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起来。
在袁绍的士族生涯中,他面对了两个强大的黑暗集团,首先是祸乱汉室天下已经数十年的宦官集团,当时宦官们掌控着朝廷大权,他们打压士族,推动党锢,压制外戚,将所有权力集中于自己,然后为了虚荣和富贵疯狂的搜刮民脂民膏,把天下扰的一塌糊涂。
当时就算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的袁绍面对着这样的庞然大物也没有任何的办法,只能隐藏在首都洛阳,慢慢积蓄着自己的力量。
然后黄巾大起义成为第一次的转折点,宦官的力量在这一场风暴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压,党锢被解除,何进也成为了大将军,士族和外戚都重新崛起,袁绍等人也趁此时投身于大将军何进麾下,继续等待时机谋划着一切。
而宦官们覆灭的东风也终于来临了,庇护了宦官们二十多年的灵帝终于一命呜呼,此后,宦官集团和士大夫集团、外戚集团的矛盾全面激化,袁绍也在此时积极的为何进出谋划策,只不过何进过于优柔寡断,数次错过了时间,最后还疏忽大意让宦官们夺走了他的性命。
但宦官们也不过在苟延残喘而已,在士大夫们和士卒们愤怒的呼喊中,宦官集团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可悲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洛阳的政变给外部军阀董卓的机会,董卓趁机将天子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控制在了手中,自己则借助天子的威严全面掌控朝廷,成为了新的黑暗boss。
而董卓则是比宦官们更为恶劣的家伙,这个出身于边境的男人就像一头蛮牛冲进了瓷器店,把那些精致的文物都砸了个粉碎,他废立君王,百无禁忌,终于触怒了天下的有识之士,被各地诸侯群起讨伐。
袁绍则被推举为联军的盟主,作为士族的领袖率领众人斩奸除恶,但董卓所率领的西凉军实力强大,而反董联军内部山头林立,负责补给的冀州牧韩馥还经常拖袁绍的后腿,导致战事诸多不利,内部矛盾激化,最大的一路酸枣联军直接解体。
袁绍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开始另找出路,准备和韩馥等人另立威望崇高的幽州牧、大司马刘虞为帝,可惜刘虞死活不干,袁绍的另立计划最终半途而废。
看到复兴汉室希望渺茫之后,袁绍逐渐转而将自己的利益摆在首位,开始了争霸天下的步伐。
袁绍在离开洛阳后被董卓任命为渤海太守,在反董联军也算一个诸侯了,但袁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诸侯,还是在夺取了韩馥的冀州以后,那时袁绍才彻底摆脱了韩馥对他的限制,拥有了完全自主的权力。
说起来韩馥也挺悲剧的,被麴义、公孙瓒、袁绍同时盯着,自己还打不过对方,迫不得已把好不容易到手的冀州让了出去。
而袁绍夺取冀州后,获得了大批的人才,其中以沮授、田丰、麴义、张郃等人最为出名,尤其是沮授,他为袁绍提出了“冀州对”,规划出了袁绍集团长远的战略方针和目标。
而后袁绍开始一统北方四州。
当时袁绍在北方主要的敌人就是张燕的黑山军和幽州的公孙瓒,其中以公孙瓒最为强大,拥有着极强的军事力量。袁绍一开始是尽量避免和公孙瓒发生冲突的,甚至把自己渤海太守的职位都让给了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但公孙瓒也不傻,他也很明确袁绍对自己的威胁,于是先下手为强,讨伐了袁绍。
双方在界桥一带展开了决战,袁绍在麴义等人的帮助下取得这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从此逆转形势,取得对公孙瓒的先机。
此后,袁绍和公孙瓒还发生了多次大战,包括初平年间的大会战、故安之战、巨马水之战和龙凑之战,双方在青州开始僵持,后来由于刘虞的威胁,再加上朝廷派出使者调停,公孙瓒就向袁绍求和,以集中力量对抗刘虞。
而后公孙瓒杀死了刘虞,导致幽州大乱,刘虞的部下纷纷为其起兵复仇,袁绍也趁机派麴义带着刘虞之子刘和讨伐公孙瓒,双方在鲍丘展开大战,公孙瓒惨败,被麴义赶到了易京,从此公孙瓒在与袁绍的对抗中只能孤城困守,最终被袁绍消灭。
袁绍打败了黑山军和公孙瓒两个北方大敌,完成北方四州的一统,成为了当时中原大地上最强的诸侯,但同时他也逐渐变得骄傲得意,顽固不堪。
