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三国时-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水利工程溃败,使百姓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甚至还会葬送自己的官途,不可不慎。”

    第二日一大早,刘谟就赶到了平舆县,拿了官帖进了郡府,寻得都水掾、平水掾两职。

    本来以为这两人应该都是上了年纪、长着白胡子、拥有多年治水经验的长者之类的人,可没曾想都水掾、平水掾二人竟是两个公子哥!

    这两个人今年都不过二十来岁,一个是袁家的、一个是许家的,皆是汝南大族。

    刘谟跟他们聊了几句,两人皆是前年靠家族荫蔽才上任,虽说儒家经典读了不少,但也超不过腐儒的范畴,可谓是对水利一窍不通,这让刘谟怎么会放心!

    刘谟只得无奈告辞,再寻他法:“二位兄台请留步,我就不打扰了!”

    出了郡府,刘谟心烦不已:“这算怎么回事!水利职官竟不通水利,这让我如何是好!”

    “公子,时候不早了,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吧。”魏志见刘谟在前面牵着马闷闷不乐,劝解道:“吃饱喝足才有力气做事啊!”

    “行吧!”刘谟随手指着街旁的一家酒肆道:“就这家吧,看起来人来人往,生意挺不错的。”

    进了店内,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刘谟心道:“自家的魏里酒楼开业时都没这般火热,这家酒肆是何来头?”

    “伙计来两个特色菜,来一壶酒。”二人寻得一空桌入座,魏志叫小二道:“再来壶热茶,我家公子喜欢喝茶。”

    “得勒,马上就来。”小二回道:“客官您坐着就是。”

    “听说了吗?下月的月旦评取消了!”

    “怎么回事?不是每月月初都会举行的吗?”

    那人摇摇头道:“不晓得,许家的事说不清。”

    “也是,许靖、许邵两兄弟心气都高着呢,互相不服气,出事也是早晚的事。正常正常!”

    另一人拿起筷子示意道:“吃饭,吃饭。毕竟是许家的酒肆,还是慎言为好!”

    刘谟喝了口茶,低声道:“想不到这家酒肆竟是汝南许家开的,怪不得生意这般兴隆,怕是少不了许靖、许邵两兄弟月旦评的功劳。”

    月旦评是汉末士人人物品评的一大特色,是由许邵、许靖两兄弟主持而成,影响极大,甚至可以左右朝廷官员的选拔任用。曹操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便是出自二人之口。

    史载,邵、靖二人“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两兄弟中许靖为长,字文休。汝南平舆人。汉末三国时名士、评论家。善行草,因与从弟许邵俱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

    后被刘翊推举为孝廉,任尚书郎。

    其后受益州牧刘璋邀请,相继为巴郡、广汉、蜀郡太守。于刘备包围CD时欲越墙叛逃,为刘璋所获。刘备定蜀后欲将其弃用,在法正的建议下方以其为左将军长史。后刘备称帝,任命许靖为司徒,位列三公。

    许靖年轻时就与堂弟许邵许子将一同成名,而且都有喜好评品人物的声名,但两人私下的感情并不好。许邵任汝南郡功曹时,就曾排斥许靖并使之不得被录用,许靖只好替人赶马磨粮来养活自己。等到颍川人刘翊担任汝南太守时,才荐许靖为计吏,负责察举孝廉,后又任尚书郎,掌管官员选用。

    所以说,许家的事还是挺复杂的。但是任谁都不可否认的是,许家在汝南郡乃至整个士林官场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

    刘谟思索间,心道:“要说在汝南郡谁的消息最灵通,那一定是许家无疑。”

    “小志,快吃!”刘谟狼吞虎咽的扒拉了两口饭菜道:“等会我们去市场瞧瞧,寻些物件儿,然后去许家看看,问问他们知不知道精通水利之人。”
………………………………

第八十章 平舆许靖

    “驾勒,走了!”许靖鞭子一抽,哼着小曲儿架着一辆满载粮食的马车悠然自得,腰间还挂着一个酒葫芦,随着马车的颠簸晃晃悠悠个不停,活像是一个钟摆。

    等许靖走远了,许家的两个护院毫不迟疑,麻溜的关上了府门,脸上满带着不屑,仿佛生怕他再回来。

    “你看他那副德行,疯疯癫癫的,活是一个酒鬼模样,我家主公的脸都被他丢尽了!”

