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三国时-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阅罢此文,他忍不住打量了一下刘谟,见刘谟生得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目,又写的好文章。俗话说,反差之下,刘宏倒是对一身朴素的刘谟有了几分好感与好奇。

    “刘谟,文章写的不错。汝师从何人啊?”刘宏缓缓问道。

    “回陛下,草民现在太学读书,尚未拜师。”

    “无师自通?”刘宏似有不信,道:“那想必你是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耳濡目染了?”

    刘谟自然不敢对刘宏说谎,如实答道:“草民出身微寒,乃是逃难而入雒阳。恰逢陛下诏令太学招生,承蒙圣恩这才侥幸考入太学蒙业。”

    刘宏闻言笑道:“竟不想这批太学生中倒还有几个可造之材。你辞赋文采不错,可愿入鸿都门学学习?”

    刘谟没想到刘宏竟然要收自己入鸿都门学,一时呆愣不知如何应答。进入鸿都门学意味着自己直接进入了灵帝的视线,若是好好表现,以后不说封侯拜相,但出任一方还是极有可能的。

    自己岂会看不出其中的机遇与潜力,但刘谟又想若是自己答应岂不是违背了自己当初选择进入太学脚踏实地的初衷?与其这样,不如自己当初就拿着贩酒的钱买个一官半职算了,也就不会有如今这些糟心事儿了。

    刘宏本是随口一提,也没多想,现在见刘谟半天不言语,也知他是读书人的傲气在作祟。这种东西刘宏见得多了,但在他看来却是一文不值。

    好在今日刘宏心情好,倒也不想纠结这件事。

    刘宏笑道:“你既不愿意,那就好好呆在太学吧!”

    刘谟没敢抬头,也就没看见刘宏的笑容,因此他也不知刘宏此话何意。战战兢兢答道:“谢陛下隆恩!”

    刘宏对刘谟文中的那句“千岁小侯爷”倒是挺在意的,因此又问了几句郭勇平时的跋扈之事,刘谟一一如实回答。而后灵帝长叹道:“我待郭胜甚厚,不想平日他竟如此大胆!”

    片刻刘宏又道:“你既然是为自保,杀人情有可原,朕恕你无罪,但日后切不可再如此行事,明白吗?”

    “草民明白!谢陛下隆恩!”刘谟闻言,心中窃喜。

    “不过我刚才听你说郭勇是因为酒的事跟你起得冲突?你那个什么。。。醉,有那么好吗?”

    此时,张让附耳不知跟刘宏说了什么,只见二人皆面带笑容。

    刘谟虽不知二人说了些什么,但却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刘谟,听说你那个千里醉酒醇味香,卖的很火,想必你赚了不少钱吧?现今国家多难,你辈读书人当时刻思国家之难才是。”

    “这个。。。。”刘谟一听此话,瞬间明白了刘宏的意思,心中痛骂不已,感情这是要钱啊!

    虽然心中有一百个不愿,但怎奈上面做得是当朝皇帝,且他又刚饶了自己的死罪,刘谟也是无可奈何。

    “不瞒陛下,草民贩酒确实赚了一点小钱,但是这些钱全都用作修建酒楼上了,草民手中余钱确实不多。”

    眼见刘宏表情不对,刘谟赶忙又道:“不过草民以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草民愿将今后酒楼经营所赚的所有利润尽皆上交国库,以解国家之难。”

    刘宏闻言自然高兴,笑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语甚妙,朕喜欢!”

    “好了,你们下去吧!”

    “诺!”刘谟擦了一把冷汗回道。

    “等等!”正待刘谟三人打算离去,刘宏突然叫住他们道:“那个钱你交到宫中内帑即可,不必交到国库了。国库那帮文官太迂腐,少不了都是事儿,朕也是为你好!”

    刘谟回道:“草民谨遵圣意,必定每月按时将钱交到内帑。”

    “恩,如此甚好!你们退下吧!”刘宏手一挥道。

    出了皇宫,刘谟终于松了口气。天子亲自下旨赦免,恐怕今后自己就是横着走都没几个人敢管了!不过可惜了自己的钱,都被刘宏这个财迷给弄走了。

    交到内努?交到内帑也叫为了国家?

