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法医灵异档案-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韩涛摇头。
“那你是怎么知道的。”我问。
“昨天上自习的时候,老师训斥我们不上进,并且用林冬举了例子,当时提到他带着图纸以及测绘工具去施工现场了。”
“没错,当时老师就是这样说的。”另外一名同学附和道。
“这样说来,林冬昨天就来到养老院了?”寒意从背后泛起的时候,我也将目光望向了王淑芳。
虽说我没有透露任何案情给王淑芳,可显然她对师大发生的一切都是知道的,因此在这个时候脸色也难看了几分,但并没有乱了分寸。
“今天让你们过来,主要是关于工程材料以及工程制图的问题,你们现在就去工地现场进行勘测,回到学校之后每人上交一份儿草图给我。”
“王主任,我们现在就过去吗?”韩涛问。
“没错,现场就交给你负责。”
将一众学生都打发走之后,王淑芳流露出了担忧,“小许,你看这事儿该怎么办,林冬他不会……”
“王主任,这个时候还是不要自乱阵脚,当务之急我们还是要尽快找到林冬。”我的不安,越来越强烈了。
“我能跟您一起吗?”
“当然可以。”
我的回答,似乎在王淑芳的预料之外,她有些不解的问着:“你不怕违反纪律或是泄密?”
“王主任,您这话言重了。”我示意王淑芳不要顾虑这些,“林冬是学生,您是老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您具有一定的监护人义务和责任。而且我能看出来,您关心学生是发自肺腑的,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小许,谢谢你的认可。”王淑芳感慨一声,又忧心忡忡起来,“这么大的一座养老院,我们去哪里找呢?”
“从那里开始查。”我指着大门口说道,“门口有监控录像,可供我们调取。再者养老院不同于别的场所,原则上来说是不会让人随意出入的,我想如果林冬真的来过,一定会留下登记信息的。”
“你是这方面专家,听你的。”王淑芳点头。
“对了王主任,能不能弄到林冬的照片。”
“给我两分钟时间。”
三分钟之后,我们来到了养老院的门卫室,当向门卫说明我们的来意时,林冬的照片也发到了我的手机上。
“来过。”门卫看了一眼,便肯定的点了点头。
“几点?”
“大概是一点半左右。”说着,门卫开始翻看登记册,“林冬,师大土木工程系学生,登记时间中午一点三十五分,没错。”
“他进入养老院之后去了哪里?”
“这我还真是不清楚。”
“谁有可能清楚?”
“孙副院长,有关建筑工地的一切,基本都是他负责的。”
“谢谢。”
走出门卫室之后,我们直接找到了那名孙副院长,问询之下得知他对林冬还保有着清晰的印象,并说昨天下午林冬在征求过他的同意之后直接去了建筑工地,至于何时离开的就不清楚了。
“养老院,晚上几点将门上锁?”这些,我必须搞清楚。
“夏天八点,冬天六点。”
“当时您有没有把此事告知林冬?”
“说了。”孙副院长点头,“而且他向我保证过,一定会在六点之前离开,不会给我们添麻烦。”
“监控室在什么地方?”
