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时-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列经过时大家都很自觉的让行靠边,也可见汉代的等级深严。
正当刘谟专心观察着路边的事物时,他隐约却感受到好像有人在看他。他往四周扫了几眼便明白为什么有人看他了。因为他是短发,在众人身边显得特别另类,前几天王哥第一次见自己时自己解释了半天,说是自己刚从胡地逃回来,这才是短发,这是胡人的打扮,这样不但解释了自己的短发,连带自己突然落魄的出现也给解释了,所以刘谟对这个解释还是很满意的,决定以后要有人问也这么解释。不过头发以后看来是要留长发了,不然就这一条,自己就在这活不下去。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无故是绝不会留这样的短发的。
走着刘谟就来到了城西的金市,这也是唯一一个在城内的集市,所以人特别的多,卖的东西也是各式各样,看起来都要比南市的东西要高档很多。逛了很长时间刘谟都没能逛完一半,所以刘谟打算回去继续找“工作”去,自己一分钱没有,在这可活不下去。刚才刘谟经过一卖汤饼的店,所谓汤饼其实就是后世的面条,问了一下,一碗就要三文钱。一个饼子也要一文钱,而自己现在确是分文没有,吃不起呀!
走到市场中央,有一处空旷的地方。正中间立着一个硕大的木板,上面贴着各式各样的官府文书。走近看时,一副画像进入刘谟的视线,画中人身材矮小却气态凶狠,正是郭解的通缉画像。刘谟心中一惊,看了一下四周并无人注意自己,这才走近去看。
只见通缉文书写道:“郭解,河内轵人也。身材短小精悍,为人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九月十一日寅时,其人勾结弘农、河内游侠,夜闯汉太尉府兵曹掾王丁府。王府满门五十三口,惨遭杀害,无一幸免。
其人无视大汉律法,以武犯禁,残杀无辜,罪大恶极。凡有此人消息者,报与雒阳,赏金五十。凡诛杀此贼者,赏金一百。敢有窝藏包庇,知情不报者,与其同罪。
大汉光和三年九月
汉雒阳南部尉书
阅完此文,刘谟不禁得竖起了衣领,忙躲到一旁。王丁满门被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仅仅两天时间,事情竟有如此大的变故。这真的会是郭兄所为吗?如果是,那他们现在何处?如果不是,又会是何人所为?刘谟似乎被卷入了一场想不通的风波之中,可这一切似乎又都与自己无关,因为根本没人注意自己。王宁等人已死,说来也确实没人再知道自己曾参与过此事了。
边想边走,快走出金市时,在路口一个较为开阔的地方,有很多人围在一起,不时还有人跪拜。刘谟感到好奇,也往前挤了几步,见中间有两口大锅,锅里好像是稀粥,不过米粒很少,而且是黍米。左边有几个大罐子,有两个穿着青黄色袍的人坐在那,面前排着很多人,大多都穿的破破烂烂的跟自己一样。刘谟看排在前边的那人,轮到他们时,那人先是是跪拜,然后嘴里嘟囔着什么,好像是自己干了什么坏事要求得谁谁的原谅之类的。因为人多嘈杂,刘谟也听不太清楚。只见等这人说完,那俩穿黄袍的嘴里也嘟囔了几句,从后边罐子里取出一碗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给了那人,那人接了好像得了什么宝贝一样,脸上显得特别高兴,举起碗喝了个精光,然后又是跪拜
刘谟也看不太懂,就感觉怎么跟邪教一样,又看了一会,就打算离开了。刚走两步,听到旁边一个小孩的一句话,刘谟果断就改变主意了,决定不走了。
………………………………
第六章 太平道
“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本非独给一人,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肯周穷救急,使万家乏绝。”………………《太平经》第一百零三篇
