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三国志-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凉州刺史韦康则是后来投降马超被杀,看起来是因为韦康无能所致,但韦康实际上是因为苦守援兵不至才最终选择投降的,韦康当时是坚守冀城八个多月才放弃的,而这八个多月里曹操的援兵是硬生生都没来啊,韦康在这种情况下投降是韦康的责任还是谁的责任?当时夏侯渊可就在长安啊!

    严象所去的扬州和韦康所在的凉州,在东汉末年都是朝廷控制不到的地方,本身就很难管理,他们两人还一人运气不好,孙策恰好在当时选择决裂,自己就直接成为了牺牲品,一人是更悲剧,坚守八个月就是没人来救援。具体来看,他们二人的失败并不能彻底归咎到二人能力不足。

    从这点来看,严象和韦康的失败也谈不上荀彧识人不明。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称。

    在后世,荀彧虽然不至于名声不显,但也谈不上多么出名。而实际上荀彧却可以说是曹魏集团的奠基者之一,对于曹魏的贡献并不亚于诸葛亮对于蜀汉的贡献,他的能力说实话也不见得低于诸葛亮,但他在后世的待遇和诸葛亮完全是没法比的。

    然而,这一点也是很好理解的。

    首先荀彧在历史上和刘备的蜀汉集团以及江东的孙吴集团均没有多少交集,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有多少联络,所以蜀迷和吴迷基本不会谈荀彧。

    而魏迷会谈荀彧吗,也不会,因为魏国首先要谈曹操啊,而曹操和荀彧最终是悲剧收尾的,谈荀彧总感觉有点不合适。

    再加上后世《三国演义》等脍炙人口的小说、影视中荀彧的戏份和地位实际上都有所降低,例如荀彧表现出色的曹吕兖州之战在后世的关注度就很低很低,然而这一战却是曹操诸侯生涯中的最大危机。

    当然了没准和荀彧喜欢长编大论也有一些关系,毕竟话唠并不怎么讨人喜欢的。

    姓名:荀彧

    属性:领导力(a)因为荀彧长期的“居中持重”,所以他是有领导力评价的

    政治(a)荀彧作为曹操后方总管,其政治能力在曹魏集团是数一数二的

    谋略(a)荀彧拥有着顶级的战略眼光,在整个三国时代也屈指可数

    外交(a…)历史上荀彧曾经解除豫州刺史郭贡数万大军围城

    总评(s…)荀彧可以说和曹操一样都是曹魏集团的奠基者之一

    别名(称号):荀文若、荀令君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政治家、战略家

    官职:尚书令

    封爵:万岁亭侯

    谥号:敬侯

    追封:太尉

    家庭出身:颍川士族

    生卒:163——>;

    出生地:颍川颍阴

    主要社会关系:祖父荀淑、父辈荀绲、与父亲同辈的荀爽、三兄荀衍、四兄荀谌、从子荀攸、长子荀恽。

    主要经历:

    163年-189年年少出名,后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

    189年-191年乱世显,先投靠袁绍,后归附于曹操

    191年-196年帮助曹操守卫后方,向其提议迎天子

    196年-212年长期居中持重,为曹魏立下了诸多功劳,后因为劝阻曹操称公而丧命

    总结:如果历史上荀彧选择没有站在汉献帝刘协一边,而是从始至终的一心帮助曹操,那该有多好。

    注:正史上,曹操说过荀彧是自己的子房,但也是谈过给予荀攸张良一样的待遇。

    ps:历史上投靠曹操的第一批谋士就是荀彧和陈宫,荀彧就不说了,陈宫则是曹操能当上兖州牧的最大功臣,二人都可以说对曹魏的起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最终二人却都和曹操以悲剧告终,这也令人不胜唏嘘。
………………………………

第024章 谋主荀攸

    荀攸是曹操麾下主要谋士之一,在建安年间甚至可以说是曹操的谋主,一直追随在曹操身边为其出谋划策,先后帮助曹操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势力。

