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时正是盛暑,天气十分炎热,袁术想要蜜浆喝,于是询问厨下,发现只有麦屑三十斛。于是他坐在床上,叹息良久,大声说到:“我袁术何至于此地!”
最终呕血斗余而死。
后来袁术的妻子儿女投靠袁术从前的部下庐江太守刘勋,玉玺则被徐璆带回许昌。孙策打败刘勋后,他们又被孙策收容照看。袁术的女儿选入孙权后宫,儿子袁曜在吴国担任郎中,后来袁曜的女儿又嫁给了孙权的儿子孙奋。
袁术在三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在前期称帝的实力诸侯,也是唯一一个最终不是被他人所灭,而是自我崩溃的主要诸侯。
为什么袁术会称帝失败,这其实太明显了,因为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从古至今,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都完全看不到袁术称帝最终成功的可能性。
袁术称帝的时机是错误的,袁术本身也没有称帝的资本,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袁术集团的内部形势来看,袁术称帝都是在自取灭亡。
首先看看袁术想取而代之的汉室。在恒、灵二帝的胡乱瞎搞,董卓、李傕等人的胡作非为之后,汉室的确在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于全国的统治力。但汉室还没有丧失民心,老刘家近五百年的统治已经深入了当时人们的骨髓。再说恒、灵二帝的确有过是昏君,但献帝可是年少,根本就没有犯错的机会,天下人还是对献帝有期望的,这从袁绍另立失败都可以看出来。
而袁术想取代汉室,凭什么呢?老袁家是四世三公,可人家老刘家是四、五百年啊!那些士大夫根本就不可能买你袁术的帐。汉室的确也就是开始衰落了,但还没轮到袁术来指手画脚。
在袁术称帝之际,主流诸侯中曹操、刘表、刘璋、袁绍、公孙瓒基本都不可能会对袁术臣服,就算自己的盟友吕布也因此反目成仇,外部环境本身就不合适。
而且那时袁术集团内部还有着深深的内部矛盾。在袁术集团内部,其中最大的一个派系就是孙系,原来以孙坚为首,现在以其子孙策为首,这帮人控制了袁术势力范围内几乎超过一半以上的土地,其力量之强已经威胁到了袁术本人。
袁术本来就已经开始无法挟制孙策了,孙策本人也坚定的反对袁术称帝,袁术在称帝前解决孙策了吗?没有,所以袁术称帝后,袁术集团直接分裂,袁术集团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实力。
而除了孙系的那些人,袁术其他的部下基本都拿不出手,那时袁术身边文臣以杨弘为首,武将以张勋、桥蕤为首,其文武水平可想而知。
称帝的时机不对,外部有其他诸侯的威胁,部下忠心的无能有能的有异心,这三条任意一条对于袁术的帝王大业都已经可以造成致命的打击了,但这些居然对于袁术还不是最致命的。
历史上袁术的称帝后失败最具决定性的原因是内政不修,这也可以说是袁术最终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没有之一。
历史上袁术政治水准是什么样的,基本上自己个人只顾自己个人的水平,至于其他人怎么过、怎么活,那就不在袁术的考虑范围之内了,所以无论是南阳也好,江淮也好,被袁术控制后,百姓们只能自求多福了。
就这种内政水准的男人,也敢称帝?打铁自身都不硬!