刚才围成圈的人现在却都不见了,众人都在那两口大锅前排成了两列,男女老少各式各样的人都有,要是仔细数一数,恐怕没有一千人也足有七八百人。要说这些人有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其中有很多人都是拖家带口,不时能看见几岁大的孩子跑来跑去。虽然生活艰苦到如此地步,但还是无法磨灭孩子天生的玩儿性。
若要仔细去看,其实队伍中也不乏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这些人有些是从外地逃难过来的、有些则是来浑水摸鱼的。刘谟便是其中之一,他此时不知从哪弄来了一个破碗拿在手上,排在人群的中间,不时向前打望,生怕轮到自己便没啦。毕竟粥只有两锅,而人有这么多,可谓胜多粥少。虽说这粥稀得跟水差不多了,但聊胜于无嘛,总好没有。
刚才听一个**岁的孩子问他爷爷什么时候有粥喝,那老者回答说等施完符水就开始了。刘谟听了心里直呼好,正愁今晚没着落呢,于是也混入了人群中。
刘谟在这等了好一会儿了,听了周围人的议论,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历史知识,大概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施符水治病、施粥收买人心以扩充教众,打着宗教“致太平”的外衣行扩充实力之实,定是张角的太平道无疑了。
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挥霍无度。上行下效,底下的官员也多贪墨,封建大家族更是趁机兼并土地。再加上近几年的天灾,底层的百姓流离失所者很多。这也正给了太平道借机扩充实力的大好机会,因此现在太平道影响很大,大汉十三州全都分布有信奉太平道的人,尤以张角的家乡冀州为甚。
要知道咱们中国人平时不信神,但遇到躲不过去的大灾大难,往往不问青红皂白,什么都信,包括像牛鬼蛇神一类的冒牌货,也能大行其道。张角是个多面手,不仅会理论研究、宣传策划(传道)、组织管理,还会一点医学,他传道就是从行医开始的。张角的医术怎么样不好说,但他名号还足够响亮―“大贤良师”,他的两个弟弟,张梁、张宝则自称大医,亦为太平道的首领之一。张角治病方法的确别具一格,其说受汉代谶纬神学影响,宣扬灾异祥瑞,善恶报应观念。治病之前,先叫病人忏悔,比如自己以前都干过什么坏事等等,然后大贤良师施展法术,嘴里念出一大堆的咒语为患者消灾去难。然后施以符水。估计这就是传说中的心理疗法,玩的就是神秘。
张角不但自己传教,除了自己,他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面八方去宣传教义。发展徒众,“以善道教化天下”。十余年间,太平道势力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徒众达数十万人。主要是穷苦农民,也有城镇手工业者,个别官吏、甚至皇帝身边的宦官也被他忽悠进来。其中十常侍中有几人就都跟太平道多少有点关系,因为张角派自己的徒弟马元义给他们送了不少钱,张让就是其中之一。其实在黄巾起义之前,张角已经尝试发动过一次小规模起义了,但是最后失败了,此后张角更是卖力发展教徒,以策万全。这次起义后,太尉杨彪、司徒袁隗等人便上书要求禁止太平道继续传教,但由于张让等人的阻挠,便不了了之了。说起来真是可笑。或许是中国从没出现过西方式的那样能够左右政局的宗教的缘故,让很多人包括一些官僚阶级都低估了它对人们的思想的影响,只认为太平道只是一个普通的教派而已。
“哎,开始了,快、快”一阵人群的小骚动打断了刘谟的思绪。往前一看原来是开始施粥了,刘谟也开始顺着人群往前走。每人都是一小碗,如果有孩子也是这样。那些孩子也只能跟大人喝一碗,但那些人却没有丝毫的不悦,反而满脸的欢笑。想来也是,刚经历过饥荒的人,哪还会在意这些。
轮到刘谟也是一小碗,刘谟看了一下,米都没有几粒。想陪个笑脸让前面这大哥再多给点,但看到后面挤动的人群,刘谟眉头皱了一下,也只好放弃了。端着这碗稀粥,刘谟找了个空荡的地方,从怀里拿出王大哥给自己的仅剩的半张饼,然后就着这半张饼大口的吃了起来。没几下东西就没了,刘谟看着空空的碗,舔了一下嘴唇不由得苦笑。自己这过的是什么日子,跟个难民一样。穿越也没穿个好人家,然后金手指一开,锦衣玉食的,这才好嘛!哎,真是无奈!再看看自己这身破旧的衣服,这还是从死人堆里硬扯下来的,有流民的地方肯定就有死人,这在哪都是通理。再想想死人的模样,刘谟觉得浑身都不自在。要是有机会,得赶紧搞件合适的衣服穿,绝对不能再是死人穿过的。