    “就是!我们许家也算是汝南郡的大户人家,你看他那副穷酸样子,赶马磨粮这般低贱的事情他倒是干的不亦乐乎。怪不得主公不待见他!”

    “这个穷鬼,要不是老夫人护着,早把他赶出许家家门了,哪还会让他随意出入!”

    “我呸!”小护院咳了一口痰吐在地上,趾高气扬的样子仿佛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卑微的小护院,而是许家的主人一般。

    许家两兄弟不和,这在汝南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许靖为人忠厚随和,不慕名利,擅长清谈但是生活能力却极差,在许邵的打压下只能以赶马磨粮为生;许邵则自峻名节,颇崖岸自高,并且深谙人心,颇有两把刷子在官场混的很开,年纪轻轻便已被汝南郡太守赵谦征辟为郡功曹,再加上声名远扬,因此可谓是前途不可限量。

    按照大家的说法,许靖这个人少年成名,主持月旦评品尽天下人物,名声夙著,天下谓之英伟,可现在却以赶马磨粮为生,算是毁了。

    反观其弟许邵,官拜一郡功曹,行则舆,衣则锦,食则粳,风光无限,着实让人艳羡。

    对于外人的这些议论,许靖充耳不闻,全然不在乎。

    为了平抚堂弟许邵,他已经很久不再参与月旦评了,现在月旦评就只有许邵一个人主持,今天他来许府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来看望自己的叔母。

    堂弟许邵不待见他,可许家的老夫人可是个慈蔼和善、知书达礼的好人。自许靖年幼时她便待他如亲子,许靖心里也一直记着这份恩情,每月月初都会来许府向叔母请安。

    淡出月旦评后,许靖便也搬出了许家大宅。迫于生计,他找了一份在平舆漕运码头运粮的工作,淮仓码头的老仓官与他有故,因此活儿倒也算轻松。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在古代因为交通的限制,水路运输可谓是最经济、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所以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纷纷选择将征自田赋的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水路不通处才辅以陆运。

    漕运起源也很早,早在秦始皇北征匈奴时,就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西汉建都长安后,为了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根据大农郑当时的建议,用三年时间,沿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路程和时间大大缩短,并且还派人疏通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河渠,形成沟通南北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到了东汉建都雒阳,于是光武帝命人在洛阳南修阳渠引洛水以为漕。明帝时又派王景治河,自荥阳到千乘海口,筑堤修渠,使西汉末年黄河徙道后混流的黄河、汴河分流,便利了南来的漕粮自淮河入汴,北来的漕粮循河、洛而西,沿途广设粮仓,使京师粮食供应不忧匮乏,其中全国最大的粮仓便是位于雒阳附近成皋的敖仓。

    “文休哥,来啦,里面坐。”一个身着短褐的青壮汉子招呼道:“你们几个快来把粮食搬进去。”

    许靖运粮到了目的地,把马车栓了,取下葫芦喝口酒道:“不坐了,卸完粮食我就回去。”

    闻言,那汉子不乐意了:“文休哥,你这是说哪的话,你既然来了,自然要留下来吃完饭再走,我哪能让你饿着肚子回去!我爹知道了还不打死我!”

    “小江,王叔身体怎么样,好点了吗?”许靖问道。

    “好多了,已经能下床了,多亏了子休哥你上次送的药。”王江回道。

    “那就好,过几日闲暇时我再送些药来。”卸完粮,许靖解了缰绳道:“今日许邵不在,我想趁着这个机会把我留在府中的几卷书简搬到城西。”

    王江闻言道:“文休哥你等等,我陪你一块去。”

    说完许靖,再说刘谟。刘谟今日带了礼物登门拜访许邵,没想到许邵今日出城在颍水会友不在府中。

    正待离去时,不早不晚却正好碰上来搬书的许靖。

    刘谟知是许靖,忙行礼拜见,寒暄两句,见二人在搬东西,刘谟也下手帮忙。

    刘谟帮许靖将东西搬到平舆城西住处时天色已晚,于是许靖留他住宿,并准备了两个小菜、一壶青酒。

    席间,刘谟表明了今日来平舆的目的,言语中充满了忧愁之意。

    许靖捋了捋小胡子,笑道:“在靖看来,公忧甚矣!”

