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实上,当时朝中的重量级大臣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司隶校尉黄琬以及尚书郑公业等人已经多次商议诛杀董卓的事情了。有一次,王允与士孙瑞、杨瓒等人借登台拜神为名,又一次秘密商量废除董卓的事宜,他们一致认为天时地利人和已经齐备,可以向董卓下手了,但苦于董卓平时戒备森严,他本人又武力高强,时机还是未到。
但很快一个关键人物送来了最后的拼图。前文已经交代过了,吕布作为董卓的义子,随时守卫在他身边,而且以吕布的勇猛,在三国时代恐怕无人能及。但吕布也有着他自己的烦心事,董卓这个人的性格不是很好,吕布与董卓朝夕相伴,一次吕布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二话不说随后就将刀戟掷向吕布,如果不是吕布躲得快,恐怕有性命之忧,吕布忍了下来立刻向董卓道歉,董卓便原谅了他。
但吕布也不是一个好性子的人,吕布于是心中不忿,暗中怀有恨意。而且吕布经常去董卓那里,去着去着就跟董卓的一个婢女(貂蝉的原型)好上了,虽然董卓未必会因此惩罚吕布,但吕布心中依然感到不安。因为在并州的时候,王允和他关系十分不错,于是他跑到王允哪里去谈心,结果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返,王允哪里会放掉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王允于是立刻拉拢吕布入伙,但吕布一开始并不同意,他认为自己是董卓的义子,怎么可以背叛自己的父亲呢?王允就开导他说:“你姓吕,他姓董,又不是骨肉亲情。况且董卓现在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国贼,你难道还认他作父亲吗?他向你掷刀戟的时候,把你当儿子看待吗?”最后,王允终于把吕布说服了。就这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也很快吹来了。
初平三年四月(192),这一天献帝患病新愈;传诏在未央殿会见群臣。吕布派他的同乡亲信、骑都尉李肃带士兵十几人;打扮成宫中卫士的模样把守在宫门;吕布则怀中藏着诛杀董卓的诏书。董卓进入宫门后;李肃率伏兵一拥而上举刀枪击杀;董卓措手不及;惊呼:“吕布何在快来救我!”吕布转出应声喝道:“皇帝有诏令杀贼臣董卓!”随即杀死董卓。董卓的亲信主簿田景赶紧扑向董卓的尸体;也被吕布杀掉。吕布这样连杀董卓的亲信三人;其他人皆畏惧不敢动弹。随后,王允和吕布成功控制了朝廷,将董卓的党羽们全部抓进监狱,夷灭了董卓的三族。
长安城的官吏百姓闻听董卓被诛;都庆贺诛灭国贼。
董卓最终还是死掉了,他心爱的万岁坞并没有守住他的性命。
令人可惜的是,董卓的死并不是结束,他们所迎来的和平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
;
………………………………
第012章 魔王的失败
董卓的失败从各方面来看都是必然的。这些让我们来慢慢的谈。
首先让我们从文武一手软一手硬两方面来说。在文德的软实力方面,董卓可以说跪的一塌糊涂。首先他本身就出身在一个边疆的土豪家庭,从小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并不高,他自己也不是士大夫阶层,简单来说他就是一个军阀武人,大家本身对他的认同感就不高。
他自从把皇帝控制在手里执掌大权之后,所体现的政治水准也是低劣之极,仅仅执政两三个月就敢废立皇帝,这简直就是无法无天,那些士大夫们又怎么可能会认同他。恢复党人的政治地位,大肆提拔党人,这本来是一招好棋,但放在董卓手里就变得臭不可闻,他只把党人们的“人”给拉过来,至于党人们的“心”,则被他放在了大汉皇室哪里。结果就是他吃力不讨好,被那些士大夫和党人们坑得苦不堪言。
