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佛陀说法开启智慧-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离于贪著,乃至嗔无明。

    漏尽阿罗汉,解脱于缠连。

    名之以及色,障碍及色想。

    无余尽消灭,此悉断缠连。」

    佛陀说法后,结缚婆罗门欢喜的说到:“世尊,您说的太好了,您解除了我多年的疑惑,请您让我皈依您,做您的在家修行弟子吧,我愿意受持您制定的戒律,我愿意按您的正法去修行。”

    佛陀接受了结缚婆罗门的皈依。
………………………………

第32章 清净是循序渐进修行出来的

    有个时候,清净婆罗门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好。清净婆罗门对佛陀说:“世尊,世间所有的婆罗门修行人都不清净,即便他们受持戒律,修习各种苦行。这个世间只有智慧和身口意修行都圆满的人才是最清净的人,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受持戒律,由此让内心清净安定,开启了智慧,已经证悟无上正等正觉,明了了世间一切的真相,证得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觉悟的人,他们才是世间最清净的人。”

    这时,清净婆罗门说偈言:

    「虽持戒苦行,世间之如何。

    婆罗门不清,明行具足者。

    唯此是清净,其外无净者。」

    佛陀说:“婆罗门,世间的人不是生来就是清净的,很多人虽然念诵了无数遍的咒语想要让自己清净,可是他们的内心堆满了污垢,他们外在的行为只是装点门面的欺骗,没有实际的去修行,这些人不是清净的人。不论是出生在王公贵族之家、祭司学者之家,还是出生在平头百姓之家、奴隶之家,或者出生在地位低下的卑贱之家,甚至于出生于清扫垃圾之家。只要他们能够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断恶修善,并且持之以恒、精进的去修行,就可以通过不放逸他们自己的身口意行为,而受持好戒律,就可以让他们自己的内心清净安定下来,由此即可开启他们的智慧,最终让他们达到无上清净的境界,证悟佛果。清净人也是一步步修行而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管束好自己的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不放逸,去做善事、断恶修善的人,他们就是在清理内心的污垢,他们就是在规范纠正自己外在的行为,他们就是在渐渐让自己清净的人,他们就是迈向无上清净解脱的人。无上的清净解脱是一步步脚踏实地修行得来的结果,不是立刻或短时间内就能证悟达到的境界,需要循序渐进、长时间的修行才能最终让自己证悟无上清净解脱的果位,明了了这个道理的人就是正信的修行人。

    这时,佛陀说偈言:

    「虽多唱驮咒,埃满内不净。

    外依于欺瞒,非生清净道。

    譬如刹帝利,婆罗门毗舍。

    首陀旃陀罗,下水清扫人。

    精勤而不挠,常勇猛精进。

    达最胜清净,知此正行人。」

    佛陀说法后,清净婆罗门对佛陀说:“世尊,是的,您说的很对,世间很多人都想立刻成就清净解脱的果位,然而他们却不愿意去脚踏实地的修行,光是空想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还是得身体力行的去实践修行。我刚才只是嘴上在解释清净人的意思,嘴上说和实际做到那是两回事,我偏向于夸夸其谈了。我就算说的再好,而不去管束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而不去让自己的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语,内心生起善念,不去做善事,不去断恶修善,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清净人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修行出来的,不是空想出来的,也不是嘴说出来的。世尊,感谢您为我说法,请您让我皈依您做您的出家修行弟子吧,我愿意受持您的戒律,我愿意按您的正法去修行。”

    佛陀接受了清净婆罗门的皈依,清净婆罗门在佛陀的身边修行,不久后他就证悟了阿罗汉果位,从生死轮回的煎熬和痛苦中永远的解脱了出来。
………………………………

第33章 佛陀说法随顺因缘、不为利养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那个时候,有个拜火教的婆罗门正在为火供做准备,他煮好奶酪乳粥,放置好各种祭火的供品,准备举行拜火祭祀的仪式。

