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时-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子观察许久,不知可有可有钟爱的布料?”
“劳烦给我介绍下价钱,不知可否?”若要说喜欢,那刘谟全都喜欢,但就是担心价钱。若是太贵了,自己还是要多加思量的,不能衣服上花太多的钱。
那店家听了,对刘谟介绍到:“这些麻布是一百二十五钱一匹,棉帛是四百五十钱一匹,绫缎是五百钱一匹,不知公子中意哪种?”
刘谟听了,丝绸棉帛要四百钱太贵了,绫缎更贵而且也不适合做做外衣。还是普通的麻布更适合现在的自己,而且这时的多数人也就穿麻布,丝绸那都是达官贵族穿的。于是说道:“我要麻布,不知一匹布够做一身衣服吗?”
“足够了。做一身外衣多余的布料还能做一身中衣。”
“那行,我要一匹白色麻布。就照你说的办,外衣中衣各做一套。”
那人听了,从左袖内拿出一绳尺给刘谟量了一下尺寸。边量便问道:“公子,中衣是是要中衣中裤还是要中单?”
刘谟听了没明白。这店家给刘谟又解释了一遍。原来这中衣就相当于穿在里面的衬衣,是穿在内衣和外衣之间的。样式有上下分开的上衣和中裤、还有上下一体的中单,这中单就跟睡袍差不多。当然还有女式的中衣中裙,不过这就不是刘谟考虑的了。刘谟想了一下决定还是要第一种上下分开的,这也更符合后世的穿着,下身是裤,自己穿的也习惯一些,行动起来也更方便。
过了两个多时辰,刘谟的一身新衣便做好,刘谟道布坊的后堂把衣换上,至于原来的一身旧衣。刘谟一想起是从死人身上拿的,就一身鸡皮疙瘩。自然不会再要,直接就给扔了。
最后刘谟一共给了一百三十钱给店家。其中五钱是手工费,本来是要十钱的,刘谟好说歹说给少了五钱。而且刘谟还请店家用剩下的碎布料给自己缝了个包袱,刘谟把剩余的钱都给放进去然后把包袱跨在胸前,以防有人偷窃。
收拾妥当后,刘谟出了布肆,便往米肆和食肆走去。
此时再去看刘谟,真可谓鸟枪换炮,人靠衣装。一身新做的白色深衣长衫,上下缝做一起,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腰间一黑色布制腰带,黑白一配,又给刘谟增添了一分威严。先前刘谟的短发也被一白色的布帻给包裹起来,外人不仔细看便看不出刘谟是短发了,这也省却了不少麻烦,至少不会有人用怪异的目光盯着自己的头发看了。这里要插一句,本来刘谟是想要黑色的巾帻的,可那店家告诉自己,黑色的巾帻只有有官爵的人才能佩戴,刘谟顿感无语,只好用白色的。
刘谟到了食肆区后花了几钱买了几个饼子揣在身上,因为现在太阳已经西下了,刘谟怕等会宵禁了,自己没处买吃的,只好先买几个饼子以防万一。刘谟还问了米肆的店家,一斗粟米是一千三百钱,不过因为不好拿,自己总不能提着三十斤的米满街跑吧,还不把人累死。所以决定等找好住处之后再来买。
接着刘谟想不知道这时候有没有租房的概念,所以往南走出金市到洛阳东南角的一处居民区里,打算找一个住处。
结果刘谟转了几个闾里,结果里正根本不让自己进去。后来刘谟说明了来意,又给了他们几个钱,他们态度才好点,又见刘谟一身白色深衣,气度不凡,应是读书之人。这才打消了戒心让刘谟进去。
进去后也是一番口舌,刚开始几户人家都对刘谟一番戒备,没人答应让他租住。刘谟加到二百钱后,虽有几人面色略有松动可还是无人应答。
刘谟不得感叹东汉人戒备心真深!但刘谟不知的是这些人自有他们的考量。汉制对里坊有严密的管理,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每个里四周还设有高墙,设有里门,由吏卒负责管理。所以生人人对他们而言平常是很少见的,也难怪有很深的戒心。
刘谟也无奈,只好找一地准备歇会再继续找。这时一短衣短褐的白胡老者朝刘谟走来,然后对刘谟说若是不嫌弃房屋简陋的话他愿意让刘谟租住。
刘谟听了,忙声到好,答道:“我本逃难而来,老先生肯让我租住,已是喜出望外,又岂会嫌弃?”
