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没有想到,朝廷抽调幽州军队的行动被早有异心的渔阳人张举、张纯视为了良机,他们两人因为没有受到张温的重用,于是心生不满,干脆趁机引诱辽西乌丸国的丘力居等人反叛,大举攻打蓟中,张举自称天子,张纯则为弥天将军、安定王,他们还征集蓟中的小官吏、老百姓去攻打右北平、辽西属国诸城,每到一处,他们都会攻破城池,肆无忌惮的劫掠,导致各地生灵涂炭。
而当时公孙瓒的部队才开进到蓟中,在这种情况下,他去往凉州的计划也不了了之,在中郎将孟益的率领下公孙瓒转而全力镇压张纯、丘力居等人的叛乱。
后来公孙瓒追击张纯、丘力居的部队,双方交战于辽东属国石门,公孙瓒大获全胜,敌人丢弃妻子儿女越过边塞逃走,所抢走的男女全部被夺回。公孙瓒则乘胜追击,但由于过于深入敌后孤立无援,反而被丘力居等人包围在辽西管子城,双方僵持了快二百多天,公孙瓒部队的情况逐渐恶化,粮食完了吃马,马吃完了煮弓和盾上的皮革,战力已经开始不支,无可奈何之下,公孙瓒和士卒们诀别,要求大家分散突围,当时雨雪很多,公孙瓒麾下十之五六都死在沟壑里,敌寇在此情况下也是饥饿困乏,没办法全力阻挡,在被公孙瓒突围后也退到了柳城。
此战之后,朝廷任命公孙瓒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还让他兼任领属国长史,主要负责对抗外族和叛军。
公孙瓒从此统率兵马,抵御边寇。每次有敌情,他总是一脸怒气,如同去寻找仇人,望到敌人的踪迹就冲杀过去,有时还继之以夜战。敌寇知道他的名声,害怕他的勇猛,无人敢和他对抗。
公孙瓒经常带领几十名善射箭者,都骑白马,作为左右翼,自称“白马义从”。乌桓人都对公孙瓒畏惧异常,他们互相转告,积极的避开白马长史,只要遇见了“白马义从”,敌寇就远逃塞外。
张纯、丘力居等人对于公孙瓒深恨之,甚至于画了公孙瓒的像,乌桓人骑在马上以射它为荣,射中了就高呼万岁。
后来公孙瓒带领他的部队,与张纯、丘力居等人交战不断,在公孙瓒的强大压力下,属国的乌丸贪至王率领他的部族向公孙瓒投降,公孙瓒又被升为中郎将,进而驻守辽西属国。
在与北方胡人数年的交战中,公孙瓒积累众多的功绩,他的地位也是不断提升,从骑督尉到降虏校尉,最终成为了守卫一方的中郎将,封都亭侯。
但公孙瓒与胡人相持良久,虽然也着诸多战绩,可还是没办法阻止张纯、丘力居进犯青、徐、幽、冀四州,他们到处劫掠,四州深受其害。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灵帝准备为幽州换个当家,当时恰好太常刘焉向灵帝提议“废史立牧”,派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掌控大权,借以镇守安定天下。
朝廷内部评论宗正官东海刘虞既有德行威仪,又曾任幽州刺史,戎狄等少数民族也曾归附于他,如果派他去镇守安抚,可以不兴师动众而得到安宁,于是最终便派遣刘虞担任幽州牧,掌控幽州军政大权。
于是公孙瓒和刘虞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注1:《三国志》中记载为侯太守,但联系后文可能是笔误。
;
………………………………
第020章 大司马刘虞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刘虞的祖父刘嘉曾任光禄勋,父亲刘舒曾任丹阳太守。
刘虞虽然是汉室皇亲,但当时世道衰乱,又与君主疏远,所以一开始他本人也只是担任曹吏,但刘虞能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得以获升成为郡吏,最终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郎中,后因累积政绩迁为幽州刺史。
据《英雄记》记载,刘虞以前在担任博平令期间,以公正平和的方式管理地方,境内的百姓因此都高尚纯朴,境内不仅没有盗贼,甚至都不会产生灾害。当时邻近县蝗虫为害,到博平界,居然飞过不入。
而刘虞在担任幽州刺史期间,清静俭约,以礼义教化百姓。百姓与蛮夷被他的仁德所感动,鲜卑、乌桓、夫余、秽貊等部族都按时朝贡,不敢骚扰边境,他也因此受到了百姓的歌颂。