    皇银内帑,也称皇帑,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私房钱。内帑的钱跟国库的钱大有不同。虽然天下都是皇帝的,按说天下所有的钱财物什也都是皇帝的。但是皇帝要动用国库里的钱,是要经过复杂的程序的,必须先跟大臣们商量,要是群臣反对,大臣硬顶就是不给,皇帝也无可奈何。

    当然,暴君不在此限。

    而内帑则完全是皇帝私人的钱,不管怎么花,都不用跟任何人打招呼。并且代代相传,新皇帝登基时,继续上代皇帝江山的同时,连皇银内帑也一并继承,每代或增或减,一般存放在内库。内孥有专门的机构管理,一般都是太监替皇帝打点。国家如果要动用内孥则要经过皇帝同意,而且事后要归还。

    因此,刘宏说什么国家有难之语,完全就是扯淡。摆明了是张让给刘宏出的缺德主意,要霸占了刘谟的钱财,以满足他的私欲。
………………………………

第六十七章 文学掌故

    死里逃生,事情终于告一段落。

    今日恢复自由身的刘谟又回到了魏里,这次不为别的,他是为了祭奠魏向、魏五,并亲手为他们撰写了墓碑。

    一杯温酒洒下,不知包含了刘谟多少的愧意与无奈。

    “公子,走吧!”魏老汉打断刘谟的伤感沉思,道:“魏仲他们还在前院等你商议酒楼的事呢。”

    “走吧!”

    到了前院,大家都在。因为之前的变故,再加上刘谟刚见过皇上,所以大家都在等着他。

    “公子。。。。。。。”

    刘谟示意大家坐下,道:“前一段我们魏里接连发生了不少事,小向、小五也都不在了。”说着他苦笑道:“我也差点被人斩首示众。所幸现在郭勇已经死了,郭家也被抄家了,陛下也已经赦免了我的死罪。小五、小向在地下也应该安息了。”

    “陛下已经下了旨意,今后我们算是为国贩酒,再也没人敢来闹事了。以后我们就安心的经营酒楼。”

    魏里的百姓不知道灵帝要钱的事,只知道今后有了皇上撑腰,皆面带笑容、甚为高兴。

    这件事刘谟只跟魏仲、魏志、魏老汉几人说过。几人已经商议了一个办法—做假帐,每个月的利润一半上交、一半留存,但是在账面上是查不出来的。

    为什么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来酒楼本身就不是刘谟一个人的,这里面除了魏仲等人的出资还有袁绍两百金的投资。二来,刘谟还打算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第一桶金,自然不愿意全部上交给刘宏挥霍。

    魏仲身为商人虽然逐利,但他毕竟只是个小商贾。皇帝对他而言那是如天一样的存在,就连面过圣的刘谟他都不由得高看,话里行间都尊敬了许多,此事他自然也不会有意见。

    下午,刘谟去竹海别苑拜见了郑玄,并成功拜在了他的门下。郑玄近期一方面正在校注经书,另一方面他也参与了《东观汉记》的编著,可谓是十分繁忙。

    按他的话说,分身乏术,根本忙不过来。这个时候只有靠徒弟,把徒弟当苦力来使,赵商、国渊、刘琰、孙乾四人干的就是这个。郑玄门徒虽然近千人、弟子遍于天下,但是真正让他放心参与经书编撰却在少数。

    这次他愿意收下刘谟也是为了多个帮手,可这对刘谟来说可谓天大的喜事。能够拜在经学大师郑玄的门下,对刘谟以后的发展可是大有裨益。

    这之后的三个月刘谟就一直呆在竹海别苑给郑玄校注经书,偶有闲暇时,郑玄也会给几人教授一下平生所学,每次刘谟都有一种被醍醐灌顶的感觉。

    转眼已至夏末,立秋之前郑玄要启程回乡北海高密,刘谟几人也要随行。因此他向郑玄告假十天,处理一些事情。

    首先,他回到了太学参加了通经考试。上一次小试的时候刘谟在蹲大牢,没办法参加,这次大试即两岁一试他是势在必行必须参加,因为这一次跟郑玄去北海少说也要一年半载,此次不参加恐怕又要等很久。

    汉代太学生以通经而入仕,即以五经为命题范围,以能通经书多少来任命官职,通二经者,授予“文学掌故”官职,通三经者,授予“太子舍人”官职,通四经者,授予“郎中”官职。如此类推,直至博通五经为止。

    但是这些官职都是虚职,只有官位有空缺的时候才会补缺,即便是这样仍然让很多学子趋之如骛。

    班固在《汉书?儒林列传》中就描写过这种情形:“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经过射策、策试和口试,刘谟被考定为“通两经”,被授予文学掌故一职。