“请公子随老朽来,我家在里西还要走上几步。”那老者听刘谟同意也是面露喜色,便带着刘谟往里面走去。
………………………………
第十三章 孤寡鳏独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刘谟跟着那老汉走进了最西边的一间的小院里,小院跟其它房子一样有低矮的围墙,但是进门处却并没有跟其它房子一样的木门,而是一用木棍做成的栅栏,一边用绳子给固定住了,开门时就把另一边往里推一些,以让人通过。
进的院后发现小院还不小,里边还有一梨树,此时秋季刚过,所以书上并无绿叶果实点缀,显得略微单薄。整座院子有四间房,都是用土墙夯成的,房顶盖着茅草。如那老者之前所言,确是有些简陋。不过简陋归简陋,整座院子却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
刘谟观察的时候那老汉很是知趣并没有打扰他,待刘谟看完院子再看那老汉时,他身边已站了一个十五六岁个子高高的男孩。刘谟走上前去,对老汉说道:“还未请教老丈姓名?日后也好称呼。”
“老汉我姓魏,日后就叫我魏老汉就行。”那老汉对刘谟答道,说完又指向他身旁的那男孩继续说道:“这是稚子魏保。。他不能说话,还望公子见谅。。”
“何谈见谅二字,魏老丈愿让我租住。我已经十分感激了。”刘谟边说边解开包袱取出二百钱来交给了魏老汉。又多给了五十钱,当做十天的饭钱。刘谟原说的是五天的饭钱,那魏老汉听了不依,说是太多了,十天也足够了。
魏老汉把院子里最西边的一间给刘谟住,这一间跟另外三间是分开的,给刘谟住却也是不错。里面就只有一个简单的床,上面有一床被子,其它什么都没有。
晚上刘谟与二人一起吃了饭。饭很简单,麦饭还有盐菜,就是盐渍的蔬菜。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刘谟的缘故,还有一碗肉羹。不过刘谟也没多吃,一是这种吃法不是太习惯,二是刘谟也看得出来二人平时应该也很难吃的肉羹,不好意思多吃。
吃完饭后,天还大亮,不过刘谟就去睡觉去了。因为这些天刘谟都没睡好,今天还是第一次能睡床,自己要好好补个觉。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刘谟就起来了,跑到集市去买了一石粟米,因为昨天的麦饭自己实在吃不惯。
回来时,魏老汉已经起来啦,正在堂屋烧饭,堂屋内墙角处有一灶台。
刘谟把米拿进去,正准备帮忙。魏老汉见了,慌忙组织说:“公子是读书人,怎么能做这种事呢?你快去歇着吧。”
刘谟听了笑着说道:“魏老丈,没事。又没外人在,再说我也没这么金贵。我来给你打下手吧,这样也快些。我刚才去买了米,不知道该怎么做,你给咱们蒸几碗粟米吃吧,权当解解馋。”
魏老汉听了看了刘谟提在手里的米,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说道:“让公子见笑了。我和保儿二人相依为命,有没有什么生计、家贫,平日里只能以麦饭糊口。公子想必吃不习惯吧?”
“老丈别叫我公子啦,我叫刘谟。以后你就叫我名字就行啦。我也是穷人家出身,没什么吃得惯吃不惯的,有什么就吃什么呗。”
“公子说的是”
“唉…………老丈,说好的叫我名字就行,我还打算在你这常住呢。你这不是赶我走吗?”