    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跟从曹操征孙权,在路上去世。

    荀攸字公达,他的父亲是荀彝,在州里担任从事,但在荀攸幼时就已经去世。历史上虽然荀彧辈分比荀攸高,荀攸算是荀彧的从子,但实际上荀攸要比荀彧年长,他比荀彧大整整六岁。

    荀攸和郭嘉不一样,他在投靠曹操之前,就已经颇有名气了。

    后来董卓作乱,虎牢关以东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被迫迁都长安。于是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谋划说:“董卓没有道义,比之于古时的商纣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下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有强大的军队,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匹夫罢了。如今应当杀了他来告慰百姓,然后占据肴关、函谷关来辅佐皇上号令天下,这是齐桓公和晋文公一样的义举啊。”后来事情眼看就要成功时被发觉了,何颙、荀攸被捕入狱,何颙畏罪自杀,而荀攸谈笑自若举动和寻常一样,恰逢董卓死了,罪名得以免除。

    不过《魏书》中记载是荀攸请人在董卓面前帮他说话,才最终得以逃过一劫。

    董卓死后,荀攸被朝廷派去益州,但因为道路不同被留在了荆州,后曹操迁都许昌,亲自修书一封将荀攸招到了许昌,荀攸也就此投靠了曹操,并且代替自己的叔叔荀彧在曹操身边为其出谋划策。

    建安三年(198),荀攸遂曹操讨伐张绣,当时荀攸在曹操出兵之时就劝曹操不要动手,他认为张绣和刘表貌合神离,给予太大压力反而会迫使两者联合,不容易对付,可以坐视不理,然后在乘虚而入,但曹操不听,结果无功而返,还被张绣和刘表的联军一路追杀。事后,曹操不再打南阳了,张绣反而在贾诩的劝说下再次归顺曹操。

    曹操从南阳回来后,恰逢吕布叛变,于是曹操出兵讨伐徐州,将吕布包围于下坯,但曹操久攻不下,于是准备退军,这时是荀攸和郭嘉劝阻了曹操,后来曹操引沂水、泗水灌城,大破吕布,将其消灭。

    据《魏书》记载,曹操准备讨伐吕布之时,很多人认为后方的张绣还没有被消灭,这时讨伐吕布是很威胁的举动。但荀攸却认为刘表、张绣刚刚经历过战败,必然不敢有所行动。而吕布骁勇,背后还有袁术,如果纵横在江淮一带,必然会得到很多豪杰的响应。现在应该趁其刚刚叛乱,人心不稳之际讨伐,胜算必然大增。曹操认为荀攸说的很对,于是出兵,当时吕布已经打败刘备,并且得到了臧霸等人的响应。

    建安五年(200),曹操和袁绍爆发大战,荀攸随军作战,荀攸先是提出了声东击西之际,帮助曹操成功在白马打败了颜良,后又在西退途中消灭了文丑,重创了袁绍军势。其后在官渡荀攸更是劝谏曹操派徐晃等人成功袭击袁绍的粮草,大有斩获,后来又和贾诩一起劝说曹操听从归降的许攸之计袭击乌巢,大破袁家,并且最后还帮曹操收纳张郃等人的投降,在这场决战中,荀攸的功劳不比任何人低。

    官渡之战后,曹操在南下讨伐荆州和北方消灭袁氏之间摇摆不定,后来袁谭遣辛毗请降求救,当时多数人想南下,是荀攸苦劝曹操抓住机会北上,最终曹操才得以轻松消灭袁氏三兄弟。

    冀州平定后,曹操上奏汉献帝为荀攸请求封爵说:“军师荀攸,从开始就辅佐臣下,没有哪次出兵没有跟从,前后多次战胜敌人,都是靠荀攸的谋划。”于是封荀攸陵树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下令论功行赏,说:“为人忠诚正直而善于密谋,为我安抚内外的人是文若(荀彧),公达(荀攸)则次于他。”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户,转为中军师。魏国刚建立时,荀攸担任尚书令。