    这时,佛陀在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进入王舍城不分贫富贵贱挨家挨户的化缘饭食。当佛陀化缘来到拜火婆罗门住处的时候,他就在拜火婆罗门的家门外站立,拜火婆罗门来来回回放置祭火供品的时候,看见佛陀站立在他家的门外,他就对佛陀说:“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已经修行圆满,并且出生在高贵之家,学识广博,受持戒律,管束好了自己的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放逸,不去做恶行,断恶修善,由此让内心清净安定,开启了智慧。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的修行都已经圆满,证得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悟,究竟圆满了解脱的果位。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接受我奶酪乳粥的供养。

    你在我家门外拿着饭钵站立,是想让我供养你把,你是我刚才说的解脱人吗如果不是请你离开,我现在很忙,正在准备供养火神,我不招呼那些毫无修行的人。”

    这时,拜火婆罗门说偈言:

    「三明等具足,生高有多闻。

    明行具足者,受食我乳饭。」

    佛陀说:“念诵了无数遍咒语也毫无用处,因为内心堆满了很多污秽。只是做一些表面的事情来装点门面,那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自己身体行为做恶事,口说恶言,内心生起恶念,就算祭祀的仪式举办的再好,那也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因为自己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的污秽没有除去,仍然不是清净解脱的人。世间的人不是生来就是清净无染的,修行是一步步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立刻成就。深信因果,明了了做善事可以为自己种植出很多福德,做恶事可以为自己造下很多罪业。而福德的多少决定着投生的类别,福德深厚的众生投生在富贵之家,上生到天界享福,福德薄弱、罪业深重的众生投生在贫贱之家,下堕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受苦。已经不会再挂念和执着世间一切的事物事情,已经除灭了一切的烦恼和痛苦,已经从生死轮回中永远解脱出来的人,这就是世间修行圆满的圣者,然而圣者最初修行的时候也是普通人,他们明白只有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断恶修善,并且持之以恒、精进不懈的修行,才可能将自己行为、言语、念想中的污垢慢慢除去,在除去污垢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一个反复被污垢污染,又再次除去污垢的过程。世间很多人只是想获得清净解脱的果位,而不知道这个清净解脱的果位是长时间精进修行的结果。

    世间的人不管他们出生于富贵之家,还是出生于贫贱之家,这些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断恶修善的人,这些受持戒律,让内心清净安定,开启了智慧的人就是值得尊敬和供养的人。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证悟了圆满的智慧,不一定都成就了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的圆满修行,可是他们却是正在迈向圆满解脱的人。已经证悟解脱果位的圣人也要经历这样的修行过程。圣人也是由普通人修行而来的。不要错过供养受持戒律的出家人和修行人的机会,不要错过为自己种植福德功德的机会。内心要想:「我正在供养一位精进修行、迈向解脱果位的出家人、修行人,我正在为自己种植福德功德,我正在修行施舍,我正在修行布施。」

    大树是由小树长成的,大海是由江河汇集而成的,修行也是由浅入深的,解脱的果位也是慢慢证悟成就的。深厚的福德也是点滴的善行种植出来的。大象是由小象长成的,自己的身体也是从弱小的婴儿长大成强壮的成年人的。不要轻视点滴的善行,不要错过任何一个为自己种植福德功德的机会。应该尽可能的布施供养自己遇见的,受持戒律的出家人、修行人,不要看见别人获得福德享受福报后,就来后悔自己之前没有种植福德;不要在临死前再来后悔自己没有多行善事种植福德;不要在受苦的时候再来后悔自己过去做下的恶事,造下的罪业。把握住现在的每时每刻,把握住自己遇见的每一个机会多去帮助别人,多去做善事,多去布施供养出家人、修行人为自己的现在世、未来世种植福德功德,这样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这时,佛陀说偈言:

    「离多唱驮咒,埃满内不净。

    外蔽于欺瞒,非生清净道。

    以知于因果,见天界恶趣。

    功德是后世,众人渡津场。

    圣者渐成就,身口意正行。

    有此三明人,应受食乳饭。」

    佛陀说法后,拜火婆罗门顿悟说到:“大德,请您原谅我刚才对你的无礼行为,请您接受我对您的供养。”