    “许兄此话怎讲?”刘谟疑惑道。

    “汝南者,得名于汝水之南。除汝水外,境内另还有颍水、洪河并通淮河,沿渠北上则可自淮河入汴,直入京师。”许靖继而道:“如此水陆码头,岂会无一二通水利之人?公为此忧,岂不甚矣!”

    听此话,许靖必定知晓精通水利的高人,刘谟慌起身行礼道:“文休兄世居汝南,且又慧眼如炬,还望指点一二。”

    许靖娓娓道:“我知一人姓王名海,曾任汝南平水掾并在任间重修颍水堤坝,疏通河道,灌溉农田,沿岸百姓颇受其利。其家世代研习水利之道,早在一百年前,其祖王景就在章帝时期主持治理黄河。”

    王景治理黄河,史书确有其事:“是年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凡千余里。明年夏,堤成,从此无复溃漏之患。景由是知名。”

    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从史料记载看,王景筑堤后的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确是位置比较理想的一条河道。

    刘谟听这人是王景后代,不由得激动道:“竟有如此人物?”

    “听说王家还有一部专门记载水利之道的书简,已经传了好几代了。”许靖道:“我想若是此人肯出山相助,汝阳水患必定手到擒来。”

    “还望许兄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助我请此人出山!”观许靖言语神情,刘谟料定他必定与此人有一定渊源,于是开口求助。

    许靖饮了一杯酒,面带笑容道:“明早我带你去王家,至于他愿不愿意帮你,那就全看你造化了。”

    刘谟抱拳道:“多谢许兄!”
………………………………

第八十一章 指石立誓

    在儿子王江的搀扶下,王海站在门前目送刘谟、许靖二人离开。待他们走远,王海似乎是再也忍不住了,他那满是皱纹的脸涨得通红,一面顿着脚,一面不停的咳嗽。

    王江见状忙将父亲扶到屋内坐下,劝道:“爹,你的身体都这样了,干嘛还要答应他,推了便是。治水修堤免不了一阵操劳,你的身体能吃得消吗?”

    王海给自己倒了一杯温酒,用力按住自己的胸脯,片刻后咳嗽方才平复下来。

    “我王家世代相传水利之道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治理水患!”王海教导儿子道:“你记住生在我王家,这辈子注定要跟水打交道。如果能死在水里,方不负我王家祖宗,未尝不是死得其所。”

    王江虽然知道这些道理,但是他实在是担心父亲的身体。自己的父亲是什么人,作为儿子他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

    想当年,王海还在平水掾任上时,为了能赶在汛期前把汝河堤坝修好,愣是六天六夜没合眼。王江当时才十三岁不到,到现在他还清清楚楚的记得汝堤竣工的那一天,前一刻还满带笑容的父亲,刚一转身,“扑通”一声就倒在了地上,可把王江吓了一跳。

    王江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因为难产而死,是父亲一手把他带大。结发妻子死后,王海一直也没有动过续弦的念头,因此一直以来都是父子二人相依为命。

    好不容易熬到年龄到了,王海三年前从平水掾任上离了职。王江想着终于能让父亲过几天清闲日子,好好报答他的养育之恩了,可他的身体却也一天不如一天了。

    他真的不想父亲因此太过操劳而导致病情加重,于是说道:“爹,儿子从小也跟你学了不少水利之道,不如明天让我代你去陈乡。我保证把陈乡的地势水情查探清楚,丝毫不差的画在图纸上给你带回来,你看怎么样?”