    “掌故”的官职,隶属于太常,专门负责管理收集国家历史故事,因其工作性质是掌管国家的“旧事”,所以称为“掌故”。“掌故”因为是朝廷正式任命的政府官员,因此,国家会定期给他们发“工资”。

    汉代“以石论秩”,即官员以“石”表示职级的大小来领取俸禄,掌故也不例外。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二千石属。”

    能补两千石属官,说明文学掌故一职大概也有一两百石,这在当时社会已经算是“高薪阶层”了,待遇了得。

    此次考试结束后,刘谟要做的就是等缺补官,当然在等待的同时也可以继续学习,参加下次考试,以期获得更高的起点。

    像戏志才之前就已经通两经,有文学掌故之身,这次他参加考试则被评定为通三经,朝廷授予了他“太子舍人”的官职。

    太子舍人,秦朝始置,汉有此官,秩二百石,执掌东宫宿卫,也兼管秘书、侍从之职。如果能够成功补缺,那就能够常伴太子身旁,相比文学掌故那自然是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

    经过三天的时间,太学考试的事处理好之后,刘谟又回到了魏里。

    新酒楼经过几个月磕磕碰碰的筹备,总算是完工了,装潢、菜品、上好的醇酒、伙计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只待后天正式开业,刘谟自然是要来看看。

    有了袁绍的投资,新酒楼自然也不差钱。酒楼位于魏里的东北角,与金市毗邻,街对面便是繁华的街道,两旁店肆林立,热闹非凡。薄暮的夕阳余晖淡淡地洒在红砖绿瓦、楼阁飞檐之上,倒是给新酒楼增添了几分诗意。

    酒楼由一主一副两座塔式阁楼组成,中间是庭院,外观朴素庄重。

    庭院内灯火通明,正前方有一月牙状的浅水潭,侧面是一堵筑在水上的白墙,约两米高,上覆黑瓦,墙头砌成高低起伏的波浪状,正中一个月洞红漆大门虚掩着,有琴音和着曲声隐约传来,门上黑色匾额上书“流觞亭”三个烫金大字。

    参观完新酒楼,刘谟觉得甚是满意,晚上与魏仲几人小酌了几杯,只待后日正式开业。
………………………………

第六十八章 酒楼开业

    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的乐声中,魏里酒楼拉开了开业的帷幕。摩肩接踵的人群在此刻鼎沸,如潮水般涌入。

    “客官您要的酒马上到”,小二非常忙碌的小跑着叫到,魏仲大声喊道:“快点给靠窗的那几位爷上菜。”

    店里座无虚席,热闹非凡。这里面除了千里醉的名声在外,还要归功于刘谟推出的新菜品。

    汉代常见的蔬菜是葵菜、韭菜、薤、芸、萝卜、菘(比较小的白菜);葱姜蒜什么的也都有了。张骞通西域后,从西域引进了不少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总得来说菜品还算丰富,但是做法嘛就略显不足,还是以蒸煮烤煎为主,另外还有脍、脯、腊等做法。但是唯独没有炒,正因如此,刘谟早就请铁匠打造了一批铁炒锅,并推出了一系列炒菜。

    除此之外,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其中尤以“羌煮貊炙”的烹饪方法最为典型。所谓“羌煮”即为煮或涮羊、鹿肉,“貊炙”类似于烤全羊。有了现成的基础,刘谟自然不会放过,稍加改进后世的火锅、烧烤也就腾空出世了。

    另外刘谟还引进了胡饼即芝麻烧饼,中间夹以肉馅,并且面饼是经发酵过得,而不是死面饼。

    魏里酒楼食单中共列菜点58种,糕点有20余种。菜肴有32种,从取材上看,有北方的熊、鹿、驴,南方的狸、虾、蟹、青蛙、鳖,还有鱼、鸡、鸭、鹌鹑、猪、牛、羊、兔等等。

