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三国志-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虞坚决拒绝了袁绍、韩馥等人的要求,不愿意做皇帝。

    于是袁绍、韩馥退而求次要求又请刘虞兼尚书事务,以皇帝名义封官拜爵,刘虞依然不答应,甚至还把使者给杀死了(一说刘虞是准备逃到匈奴哪里)。

    由于刘虞的态度非常坚决,袁绍、韩馥等人也没有办法,另立大计最终破产。

    历史上袁绍的另立计划是具有可行性的,但要在当时的环境下成功,光靠袁绍、韩馥等人的力量还是有所不及。

    袁绍在寻求另立的支持时,曹操、袁术都以大义之名拒绝了袁绍,这两个人说的都是正气凛然,但是不是真心的呢?后来其中一个把献帝当傀儡用,另一个干脆自己当了皇帝,说好的振兴汉室呢?

    袁绍得不到袁术、曹操等人的支持后,直接联系到刘虞,希望他能作光武皇帝,自己和韩馥能做耿弁、冯异,帮助刘虞恢复汉室,但没想到刘虞根本没有这个抱负,也没有这个担当。

    当然,归根结底袁绍等人另立面临的最大的阻碍其实就是皇帝的大义,董卓为什么被群雄讨伐,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废掉了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威胁到了大汉的正统。

    而现在袁绍、韩馥另立的行为尽管出发点也是为了大汉,但再立一个皇帝也就等于会多出来一个皇帝,这会使得天下分裂,同样会威胁到大汉的正统,有一就能有二,有二就能有三,你袁绍能再立一个,别人为什么不行?

    更何况大部分人还是认可汉献帝刘协的,虽然他是董卓拥立的,但刘协毕竟是灵帝的亲儿子,现在灵帝也已经就剩这一个儿子了,他不当皇帝谁当?

    袁绍本人的声望已经不低了,但还是远远比不上大汉王朝四百年积累下的声誉。

    另立的阻力太大了,袁绍的弟弟袁术不干,袁绍的好朋友曹操不干,就连刘虞本人也不愿意,袁绍有决心也很坚持但最终还是不可为。

    袁绍另立最终失败了,但这不代表事情结束了,因为袁绍还什么问题都没解决呢,董卓依旧在一旁虎视眈眈,联盟也是四分五裂,就连和韩馥短暂和好,现在来看随着另立的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袁绍必须再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注1:《魏书》的立场是以曹魏为正统,明显倾向曹操,这一点大家要清楚。

    ;
………………………………

第013章 废立、自立、另立和奉天子与挟

    在对待天子的问题上,六路诸侯给了五种不同的答案。

    董卓是废掉了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是为废立;袁绍放弃拥戴献帝,转而准备拥立幽州牧刘虞,是为另立;李傕、郭汜则听从贾诩的建议,奉国家以征天下,挟天子而令诸侯,最终打败了吕布和王允,重新控制了天子和朝廷,是为挟天子;张杨则选择出镇一方,将大权交给天子,交给朝廷,是为奉天子(注1);曹操把天子从杨奉、韩暹手中夺了过来,作为傀儡,亦为挟天子;袁术则是认为汉室气数已尽,干脆自己做皇帝,即为自立。

    至于最后结果如何,大家应该都很清楚,无论是魔焰涛天的董卓,或者四世三公的袁绍,还是对汉室忠心耿耿的张杨,以及狂傲自大的袁术,他们都失败了,最终只有曹操算是成功了。

    董卓废立后之所以没有好下场是因为他动摇了汉室的正统,而当时天下仍然是老刘家的,汉室的权威仍然在。董卓公然行废立之事自然把自己变为了天下公敌、过街老鼠,被天下诸侯们所讨伐,自己也得不到士大夫和老百姓的认可,失败那是必然的。

    而袁绍的另立计划是腹死胎中,刘虞压根就不同意,袁绍想做耿弁、冯异,但刘虞不想做刘秀。

    李傕,郭汜等人和曹操同样挟天子而令诸侯,但结果却大不相同,问题当然不是出在策略上,而是执行者的差距太大了。李傕,郭汜所率领的西凉军集团本身就不够凝聚,李、郭等人威望更是不足,他们消灭王允后也不可能得到当时主流士大夫们的认可,但最致命的还是他们的内政水平太渣了,弄的四分五裂,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张杨则是高风亮节,献帝送到他手上他都不要,一心一意为朝廷着想,可惜这样也是没用的,你不要自然有别人要。

