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三国时期真实兵力(转载)

    关于三国时期的兵力,陶元珍在三国食货志中已经有简略的论述,他称:“魏之将土,极盛时当不下六七十万人蜀之将士,极盛时当不下十数万人吴之将士,极盛时当不下三十万人”。兵民的比列也是可以大概知道的。三国食货志说:“魏元帝时,魏蜀之户数合计口数合计,尚不过五百数十万”,而当时魏全国的兵力是六、七十万,基本是八个老百姓就要养活一个士兵,这还不包括皇族、官员、国家机构、日常用度的开支等等。不但魏是如此比例,蜀汉也是如此,通典食货七记载:后主蜀汉后主炎兴元年,蜀汉人口94万,兵力是十余万,也是八、九个老百姓供一个士兵。吴国亦是如此,吴主皓天纪四年,吴有人口200万,而吴国灭亡后的兵力时二十三万人。也是这个9:1的比例。但这是国家正常情况下的,因为三国时期虽然中国还是分裂,但三国均是国家机器,其运做已经基本合理化,部队和劳动力的分配比较平衡,但汉末群雄基本是横征暴敛,后期还好点,前期的拉壮丁是家常便饭,要知道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左右,为了应付蜀、吴的轮番出击,还在强行征兵,结果发生侯音叛乱,建安初年估计情况更严重。所以汉末兵民比例基本保持在七、八比一的比例。要知道八比一已经是个相当高的比例了,七比一的就意味着,青壮年男子基本在民间消失,大部分都出现在部队中了!这还不考虑家属随军和强征女子随军的情况。汉末,史书上多出现动辄“十万”“百万”的字样,实际是有浮夸,或是流民,非纯粹军队。而“甲兵”也未必是真正招募到部队中服役,有“预备役”的性质。而国家的人口。汉桓帝、永寿三年一五七,中国户口数达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户,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口至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则降至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口。人口减少达四千多万人!要知道这还是在三国末年人口大增长之后的结果,中间人口的减少可以用“惊人”来形容!而这么大人口减少主要就是在汉献帝时期。对于这一点,三国食货志列举了四条历史记载说明问题:后汉书仲长统传载昌言理乱篇:汉二百年而遭王莽之乱,计其残夷灭亡之数,又复倍乎秦项矣,吕及今曰,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此则又甚於亡新之时也。更一步的分析表明:若以亡蜀的人口数计算,当年蜀亡时约九十四万口,魏则有四百四十三万口,再以吞吴的人口数计算,吴亡时约二百三十万口。考虑三国时期屡年战争,人口死亡、逃亡、隐匿的数字是相当高的情况,反推建安年间,全国人口最多七百万左右,部队八、九十万其中能有一半是“精卒”都值得怀疑。这样推算史书上记载的三国著名大战实际兵力如下:官渡之战,曹操三四万,袁绍“众十余万”赤壁之战,曹操十五六万,孙权五万,刘备一两万三国志记载详细。夷陵之战,陆逊统率的吴国抗蜀军:兵力5万。资治通鉴、三国志吴主传、陆逊传均有记载蜀军的总兵力在72万左右不包括赵云军,其中在夷陵地区作战的有59万人。战败后,刘备退回永安有23万兵防守。六出祁山,每次都不超过五万人。三国志中找不到七擒孟获的内容。“七擒七纵”的最早由来是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也有简要的记载。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及当时率军首领三国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吕凯传均没有直接记载。而北宋的资治通鉴则提到:孟获被“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显然是采纳了华阳国志的记载。究竟是陈寿以后的史学家发现了新资料,弥补了三国志的不足,还是他们仅仅根据传说而记入史册的,有待史学家进一步深究。
………………………………

《将苑》

    作者:诸葛亮

    卷一

    兵权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逐恶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将材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将器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

    将弊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

    将志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将善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将刚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将骄吝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判。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将强

    将有五强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此谓之八恶也。

    出师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齐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进钺于君。君持钺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署,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择材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陈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和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智用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不陈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将诫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固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静如潜鱼,动若奔獭,丧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崩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之,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之,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戒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曰:“预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习练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军蠹

    夫三军之行,有探候不审,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应时机,阻乱师徒乍前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敛无度营私徇己,不恤饥寒非言妖辞,妄陈祸福无事喧杂,惊惑将吏勇不受制,专而陵上侵竭府库,擅给其财。此九者,三军之蠹,有之必败也。

    腹心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无耳目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谨候

    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故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五焉:一曰虑,间谍明也二曰诘,谇候谨也三曰勇,敌众不挠也四曰廉,见利思义也五曰平,赏罚均也六曰忍,善含耻也七曰宽,能容众也八曰信,重然诺也九曰敬,礼贤能也十曰明,不纳谗也十一曰谨,不违礼也十二曰仁,善养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徇国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谋,自料知他也。

    机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重刑

    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以声,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善将

    古之善将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经也。未有纲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不然,退则不能止,进则不能禁,故与军同亡。无劝戒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贤良退伏,谄顽登用,是以战必败散也。

    审因

    夫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争功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卷二

    兵势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胜败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劝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士卒惰慢,三军数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假权

    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赏罚,是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吕之谋,韩白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亚夫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

    哀死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三宾

    夫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县流,奇谋不测,博闻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若熊虎,捷若腾猿,刚如铁石,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可以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为下宾。

    后应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先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已列,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便利

    夫草木丛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无隐,利以潜伏以少击众,利以日莫以众击寡,利以清晨强弩长兵,利以捷次逾渊隔水,风大暗昧,利以搏前击后。

    应机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见机之道,莫先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士彷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也。

    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

    轻战

    螫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恃其备也。所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故甲不坚密,与肉袒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探候不谨,与无目同将帅不勇,与无将同。

    地势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枪矛之地也。

    情势

    夫将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谋而情缓者。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喜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谋而情缓者,可袭也。

    击势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不习,器械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吏刻剥,赏罚轻懈,营伍失次,战胜而骄,可以攻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兵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援,敌有此者,引而计之。

    整师

    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逼,前后应接,左右应旄而不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矣。

    厉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赡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信,则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自勉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多语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战道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或发于后。丛战之道:利用剑楯,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戢旌旗,特严金鼓,令贼无措手足。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乱其耳目,驰而攻之,可以胜矣。

    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察情

    夫兵起而静者,恃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也尘土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杖而行者,饥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币重而言甘者,诱也。

    将情

    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纣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东夷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仪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

    南蛮

    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洋海,海产奇货,故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西戎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很,故人多不臣。当候之以外衅,伺之以内乱,则可破矣。

    北狄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卫,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虏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