袁绍首先以不听号令为由处死了自己麾下第一大将麴义,而后和麾下核心谋士沮授、田丰也是渐行渐远,在面对曹操的挑战时,袁绍先是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迎天子而把机会给了曹操,后又在曹操出兵在外时不能正确的把握时机,反而反应迟缓,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出击的机会。
相反却在敌人准备好后强行出兵,不听沮授、田丰的忠言逆耳,却信任郭图等贪婪小人,最终在官渡惨败,然后这位北方霸王再也没能振作,最后归于尘土,还留下了继承人的难题。
袁绍作为一名士族,他是尽力过的,当时宦官集团那是凶焰滔天,可是初出茅庐的袁绍并没有畏惧,他尽心尽力的帮助何进,倾尽全力的打到宦官,只可惜何进扶不起,最终给了董卓机会。
而面对董卓,袁绍也没有放弃,他在无法打败董卓后寄希望以重新组建朝廷,推举一位更为强力的君王,但最终也是镜中花水中月,所以袁绍选择了强大自己,既然他们不愿意登上王座,那么我袁本初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下。
而袁绍作为一名诸侯,是成功的,但更是失败的。诚然,袁绍一统北方,曾经是最强的诸侯,但他却骄傲意满,不听良言,最终在官渡被打回了原型,袁绍是可以更成功的,但他自己却选择了葬送了这一切。
;
………………………………
第065章 袁绍的成功与失败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老袁家,天生起点就比别人高一节,但这并不是成功的必然保障,努力、勤奋和长远清晰的战略目标才是袁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当然袁绍在后期的表现完全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根本就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失败也是必然的。
袁绍在历史上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和其背景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另一方面袁绍虽然出身高贵,可是其他的诸侯出身也不差,曹操的世家时间不长,但他老爹也是三公,袁术更是和袁绍一样出身于老袁家,更何况当时出来汝南袁氏之外还有同样是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更不要说那些皇亲国戚了,幽州牧刘虞、兖州刺史刘岱、扬州刺史刘繇、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大家的身世都比袁绍不相上下。
所以袁绍能将老袁家的声望推到历史上的顶点,本身就是很大的本事。
当然袁绍的成功也和其清晰的战略目标是密不可分的,在三国时代诸多的诸侯中,袁绍是少有拥有明确战略目标的诸侯之一。想当初袁绍和曹操对话的时候,袁绍就曾经说过如果大事不可为,自己就准备先以北方为根基,然后在向南夺取天下。
而后来沮授向袁绍献上了“冀州对”,进一步完善了袁绍的战略规划。
但最终袁绍在其争霸天下的过程中只完成了“冀州对”的初步目标一统北方四州,未能进一步控制天子,拥有大义,可就算如此袁绍也一度成为了最强的诸侯。
袁绍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一个能成就大业的君王,这不仅是荀彧、郭嘉这么评价他的,而袁绍表现出来的水平也的确是这样。
当年荀彧、郭嘉都曾经投靠过袁绍,并且和袁绍见过面,结果两人都弃袁绍而去,当时郭嘉就对袁绍说过:“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
而后来袁绍又是这么样用沮授和田丰的呢?
当年献帝出逃的时候,沮授劝袁绍抓紧机会迎天子,袁绍看了一下其他谋士,然后思考人生;后来袁绍准备废长立幼,沮授劝袁绍早点确立继承人,袁绍望了望天,把儿子们都派了出去;接着田丰看到曹操把献帝牢牢握在手心里,就劝袁绍趁曹操讨伐张绣之际曾经夺走天子,而袁绍望北思南,最终出兵讨伐公孙瓒;第一次不行,那就来第二次,这次曹操讨伐徐州,袁绍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了,田丰再次劝谏,结果袁绍因为自己儿子病了,就无视了这个大好机会。
最后曹操打败刘备收复徐州回来了,袁绍想起来了,准备发大军讨伐曹操。
你说沮授、田丰怎么办!