延熹九年(166),南宫发生火灾,在张让、赵忠等人的游说下灵帝要求收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后来甚至只要州郡的官吏升官补缺,都要求资助修治宫室的钱,有的一千万,有的二千万,富有的人开始动用自己的私财,有的人则搜刮老百姓的钱以备用,贫穷而清廉的人,无以充调,有的甚至自杀。而灵帝因为刘虞清贫,特别没有让他出钱。
后来刘虞因为公事被免去了幽州刺史一职,转为甘陵相,在此期间刘虞因病回家。
刘虞回到老家之后,并没有因为曾居高位而大摆脸谱,反而经常自降身份,与当地百姓一同欢庆节日,一同救助他人,什么事情都和大家在一起,从来不显示自己的特殊身份,因此乡里都非常推崇他。
当时乡里有所申诉,甚至都不去见官,而去找刘虞评判。刘虞以道理和情感为他们分析判断,大家都是十分认可,大大小小都听从刘虞的,没有人为此感到遗憾和不公正。
当时有一家的牛走失了,因为其骨体毛色和刘虞的牛相似,他就去问刘虞要,刘虞便把自己的牛给了他。后来自家的牛失而复得,牛主人更是亲自来向刘虞道歉。
后来甘陵再次发生动乱,当地的官吏和百姓都因此十分怀念刘虞,刘虞因此被再一次任命为甘陵相,甘陵的情况随即便大为好转。
刘虞后来因功得以拜为尚书令、光禄勋,而且他还是皇亲,礼仪非凡,刘虞最终成为了宗正,负责管理天下的皇亲国戚。
时间到了中平年间(184-189),车骑将军张温率军讨伐凉州贼寇韩遂等人,征调幽州乌桓三千骑兵,但却因军粮供应不上,使得乌桓骑兵都逃回了本国。一开始前中山相张纯自荐为将,但被张温所拒绝,张温反而以公孙瓒为将,于是张纯深恨之。
张纯看到乌桓骑兵纷纷逃走,就对和他同样没有被张温重用的前太山太守张举私下说到:“如今乌桓已经背叛,都想作乱。凉州贼人起事,朝廷不能禁止。又有洛阳人的妻子生下的孩子有两个头,这是汉朝气数已尽,天下有两主的征兆啊。你若和我一起率乌桓的部众来起兵,说不定可以成就大事业。”
张举因不获张温重用而心生不愤,就听从了张纯的建议。于是两人联合乌桓的首领丘力居,双方结盟背叛了朝廷,张举有武装九千人。
于是他们开始攻打蓟地,焚烧城郭,掳掠百姓,杀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部众达到十余万,驻扎在肥如。张举称“天子”,张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向各州郡传送文书,说张举要取代汉朝,让天子退位,命公卿来迎接。张纯又派乌桓峭王等人步骑兵五万,进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杀害官吏百姓。
朝廷则派遣中郎将孟益率领骑都尉公孙瓒讨伐张纯等人,双方交战良久,互有胜负,但公孙瓒等人最终还是无力阻止叛军和蛮族进犯青、冀、幽、徐四州。
朝廷因为刘虞素来有威信,对北方又有恩德,于是在中平四年(188),灵帝任命刘虞为幽州牧,掌控地方大权,负责镇压叛乱。
刘虞到达蓟城后,不但没有扩充军力,反而精简了部队。他在上任伊始,就派使者去丘力居和乌桓峭王那里,告诉他们朝廷将宽大处理,可以免除他们犯下的罪责,并且晓之以利害,责成他们交出张纯的首级。丘力居等人听说刘虞回来了,十分高兴,各派使者去见刘虞,并将部队撤回了各自的领地,公孙瓒害怕刘虞功高过自己,居然偷偷派人杀死丘力居的使者。胡人得知这一消息后,依然没有改变主意,而是派人改道去见刘虞。
在面见了胡人使者之后,刘虞撤回了各路人马,只留公孙瓒带领步、骑近万人,驻守右北平。同时刘虞以幽州牧的名义下令悬赏通缉张举、张纯二人。二人逃到塞外,其余的也都投降或逃跑了。当时张纯丢下妻儿老小,只身逃到鲜卑,被他的门客王政所杀,将首级献给了刘虞,王政因此被封为列侯,张举则不知所踪。
就这样在刘虞的威名之下,未动一兵一卒,丘力居和乌桓峭王等外族就悉数投降,张举消失,张纯被部下所杀,北方之乱就此被平息。汉灵帝因此派使者升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一说襄贲侯)。