在武力方面,董卓未战先退,和关东联军们一仗都没有打,并将京城从洛阳迁到长安,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天下人———关东联军有戏吗?也不想想迁都花多少时间花了多少精力?把这些时间和精力用在对付关东联军上,应该已经打垮了好几个诸侯了吧?徐荣两战两捷之后,便被董卓弃之不用,结果被孙坚直捣黄龙,一败再败,接连三场大败,丢掉了旧都洛阳,就连董卓最自以为豪的西凉军,也在这场战争中失掉了所有的威风。
德不服人,力不压人,董卓不跪谁跪。
但董卓从中平六年(189)率兵进入洛阳,到初平三年(192)在长安被吕布杀死,实际上他执掌朝政、祸乱天下的时间也仅仅只有短短三年而已,以西凉军那强大的实力而言,这个数字实在太少了,不仅比不上那些作威作福三四十年的宦官们,也比不上权倾朝野十数年的大将军梁冀,甚至就连何进也当了五年的大将军,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董卓这个朝廷的代言人做得有多糟糕。
(一)是自作孽不可活
董卓的罪孽我就不细说了,在他短短三年的执政期内,他便弄得国不将国、天怒人怨,他做下的恶事之多,罪孽之深,就算那些执政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外戚宦官们远远无法与他相比,所以他的报应也来得更快。
(二)用人不明
董卓在上台之后一直不明白哪些人能被他所用哪些人不能被他所用,他用人完全依靠个人喜好。觉得党人们被宦官们欺压很久,就开始同情他们于是大肆重用大肆提拔,结果那些士大夫和党人们都是身在董营心在汉,董卓一直被他们坑到死为止,估计他到死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都不帮他。(简单来说就三点:1董卓人品不行;2董卓出身不行;3党人们本来就是以死忠居多)
不仅如此就连董卓自己带来的那些部下他也没有用好。像徐荣如此的良将,董卓在在与孙坚交战的后期直接将他搁置一旁,像李傕、郭汜等人直接就被董卓扔给了牛辅,还要加上一个凉州本地的谋士贾诩(基本上就是董卓可用的唯一一个谋士了)。董卓就这么糟蹋人才,输了真不怪别人。
(三)目光短浅,没有大志
董卓一开始带兵去洛阳的时候,他并没有像彩迷们那样指望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但结果是老天爷白送他一个小皇帝。董卓就这样被幸运大礼包砸到了,可是他并没有好好利用这次机遇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谋划,而是随心所欲放纵自己,最终将时间和机会一点点消磨掉。在迁都长安之后,他还建了一个万岁坞,然后储存了多达三十年的粮食和大量的财富,准备用来自保。董卓的目光也就仅此而已了。
(四)没有智囊团
实际上没有智囊团并不是最糟糕的,比它更糟糕的是智囊团的成员们无时无刻都在准备把自己的主公干掉,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吗?
(五)致命的决策失误
董卓在中平六年(189)听从,伍琼与周毖、何颙等党人的建议将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人封为州郡的长官,还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结果这些人任职以后随即便以袁绍为盟主起兵反董,这可以说是董卓在进入洛阳以后犯下的最为致命的错误之一。
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废立君王才是关东联军迅速成立和董卓失败的最直接原因。
这些都是导致董卓短期内就迅速失败的一些原因。
就算从长远来看,固守于雍凉之地的庞大的西凉军,在后方有狼(马腾、韩遂等人),前方有虎(袁绍、袁术等人)的情况下,由董卓这种政治能力低下的老大带着,迟早经济能力也会承受不住,失败是必然的。
在董卓进入洛阳之后,在理想化的情况下他实际上有上中下三策可以执行。
上策是和袁氏为首门阀世家联手,彻底的除去宦官、消除宦官制度,从而进一步消弱皇权,最终将皇帝变得有名无实,自己和那些门阀世家共同掌控天下,甚至于加入他们当中。
