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就此除去刘备之事勿提。后曹操把刘备派去徐州,程昱、郭嘉知道后立马回来劝阻曹操,可惜没有来得及,所以在官渡决战前,郭嘉附和曹操的意见先消灭后患刘备在对付袁绍。在讨伐吕布之时,也是荀攸和郭嘉劝阻了曹操退军,最终曹操水淹下邳取得了胜利。
而在曹操讨伐北方之际,郭嘉在曹操已经打到邺城的情况下劝曹操退军,使曹操失去了一次一举消灭袁谭、袁尚的大好机会,后面不得不再次数度北上攻打袁谭和袁尚。而且郭嘉还劝曹操先南伐刘表,这点幸亏荀攸和辛毗,否则曹操可能还没打下荆州,袁尚就消灭了袁谭,后面整个局势都可能反转。
后来曹操准备讨伐三郡乌恒,这也是郭嘉力主的,但当时乌恒和袁氏兄弟对于北方的威胁有限,曹操冒着后方空虚的风险远离许昌北上是有些冒险的。而且郭嘉还在易城劝曹操丢弃辎重,快速进军,但后来曹军对北方水土不服,又因为缺少补给,结果损失很重,甚至不得不杀马作为补给。如果不是后面田畴的帮助,曹操极可能无功而返。
所以说历史上郭嘉和荀攸同时期进入曹操麾下,但后来荀攸却是曹操的谋主,而郭嘉只是曹操的主要谋士之一,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
………………………………
第091章 郭嘉的差距 下
相比荀攸而言,荀彧就更是一位了不得的家伙了,作为曹操麾下的二号人物荀彧的能力极为出众,不仅全面而且各项都有极为出色的表现,就算在谋略一项也是如此,所以郭嘉和荀彧的差距是更大的,而且是全方面的。
但这并不是什么出人意料之外的事情,毕竟荀彧是荀彧,而郭嘉只不过是郭嘉而已。
历史上荀彧是曹操麾下的老臣,而郭嘉在曹操迁都许昌后才来投靠,但在历史上两人是有公平的起始点的。
早在初平二年(191)荀彧和郭嘉就曾经都北上投靠过袁绍,两人都认为袁绍不是明主遂弃之而去,这个时候两人基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但他们的差距很快就被拉开了,其后荀彧南下投靠了刚刚起步的曹操,而郭嘉则在家里一待就是六年。
而六年的光阴可以改变很多的,六年中荀彧陪曹操镇压过黄巾,对付过袁术,对抗过吕布,陪着曹操渡过了他人生中最为艰难的六年起步期,然后荀彧劝曹操迎天子,曹操这才迎来了辉煌,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在这时曹操麾下其中一个重要谋士戏志才去世了,曹操寻找他的替代者,而荀彧向曹操推荐了郭嘉,郭嘉这才成为了曹操的麾下。
从两人离开袁绍之后的选择就已经可以看出郭嘉和荀彧的差距了。
在曹操和袁绍官渡决战之际,南方的孙策却蠢蠢欲动,为此曹操深感忧虑,此时郭嘉就安抚曹操说:“孙策轻率而不善于防备,必定要死于刺客之手。”其后孙策果然被刺客所杀,郭嘉的神机妙算也因此被后人所称赞,然而荀彧却比郭嘉有过之而不及。
早在官渡决战之前,孔融认为袁绍势大不能敌,荀彧就反驳过他,对袁绍麾下有了这么一番评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荀彧的预测不仅远在郭嘉之前,而且预测的内容更多更全面。这已经不能用神机妙算来形容了。
而在是南是北的问题上,荀彧和郭嘉表现差距更是巨大,郭嘉在袁谭、袁尚兄弟不和的情况下依然劝曹操退军先对付刘表,而荀彧却在袁绍还没死的时候,就劝曹操不要进军荆州,而是集中力量对付北方。
三国时荆州牧刘表攻取不足,但守成有余。孙坚讨伐荆州最接近成功,结果却是命丧黄泉,曹操集团四度讨伐荆州的南阳郡都无果而终,孙策、孙权讨伐荆州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都并没能实质的威胁荆州,诚然,当时曹操的实力强于刘表,但不太可能轻易的就夺取荆州,在刘表和刘备联合下,虽然未必能打败曹操,但曹操短期内结束战斗的可能性不大。
而且曹操得到南阳郡之后,刘表对于曹操的威胁已经没有前那么大了,而且刘表进攻**还比较低。
相反,当时袁氏控制着北方四州,在官渡失败后势力虽然遭到了很大的打击,但四个州一个都没丢,底子还在,仍然是当时曹操最大的威胁,如果给其机会,官渡之战的成果就可能化为灰烬,所以曹操当时的首要目标毫无疑问是北方的袁氏。
而在袁绍死后,袁氏的力量实际上是被消弱了,袁绍的北方和袁谭、袁尚兄弟的北方孰强孰弱不言而喻,袁氏兄弟的矛盾更是曹操北上的大好机会,同时荆州并没有什么变动,曹操此时讨伐荆州未必能打下,可是袁尚收拾掉袁谭之后曹操就又要面对一个统一的北方了。
