都说:“将军君侯;有文有武;应时代而出;所有正直的人;没有不抬头瞻望的。”

    所以彼此鼓励;挑选精悍的部队;希望能够深入敌军;直指长安。物资粮食不少;也足足可以支持半年。

    同心同德;托于元帅。

    可惜的是在历史上,李傕在贾诩等人的建议下只用天子的一道调令就把朱儁解决了。

    李傕派人用天子诏书征召朱儁入朝后,朱儁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不听诏令,和陶谦等人联合攻打长安夺回天子,而当时军吏将士也都不愿朱儁入关。

    但朱儁却不这么想,他选择了第二个听从诏令,面对部下的质疑他不慌不忙的说道:“用天子的命令召臣子,应当不等征召就要去,何况是天子的诏命呢?而且李傕、郭汜是奸乱小人,樊稠是平庸无用的人,没有别的什么远大的谋略,又势力相等,变乱必定发生。我乘他们的不备,突然行动,那大事就可以成功了。”当下辞谢陶谦等人,奉诏入京任太仆。陶谦也只好作罢。

    而在后来李郭果然内斗生乱,但朱儁却因为被气得发病去世。

    反李联军在历史上之所以默默无闻,固然是有李傕、郭汜等人加起来都比不上董卓的原因,也有诸侯们无心在此的因素,但作为元帅的朱儁的责任那是不可推卸的,至少他是白白的辜负了陶谦的一片好意和努力。

    初平二年(191),陶谦和袁术、公孙瓒结盟对抗袁绍,袁绍也和曹操、刘表等人联手。

    至于陶谦为什么和袁术、公孙瓒联手对付袁绍,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而那时陶谦和袁绍一南一北也没什么交集,但我们联系一下一年前陶谦对袁绍的关东联军的完全无视,所以推测历史上陶谦可能是和袁绍在以前就有矛盾,但也可能是因为陶谦准备帮助公孙瓒,毕竟公孙瓒历史上帮助陶谦镇压过徐州内的黄巾军。

    初平三年(192)袁术向公孙瓒请求援兵,拉开初平会战的序幕。袁术、陶谦、公孙瓒三大诸侯邀战袁绍、曹操,结果却被袁曹联军分别击败。此后,袁术放弃南阳转向扬州,而那时陶谦也对扬州虎视眈眈,两人因此决裂,并在扬州一带也展开了一场龙争虎斗。

    初平四年(193)经治中从事王朗与别驾赵昱的建议,陶谦派赵昱向献帝进贡以表示对汉室的支持,献帝接到陶谦的奏章后赞赏并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赵昱被任命为广陵太守,王朗被任命为会稽太守,陶谦的势力正式跨过了长江。

    同年,曹操的父亲在去往兖州的途中被徐州士兵杀死,曹操为报复仇两度讨伐徐州,所过之地血流成河,陶谦在刘备等人的帮助下依然不能敌,但或许是曹操杀戮过多,惹得天怒人怨,张邈、陈宫居然在此时背叛曹操,迎吕布进入兖州,曹操被迫撤军。

    陶谦经历此劫后,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再也没能撑下去。

    ;
………………………………

第041章 徐州的三个主人 中

    陶谦在成为徐州刺史之前,就已经做过幽州刺史,还曾经参加过对北宫伯玉等人的镇压。

    陶谦有陶商和陶应两个儿子,但都没有出仕,而在古代这种情况一般只能是由于陶谦本人的阻止,陶谦作为一个汉末的老牌官吏对于当时的大汉形势应该是十分的了解,可能是出于忧虑才不让自己儿子趟洪水的。

    因为如此后来刘备才会得以继承陶谦的位置。

    在历史上陶谦平定黄巾守护一方、实施屯田富足徐州、组织联军忠于大汉。

    但他得到的评价可是一点都不高,《三国志》和《后汉书》对其的评价基本一致,都是亲任小人,排斥良善,最终导致徐州变得混乱,陈寿给陶谦的总评更是“昏乱”二字。

    这方面也是有多个历史材料支撑的。

    第一个是陶谦在成为徐州牧后开始排斥赵昱等正直人士,而转而重用曹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