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建立五十年就灭亡了。中国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大乱时期。
“八王之乱”后,北方三千万汉族人,仅剩下不到一千万,而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等少数民族的人口已经接近千万,史书上说“关中百万户,胡人居其半”。汉族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少数民族中野心家创造了霸占中原的机会。“五胡乱华”出现了诸胡组织大屠杀汉族的行为,使中原大地变成了地狱,白骨千里,血流万里。到冉闵颁布杀胡令,发起绝地反击,屠百万胡人灭羯赵的时,中原汉人仅剩不到400多万,几近灭绝。
民族大悲剧之所以发生,究其原因,一是政治制度十分腐朽。没有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从曹魏政权哪里原封不动地继承的九品中正制,在乌烟瘴气的西晋王朝里渐渐地变味变质,成为了世家大族垄断权力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奇特现象二是大封宗室。司马氏集团为保住自家江山,,分封了许多同姓诸王。司马氏诸王的势力,已发展到出则总督一方军政、入则控制中央朝权的程度三是骄奢淫逸,贪污**,贪图享乐,忽视民生。
深层次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
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无功掌权,弑君篡位,骄奢淫逸,毫无建树,第一个被外族灭国的反动政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每每想到同胞惨绝人寰的下场,刘禅心里都会一阵恶寒,心惊胆跳,不由自主地打起寒颤。
刘禅暗下决心,为了中华民族的福祉,既然穿越回去,就一定竭尽全力地把万恶反动的晋朝扼杀在萌芽之前。而当务之急,就是深入虎穴,悄无声息地破坏其裹胁荆州人才之阴谋,把司马徽组织赶走荆州。
然后将计就计,根据司马徽的布局,有针对性地采取反制措施,以连环计破连环计。
码字很辛苦,请诸位看官多鼓励、点击、收藏、打赏,多投推荐票、月票!未完待续。
………………………………
215章 荆襄大族(一)
山道弯弯,路边的山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沁人心扉诱人的清香。
刘禅想到自己在后世时,虽然把三国演义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毕竟是,与正史相差甚远。对荆襄七大族、名士、高人,特别是神秘的司马徽了解不多。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但是如何能快速地了解这一切呢,很快就到水镜山庄了,该如何是好啊?!
刘禅心急如焚,却是不知所措,心不在焉地做在马上,缰绳不自觉地松了一下,被马儿抖了抖,身躯歪斜起来。
“小主公,想什么呢?可要专心坐稳马,山路崎岖,不小心会被颠簸掉下去的。”向宠在旁大声提醒道。
“好的,吾会小心的。谢谢你的提醒,巨违兄。”陷入了沉思的刘禅被向宠的话惊醒过来,猛的拉了一下缰绳,他机械地应了一句,感激地看了一眼向宠。
突然,刘禅拍了拍脑袋瓜,自言自语苦笑道:“真笨,这里不是有一个现成的荆州通吗?”
“吁。”他勒停了马,“跑得太累了,慢慢走吧。”
向宠跟着停了下来,与刘禅并驾齐驱,缓缓而行,宗预在前面开路,赵云殿后。
“小主公休要客气,尽管吩咐就是。宠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向宠笑道。
刘禅略一沉吟,道:“听说令叔乃司马徽之徒?”
“正是。家父兄弟三人,家父排行老大,二叔父朗字巨达。因祖父早逝,两位叔父皆由吾父抚养长大。二叔少年时师事司马徽,与徐庶、韩嵩、庞统甚有交情。后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刘表病故,转投主公。平定荆南后,二叔蒙主公厚爱,被委派督领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的军政民事。”向宠十分自豪道。
“原来如此。”刘禅恍然大悟道。
“说一下司马徽的情况吧。”刘禅若有所思道。
“司马老先生,字德操,传说是颍川阳翟人。为人清高拔俗,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传说,当年凤雏先生不远千里,慕名去颖川拜访他。两人昼夜长谈,徽对统十分赏识,称统为南州士之冠冕、楚国之望。”向宠笑道
“为何司马徽定居于荆州?名号又为何称为水镜先生?”刘禅好奇地问道。