    袁术是逆势而为,当时汉室的确已经衰落了,但天子的权威仍在,董卓仅仅是废立就变成了过街老鼠,袁术自己直接当皇帝结局可想而知。

    而曹操的成功是必然的,和李傕,郭汜等人不一样,曹操本人的声望不算差,他成功的把握住了机遇,把献帝控制到了手里,借助大义的名分扫除了其他的诸侯,最终称霸天下。

    现在人们把废立、自立、另立和奉天子与挟天子等行为相提并论,但在此之前一定要弄清楚一点,废立、自立、挟天子和奉天子、另立是有本质区别的。

    废立、自立、挟天子是诸侯的行为,而奉天子、另立是士族的行为。

    董卓废立皇帝、李郭二人控制献帝、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袁术自立为帝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己,出发点都是以自己为第一位,是为了继续扩大自己的权势。

    董卓是如此,李傕是如此,曹操是如此,袁术亦是如此。

    他们那时都已经是诸侯,已经具有了自主的权力,拥有自己的势力和地盘,所考虑的都是如何继续再进一步,而不是傻傻的继续为朝廷,为皇帝效死力。

    他们名为臣而实为君,所以天子作为大义所在,对他们而言更多意义上只是一件工具,一件非常非常有用的工具。

    而奉天子和另立的出发点则截然不同,张杨奉天子,交权于朝廷,是希望献帝能光复汉室,袁绍另立刘虞,是希望其能做光武帝,虽然张杨和袁绍这样做成功后也对自己有利,但归根到底还是主要为了整个大汉王朝,他们在当时还是准备效力于大汉的,效力于老刘家的,他们更多的是把自己作为一名士族,而不是诸侯。

    说到底,董卓、李傕、曹操、袁术等人的出发点是“君”,而袁绍、张杨等人的出发点是“臣”。

    在三国那个年代里,虽然张杨奉天子和袁绍另立虽然都最终失败了,但从理论上来说,袁绍的另立之策还是更为有希望的。

    首先“奉天子”虽然遵从正统,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很难按照正统的模式复兴汉室了。

    在内部而言,当时天下虽然名义上还在大汉统治之下,但实际已经四分五裂,朝廷龟缩于一偶之地,这种情况下指望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带领群臣复兴汉室太过于不现实了。

    而且这个孩子还做傀儡已经做习惯了,根本就不可能自己抓住权力。

    历史上张杨奉天子就是太过于理想化了,他想把权力还给天子,但他不知道天子在朝廷根本就是一个摆设,结果张杨摆明了没有野心,没有一个诸侯基本的野望,这也使得他的部下董承和董昭最终都抛弃了他选择了更能做大事的曹操。

    袁绍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有了另立之谋,在当时的那种乱世,必须要有一个真正英雄才能恢复汉室,而刘协只不过是下一个更始帝。

    所以袁绍选择了拥有实力,更具有威信的刘虞,而刘虞当时和刘秀的情况极为类似,两人五代之前先祖都是王位,而且现在都在河北,职位也都是大司马。

    可惜的是郎有意,妾无情。

    汉室垂危,在经过恒灵二帝胡作非为四十多年后这个趋势已经很难逆转了,另立虽然要比奉天子希望大一点,但也只是大一点而已。

    尽管复兴汉室很困难,但因为汉室的大义经过四百年的积累深厚无比,所以结束汉室更是艰难,董卓因为废立而成为天下之敌,袁术自立却最终自我灭亡,都是因为汉室的威严犹存。

    复兴难走,覆灭亦难成,这就是当时大汉王朝面临的僵局,诸侯和豪杰们面临的两难之局。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挟天子而令诸侯!借助汉室的大义扩张自己的实力,潜移默化的消磨大汉的权威,最终取代汉室。

    这在当时也不是什么秘密,沮授、贾诩、田丰、荀彧、董昭、毛玠大家都知道,只不过最终只有曹操把握住机会,最终获得了成功。

    至于为什么曹操把献帝当傀儡用,而不是效忠于天子恢复汉室,这问题太简单了。

    因为曹操当时的成功是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不是天子给予的,他是靠着自己的本领才有今天的地位的,和献帝关系不大,所以他没必要为无能的天子效忠。就算退一步来讲,曹操就算想放弃权力效忠于天子,但曹操的部下们效忠的可都是曹操,所以曹操不能背叛他们,可不要忘了张杨的前车之鉴。