    “刘兄弟,好久不见!”只见曹操袁绍二人领了随从结伴而来,刘谟赶忙迎了上去。

    “孟德兄、本初兄别来无恙啊!快请进!”刘谟刚迎了二人到二楼雅间坐下,没寒暄两句,就听下面有人叫。

    冲二人行过礼,小跑下去,只见下面已围成一圈,竟是有天子使者到。刘谟自是不敢怠慢,好生招待。

    刘宏派使者来,不为别的,一来看看刘谟的新酒楼如何,估计也是估量一下能给他上交多少钱,二来他还给刘谟送来了两块烫金的匾额。

    一块“为国贩酒”,倒还没什么,另一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却是让刘谟哭笑不得。

    不过怎么说也是皇帝送得,刘谟自然也不敢怠慢,皆命人錶了挂在酒楼大厅最显眼的地方,让来客一眼便可看见。

    可能是沾了天使的光,不多时还来了一大群官员,另外刘谟还命人请来了雒阳城内各大酒肆的老板。

    一来同干一行,熟络熟络关系,二来也是立立威,别的不说,两块天子钦赐的匾额挂在那,饶是有人有些小心思也得掂量掂量。

    戏志才、崔琰、刘晔等人接到刘谟的请柬也领着一大帮太学士子来捧场,刘谟已经交代过魏志凡是太学学生来吃饭一律半价,魏志打心眼里佩服刘谟,怕店里的伙计记不住,特意还在店门口立了个牌子“凡太学生光临,一律半价。”

    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谁是太学生,谁不是太学生实在是分不清,刘谟所幸换了个牌子“凡是儒生,一律半价。”

    儒生的打扮比较好认,这样也就不用费劲让伙计再去辨别了。至于免去的花销嘛,一律记载明帐上,让刘宏去“承担”。刘谟心里笑道:“自己这也算是为国养士,倒也算是谨遵圣意‘苟利国家’了。”

    正在刘谟摆弄牌子时,忽见青年士子们从酒楼中蜂拥而出,挤的门口水泄不通,楼上下不来的也都踮着脚趴在窗边往下看。

    刘谟忙叫魏志道:“小志,快跟我去看看是不是寄芙姑娘来了?这围的水泄不通,人怕是进不来。”

    “哎~”魏志答道:“这就去!”

    挤到路边一看,果不其然是寄芙来了。

    汉代酒肆为了招揽生意,都会请一些舞女、歌妓常驻,有些还会给客人提供“留房”的服务。

    刘谟本来不想搞这些,因此一口回绝了魏仲置买歌妓的提议,贩卖人口、逼良为娼的事,刘谟实在不想干。

    还是后来听几人推荐媚楼的姑娘,刘谟才同意。

    听他们说寄芙本是良家女,而且出自书香门第。后来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她被同父异母的哥哥卖到雒阳。

    媚楼本也是一间歌女坊,后来寄芙和媚楼的姑娘一起凑钱买下了媚楼,改名香倚楼。买下媚楼后,她们收容了大量来雒阳逃难的女子并教导她们歌舞弹唱,媚楼因此迅速壮大。

    寄芙本人琴棋书画,歌舞弹唱样样精通,又生得倾国倾城,因此很快成了雒阳城的歌舞头牌。

    有无数富家公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她却丝毫不为所动。听闻她只卖艺不卖身,从不让男人碰她一下。在她的教导下,媚楼的姑娘也都是一样,个个歌舞精湛,但却绝不卖身。

    正是这份出淤泥而不染也让媚楼成了雒阳城内一个独特的存在,大量青年士子整日流连在媚楼,不为情色,只为情怀。

    刘谟正是看中了媚楼的这一点,这才花了重金请媚楼的姑娘常驻酒楼。

    只见马车之上,一女子罗裙飘曳,一身嫩绿衣裙随风送香,正在朝人群中张望,似乎正苦于人群拥挤无法着地,顾盼之间,风姿绰约,艳绝倾城,当真是娇媚无骨入艳三分。

    即便受无数人瞩目,她那淡然的双眸中,却不起一点波澜,婉约的脸蛋,亦看不出半点情绪,红唇粉嫩,却无倾国之笑,只是冷冷地点缀在那冰冷的脸上,那冷冷的气质,无疑在诉说着生人勿近。

    刘谟让伙计们硬挤出一条道来,忙上前去接寄芙入内。人到车前,请得寄芙下车,刘谟指着攒动的人群,不由得赞道:“寄芙姑娘当真是艳若霞映,素若芙蓉,冰清玉润、魅力无限,引得多少青年才俊竟折腰啊!”

