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属性:领导力(b-)公孙瓒尽管成功的打败了刘虞控制了幽州,但他从各方面表现来看算不上优秀的领导
统率(a-)历史上公孙瓒在攻防两方面都有很高的军事成就,同时擅长大规模骑兵作战和城池防卫战
政治(c)在管理幽州时表现的水准只能糟糕来形容
武力(a-)公孙瓒在领军作战时勇往直前,个人武力水平不低
总评(a)历史上公孙瓒最强盛的时期也占有幽州、青州和冀州的渤海郡,是三国时期有数的大诸侯。
别名(称号):伯珪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诸侯
官职:中郎将,奋武将军,前将军
封爵:易侯,蓟侯
家庭出身:北方大族
生卒:---199
出生地: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
主要社会关系:儿子公孙续
主要经历:
年-188年师从卢植,后参与了镇压张纯、张举以及乌恒的叛乱,战功卓越
188年-190年刘虞成为幽州牧,两人渐渐不和,公孙瓒后被任命为奋武将军,封为蓟侯
190年-193年东光南大破黄巾军,联合袁术、陶谦与袁绍展开多次大战,后消灭了刘虞,得到了幽州,势力达到了顶峰
193年-199年幽州多处反叛,自己也再次惨败了麴义,最终在易京被袁绍所包围,兵败自杀
总结:公孙瓒后世名声不小,但严格来说他的所作所为是配不上的。
;
………………………………
第040章 一统北方
历史上袁绍一统北方,先是取代韩馥成为冀州之主,然后基本按照沮授“冀州对”中的策略,以幽州、青州、并州为目标,力求消灭公孙瓒、黑山军和黄巾军余党,然后再联合北方的游牧民族,最终完全一统北方的大业。
袁绍在另立失败后,感到自身的生命线被他人控制在手里,在军事上很难有所作为,于是在逢纪的建议下开始谋求冀州。当时冀州牧韩馥已经被自己的部下麴义所击败,而袁绍听从逢纪的建议派人秘密联络公孙瓒,诱其南下夺取冀州,然后再派有口才的使节给韩馥指明道路,让其让出冀州。
公孙瓒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进入冀州,而韩馥抵挡不住,此时袁绍也返回延津,和麴义、公孙瓒等人遥相呼应,最终韩馥在外界的巨大压力下被袁绍的使者荀谌、辛评、郭图、高干等人说服,把冀州让给了袁绍。
就这样袁绍迈出了他一统北方的第一步,成为了冀州之主。
袁绍获得北方的第二个大州则是青州,在青州刺史焦和死去后,袁绍任命了臧洪担任青州刺史,安抚百姓,后来公孙瓒杀入青州,同样派自己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管理青州,后来刘备也上表孔融担领青州,一时间青州鱼龙混杂。
历史上是袁绍的长子袁谭真正的帮袁绍把青州打了下来。
袁谭开始到青州的时候,面临着很恶劣的环境,当时他手底下只有着一个平原,但却要同时对付两个刺史,其中田楷在北,孔融在南,袁谭则被夹在中间。而且据《九州春秋》记载,袁谭一开始只被袁绍任命为都督,还不是刺史,后来是曹操借助朝廷的名义任命他为青州刺史的。
但袁谭是很为袁绍争气的,他最终向北打败了田楷,将其赶回了幽州,向东进攻孔融,一直从内地打到海边,而青州因为一直没有明确的主人,战乱不修,所以在袁谭控制青州后,百姓都很欢喜拥戴他,希望袁谭能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稳定。
而袁谭成为青州刺史后,却最终因为用人不当、到处掳掠、赏罚不公而大失民心。
历史上曹操迁都之后,想自己当大将军,但袁绍不屈于曹操之下,最终逼迫曹操将大将军让给了他,不仅如此,曹操还直接将幽州、青州、冀州、并州都让袁绍监管,以安抚袁绍。
所以袁绍名义上早在建安二年(197)就已经成为北方四州之主,天下仅在天子之下的二号人物。
或许有些人觉得这些只是个虚名,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非常离谱的,大将军在东汉末年是朝廷内部可以说最大的官,地位在三公之上,当年都是什么人担任这个官职,梁冀、窦武、何进!