    王海虽知儿子是一片孝心,但他担任平水掾多年,治理了不少水患,深知曾祖父留下的“治水必躬亲”这句话不只是随便写写而已。

    “治水之道,首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此治水者必须对水道地势了如指掌,明天我定要亲自去才行。”王海语重心长道:“时辰不早了,你快去码头当值吧,莫要耽搁了今日的漕运。”

    王江拗不过父亲,只好暂时打消了劝他的念头,但他心里还是不想父亲应了刘谟的请托。

    待王江走后,王海又饮了一杯酒。不多时,他又开始咳嗽起来,刚开始咳嗽还很轻微,慢慢地他越咳越厉害,不得不把头仰靠在椅背上,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他拿起手绢擦着嘴唇,洁白的手绢上随即染了一片鲜血,于是他不得不站起身来,拖着沉重的身体进屋内休息。

    翌日清晨,刘谟便早早地架着一辆马车在王海府前等候。

    接了王海后,一行人便往陈乡而去。考虑到王海上了年纪,因此刘谟一路上驾车速度都放得很慢,约莫到了中午时分方到得成安亭。

    到了成安亭,刘谟按王海的要求,让陈老亭长收拾了一间空院子给王海休息用。因为毕竟治水修堤不是一件小事,少说也要几月时间,如果一直来回跑的话太过麻烦,估计王海的身体也经不起折腾。

    中午休息了片刻,几人便在陈老亭长及陈到的带领下前往五口坡查看水势。

    到了地方,王海让王江撑开一张厚厚的羊皮卷。他便拿出几样工具一边走走停停、一边在上面写写画画个不停,一直到太阳下山,他才停下笔来。

    其间几人见他聚精会神因此也不敢打扰,于是便一直安静的侧立左右。

    待他停笔,刘谟方开口问道:“王老,您看这水势如何?该如何治理才是?”

    王海一边捋着白胡子,一边沉思道:“此地东高西低,地势坡陡,因此水流深急。我意首先应该疏通河道,清除河底沉船树木淤泥以加深加宽过水断面,以收水回流,消除灾情。”

    王海手指西北,示意几人向西北方望去,继续说道:“其二便是河道的裁弯取直,这样方能减轻水流对西南堤岸的冲击,并加大河水向下游水量,提高泄洪能力。”

    “你们看!五口坡虽然整体东高西低,但往西北约三百步处,地势却又变得较为平缓,我看不如放弃原河道,重新开凿河道,将小洪河从东南方向的小袁乡直接拉直绕过五口坡,不然的话如果再遇大水之年,恐此处还会决口。”

    “这两项做完,再沿新河道修建堤防护岸,防止洪水溢出。最后一步,在小洪河上游广植树木,种植花草,以减小汛期来自地面迳流和地下水迳流量,减少河流泥沙来源。并在多汊河道和分汊水道处修建丁字坝,塞支强干,理顺水流。下游则可多挖明渠,既可泄洪,又可做灌溉之用,以利两岸百姓。”

    刘谟听完不由得点头称是,赞道:“王老先生真不愧王景之后,我陈乡百姓有福矣!”

    “刘县丞缪赞了。”王海谦虚道:“这些不过是老朽的一些粗见,空谈而已。至于能不能付诸实践,见得成效,还要看刘县丞心意。”

    王海在平水掾任上多年,主持的水利工程也不在少数,正因如此,他也更知道治水是一件耗费颇重的事。若是地方或是朝廷不支持、不拨钱,那一切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他想提前提点一下刘谟,让他明白此事的艰难,或者说是让他备好钱粮、人手。

    刘谟自然也听出了王海的话外之音,于是抱拳表态道:“王老放心,既然为官一任,便要造福一方。不管有多困难,这水我也一定要治!”

    说着,他拔出腰间的佩剑一剑劈向脚下的青石:“我刘谟今日在此立誓,若是在我任内陈乡水患不治,我犹如此石,愿受利剑!”

    王海闻言,大受感染,激动道:“不想刘县丞年纪虽轻,爱民之心却如此赤诚!真让我等老朽羞愧难当!我王海今日也在此立誓,治水之事,县丞但有差遣,老朽绝不推脱!”
………………………………

第八十二章 空空如也

    现在已经是五月时节,离秋季播种满打满算也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时间可谓紧迫,因此勘察完地形,陈乡治水工程便马不停蹄的施展开来。

    水患肆虐,余粮不多,大家本来已经做好了外出逃难的准备。现在一听说县府要治水,早已跃跃欲试。在刘谟及陈老亭长的号召下,陈乡仅有的三百余人除了几个三五岁的孩童,不分男女老少齐上阵。

    另外刘谟还派陈到拿着他的印信,到陈乡周围的市阳乡、小袁乡、云集乡三地各带回两百名青壮劳力。一共九百多人,在王海的坐镇指挥之下,从疏通河道、挖泥除淤开始,整个陈乡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碌景象。

