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刘岱更是不听鲍信的建议强行出兵讨伐黄巾军,兵败身死。
陶谦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他干过很多大事,但个人缺点也多。
历史上陶谦在徐州平定过黄巾军,实行过屯田,也组织过反李联军,还和公孙瓒、袁术联盟对抗袁绍、曹操,后来也将自己的势力向豫州和扬州扩散,并不是没有野心的。
但与此同时,陶谦也有一点嫌贫爱富,亲任小人,排斥良善,还不让自己的儿子们进入仕途,最终在死前拱手把徐州让给了刘备。
陶谦是一名官僚和诸侯的结合体,一方面他为朝廷尽心尽力,另一方面自己也是争夺天下,但说他有野望吧,他又从一开始就没有让自己儿子们继承徐州的意思。
而三国历史上是不是陶谦杀了曹嵩,这也是迷雾重重。
王匡是东汉末年的河内太守,最初讨伐董卓的诸侯之一,对于盟主袁绍基本是唯命是从,是少数接受袁绍命令的诸侯之一。但后来他的主力部队被董卓打的基本全军覆没,他不得已返乡招募兵马,很快又获得数千名强悍又勇猛的兵卒,东山再起的王匡转而与张邈商讨双方的盟约。
在讨伐董卓期间,王匡为了稳固后方,提升自己的威严,收集物资对抗董卓,在河内采取了压榨的举措,拷打被抓来的官民,交出钱财或物资用来赎罪,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后来董卓派遣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朝廷重臣游说袁绍,但袁绍拒绝谈判,要王匡把他们处死,其中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他于是在狱中寄书给王匡,并在书信中批判王匡,同时请托王匡在自己死后,要多多照料被遗留下的二位儿子。王匡读完胡母班的书信后,抱起胡母班的二位儿子而开始哭泣,但最终仍然杀死了胡母班。
这事也使得胡母班的亲属对于王匡很不满,于是他们联合了曹操共同讨伐王匡,王匡因此命丧黄泉。
张杨在历史上实行奉天子的策略,白白的失去了掌控天子号令天下的机会,而他对于天子的忠诚,对于朝廷的维护不但没能换回任何东西,反而使得部下离心,董承、董昭相继弃他而选择更有野心的曹操。
张杨后来为了好朋友吕布两肋插刀,出兵东市作为吕布的远援,支持吕布在徐州对抗曹操,其结果却被因此部下所杀。
历史上刘虞、韩馥、刘岱、陶谦、张杨、王匡等诸侯都是效忠于朝廷,效忠于大汉,他们的权力也是直接来源于朝廷,但随着董卓之乱以后,世道已经改变,朝廷的威严已经不再,群雄逐鹿,有能者居之。
他们没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在旧的官僚时代,官员们的权力和地位都是来自于朝廷,来自于天子,所以他们必须效忠于中央,否则就会失去这一切,但到了东汉末年,诸侯的时代来临了,朝廷已经无法管理地方了,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
在这个时候,天子虽然还是大义的存在,但已经没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控制天下,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道具,此时在为天子效命已经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了。
权力也好,地位也罢,在乱世里真正需要靠的还是自己手中的刀剑,自己麾下的军团。
中央朝廷的衰落后,新的诸侯时代已经来临,旧官僚时代的结束了。
;
………………………………
第027章 黑山军之乱 上
初平四年(193)刘虞和公孙瓒干戈相向,幽州处于一片空虚之境,可以说是袁绍夺取幽州的一个大好时机,但世事无常,此时的袁绍却也是自身难保,无瑕北上。
当时袁绍后方出现叛乱,魏郡袁绍军兵变联合黑山军把袁绍的老巢、冀州的州府邺城攻陷了,袁绍的大军已经无家可归,此时袁绍不要说去夺取幽州了,公孙瓒不来找袁绍的茬子已经是万幸了。
在黄巾大起义失败后,农民起义并没有被彻底的镇压,仍然有数十路义军存在,其中后世比较出名的分别是白波军和黑山军两路。