    注1:在奉天子方面,实际上刘虞也有过这方面的准备,但后来因为种种阻碍无疾而终。

    ;
………………………………

第014章 袁绍的士族生涯

    袁绍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老袁家,家门辉煌,是标准的士族子弟。

    在袁绍成长的年代正好是灵帝时期,那是属于宦官们的年代,他们发动党锢,压制外戚,压制士大夫,把皇帝作为傀儡,为了自己的**百无禁忌,为所欲为,最终使得社会一片黑暗,民不聊生,矛盾迭起。

    袁绍尽管出身优越,可所有的一切他都看在了眼里,作为一名士大夫,作为名门之后,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这一切。

    他准备打到宦官集团,将罪恶终结,再一次中兴大汉!

    可惜袁绍一开始太弱小了,面对强大到几乎无敌的宦官集团他没有任何办法。

    袁绍在强大的家族势力帮助下不到二十岁就已经成为了濮阳县长,在为官期间他更是直面了社会的黑暗、百姓的无助,后来袁绍的母亲去世,袁绍为其服丧三年,后又为了自己名义上的父亲袁成补丧三年,一晃六年就结束了,但袁绍仍然不准备出仕,因为他明白,不管自己在仕途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现在的士大夫是无法对抗宦官的,他选择仕途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像他的长辈那样和十常侍们虚与委蛇。

    袁绍选择了等待,积极等待着时机的来临。

    袁绍跑到了洛阳隐居,在洛阳隐居期间,袁绍个人做了非常多的准备,他积极的和被宦官们封杀的党人们联络,也召集着和他有着相同志向的英杰,当时许攸、张邈、何颙、曹操等人都因此和袁绍相交过密。

    而皇天不负有心人,宦官们的胡作非为使得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了中平元年(184)黄巾大起义的爆发,这次起义让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走向了下坡路,何进被封为大将军,外戚势力开始崛起,党锢亦被解除,袁绍等人也趁这个机会来到了何进的身边,积极拉拢他到了士大夫集团的一边。

    灵帝病危后,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围绕着皇位的继承矛盾开始激化,灵帝为了抑制何进的势力,另立西园八校尉,以亲董侯刘协的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作为军事元帅,权力还在大将军何进之上。

    后来,支持刘协的董太后的侄子董重也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在将军序列中,骠骑将军的地位仅次于大将军。

    面临重重危机,在袁绍等人的帮助下何进最终相继解决了蹇硕和董重,成功的拥立了自己的侄子刘辩为帝,即汉少帝,何进因此控制了朝廷的大权。

    可惜后来何进过于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袁绍虽然尽心尽力的为其提出诸多建议,但何进却顾忌重重,无奈之下袁绍只能提议要求何进召包括董卓在内的各路诸侯,进行兵谏,威逼何太后,要求其放弃宦官。

    袁绍兵谏最终取得了成功,何太后在兵谏的强大压力下被迫选择放弃了宦官,把宦官们逐出了内宫,可何进却这关键时刻大意犯傻,不仅没乘机除去十常侍,还让宦官们活着回到了内宫,最终自投罗网,被宦官轻易杀死,导致大好局面付之一炬。

    在此危难时刻,袁绍仍然临危不惧,他和叔父袁隗先是佯称奉诏杀死了阉党的得力大将樊陵、许相,然后发动对宦官集团大反击,把洛阳的宦官屠戮一空。

    赵忠、张让等人被杀死后,纵横恒灵时代三十多年的宦官集团就此覆灭。

    袁绍也实现了自己最初的人生目标,但事情还远没有结束。

    袁绍最终打到了宦官集团,可惜这样并没能给大汉带来光明,由于外戚、宦官、士大夫三大集团在洛阳的大火拼,使得朝廷空前虚弱,群龙无首,就连天子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都流落到外,这一切一切都给野心家董卓机会,董卓乘机把天子控制在手里,然后逐步收拢洛阳里的军队,完全的占据了军事上的主动。