袁绍成为大将军后,不仅可以名正言顺的掌控朝廷,甚至有时可以直接代天子行事。而曹操把北方四州都交给袁绍监管后,不仅是承认了袁绍对于北方已经占领地区的合法性,同时也标志着袁绍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公孙瓒等人了。
历史上袁绍基本就是靠着曹操让孔融带给他的这一封诏书直接得到了并州。所以这些可不是什么虚名,而都是货真价实的利益。
但对于曹操而言,北方四州他本身就鞭长难及,让出这些他得不到的利益而安抚住袁绍,曹操不算亏,只要曹操把这段艰难的时间熬过去了,后面完全可以在慢慢来。
历史上袁绍在夺取北方的过程中,最强大的敌人就是公孙瓒。
而在一开始袁绍在与公孙瓒的对抗中毫无疑问是占据下风的,当时袁绍刚刚从盟友韩馥手中夺得冀州,把公孙瓒耍了一道,而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越也死在了袁绍任命的豫州刺史周昂手中,当时根基尚不稳的袁绍自然不愿意和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公孙瓒直接为敌,所以袁绍把直接渤海太守的职位让给了公孙瓒另一个从弟公孙范,以暂时安抚公孙瓒。
但公孙瓒不是白痴,他很明白袁绍对自己的威胁,所以公孙瓒压根没准备给袁绍机会,再消灭黄巾贼后直接讨伐袁绍,力求一举把袁绍消灭,夺得冀州。
然后公孙瓒在界桥碰上了自己一辈子的克星麴义,数战皆败,被麴义直接赶回了幽州,然后公孙瓒不甘心再次从龙凑出兵试图挽回局势,又是一次失败。公孙瓒自此已经无力在夺取袁绍的冀州,袁绍渡过了自己的危机期。
公孙瓒为了对抗袁绍等人和袁术、陶谦等人联盟,而袁术在孙坚死后派人向公孙瓒求援,最终形成了多个诸侯的大会战,公孙瓒派出刘备和单经出战,未能胜。
而后袁绍派出部将崔巨业领兵数万围攻公孙瓒的故安,不仅没有打下,反而在撤退到巨马水时被公孙瓒追到,惨败给了公孙瓒,公孙瓒也趁此大胜入侵青州,攻占了青州不少领地。袁绍和公孙瓒的战事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初平四年(193)公孙瓒消灭了刘虞,势力范围达到了顶峰。而后刘虞旧部为刘虞复仇,起兵讨伐公孙瓒,袁绍也派麴义出战,双方于兴平二年(195)在鲍丘展开大战,公孙瓒再次不敌麴义,惨败,从此丧失了主动权,完全落到了下风。
鲍丘之战后公孙瓒彻底转为守势,摆出了乌龟**,在易京死守,以图拖垮袁绍。
而袁绍军面对公孙瓒的乌龟**并没有多少办法,很长时间都没能攻下来。而在曹操迁都之后,袁绍曾经想过先消灭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曹操,但公孙瓒自大的拒绝了与袁绍和谈,袁绍最终只能先倾尽全力消灭公孙瓒。
建安四年(199)袁绍在攻城战中取得了上风,后又截获了公孙瓒的机密书信,将计就计最终打败了公孙瓒,控制了幽州,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壮举,随后袁绍笼络和北方民族关系不错的阎柔等人,以求稳定后方。
就这样袁绍花了八、九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沮授“冀州对”中的第一步。
;
………………………………
第041章 流浪的皇叔 三
历史上刘备被吕布夺走徐州之后,再次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先是屈于吕布之下,后再次被吕布所打败,直接去许昌归附
了朝廷,而当时朝廷就是曹操,曹操就是朝廷。
所以刘备就这样成为了曹操的部下。
而在曹操集团之中是有人对于刘备有意见的,认为他最终不会屈于人下,甚至要求曹操提前处理掉刘备,但曹操不仅没有听
从这些,反而对刘备加以重用,对其更为欣赏了。
为了牵制吕布,曹操任命刘备为豫州牧,还给与他兵马粮草。但后来吕布再次背叛朝廷,派高顺攻打刘备,曹操也派夏侯惇
支援,但不敌高顺,刘备守卫的沛城也最终被高顺攻破,刘备丢弃妻子狼狈逃走。
建安三年(198)刘备追随曹操讨伐吕布,吕布被逼到绝境后向曹操投降,而后来刘备以丁原、董卓等人的例子劝曹操杀死吕
布,导致吕布最终命丧黄泉,回到许昌后,曹操再次封刘备为左将军,对刘备越加看重。