    据《魏书》,曹操从柳城返回之后,路过荀攸的住处,谈论了荀攸前后的功劳,对其说到:“现在天下之事差不多已经定了,我愿意和贤良的士大夫们一起享受成果。昔日汉高祖(刘邦)曾经让张子房(张良)自己选择封邑三万户,今天我也希望让你自己选择封地。”

    在历史上荀攸比郭嘉能力强、资历比贾诩早、性格比程昱好,而荀彧又“居中持重”,所以荀攸力压郭嘉、贾诩等人,长期追随曹操身边,成为了曹操当时实际上的谋主。

    而且他还干的非常不错,除了曹操在讨伐南阳之时第一次没听荀攸的吃了亏,后面曹操对于荀攸的意见基本上言听计从,在其的帮助下成功消灭打败了吕布、袁绍等人。

    荀攸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就是在官渡之战时,那段时间荀攸简直爆种了,奇谋层出,打的袁绍几乎无还手之力,这一战也一举奠定了荀攸在曹魏集团中的地位,否则后世荀攸和程昱之间的地位还得有一番纠结。

    和荀彧、郭嘉、程昱等人一样,荀攸活跃时间也基本在曹魏前期,曹操南下讨伐荆州之后,荀攸就开始进入了低潮期,再无为曹操出谋划策,这点和贾诩并不一样。后世陈寿将荀彧、荀攸和贾诩合并一传,从中就看出荀攸的地位,他们三人再加上司马懿可以说就是曹魏集团中谋士的第一集团。
………………………………

第025章 颍川荀公达

    和荀彧不同,荀攸并不是一个不知变通之人,他在魏国建立后担任了尚书令,从某种意义上代替了荀彧。

    荀攸去世后,曹操极为悲伤,甚至每次提到他都会流泪。

    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曹操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曹操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曹丕在东宫做太子时,曹操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之表率,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荀攸曾经生病,曹丕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礼拜,他受到特别尊敬就是这样。

    据《魏书》记载,荀攸姑子辛韬曾经向荀攸询问关于曹操攻取冀州的事情。荀攸说到:“佐治(辛毗)为袁谭请降求援,王师自然前往平定叛乱,我从哪里知道呢?”此后辛韬和荀攸的亲戚朋友们再也不敢向荀攸询问军国大事了。

    荀攸与钟繇交厚,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但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荀攸前后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而知,荀攸生前在尚书台百忙之中也著史书《魏官仪》流传于世。

    不过历史上钟繇长寿,荀攸死后十六年钟繇才去世,所以裴松之就说到:“荀攸死后十六年,钟繇才死,为他撰写这些良策,也没有什么困难啊?钟繇活到到八十岁,还是说没有完成,就让荀攸从征的军机策略不传于世,可惜呀!”

    在《魏书》中还有曹操后来对于荀攸的评价。

    魏书载太祖令曰:“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又曰:“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

    《傅子》里也有荀彧和荀攸的相关评价。

    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荀彧)之仁,荀军师(荀攸)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太祖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

    早前荀攸与朱建平、钟繇结交好友。荀攸早死,儿子尚幼。钟繇帮助打理荀家,欲让荀攸的妾改嫁。在写给别人的信上说:“我和公达都曾让建平相过面。建平说:‘虽然荀君比较年轻,但是后事却要托付给钟君。’我当时说了句玩笑话:‘那时我可要把你的阿骛嫁掉。’想不到他真的早逝了,戏言就要成真了!现在我要让阿骛改嫁,使她能有个好归宿。回想建平的妙语,不在唐举、许负以下。”

    荀攸的大儿子荀缉,有荀攸的风范,但死得早。由二儿子荀适继承爵位,荀适无子。黄初年间,魏朝续封荀攸的孙子荀彪为陵树亭侯,封邑三百户,后又改封为丘阳亭侯。正始五年(244)冬十一月癸卯,魏帝曹芳下诏祭祀荀攸于太祖庙庭,追加谥号敬侯。