沮授和田丰是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他们苦口婆心的劝袁绍时机已经过了,打曹操完全可以慢慢来,自己先休养生息,然后用骑兵一点一点消弱曹操,大不了多花点时间。
可是没有什么卵用,袁绍说我就是不听就是不听,你怎么着。
沮授、田丰是真尽力了,田丰为了阻止袁绍被下了大狱,后来沮授也对袁绍说过不要让颜良独当一面,更是提前说了要防止曹操袭击运粮队伍,沮授说多了其结果反而是被袁绍剥夺了所有权力,最终被袁绍抛弃,遭到了曹操的俘虏。
沮授最后一刻都想跑回北方,他们真的没办法了,袁绍根本就扶不起来。
在对比一下当年袁绍做何进谋士的时候,是多么的感叹何进的昏晕无能,不用袁绍之计,不听袁绍之言,而现在呢?袁绍比当时的何进有过之而不及。
袁绍本人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一个反例,他在做何进谋主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完全是顶级谋士的水准,次次都能抓住要点,自己做老大的时候则变成了和何进一个样,甚至连何进都不如,历史有时候的确很讽刺。
袁绍在诸侯生涯中表现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就是固执,或者说顽固不化。袁绍只要他自己拿定了注意,基本上不管外人怎么说,不管是对是错,袁绍基本不会改了。
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管是当年沮授劝阻袁绍不要出兵,还是田丰要求袁绍趁机讨伐曹操,亦或张郃劝谏袁绍立刻重兵救援乌巢,袁绍都没有改变自己原本的主意。
其次袁绍喜欢听顺风话,也就是希望部下随着他,拍他的马屁,所以和袁绍有不同意见的沮授、田丰就倒了霉,而马屁精郭图就扶摇直上。
当然袁绍还有一点非常坑爹,那就是忌才,看不得部下厉害,像麴义、沮授、田丰都因此不得志,甚至丢了性命。
另外袁绍还做事迟、色厉胆薄、好谋无断,从性格来看就不是一个优秀的君王。
姓名:袁绍
属性:领导力(b)袁绍虽然成功过,但他本可以更成功,可惜他没能做到
统率(b)袁绍整体上军事水平不算太出色
政治(b)袁绍在政治上能力还是不错的,但在迎天子方面是其一大败笔
谋略(b)袁绍在作为何进谋士的时候,其谋略水平是非常高的
总评(s-)袁绍是三国年代的核心人物之一,地位要比他弟弟袁术高一些
别名(称号):袁本初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诸侯、盟主
官职:冀州牧、大将军
封爵:邺侯
家庭出身:世家出身
生卒:???---202
出生地: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南)
社会关系:生父:袁逢叔父:袁隗继父:袁成弟弟:袁术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买
主要经历:
年-189年出身高贵,在黄巾起义后投靠了大将军何进,被其重用,一心谋划消灭宦官
189年-191年洛阳之乱后,董卓掌控了朝廷大权,开始祸乱天下,袁绍和其他豪杰群起而讨伐,最终袁绍成为了反董联盟的盟主
191年-196年袁绍在另立失败后,夺取了盟友韩馥的冀州,开始一统北方,先后打败了公孙瓒、袁术和黑山军
196年-199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后,袁绍和其关系逐渐恶化,后朝廷封袁绍为大将军,管理北方四州,袁绍也彻底消灭了公孙瓒,基本完成了北方的一统
199年-202年袁绍开始将目标转向了南方,但在与曹操的官渡决战中失利,损失惨重,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最终一命呜呼
总结:高贵的家世可以帮助袁绍迅速的崛起,但不能帮助袁绍取得最终的胜利。
;
………………………………
第066章 袁绍一生中的七大污点