中策是学习梁冀大将军,首先自己要当上外戚(不是那种虚的),然后以外戚的身份执掌朝政,至少这样会让反对的声音减少很多。
下策是做好战争准备,逐步废掉皇帝,风水轮流转也该轮到自己家了。镇压中央,将各路诸侯逐一打倒,逐步收服,然后改朝换代。
历史上董卓联合过世家、党人,却把他们当成蝼蚁,想要做外戚,身份却靠伪造,自己想做皇帝,但又无法下定决心,可以说他上中下三策均有接近过的,但都只是有形而无实罢了。
董卓在历史上策略和目标都不是很清晰的,大体上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然后洪水来了把没有准备好的他给淹死了,“狂傲”和“混乱”也许就是最贴近大魔头董卓的名片。
;
………………………………
第013章 可能不一样的董卓
历史上董卓杀戮众多,独断专行,但很少有人提及,在董卓最初入京之时,他提拔党人,重用党人,甚至率领三公等大臣上书,请求重新审理陈蕃、窦武以及党人的案件,将他们平反一律恢复爵位,还派使者去祭悼他们的坟墓,并擢用他们的子孙为官。
相反对于他的那些老部下,亲属们,基本上除了把他们武职升一下,任命了几个中郎将和校尉之外,不论在中央还是地方他的亲信中重量级的高官基本没有,这一点和那些宦官外戚有很大的不同。
重用党人和不重用亲信为高官这两点贯穿了董卓整个的执政生涯,直到他死在王允、吕布之手。
说董卓没有野心是假的,但要说他对于朝廷早有异心想取而代之这也不完全真实。
从董卓的表现来看他是心向党人们那一边的,对于宦官们是敌视的。
1响应何进,不响应灵帝。重用宦官的灵帝在病危之时两度召董卓进京,但都遭到了董卓的拒绝,而灵帝死后,何进一召董卓几乎立刻上路;
2驱除帮助宦官们的何氏残党。毒死何太后,杀死舞阳君,甚至还把何苗的尸体掘出来,取出肢解后砍为节段。
3重用党人和士族。如周铋、伍琼、黄琬、杨彪、蔡邕、郑公业、何颥、王允等等。
从某种意义而言董卓是想拨乱反正的,但结果却是他越搞越乱,他重用士族和党人,反而尽失其心,想恢复天下太平却使得天下最终大乱,为什么?
不得不说,董卓的性格本身就不适合执掌朝政,他为人太过于残暴和粗鲁,管理一个国家,就像开一个瓷器店,干什么都要小心翼翼的,毕竟决策者的一举一动都会对整个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董卓这种权力基本不受他人制约的,他自己还不好好约束自己,结果就像一头不受约束的野牛冲进了瓷器店,结局可想而知。
当然董卓本人出身就是野路子,受到的士族熏陶不多,反而地处边疆那些蛮族对其影响很大,另一方面他本人的政治水准也不是很高,完全是靠着武力强行控制着朝廷,当然不受人待见了,士族和党人最终会和董卓对着干也是必然的。
但要说党人和士族们对于董卓完全没感情也不对。就以蔡邕为例子,他是被逼着为董卓效力的,董卓很是欣赏他,三日之内,先后升他为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蔡邕也是投桃报李,经常在董卓的宴会上鼓琴助兴,但这不代表蔡邕就放弃节操了,反而蔡邕是希望董卓能改邪归正,尽心尽力的以自己的方式帮助董卓,想把他拉回到正道上来。
所以蔡邕劝阻董卓杀卢植,提议让董卓改乘皂盖车,还劝说董卓不要称尚父。
哪怕就是周铋和伍琼,尽管他俩阻止了董卓通缉袁绍,还推荐了众多的“反贼”,但初衷未必不是为了董卓好,但“好心”未必能办“好事”啊。
说到底,董卓和那些党人士族们本身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他们怎么可能走到一块来啊。
废立天子是董卓失败的最直接原因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在董卓最初入京时他没干多少坏事的,也不是那么乱来的(相比后面),但为什么袁绍、袁术、曹操等一大批人都跑了呢,关东诸侯们为什么会那么众志成城的反对董卓呢,还不是董卓想废立惹的祸。
董卓在废立时根基太浅了,那时天下人还不清楚董卓是什么样的人,但董卓废立之后,大家都知道董卓是反派了,董卓在宦官之乱中拥护皇帝时的声望一下就成了负数。
至于董卓为什么想废立,原因可能很复杂,可能也很简单,复杂的前面我已经提了,为什么我说可能很简单呢?