    说完,拜火婆罗门就将刚煮好的奶酪乳粥盛到一个大碗里,端到佛陀的面前,请求佛陀接受他虔诚的供养。

    佛陀说:“如来为你说法,不是为了获得你饮食的供养。婆罗门,如来已经为你说法,就不应该再接受你的供养,在说法前你没有生起供养如来的心,说明因缘不具足,如来随顺因缘,不会再接受你的供养。如来为你说法是为了让你开启智慧,由此纠正你不正确的修行方法。诸佛如来也是这样的,外出化缘饭食,说法后就不会再接受众生的供养,他们也是随顺因缘的。因为诸佛如来说法不是为了获得各种供养,而是为了让听法的众生开启智慧,纠正他们不正确的修行方法,让他们从内心的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请你将这些饮食供养给其他的出家人、修行人。不用为没有供养如来而烦恼,因为你之前不正确的知见已经被如来纠正,你内心怀有分别心供养出家人、修行人的烦恼和疑惑已经被如来解除。你只供养高贵、学识渊博、圆满解脱的出家人、修行人的见解已经被如来纠正。你现在已经明白要时时刻刻都要好好的把握种植福德的机会,不会再拒绝供养受持戒律的出家人、修行人。你内心不正确的见解已经被平息纠正。你已经明白这些受持戒律的出家人和修行人,就是你种植福德的田地,你通过布施供养他们来获得福德功德,而福德功德的多少决定了你以后投生的类别。福德功德深厚的众生投生到富贵之家,上生到天界享福,甚至于从生死轮回的煎熬和痛苦中永远的解脱出来。福德功德薄弱、罪业深重的众生投生在贫贱之家,下堕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受苦。婆罗门,你要好好的去修行,你要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断恶修善。要多为自己种植福德功德。”

    这时,佛陀说偈言:

    「我唱此偈者,非为得食者。

    婆罗门于此,知见者非法。

    诸佛之唱偈,以斥其代价。

    如来顺因缘,说法不为利。

    婆罗门供养,广施正行人。

    依事奉饮食,是为功德田。」

    这时,拜火婆罗门跪在地上,顶礼佛陀,他说:“大德,感谢您,您除去了我不正确的见解,让我狭隘黑暗的内心变的光亮无比。请您让我皈依您,做您的在家修行弟子吧,我愿意受持您的戒律,我愿意按您的正法去修行。”

    佛陀接受了拜火婆罗门的皈依,之后佛陀就离开了,佛陀没有接受拜火婆罗门的饮食供养,拜火婆罗门望着佛陀远去的背影,感动的流泪,久久的伫立在原地不愿离去。
………………………………

第34章 祭祀心中的解脱火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骄萨罗国的孙陀利迦河边。那个时候,有个婆罗门在孙陀利迦河边供养火神。他举行完祭祀火神的仪式后,就站起来,四处观望,他心里想:「给谁吃这些供养火神后的祭品呢」

    婆罗门看见佛陀坐在一棵大树下,当时佛陀用毛巾包裹着头,婆罗门就左手拿着祭祀火神后的供品,右手拿着长口的水瓶,走到佛陀的身旁。佛陀听到有人走近的脚步声,就将包裹在头上的毛巾摘去。

    这时,婆罗门惊讶的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他心里想:「这个人既然是个秃头」。于是他正准备转身离开,他此时又想:「有些婆罗门教的长老、大师也是剃光了头发的。我还是问问他到底是不是出生于婆罗门阶层地位高于国王的祭师阶层吧,我还是问问他是不是婆罗门教徒吧」。这个婆罗门想完后,就恭敬的对佛陀说:“尊师,您出生于哪个阶层呢您是婆罗门教徒吗”