“行,刘谟。听公子的”
“。。。。。。”
三人边说边吃罢早饭。
刘谟这才了解到,魏老丈跟那魏保的关系。魏保原来并不是魏老汉的儿子,他是魏老汉捡来的。这魏老汉年轻的时候还在西凉当过兵,后来打仗伤了腿又立了功,朝廷就让他回来了。回来后因为家贫,也没娶上媳妇。原当算就这么过一辈子算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见了魏保。那时候魏保已经六七岁了,因为不会说话,家里孩子有多,再加上闹饥慌。魏保原来的父母竟然把魏保给扔了,不要了。魏老汉碰见到魏保的时候,魏保瘦的跟根柴一样,眼看就要饿死了。老汉心善,自己又没孩子,就把他领回家了,当自己的孩子养也不在乎他不会说话。时间长了,魏保也当他是亲爹一样,二人感情也很好。
刘谟听了,不由得对魏老汉心生敬佩。这世道,易子相食的都有,魏老汉能收养一个哑巴,也是了不起啦,而且这一养就是十年。日子过得这么清贫,也没见魏老汉抱怨。刘谟再去看那魏保,虽说不会说话,看起来有点憨,但人也不错,这一天的观察,他对魏老汉也很是孝顺,是个好孩子。而且长的人高马大的,若不是不会说话,受人排挤,估计找份营生也不难。
注:1古代贫困人家只在堂屋烧饭,没有专门的厨房,所以只把灶台称之为“堂前”。
………………………………
第十四章 魏氏酒坊
“栾布,梁人也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卖庸於齐,为酒家保。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汉书・栾布传》
不知不觉间刘谟在魏老汉家已呆了将近半月,与魏老汉二人相处的也很融洽。这段时间刘谟还是经常会出去在洛阳城闲逛,这的一切对自己来说都是这么的陌生与好奇,好像怎么也看不够。刘谟在闲逛的同时也会找找看有没有什么营生可看。可这年头基本上能找的都是动不动就要要卖身为奴的。对于这种签卖身契然后一辈子就被觉定的事自己心里还是不能接受。而且自己还有三贯余钱,短时间内至少三五个月内还不用为吃饭发愁,所以刘谟这段时间也是难得的悠闲。
每天白天魏老汉都会带着魏保去魏里东边的魏仲家去干活,然后赚个三钱五钱的工钱来补贴家用,因为二人一个年老一个口哑也找不到别的生计,所以这也是他二人主要的经济来源啦,平日里日子过得很苦。刘谟估计这也是魏老汉愿意让自己租住的原因,因为二百钱相较与其他人来说他更需要这二百钱来养家糊口。
这魏仲在魏里算是家底比较殷实的。他家弄了个不小的酿酒的家庭作坊,平日里都会酿酒然后供给街上的酒肆。汉代的黄酒是低度酿造酒,不宜长期保藏。夏天酿造的酒尽快饮掉或卖掉。而在冬天则是酿酒的好时机,这时候会大量酿酒,保存的时间也会更久。人们习惯将酒温热以后再饮,在汉代,已有温酒樽这种酒器。温酒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加热灭菌的功能。
现在正好将近冬季所以魏仲的小作坊现在正是大量酿酒的时候,因为忙不过来,他也会招不少的帮工。
最近两天刘谟闲的无聊也跟着魏老汉去了魏仲家的作坊去帮忙酿酒,今天也不例外。不过自己说实话也帮不上什么忙,顶多帮忙装装酒、劈把柴,大多时候自己都在观察他们怎么酿酒。因为实在帮不上什么忙,刘谟也没好意思要钱,纯粹是当免费的劳力,对这种事魏仲也是求之不得,所以对刘谟也是很热情。
现在的刘谟正在拿着勺子,大概是要把酒液装入酒瓶。而在他身前一人跪着正在捣碎曲块,曲块就是制酒的时候用的将谷物等粉碎物压成块以后自然发酵的酒曲。它在发酵过程中生长很多曲菌和酵母菌。是酿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捣碎之后将碎曲块投到旁边一口陶缸中用水浸泡,然后过滤曲汁,准备投入米饭中做发酵液。左侧则有一灶台,一人正在加柴烧饭,一人正在劈柴,一人在甑旁拨弄着米饭,一人负责曲汁过滤到米饭中去,并把发酵醪拌匀的操作。下面是发酵用的大酒缸,都安放在酒垆之中。还有两人负责酒的过滤,二人手拿娟袋装入发酵后的酒液并用手挤干。过滤后的酒放入小口瓶,进一步陈酿。
经过这一系列的步骤就得到了汉代的黄酒了,名为黄酒但实际上颜色却并不一定是黄色的,由于过滤技术不发达酒是呈混浊状态的,也可称为“白酒”或浊酒。刘谟也尝过魏仲家酿的酒,说实话味道不敢恭维。度数也很低,感觉还不如后世的啤酒,怪不得古代人喝酒都是论坛喝。但听魏仲吹牛说他家的酒已经是很好的酒了,整个洛阳城也找不到几家,也不知道这话有几分可信。
不过魏仲家的酒确实销量不错,基本上酿出之后就被各个酒肆给收购走了,每次都是一车一车的往外运。说来也巧,那黄氏酒舍也买魏仲家的酒来卖。刘谟心想这酿酒还真是一个赚钱的好门道,不知道自己后世学的那些知识能不能酿出比这个时代好点的酒来。
