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而袁绍的主要谋士郭图则坚持要先攻曹操营寨。张郃继续劝说:“曹操营寨坚固,一定不能攻克。如果淳于琼等被捉,我们都将成为俘虏。”袁绍于是派出轻兵去援救淳于琼,而派张郃等人率领重兵进攻曹军大营。而后由于援军太少,乌巢最终被曹操攻陷,淳于琼等将领也都被杀死,曹操将一千余名袁军士兵的鼻子全都割下,将所俘获的牛马的嘴唇、舌头也割下,拿给袁绍军队看,导致军中大为惊恐。
郭图知道自己的计策失败后,心中羞愧,为了推卸责任就又去袁绍那里诬告张郃,对袁绍说:“张郃听说我军失利,十分幸灾乐祸。”而这件事情被张郃听说后,他又恨又怕,恐惧自己成为第二个田丰,于是就与高览等将领烧毁了攻营的器械,到曹营去投降。一开始曹洪生怕中计,不敢接受他们投降。荀攸说:“张因为计策不为袁绍采用,一怒之下来投奔,您有什么可怀疑的!”于是选择接受张郃、高览的投降。
曹操也对张郃的投降感到高兴,亲自迎接并称“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此后担任著偏将军、封都亭侯。张郃亦是后来曹操集团中主要大将之一,后世和徐晃、乐进、张辽、于禁并称为曹魏“五子良将”。
历史上乌巢虽然不是《三国演义》中袁绍放置全部粮草的地点,而是淳于琼运输粮草的暂时放置地点,但此前袁绍的粮道已经被曹操截过了,而乌巢的是最新的一批粮草,所以就算当时袁绍军中还有余粮,但也不可能太多了,乌巢中粮草应该占了袁绍军中粮草的绝大多数,在曹操摧毁乌巢的粮草之后,对于袁绍军的打击可以说是致命的。
而且在这一系列的作战中袁绍损失不仅仅是粮草而已,其麾下将领淳于琼、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均在这一仗中战死,许攸、张郃、高览等也先后向曹操投降,在乌巢和攻打曹操大营也是损失了大量部队,袁绍在损兵折将的同时,更致命的还有士气上的打击,袁绍军中从上而下都已经失去了再战斗的意志。
袁绍已经走向了穷途末路,官渡之战的结局此时已经很明确了。
;
………………………………
第054章 袁绍军的全军覆没
建安五年(200)当时中原大地上两大最强的诸侯开始了正式的交锋,而曹操最终完成了以少敌多、以弱胜强的华丽逆转。曹操先是在白马之战中打败了袁绍麾下大将颜良,并将其斩杀,然后又以辎重为诱惑,击败了前来的文丑和刘备,再次将袁绍大将文丑杀死。
而后曹操引兵退回官渡,袁绍亲自率大军前来讨伐,双方在官渡一带展开决战。而曹操在趁着斩将的士气攻打袁绍无果后,转攻为守,开始坚守不出,而袁绍先后以高楼、土山、地道进攻曹操,均未能攻克曹操的大营。
袁绍还派出刘备、韩荀分兵进攻曹操的腹地,但最终都被曹仁所击败,没能实际上对曹操形成明显的威胁,相反曹操派出徐晃等人袭击袁绍的补给部队,却大获成功。
袁绍虽然强势的围攻了曹操上百天,但其实在经过不断失利之后,军队内部也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而许攸投靠曹操、献计袭击乌巢则最终成为了袁绍军彻底奔溃,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张牌。
而袁绍决策失误,导致曹操顺利攻克乌巢,粮草补给几乎损失殆尽,军内多位大将战死,张郃、高览也转而投靠曹操,军中士气完全被打散,自此袁绍的败局已定。
乌巢失陷后,粮草补给损失惨重,多位大将被杀,麾下重将临阵倒戈,军中兵心尽去,看到这种情况,袁绍带着儿子袁谭等戴着头巾,骑着快马,率领八百名骑士渡过黄河而逃。曹军追赶不及,但缴获了袁绍的全部辎重、图书和珍宝。
袁绍逃到黎阳的黄河北岸的黎阳,进入部将蒋义渠营中,握着他的手说:“我把脑袋托付给你了。”蒋义渠把大帐让给袁绍,让他在内发号施令,袁绍的部众听说袁绍活着,渐渐又聚到一起。剩下的部众假装投降,曹操将他们全部活埋,先后被杀的有七、八万人。
在三国年代里,坑杀敌军的事情并不多,而这一次是三国年代最大的一次坑杀敌军,就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其规模和人数也是排的上号的。
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操全面胜利,袁绍的全军覆灭而告终。
曹操攻克袁绍的大营之后,收缴了袁绍的往来书信,得到许都官员及自己军中将领写给袁绍的信,他将这些信全部烧掉,说:“当袁绍强盛之时,连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众人呢!”