    佛陀说:“不要问我出生于哪个阶层,不要问我是不是婆罗门教徒。你只需要问我的行为就可以了。廉价、不值钱的柴木可以生出火来,出生卑微的人也可能会有万马奔腾的大智慧,他们对自己犯下的错误、缺点感到不安,他们对自己做下的恶事有敬畏心、羞耻心。他们断恶修善,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忏悔自己过去做下的恶事,不会再去做同样的恶事,不会再去犯同样的错误,这些人就是世间尊贵的人,世间的人尊贵与否,不是看他们出生的阶层,不是看他们出生在富贵之家,还是贫贱之家。而是看他们的行为是不是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如果他们的行为、言语、念想都做善行,那么就是世间尊贵的人。他们就是善于管束自己行为的人。他们不让自己的行为放逸去做恶行,因为他们知道做恶事会给他们自己造下罪业,让他们下堕到恶道,只有做善事才能让他们安住在善道,他们用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来调教驾御自己的行为,受持戒律,让内心清净安定,由此开启智慧,他们持之以恒的精进修行、毫不懈怠,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从生死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才能远离烦恼和痛苦的侵害和折磨。他们是迈向圣者解脱大道的人。对于那些管束好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不做恶事,广行善事,断恶修善的人,对于那些已经证悟解脱果位的圣者,对于那些已经修行圆满的人,就应该恭敬虔诚的供养他们。”

    这时,佛陀说偈言:

    「勿以问出生,唯问其行为。

    微木亦生火,虽然生为卑。

    智慧有骏敏,止恶有惭愧。

    是为圣者生,依真所调顺。

    以具悉调顺,到达于圣道。

    成就梵行人,是人值供养。」

    婆罗门说:“尊师,我在这里祭祀火神,我经常的布施供养,我是善于修行施舍和布施的人。我今天见到您这位有大智慧的圣者是我的福气,您的教导我以前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请您接受我恭敬虔诚的供养吧。”

    这时,婆罗门说偈言:

    「于我此供牺,善为于供养。

    今见如师者,昔未见所教。

    我虔供于师,敬请受此食。」

    佛陀说:“婆罗门,如来对你说法是为了让你开启智慧,让你明白正确的修行方法,不是为了获得饮食供养。如来既然已经对你说法,就不应该再接受你的供养。过去的诸佛如来也是这样的,外出化缘饭食,为众生说法后,就不会再接受众生的供养。诸佛如来随顺因缘,众生遇到如来后没有直接供养,说明因缘不具足,如来为他们说法是为了让他们开启智慧,让他们断恶修善,除灭他们内心的烦恼和痛苦,不是为了获得供养。婆罗门,你可以将这些饮食供养给其他受持戒律的出家人、修行人。你不正确的见解已经被如来除去,你已经明白一个人尊贵与否是要看他的行为的,而不是看他出生的环境。你错误的见解已经被平息,已经被纠正。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断恶修善,受持戒律,让内心清净安定,由此开启了智慧的出家人和修行人,就是值的供养的人,他们是世间人的福田,供养这些人就可以为自己种植下很多福德和功德。”

    这时,佛陀说偈言:

    「我唱此偈者,非为得食者。

    婆罗门于此,知见者非法。

    诸佛之唱偈,以斥其代价。

    如来顺因缘,说法不为利。

    婆罗门供养,广施正行人。

    依事奉饮食,是为功德田。」

    婆罗门说:“尊师,感谢您今天慈悲的开示。”

    佛陀说:“婆罗门,你祭祀供养火神,就是想通过祭祀火神的仪式来让自己的念想全部都关注在祭祀的事情上去,这样你自己的念想就不会胡思乱想,关注祭祀火神的仪式,内心无有其他的杂念,由此让内心清净无染。

    然而,婆罗门,圣者认为一切通过外面的事物事情来让内心清净的办法都只是暂时让内心清净的方法,无法永远的让内心清净,比如你举行的祭祀仪式一旦结束,过不了多久你的内心又会被各种念想所污染。这些借用外面的事物事情来让内心清净的方法是不长久的,圣者不认为这样的方法是切实有效的,是能让内心持久清净的修行方法。