后来董卓控制了朝政,又迁升刘虞为大司马,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封为蓟侯。
关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之际,由于幽州地处偏僻,所以未能参与,董卓后来把献帝劫持到了长安,然后任命刘虞接替袁傀为太傅,但因为路途遥远,道路堵塞,命令居然最终没能成功的送到刘虞面前。
在三国历史前期,大司马刘虞是那个时代里极个别声望威名还在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老袁家,关东联军盟主袁绍之上的人物,甚至就连袁绍本人都对其十分的信服,愿意辅助于左右。
可惜的是刘虞并不是光武帝刘秀。
;
………………………………
第021章 一左一右
刘虞在成功安抚蛮族、镇压了张举、张纯的反叛后,开始广泛的布施恩惠。
但因为幽州地处偏远,又需要对抗蛮族,耗费的钱粮很多,每年常要割取青、冀二州的赋税两亿多,来给它供应补足。而在董卓之乱以后,因为战乱交通断绝,已经无法调度金钱。
于是刘虞对外威服外族,实行开放的政策,开放上谷和胡人贸易,对内鼓励农业生产,开采渔阳的盐铁矿取得收入。
在刘虞的宽大政策下,幽州百姓的生活逐渐好转,民众都对刘虞的管理十分欢喜和信服,当时幽州粮食丰收,谷子一石才三十钱,而同时期在董卓统治下的洛阳、长安等地,粮价已经高达一石谷要花数万钱。
后来青州、徐州士绅和百姓为躲避黄巾之难也跑到了幽州,来投奔刘虞的据记载有一百余万人,他们最终都被刘虞收留并安排生计,在刘虞体贴的政策下流民们甚至都忘了自己是流民。
历史上刘虞虽然位居上公,但天性节俭,身上穿的是破衣草鞋,一顿饭都没有两个荤菜,在他影响下,远近原本作风奢侈的豪族,都被他感化而改变了风气。
毫不客气的说,在幽州牧刘虞的管理之下,当时的幽州已经成为了汉末乱世中的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令人惋惜的是,在幽州一片欣欣向荣的环境之下,矛盾也是逐渐显露。当初,朝廷命公孙瓒讨伐乌桓,受刘虞指挥。可公孙瓒只是一心扩充势力,而放纵部下,侵扰百姓,而刘虞为政仁爱,总想有利于民众,因此和公孙瓒逐渐不和。
他们两人在对外族的看法上差距也是非常巨大,刘虞主张安抚为主,而公孙瓒则彻头彻尾的是一个主战派。
公孙瓒在成长在幽州,他经历了多次外族的入侵、掠夺和杀戮,后来成为了一方大将更是与乌桓人交战多次,身边很多的朋友、部下都因此命丧黄泉,他和那些外族人有着洗不清的血仇,为了守卫自己,公孙瓒更是相信自己手中的刀枪,所以公孙瓒以发展军事力量为先,属于完全的武斗派。
相比公孙瓒而言,刘虞则在政治上成熟多了。刘虞在地方和中央都经过多次的历练,以前已经担任过幽州刺史,所以他对于幽州的情况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当时虽然幽州地处北方偏僻,但结合历史我们知道那个地方实际一点都不差,后期数个中央王朝都把国都发在了那边。
所以幽州的结症在于连接了北方乌桓、匈奴、鲜卑、夫余、秽貊等外族,由于这些胡人的经常入侵,导致幽州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这才是幽州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所以要振兴幽州必须解决掉外族的问题,但归根结底北方异族之所以入侵也是生活上的需要。由于北方蛮族在生产力方面远远落后于南方的汉族,所以他们在生活上对于汉族资源有着很大的需求,他们自身无法弥补,只好通过武力夺取,君不见蛮族来了,每次抢的最多的都是锅碗瓢盆。
而在这个问题刘虞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威信解决的是很成功的,他在威服北方胡人之后,同时施以恩惠,开放上谷和胡人贸易,不仅解决了胡人对于生活物资的需求问题,还大大的增加了幽州的收入。
可刘虞能威服异族,但不代表能压制公孙瓒。
公孙瓒本身就是野心勃勃之辈,当年刘虞成为幽州牧后就已经开始把刘虞视为自己的威胁,甚至不惜劫杀胡人的使者,把个人的利益放在整个幽州的安全之上。