而在历史上这一个这么做的人是谁呢?是光武帝刘秀。当年刘秀也有走背运的时候,他的哥哥被更始帝杀死,而自己被派往北方,当时恰巧王郎在北方自立称帝,于是刘秀不少部下就开始“明珠暗投”,后来刘秀将王郎消灭后,得到了一袋这样的书信,有些部下就劝刘秀把这些三心二意之人收拾掉,可刘秀却把部下都召集起来,在众人面前点火把那些信全部都给烧了。
历史上曹操和刘秀同样都是打败了北方的强敌,同样当时都有名义上的天子管制,他们也都选择放弃了对这些墙头草的追责,而后两人都一统北方,刘秀再次复兴了汉室,而曹操则为曹魏奠定了根基。
相反王允却在董卓死后,对其旧部仍然追责,最终逼反了李傕、郭汜等人,自己身死不说,复兴汉室的希望也因此梦碎。
当然了这种事情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干的,刘秀和曹操这么干是因为当时强敌已经被打败,自己能控制局面,那些墙头草已经没有了其他的选择,而另一方面他们还有些用处,犯事的人也太多,法不责众,否则就一两个人早就被拉出去咔嚓了。
但经过这件事情后,曹操不少部下无疑对其感恩戴德,对他更为忠心了。
袁绍跑得快,完全不顾部下的身死,沮授就因此来不及跟上袁绍渡河逃走,而被曹军俘虏,然而当时他却大喊:“我不是投降,只是被擒!”
而曹操和沮授是老相识,就亲自来迎接他,对他说:“咱们处在不同的地区,一直被隔开不能相见,想不到今天你会被我捉住。”沮授说:“袁绍失策,自取失败。我的才智和能力全都无法施展,该当被擒。”曹操说:“袁绍缺乏头脑,不能采用你的计策,而如今,天下战乱未定,我要与你一同创立功业。”沮授说:“我叔父与弟弟的性命,都控制在袁绍手中。如果蒙您看重,就请快些杀我,这才是我的福气。”曹操叹息说:“我如果早就得到你,天下大事都不值得担忧了。”
于是,曹操赦免了沮授,并给予他优厚待遇。但不久后,沮授仍然策划逃回袁绍军中,曹操无可奈何下将他杀死。
沮授一代英才就此陨落。
田丰因为劝谏袁绍出兵而被押入大牢,曹操当时听说了这件事情,就高兴的说道:“袁绍必败无疑。”而在袁绍大败逃跑后,曹操还对别人说:“假如袁绍采用田丰的计策,胜败还难以预料。”
但实际上曹操想多了,沮授被袁绍强行带过了黄河,然后为袁绍提出那么多的建议,也没见袁绍用。
袁绍失败后,证明了田丰的先见之名,当时袁绍军一路溃逃,众军士都捶胸而哭:“如果田丰在这里,不至于到这个地步。”有人就对田丰说:“您一定会受到重用。”
然而田丰头脑很清醒,他是非常了解自己的主公的,田丰就说到:“袁绍外貌宽厚而内心猜忌,不能明白我的一片忠心,而
我屡次因直立相劝而触怒了他,如果他因胜利而高兴,或许能赦免我;现在因战败而愤恨,妒心将要发作,我不指望能活下去。”
而事实果如田丰所料,袁绍回来后就对逢纪说:“留在冀州的众人,听到我军失败,都会挂念我;只有田丰以前曾经劝阻我出兵,与众人不同,我也感到心中有愧。”
结果逢纪却说:“田丰听说将军失利,拍手大笑,庆幸他的预立实现了。”袁绍于是大怒,对僚属说:“我没有用田丰的计策,果然被他取笑。”就下令把田丰处死。
田丰就此步了沮授的后尘。
;
………………………………
第055章 悬殊的军力对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少数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之一,当时袁绍和曹操的军力对比极为悬殊,根据已有资料的表明袁绍是十万步兵加一万骑兵,而曹操拥有的兵力只大概有袁绍的十分之一,也就是总兵力一万左右。
在《三国志·武帝纪》提及了曹操军队兵马不满万,而且其中还有很多伤兵(“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三国志·袁绍传》中则明确说了“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在《荀彧传》也有提及“公以十分居一之众”,和其相吻合。