刘谟吃完就找了个墙角靠着墙坐下准备歇会。这时施粥也施完了,大家都在附近“享用”着这碗稀粥,有些来晚排在后面的就只有半碗,而且连米粒都没有跟米汤没有什么区别了,有些就更惨了直接就没有。这些人一边嘴里抱怨着粥太少了一边又骂自己来的太晚了,下定决心明天早点来。看着他们的样子,刘谟感同身受很是理解他们此刻的心情。生活没有一点着落,这碗稀粥也许就是一天仅有的口粮,吃了上顿就真的没有下顿了。若不是自己运气好,王哥看自己快要饿晕了,接济了自己几个快馊的饼子,自己估计已经饿死了。
“阿父,我喝一口你喝一口好吧?”一个六七岁模样的孩子用稚嫩的语气对一个汉子说到。
“阿父不饿,你喝吧”
“不嘛?”这孩子听了把碗放下突然大哭起来,“阿父也不要我啦。。呜。。阿父也不要我啦。。”
“阿父要你。阿父怎么会不要你呢?别哭啦啊,把粥喝了”
“骗人,啊母也这样骗我。。她说她不饿,结果我再也找不到阿母了。。”这孩子越哭越厉害,“阿母不要我了,阿父也不要我了呜”
这汉子听了一下愣在那,刘谟能看到他眼眶已经红了,再说话时声音都变了,:“我喝,我喝阿父这就喝”边说边拿起碗,把碗角放在嘴边喝了一小口。
孩子一看马上就不哭了,一脸笑容的看着他。
刘谟看了这一幕,心头不免一酸。也不尤得一个苦笑,笑刚才自己饿了两天就自诩感同身受,以为能够理解他们的生活了。
ps:本书马上就要签约啦!各位朋友如果看的开心,还请动动手指点下收藏、投下推荐票,在下抱拳相谢啦!!!
………………………………
第七章 道徒集会
刘谟顺着人流沿着金市往南的路一直往前走,天将进黄昏的时候,这股人群已经出了津门到了洛河边了。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津门是洛阳城南四座城门之一,南面四个城门自东而西依次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津门。
众人到了洛河边然后过了桥,刘谟走到桥边时看到有一个小石碑上面有三个歪歪曲曲的的字,应该是汉代的字,刘谟也看不太明白。问过了才知道上面写的是天津桥三字,乃是此桥的名字。除了这座桥,往东去洛河上还有两座桥依次为中桥和利涉桥。刘谟刚犹豫要不要过桥,这时只听城内响起了几声鼓声,凭这几天的经验刘谟知道城门要关了。这下自己也不用犹豫了,只好继续跟着众人往前走了。刚才在城内自己喝完粥后没歇多久,就听那些施粥的人招呼着让众人到城外去集会,好像是太平道的什么活动。喝完粥的众人都很自觉的起身往城外走,看来此类活动之前应该也有。刘谟本着好奇以及混饭的心态也跟着众人往前走,可没想到要走这么久,这下连城门都关了,今天是进不了城了。
过桥后没走多久人群变得越来越密,人也越来越多,除了刘谟这一批从洛阳城内出来的,其它方向也不断地有人来,几批人逐渐的汇合在了一起。洛阳城内出来的就是领粥喝的那些人,大概有七八百人,城外其它方向来的人群多的有五六百人,少的有一二百人。大家汇集在一起后低头交耳、人声嘈杂,更显得人多。刘谟混迹在人群中,因为谁也不认识只好找了个地方坐,听着众人交谈,想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么多人在晚上聚集在一起,而且是在都城洛阳城外,虽说这些人是太平道徒,最后都举起了反旗。可现在不是还没反吗?这么大动静也太明目张胆了吧?刘谟思忖肯定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不然即使是张角也知道要低调吧!。。。。。。这一想,刘谟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不会是张角要举事了吧?卧槽,自己也太点背了,不明不白的就跟着这群人走了,不会被当炮灰吧。都怪自己贪那一碗粥,这次来命都要搭进去啦!自己可不想当什么黄巾造什么反。自己可是一个三国迷,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三国了。知道黄巾起义来得快败的也快,虽说席卷天下可不到一年就被打败了。