    婆罗门,你要离开这些祭祀火神燃烧起来的外部火焰。要在你自己的心中燃起修行的火焰。你要注意心中、念想中燃起的火焰,观想它们,关注它们。不要让你自己的念想再去想其他的事情,不让你自己再胡思乱想,让你的心关注内心生起的火焰。让你的心由于关注内心的火焰而安定平静下来,婆罗门这就是阿罗汉圣者的修行方法。

    婆罗门,你要明白内心的骄傲自大、傲慢无礼就是你背负的沉重担子,内心的愤怒就是燃烧时放出的浓烟,说假话就是燃烧后产生出来的灰烬,舌头就是祭祀时舀供品用的勺子,心就是祭祀燃烧用的火炉。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断恶修善,受持戒律,管束好自己的行为就是善于控制祭祀火势的人。

    婆罗门,如来的正法以戒律来管束世间人的行为、言语、念想不去做恶行,断恶修善,以此让世间人内心清净安定,开启智慧,就如同广大无边的湖泊,在里面沐浴的人能够洗去身上的污垢,而如来的正法可以用戒律洗去世间人行为、言语、念想中恶行的污垢。洗去他们行为、言语、念想中恶行的污秽后,就能让他们的行为、言语、念想安住在善行的清净中。他们行为、言语、念想清净的善行就会得到世间人的称颂和赞美。世间有智慧的圣者都会来这个湖泊沐浴。世间的人,当他们除去行为、言语、念想中的污垢后,就能清净无染的到达解脱的彼岸。世间真正的修行和正法就是管束、约束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不去做恶行,而要去做善行,断恶修善。然而,婆罗门,身体行为做善行,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断恶修善后,不可挂念和执着这些修行的方法和行为。对于过去的恶行不挂念和执着;对于现在除灭恶行,修行善法的行为也不可挂念和执着,由此,在断恶修善的同时,不挂念和执着行为、言语、念想中污垢的恶行;不挂念和执着行为、言语、念想中清净的善行;不挂念和执着污垢的罪业,不挂念和执着清净的功德。离开善恶、清净污垢两边的挂念和执着,就能最后证悟解脱的果位,就能达到最高的解脱境界。世间清净正直的人就会皈依刚才如来说的正法,并按这个正法去修行。当遇见讲说这些正法的人就应该尊敬他们,就应该按他们说的这些正法去修行,如来说,这些按正法实践修行的人就是世间真正依法修行的人,就是真正可以最终证悟解脱果位的人,就是真正能够达到最高解脱境界的人。”

    这时,佛陀说偈言:

    「婆罗门事火,勿思得清净。

    智云此外事,依外求清净。

    依是不得净,婆罗门我止。

    事火而内燃,依常火常静。

    圣者阿罗汉,常行于梵行。

    婆罗门汝慢,是名为重担。

    忿烟妄语灰,舌即是木酌。

    心供牺火处,善以自调顺。

    始为是人火,婆罗门有戒。

    渡津法之湖,澄清无染污。

    常为善人赞,圣者来此浴。

    体清渡彼岸,真实与正法。

    自制是梵行,婆罗门依此。

    中道得最胜,直心者归命。

    我谓此等人,为随法行者。」

    佛陀说法后,婆罗门感动的跪倒在地上,他对佛陀说:“大德,尊师,您的教导我从来都没有听到过,您的教导让我如同醍醐灌顶,您的教导让看见了光明,请您让我皈依您,请您让我做您的出家修行弟子,我愿意受持您制定的戒律,我愿意按您的正法去修行。”

    佛陀接受了婆罗门的皈依,不久后这位婆罗门就证悟了阿罗汉的解脱果位。
………………………………

第35章 丢失十四头牛的忧愁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骄萨罗国的某个密林中。那个时候,有个婆罗门丢失了十四头牛,他到处寻找这些自己丢失的牛,不知不觉的来到佛陀的住所,他看见佛陀正在密林中静坐。就对静坐中的佛陀说到:“我的十四头牛在六天前丢失了,我心急如焚、愁眉苦脸。然而在这里打坐的出家人,他没有十四头牛,他却是安宁快乐的。

    这个打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