界桥之战前,公孙瓒上书表袁绍十大罪,历数袁绍的的污点,把袁绍批评的是一无是处,而历史上袁绍的污点也的确比较多,这里归纳一下袁绍一生中最大的七个污点。
董卓讨伐战后期,袁术麾下大将孙坚是节节胜利,打败了董卓收复了洛阳,一扫之前反董联军的颓势,当时甚至有直接杀入关内灭掉董卓的趋势,然而就在这时袁绍派周昂为豫州刺史夺取了孙坚的后方,导致孙坚无法再继续进军,直接使得反董大业停滞。
虽然袁绍这样做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但毫无疑问这件事情是袁绍一生中最大的污点。这件事情,就算别人可以做,袁绍也不能做。
首先袁绍是反董联军的盟主,目标是对抗董卓,孙坚节节胜利之时,袁绍没有给支援反而拖他的后腿这是不管怎么样都说不过去的,更何况孙坚是袁绍弟弟袁术的部下。而且董卓和袁绍是有着家仇国恨,作为刘辩的忠实拥立者,袁绍在大义是和董卓势不两立的,加上袁氏一门的鲜血,袁绍怎么可以干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他这样做以后有什么脸面去见黄泉之下的叔父袁隗和大哥袁基啊。
袁绍在继承人问题是也是非常操蛋的,这个问题从头到尾袁绍不仅没给解决好,反而一直再添乱。
在兴平年间(194-195),北方袁氏集团的继承人问题开始正式浮出水面,当时袁绍在麾下主要谋士之一审配的建议下将自己的长子袁谭过继了自己已经死去的哥哥,大有扶正袁尚的意图,最终还把袁谭派去了当时环境恶劣的青州。
袁绍的这些举动当时已经引起了沮授的担忧,沮授要袁绍早下决断,袁绍不仅没听,反而让诸子各镇一方,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些都为袁氏后面的内乱打下了伏笔。
但没想到袁谭去青州之后,是大放光彩,功绩辉煌,使得本来已经在刘氏耳边风中倾向袁尚的袁绍开始回心转意,而袁绍这个又是一个有谋无断之人,所以他一直在袁谭和袁尚之间犹豫不决。这使得袁绍的部下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长子袁谭,一派支持三子袁尚,争斗不休。
而袁绍在这个问题上最坑的是,他在死前都没决定谁是自己的继承人,直接把这个烂摊子留了下来。
如果袁绍当年在沮授的建议下将天子迎到邺城,那么后面的历史可能就没有曹操什么事,不过如果袁绍迎天子了,那他也不是袁绍了。
袁绍不引天子,首先是自己放弃了天子的大义,放弃了对其他诸侯指手画脚的机会,同时也将这个机会给了别人,使得袁绍自身面临被大义压制的风险。而历史上其后果就是让曹操捡了一个大便宜,翻身借助天子的名义压制袁绍,最终完成了对袁绍的超越。
但这又能怪谁呢?毕竟是袁绍自己做出的决断。
作为袁绍集团中的二号人物,沮授能力有比诸葛亮、荀彧、周瑜等人差多少吗?没有。人家沮授在三国历史上是第一位详细的提出宏观战略“冀州对”的人物,是第一个提出挟天子而令诸侯思想的大才,他为袁绍提了那么多的意见,无论是迎天子还是继承人的问题,后来都被证明完全正确。
沮授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牛逼的家伙。但袁绍是怎么用沮授的,袁绍不搭理他不用他,用郭图。
在那些有能力的二当家中,沮授是混的最惨的,无论是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孙权也罢,都把诸葛亮、荀彧、周瑜当做大腿来抱,只有袁绍一脚把沮授踢到了一边,并且“表示我不听你的,你咋地。”
所以袁绍没有然后了。
历史上田丰曾经两次劝过袁绍趁曹操外出之际大举南下,但袁绍都没有采纳,第一次因为后方公孙瓒的威胁,袁绍的决断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第二次,袁绍真的很搞笑。
当时曹操出去讨伐袁绍的盟友刘备,袁绍本人也决定大举南下,这个时候曹操不在正是一个好时机,就算不能一次建功,也可以把曹操逼回来,缓解刘备的压力。结果呢?袁绍因为小儿子生病了拒绝出兵,坐视刘备被曹操驱逐,错过一次难得的机会。而曹操把刘备赶出徐州后,也得以能倾尽全力对抗袁绍。
