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显然不影响他对于单兵弩的改进,而且由于蒲元的铸铁技术作保障,使得他可以在弩箭上大范围推行用铁做的箭镞。前面说过,三国时期,用的箭镞大多是青铜所造,硬度很差,碰到装备盔甲的士兵就用处不大了。用铁制造的箭镞很难得,主要是当时技术水平和产量在限制,而蜀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诸葛潜心发展,终于使得铁质箭镞可以在军队中大规模使用。
而诸葛连弩,用于什么部队了呢?华阳国志巴志里记载“蜀丞相亮亦发其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遂移家汉中。”那么这3000人应该使用的才是诸葛弩。曹魏自从获得吕布的陷阵营,并且有张辽辅佐培训士兵之后,逐渐掌握了重甲骑兵的技术,虎豹骑多次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曹真传记载,虎豹骑由曹真率领,而曹真后期的主要职务是什么?征蜀护军。在司马懿发家之前,魏在蜀线的防务一直是由曹真负责。蜀国过去估计吃虎豹骑的亏太多了,所以诸葛潜心研究了克制骑兵的战术和武器。诸葛亮集里专门提过对付骑兵的战术:若贼骑来至,徒行以战者,陟岭不便宜,以车蒙陈而待之,地狭者以锯齿。司马昭在灭蜀后下令全军学习诸葛军制,而西晋名将马隆,晋书里记载他对抗骑兵的办法就是依据八阵图,当时凉州鲜卑作乱,马隆自告奋勇要求带3000人去剿匪,晋书记载,马隆的要求就是这3000多人必须都擅长用弓弩,而且能拉得动大弩,“隆募限腰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立标简试。自旦至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马隆率领剿灭鲜卑叛乱的部队是一只纯弓弩手部队。而他的方法则是“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也就是与诸葛集所说车蒙陈而待之、狭者以锯齿的思路是一致的。那么也就是说,诸葛的八阵图很可能就是训练弓弩手如何对抗骑兵的一种战法。
有了八阵图这种阵法,又大量使用铁箭簇,诸葛潜心数年,终于找到了对抗重甲骑兵的办法。于是第一次出祁山,魏国举国震惊,震惊的不是别的,就是发现蜀国找到了克制魏国骑兵的办法。
诸葛数次征魏,选的都是祁山一带的山路,原因也是为了这里的地形更容易克制魏国的骑兵。蜀国自从使用了连弩以及铁制箭簇,魏国骑兵的噩梦就来了。裨史类编提过,蜀军还经常使用一种防止骑兵突击的铁蒺藜,至今定军山下还出土了很多这种铁钉。那么看来,诸葛对方魏国骑兵的思路就是用各种器具阻挡骑兵的冲击,然后用强弩强弓在后面一顿乱射。这一战术,后来被马隆改良使用,创造了3500人剿灭鲜卑的战绩。
诸葛这套克制骑兵的战术威力有多大?张合从夏侯渊起,就一直主要防卫蜀国一线,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此外,夏侯渊死后,张合率领的都是魏国的精锐,张合传记载他曾经带领过魏国的核心精锐虎卫虎贲。“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但就这样的一个名将,又率领着魏国精锐部队,数次与王平的无当飞军交手,都没占到便宜,先是街亭,蜀军大乱之下,王平的千把人无当飞军愣是吓退了张合的追兵。而后,王平的无当飞军防卫南围,张合攻不下来,最后木门一战,终于葬送在蜀国的弓弩之下。
诸葛改制之前,魏国从吕布一脉相承的重甲骑兵横行天下,最终在铁箭镞以及诸葛的新阵法前被克制住。自此以后,魏对蜀的态度从攻改为守,直到诸葛去世。若论三国精兵,首推一指的应该就是诸葛弓弩兵和吕布流的重甲骑兵。
此外,附上一句,诸葛每每懊恼粮运,实则粮食还不是最急缺的,粮食毕竟那里都有,当地屯田也能解决,恐怕最急需的就是箭只了,前文提过,蜀国铸铁异常发达,但蒲元这种冶炼大师,对水要求非常高,有一个成语蒲元识水就是讲他炼铁太讲究水了。虽然他经常随军出征,但始终大批量的制造恐怕还是要成都后方来解决,毕竟淬火之术是非常复杂的技术,炼铁炉这玩意没法随身携带。而铁箭威力虽大,但消耗恐怕是各军种里最大的,那是个无底洞啊而打着打着,魏国已经慢慢熟悉了蜀军这种武器和战术,所以到了司马懿时期,魏军基本使用的就是防守战术,凭险而据,坚守不出。毕竟弓弩这种武器,只能用来两军对战时杀伤有生力量来使用,而攻坚则非强项。所以这恐怕也就是司马懿后期为什么总是防守,并非惧怕诸葛,而是实在没有其他什么好办法来正面对抗蜀国的弓弩。