历史上在刘备投靠曹操后,曹操对刘备还是很不错的,而刘备也不是一点感恩之心没有。曾经有一次刘备、关羽等人一起陪
曹操去打猎,关羽当时就劝刘备杀掉曹操,但刘备此时认为当时的曹操是要匡扶汉室的,觉得杀了他可惜,就没有答应关羽,这
事后来曹操讨伐荆州的时候关羽还提过一次。
但经历过“衣带诏”和“论英雄”事件后刘备和曹操的决裂已经不可避免。
建安四年(199),车骑将军董承得到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决心消灭曹操,但他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对付曹操的,于是他就
去找别人帮忙,当时董承就找到了刘备,希望刘备和他一起对付曹操,但皇叔一开始并没有答应。
直到有一次曹操和皇叔一起吃了一顿饭,这也是被后世久为传说的“煮酒论英雄”事情的原型。
当时曹操对刘备说到:“要数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曹操,至于袁绍那些人,一点不足为惧。”刘备当时正在吃饭,听
完后,筷子都吓得掉了下来。
恰好来了一道雷击,刘备做为掩饰,就对曹操说:“圣人云‘急雷暴风变’,确实是有原因的。一个地震的威力,就可以到
这里了!”
历史上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很简单,但背后的意义却颇为深刻。
曹操本身性格就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人,程昱要求曹操先行处理刘备,可能反而让曹操对刘备产生了兴趣,于是曹操就抱
着游戏的心态对于刘备进行了一番试探,刘备的反应则成功的瞒过了曹操,但也正是曹操的试探让刘备彻底下定了决心。
当时刘备表面上是被曹操的话吓了一跳,然后借助天雷给曹操打了个哈哈,但实际上刘备也是有着大抱负的男人,他就像程
昱所言是不甘心屈于人下的。
早在刘备小时候,他就放过豪言壮语,希望乘坐皇帝专用的羽葆盖车,而在成为徐州牧后刘备更是品尝过权力的滋味,现在
的刘备虽然他人已经不再是诸侯,但他的心还是,而曹操的一席话则唤起了刘备的野望。
而当时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把汉献帝彻底的变为了傀儡,刘协那时也已经成年了,所以希望夺回权力,而在这场政治分波
中董承则是充当了先锋军,而刘备作为汉室后裔站在天子一方那也是必然的。
当初曹操对于刘备有恩,所以刘备可能不好意思背叛曹操,但现在刘备感到曹操已经看出了自己的大志,那么曹操同学,只
好对不起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很快就重新和董承联系,加入了董承一派,相互联合决定一起对付曹操。
但刘备和董承联手之后,还没准备好对付曹操,就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当时已经穷途末路的袁术准备北上投靠自己的侄子袁谭,袁谭也有出兵接应袁术的意图,袁术去青州路上要经过徐州下邳,
曹操准备阻止此事,于是就派刘备与朱灵一起攻击袁术(注1)。
知道曹操把刘备派出去后,程昱与郭嘉立刻觉得不好,对曹操说到:“明公前日不除掉刘备,是我等不如您,但您今天向他
借兵,他必定会有异心的。”曹操听到后,也立刻后悔了,派人去追但已经晚了。
曹操派刘备拦截袁术,可能就是看到刘备原来是徐州刺史,对于徐州的情况熟悉。但毕竟刘备是怀有大志之人,而且程昱都
和曹操说过这一点,所以当初刘备的哪一吓是真的把曹操给蒙了过去,让曹操失去了对刘备的戒心,否则曹操那么精的人会让刘
备去徐州。
在《三国志·董昭传》中也记载了这件事情,当时董昭劝曹操说:“刘备英勇而志向远大,关羽、张飞作他的辅佐,恐怕刘
备的心思还真不好说啊!”结果曹操回答:“我已经答应他了。”这说明刘备有可能是主动请缨的。
刘备作为原徐州之主,自己又是准备背叛曹操,徐州人也因为曹操多次屠戮徐州对他没有什么归属感,所以让刘备回徐州,
那等于放虎归山,历史上这次曹操是百分百的决策失误。
刘备则抓住了这次机会,他在袁术死后进军下邳,杀死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让他行使太守的职责,