“隔壁,你们跟我来吧。”
通过调取监控,我们核实了林冬进入养老院的时间,可诡异的是,反复的查看之后,并没有看到他离开。
“难道是关门之后才走的?”孙副院长不解。
“有可能,再往后看看。”在快进的状态下,我们一直将监控查到了零点,可始终没有在监控中发现林冬。
“莫非,他没有离开养老院?”王淑芳小声问着我。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麻烦了。”我心里嘀咕着。
叮铃铃……
就在我们都陷入沉默的时候,王淑芳的电话突然响了,她接听之后还没来得及说话,那张脸就没有了血色。
几乎在那同时,我听到电话里面有着语无伦次的惊恐声传来:“王,王主任,工地有个死人……”
“走。”拉开门我就冲了出去。
建筑工地在东面,为了不影响养老院的正常秩序,所以临时建起了一堵墙,旁边是一个铁门,可供出入。
任何的建筑物,都必须打地基,规划的这座老年活动中心自然也是如此,大片的地基槽已经开了出来。
我们赶过来的时候,那些学生们正聚在一起议论着,很多人的脸上都流露着恐惧,有些甚至在瑟瑟抖动着。
“王主任,在那边儿……”韩涛的情绪还算正常,至少指向尸体所在之地的时候,手指并没有颤抖。
“小许,你看……”这种事儿,王淑芳可拿不了主意。
“王主任,你先把学生们遣散,如果觉得能够承受,我希望您能过去看看,主要是辨认一下。”
“好。”王淑芳擦擦额头上的汗,对着韩涛说道,“带着学生们离开这里,记住,不准宣扬出去。”
“可他们已经有人拍了照片,我……”
事到如今,我只能施加压力了:“韩涛,这是我的警官证,你告诉他们,如果有人恶意散播,是一定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我这就去告诉他们。”
“还有,我想请你帮个忙。”
“许警官,您说。”
“检查他们的手机,删除所有关于尸体的照片。”教育厅给的压力已经很大了,我可不想让其继续发酵。
“我尽力。”
“我的警官证暂时先借给你,别弄丢了。”有些时候,再多的话,都不如这个小本儿来的有用。
“王主任,我们过去吧。”
“好。”
此时,我们已经下到了地基槽中,不远处停着一辆挖掘机,而这里也就是刚才韩涛所指的地方。
经过挖掘机的时候,我在发动机那里感受到了一丝热气,摸了一把还有些温乎,显然刚刚被开动过。
“这群学生,还真是不老实,挖掘机这种东西也能随便动吗?”这处工地我昨晚才来过,很清楚除了王忠奎和张平之外无人居住。那么之前开动这辆挖掘机的人,也只有学生中的一人了。
不过转念我便从心里原谅了学生们的冒失,因为如果不是他们动过挖掘机,也不会显露出案发现场。
挖掘机,掀开的是一块巨大的楼板,从地上的痕迹来看,楼板之前是斜靠在地基槽上的,目的是为了挡住槽壁上的一处凹陷。这处凹陷,有着清晰的挖掘痕迹,显然是有人故意为之的。
原本,一处凹陷并无任何稀奇之处,可当里面出现一个人的时候,就很难不被人过多的注意和猜想了。
尤其,这是一个死人的时候。尤其,这个死人是跪在地上的时候。
………………………………
第四十五章 框定
眼前的案发现场,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寺庙和道观。作为求福、祈愿之所,经常可以在墙壁上看到修缮过的凹槽。不同的是,道观和寺庙中摆放的是供人祭拜的石像和雕塑,而眼前的土壁中则是一个人。
还有,大多数石像都是坐着或站着的,可这个人是跪着的。乍然看去,就像是在做着忏悔。不,这种形容是不贴切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他更像是古代刑场上的犯人,双手捆绑在背后,头颅低垂着,在回忆生前所做的罪恶同时,心中也祈求时间过得慢一些,但这些都无法阻止刽子手即将落下
的刑罚之刀。
钢筋的一头被砸进了土里,另外一头儿则是直接从头顶穿了出来,由于角度的原因,死者的头部呈现出了微微的上仰,目的似乎为了凸显那张充满恐惧和绝望的脸。
“王主任,他是林冬吗?”
“是,是……”或许是吓的,王淑芳语无伦次,“小许,你说林冬他那么优秀,怎么会这样呢?到底,到底是什么人干的啊?”
“王主任,您节哀。”我能理解王淑芳的感受,但却没时间过多顾及,“您能帮我个忙吗?”
“你说,只要我能帮得上。”
“帮我打个电话,如实转告这里的情况。”
“那你呢?”