但无论如何,诸葛能在冷兵器时期克制重甲骑兵,打的拥有精锐重骑的魏国只能闭门不出,实在是令人佩服。难怪司马昭灭蜀之后,马上就要求全军学习蜀军军制,并作为之后晋**队的蓝本。所以诸葛每患粮运,恐怕最患的还是蜀国制的铁箭镞等武器。
诸葛实际上在寻找铁矿上下了很多的精力,多地都记载他曾派人来寻铁矿石,例如元和志:陵州始建县东南有铁山,出铁。诸葛亮取为兵器,其铁刚利,堪充贡焉。
周地图云:蒲亭县有铁山,诸葛武侯取为刀剑,宇文度封为铁山侯。
嘉定府志:铁山从仁寿来,横亘井、犍、荣、威间数百里,产铁。武侯取铸兵器。
方舆纪要:铁钻山在崇宁县西六里,武侯铸铁钻于此,以造军器。
方舆纪要:铁溪河子邛州流入新津,注于皂江,相传诸葛武侯曾烹铁于此。
而且诸葛南征孟获时,就曾在当地驻营造箭,据说四川的打箭炉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四川通志:昔武侯南征,命郭达造箭于此,其炉犹存,故名打箭炉。时有青羊绕山而行,夷人不敢轻至。虽然这个只是传说,但也从一方面证实了蜀军对弓箭的需求量大。
从诸葛寻求铁矿的轨迹看,多次往蜀的北方找铁矿并设立合适的炼铁场所,包括剑门名称的来源也是因为据说他派人在此炼剑,某一方面也说明诸葛意图,炼铁场所要方便北伐。
………………………………
三国特种部队纵览(二)(摘自:新浪博客)
五、飞熊军埋没了的西凉勇士
主帅:董卓、李傕、郭汜、张济、张绣
变迁:消失在曹操、马腾军中
六、陷阵营乱舞中原的高顺“飞军”
主帅:高顺
变迁:演变成虎豹骑、逍遥津死士
史实:“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高顺其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可以说是典型的刚正不阿。他麾下的“陷阵营”也是吕布军中一只王牌部队。三国志从简,作者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汉诸大将,东吴诸都督,诸曹诸夏侯,也都没有单独立传。但对描述不多的高顺,却把他的“陷阵营”也写了进去,而且是“每所攻击,无不破者”虽为引用,但陈寿舍得花笔墨来写,看来还是可信的,可见其地位之高,战斗力之强。
后汉时期马铠没有普及,所以曹操在军策令中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当时骑兵主要以轻骑为主。“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这指的是重装部兵。
分析:“陷阵营”曾经击败过拥有关张的刘备军,可见一斑。狐疑的吕布唯一信任的大将是高顺,他唯一放心的部队就是“陷阵营”。高顺以忠诚闻名,吕布被平灭之后,一言不发而引颈受戮,这在反复无常的吕布阵营中颇为罕见,曹操对吕布手下无法劝降而杀的也只有他一人陈宫是因为深知曹操底细,不能不杀吕布的确没有帅才,对高顺不能很好使用,但深知陷阵营的战斗力,故此“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吕布的悲剧,也是这支精兵的悲剧
七、虎豹骑曹魏王牌机动部队
主帅:曹纯、曹休、曹真
变迁:演变成中领军,即曹魏精锐五营: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中的骁骑营
史实:
“仁弟纯,初以仪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从围南皮。”
“曹休字文烈,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
“曹真字子丹。。。。。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
屡次出现“虎豹骑”,而且可以是曹操的“宿卫”,其统帅也都是曹氏宗族的杰出人物。那麽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
“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好可怕,“百人将”做虎豹骑的小卒,“天下骁锐”名副其实。看看他的战绩:
“纯麾下骑斩谭首。”短短一句话,似乎没什么大不了,可联系三国志的上下文就会明白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仗。我们可以看出这支部队的攻坚能力,和他打硬仗的能力其实虎豹骑在史书中极少的几次露面几乎全是硬仗。
“及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蹹顿”,千里奔袭,攻之能克,机动力和战斗力可见一斑,要知道这蹹顿可是号称“冒顿”再世。
“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率。进降江陵”,可见演义中的追赶刘备那支“五千铁骑”在正史中就是虎豹骑。他们一昼夜行“三百里”,诸葛亮说是强弩之末”,结果刘备被杀得几乎全军覆没,要不是关羽及时赶到,恐怕历史就改写了。其天生的快速能力展露无遗,这是刘备没有想到,而尤其令刘备感到震惊的是,他们在如此急行军后还能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现代考古发掘出曹魏“豹骑都督印”,可见这支部队其实分虎,豹骑两营。
“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可见在对西凉铁骑的战斗中,虎豹骑也出战了。因为有后面这一句“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这五千铁甲就是虎豹骑骑兵已经是难得,这样的精锐铁甲可以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能大破西凉铁骑一方面是曹军“轻装步兵”顽强的拖住了敌人,为“虎骑夹击”争取了时间,但根本上还是他强大的战斗力决定的。
在以后虎豹骑就销声匿迹了,个人估计他们是归入了曹公曹操破马超后进封公爵“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近卫。后来极可能归入曹魏精锐五营: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当然,最大可能是骁骑营。许楮的虎士后来就是归入武卫营
这支部队是先成立,后选帅:“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在曹纯死后,虎豹骑没有了统帅,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可见曹操对这支“天下骁锐”窥视已久。
分析:吕布同志失败后,因为他是因为部将投降而失败,其装备人员大部分都投降了曹操。而老曹对待吕布闻名天下的骑兵,尤其是陷阵营,肯定不舍得杀掉。所以猜测,陷阵营就是虎豹骑的前身。老曹杀了高顺,但留下了张辽,张辽前面说过,给丁原招募过羽林骑,投降老曹之后,老曹立马任命张辽为骑都尉,又是负责羽林骑。这里要说明一点,老曹的军制是仿汉制的,也是南北军建制,但老曹在之前应该是没有骑都尉这个官职的,因为他没有羽林骑。张辽一投降就给了他这么一个官职,所以张辽初期是执掌吕布原来的骑兵的概率很大,然后张辽立功之后,老曹又给升成中郎将,仍然是没说明的中郎将,但猜测,应该是和吕布一样,都是羽林中郎将。从骑都尉到羽林中郎将最为合理,都是负责羽林骑,职务等于没变。但薪水多了些。
吕布的羽林骑尤其陷阵营是虎豹骑的前身:
1、虎豹骑名称第一次出现是曹操征南皮的期间,这个时候虎豹骑名称才第一次出现,而虎豹骑也是禁军,直属老曹的亲兵部队,历任长官都是曹家人,从不派外姓长官。据三国志中记载的仅有曹真、曹休和曹纯。而曹纯死后,老曹找不到合适人来担任,更是自己亲自兼任了虎豹骑统领。而三国志曹休传记载:使领虎豹骑宿卫。这就说明虎豹骑的职责是跟羽林骑一样的,是负责曹操宿卫的禁军。
2、张辽第一次参加正式战场是官渡之战的白马,大破袁绍。杀颜良是派关羽和张辽,颜良也许还可以算到关羽头上,但杀文丑就没关羽什么事了。三国志记载: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当时老曹率领不满600人的骑兵,就大破了文丑的部队,并且斩了文丑。而之前我们说过,老曹在灭吕布之前是没什么骑兵,当时主力一度是青州兵。那么此时的600骑,应该就是吕布的降兵,由张辽统帅的横行天下的并州铁骑,而且应该就是当年高顺所部七八百人的陷阵营。七八百人投降后肯定有一些损耗,降至不足600也算正常,但就这些残留下的陷阵营,仍然可以击败文丑和刘备率领的6000名左右精锐河北士兵。真是以一当十。