《世语》中则记载袁绍发兵步卒五万,骑八千。但袁绍在界桥之战时兵力就已经拥有数万,现在他已经吞并北方四州后,总兵力应该至少有二、三十万以上,提精兵十万是比较准确和接近的。
而十万大军虽然不少,但也不是太多,幽州牧刘虞讨伐公孙瓒的时候都能调动十万人了,更不用说目已经成为北方之主的袁绍了,而袁绍为什么不调动更多的兵力呢?这和当时的环境也有关系,一方面当时指挥部队比较原始,不是兵力越多越好,而且袁绍在北方也是多年作战,情况不是非常好,所以十万大军也已经接近袁绍调动的极限了。
但曹操的兵力就太少了,曹操的地盘是不比袁绍小多少的,当年曹操在兖州的时候麾下都绝对不止一万人,现在收服了黄巾军,打下了豫州、徐州等地,总兵力实际上应该不比袁绍少才对的。
那么当时的具体情况真的有《三国志》记载的兵力那么悬殊吗?双方兵力比真的有10:1这么恐怖吗?
这里裴松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第一曹操从一开始起兵就有了五千人,后吞并青州黄巾军,受降卒三十余万,虽然有所征战,但也是打下了豫州、徐州,兵力不会减少,反而应该会增加;第二官渡袁绍和曹操结营相抗,曹操兵力比袁绍少太多的话是做不到的,而且曹操还数次出兵,先派徐晃等人袭击袁绍的粮草,又自己率军讨伐淳于琼,相反袁绍趁机派军攻打曹操的大营却无果而终,明显袁绍对于曹操没有那么大的牵制能力,而曹操真的只有一万人是说不过去的;第三在官渡胜利之后,曹操可是坑杀了袁绍七八万大军,区区一万人忙的过来吗?
而且后来钟繇还给曹操送了两千匹马,如果曹操就一万大军的话未免太奢侈了。更何况后期曹操后方补给还出现了问题,如果曹操军真的就一万人的话,那这不是打曹操屯田之策的脸吗?
当时曹操的兵力虽然少于袁绍,但应该没有《三国志》中记载的那么悬殊,否则沮授和田丰也不会认为曹操难打了。
所以《三国志》中记载的军力比不太可能是真实的,作为和袁绍一个级别的诸侯曹操没有那么弱小。陈寿是魏晋时期人物,这样写可能是出于对曹操正统地位的美化和吹嘘。
虽然曹操军力绝对不止袁绍的十分之一,但曹操的军力少于袁绍是绝对的现实,毕竟曹操当时的情况要比袁绍困难的多。
首先是曹操当时领地内的情况要比袁绍那边还要差很多,袁绍那边已经被沮授认为是不宜出兵,需要休养生息,而曹操这边根本就是糟糕至极,当时曹操的领土虽然不比袁绍小,但更多是累赘,不但没办法向曹操提供产出,提供补给,提供兵源,反而需要朝廷的补给,需要曹操分兵防守。
像徐州,曹操在早前三屠徐州,不少徐州人都和曹操有着血仇,他们根本就不可能真正的为曹操效命,而刘备这一闹后更是需要曹操派军维护。另外像许昌,作为大汉的都城,曹操的大本营,那也是必须重兵守卫。
而且曹操的地盘主要在中原一带,和四面诸侯都有接壤,所以曹操要防范其他诸侯可能的威胁,需要分出更多的力量,而不像袁绍那边地处北境情况简单,能更多的集中兵力。
在袁绍的巨大压力之下,曹操领地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当时很多郡县都有叛离曹操的意图,后来袁绍还派刘备去自己的老家豫州扰乱曹操的后方,这些都给曹操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使其无法集中力量。
当然如果说曹操愿意的话他还是能挤挤凑凑拿出个几万人对抗袁绍的,但此时曹操还面临着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就是曹操的粮草补给不足,这也是曹操兵力短缺的一个直接原因。
在官渡之战时曹操的补给是跟不上的,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军队虽然未必有曹操的十倍之多,但应该至少有曹操军的二倍以上,乃至三倍之多。曹操集团整体来看不比袁绍弱多少,但那时的形势对于曹操实在来说太糟糕了。
官渡之战时曹操一方面无法集中兵力,只能以部分力量迎战袁绍,而另一方面缺乏兵粮,补给不足,所以才会导致了他和袁绍悬殊的军力对比,最终被迫以少敌多,以弱对强。
