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授(文)聘兵,使与曹纯追讨刘备於长阪。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李)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可以看出来,孙刘联军延江而上后,采取了不同的行动,周瑜为主的江东军队负责对付曹仁,而刘备则派出关羽拦截曹操可能的援军,阻断曹仁和北方的联系。其中,刘备还让张飞率领一千人和周瑜一起行动,而周瑜则给了刘备两千人,其中在《乐进传》里记载的苏非可能就是苏飞,这应该同盟的一种表示。
在《三国志・魏书》的记载里,关羽的行动多以失败而告终,其中有乐进击退关羽、苏非,击破刘备的记载,也有徐晃和满宠讨关羽于汉津的记录,还有文聘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的记载,表面上来看是曹操军占据上风打的关羽到处跑,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关羽的作战实际上是成功的,因为关羽基本上完成了拦截的任务。
面对强势的曹操军,刘备和关羽主要采取骚扰和游走战术,当时曹操本人回到北方稳定大局,其后主要精力放在了孙权出兵的长江下游,对于荆州一带则派出了乐进、徐晃、曹仁和文聘等多位干将,为了让周瑜能集中精力对付曹仁,关羽和刘备就必须阻止乐进、徐晃和文聘的支援,面对敌方多名大将,关羽虽然付出很大损失,但最终还是基本拦住了他们,给周瑜成功的争取到了时间。
而最终曹仁决定退军之时,关羽实在是拦不住了,那时不仅徐晃出击,还有来着豫州的李通,曹仁最终还是给逃掉了。
不过当时关羽军应该也不是没收获,虽然李通记载是病逝,但他非常可能是战死,或受伤致命。李通死之前,被认为是“勇冠诸将”,是“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这种勇武感觉一个病人,一个快病死的人是做不到的,李通的病逝是很突兀的,可能是当时史学家一种美化的说法。
虽然后世赤壁之役更为出名,但实际上精彩程度是比不上江陵之战的。赤壁之战中因为曹操的乱来,因为是水战的原因,所以曹魏将领们都没能有一个出色的发挥,输的那是非常的憋屈,而到了江陵之战时,曹操已经退出,战争也基本在长江以北以陆战的形势进行,所以这些将领都有机会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水平。
曹仁和周瑜在江陵主战场无疑打的最精彩的。首先是双方在夷陵的争夺,周瑜听从吕蒙的建议迷惑敌人趁机分兵夹击,取得了开场的大胜;其后曹仁也不甘示弱,面对江东军队强势的先锋,不仅敢派出少量军队挑战,被包围后还敢不顾威胁亲自率兵救援,直到成功,两进两出,狠狠的威慑了敌人,提高了自己部队的士气;最终和周瑜的决战中,曹仁军也是伤到了敌方统帅,差点翻盘,曹仁最后也是在徐晃等人的接应下成功撤退。
而刘备和关羽等人辅佐阻击曹仁的援军,虽然数次交手都被打败,但他们无疑帮助周瑜拖延到了足够的时间,间接的对曹仁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迫使其最后做出了放弃江陵的决断。而曹操麾下大将乐进、文聘、李通和徐晃也都各自有所表现。
江陵之战最终以曹操集团再次失利,孙刘联军取胜而告终。其中固然有周瑜、刘备等人分工合作,表现出色的缘故,但当时曹操军在荆州四分五处,曹操退走后没有一个集中指挥之人,导致曹仁被围后,乐进、文聘、徐晃没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援,否则关羽等人很难同时拦下曹操麾下三位大将,使得局面几乎变为曹仁孤军奋战,最终不敌周瑜。
江陵之战是继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紧接着发动的第二次大规模战役,其目的是夺取江陵,将曹操进一步驱逐出长江一带,巩固长江天险,这一战成功之后,曹操南下夺取的荆州领土,其中八成已经吐出,荆州南部就不用说了,南郡大半也被孙刘联军夺取,只剩下荆州南郡北部的襄阳和樊城一带以及江夏郡部分地盘,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发动的南征,已经彻底宣告失败。
………………………………
第058章 赤壁…江陵会战