所以郭嘉的宏观战略还是差了不少,和荀彧、荀攸等人的差距很明显。
郭嘉和荀彧的差距是全面的,不单单在谋略方面,在其他任何方面郭嘉都是无法企及荀彧的。
在地位上,荀彧是曹操集团中二号人物,居中持重,地位非常高,一开始在朝廷里担任尚书令,帮助曹操管理朝政。一统北方后曹操甚至上表准备封荀彧为三公,荀彧固执不接受,甚至派自己的侄子荀攸去向曹操称述决心,荀彧拒绝了十多次,曹操才放弃。而郭嘉是曹操的司空军祭酒,就是曹操的参谋、谋士,官职基本后来没有变动,在郭嘉死后,曹操给其增邑八百户,郭嘉才算千户侯,而荀彧当时就已经有两千户了。
在资历上,荀彧是曹操集团的元老之一,最早投靠曹操的文臣谋主。曹操成为东郡太守后,荀彧就投靠曹操了,并且在曹操六年艰难的起步期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在曹操最缺人才的时候投靠的曹操,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而郭嘉是在建安元年(196)被荀彧引荐投靠曹操的,那时曹操已经在兖州站稳了脚跟,那一时期曹操迁都许昌还得天子名声大振,天下人才都纷纷而至,郭嘉只能说是锦上添花。
而在影响力上,曹操没有荀彧是不可想像的,但如果缺了郭嘉基本影响不大(注1)。同时荀彧为曹操推荐了众多的人才,可以说移动的人才库,其中郭嘉就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
在能力方面,荀彧为曹操守卫后方,完全可以独当一面,政治才能是非常出色,打理后方基本没出过问题。而在兖州之战时,荀彧先是守住了吕布的第一波进攻,其后豫州刺史郭贡在吕布等人的引诱下包围曹操的大本营,当时荀彧敢孤身进入郭贡的大营,并且威武不屈,最终成功逼退郭贡数万大军,先后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水平和优秀的外交能力。而郭嘉在当时基本就是一个纯谋士,他在曹操麾下待了十一年,除了展现出一定的谋略水平之外,就没有了。
当然荀彧和郭嘉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等级的,荀彧是整个三国时代里的少数几个顶级人物之一,而郭嘉的年轻不仅仅是单纯的在年龄上。
注1:下一章会具体阐述这方面。
;
………………………………
第092章 郭嘉和如果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曾经感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那么真的是如此吗?郭嘉活着的话真的可以改变赤壁之战的结局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做一个相反的假设,如果没有郭嘉,那么历史会怎么样。
郭嘉是建安元年(196)投靠曹操的。其后刘备被吕布赶了出来而不得不投靠许昌朝廷,当时程昱主张直接除去刘备,而郭嘉认同刘备有大志,但却不主张杀死刘备,认为这样弊大于利,而曹操也是这样的想法,遂没有对刘备动手,反而千金买马骨,重用刘备为豫州牧,给其兵马粮草。所以就算郭嘉不在,曹操对刘备直接动手的可能性也不大。
郭嘉第二次出场就是讨伐吕布之时,当时曹操准备退军,是荀攸和郭嘉劝住了曹操,曹操最终才取得了下邳之战的胜利。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郭嘉的话,还有荀攸在。
而刘备离开曹操去徐州的时候,郭嘉和程昱的建议虽然正确,但并没有来得及。而后曹操决定在和袁绍决战之前,决心力排众议先行扫除后患刘备,郭嘉也是对此赞同,此事从《武帝纪》中的描述来看,曹操本人是已经下定了决心,所以就算郭嘉不在,曹操也会先讨伐徐州,毕竟曹操要挽回自己的错误。
至于郭嘉对于孙策的看法的确十分精准,也成为了现实,但如果不是郭嘉策划的这一次刺杀,那么实际上的意义并不大。
袁绍死后,曹操率军北伐,袁谭、袁尚不能敌,被曹操从黎阳一路赶到了大本营邺城,就在曹操大军准备乘胜追击一举攻克邺城消灭袁氏兄弟之际,郭嘉劝曹操退军,使得曹操失去了这个大好机会。
如果没有郭嘉的话,曹操极可能在建安八年(203)就消灭了袁谭和袁尚,一举夺取冀州和青州,剩下的两州并州之主高干在历史上看到曹操势大就投降了,虽然后面再次反叛,但没能看出来有什么本事,而幽州之主袁熙是袁氏三兄弟之中最差的一个,正史上曹操还没出兵就已经被部下赶出了幽州,也就是如果没有郭嘉的话,曹操一切顺利的话可能在建安八年(203)就基本解决北方的战斗。