    而袁绍或是心怀畏惧,或是还有幻想,在董卓进京之初并没有冒险对抗董卓,最终只能坐视董卓不断壮大。

    董卓控制了一切之后,终于亮出了自己的獠牙,他准备冒天下之大不韪废立君王,废掉已经十五岁的少帝刘辩,改为拥立更好控制年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

    在那一刻袁绍明白了幻想是不存在的,所以他沉默的拒绝了董卓,准备第二次战斗。

    袁绍逃出洛阳后,在周秘、伍琼等人帮助下并没有被董卓通缉,但新任但冀州牧韩馥却给袁绍出了很多的难题,由于出身袁氏门下的韩馥畏惧袁绍的威信,派人对其几乎二十四小时监视,袁绍因此难以有所作为。

    但桥瑁发三公书信给各州郡后,韩馥出于大义最终转而支持袁绍,袁绍这才得以解放。

    后来各地诸侯纷纷响应桥瑁起兵反董,袁绍被推举为盟主,主持反董大业,袁绍一开始也是信心满满,尤其是董卓不战而退,迁都长安,更是极大的鼓舞了联军的士气,可惜后面的事情完全没有按袁绍的想法进行。

    董卓西凉军的战斗力远远在众人想象之上,曹操、王匡、孙坚都先后惨败给了董卓的大军。

    韩馥本来就对袁绍有所畏惧,此时更是逐渐减少了军粮的运输,导致了酸枣联军缺粮解散,袁绍的河内军也是面临了缺兵少粮的困境。

    袁绍作为联军的盟主、士族的领袖被迫开始另谋出路。

    袁绍最终决定另立刘虞,他成功的得到了韩馥的支持,但可惜刘虞想维护大汉的正统,不想做中兴大汉的新皇,袁绍的另立之策腹死胎中。

    另立失败后,袁绍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挽救大汉,他自己也不想效忠于一个不到十岁的小毛孩,袁绍看到了大汉的衰落,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不再将国家利益作为第一位,他的士族生涯已经走到了终点。

    在袁绍的士族生涯中,他作为名门之后成功的击败了几乎无敌的宦官,但作为士族的领袖却最终在西凉军阀董卓面前选择了暂时放弃。

    毕竟时代已经变了。

    ;
………………………………

第015章 谋求冀州

    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经过数月之后,局势对于袁绍等人是很不利的,当时幼主临朝,邪魔当道,而袁绍自己所率领的关东联军不仅军事失利,内部还矛盾重重,内斗横生,袁绍自己军队的粮道更是被别人掐在手里,在这种情况下,袁绍已经无力在对抗董卓。

    所以袁绍谋求另立,希望借此重整旗鼓,但由于刘虞坚持维护正统,袁绍的谋划半途夭折。

    另立失败后,袁绍就已经对冀州动了心思,当时袁绍和曹操谈论天下,袁绍就问曹操:“如果大事(伐董大业)不顺,什么地方可以据守呢?”

    曹操反问到:“您认为应该怎么办好呢?”袁绍回答:“我南面据守黄河,北面依靠燕、代之地的险要,再加以乌丸、鲜卑的兵力,然后南进争夺天下,这样或许可以成大事了吧?”

    曹操回答到:“那我运用天下所有有才智的人的力量,用大道的思想驾驭他们,就会百战百胜。”

    据《傅子》记载,曹操后面还说了:“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

    袁绍和曹操分别都提出了各自的战略方针,从总体来看,袁绍说的更为实在,曹操说的更为大气,但我们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发现他们的观点都和他们的切身情况息息相关。

    袁绍的观点是先北后南,当时袁绍本就在北边,他同时也是渤海太守,所以袁绍提出这种观点是符合自己切身情况的,而曹操当时过的还是流浪生涯,但曹操很有志向的,所以这番话也是表面了曹操的大志。

    而《傅子》的记载虽然看起来很厉害,但曹操得到兖州之后,为了守卫兖州先后和金尚、袁术、吕布等人血战,应该是没干过放弃险固,随机应变的事情。

    当时的燕、代之地就主要指的是北方的冀州等地,所以说袁绍在另立失败后,他已经开始转变,更多为自己谋划,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袁绍是想增强自己实力后再复兴汉室,但很明显的袁绍已经开始逐步把自己作为一名诸侯,士族的色彩则在慢慢消弱。