后世都是用用蒸馏的方法制酒,这样酿出的酒既清澈度数也高,口感好。若是自己能用蒸馏的方法弄出酒来想必能大赚一笔。不过不知道这时候的器具什么的能不能达到蒸馏的要求。蒸馏酒与酿造酒相比,在制造工艺上就多了一道蒸馏工序,所以蒸馏设备相当重要。记得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就记载有蒸馏酒,历史上元代就有了“馏酒”。这说明即使没有现代的设备,蒸馏酒也是可行的就是不知道在汉代自己能不能搞出来。
刘谟看了看魏仲家的酿酒器具,其中有一个装东西的圆形陶釜引起了刘谟的注意。这个陶釜约莫有二三十厘米长宽,只右上角有一个管状开口。
刘谟找到魏仲,说自己想买点酒解解馋。魏仲家是酿酒的,再加上刘谟这两天给他帮忙。因此象征性的收了刘谟几个钱,刘谟还提出要用那陶釜装酒,魏仲二话没说,用那陶釜给刘谟装满了刚酿出来的新酒。
………………………………
第十五章 尝试馏酒
刘谟拿着这一陶罐的酒回到家中,在自己屋子门前用石块垒起了一个小台子,找了一个坛子,把陶罐里的酒倒出一半后将陶罐放在了石台上。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把院子巡视一周后,刘谟走到那用木棍和竹管做成的院子栅栏前,拔了根竹管。用细木棍将竹管中间掏空,然后将一端插在陶罐的开口上,竹管的中间部分泡在水池中,另一端有一瓷碗接着。又抱了一大捆干柴放在石台旁边,然后取来了阳燧,即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也叫金燧。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或铜镜),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
准备工作做好以后,刘谟将柴点着,给陶罐持续加热。一切都做的很好,美中不足的刘谟从没有点柴生火的经验,生活的时候那叫一个折腾,弄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把火生起来。过了一会儿,竹管中逐渐有几滴小水珠流出,刘谟用手蘸了一下碗底,放在嘴里尝了一下,嘴角抿起了笑容。
刘谟正高兴间,忽见魏保慌里慌张的跑了进来,用手指着自己,嘴里呜呜直叫。大概是想跟自己说些什么,可自己也听不明白。正发愁间,魏老汉也冲了进来,拿起水桶便对着刘谟身后用力泼水。
刘谟回头看去,卧槽,自己的衣角着火了,都快烧到屁股上了,自己竟然不知道,慌忙用手扑打。待扑灭自己身上的火后,刘谟这才发现整个院子上空冒着一股黑烟,自己刚才搭的台子已经倒了,连着刘谟堆在旁边的干柴已经烧做一团啦!怪不得二人慌里慌张的跑回来,定是看见黑烟,以为失火了。
刘谟赶紧帮着二人把火堆也扑灭,然后看着魏老汉自觉不好意思,差点把人家家给点着了。。。。。。
这时二人皆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着刘谟,那魏老汉嘴角一动看着好像要说些什么,但没说出口。
刘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也只好对着他俩苦笑。往水池边看去,那碗还在,里面的酒已经浸满整个碗底了。
这下知道该怎么解释了,也不说话,刘谟拿起地上的瓷碗端到魏老汉面前,示意让他尝一下碗里的东西。
魏老汉接过手里,看了一眼,然后把碗放在嘴角喝了一口,刚想咽下,就一口吐了出来,整张老脸都涨红了。魏保看了慌忙接过碗,双目瞠开,直愣愣饿看着刘谟。把刘谟看的只打寒颤。。。
那魏老汉顺了口气,也不管魏保。又小口抿了一口酒,便对刘谟开口问道:“公子,这是你酿的。。酒。。?”说完还用一种不可思异的目光看着刘谟。
刘谟双肩一抖,表示肯定。
这下那魏老汉更站不住了,双手端着那碗在院子里走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像看宝一样。魏保不知所以,见了奇怪,从魏老汉手里接过碗来,也喝了一口。喝完之后也是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再看刘谟,已没了先前的怒气,反倒多了几分敬意。
晚上三人饭都没吃,魏老汉便拉着刘谟把剩下的半罐酒也给蒸馏了一下,这次因为时间足,还有二人帮忙烧火添柴,刘谟还对蒸馏出来的酒进行了二次蒸馏。得到的酒更纯,刘谟估计着要有三十度,比魏仲家的酒度数要高两倍不止。
弄完后,魏老汉找了一个小罐子把酒小心翼翼的装了起来,一夜都没睡就守着它。刘谟劝魏老汉去睡觉,魏老汉不听,还对魏保说要二人轮班值夜。刘谟见劝不动,只好自己去睡了。
第二天天一大亮,魏老汉就来刘谟屋里把刘谟给叫醒了,问刘谟到:“公子,这酒你准备怎么办?”