    及至黄昏,陈全带着几个乡亲挑着几个大扁担,招呼正在忙活的众人道:“大家都歇一歇~乡亲们准备了些饼子、清水,大家都来吃些垫垫肚子~”

    体力劳动了一天,众人早已饥肠辘辘,闻言都马上围了上去。

    刘谟放下手中的直口铁铲,洗掉身上的泥土。接过魏志递来的饼子大口塞进嘴里,饼子又硬又酸,咯得他牙疼,就了一口清水,嘴里那一团子面块这才入得肚内。

    再去看大家,众人似乎吃得也不尽兴。陈乡的乡亲倒还好说,可另外三乡被刘谟临时征召来的六百个汉子恐怕就没这么好说话了。

    得亏是挖泥运土的干了一天,肚子饥饿难耐,要不然这些人早就怨声载道了。

    这时陈全走到刘谟身前,似有难处,苦笑道:“刘县丞,可是粗饼难以下咽?”

    刘谟又喝了一大口清水,将饼子吃完,肚中饿意稍缓,亦笑道:“面粗饼硬,爽口不足,果腹足矣。”

    陈全捋着白胡子,满意道:“县丞大人体察民情,身体力行,真乃我汝阳百姓之福!”

    虽说受了夸赞,但刘谟却丝毫也高兴不起来。今天还只是第一天,若是一直这样下去这些青壮劳力会无动于衷?更何况凭陈乡的粮食储备供这九百多人,恐怕三天都撑不了。

    刘谟不由得问道:“陈老,今日这些饼子耗了不少粮食吧?粮食可还够用?”

    “不妨,还够用几日,大家伙儿帮我们陈乡治水,我们又岂能儿戏,让大家饿着肚子。”陈全道。

    刘谟道:“几日?若是粮食都耗完了,那我们陈乡的百姓今后吃什么?就算能赶上秋季播种,那收成还不是要等到明年。”

    思考良久,刘谟道:“不行,我明日回县府想想办法。”

    第二天天刚放亮,刘谟便快马加鞭回了汝阳县城。

    进了县市,刘谟让人叫来仓吏开了县库。本以为会是仓廪满地,但没想到竟是空空如也!

    刘谟又急又气又惑,喝问道:“卫仓吏,这是怎么回事?县库乃是一县仓储所在,怎么会空空如也!”

    仓吏却是不紧不慌答道:“回县丞,下官只管县库物资储存,说白了就是一个管钥匙的人。至于这些物资用往何处或是被何人用,却是不在下官管辖职权之内。”

    听他此言,刘谟只道他在揶揄自己,哪能不怒:“你此言何意!莫非不把本官放在眼里!”

    见刘谟怒气冲冲,那人语气竟还无丝毫变化,依旧缓缓答道:“回县丞,非是下官不把大人放在眼里,而是此事的确不归我管。县库物资取调皆需凭县令大人的文书,而且会记录在案。若是县丞想一解心中疑惑,不如把令史蔡金叫来一问。”

    “来人,叫令史蔡金。”刘谟怒气不减道。

    仓吏名叫卫肃,字振敬。乃是幽州人士,今年已近四十,早年来汝南游学。因为颇通算学,被时任汝阳县令看中,任命为汝阳仓吏。上任后,他也不负所望,不仅将县库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在民事、财事上都表现出了较高的能力,一时成为县令的左右手。

    可好景不长,老县令身患急病,病死在了任上。新来的县令也就是刚告老还乡的那位,跟他勤政清廉的前任可是大不相同,这位县令本是商人出身,一大把年纪了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对一时心血来潮用攒了大半辈子的家资捐了一个县令。到任后为了“回本儿”,自然是大肆敛财。

    卫肃看不上的所作所为,作为一名仓吏是处处跟他作对,没少得罪他。每逢他打着县府的名义挥霍县库财产时卫肃都把他怼的狗血喷头。

    卫肃这样,一心只想敛财的县令自然也不会让他好过,因此他纠结县尉杜源、县功曹吕梁等人到处诋毁卫肃贪墨。卫肃本是外乡人,在汝阳也没几个朋友,于是乎就被众人孤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