    荀攸在曹魏集团中地位很高的,大概在荀彧之下,郭嘉之上,是曹操麾下的核心谋士之一,总体而言,相比荀彧来说,荀攸也更接近于一个纯谋士,他在荀彧死后取代其地位,担任了魏国的尚书令,开始帮助曹操管理政务,但时间是比较有限的。

    荀彧居中持重后,曹操身边依然有着荀攸、郭嘉、董昭、程昱、刘晔、贾诩等多位谋士,其中荀攸是来代替荀彧、郭嘉是来代替戏志才,初始地位都比较高,也很得曹操的信任,在曹操的随身谋士中,这两位是曹操最信任的。

    郭嘉虽然官职不高,但不代表他在曹魏集团中地位就低了,他在历史上为曹操提出了诸多建议,并且为其采纳,可见曹操对其信任,如果不是郭嘉的死的早,他的官职不会低到哪里的。

    荀攸比的郭嘉活的久,能力又比其强,所以总体上荀攸地位要比郭嘉稍微高一线。至于荀彧,他不仅是荀攸的长辈,而且还是荀攸的推荐者,就算是能力和贡献荀攸也很难和荀彧相比,所以荀攸地位不如荀彧是很正常的。

    在曹魏集团前期,荀攸可以说是在文臣中地位仅次于荀彧了。

    姓名:荀攸

    属性:谋略(a)作为曹操的谋主,荀攸的谋略水平当然是一流的,但后期隐身了

    总评(a)官渡之战一战就已经奠定了荀攸的地位,曹操的谋主

    别名(称号):荀公达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军师

    官职:尚书令

    封爵:陵树亭侯

    谥号:敬侯

    家庭出身:颍川士族

    生卒:157………>;

    出生地:颍川颍阴

    主要社会关系:祖父(荀昙)父(荀彝)叔辈(荀彧、荀衍、荀谌)妾(阿骛)长子(荀缉)次子(荀适)孙(荀彪)

    主要经历:

    157年-189年年少有名,被大将军何进征召为黄门侍郎

    189年-196年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去蜀地不成留荆州

    196年-213年成为了曹操的军师,帮助曹操消灭吕布,打败袁绍

    213年-214年魏国建立后担任尚书令,在随曹操南下讨伐孙权的路上去世

    总结: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

第026章 司马八达

    “司马八达”指东汉末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汉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字仲达;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字叔达;魏东武城侯司马馗,字季达;魏鸿胪丞司马恂,字显达;魏中郎司马进,字惠达;魏安城亭侯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平亭侯司马敏,字幼达。因其兄弟八人的字皆有“达”,于是并称为“司马八达”。

    据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的先祖出自高阳帝的儿子重黎。夏朝时,其家族有官为司马。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赐以官族,因而为氏。他们的高祖是东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司马钧。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即“司马八达”。

    其中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后世最为出名。

    轻慢别人父亲的人,也不会尊敬自己的父亲。”于是那人向他道歉。

    光和五年(182),司马朗经过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看他身材高达健壮,怀疑他虚报了年龄,就审问他。司马朗说:“我的内外亲戚,每代都长得高大健壮,我虽稚弱,却没有羡慕高官的风气,折损自己的年龄以求早成,这不是我的志向。”监考的人听罢认为他与众不同。

    初平元年(190),关东兵起,共讨董卓。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在野王,靠近山中险要地势,想迁往温县。司马朗劝阻,称敌人未到而先迁徙,会动摇民心导致动~乱。李邵不听,山边的百姓果然动~乱,有的向内迁徙,有的成为盗贼进行抢劫。

    当时,董卓将汉献帝迁往长安,自己仍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为治书御史,跟随西迁,因为四方都很混乱,就让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老家。有人告发说司马朗想逃窜,于是他被捉住带到董卓面前。董卓对他说:“你与我死去的儿子同年,为何要背叛我?”司马朗称如今四处交战,天下动荡,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四处流窜,虽严罚不能禁止,劝董卓考虑一下这些事情,会成为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董卓表示理解,没有惩罚他。司马朗知道董卓一定会灭亡,唯恐会被留下,于是用财物贿赂董卓身边的人,请求离开,回到了故乡。