现在大多历史材料基本都将赤壁之战和随后的江陵之战分开,将其视为两场战争,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严谨的,也是不正确的。
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都是赤壁…江陵会战中的一部分,并且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江陵之战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风头虽然都基本是江东军出了,但这其中刘备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两场至关重要战役的胜利,是属于联军整体的。
这其中周瑜居功至伟,是这两战能够取胜的最大功臣。虽然当时还有着刘备军的存在,江东军还有着右都督程普,但从资料记载上来看具体指挥无疑是周瑜,黄盖是向周瑜提出的诈降之计,并且最终被周瑜承认施行,而后江陵之战甘宁、吕蒙也是直接向周瑜提议,最终江陵之战也明显周瑜才是统帅,所以赤壁之战和江》无>;错》小说陵之战的最大功臣无疑是周瑜,这两战之后周瑜的声望也达到了巅峰。
在周瑜的率领下江东军队兵强马壮也毫无疑问是主力军,是江东军在水战中压制了曹操军,也是江东军火烧赤壁,更是他们在江陵击败了曹仁,驱逐了曹操军。
总体上在这次战争中,孙刘联军基本以江东为主,周瑜作为统帅,而刘备军则以辅佐居多。
但这不代表刘备军不重要,在当时刘备军的支持是很关键的。首先从兵力上来说,周瑜所率领的江东军并不多,根据《三国志・孙权传》记载,是周瑜率领一万人,程普率领一万人,总计两万人,而《江表传》中记载也就是三万人,这时刘备麾下的两万大军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了,否则在赤壁面对曹操估计至少二十万以上的军队,周瑜和江东军的压力会更大。
而江陵之战中,江陵看起来是周瑜率军**打下来的,但实际上是因为刘备和关羽做了很多的苦活和累活,毕竟周瑜面对的也就曹仁一个,而刘备方面则和乐进、文聘、徐晃以及后来的李通都有作战,所以刘备和关羽打比较差,基本处于下风,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等人还是帮住周瑜争取到了时间,只不过结局不是很完美,还是让曹仁跑了,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刘备军的影响是不小的。
综合而言,无论是赤壁之战还是江陵之战都是孙刘联盟的胜利,而不仅仅是江东军的战果,刘备军虽然处于辅佐地位,但不可以被忽视。
历史上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实质上都是一场大会战中的一部分,这是属于孙刘联盟和曹操集团一个决定性的战争,赤壁之战的确很重要,但并不能代表着全部。
当时孙刘联合的目标当然首先是解除曹操迫在眉睫的威胁,然后就是将曹操势力驱逐出长江以南,这两点对于孙刘联盟而言都是必须的,缺一不可,赤壁之战完成了第一个目标,而江陵之战才完成了第二个目的,单单赤壁之战的胜利是没有解除曹操集团对于江东对于刘备的威胁的,江陵之战后,曹操集团的威胁才真正的告一段落。
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则都是赤壁…江陵会战的一部分,赤壁之战打退了曹操,解除了当时曹操军急迫的威胁,而江陵之战则将曹操军的手爪斩断在长江以北,使得孙刘联盟重新获取了长江天险的防守优势。
现在世人将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分强行分开这是不正确的,孙刘联军在赤壁取胜之后便顺江而下,开始进一步驱逐曹操势力,扩大战果,直到江陵之战取胜之后,曹操军和联军的交锋才真的告一段落,赤壁之战后曹操的确退却了,但不表示孙刘联军也不打了。曹操的离去并没让周瑜、刘备等人沾沾自喜,从而跨步不前,相反他们果断的利用这个机会,从而发动了江陵之战,把曹操军彻底赶回了北方,稳固了长江天险。