这也是为什么,还没等到别的诸侯讨伐袁术,袁术集团就已经覆灭的原因。
而且江淮一带本身就地处中原,四面皆敌,对南来说没有长江天险,对北来说那是步骑易行,根本就不是建国的好地方。
天时、地利、人和皆无,袁术不灭谁灭,袁术不死谁死。
;
………………………………
第058章 历史上的袁术集团
一般谈论袁术集团都是要把孙系人马除外的,不是因为这帮人不重要,而是因为这帮人实力太强最终自立了,然后又干出一番大事业,所以干脆另谈了。
就算不谈孙系那些人,作为一个大老板,袁术手底下的各路人马可也是不少的。被历史资料提及的光文臣就有郑泰、郑浑、袁涣、杨弘、阎象、徐璆、舒邵、袁胤、袁嗣、韩胤、马日磾、金尚、陈纪等十余人,武将以张勋、桥蕤为首,就算不算孙系也有纪灵、韩暹、杨奉、李丰、乐就、梁纲、刘勋、陈兰(一说陈简)、雷薄等十多人。
袁术麾下人的确不少,可质量是硬伤,除了孙系人马之外,文武两方面都几乎没有拿的出手的。
以袁术麾下文臣之首的杨弘,武将之首的张勋、桥蕤最为明显。
杨弘是袁术的长史,基本上是袁术的头号谋臣,地位相当于荀彧之与曹操,诸葛亮之与刘备,但历史上他基本就没多少记录,在袁术的重大决策中也没看到他的身影,只在袁术死后,我们才从历史资料中知道了这个人,就是打酱油也没这么打的啊。
而袁术其他的主要文臣要么无能,要么有异心,要么力所不及。
阎象是袁术的主簿,在袁术第一次准备称帝时公开的劝阻了袁术,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自己的主公干傻事。
郑泰在谋划刺杀董卓失败后投靠袁术,被袁术任命为扬州刺史,并在路上去世。
郑浑是郑泰的弟弟,在天下大乱之际,先是带着自己的侄子郑袤避乱淮南,后来认为袁术必然失败,于是投靠了当时担任豫章太守的好友华歆。
徐璆在三国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他本人在黄巾大起义时是荆州刺史,和中郎将朱儁一起歼灭了宛城的黄巾军,是镇压黄巾军的功臣元老之一。后来因为得罪宦官被整的很惨,陶谦在组织反李联军时,徐璆是汝南太守,并且是当时积极响应陶谦、朱儁的诸侯之一。
后来朝廷迁到了许昌,征召徐璆,但他在半路上就被袁术抓走了,但并没有对袁术屈服,在袁术彻底失败死亡后,徐璆偷走了玉玺并将玉玺送还许昌朝廷。
舒邵和其兄长因为争死一事而名扬海内,两兄弟都在袁术麾下任职,后来舒邵看到百姓疾苦私下将袁术的兵粮散给了百姓,差点被袁术所杀。
袁胤是袁术的从弟,先被袁术任命为丹杨太守,后被孙策驱逐,袁术死后因为畏惧曹操率其部曲,带着袁术的灵柩和袁术的家人投靠了庐江太守刘勋。
袁嗣是袁术任命的陈相,后来曹操进攻陈国,兵临武平,袁嗣随即投降曹操。
韩胤是袁术派去和吕布联姻的使节,后来吕布背盟,将其送到许昌,韩胤就此丧命。
马日磾是朝廷的元老重臣,曾经担任过三公之一太尉、九卿之一的太常等重要官职。李傕等人攻陷长安,控制朝廷后任命马日磾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太仆赵岐共同出使关东。马日磾在袁术哪里因为多次有求于袁术被其轻视,符节被袁术夺而不还,袁术还强逼其为自己的谋士,马日磾最终在兴平元年(194)因为忧郁而死,其死后朝廷本来准备加以礼葬,但被少府孔融以从贼的理由阻止。
金尚在刘岱死后被朝廷任命为下一任兖州刺史,但曹操在其前已经被众人推举为兖州刺史,于是金尚和袁术联手讨伐曹操,但遭到失败,此后,金尚便跟着袁术。在袁术称帝时,打算委任金尚为太尉,金尚拒绝后逃走,袁术将他杀死。金尚的灵柩运到京师后,献帝下诏令文武百官进行祭吊,他的儿子金玮也被任命为郎中。
这里的陈纪是丹杨陈纪,不是颍川陈纪(陈群的父亲),曾经被袁术任命为九江太守。
而袁术的武将集团也没比他的文臣们好到哪里去。
张勋、桥蕤都是袁术的老部下,在袁术夺得淮南,攻占寿春后被封为大将军,是袁术麾下的武将之首,这两个人虽然对袁术忠心耿耿,但能力不行。
袁术称帝后派两人率领大军讨伐吕布,结果两人被吕布杀的丢盔弃甲,桥蕤还被吕布活捉。同年袁术又派两人抵挡曹操,结果又是大败,桥蕤被杀,张勋勉强逃回。
李丰、乐就、梁纲等将领也都是在这一战中被曹操军所杀,袁术麾下的骨干将领有记载的一下就挂了四个,袁术军此战之后实力也是一落千丈。