“我去勘查尸体。”
“好。”让王淑芳给李剑打电话,并不是怕因此耽误尸检时间,而是我很清楚李剑会追问一些问题。我有过几起刑事案件的侦办经验不假,可跟李剑以及雷大炮他们比起来,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这种差距不在根
据已知线索对案情做出推断上,而是挖掘关于受害人和凶手的更多讯息方面。
打电话显然正中王淑芳的下怀,因为她看向我的目光中藏着感激。其实这些我都是能够理解的,普通人面对尸体时心中都会滋生出恐惧之感。况且,林冬的死相是如此惨烈,要说不怕才假。法医现场勘查首先要确定两件事,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然后再去根据现场其他征象回溯案发过程。我没有带着专业测量工具,因此无法从尸冷的角度进行判断,不过根据尸斑以及尸僵现象,能够推断出
林冬的死亡在十二到十五小时之间,也就是昨晚的八点到十一点。初步认定的死亡原因,是从下巴刺入洞穿的颅骨的那根钢筋,因为尸体其他地方并没有发现明显致命伤。
“不对啊,血液更多集中在尸体的左侧,这更像是……”就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脾脏。心惊之下,我赶忙扒开了林冬的衣服,果不其然,在他的腹腔左上部位,发现了一根钢钉和三处伤口。
尸体的左侧地上有着大量血迹,由此可以认定钢钉插入受害人的身体更早,且受害人在受伤之后存活了一段时间,随后才被凶手用钢筋贯穿了头颅。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时候受害人已经死了。不同于心肝等脏器破裂之下的急速死亡,脾脏即便破裂,人也能够存活较长的时间。当然,这是对比之下的时间,倘若脾脏破裂之后没有及时进行抢救,那就会因出血严重造成休克,直至死亡。我相信,
如果此刻将尸体解剖的话,腹腔中一定会发现囤积的大量血液,原因自然是内出血。
脾脏位置发现的钢钉和伤口,让我推翻了之前的结论,很有可能这根钢钉才是真正导致林冬死亡的原因。“就算脾脏破裂,人也不会登时毙命,那也就意味着林冬有自救或者挣扎的能力,可现场没有任何类似痕迹,难道说这里不是第一案发现场?而是犯罪嫌疑人将其杀死之后才转移过来的?”这个念头从脑海
闪过的时候,被我自动否定了。从四起已发案来看,凶手并没有这样的作案习惯。“如果不是这样,那也就剩下了一种可能,如同当初的孔荷一样,林冬在遇害的时候失去了行动能力。难道说,凶手又是使用的麻醉剂?”想到此,我开始在尸体上寻找起来,可最终并没有任何收获,“不是
注射,那就是吸入了,如果尸体还要送到刘法医那里,必须让他多多留意此类征象才好。”其实除却现场没有挣扎痕迹之外,还有一个支撑林冬遇害时已经失去行动能力的依据,那就是他的嘴巴内外没有发现被束缚失声的痕迹。嘴巴没有被堵住的前提下,倘若不是失去了知觉,他是一定会呼喊
的。
虽说在深冬时节人们都会注意保暖,会将门窗密闭起来,可架不住距离近,工地与养老院只有一墙之隔,放声呼喊下养老院的人没有理由听不到。更别说当时工地还有王忠奎、张平以及那个女人了。
念及至此,我又揣测起了一种可能:“林冬,会不会是那个女人杀死的?”细致的梳理之后,我排除了这种可能,一来她想要制服林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二来将钢筋穿透颅骨也几乎无法完成。
我仔细勘查过林冬的被洞穿的头颅,钢筋是从下巴穿进去的,这意味着凶手不光要具备刺穿头骨的力量,同时还要具备搬动尸体的能力。一个女人想要做到这一点且不留下痕迹,可能性几乎为零。“唐松的头被钢筋刺穿,林冬也是。他们不光死亡时间如此接近,就连死亡地点也距离不远。难道说,从一开始凶手就算计了他们两个人?据此,就又能得出一个结论,当时除了那个女人之外,还有其他的
犯罪嫌疑人在现场。”
这个人,会是谁呢?