后来董卓更是在升迁刘虞为大司马的同时以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封为蓟侯,来制衡刘虞。
刘虞在直接拒绝韩馥、袁绍的拥立之后,对于当时朝廷是忧心忡忡,于是选派掾右北平田畴、从事鲜于银冒险秘密前往长安。献帝早想东归,见了田畴等人非常高兴。当时刘虞的儿子刘和任侍中,因此派刘和偷偷地潜出武关,要他告知刘虞领兵接驾,将献帝迎回洛阳。
刘和半路上经过南阳,把这件事情和袁术说了,结果被别有用心的袁术直接扣留,袁术另派使者告诉刘虞希望一同发兵西行。刘虞就派几千骑兵来接刘和一道儿去奉接天子,而袁术居然不放刘和。
当初公孙瓒知道这件事情后就认为袁术奸诈。毕竟如果袁术准备和刘虞一同讨伐董卓,迎回天子的话只需要派个使者和刘和一起过来就可以来,根本不需要留下刘和。所以公孙瓒一再劝刘虞不要发兵,但刘虞爱子心切根本不听。
公孙瓒害怕他劝阻刘虞出兵的事被袁术知道而被他怨恨,也派遣他的堂弟公孙越,带领数千骑兵去袁术那里,以便与袁绍结为友好,暗地里又让袁术将刘和抓起来,夺了他的兵权。
但这件事情被刘虞知道了,袁术又是扣押住刘和不放,从此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裂痕更深了。刘和则后来偷偷的从袁术那边逃了出来,但经过冀州的时候再次被袁绍扣押。
公孙瓒不想屈于刘虞之下,但无奈刘虞在幽州的威信太高了,所以迫不得已开始另谋出路。当时袁绍联系公孙瓒希望和他共谋韩馥的冀州,公孙瓒是一拍即合,立刻就以讨伐董卓之名率军南下,准备消灭韩馥,夺取冀州,并且在安平大胜韩馥。
但公孙瓒的努力却最终给袁绍做了嫁衣,韩馥在公孙瓒和袁绍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选择了屈服,把冀州让给了袁绍,公孙瓒什么都没捞到。
后来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越更是因为攻打袁绍所任命的豫州刺史周昂战死,公孙瓒逐渐把矛头转向了袁绍,但当时青州、徐州黄巾军作乱,青州刺史焦和病逝,公孙瓒就把青州也作为了自己的目标。
经过两度大战,公孙瓒基本把青州、徐州的黄巾军驱逐或消灭,公孙瓒军士气也因此大盛,公孙瓒干脆就趁机讨伐袁绍,夺取冀州。
;
………………………………
第022章 界桥之战
公孙瓒为了向袁绍复仇,进军界桥,同时他向朝廷上书称述袁绍十大罪,把袁绍从头到脚数落了一遍,任命自己麾下严纲为冀州州牧,田楷为青州州牧,单经为兖州州牧,同时还为他们配备了相应的官吏。
袁绍亦屯军广川县,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公孙瓒任命严纲领冀州,田楷领青州,这两州都是公孙瓒的目标,所以不难理解,但为什么要以单经领八竿子打不着的兖州呢?
这点原因也很简单。本来兖州刺史刘岱和袁绍、公孙瓒关系都很好,但他最终在程昱劝说下选择了站在袁绍一边,而公孙瓒先前就曾经威胁过刘岱,只要他选择帮助袁绍,等公孙瓒消灭袁绍后,那下一个目标就是他。而且刘岱后来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丧命,兖州也成为了无主之地,所以兖州自然而然也成为了公孙瓒的目标。
历史上公孙瓒在大胜青州、徐州黄巾军后,已经拥有了主动权,想打就打,想和就和。然而公孙瓒却立刻发动对袁绍的作战,这并不是一个轻率的举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因为公孙瓒和袁绍都处于河北之地,两者的利益根本就无法调和,公孙瓒本来就已经在最北方的幽州了,想再进一步必然要南下,幽州南面就主要就是冀州。
公孙瓒和袁绍的矛盾早晚会爆发,他们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袁绍知道这一点,公孙瓒也知道这一点。对于他们二人而言,既然战争早晚躲不掉,那么开战的时机就非常重要了,而当时对于公孙瓒而言就是一个消灭袁绍的大好良机。