纪灵也是袁术麾下大将之一,曾经独自率领一军讨伐刘备,最后被吕布所阻止,可能也因此纪灵被袁术所轻视,之后袁术再也未对其重用。
陈兰、雷薄原本是袁术部下,在袁术衰落后曾经投靠过二人,但惨遭拒绝,后来两人聚众数万在江淮一带掳掠,最终被张辽所破。
刘勋是袁术麾下的庐江太守,在袁术死后他成为了最大的直接受益人之一,基本上接收了袁术的残余势力。那时本来杨弘、张勋这一对原袁术麾下的文、武之首准备率领众人去投靠孙策,但在半路上就被刘勋所劫,他们也就归于刘勋。后来孙策击败了刘勋,刘勋也被迫带着余部投靠曹操,袁术的嫡长子袁耀和其他亲眷最终还是归于孙策。
除了上述这些人之外,陈瑀和诸葛玄在历史上也可能为袁术效命过。
陈瑀一度被袁术任命为扬州牧,在袁术被曹操打败南下寿春时拒绝袁术入城,于是和袁术决裂,袁术重新整顿军队击败了他,陈瑀逃往下邳,在陶谦死后继为安东将军。
诸葛玄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亮的从父,本来在刘表的麾下,后来因为兄长诸葛珪(孔明之父)去世而离职。《三国志》中记载袁术在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上表其继任,但很快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得到了刘繇的支持,最终击败了诸葛玄。
历史上袁术集团很明显的有量无质,不过话说回来,只要有点眼光有点能耐的人又有几个会在袁术手底下做事呢?袁术有野心,但很可惜他没那个本事,所以他麾下的那些干才基本都跑到孙策哪里去了。
袁术本身就不是个优秀的领主,本人的野心又超出实力太多,手下们还以庸才居多,所以在历史上曹操组织各个诸侯的大军还没到寿春,袁术集团就已经维持不了了,这个不是什么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
………………………………
第059章 “非帝”的袁术
袁术作为三国时代的一个重量级诸侯,他的一生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强力对手,包括了董卓、袁绍、曹操、陶谦、刘备、刘表、吕布、刘繇、孙策等人。
董卓是天下之敌,又屠灭了老袁家,所以不管是于公于私,对于袁术来说,董卓都是必须消灭的,哪怕其他诸侯退的退,缩的缩,袁术在讨董之战里都挺到了最后。
结果也就只有袁术一路诸侯取得了实际的胜利,但架不住他大哥袁绍拖后腿,袁术在袁绍阵营的威胁下不得已放弃了与董卓的对抗。
袁术和袁绍两兄弟的仇怨可以说是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结下了,可惜孙坚死后,袁术的军事水平和曹操、袁绍差距不小,在正面作战中被完爆。
袁术来到扬州后,消灭了袁绍的麾下的丹阳太守周昕和九江太守周昂,也算是出了一口气,而袁绍远在冀州,只能坐视扬州不断被袁术侵吞。
可悲的是,袁术在末路时才想起了袁绍是自己的哥哥,如果历史上袁绍、袁术两兄弟联手的话,不管是董卓也好,曹操也罢,都不太可能档的住老袁家,血情相残,最终却给了他人逐个击破的机会。
曹操可以说是袁术的一生之敌,在董卓讨伐战后就一直和袁术纠缠不休。两人从兖州打到豫州,从未和解,相互对立了接近十年,以袁术的彻底失败而结束。
在曹袁对抗中,曹操是越战越强,袁术先在兖州输了,又在豫州输了,最终再也无力制衡曹操,坐视曹操消灭了自己的盟友吕布,吕布被消灭后,孤立无援的袁术也走向了终结。
陶谦和袁术是先友后敌,两人和公孙瓒结盟对抗袁绍,但最终因为利益而翻脸。陶谦和袁术的较量也在徐州、扬州、豫州全面展开,袁术任命孙贲为豫州刺史,陶谦也上表刘备领豫州,袁术自立为扬州牧,陶谦的部下王朗也成为了会稽太守。
但陶谦在曹操的打击下没能和袁术对抗许久,陶谦死后,由刘备接棒。
刘备基本上接收了陶谦的势力,也接收了陶谦和袁术的仇怨,袁术一开始并没有多重视刘备,准备趁着刘备刚上任而趁虚而入控制徐州,但结果却发现自己一个人啃不下刘备。
于是袁术利用刘备集团的内部矛盾,和吕布里应外合,将皇叔赶下了台。
于是徐州第三任boss――吕布来了。相比其他人而言,吕布对于袁术是亦敌亦友,吕布曾经投靠过袁术,但被袁术拒绝了,为了对抗刘备,袁术又开始拉拢吕布,赶跑刘备后,袁术继续打徐州的注意,在分化吕布集团和讨伐刘备不成后彻底转而联姻吕布,与吕布结成同盟。