而那个时候曹操在南下的话,刘表还没死,和刘表有杀父之仇的孙权不太可能与其联合,刘备这边诸葛亮也没有出山,单单对付一个荆州的话,曹操的胜算是很大的。
曹操在夺取冀州之后,郭嘉对曹操提议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这条建议是很有道理的,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到郭嘉不说这话北方就会发生动乱的地步,影响有限。
最后就是讨伐乌恒了,当时郭嘉认为袁尚兄弟和乌恒联合的话能直接威胁北方四州,甚至能反转局势,所以建议曹操出兵讨伐。诚然,乌恒对北方入侵已久,而且袁氏在北方也是有一定的声望,但不管这么看说袁尚、袁熙真能威胁曹操还是过了的,当时袁尚被曹操虐的北都找不到,袁熙曹操都不用出手的。至于乌恒,在整个三国时代里,只有中原汉族虐外族的份,曹魏历史上对战外族仅有一败,胜率90%以上。
而且讨伐乌恒之时,郭嘉在易城建议曹操留下辎重,轻装简行,这在后面也被证明是错误的,其后曹军出现了补给不足的情况,被迫杀马,可能就和郭嘉的提议有关。郭嘉认为曹操出兵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也没有看到,由于当时乌恒远在塞外,出自中原的曹军对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并不熟悉,所以曹操的进军很快就引起了乌恒人的注意,一开始是并没有取得响应的效果,后来曹操假装退军,在田畴的建议下绕路进攻这才让乌恒人大吃一惊。
曹操在历史上为了平定北方,在袁绍死后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从建安七年(202)一直到建安十二年(207),这段时间也是郭嘉的一个活跃期,可是尽管北方四州领土广阔,但在袁氏内扛的情况下真的有那么难打吗?如果没有郭嘉的话,曹操夺取北方的时间很可能完全不用六年那么久。
所以郭嘉在活着的时候就从来没有证明自己对于曹操集团是必要的。
在曹操麾下诸多谋士之中,郭嘉是最知曹操心意的,曹操就这样评价过郭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这在历史上也是事实。
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曹操认为:“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郭嘉同样说到:“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在刘备叛变,曹操准备讨伐徐州时,多数将领都都不赞同,曹操就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也是同样的观点:“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而在先北还是先南的问题上郭嘉也是和曹操非常默契,两人都想先讨伐南方的刘表,后来也是郭嘉大力支持曹操讨伐乌恒。当然郭嘉也有不赞同曹操的时候,在下邳的时候曹操想退军就遭到了郭嘉的阻拦。
当时曹操和郭嘉关系很是亲密,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郭嘉还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因此还被陈群奏了一本,而曹操一方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他们之间的关系当时就是如此的融洽。
君臣相知是件好的事情,郭嘉也因此被曹操所重用,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曹操才在赤壁败北后想念其郭嘉,但仅仅如此的话还是不能说明郭嘉可以改变赤壁之战的结果,首先郭嘉并没能在历史上证明自己有改变赤壁之战结果的能力,其次郭嘉和曹操一样都对于水战不擅长,而郭嘉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不是很出色,例如讨伐乌恒的时候,郭嘉的提议就因为环境的影响而适得其反,最后谁能保证郭嘉不和曹操一起乱来呢?