所以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都是一场战役,是孙刘联军和曹操军一场大战中的两场关键性的战役,赤壁之战的重要性无需多说,江陵之战胜利意义也不亚于赤壁,单单赤壁之战的胜利并没能彻底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赤壁之战失利后曹操并没有丢掉荆州,孙刘外部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果当时周瑜和刘备没有乘胜追击,那么以后曹操占据荆州随时可以卷土重来,这样一来赤壁的胜利只不过是拖延了孙刘灭亡的时间而已。
曹操在赤壁失利之后,其一统天下的大势仍然存在的,毕竟荆州还在他手里,曹操势力仍然跨过了长江,孙刘联盟失去了长江天险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三分天下在当时只是出现了曙光,但远远还没有形成趋势。
这一切都在江陵之战后才尘埃落定,此战之后,曹操失去了和荆州南部的联系,长江以南的地盘尽数失去,其势力缩回了长江以北。曹操和孙刘联盟隔江对峙初步成形,曹操一统天下的趋势这下才明显被打断了,孙刘联盟到此时两败曹操军,又控制了长江天险,这才真的是餐位了能和曹操集团对抗的存在。
而在赤壁取胜时,他们的胜利更像是曹操白痴让给他们的。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这两次战役实际上也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以弱胜强往往不是弱者打出了奇迹,而是强者在犯晕。
江陵之战是赤壁之战的延续,是赤壁胜利的扩展。这两场战役缺一不可,没有赤壁之战就没有江陵之战,没有江陵之战的胜利,赤壁之战的意义也会大失光彩,现在人们都将焦点集中于赤壁之战而忽视江陵之战的意义是不正确的,而将明显二合一的战争强行分开更是不对的,这两次战役是一体的。
所以准确来说,赤壁…江陵会战才真正奠定了日后三分天下的基础,而不是单纯的赤壁之战就改变了这一切。
ps:晚上还有
………………………………
第059章 扩张地盘
在孙刘联军取得胜利之后,他们都趁此机会迅速扩大的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刘备夺取了荆州南部四郡,孙权则趁机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了交州。
取得江陵之战的胜利后,周瑜被孙权任命为南郡太守,他将南岸的部分领土分给了刘备,刘备则将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并且在此驻军。
据《江表传》记载,当时周瑜为南郡太守,他将南岸部分的领土分给了刘备。刘备在油江口设立了一只别营,并且将此地改名为公安。原刘表麾下的官吏和士兵看到刘备从北方来的部队,大多都背叛来投靠刘备。刘备认为周瑜所给地盘太少了,不足以安抚麾下,后来从孙权哪里借来了荆州数郡。
刘备之后上表刘表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率军征讨荆州南方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曹操降下荆州后,当时以黄忠代理裨将军,仍然在长沙郡仕官,归长沙太守韩玄统属,后遂韩玄一起投靠刘备。其后刘琦病死,众人都推荐刘备为荆州牧,治所为公安,荆南就此归刘备所有。刘备占稳荆州后,庐江营帅雷绪率领部属几万人归降刘备。
而刘备之所以能轻松夺取荆南四郡,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自己兵锋强势,但不可忽视,江陵之战,荆南已经和曹操集团失去联系,成为无主之地,而曹操更是从未在长江以南部属重兵,刘备还在此地有着巨大的声望,在名正言顺的借助刘琦的名义,荆州南部讨伐的难度自然大大降低。
其中金旋在《三辅决录注》有不同的记载,其原文为“金旋字元机,京兆人,历位黄门郎、汉阳太守,徵拜议郎,迁中郎将,领武陵太守,为备所攻劫死。”
控制荆南四郡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派他督察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收赋税,以补充军用物资。又任命偏将军赵云兼任桂阳太守。
据《云别传》记载,刘备控制桂阳后,以偏将军赵云取代赵范担任桂阳太守,这时候,赵范的樊姓嫂子守∴∴∴∴,m∞c∽om寡,外貌有国色天香的姿态,赵范希望能促成樊氏和赵云的婚事。赵云推辞:“我和你赵范同姓,你哥哥就像我哥哥一样,所以和你嫂子结合似乎不妥。”于是很坚持的推辞他。