自己回到小沛。刘备过往在徐州声望不低,于是东海昌豨以及徐州诸郡县多归顺刘备,刘备自此有了数万兵马,再次获得了徐州
,以作为自己的根据之地,并积蓄实力作为董承等人的外援。
为了对抗曹操,刘备选择与北方的袁绍联合。而当时,袁绍已经基本一统北方,曹操为了对付袁绍不敢轻易亲自率军讨伐刘
备,于是他派司空长史沛国人刘岱、中郎将扶风人王忠率军讨伐刘备,但两人均被刘备所击败。
历史上曹操的这一次失误是非常致命的,刘备夺取徐州时正是袁绍和曹操对峙的关键时刻,而徐州和袁绍麾下的青州,曹操
控制下的兖州、豫州均相连,刘备选择在袁绍阵营后,等于曹操后院起火,所以在与袁绍决战之前,曹操一定先要把刘备解决掉
,否则刘备将成为曹操的心腹大患。
而另一方面,董承等人的小动作也终于被曹操察觉到了。
注1:此事在胡冲《吴历》中有其他的记载,并与《三国志》矛盾
;
………………………………
第042章 衣带诏
董承在历史上和汉献帝刘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他是当初中东迁时唯一一位一直追随汉献帝从长安到洛阳再到许昌的西凉军将领,一开始从长安出发的五名主要西凉军将领中,张济、郭汜在路上背叛,企图重新挟持天子,而杨定半路上被打败,从此不知所踪,杨奉在洛阳被曹操驱逐,只有董承陪献帝留到了最后。
而后来献帝还取了董承的女儿,就是董贵人,所以董承和献帝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董承本人也是毫无疑问的保皇党领袖人物。
后世董承因为衣带诏事件被认为是曹操的敌人,但董承和曹操的关系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的,历史上董承一开始投靠了张杨,并且曾经阻止曹操的军队进入洛阳,但后来也是董承给曹操写密诏让曹操去的洛阳,最终使得曹操成功挟天子而令诸侯。
所以董承和曹操是有一段蜜月期的,在曹操执政后,董承逐渐升官被封为车骑将军,并得以开府,而在将军的序列中,其地位已经仅次于当时的大将军袁绍。
这时的董承已经是皇党之中毫无疑问的首领之一。
历史上关于董承的身世一共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认为他是前董太后的亲族,这个说法主要出于裴松之,他在注中直接写到“臣松之案: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於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但关于这一点没有其他的具体材料支持。
而第二种说法认为董承是董卓的亲族,毕竟董承是西凉军出身,而且也姓董,所以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他和董卓之间的关系。
但这一点也是以猜测居多,没有历史材料的支持。
第三种则是认为董承和董卓、董太后关系都不大。
关于这三种说法,莫哀一是,没有定论。
“衣带诏”事件虽然因为皇叔的缘故在后世非常出名,但实际上那时刘备真的只是一个配角,主角是董承和献帝。
历史上这次事件的起因是献帝和董承等人的夺权。自曹操迁都之后,朝廷大权都被曹操所掌控,他罢免了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献帝又变成了一个傀儡,而当时献帝已经成年了,不再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了,而是二十岁左右的热血青年,所以献帝已经不想再做别人的棋子和傀儡了,他想夺回自己应有的权力。
但许昌是曹操的许昌,在这里献帝缺乏力量,直到建安四年(199)董承成为了车骑将军,获得了开府的权力,这时献帝刘协才有了对抗曹操的可能。
而对于董承而言,消灭曹操是一个他无法拒绝的诱惑,董承当时已经是车骑将军了,同时还是外戚,如果再进一步就是大将军,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董承只要成功了,他就是下一个梁冀、窦武、何进!将位极人臣,站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顶点。
所以在献帝把藏在衣袋中的密诏交给董承之后,他毫不犹豫的干了!