3、老曹击败袁绍后,开始注意到陷阵营的威力,而且此时老曹势力大大的发展了,以前的军队规模和实力都不允许他弄什么禁军亲卫,但现在不一样了。他发现了这只部队的可怕战斗力之后,就开始安排自家人统领这只部队,然后起个新的名字虎豹骑,但是职责跟羽林骑是一模一样。叫这个名字估计也就是想避嫌,因为羽林骑是皇帝的亲兵名称,你也弄个一模一样的太明目张胆。
4、虎豹骑的选拨标准比羽林骑更胜一布。羽林骑只是职业军人,父死子替。而虎豹骑则从曹操全军中选拨精锐,缺了名额只能从百人将中选。从虎豹骑仅有的一些描述上看,虎豹骑仍然擅长长途奔袭,追刘备据说是一日急行三百里,这就说明虎豹骑的建制很可能跟羽林骑一样,每人好几匹马。
5、老曹建立虎豹骑之后,统领就只选自家人,后来干脆自己兼任了长官。可以想象这只部队在老曹心目中的地位。
八、白马义从公孙瓒的骐骥部队
主帅:公孙瓒、刘备、赵云
变迁:赵云招募白马追随刘备,大部分长坂坡战死,小部分演变成蜀汉禁军骑兵
史实:
“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
“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乃画作瓒形,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
“白马将军”的“白马义从”是“善射之士”骑乘优良白马组成的,所以它的机动力和射程是毋庸质疑的。换句话,这就是一支精锐轻骑部队,也就是所谓的“控弦”。
公孙瓒久在幽并,所以有机会组建这支“控弦”部队。“控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篇章。从战国就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代匈奴能与汉朝对抗几百年,靠的就是剽悍的“控弦”,其最辉煌时期还是号称“世界最强”的成吉思汗的蒙古“控弦”。
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在后汉三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极辉煌时期达“万余”骑。袁绍也曾想和他求和,可见公孙瓒是一度占上风的。另外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和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也都有公孙瓒骑兵的战绩。
只可惜,在三国的征战中,“白马义从”只是一颗流星,只经过短暂的辉煌,就在界桥战役中被袁绍的大将鞠义歼灭了。公孙瓒是在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中以勇猛豪迈而成名的,他善使双头铁矛,后汉书曰:“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白马义从后扩充成相当规模的部队,一时威震塞外,乌桓“乃画作瓒形,驰马射之,中者辄呼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可惜,界桥之战公孙瓒碰上了他一生的克星鞠义,白马义从就此一蹶不振。“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盾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雨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剌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这是一个典型的用弓弩击破骑兵的战例。值得一提的是有资料提到赵云原是白马义从之一,也算给这支精兵保留了种子。顺便说一句,英雄传记载,袁绍听到白马义从,有这样一段对话:绍笑曰:“彼有白马义从,某有大戟士,安惧哉?”呼郃:“隽乂,盍为吾破之!”郃自张望不言。那么,张颌的“大戟士”,是不是袁绍军中的又一支精兵呢?