当时有人劝赵云容纳她当自己妻子,赵云:“赵范其实是被迫投降,他的心思并不可测,天下好的女性不少,我何必真的要如此呢?”最后还是没有娶樊氏。最后,赵范果然像赵云所料,有异心,逃走了,赵云丝毫不介意,后来赵范不知所踪。
刘备得到荆南四郡后,势力大增,孙权为了拉拢他,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当时刘备也向孙权示好,上表孙权代理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后更是亲自去了江东面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最终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
关于借荆州的记载在《三国志》和《江表传》中是不一致的,《三国志》中记载的是刘备求都督荆州,也就是借江陵,而《江表传》则是直接刘备借荆州数郡。不过《江表传》中并没有江东夺取荆南四郡的记载,其他资料中也没有相关记载,而刘备南下的记载在很多资料中都是有的,所以《江表传》刘备借数郡的记载并不可靠,而且《江表传》本身就推崇江东,其主要描写的都是江东人士,这样写很可能是出美化江东的需要,并不完全的符合现实。
而南郡当时曹操占据北方的襄阳和樊城一带,南部周瑜和鲁肃控制江陵一带,刘备占据公安一带,所以刘备当时主要借的是江陵,或者孙权集团控制的南郡部分,并不是整个南郡。
刘备从孙权手中借到江陵之后,已经占据了包括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等荆南四郡和江夏郡的一部分以及南郡的南部等大半个荆州,成为了新的荆州之主。
在三国时期,交州基本是一个不毛之地,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开发,加上地处偏僻,所以存在感很低,而且交州内乱频发,先后两任刺史都死于内斗,经过一系列的破折后,交州彻底归顺于江东孙氏。
原交州刺史张津被他的部将区景杀死后,刘表派遣零陵人赖恭代替张津担任刺史。这时,苍梧郡太守史璜逝世,刘表又派吴巨代理苍梧太守。为了遏制刘表势力扩张,朝廷赐给士燮诏书,任命他为绥南中郎将,管理七郡的军务,同时仍兼任交趾太守。后来吴巨与赖恭关系恶化,吴巨发兵进攻赖恭。赖恭逃回零陵。
建安十五年(10),步骘马外出兼任鄱阳太守。年内,又改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统率武射吏一千人,很快取道南行。第二年,补任使持节、征南中郎将。当时刘表所设置的苍梧太守吴巨暗中怀有异心,外表归附内心背离。步骘虚意抚诱吴巨,请吴巨前来相见,借机将他斩首示众,步骘马威声大震。
之后士燮率领自己的兄弟们都听从步骘的命令。孙权提升士燮为左将军,士燮派遣自已的儿子到孙权那里充当人质。从此,岭南的地区开始归属于孙权。
江东集团在赤壁之战胜利后一段时间内,向除了沿海东面外的北、西、南三面都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西方由周瑜率领的大军讨伐江陵,北方则是孙权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合肥,南方则是步骘南下控制交州,除了北方战事不利外,南面的交州被纳入了孙权的势力范围和西面的江陵也被周瑜成功夺取。
就算后来孙权将南郡江陵一带借给刘备了,那时江东集团也已经控制了除了九江外扬州全境和交州以及荆州江夏的部分领土。
此时的孙权借助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两场战役的大胜,毫无疑问是当时仅此于曹操的第二强诸侯。
………………………………
第060章 完美和不完美的结局
赤壁…江陵会战对于孙刘联盟而言毫无疑问是一场完美的胜利,但同时这对于他们而言也并不是一个最完美的结局,无论是对于刘备还是孙权而言,他们本来都有机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在赤壁之战前,孙刘联盟面临是将要灭亡的命运。此时,曹操势力跨过了长江,鲸吞荆州,兵强马壮,再加上天子朝廷的大义,乘胜追击的强盛势头,以及那让人绝望的压倒性的实力,让刘备和孙权看起来只不过是苟延残喘,他们当时所希望的可能也只是勉强生存而已。