但吕布在陈登父子的诱导下背叛了同盟,导致双方兵戎相见,以袁术大军的惨败而告终,后来吕布再次和袁术结盟,曹操讨伐徐州,袁术无力救援,唯一的盟友吕布就此被消灭。
刘繇是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袁术一开始对他采取拉拢政策,但刘繇翅膀硬了以后和袁术决裂,两家随即展开了长久的对峙,袁术将孙策派出之后,刘繇的势力范围逐渐被打压,扬州也因此基本成为了袁术的势力范围。
孙策则是袁术一手放出的猛虎,他在击败刘繇后,已经实际上的控制了江东,在袁术麾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袁术称帝后,两者彻底断绝关系,不在往来。
从袁术和他的对手较量中可以看出来,袁术集团的实力不弱,但袁术本人的实力稍微有点一般,但也不是什么普通人。
历史上袁术有着皇帝的野心,也有着称霸的资源,但很可惜他本人并没有称帝的本领。
在三国前期,袁术在实力和威望上和袁绍几乎相差无几,就算曹操崛起后,袁术也是称霸一方,袁术真正的衰落还是起源于他自不量力的称帝。
在前期,袁术本来是军事以孙坚为主,军队的战斗力是能和董卓的西凉军掰手腕的,袁术的势力范围一度也包括了豫州、扬州和荆州的大郡南阳,但孙坚死后,袁术集团的集团的军事实力一下掉了一个档次,结果被曹操和袁绍的联军轻松击败。
孙坚之死是袁术集团发展的第一次转折点。
袁术在到扬州后,实力恢复迅速,孙策等一批新兴将领的崛起也使得袁术集团的军事力量大为加强,但袁术妄自尊大的称帝行为却使得这一切都毫无意义了。
袁术称帝之后,自己除了虚名外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的利益,但却使得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在北方和盟友吕布闹翻,在西边和曹操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南方逼离了自己的部下孙策,是一个完全是不讨好的行动。
袁术称帝大大的加速了袁术集团的覆灭过程,成为了袁术集团第二次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这次,袁术再也没能爬起来。
袁术称帝后唯一得到的好处就是过了一把皇帝瘾,但有什么用呢?阙宣、马相还当过天子呢。
曹操曾经问过陈国人何为对于袁术的看法,何为说到:“只有顺应嘲流,才能得到上天帮助;只有信誉卓著,才能得到百姓帮助。袁术既不顺应潮流,又缺乏信誉,却盼望上天与百姓帮助他,怎么可以得到呢!”
没有根基,逆势而为,袁术的失败早已经板上钉钉。
姓名:袁术
属性:领导力(b)作为一名老大,不管怎么说,当年袁术也派孙坚打败了董卓,麾下集团实力常年能排前三,但他黑点也太多了,尤其是称帝的事情,想洗都没法帮他洗。
统率(b-)袁术的军事水平一般
政治(c)称帝差评
总评(a)袁术在三国时代前期基本算是核心人物之一,但总体来看,还差一点
别名(称号):袁公路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诸侯
官职:皇帝
家庭出身:汝南袁家
生卒:---199
出生地: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西南)
主要社会关系:长辈:袁逢、袁成、袁隗
同辈:袁基、袁绍
儿子:袁耀
主要经历:
年-189年年少以有侠气出名,被举荐为孝廉,后做到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189年-191年被董卓任命为后将军,逃出洛阳后起兵响应讨董,以孙坚掌控军队,三战三捷收复洛阳
191年-194年与陶谦、公孙瓒组成同盟对抗曹操、袁绍、刘表。后来孙坚战死于荆州,自己也被曹操击败,退往淮南
194年-197年成功的割据淮南,又夺取了徐州的广陵,派孙策击败了刘繇,势力范围一度扩张到了豫州、扬州和徐州的北部
197年-199年袁术称帝,从此以后局势都转极下,袁术也名归黄泉
总结:袁术在历史上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差,但也谈不上好。