会不会是张平呢?对已知案情回忆之后,我觉得张平不像是另外一名犯罪嫌疑人,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他以失败告终的非礼。能犯下如此罪行,说明犯罪嫌疑人已经有了被拘捕归案或是自我毁灭的心理准备。而当人连死亡都
不在乎的时候,会舍弃掉很多平时珍视的东西,比如道德、比如尊严、又比如声誉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不相信那个女人还能对轻薄之事看的那么重,更不相信张平会在拒绝之下无动于衷。
张平不是,王忠奎同样被我过滤掉了,虽说他城府颇深、世故圆滑,可他骨子里不是那种敢犯死罪的人。
因为这种人,都是贪生怕死的。
他们两人都排除了,那会是谁呢?
百思不解的时候,我听到身后传来了脚步声,当我转头之后,看到李剑带着几名同事赶了过来。剑先是让人将尸体送往省厅刘法医那里做尸检,随后说明了调查情况,两个女人和一个女孩儿的事情还没有眉目,移动运营商那里反馈的情况也不乐观。因为卡电话是私有,所以钢厂曾经采购过大批的卡,除却发放到职工手中的,还有很多被财务部门的人倒卖出去流入了市场,根本就无从追查。至于安装了号码变更软件的电话卡,更是无法做出有效的甄别,因为在特定时间段每个基站发射出去的信号
,都能被认定为可疑电话。毕竟运营商没有执法权,没有权利对私人电话进行跟踪和监听。
银行方面也是如此,纵然各省总行向分行、支行下达了协助警方办案的通知,可截止到目前高洋他们仍然没有获取到任何线索,即便这种调查还在继续,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希望依旧是渺茫的。因为我们无法确定犯罪嫌疑人取钱的确切时间,这就意味着,如果犯罪嫌疑人在一年之前策划的谋杀案,那么这一年中的任何时段,她都有可能从银行取钱。就此来说,从监控中搜寻她的踪迹比国足捧起
大力神杯还难。
基于此,我们不得不做出另外一种假设。女人并没有去银行取钱,而是她手里本身就有大额现金。
而若是这样,就势必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她是做生意的。
二,不管是何种生意,店面不会太大。
三,去她那里消费的人,使用小额现金比较多,但汇总起来的量会很大。
之所以框定在这个范围之内,是因为当今社会中的大额交易都会通过转账方式。而较大的生意场所,各种手机支付软件设施又是异常健全的,因此只有较小的店铺,才会使用传统现金交易方式。
不得不说,李剑这番分析是较为透彻的,也具备极大的可能性,但我更想问问他能否对消费人群给出更准确的定义。
或者说,确定女人做的是何种生意?
“可以。”这是李剑的回答。
“是什么?”我问。
李剑说:首先,排除上班族。因为随着保障体系的日渐健全,无论国企还是私企员工都是将薪水发放到工资卡上的。这类人群外出消费,通常都是刷卡的。除此之外,他们还是手机支付的主力人群,不满足上述条
件。
其次,能够排除中小学生人群,因为女人支付给张平的金额较大,通过中小学生的有限消费能力,很难积攒起来。而且大多数中小学除了封闭式的就是走读式的,从消费上来说是行不通的。
最后,排除老年人群。理由是根据这几年大数据显示,老年人的钱财多数花费在孩子以及自身养生上。这种消费往往都是数额巨大的,比如一套房的首付动辄百万,一个疗程的养生大几千。
做出上述排除之后,那么结论也就呼之欲出了,既具备消费能力,又具备使用现金的群体,只有在校大学生。
当今大学生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网购和实体。网购主要体现在衣服、化妆品和电子产品等等。而实体消费在某一方面尤为集中,那就是餐饮,尤其是学校周围的小饭店和摊位上。
诚然,随着手机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无现金生活,甚至在外出吃饭时都会采取团购的方式,可这还是有着局限性的。很多学生在外出就餐,在金额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依旧会采取现金支付。
“消费人群已经锁定,根据上述你应该明白那女人是做什么的了吧?”李剑,没有直接将答案说出来。“开饭店的。”我说。
………………………………
第四十六章 要挟
从案发到现在,我们始终没有掌握有关犯罪嫌疑人身份的直接线索,甚至有价值的讯息都少的可怜。此时,总算是有了极大的突破!刑事侦查就是如此,将纷杂的痕线进行整合、筛选之后,才能捋出来最关键的那条。这个过程异常辛苦,同时也极为枯燥,甚至有些时候还令人心灰意冷备受挫折,可当希望的曙光迸现时,会给予人巨大
的振奋和成就感。
就如同此时的我一样,浑然忘却了连日奋战的疲劳,说话时更是透出了一股激动:“剑哥,透过分析我们得出了那个女人是开饭店的,那么能否再向深处挖一挖,框定出饭店的范围。”
“疯子,我想你心里已经有答案了吧?”李剑眼带深意的笑了笑。
“有,但我不确定。”
“哪里?”