历史上白波军甚至一度击败了董卓的女婿牛辅,逼迫董卓起了迁都的心思,而黑山军也是不遑多让。
在张角三兄弟死后,冀州当时只留存了两路较大的黄巾军,分别是以张牛角为首的张牛角部和以褚燕为首的褚燕部,后来两者合流,褚燕推举张牛角为首领,在北方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这也是黑山军的雏形。
张牛角是博陵(今河北蠡县)人,在黄巾之乱时,自称将军,聚众作乱,而褚燕和赵云是老乡,都是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
但后来张牛角在进兵攻打瘿陶(今河北宁晋县)时,被流箭射中,身受重伤,他在临死之际命令他的部下尊奉褚燕为首领。
于是在张牛角死后,众人一起拥戴褚燕为首领,褚燕为了报答张牛角的大恩,遂改姓张,褚燕也就是后来的张燕。张燕也就成为了黑山军的新一代首领。
张燕因身轻如燕,又骁勇善战,所以军中都称他为“飞燕”。后来张燕的部队不断壮大,与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地叛匪互相联络,叛匪中的小头领孙轻、王当等人,都带着部众归附到张燕麾下,张燕部众发展到近百万人,号称“黑山军”。
当时黄河以北的各郡、县都不断受到黑山军的侵扰,可是朝廷却无力派兵围剿。于是,张燕趁机派使者到京城洛阳,上书朝廷请求归降,实质上是要挟朝廷承认其地位。但当时大汉多灾多难,已经无法集中力量讨伐张燕,于是汉灵帝也借助这个机会任命张燕为平难中郎将,将其归于朝廷的管辖之下,使他管理黄河以北山区的行政及治安事务,每年可以向朝廷推荐孝廉,并派遣计吏到洛阳去汇报。
但朝廷的安抚政策并没有能彻底的解决黑山军问题,张燕仍然是狼子野心,他在获得官位后并没有老实下来,而是渐渐的率军进犯司隶河内郡,而当时河内郡是京都洛阳的门户,其南方就是洛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后来朝廷为了阻止黑山军的进一步南侵,任命朱儁为河内太守,朱儁在担任河内太守期间率领家兵成功的击退了张燕,守卫了洛阳,这才把张燕的气焰打击了下去。
尽管历史上张燕有进犯朝廷的意图,但朝廷可能是实在是有心无力,少一事总比多一事好,加上张燕在河内被朱儁击退,没有成功,所以灵帝后来并没有怎么处罚张燕。
黑山军就这样被朝廷默认成为了一方割据势力。
历史上黑山军、白波军以及其他的黄巾余党都是主要是由张角死亡后、原黄巾大起义失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不少人都是原黄巾军的的将领和部下。
而这些人也借助着黄巾军之名再次反叛,流窜四方。
而另一方面,黑山军等黄巾余党虽然和原来的黄巾军组织虽然表面上是一脉相承,但他们在实质上已经完全不同。
张角所建立的黄巾军是太平道为基础,政教军合一,非常严密规范的组织,以张角所在的冀州为核心,在全国各地有着大大小小的三十六方,其中宗教色彩是非常浓厚的,有着自己的教义、信仰和目标。
而黑山军和其他的黄巾余党则截然不同,他们虽然有着挂着黄巾军之名,但本质上已经开始和张角所成立的太平道脱离了关系,基本失去了宗教的颜色,分散在各地,以各自的首领为核心。
当时这些黄巾余党的领袖基本都出身贫寒,其名号都往往源于其个人行为的某项特征,谓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谓轻捷者为张飞燕,谓声大者为张雷公,其饶须者则自称于羝根,其眼大者自称李大目。
所以说黑山军虽然传承于张角所创立的黄巾军,但已经完全和普通的农民起义区别不大,基本是为了生活而反抗,而不在拥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组织上也是非常的分散,虽然各地义军都打着黄巾之名,但已经不在以太平道为先,相互之间更为接近为松散的同盟。
黄巾余党们继承的只有黄巾之名,而无黄巾之实。
历史上“黑山军”这个名称应该和其活动范围有所关系的。
黑山军的主要活动范围是活动区域是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等地太行山脉的诸山谷之中,地跨冀州、司隶,其中黑山在太行山脉的南端,这可能就是现在“黑山军”名称的由来。