    到家后,他对乡亲们说温县会遭战乱,宜迁往黎阳。乡亲恋守旧土,都不肯离开,仅同县赵咨带领家属和司马朗一起迁走。几个月后,关东军数十万汇聚在荥阳、河内。诸将不团结,各自纵兵抄掠,百姓死亡过半,很久兵才散去。后来,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交战,司马朗又将家属送回老家,教导各位弟弟,不要因为世道衰败而放弃了学业。

    初平三年(192),司马朗被曹操辟为司空属官,又被任命为成皋令,因病离职,又复出任堂阳长。司马朗治理宽大仁厚,不施行鞭杖这类的刑法,而百姓也不违背法令。早先,有些百姓被迁徙到京都附近,后来司马朗的县接受任务造船,迁徙出去的百姓担心他不能完成任务,于是纷纷结伴相还来帮助他造船,其受百姓爱戴达到如此地步。后来,司马朗升任元城令,又到中央任丞相主簿,他建议在各州郡设置部队,又建议恢复“井田制”,这些建议虽未能施行,但后来实行州郡置兵都是出自司马朗本意。司马朗又升任兖州刺史,大力推行教化,被百姓称颂。

    司马懿,字仲达,是司马防的次子。他在少年时即有奇节,聪明而有谋略,博学而多闻,潜心于儒学研究。汉末天下大乱之际,常慨然为天下忧心。南阳太守杨俊是司马懿的同乡,以善识人著称,见了不到二十岁的司马懿,便觉得他是个非同寻常的人物。当时的尚书崔琰与司马懿之兄司马朗是朋友,崔琰对司马朗说:“你的弟弟聪明而公正,刚毅而英俊,超出常人,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据《高士传》记载,司马懿少年时和著名隐士胡昭关系很好。因与同郡的周生等人结怨而被谋害,胡昭知道后立刻涉险寻找,在崤山渑池之间找到周生一行,请求他们放过司马懿,周生开始不肯,但胡昭哭泣的诚意最终还是感动了他,救下司马懿。

    建安六年(201),司马懿被选拔为向朝廷报事的上计掾。曹操当时为司空,闻司马懿之名而欲征召他任职。司马懿知道汉朝国运已经衰微,不愿屈服于曹氏,便假称有风痹之疾卧床难起,拒绝征召。曹操使人夜里去刺探他,司马懿卧床不起,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曹操为丞相后,又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给使者下令说:“若他再推辞不来,就把他逮捕起来。”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据《魏略》则记载,司马懿好学,曹洪自以为才疏,想让司马懿去帮助他,司马懿耻于和曹洪来往,假装拄拐不去。曹洪记恨司马懿,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

    司马懿内心嫉妒而外表宽厚,对人多猜忌,善用权谋,曹操察觉到他有雄心大志,又听说司马懿能像狼一样回首反顾,想试验他。于是召他来同行,让他走在前面,令他反顾,结果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曹操后来还曾梦三马食于一槽,心中很厌恶。于是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作人臣的人,你以后要防备。”

    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回护他,而得以无事,于是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司马孚,字叔达,是司马防的三子。其性格温厚廉让,以贞白自立,不与他人结怨。他还博涉经史,汉末动~乱时,与兄弟在迁徙途中,仍不忘读书自学。陈留人殷武,海内闻名,曾获罪被流放,司马孚前去探望他,与他同住同食,被时人称颂。

    魏陈思王曹植很有才华,清选官属,以司马孚为文学掾。曹植恃才放旷,司马孚总是诚恳地劝谏他,曹植开始并不接受意见,而后却能向他道歉。后来,司马孚又升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

    ps:周末的时候再补昨天的一章
………………………………

第027章 讨伐汉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