“学府路上,因为那里有着好几所高校。”
“能不能再具体一些。”
“师范大学附近。”
“你觉得犯罪嫌疑人筹划了如此缜密的连环谋杀案,她会将自己置于明面吗?”李剑提醒着我。
“说不准。”我知道李剑顾虑什么。
“既然没有把握,你为什么肯定的说犯罪嫌疑人经营的饭店在师范大学附近?”
理由:
其一,概率的问题。五名受害人都是师范大学的,那么这就意味着犯罪嫌疑人一定有过细致了解。而对人的了解,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正面接触,另一种是侧面打听。可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必须有大概率直面受害人或是
其朋友和同学。再者按照正常逻辑,人在吃饭的时候,若非提前预定了饭店,大多数都会选择距离近的就餐。
其二,主从的问题。
通过连环案的细节征象来看,这是团伙儿性质的犯罪。虽说确定了当晚和张平吃饭的是个女人,但种种迹象都表明,真正杀人的不是她,而是一个至今我们都没有掌握任何相关线索的男人。
由此,就能推导出一个结论,女人平时不会与受害人有正面的交集。可有一点是不容忽略的,杀人是死罪,所以犯罪团伙儿一定会制定缜密、完美的计划,事实证明他们差一点儿就做到了。制定毫无破绽的计划,光顾虑到自身不行,还要详细了解猎杀目标的一切,所以这个女人极有可能在暗中对几名受害人进行过长时间的观察。想要观察,那就必须靠近师大,离得越近成功的几率也就越高
。
根据上述的两点,这家饭店一定距离师大很近。
“我认可你的说法,既然确定饭店的位置,那你能不能将范围划的更细一些?比如,什么饭店?”
“你让我想想。”李剑,着实给我出了个难题。
可这题虽难,却也不是无解,于是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的推断要以上述两点作为前提。”
“你说。”“既然那个女人没有与几名受害人有过正面接触,那说明她一直都在案中窥。我们都知道,想要摸透一个人,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因此我相信女人经营的饭店不是小摊位或者快餐,比如汉堡店和麻辣烫之类
的。因为这种店学生逗留的时间通常很短,对于女人来说时间是不够的。”
“我同意你的看法,继续说。”李剑点头。
“既然不是快餐,不是摊位,那就一定是实体店。实体店或许不大,但一定满足就餐时间长的条件。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消费水平不是很高,毕竟几名受害人都是贫困生。”“疯子,你小子越来越上道儿了。”我的这番分析,李剑极为认可。他朝我竖了竖拇指后,直接拨通了高洋的电话,“你们着重调查一下师大附近的饭店,这个饭店满足以下几个条件。距离师大很近、实体店
、具备一些特色、就餐时间比较长,最后一点消费水平不高,在学生的承受范围之内。”
“剑哥,为什么说有特色?”这点,我有些不解。
“因为受众群体。”
“设么意思?”
“大学生,是思维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喜欢不断尝试新的东西,包括食物。而这种尝试结果一旦对了自己胃口,就会频繁光顾,甚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