刘谟伸了懒腰答道:“老丈有什么想法吗?”
“公子所制之酒,其味甚烈,实乃好酒。若是贩卖的话,一定有很多人买。以后便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老丈的意思是咱们自己制酒自己卖。”
“恩。。这个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咱们没有器具和原料,恐怕不能大量酿酒。一酿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方能得成酒六斛六斗,而制成公子这般更纯的酒恐怕更少。并且一斛米就算是粗米也要千余钱。。。这,不知公子。。?”
“老丈所言有理。我是这样想的,咱们把这坛酒送给魏仲。然后与他合作,借用他的粮食与销路,咱们给他酿酒,然后分钱,不过不告诉他酿酒之法怎样?”
魏老汉略作思忖道:“大善。”
三人吃罢饭,便一同出门去魏仲家帮忙酿酒,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刘谟手中抱了一个酒坛,三人也是满面笑容,好不欢快。
注;1斗、斛均为容量单位,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
石,读音dan,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
1容量单位。10斗为1石。
2重量单位。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此斤为汉制,一石约等于现在二十七斤)
………………………………
第十六章 深夜溜酒
到了魏仲家后,三人找到了魏仲说要给他看一样好东西。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起初魏仲见是一个酒坛没在意,在三人的极力劝导下,那魏仲才勉强答应尝了一口。待酒到口中后,其反应自是不用多说,只看表情刘谟便已知事情成了。
刘谟也不开口,面带微笑看着魏仲。魏老汉二人见到魏仲尝酒后的表情也是哈哈大笑。
那魏仲反应过来后,也不顾魏老汉二人的嘲笑,抱着酒坛急切的问道:“此酒何来?”
”既是我等送与魏哥儿的,当然是自家酿的。难道还是买的不成?”刘谟笑着答道。
“魏老二,跑遍整个洛阳城,你能买的这么好的酒吗?”魏老汉也插口说道。那魏保也是呜呜的叫,还用手指着刘谟,好像也想说些什么。
“刘公子,这当真是你酿的酒?”这魏仲还是不信,又开口问道,不过对刘谟的称呼已变成了公子。
“何欺之有?魏哥儿若是不信,我当着你的面再酿一遍就是。”
“别别别,我相信公子。这么好的酿酒法儿,若是让旁人学会了多不好。等今天晚上我叫两个可信的伙计帮着公子咱们再酿如何?”
“我今天来就是来找魏哥儿商量这事的,我的意思是咱们可以合作,我来酿酒,你管卖酒。定能大赚一笔,你意如何?”
“恩。。,”魏仲听了刘谟的话没有当即回答,而是做了一番思考后问道:“不知公子想要几分利润?”
“我也不多要,一口价,三分利。”
“行,就这么办。”魏仲听了刘谟只要三分利,当即同意。
说完几人,都是相视一笑,心照不宣。
。。。。。。
夜已深,有人未眠。
刘谟、魏仲、魏仲的弟弟魏季、魏老汉、魏保、还有魏仲请来帮忙的魏志、魏向两兄弟一共七人正在魏仲家的酿酒作坊里忙的不亦乐乎。
众人先是把之前作坊里酿好的现酒搬到屋里,然后倒进一口大缸里,然后将缸用大陶瓷盖儿盖住,只留一小出口。刘谟让众人弄了很多干柴和冷水来。做完这些后,刘谟只让魏老汉和魏保二人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