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的胜利,向人们宣告了孙刘联盟拥有着和当时的霸主曹操对抗的能力,而孙权和刘备的迅速扩张也大大增强联盟的实力,此后孙刘联盟江南为根基,以长江作为屏障,虽然整体实力仍然不如曹操集团,但已经有了一战之力。
赤壁…江陵会战不仅解决了联盟迫在眉睫的危机,还将曹操势力驱逐出长江以南,形成了曹操和孙刘两大阵营的对抗,孙权和刘备的势力也得以发展,这对于本来苟求生存的孙刘等人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结果。
赤壁…江陵会战虽然是一场当之无愧的完胜,但从个意义上来说,孙权和刘备都有机会做的更好。
首先对孙权集团而言,如果当初孙权等人采取的是收服刘备势力,而不是与其同盟,那么在赤壁和江陵之战后,孙权的地盘就不止扬州和交州了,其中荆州也必然会落入其手中。在赤壁之战前,刘备势力弱小,而且还是新败之军,从实力从地位上而言,刘备是没有和孙权对等的资本的。
当初鲁肃去荆州结盟,准确来说是和整个荆州集团联合,并不是单纯的和刘备联手,但让人不解的是鲁肃却主动和刘备提出联手的请求,这使得刘备在后来的同盟之事上占据了不小的先手。如果当时鲁肃提出的是接纳刘备势力,这对于已经出于绝境的刘备而言同样也是天降甘霖,刘备就算知道他会因此受制于人,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毕竟吴巨的势力和孙权是没法相比的,而刘备本人之前在劣势之下投靠过公孙瓒,投靠过曹操,投靠过袁绍,现在准备投靠吴巨,再转而准备投靠孙权也并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趁刘备虚弱之际将其吞并,然后再和曹操决一死战,这对于孙权集团而言是更好的选择。
但孙权和鲁肃等人却因为曹操的巨大威胁,而忽视了这一点,让刘备和诸葛亮等人走运了一次。
而在江陵之战后,孙权实际上还得到了第二次机会吞并刘备势力,当时刘备为了求都督荆州,不顾诸葛亮的劝说亲自来江东面见孙权,这时周瑜等人就劝说孙权趁机控制刘备,再夺取其势力,但最终孙权听从了鲁肃的意见,不但没有将刘备幽禁,还将江陵等地借给了刘备。
如果历史上孙权把握住了这些机会,趁荆州动荡之际吞并刘备势力,那他后来在占据荆州、扬州和交州三州后,完全可以兵锋西进夺取益州,占据中国南方大陆和曹操南北对持,甚至有望击败曹操一统天下。
从而真正的实现“榻上对”中的目标。
对于刘备集团而言,赤壁…江陵之战的胜利从个意义上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亡羊补牢。在曹操南下之时,因为刘琮不战而降,大失声望,如果当时刘备趁机夺取襄阳,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一点从刘备在襄阳城下就能得到许多人投靠就可以看出来。
而刘备夺取襄阳之后,就算守不住,也可以控制刘琮等人退到江陵,以此为根据地对抗曹操,江陵城物资丰富,背靠长江,曹操就算正面来袭也很难攻克,更不要说其后孙权集团为了自保也会来帮助刘备,这时刘备和孙权的地位基本是对等的,后面刘备就不用冒着风险亲自去借江陵欠孙权集团一笔账了。
再加上可能从刘琮哪里获得的兵力和荆州人才,刘备在荆州将会有一个更为坚固的基础。
不过话说回来,过于追求完美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的确,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的主力都是江东部队,但其中刘备军的重要性也不可以忽视,孙刘联盟之后,刘备军作战不仅为了孙权,更是为了自己,而如果当时刘备已经依附孙权了,那么刘备军作战的积极性必然有所降低,毕竟为了自己而战和为别人作战区别还是很大的。
而且当时刘备并没有看出依附孙权的意思,诸葛亮等人也是倾向于和孙权联合而并不是直接依附江东,如果鲁肃贸然要求刘备归附,很可能会讨价还价,耽误时间,甚至发生龌鹾,给曹操可乘之机。
对于刘备而言,先期就算他听从了诸葛亮等人建议夺取襄阳,成功控制了刘琮等人,获得了荆州数万大军,并且还从江陵得到了足够的物资,后期还获得了江东的支援,但这并不代表刘备就能抵抗曹操。毕竟在曹操南下之时他并没能想到刘表会死,刘琮会那么不争气的投降,所以曹操的本来就是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