而“黑山军”这个称呼什么时候出现的,现在已经无法准确的确认了,没有足够的资料表明是张牛角还是张燕先打出来。
而历史上黑山军会放弃黄巾军的称号,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和其他的黄巾余党有所区别,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觉得黄巾军未来不理想,所以就改名摆脱和黄巾军的关系。
而且后来张燕准备归顺朝廷,请求封号。在这种情况下,张燕等人也不可能在顶着黄巾逆贼的称呼来引起灵帝和朝廷内大臣的怨气,所以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去黄巾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从这方面来说,最初打出“黑山军”称号更可能是张燕,而不是张牛角,毕竟张牛角活着的时候虽然势力已经不小,但真正把黑山军发扬光大的还是张飞燕。
;
………………………………
第028章 黑山军之乱 下
初平元年(190年),在东郡太守桥瑁号召下,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拉起了乱世的开端,当时张燕也带着他的部队与各路诸侯结盟,加入了讨伐董卓的大军之中。
董卓之乱后,青州刺史焦和也决定联合其他诸侯讨伐董卓,但由于他抽调了过多的部队,导致青州空虚,被黄巾军余党趁机而入,结果焦和的军队还没渡过黄河,青州已经大乱,焦和被迫回转镇压黄巾贼。
但焦和贪生怕死,在优势军力下反而被黄巾贼们牵着鼻子走,弄的原本富饶的青州变得一塌糊涂。焦和病逝后,青州无主,青州、徐州的黄巾贼更是肆无忌惮,准备进入冀州和黑山军汇合。
当时青州、徐州的黄巾据记载人数多达三十万,势力庞大,但没想到公孙瓒突然插了一杆子,青、徐二州的黄巾军不敌公孙瓒,损失惨重,被迫转而去往兖州,与黑山军在冀州的汇合未能完成。
所以在历史上黑山军虽然最终和公孙瓒是盟友关系,但一开始双方是有点仇怨的。
公孙瓒虽然阻止了黑山军和青州、徐州黄巾军在冀州的汇合,但毕竟没有直接针对黑山军,相反,通过这一战,公孙瓒给黑山军展现出自身了强大的实力。
当然这仅仅是黑山军决定和公孙瓒、袁术等人联合共同对抗袁绍、曹操等人的原因之一。
历史上袁绍作为反董联军的盟主,不仅没能完成反董大业,反而夺取盟友的地盘,拖自己弟弟的后腿,这时很令人不齿的。而且袁绍、曹操在对抗董卓的过程中表现的也是非常不给力,曹操就不说了,在汴水之战中都被徐荣虐成了什么样子,而袁绍作为盟主,麾下的大军也在河阳津一带被董卓打的几乎全军覆没。
相比之下,袁术和公孙瓒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实力就强太多了。袁术麾下大将孙坚先是击败了胡轸和吕布的讨伐军,还把董卓麾下将领华雄枭首示众,然后在先帝陵墓一带更是击败了董卓亲自率领的西凉主力军,最终还攻下由吕布守卫的旧都洛阳。如果不是袁绍派周昂攻击了孙坚的后方,甚至袁术和孙坚都可能直接打到长安。
而公孙瓒直接击溃了黑山军的盟友青州、徐州的黄巾军,其实力更是一目了然。
在实力对比方面,直观来看,袁术、公孙瓒的实力是更占上风的,一开始袁绍、曹操等人并没有显得很强大。
但这些并不是黑山军选择公孙瓒、袁术的根本原因,张燕会带领黑山军会帮助公孙瓒、袁术对抗袁绍、曹操,还是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有着莫大的关联。
在历史上黑山军作为黄巾军的余党其主要活动范围也在冀州一带,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把冀州作为了自己的主要目标,袁绍成为冀州牧后,由于地盘离得近,所以袁绍不仅是公孙瓒的主要敌人,也是黑山军的首要大敌,相比之下黑山军在幽州的势力不大,和公孙瓒没有冲突。
兖州的情况也类似,早先于毒、白绕、眭固等黑山军将领就攻入兖州东郡,但曹操出兵将其击退,就此和黑山军就结下了仇怨。后来黑山军和青州、徐州黄巾军在冀州汇合失败后,开始大规模转入兖州,把兖州也弄的一团糟,兖州刺史刘岱为了讨伐黄巾军而战死,更是大大鼓舞了黑山军和黄巾军的士气。