董承当时虽然已经开府,但仅仅凭他一个人还是对付不了曹操,于是他开始拉拢其他人,包括了左将军刘备、偏将军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等人。其中刘备和王子服是比较关键的人物。
当时董承拉拢王子服说道:“郭汜曾以几百兵力击败李傕数万人,所以现在就看你与我是否同心了!吕不韦有了子楚之后得以富贵,现在我和你也能这样。”
而王子服恐惧,就连忙推辞:“我惊恐而不敢当,且兵力不足。”董承回应说:“若成功杀死曹操,就能得到他雄厚的兵力,难道还不够吗?”王子服又问:“在京师有办事的人吗?”董承答道:“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都是我的心腹。”双方于是定下密谋。
而刘备一开始并没有答应此事,但后来曹操说天下就只有刘备和他算英雄,刘备惊恐之下随即加入其中,而后还没来得及发动刘备就被曹操派去对付袁术,遂背叛曹操,夺取了徐州。
在刘备夺走徐州后,曹操派人讨伐刘备失败,外部有着袁绍和刘备等人相威胁,形势对于董承等人比较有利。
但在建安五年(200)正月董承等密谋诛杀曹操的事情泄露,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以及董承的女儿董贵人皆为曹操所杀。当时董贵人已经有了身孕,汉献帝数次为她向曹操求情,但最终曹操还是下令将其杀死。
曹操在当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外部有袁绍、刘备相威胁,内部有董承等人密谋作乱,而曹操在知道后当机立断,剪除了内部一大隐忧,否则董承在曹操和袁绍对峙之时发动叛乱,极可能会让曹操功亏一篑。
但这件事情仍然有着很恶劣的影响,此事标志着曹操和献帝的关系公开恶化,在这件事情之前,虽然曹操是实际上把天子作为傀儡,但天子没意见,大家也不能说什么,而这个事情后,曹操和天子间恶劣的关系就表露在了天下人面前,让所有人都知道了天子是希望夺回自己的权力,而不喜欢曹操的。
这对于曹操的声望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在天下人心中的形象直接从奉天子的大功臣变为了挟天子的野心家,激起了很多正统人士对于曹操的不满。
另一方面这件事情也使得刘协对于自己目前的情况有了明确的认识,其后刘协在很长时间内都老实了不少。
在“衣带诏”事件发生之后,曹操知道刘备也参与其中,于是下定了决心讨伐刘备,最终在徐州把刘备击败,俘虏了刘备的家眷,刘备和张飞逃往北方投靠袁绍,关羽则选择向曹操投降。
而后袁绍大军压境,中原大陆上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即将迎来一场决战。
;
………………………………
第043章 袁本初之野望
公元一世纪末,袁绍虽然以统一北方之为主要目标,但除此之外袁绍并不是毫无动作,相反,袁绍出于自身的利益,为了制衡对他具有威胁的诸侯,在中原大陆上也布下了许多的棋子。
早在初平二年(191),袁绍为了阻止自己弟弟袁术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在袁术麾下豫州刺史孙坚讨伐董卓时,另派周昂为豫州刺史,带兵夺取了孙坚的屯兵地阳城,迫使孙坚中断了对董卓的攻势,这也是袁绍、袁术彻底决裂的导火索,此后两兄弟公开对立,拉帮结派。
后来袁术派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越帮助孙坚讨伐周昂,公孙越中流矢而死,给袁绍和公孙瓒的关系也蒙上了一层阴影,周昂则最终不敌孙坚,被击退。
除了豫州之外,袁绍、袁术两兄弟在扬州的争夺也颇为激烈。周昂的兄长周昕就是扬州丹杨太守,在袁术被袁曹联军击败退往扬州后,袁术曾经派出吴景讨伐周昂,从其手中夺走了丹杨。
据《英雄记》记载,袁绍曾经在前扬州刺史陈温死后,任命其从兄山阳太守袁遗,但袁遗被袁术击败,在逃往北方的路上被士卒所杀害。
由于袁绍主要的势力在北方,和中原与南方距离遥远,所以经常力所不及,无法和近在咫尺的袁术相对抗,其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