刘谟暗恨自己没把具体年份提前给问清,就确定了一下大概是东汉末年,又看到太平道还是传教,判定黄巾还没起义,自认为这事暂时还不着急,一直好奇的在街上闲逛就疏忽大意没把年份给搞清楚。哎。。。不行,自己要找个机会,没人看见就溜之大吉。。。刘谟正思考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往前去看原来是之前在城内主持施粥的那个黄袍道士。
“诸位,今天是我太平道集会的日子,今日我大贤良师亲临至此为大家赐符解难。为方便我洛阳近畿的百姓,稍后大贤良师还会选出我洛阳的渠帅,并教授赐符祷告的本领。今后就由渠帅给我们赐符看病,并将我们的疾苦及时传递给大贤良师传递给黄天。稍假时日我们就能过上真正太平的日子。大家说好不好?”
“好好,好。。”众人齐呼好。刘谟还听见有人议论说大贤良师真乃善人,不但给大家施粥治病救人,还时时不忘让我们过上太平的世道。。。。
这时另一个人插话道,你听说没?大贤良师说日后的世道都要变了,以后是太平世道了。没有了这些个贪官污吏,既无剥削压迫,连天道都会变了,以后庄稼都能大丰收了,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
还没等这人说完,有一个年纪稍大点的男子打断了这个人的话,对他们做嘘声状,说道:“别瞎说,被官府听到是要掉脑袋的。。。何时天道要变了。。李二你是不是想找死呀!还嫌日子不够苦呀!”
那个叫李二的人听了这话似有不服嘴里小声嘟囔了一句,”俺说得都是真的。。”
听完这番对话,刘谟不免感叹张角还真是有一套,这不是乌托邦嘛,画饼充饥!不过有时候底层的老百姓就信这个。听刚才那穿黄袍的说等会张角要来洛阳指定渠帅。这对刘谟而言可是件大事,一来这意味着自己马上就可以见到张角了,自己也想见见这个大名鼎鼎的大贤良师、天公将军、黄天张角到底长什么模样;二来,张角才刚开始指定渠帅,说明离黄巾正式起义还有几年的时间,自己刚才是多虑了。
历史上太平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酝酿时间较早,如以于吉上《太平青领书》算起,则肇始于东汉顺帝时(126~144)。但当时尚未形成教团。直至东汉建宁、熹平(168~178)年间,巨鹿(今hb宁晋)人张角为组织黄巾起义,始创太平道。
他创立的太平道,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的理想。
而具体梳理一下张角的传教历程是这样的:
熹平(172-177年)初年,张角开始在冀州传道。他自称“大贤良师”,深入民间,用跪拜首过,符水咒语为民治病,“病者颇愈,百姓向之”。冀州传道,大获成功,于是他便派遣8位弟子到各地传道。“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接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光和(178-183年)中期,为了便于统领,张角根据黄神分天下为三十六方的宗教神话,也把数十万徒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统领。他又根据汉代流行的天、地、人三正(或三统)观念,与其弟张宝和张梁,分别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建立起一套上下有序的宗教组织系统。
中平元年(184年),张角认为起义时机已到。为此,他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一带有谶语色彩的革命口号。“苍天”意指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黄天”意指农民理想的太平世界,“岁在甲子”是起义的信号与时间,“天下大吉”则为起义后的美好境地。这一口号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道出了民众的心声,各地道徒无不景从。黄巾起义正式开始,一时间席卷了整个东汉王朝。但农民起义毕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被镇压了。