但曹操成为兖州牧后,逐渐把兖州的黄巾军逼到了绝路,青、徐二州的黄巾军迫于生计向曹操投降,其中精锐还被曹操收编为了“青州兵”。
所以后来黑山军相继派军支援公孙瓒讨伐袁绍,袁术讨伐曹操,但都没有取得胜利,相反自己损失不小。
但黑山军没有放弃,尤其是对离自己近在咫尺的冀州。
初平四年(193)由于后方刘虞的威胁,公孙瓒在太仆赵岐的调节下向袁绍求和,袁绍和公孙瓒暂时停战,袁绍于是南下薄落津,并且全军大开庆功宴,祝贺对公孙瓒取得了胜利。
然而就在此时魏郡发生兵变,造反的兵士和黑山军将领于毒等人会合后占领了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并且杀害了太守栗成。这个消息传来之后,全军震惊,特别是那些家属在邺城的,一个个忧心忡忡,大惊失色,甚至有的人站起来直接放声大哭,但袁绍却容貌自若,不改平时的风度,就像其家眷没有在邺城一样。
看到首领袁绍镇定自若,其他人也最终慢慢的稳定了下来。
当时整个邺城中有十多支黑山军的部队,其中有一个叫陶升的人,自称“平汉将军”,独自反叛其他的贼人,他率领部众从西面翻过城墙入城,封闭了郡府,将辎重装上车,用车子将袁绍一家和其他家住冀州城的官员的家人亲自护送到了斥丘。袁绍随即率大军进驻斥丘,并且任命陶升为建义中郎将。
袁绍就此拉开了对黑山军反击的号角,后来在讨伐张燕时吕布也来投靠袁绍,为袁绍军平添了一大战力。
同年六月,袁绍于是发兵进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谷口,攻打于毒,仅仅围攻五天,就打败了于毒,杀死了于毒及其部众一万多人。接着袁绍沿着鹿肠山向北进攻左髭丈八等其他贼人,将他们全部消灭。又攻打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人,再次斩杀好几万,将他们的营垒全部摧毁。
接着袁绍联合吕布等人与黑山军的首领张燕展开了激战,当时张燕联合了匈奴屠各部四营、雁门乌桓等外族,自己麾下也有有几万精兵、几千骑兵,实力并不弱小。袁绍和其在常山交战,双方连续打了十多天,由于吕布等人的勇猛,张燕的军队死伤很多,袁绍军占据了上风。
但经过长期的作战袁绍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而且吕布也是怀有异心,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袁绍和张燕各自退兵。
经过这一仗,袁绍沉重的打击了黑山军势力,对于冀州的控制力也是大为加强,但由于黑山军主要在山区活动,经过张燕常年历练实力也不弱,所以袁绍没能彻底消灭黑山军,黑山军对于袁绍的威胁依然存在。
;
………………………………
第029章 臧洪和张超
兴平元年(194)曹操率军第二次讨伐徐州,张邈因为袁绍之故决定背叛曹操迎接吕布,一度把曹操逼到绝境,差一点就夺走了兖州,曹操也就这样不明不白的为袁绍背了一口黑锅。
但历史总是公平的,很快也轮到袁绍为曹操背锅了,而这口锅的故事则要从臧洪说起了。
臧洪字子源,是广陵射阳人。其父亲臧旻历任使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守、太原太守等官职,在任官期间很有声誉。曾平定会稽妖贼许昭的叛乱。
在臧洪十五岁那年,因为他父亲臧旻对国家有功劳,他因此任命为董子郎。臧洪在太学里也很有名气的。而且他的体貌魁梧与平常人不一样,后来他被举荐孝廉当了郎官。正好遇到遴选三署郎官补任县长,于是琅邪人赵昱担任了莒县县长,东莱人刘繇成为了下邑县县长,东海人王朗被任命为菑丘县长,臧洪则当即任丘县县长。
灵帝末年,臧洪弃官回家,广陵太守张超任命他做了功曹。这时董卓杀死少帝,改立献帝作为傀儡,想夺取汉室天下,于是臧洪对张超说:“太守历代受皇室的大恩,兄弟几个都是大郡的长官,现在王室危在旦夕,贼臣未被枭首示众,这正是天下义士报效皇室的大好时机啊!如今您所在的郡还未遭战乱之苦,吏民都很富足,如果您一擂战鼓,马上会有很多人前来响应。用这支军队去诛灭国贼,为天下除害,这正是义士的表现啊。”