    往日也有不少酒肆请媚楼的姑娘,但他们话里行间皆露着对一种对媚楼姑娘的轻佻与不可言会,因此寄芙都拒绝了。

    而此次刘谟请寄芙时却不同他人,不待寄芙开口,刘谟便主动提出会保证媚楼姑娘的安全,保证在他的酒楼里她们只卖艺绝不卖身。

    而且刘谟说这话时,语气里并无半点轻佻,寄芙从他的目光中甚至没有看到那种人们看到歌妓时固有的轻视与嘲讽。

    这也让寄芙对刘谟颇有好感,她看到刘谟来迎自己时,也是一改清冷,面带笑容跟在刘谟身后入得酒楼庭院内。
………………………………

第六十九章 寄芙

    此时,曹操、袁绍、戏志才、刘晔、崔琰等人还有众士子都在楼上,看下面一目了然。众人见刘谟引得寄芙入内,皆击桌起哄。

    刘谟尴尬地问寄芙道:“寄芙姑娘,要不你给他们弹奏一曲?”

    寄芙缓缓回道:“听公子安排。”

    魏仲等人早就收拾好了庭院内的高台,只见上面一桌一琴,熏香、轻纱、屏风一应俱全。在丫鬟的引领下,寄芙登台入座,媚楼的歌妓舞者也随即到位。

    刘谟上楼与众人坐下饮酒等候,不多时,只见在轻纱舞女的环绕下,寄芙弹奏着淡雅宜人的古琴,檀香轻扬,琴声袅袅在厅中回荡。一众饮酒者或跪坐在胡凳上,或干脆直接趺坐在地板上,手中端着华丽的酒盏,闭目聆听着清心的琴声。

    一曲作罢,众人意犹未尽,在刘谟的央求下,寄芙又连奏三曲。想着这下大家应该知足了,可没想到士子们仍然不肯作罢,刘谟劝道:“天色已晚,寄芙姑娘也累了,诸位就不要再为难她了,还是请寄芙姑娘下台歇息吧。酒水管够,我等开怀痛饮,岂不快哉!”

    众人这才悻悻而止,回过头来品尝美酒佳肴。

    在刘谟的提议下,袁绍、曹操、戏志才、崔琰、刘晔等人将酒案拼做一桌,一起畅谈痛饮。

    “本初兄、孟德兄、志才兄、子扬兄、季珪兄”刘谟朝几人一一行礼,道:“诸位仁兄,今日肯来赏光,便是给我刘谟最大的面子,在下不胜感激。话不多说,我满饮此杯!”

    “干了!”曹操第一个举杯,一饮而尽。众人皆回礼,举杯而尽。

    “吃菜!吃菜!”敬完了酒,刘谟又招呼几人吃菜。

    只见案桌之上摆满了各式菜品,甚为新颖精致,顿时引得几人称奇叫好。

    如一糕点名为“金银夹花平截”,是把蟹黄,蟹肉剔出来,夹在蒸卷里面,然后切成大小相等的小段。又如其中一个叫“通花软牛肠”的菜,是用羊骨髓加上其他辅料灌入牛肠,做成香肠一类的食品。宴中的羹汤也是非常精致的,如“冷蟾儿羹”,即蛤蛎羹,冷却后凉食,风味极佳;再如“清凉臛碎”,是用狸肉做成羹,冷却后切碎凉食,类似肉冻。

    宴中魏仲叫得几个机灵的丫鬟春屏、夏鸾、秋簪、冬笙侧立左右,为几人斟酒。

    不知饮了多久,刘谟一睁眼就已经是第二天清晨了。原来昨日几人皆喝得伶仃大醉、不醒人事,魏仲就都安排他们在客房中住下了。

    刘谟出了客房,发现天色尚早,几人都还在客房中熟睡,他也就没去打搅他们。

    自己下了楼,进得庭院,在流觞亭内寻得一处坐下,惬意的享受着这片刻的安宁。

    “太学受业、死里逃生、拜师郑玄、文学掌故、酒楼开业。。。。。。,回想自己这一年来的经历、收获,刘谟不由得感概良多。现在已是光和四年夏末,距离黄巾起义还有不到三年的时间,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不管怎样下一步应该谋个一官半职到地方磨练磨练了。。。。。。”

    “这一次郑师不知会回去多久。。。。。。”

    昨晚宴毕已至深夜,因为宵禁,所以寄芙她们也都在酒楼住下。寄芙自买下媚楼后,这还是第一次外宿,因此睡的并不安稳,早早便起了床。

    在三楼走廊上,寄芙发现楼下庭院有一人倚靠在亭柱上,仔细一看却是刘谟。

    寄芙心道:“天色尚早,他一个人坐在亭内干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