;
………………………………
第060章 两个朝廷
建安二年(197)袁术称帝后,中原大陆短暂的出现了两个朝廷。
在袁术初始称帝之时,事实上曹操并没有立刻讨伐袁术,而后来曹操之所以去讨伐袁术,还是因为袁术试图夺回豫州,实际上是袁术先动的手。
本来豫州大体上是袁术的势力范围,但在曹操逼降袁术任命的陈相袁嗣,又几乎收复歼灭了豫州一带的效忠于袁术的黄巾军,还任命与袁术、吕布不和的刘备为豫州牧后,豫州就基本成为了曹操的势力范围。
而袁术在讨伐吕布失败后,就将目标转向豫州,亲自率军夺取了豫州的陈国,曹操得知消息后,立刻转而进军豫州,讨伐袁术,最终袁术逃回淮南,但麾下数位大将均为曹操所杀,从此一蹶不起。
在袁术称帝后,曹操作为朝廷的代表并没有对于袁术有多重视,这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
首先,曹操很忙。要知道,袁术称帝的时候是建安二年(197),而那时第一次宛城之战刚刚结束,宛城可是曹操的伤心地,张绣和刘表重新联合以后,对于许昌的威胁是近在咫尺,历史上如果不是袁术入侵豫州,曹操未必有功夫搭理袁术。
而在曹操在豫州击溃了袁术大军,连斩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四名袁术麾下大将,可以说当时如果曹操直接杀入淮南,很可能就终结袁术了,但曹操并没有继续追击袁术,为什么?
还是因为南阳出了问题,曹操宛城失败退回许昌后,南阳郡内很多县反叛,投靠张绣,曹操由于要去对付袁术,所以就派曹洪去平定叛乱,但曹洪不是张绣的对手,所以败退回来,曹操只能放弃追击袁术,回来准备收拾张绣。
其次,路途原因。袁术的大本营淮南离曹操的老巢许昌是相距较远的,曹操如果要讨伐袁术是很花时间精力的,完全得不偿失。
当然,袁术称帝后,曹操之所以没把其太放在心上,也和曹操的周边环境,袁术对于曹操的威胁不大有关。
如果从中央朝廷的角度从天子的角度来看,袁术称帝建国那是完全不可以容忍的,需要第一时间消灭,但如果从曹操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当时,曹操的周边有很多敌人的威胁性都要比袁术高的多。
首先是三步路远的张绣,历史上曹操为什么要讨伐张绣,控制南阳郡,不就是因为南阳和许昌太近了,近到了曹操不能忍。
但南阳郡又是荆州的门户,张绣也归附于刘表,所以刘表不可能看着曹操消灭张绣,所以曹操对付张绣就等于对付张绣和刘表,这也是曹操集团四次讨伐张绣都最终没有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曹操在南阳那边差不多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最后还基本无功而返,你说他哪有时间再去关注离他百八里远的袁术。
第二个是袁绍。在曹操迎天子迁都许昌后,基本就和袁绍闹翻了,而袁绍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虽然袁绍表面归于朝廷,但那是也想把朝廷控制在自己手里,对于曹操的威胁是最大的,袁绍也是曹操短期内可以预见的最强最大的敌人,和其他诸侯可以说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第三个是吕布。历史上荀彧甚至在吕布可能还归顺朝廷的时候就向曹操提议先搁置张绣,集中力量消灭吕布,认为无论是近在咫尺的张绣也好,还是已经准备称帝的袁术也罢,在与袁绍的大决战之前,吕布才是第一个需要被消灭的。
因为吕布在曹操与袁绍决战时对于曹操的威胁要比袁术、张绣、刘表等人加在一起都要高。
实际上一开始曹操并没有听从荀彧的建议去讨伐吕布,直到吕布转投袁术驱逐刘备后,曹操才认识到了吕布的威胁,暂时放弃了原目标张绣,正式发兵进军徐州。
至于袁术,虽然他称帝后,在法理上曹操完全不能容忍他,但他和曹操本来就是敌人,关系就从来都没好过,而且袁术在接连败两场大败后,对于曹操的威胁已经大大降低,称帝建国几乎是有名无实,所以曹操在有其他诸多威胁的情况下就没有把太多的心力放在了袁术身上。
历史上曹操对于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