张超赞同他的意见,并且与臧洪一起西行到陈留去见他的兄长张邈,商议起兵之事。当时桥瑁也发出公告借助三公的名义要求各地诸侯豪杰起兵反董,所以张邈早有此意,于是两军在酸枣会合。
如果说三国历史上曹操是最早的起兵反董之人,那么臧洪可能就是关东联军最早的发起者。
当时张邈对张超说:“闻知弟弟为郡守,教化人民施威施恩,并不都是自己作主,而是因为重用了臧洪,臧洪是什么人啊?”张超说:“臧洪是海内的一个奇人,才略智谋比我还强呢,我很器重他。”张邈看到弟弟这么说立刻会见了臧洪,与他叙谈,深感惊讶。于是又将他介绍给兖州刘公山(刘岱)、豫州孔公绪(孔伷),他们与臧洪也都彼此引为知己,成了好朋友。
后来各地的诸侯都在酸枣聚集、豪杰们就设一个坛场,准备每人都发誓愿,永结同好,共伐董卓。当时各州郡的长官都互相推让,谁也不肯第一个上坛,后来他们一致推举了臧洪。
而臧洪作为一名功曹毫不推辞,面不改色的就登上了祭坛,他拿着承盘,歃血发誓说:“汉室不幸,朝纲混乱,贼臣董卓,乘战难危害国家,危及皇帝,虐杀百姓,大有侵吞国家政权,让天下归其所有的野心。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等人,组成义兵,共赴国难。今天一起发誓的人,都应齐心协力,贡献为臣的一份力,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不心怀二意。如果谁违背盟约,不但他自身性命难保,还会祸及他的子嗣宗族。皇天在上,祖宗有灵,请仔细地看着!”
臧洪宣誓时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听了他的誓词的人,即使是地位最低下的士兵、仆人,也都激动起来,人人都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极大的鼓舞了联军的士气。
酸枣会盟中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地位最高,除此之外还有数名郡守、国相,包括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济北相鲍信、山阳太守袁遗在内,曹操则在张邈麾下,但后来据《资治通鉴》记载孔伷移兵屯于颍川。
历史上酸枣会盟声势最为浩大,在讨伐董卓的三路大军中诸侯最多,实力也是最强,《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就是以此为原型,但恰恰是这一路诸侯在讨伐战中表现最差。
前期只有曹操曾经趁董卓迁都之际出兵讨伐,但结局却是惨败而归,酸枣诸侯们看到西凉军强大的战力之后,都有所畏惧,所以互相推脱,导致各路人马尚未决定谁先出战,就因为粮食吃光而作鸟兽散。
而臧洪看到了这种情况也只能无奈的苦笑。
而后袁绍的大军因为缺少兵粮也是步步维艰,只有袁术一路大军孤军奋战,但没想到袁术麾下大将孙坚三战三捷,夺回了洛阳和玉玺,但袁绍作为盟主却抢走了自己盟友韩馥的冀州,甚至看不得自己弟弟袁术取得成功,另派人夺走了孙坚的官职和地盘,导致反董大业陷入停滞。
为了维护朝廷,保卫天子,张超等人就开始把希望放在了当时威望最高的幽州牧刘虞身上,张超派臧洪到幽州和大司马刘虞处商议对策,此时刘虞和他麾下大将公孙瓒是矛盾重重,已经完全形同陌路。
臧洪到达河间国时,恰逢袁绍与公孙瓒交战,臧洪无法通过,没能完成使命。恰好袁绍也在那里,袁绍见到臧洪后也很器重他的才能,并且屈尊与臧洪结交,两人不管在不在一起都是好友。
后来适逢青州刺史焦和去世,袁绍于是就让臧洪统领青州,以抚慰那里的百姓。臧洪在青州任职二年,政绩斐然,州里强盗纷纷离去。
但后来袁绍军在巨马水惨败给了公孙瓒,公孙瓒趁机南下,再次攻入青州,青州重新陷入一片混乱,并派遣自己麾下早已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揩占有齐地。而且当时兖州也发生了动荡,曹操和吕布在此大打出手,袁绍很佩服臧洪的才干,于是就派他去担任东郡太守一职,治理东武阳。
历史上臧洪在成为袁绍部下后,得到了重用,地位甚至都不比旧主张超低,但这不代表他就忘了张超对他对知遇之恩,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