郭嘉在决定性的大战(官渡之战)中没有证明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中(讨伐乌恒)也没有证明自己,而赤壁之战恰恰是一场和官渡平齐的决定性大战,而且还是北方人所陌生的水战。
;
………………………………
第093章 历史上的郭奉孝
郭嘉是曹操麾下重要的谋士之一,在历史上也是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在击败乌恒后,曹操率大军从柳城回来,郭嘉因为不适应北方的环境病得很重,曹操派去探问病情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但最终也无法挽回,郭嘉在年仅三十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其后曹操亲自前去为郭嘉吊丧,还对荀攸等人说:“你们诸位的年纪和我是同辈,只有郭奉孝年纪最轻。天下战事完毕,我还要把身后的事务托附给他,而他却中年早逝,真是天命啊!”随即上表(注1),增加郭嘉的封邑八百户,连同以前所有,共一千户。追谥贞侯,由他的儿子郭奕继承。郭奕后来任太子文学,早逝。他的儿子郭深继承。郭深逝世,又由郭深的儿子郭猎继承。
据《傅子》记载,其后曹操写信给荀彧追忆郭嘉,说到:“郭奉孝年纪未满四十岁,陪伴在我身边十一年,与我一同遭受那些艰难险阻。我因为他为人通达,看到世上的事都无所阻碍,就想把后事托付给他,为什么这么快就会失去他呢?让我为他如此悲痛伤心。现在上表增加他的儿子满千户,但对死去的人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无法忍住回想起他。况且侍奉孝才知道我的意思;天下人互相知道的本来就少,我却要因此悲痛惋惜。这是为什么!”
曹操后又写信与荀彧说:“我追忆惋惜奉孝,无法忘却他。当时战争频发,死亡的人很多。很多人害怕疾病,当时南方有瘟疫,郭嘉就常说:‘我去南方,就不能活着回来。’但是和他一起讨论计划,他却说要先定荆州。这不只能看出郭嘉用计的忠厚,他是宁愿抛弃自己的性命都要取得成功啊。从这些事情上就可以看出郭嘉的本心,怎么可能让人忘记他啊!”