但兵力比毕竟只是双方实力对比的一个重要指标,袁绍在这方面占了优势,但打不好一样输。
官渡之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曹操的屯田政策一个很好的检收点,而其结果显而易见,曹操在建安元年开始实行的屯田政策在官渡决战时的表现算不上让人满意。
当时劳师远征,兵力远多于曹操的袁绍都没有出现补给问题(至少没有相关记载),而在本土作战,兵力少于袁绍的曹操却出现了补给问题,弄的曹操还得在各地加大税收,来填补空缺,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一种讽刺。
不过屯田之策,尤其是民屯那一块的剥削的确太重了,当时已经不是奴隶社会,这种方法非常打击农民的积极性,所以根本就没有人喜欢干,就算强迫别人也不会真心干,所以可供一时只需,但长久来看这种政策注定会被淘汰的。
注:军屯的剥削是比民屯还要重的,但民屯百姓是为了自己,军屯士兵是为了国家,本质不一样。
;
………………………………
第056章 最悲剧的谋士
沮授是三国时代被众人所埋没的谋士,他也是那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最悲剧的谋士,甚至没有之一。
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在提出“冀州对”后,沮授一共向袁绍提出了八条建议,均在后来被证明完全正确,而袁绍却一条未取。
时间最早的一次是在兴平二年(195),当时献帝流亡河东,沮授就趁机提议要袁绍提前迎天子,结果袁绍却听郭图和淳于琼的,放弃了这一次大好机会,当时沮授就明确的对袁绍说了此时不取后面必然被别人所夺取,希望袁绍尽快行动。袁绍最终还是没有听沮授的。
而结果呢?曹操下定决心迎天子后,去了趟了洛阳,只花了十天左右就把献帝迁到了许昌。然后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利用天子的大义打压袁绍,把袁绍气了个半死。
第二次是后来袁绍准备把长子袁谭派去青州,还把他过继给了自己死去的大哥袁基,让三子袁尚留在自己的身边,但却没有明确自己的继承人。沮授看出了这么做的风险,就希望袁绍明确自己的继承人,以打断其他儿子们的妄想。
袁绍没有听沮授的提议却反而准备把自己其他的儿子和晚辈都派出去各领一州,沮授直接告诉袁绍这样做祸乱就要从这件事上发生了,以暗示可能会导致袁绍集团内部分裂,诸子分别割据一方争权夺利。但袁绍不听啊。
其结果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各自割据一方,大打出手,给了曹操可乘之机,最终被逐一消灭,袁绍打下的一片基业也拱手让人。
第三次是在袁绍消灭公孙瓒后,开始准备讨伐曹操。那时沮授就认为不应该和曹操全面开战,反而应该修养生息,另一方面利用北方的骑兵优势对曹操领地进行不断的骚扰,逐渐消弱曹操的实力,在集中力量将其打败。而且沮授还强调曹操拥有大义,应当多多注意。
但袁绍就是不听沮授的,他听郭图的,然后在郭图的提议下消减沮授的权力,把沮授的权力一部分分给了郭图。然后袁绍在官渡就几乎没有然后了。
第四次是袁绍准备派颜良率军讨伐东郡太守刘延,沮授知道后就劝袁绍不要让颜良独当一面,认为颜良骁勇急躁,而袁绍哪里会听。结果白马之战中,关羽在万军之中斩下了颜良的首级,袁绍白白的损失了麾下一员大将。
第五次是袁绍在颜良失败后准备亲自率大军南下讨伐曹操,沮授劝袁绍留好后路,最好是先分兵南下站稳脚跟,然后再大军南下,稳妥一点。
而袁绍不听,其结果后来袁绍自己带着八百骑兵跑掉了,余下的数万大军都被曹操坑杀活埋。
第六次是沮授认为袁绍将会失败,自己随袁绍南下可能会丢掉性命,于是他以生病为由拒绝南下,但袁绍不答应,强行把沮授带了过河,同时继续消减沮授的权力,把沮授监管的部队交给郭图。而沮授渡河之后,就真的没能活着回来了。