从一名父亲的角度来说袁绍或许情有可原,但袁绍可不仅仅是一名父亲啊。
这件事情从道义上来说是袁绍百分百的不对,这没有什么可以辩的。但是袁绍这么做,从他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很正确的。当时袁绍作为反董联军的盟主,已经深陷困境,前进无法打败董卓,酸枣的盟友已经退出,凭借自己是奈何不了董卓的,后退袁绍作为渤海太守,被韩馥所限制,没有发展的潜力。
所以当时袁绍想再进一步,谋求冀州是很正常的,而且韩馥虽然是袁氏门徒,但为了一己之私,曾经对袁绍限制颇多,袁绍在对抗董卓之时也是补给不足,没有尽力,袁绍在军事上没有作为和韩馥也脱不了关系。
更为重要的,韩馥本身也不是什么有能力之人,袁绍有能力从他手中夺取冀州。但不管这么说,夺取盟友的地盘的确对袁绍名望有所影响。
历史上引董卓进入洛阳的事情虽然是袁绍力主的,但实际上这个建议本身问题不是很大,当时是成功的威慑了何太后,后来主要是何进出了事,让董卓抓到了机会,否则董卓入京哪里可能大权独揽。
但话说回来,董卓能大权独揽和袁绍的不作为还是关系的。
袁绍当时的职位是司隶校尉,相当于中央的刺史,权力非常大,袁绍当时是有责任有义务对抗董卓,尤其在董卓入京的初期,袁绍也是有机会的,鲍信就劝过袁绍动手,但袁绍没敢干。
而后袁绍在废立之事拒绝和董卓合作,挂节而去,虽然展现了自己对大汉的忠诚,但并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
………………………………
第067章 河东大战
袁尚在继承袁绍大业之后,并不是无所作为,他为了对抗曹操,将目光转向了关中一带,企图打开和关中连接的道路,联合马腾、韩遂等诸侯,重新扳回一局,但可惜曹操当时已经占据大势,这场努力注定无果而终。
袁尚派出的郭援虽然辉煌一时,但也没有避过命丧黄泉的命运。
当时袁尚委任郭援为河东郡太守,派他与高干、匈奴南单于呼厨泉一起进攻河东郡。同时又派使者到关中去,与马腾等将领们联系共同起兵,马腾等都暗中答应。
河东郡是司隶郡县中连接东西的要地,非常关键,司隶校尉钟繇也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亲自率军前来阻止自己的侄子郭援等人。但在袁军声势浩大的进攻下,郭援长驱直入,一路所经过的县城都被其攻下或者归降。
那时整个河东郡都即将沦陷。
此时贾逵在守卫绛县,郭援猛攻不止,城将陷落时,他看到郭援强大的军力后,想起自己曾经路过地形险要的皮氏,就先派偷偷地把印绶送还郡里,而且使人告知郡守要赶紧占据皮氏这座城。
而后绛县也在郭援的进攻下支持不下,即将陷落,这时绛邑父老为避免城破后被屠杀,于是只得向郭援开城投降,承认其为新的河东太守,但也与郭援有约定,就是不能杀害县长贾逵。郭援早闻贾逵盛名,慕其才而想收用他,于是派兵将他抓来。郭援见到贾逵后,要求贾逵向他这位新太守叩头,贾逵不仅不叩头,反而义正辞严地斥责说:“我只知道王府君(河东太守王邑)在本郡担任了多年郡守,却不知足下是什么来历。哪有国家长吏为贼寇叩头之理!”
郭援恼羞成怒,就下令将贾逵处死,当时就有人伏在贾逵身上,以保护他。绛邑的吏民听到消息后,都站在城上高喊:“你违背约定要杀我们的贤良官长,我们宁愿和他一起死!”郭援左右的人也深为贾逵的气节所感动,纷纷替他请命。郭援无可奈何,只得赦免贾逵。
郭援在打下绛县后准备继续进军,贾逵恐其先占领皮氏,于是以计策迷惑郭援的谋士祝奥,郭援于是被拖延停留了七日,这为郡守王邑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他占领了皮氏城,才不至于失败。
据《魏略》记载,郭援后来将贾逵囚于壶关,放在一个土窖中,用车轮盖住窖口,并派人看守,准备适当时候再杀之。贾逵从窖中对看守者说:“这里难道没有一个有骨气的敢来动手,难道要让义士死在这土窖里面吗?”当时有一个姓祝的看守,与贾逵非亲非故,而听到这些话后,敬佩其处于危厄之中仍能坚守节操,于是晚上偷偷地把贾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