郭嘉虽然的确不如荀彧、荀攸等人,做到一些事情也需要考究,但有的事情并不能全推到郭嘉身上。
在程昱出言要除去刘备之时,郭嘉虽然有劝阻,但当时这并没有错,郭嘉当时说的才是正道,后面其实是曹操给了刘备机会,刘备能去徐州是曹操的失误,曹操和刘备吃一顿饭吃糊涂了,以为刘备真的连打雷都怕,居然敢让刘备回徐州,这不是放刘备跑吗。后面程昱也说了:“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后面郭嘉和程昱也是一起劝曹操追回刘备,所以这个问题不在郭嘉身上。
而在讨伐乌恒的问题上郭嘉的确有些草率了,但当时包括曹操在内的整个曹操集团都对塞外作战没有经验,郭嘉也是如此,所以这才造成了后来曹操讨伐乌恒一开始很不顺利,郭嘉也因为不适应塞外的环境,最终英年早逝。但郭嘉的本意是好的,彻底除去袁氏兄弟,击溃乌恒对于安定北方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许昌的安全能够得到保障,而不是靠敌人的疏忽大意,讨伐乌恒是没问题的。
郭嘉为曹操效力十一年,是有很多的贡献的,在讨伐徐州吕布之时,当时曹操的大军虽然屡战屡胜,但久攻下邳不克,曹操就已经有了退军的意图,当时就是郭嘉和荀攸劝曹操不要撤军继续僵持,曹操才最终取得了下邳之战的胜利,得到了徐州,扫除了后患,消灭吕布。
曹操在放跑刘备之后,徐州被刘备重新占据,当时面对袁绍的巨大压力,麾下多数将领都不主张先对付刘备,害怕袁绍趁虚而入,而当时郭嘉却认为袁绍优柔寡断,不会立刻出兵,而刘备立足未稳,必能被一举消灭,所以支持曹操先对付刘备,其后则果然如郭嘉所料,袁绍没能抓住这次机会,刘备也完全不是曹操的对手,被曹操迅速打败,自己落荒而逃。
在孙策之事上,郭嘉的先见之明也是令人感叹,当时孙策已经一统江东,是新起的豪强,如果他在曹操和袁绍对持之际北上夺取献帝毫无疑问会成为曹操后方的一个巨大威胁。而郭嘉却能预计到孙策会被刺杀令人叹服不已。
后曹操夺取了冀州等地,郭嘉建议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甚至重用了曾经诋毁过自己的陈琳,果然得到了千金市骨之效。
郭嘉在历史上也很明白自己的归宿,他在早前并没有因为南方的瘟疫而阻止曹操南下,其后更是没有畏惧塞外的险阻劝曹操停手,郭嘉说过自己去南方可能就无法回来,或许他心里也明白,塞外攻打乌恒也许就是自己的最后了。
在那个男人眼里,只要能取得胜利,自己的性命恐怕并不重要。
姓名:郭嘉
属性:谋略(b)郭嘉虽然被后世认为是曹魏前期五大谋士之一,但他明显还没有达到顶级谋士的水准
总评价(b)郭嘉虽然是曹操重要的谋士之一,但并不是曹魏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在一些大事件的表现也比较一般
别名(称号):郭奉孝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将领、谋士
家庭出身:豫州士族
生卒:170---207
出生地:豫州颍川阳翟
主要经历:
170年-196年郭嘉21岁的时候去见了袁绍,认为其难成霸业,遂离之而去,后闲赋六年
196年-199年程昱劝曹操除去投靠许昌的刘备,郭嘉先是认为不妥,后曹操放刘备去徐州,郭嘉、程昱阻之未及;在讨伐徐州吕布时,郭嘉和荀攸劝阻了曹操的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99年-202年支持曹操先行讨伐弱小的刘备,在对付强大的袁绍,结果成功在袁绍干预之前夺回了徐州;后在官渡之战中神机妙算到孙策之死
202年-207年在曹操打到邺城之际劝曹操退军,倾向于先讨伐刘表,后提议曹操重用北方人士收买人心,乌恒作乱后主张讨伐乌恒,并且最终取得了大胜,但也因此水土不服,英年早逝
总评: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然还不是顶级之列,但有潜力更进一步。
注1:据《魏书》记载曹操当时上表追忆郭嘉,云:“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余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
………………………………
第094章 曹魏前期五大谋士 上
曹魏前期是公元191年-208年。这段时间是从曹操成为东郡太守开始,一直到赤壁之战的前夕,包括了曹魏集团发展的起步期和高速发展期,后世人们将这段时间曹操麾下五个主要谋士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并称为曹魏前期五大谋士。
但他们之中的差距是很明显的,荀彧在曹魏集团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与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四人之和相比。此外贾诩因为加入的时间短,贡献少也是在其中屈于劣势,而郭嘉和其他谋士之间的差距也很是明显。
荀彧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其他人所无法企及的,作为曹操的二把手,他的能力也是极为出众的,不仅全还精,就单单就算谋略,当时曹操集团内部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