对于公孙瓒而言,他刚刚大胜了青州、徐州的黄巾军,士气正旺,军事力量正在巅峰。相反,袁绍是刚刚夺取了韩馥的冀州,立足未稳,而且在道义上的袁绍作为盟主不仅夺走了自己麾下的地盘,还进攻自己弟弟的部下,最终导致了公孙越的死亡,也给公孙瓒讨伐袁绍足够的理由。
从长远来看,袁绍作为联军盟主,威名远扬,占据了丰饶的冀州后,得到了大批的人才,可以预见的会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河北最强的势力;而公孙瓒则受制于刘虞,虽然现在拥有强大的军力,但已经很难进一步的发展。只要公孙瓒错过了这次机会,袁绍的实力只会越来起强,最终公孙瓒会完全抵挡不住。
所以这一仗袁绍不想打,而公孙瓒急着打。
但这并不意味公孙瓒就会一定赢了。当时作为守卫一方的袁绍虽然军力表面上弱于公孙瓒,但作为冀州之主,联军盟主,袁绍麾下是有足够兵力的,两者整体实力仍然在一个水平上。
公孙瓒挟大胜黄巾之威而来,袁绍又是新夺冀州,根基不稳,州内不少郡县都背叛袁绍而投向公孙瓒,黑山军首领张燕派部将杜长等人为公孙瓒助阵。当时双方兵力相差不大,但公孙瓒麾下士卒常年征战,要在战力上强于袁绍,局势对于袁绍比较不利。
公孙瓒以三万余步兵排列成方阵,将骑兵在两翼,左右各五千余人,他的白马义从做为中坚,也分作两个校,左仆射右,右仆射左,公孙瓒军旗帜镗甲,光照天地,兵势十分强盛。
袁绍令麴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千张为掩护,他本人则统领步兵数万在后。麴义和他的部下长期在凉州作战,非常熟悉羌族的战斗,麾下士卒都是骁勇精锐。
公孙瓒见袁绍兵少,就直接下令骑兵发起冲锋,践踏敌阵,意图一鼓作气消灭敌军。而麴义的士兵镇静地俯伏在盾牌下,待公孙瓒的骑兵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跳跃而起,大叫着勇往直前砍杀过去;与此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向公孙瓒的骑兵射去,声音就像打雷一样,被射中的敌人纷纷倒下。
公孙瓒的军队遭到了这样的打击,全军陷入一片混乱,骑兵、步兵都争相逃命。麴义的军队则越战越勇,临阵斩杀了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获得敌人首级千余人,又乘胜追到界桥。
公孙瓒收聚部队在界桥又和麴义大战一场,但再次被麴义打败了。麴义一直追击到公孙瓒的驻营地,甚至攻占了军营的旗门,营中其他的人都畏惧麴义溃散逃跑。
袁绍命令部队追击敌人,自己缓缓而进,随身只带着强弩数十张,持戟卫士百多人。在距离界桥十余里处,听说前方已经获胜,就下马卸鞍,稍事休息。这时公孙瓒部逃散的骑兵二千多突然出现,重重围住了袁绍,箭如雨下。别驾田丰扶着袁绍,要他退入一堵矮墙里,袁绍猛地将头盔扔到地上,说:“大丈夫应当上前战死,怎么反而逃进墙里面呢,这样难道就能活命吗!”
于是袁绍催促强弩手应战,杀伤了公孙瓒的不少骑兵,公孙瓒的部队没有认出袁绍,也渐渐后退。过了一会儿,麴义领兵来迎袁绍,公孙瓒的骑兵这才彻底撤走了。
就此,界桥之战以袁绍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在这一战中,公孙瓒明显有些轻敌,太过于小看了袁绍、麴义部队的战斗力,当年麴义就曾经击败过自己的旧主韩馥,可惜公孙瓒还是没怎么把他放在眼里,最终自讨苦吃。
而作为袁绍军的最大功臣,麴义可以说是战绩辉煌,先是以不到两千人的部队打开了敌军的缺口,打乱了敌军的阵营,为袁绍大军的胜利奠定了根基。而后更是在界桥再次打败了公孙瓒,摧毁了公孙瓒反击的势头,进一步追击到敌军大营,拔走了牙门,彻底的扑灭了敌军的士气。
可以说没有麴义就没有袁绍这一仗的胜利。
而公孙瓒在输掉界桥之战后,已经再也无力消灭袁绍,这一仗公孙瓒军队强盛的士气被打掉了,袁绍的军队已经不在畏惧公孙瓒,公孙瓒已经失去了对抗袁绍最重要的军力优势,两者强弱开始调转。
但在这一战中,袁绍也打击到了黑山军势力,两者亦开始结仇。
;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