因为董卓实际上的政治水平不是很高的,所以他可能压根就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刘辩不行,像他对袁绍说的那样:“天下的君主,应该由贤明的人来担任。每当想起灵帝,就使人愤恨。‘董侯’(即刘协)看似不错,现在我打算改立他为皇帝,不知他是否能胜过‘史侯’(即刘辩)有的人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谁知道他又会怎样?如果他也不行,刘氏就不值得再留种了!”
董卓自己有了野心,又感觉刘辩不行,所以才会废立的,如果刘协也不行,董卓估计就会自己上了。
有投石问路的意思。
姓名:董卓
属性:领导力(b)董卓不是一个顶级的领导者,尽管他曾经很辉煌,但严格来说运气也很重要的
统率(a)董卓在历史上是一名优秀的统帅,他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打出来的
政治(c)董卓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但依然要比西凉军的那些后来者好多了
谋略(b-)董卓能做到这个位置,本身还是有些小聪明的,但大智慧是很少的
武力(a-)年轻时的董仲颖毫无疑问的是个好汉
总评(s)董卓是开启了整个三国时代的男人,我个人认为董卓入京之后三国时代的大幕才真正意义上被拉起来了
别名(称号):董仲颖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权臣、将领
官职:相国,太师
封爵:郿侯
家庭出身:边疆地主阶级
生卒:???---192
出生地: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省岷县)
社会关系:略
主要经历:
年-167年在西北一带交友广泛,在当地有着“健侠”的美名
167年-184年担任羽林郎,后逐渐升至中郎将,但在对战张角时失利,被免职
184年-188年因为西北叛乱被重新起用,带兵镇压西北边章、韩遂起义,互有胜负
188年-189年进驻河东,以观时变
189年-192年领命入京,挟天子以令诸侯,祸乱天下,最终被杀
总结:董卓有小谋而无大略,有野心而无壮志,有才能而无品德,之所以能够掌控朝廷,为祸一时,一方面是他有一定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他运气足够好,捡了个大便宜而已。
;
………………………………
第014章 昙花一现的光明
董卓死后,整个长安城内一片欢庆,大家都高呼万岁,共同庆祝国贼被诛。那个时候人们都认为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和和平已经降临,殊不知这只是昙花一现的美丽而已。
因为策划诛灭董卓的巨大功劳,王允得以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随后王允任命吕布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与他一起处理朝中事务。同时,王允派出张种为使者安抚关东的各路诸侯,另一方面对于西凉军他接受了董卓几个重要部下徐荣、段煨、胡轸的投降,接着调动兵马讨伐不肯投降的董卓的女婿牛辅和董卓的亲族董越。
王允在除去董卓、执掌朝政之后,他的为人处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王允总是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大事,现在他则居功自傲,什么时候都摆着一付直脸,不假人颜色,做事情也开始逐渐独断专行,听不去别人的建议。
董卓对蔡邕有提拔之恩,董卓死时,王允正好和蔡邕在一起,蔡邕不由感到悲叹,于是为董卓而叹息,王允看到之后,大怒!责问说到:“董卓是国家的罪人,祸国殃民的罪行不可饶恕,你身为天子臣民,应该从大局考虑,从国家出发,共同声讨国贼,不想你念及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竟然为他感到痛惜,这难道不是与董卓同一鼻孔出气吗?”于是将蔡邕下狱,后来有很多人为蔡邕求情,王允都不允,最终蔡邕死在狱中。说来蔡邕劝阻董卓杀卢植,称尚父,并没有做过什么恶事,仅仅是因为董卓的恩情为其叹息,便丢了性命,王允这也太过于正直和无情了吧。
再如何处理西凉军方面,王允则犯下了重大的方向性错误,他对那些西凉余党斩尽杀绝,没有给对方留下希望。王允曾经准备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但不久后他又反悔。