第七次是在文丑也被曹军斩杀之后,曹操撤军回官渡,沮授提议袁绍和曹操打持久战,认为持久战对袁绍有利,而速战速决的决战对曹操有利。
然后袁绍还是不听,率领大军直接杀到官渡和曹操决一死战,曹操如沮授所言是想先发制人将袁绍打败,没有成功后才开始死守,结果袁绍也是久攻不下,反而在不断的拉锯战中消耗了曹军的大量实力和精力,让曹操有些承受不住,证明了曹操希望速战速决,持久战对其不利的观点。
但与此同时袁绍也是损失颇重,士气和军心也慢慢的达到了临界点,在乌巢大批补给被毁,诸多将领战死,数位大将临阵倒戈后,袁绍在官渡的崩盘已经不可避免。
第八次是在淳于琼押送粮草补给之时,沮授就认为曹操很可能再次趁机袭击粮草,于是请求袁绍派蒋奇率一支军队在运粮队的外围巡逻,以防止万一。
但最终袁绍还是没听,其结果曹操在叛徒许攸的建议下果然袭击淳于琼,并且打了淳于琼一个措手不及并且最终得手,袁绍大军因此损失了大批的粮草,自此开始一溃千里。
历史上沮授除了提出了上述的这八条建议和“冀州对”之外,还曾经和耿武、闵纯、李历等人一起劝阻韩馥让冀州,可惜也未成功。
历史上沮授在袁绍集团中地位是很高的,负责监管袁绍麾下全部的部队,可以说是袁绍集团中的二号人物,但就是这样的地位,沮授明明拥有旷世的才能,却最终没有发挥出来,无法被君主袁绍所用。
袁绍不是不知道沮授的才能,否则也不会让沮授位居高位了,但袁绍为人太小气了,因为沮授和自己的意见不和就逐渐排斥了沮授,然后不管沮授说什么都听不进去。而沮授为了报答袁绍的知遇之恩,则对其不离不弃,最后以悲剧收场。
作为一个集团中核心人物而言,有什么比得上明明有大才能却无法派上用场更悲剧的。
沮授在提出“冀州对”后,因为与袁绍意见想合所以被其重用,但没有想到是,沮授随后提出的八条建议,袁绍却一条未取,沮授虽然在袁绍集团中不是以谋士的身份出现,却干了很多谋士的事。
从一个谋士的角度而言,有什么比自己提出了正确的提案而不被采纳还悲剧,而还有比一个提出了全部正确的提案,却没有一条被采纳的谋士还悲剧的吗?
作为一个智者,沮授知道不应该南下和曹操决战,也知道不应该派出颜良,更知道曹操会袭击淳于琼,沮授努力了,却最终什么也改变不了,所有的一切还是发生了,有什么比这个还悲剧的吗?
沮授明明知道会发生什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发生,他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最终被命运的浪潮所吞噬。
;
………………………………
第057章 历史上的沮授
沮授是三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场的重量级谋士,也是第一个死去的顶级谋士。
在三国历史上沮授是开创了很多先河的,在三国不到100年的历史中沮授被袁绍招募后,成为了那个时代里第一位真正意义上出场的顶级谋士,那时贾诩还在干着校尉,荀彧一年后才会投靠曹操。
而沮授也在三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前瞻性的战略方针,甚至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了十多年。
沮授在他的“冀州对”中最早提及了“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思想,比贾诩早了一年左右。
而后沮授也是在时代第一个逝去的一等一的谋士,除了和他同时期的田丰之外,郭嘉在七八年后才去世。
单从这些方面看,沮授在三国历史上就有着不低的地位,和诸葛亮、荀彧等人一样都是那个时代最顶级的一批谋士。
“冀州对”是沮授留给后世的最高成就,代表了当时袁绍集团长远的战略方针。在“冀州对”中沮授明确了三步走的方针,首先是以冀州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