    在看到大汉不可避免的衰落,联军的重整无望后,袁绍已经从“臣”慢慢的过渡到了“君”。

    时间到了初平二年(191),这是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第二年,这一年冀州发生了很多事情,让袁绍看到了可乘之机。

    首先是韩馥的部下麴义(一说曲义)背叛了韩馥,韩馥率军讨伐麴义,结果失利,这下让袁绍看到了韩馥的军事薄弱,而且袁绍和韩馥的关系说不上好,韩馥给袁绍的小辫子太多了,于是袁绍准备夺取冀州。

    所以在韩馥败给麴义后,袁绍立刻就和麴义联络了起来,两人为了对抗韩馥相互联合。

    与此同时,袁绍麾下的谋士逢纪对袁绍提议到:“将军倡导大事,却要依靠别人供应粮草,如果不能占据一个州作为根据地,就不能保全自己。”

    逢纪也看出了袁绍的困境,所以希望袁绍对夺取一个根据地(冀州)。

    袁绍当然想夺取冀州,但冀州哪有这么好打,于是他就问逢纪:“冀州兵强,而我的部下又饥又乏,假如不能成功,就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处了。”

    逢纪说:“韩馥是一个庸才,您可秘密联络公孙瓒,让他攻打冀州。公孙瓒来了以后,韩馥必然惊慌恐惧,我们便乘机派遣有口才的使节去为他分析祸福,韩馥迫于突然发生的危机,必然肯把冀州出让给您,而您则可以趁机成为冀州之主。”

    袁绍本来就已经对冀州虎视眈眈了,但由于粮道被韩馥所控制,命脉受制于人,而冀州又实力不弱,袁绍没有把握,所以才顾虑重重。

    而逢纪的打草惊蛇之策却不需要动一兵一卒,只要能借助公孙瓒的压力使韩馥屈服即可,就算韩馥不顺从,袁绍和公孙瓒联手之下,已经连战连败的韩馥必然抵挡不住,冀州也是必得的。

    袁绍听后自然觉得大善,认为逢纪说的不错,更加亲近逢纪,就决定依此行动,他于是写信给公孙瓒,诱其南下。

    而当时公孙瓒在刘虞的麾下,他虽然拥有着强大的军力,可惜幽州的主人不姓公孙,幽州牧刘虞的声望远在公孙瓒之上,公孙瓒和刘虞又在政策方略上矛盾重重,所以公孙瓒对于一块地盘的需求是很大的。

    袁绍可能劝公孙瓒以讨伐董卓为借口,暗中夺取韩馥的冀州,而当时韩馥刚刚败给了自己的部下麴义,在军事方面显得很无能,所以公孙瓒自然而然把韩馥当做了目标。

    公孙瓒于是率军到冀州,表面上声称去讨伐董卓,但实际上却是密谋袭击韩馥,而韩馥又不傻,他看到公孙瓒来势汹汹,来者不善,就和其在安平干了一架,然后韩馥又输了。

    这个时候董卓恰好退回了函谷关内,袁绍被解放了出来,他于是率军返回延津,一方面和公孙瓒遥相呼应,给韩馥加大压力,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外甥、陈留人高干与韩馥所亲信的颖川人荀谌、辛评、郭图等人去游说韩馥。

    他们对韩馥说到:“公孙瓒统率燕、代两地的军队乘胜南下,各郡纷纷响应,军锋锐不可当。袁绍又率军向东移动,其意图不看可知,我们为将军担心啊。”

    韩馥听后心中恐慌非常,于是问他们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该怎么办呢?”

    荀谌说:“公孙瓒统辖燕、代二地的精锐之师,军力强大,势不可挡;袁绍亦是一代豪杰,肯定也不愿居于将军您之下。而您所拥有的冀州,是天下物产丰富的重要地区,恰是争夺天下者必争之地。若公孙瓒、袁绍两人都想占有冀州,那冀州的危亡就是眼前的事了。

    而袁绍是将军您的旧交,又曾经一起结盟共讨董卓,眼下要说为将军打算的话,我看不如把整个冀州都让给袁绍。袁将军得到冀州之后,则公孙瓒无法与他争夺,这样袁绍对将军您必然施以厚德。而您把冀州交给可靠的亲密朋友手中,也留下了让贤的美名,从此可确保您平安无事,请将军早作决断,勿再迟疑。”

    而韩馥结果居然就像逢纪所想的那样真的把冀州让给了袁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