对于那些投降的西凉军部队,王允准备将其中将领全部免职,然后解散西凉军,甚至计划派关东军去控制他们,这些举措都让那些西凉部队和西凉的百姓们都非常惊慌,认为朝廷准备会对他们动手。曾经有人向王允提议,让皇甫嵩去带领那些西凉部队,只可惜他不听,一意孤行。王允认为只有关东军是可靠的,西凉军无法信任,后来,牛辅死掉了,王允也没有去招抚牛辅麾下的将领,最终导致他们起兵进攻长安。
在董卓的西凉军系统里面,董卓是当仁不让的老大,后面是那些中郎将,如:吕布、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等人,再后面就是一些校尉,这批人就比较多了,包括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华雄、贾诩、李蒙、王方等人都是的。董卓没死之前,吕布被他带在身边保护自己,牛辅、董越、段煨等人率兵还屯驻安邑、陕县、华阴一线,以阻挡关东群雄西进长安。
董卓死后,吕布成为了王允亲信,段煨、胡轸、徐荣也先后向朝廷投降,牛辅、董越因为和董卓的关系太深,拒不投降。为了对抗王允和吕布,屯驻华阴的董越急匆匆赶往陕县找牛辅商议对策,结果不想羊入虎口被多疑的牛辅杀了,这下董卓的女婿牛辅实际上就成为了西凉军的新老大。那个时候李傕、郭汜、张济、贾诩、董承等几个人都在牛辅麾下,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奉牛辅之命正在中牟率军攻打朱儁。
得知牛辅当上西凉军的老大之后,吕布立刻派自己的老乡李肃进攻陕县,但李肃并不给力,被牛辅打败,吕布大怒之下把逃回来的李肃杀死。可没有等到吕布再有动作,牛辅因为营中有部分士兵半夜背叛出逃,以为大家都背叛了他,于是他带着几个亲信和一些金银珠宝逃了出去,结果被自己的亲信杀死,头颅也被送给了王允。
等到李傕、郭汜击败朱儁洗劫完陈留、颍川回来以后,大家开会一看,发现自己的老大牛辅的头颅已经在长安了,这下这些将领都纷纷灰心意冷了,觉得再打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连带头的人都没了,还打什么打?那些董卓任命的中郎将都死的死降的降,他们就连投靠别人都不知道投靠谁。
可能他们也等了几天,希望朝廷可以赦免他们,但随后发现王允没这个意思,于是他们想了想,干脆散伙吧,大家各回各家。但这个时候,贾诩站了出来,说道:“听长安人议论说欲诛尽凉州人,各位如果弃军单行,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我们的老大董太师报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则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最终都被贾诩说服,于是他们重整军队,联络诸将,开始向长安进军。
王允知道以后,立刻派董卓旧部将领胡轸、徐荣迎击,他觉的不就是一些校尉吗?看我用两个中郎将压死你们。但很可惜战争是不能这么简单计算的,因为王允在长安城里的一系列措施,已经让西凉军的军心思变,双方在新丰交战结果是西凉人胡轸率部投降,辽东人徐荣战死!这一战大胜之后,李傕、郭汜、张济等人的联军气势大大提升,随后他们还会和了樊稠、李蒙、王方等人,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余万!
初平三年五月(192)以李傕、郭汜为首的十余万联军包围了长安,吕布则率军据城而守。期间,非常少见的,吕布和郭汜在城门下来了一次单挑决胜负,但最终结果是郭汜的部下们跑的很快,救援及时。如果他们来迟一步的话,第二天郭汜的尸体就很有可能被吕布挂在长安城上了。我相信在这次事情以后,郭汜是不会在干单挑这种傻事儿了,尤其是找吕布这种猛将单挑。
吕布的个人武力的确天下无双,但这并不代表他能守好城池,仅仅十日左右,长安城就被联军攻破,吕布甚至和李傕展开了巷战,可是由于敌军众多,自己又没有援军,吕布最终被迫逃离长安,长安也无可避免的沦陷了,王允被杀死,那些参与反董的人士也均被诛联。
董卓死后仅仅一个月,他的旧部就为他复了仇。
;
………………………………
第015章 王允的故事 上
王允在历史的记载中是一个完全的正面人物,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出淤泥而不染。
王家是冀州的名门望族,王允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再加上他自己本身就十分聪慧,在少年时期他就已经被人刮目相看,同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