汉武帝时,李广之孙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深入匈奴腹地,与相当于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骑兵相遇,结果他们硬生生坚持了十天,转战千里,杀敌数万!但最后李陵箭尽被擒,被俘前他曾说:给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们就可以坚持到汉朝边境。可惜他们一只箭也没有了!据说他们一共射出五十万支箭!从中可见“强弩”对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杀伤力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附带说一下曾经被袁绍寄予厚望的“大戟士”面对被麹义击败的2千骑兵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还是麹义来救了袁绍。
分析:赵云和陈到应该都是刘备的卫队统领,赵云负责骑兵,陈到负责白耳兵。实际上刘备的卫队,很可能不仅有白耳兵,还有白马义从。
赵云传提过离开公孙瓒后赵云为先主骑,而且云别传也说过,赵云正式加入刘备的时期是在刘备被曹操赶走,跑去袁绍处那会,而且赵云加入刘备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偷偷替刘备募集了几百人。这几百人是什么人?赵云出身于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而且赵云当初加入公孙瓒也是带着人马去的,也就是说他也有自己部下。赵云不大可能独身一人就去加入刘备了,那几百人,多半就是赵云的旧部或者赵云在公孙瓒的一些知己朋友,赵云联络好刘备之后,就偷偷的再把那些人一个个带到刘备那里。当时云别传说“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为什么要说是刘左将军部曲?就是因为那些是公孙瓒的人,一路打着刘备的旗号从幽州跑到邺城。不然的话,一直跟在刘备身边,在邺城的话,还用说什么刘左将军部曲。又说为先主主骑,那么本人大胆猜测一下,赵云为刘备带来了数百人的白马义从,并作为刘备的卫队。而陈到加入的时间比赵云早,陈到就率领了刘备原先的卫队,以步兵为主。三国志提到刘备在长坂坡被虎豹骑追上,只好弃妻子而走,但赵云却救了阿斗和甘夫人,那就说明刘备和赵云走散了。而云别传也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敗唬骸白恿黄易咭病!闭庖坏愣际俏呛系模敲匆簿褪撬嫡栽坡柿斓陌茁硪宕游蓝樱诔ほ嗥麓踊⒈锸掷锲此谰瘸隽税⒍罚兰埔菜郎瞬抑兀蛭栽乒槎又螅醣赴才潘プ隽颂兀庖皇翘岚危峙乱彩前茁硪宕铀赖牟畈欢嗔恕K阅兀罡鹪诤罄刺岬揭恢备媪醣傅木瘢椭惶岚锥惶岚茁硪宕恿恕
九、西凉铁骑马超的“罗马”骑兵部队
主帅:马超、马岱
变迁:消失
史实:“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
分析:为什么马超的可以以一州之地对抗曹魏全国?这就是“西凉铁骑”的威力。“超军中多高鼻深目者”,传说便是罗马西来的军人。马超军队和董卓军队的区别,在于董卓军队受到匈奴等游牧民族军队的影响较大,注重骑兵和机动”。
标枪,希腊密集军阵,重装盾牌,以及军队编制和战法上,都和古罗马十分接近。葭萌之战,连见多识广的刘备也对这种战术十分欣赏。后期蜀汉军队战斗力强的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吸取“西凉铁骑”的训练和严格纪律性。
其实他们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重装骑兵,所以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对付不了“强弩”,曹操打败西凉兵主要是计谋,但和其战术也有关系,那就是筑城后,用强弩远射西凉兵,由于“西凉铁骑”只装备标枪,射程有限,所以十分被动。再有一个缺点就是机动力的不足,在和曹操精锐“虎骑”较量中处于下风,这和它的重型装备是分不开的。
有传言说马超军多高鼻深目,这句话一直找不到出处,但分析一下看,还是很有可能的。马超的部队都是来源于马腾,马腾传说马腾被曹操征召入京的时候,其部下和职务全都交给了马超,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而马腾史书说他是羌女所生,面貌异于中原。马腾的起家是在凉州剿灭胡人叛乱主要是氐、羌,马腾报名从军,当地官员认为这个异于常人,就给了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