根据这个估算的话现在应该是180年左右,也就是光和年间,灵帝在位时期。那么距离184年黄巾起义应该还有三到四年的时间。而刘谟若要想在这个年代存活下去的话,必须在这三四年间努力,积累一定的家底至少能够衣食不愁。到时候找个远离战乱的地方避避风头,躲过了黄巾起义。
刘谟想清楚后,对这个思路深以为然。
………………………………
第八章 大贤良师
刘谟思索间,人群忽然一阵骚动。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往前看时,只见北边已搭起一座两米高的小台子,台上一人身穿黄袍,外裹青色披风,头发微微束起散在两肩,额头还系有一亮黄色的丝带。这人身材较瘦,而外表清秀,手持一一节杖,乃是九节杖。先前几个黄袍的太平道徒都跟在他后面,迈步上台。此人不多说定是张角无疑。
待他上台盘腿坐定,台上一人略向前一步,大声道:“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
待他声罢,台下众人齐声应:“天之命,身之宝。”
这一应一答把刘谟吓了一跳,心想应是太平道的口号。
声落后,那人便侧立在张角身旁。张角改盘腿为跪坐,由身旁一弟子接过九节杖,然后双手伸开向上,面天而道:“黄天在上,常神授言。”。念罢,双手贴地,以头叩地。然后再起,对众人道:“用使神吏,为除灾疾。”说完张角又以头拜地。他声旁的几个弟子则分立台上四角,而后由东向西绕台而走。台后亦响起一阵乐声,,经乐曲调起伏不大,旋律线条平稳,气氛庄严、肃穆,有导引修持者入静,进入清虚之境的作用,,回环往复。若仔细去听,有管、有笙、有笛、有箫、有鼓、、有钗、有磬、有云锣、有铛子。。。。。。
台下众人听了皆双腿跪地,以头叩地不敢直视台上。刘谟往后一望皆是跪倒一片,未免自己鹤立鸡群只好也跪倒,不过却不断的用余光去扫台上听张角的动静。
片刻后,乐停。
台上张角开口说话道:“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今天下多灾,百姓流离,食不果腹,而又多生疾病。角幸得黄天眷顾传授《太平清领书》一百七十卷。既得之,不敢有所懈怠,晓夜攻读,略有小成。自此行医步道于天下,已将近十年。不求有所得,只求天下万千黎民少受苦难。”
说到这时,张角的声音竟有些呜咽不清。众人在下皆为跪拜,角在台上。又兼已至深夜,偶有薄雾生起,再加上熄灭的火堆生起的青烟缭绕。刘谟偷往台上看时,见张角竟真有几分神人之态,张角的声音也顿感威严。台下其余人更是深俯于地,一时间竟静的出奇。
。。。。。。
片刻,张角起身继续说道:“奈何角一人能力有限,终究分身乏术。为此我亦广收弟子,以解此道。日前我已将拜天首过、符水疗病的本领教授于我的八位弟子,并将他们派往八方,以图解救更多的苦难。”说到这,他略一停顿,指着身边一人道:“这就是我的大弟子****义,诸位可起身一观。今后便由他在洛阳近畿主持我太平道教务。”
言罢,众人方感起身。刘谟更是率先起身,活动了一下腰腿,去看那人。只见那人约莫四十多岁模样,看起来只比张角小几岁的模样。若不是张角指明,还真看不出是他的徒弟。先前还以为是张角的弟弟张梁或是张宝。
底下的难民百姓、太平道徒们在经过刚才的一番仪式后大多还沉浸在对张角威仪的影响中,又听了他的一番话自是连声道好,莫不赞同。
接下来,****义又对大家说了几句话。然后就在张角的带领下往台下去了,不时便消失在了深夜之中。只留下先前带他们从洛阳城内来的那几个太平道徒。
等张角一行人走后,众人又生起篝火。围坐在火堆旁欢声议论。还有几个起哄的大汉在火堆旁摔跤助兴的,好不欢快,一点都没有先前在城内的难民模样。或许是逃难久了,已经对这种生活习以为常了,偶尔也要欢声笑语放松一番。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