“听说昔荆州牧刘表治学办校,求贤若渴,更兼北方战乱不已,荆州安定富足,司马徽便举家客居荆州襄阳。其博学多识,精通经学,与荆州大儒宋忠齐名。南阳人刘廙与吾朗叔曾是其学生,益州涪人尹默、李仁因为益州只流行今文经学,特来荆州师从司马徽、宋忠习古文经学。司马先生为人清高拔俗,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与庞德公、黄承彦等荆州名士,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庶、韩嵩、石韬、孟建、崔建等人均有交往,关系甚密。卧龙、凤雏、诸葛瑾、我二叔等皆拜其为师,时士人大多追逐功名,而他们却隐居在襄、汉之间,不轻易投靠他人,深受水镜先生赏识。”
“水镜先生称号之来历,司马老先生为避战祸,举家南迁,辗转客居荆州刘表治下的襄阳城,原住襄阳东门外,与荆州高士庞德公为邻。后来搬迁临沮国玉溪山麓,建庄居住。某日,庞德公在鹿门山举行酒会,诸友或歌或咏,很是热闹。司马徽论古谈今,言谈洒脱超凡,令满座寂然,敬意盈胸。庞德公举杯上前,日:先生数典如流水,水清似镜,真乃水镜先生矣。自此世人便如此称之。”向宠侃侃而谈。
“水镜为何单单定居临沮,只是仅仅因为荆州、襄阳广袤富庶吗?”刘禅讶然道。
“非也。水镜先生喜欢结交名士。盖因荆襄地灵人杰卧虎藏龙,襄阳至宜城间数十里间,有卿、刺史二千石数十家,朱轩华盖,甲第掩映,时人称为冠盖里。世家大族豪强不可胜数,最强大的有七大家族,分别是庞、黄、蔡、蒯、马、习、杨。如庞德公、庞统、庞林、庞山民、黄承彦、蔡瑁、蒯越、蒯良、蒯祺、马良、马谡、习祯、习珍、杨虑、杨仪、杨颙,均是各自家族中的优秀人才。七大家族相互联姻,盘根错节,把持州政,势力十分强大。荆州牧刘表作为在荆州能够崛起,也是因为借重了蔡、蒯两大家族。”向宠如数家珍,继续道。
哼哼,司马老儿果非善类,表面上避祸荆州,实是另有图谋,而且所谋者大也。刘禅腹诽道。
刘禅知道,纵观整个东汉政权,可以说是以皇权为核心,外戚、宦官交相掌权,不断博弈的宫廷政治。而世族士人集团则强调君轻民贵,坚持儒家伦常操守,甚至不惜直接对抗皇权,都不为任何一派喜欢。
三派之间互有斗争,互有勾结,但核心理念则在于都不希望让国政大权旁落到世族士人手中。
世族士人集团开始逐渐淡出中央政治舞台,转而在地方上形成自己的家族式势力范围,并通过地方文教事业,逐渐又产生出新的后继力量。
历史上颍川地区的士族力量又尤为强大,后来司马氏家族在他们的全力支持下,取得最高权力,开始成为左右政局的核心力量,士族把持朝政也成为两晋南北朝政权的特征。
想到这,刘禅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士族力量之大,确实难以想象,以致成为国家民族的大毒瘤。
可以说,历史上之所以发生五胡乱华,汉族殆灭的空前大惨案,肇始于士族的统治。
因为所有士族视家族为最高利益,唯家族利益是图,至于国家谁当政都没关系,就是胡族当皇帝也可以接受,唯一的前提就是家族的利益可以得到保证。
每次改朝换代的剧本都一样,后世的元代宋、清代明说明了一切问题。
为了中华民族千秋大业和亿万寒士平民的幸福,以后必须对世族士族这个危害千秋万代的毒瘤动大手术,刘禅紧咬嘴唇暗暗下了决心。
码字辛苦,请诸位看官多鼓励、点击、收藏、打赏,多投推荐票、月票!未完待续。
………………………………
216章 荆襄大族(二)
“那就说一下各大族之间联姻情况吧。免得以后打起来误伤亲戚。”刘禅问道。因为他深知三国时期君主思想十分开明,兄弟、老表等亲戚可以各为其主。
“各大家族很多都是互为亲戚。就拿比如卧龙先生来说吧,他娶的是黄承彦老先生的女儿黄月英。而蔡瑁则是黄月英的亲舅父,刘表是黄月英的姨父。同时,蒯祺是诸葛先生的大姐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是诸葛先生的二姐夫。庞统先生则是庞德公的侄子,庞统的弟弟庞林则是习家的乘龙快婿,习祯的妹夫。”向宠如数家珍道。
刘禅倒吸了一口冷气,怪不得诸葛亮牛逼哄哄的,敢与司马家族叫板掰手腕,底气来自他的家族背景,与七大家族之间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关系。
同时,刘禅恍然大悟,原来诸葛亮的这场婚姻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婚姻。黄承彦的妻子是荆州著名的名门大族蔡讽的女儿。蔡氏家族在荆州的势力相当大,蔡讽的另外一个女儿嫁给了荆州牧刘表,而蔡讽的儿子蔡瑁是刘表最信任最依赖的大将,蔡氏家族在荆州有很大的政治背景,是名门望族。有着这样的政治资本,黄承彦的女儿就算真的很丑,还怕会嫁不出去吗?刘禅见过黄月英,她可是标准的美女,并没有人们传说的那么丑,而且又才学出众,是标准的大家闺秀。
从诸葛亮的社会背景来看,诸葛亮并非“躬耕陇亩,不求闻达于诸侯”隐居隆中一介“布衣”。他娶黄月英不仅是因为她才学出众,更主要是她的家族背景。
同样,黄承彦之所以会选择诸葛亮做婿,除了诸葛亮本人的相貌、才学外,他看重的也是诸葛氏在荆州的政治势力。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蒯、庞两家都是荆州的大姓,地位举足轻重。黄家和诸葛家结成亲家后,蒯、蔡、庞、黄这四家荆州的豪族大姓都成了亲戚关系,实现“强强联合”。
向宠继续道:“刘表进驻荆州,并在襄阳打开局面均是靠着蔡、蒯两家的势力。蔡瑁、蒯越、蒯良一起辅佐刘表平定境内,表才得以强大。蔡瑁为荆州第二号人物,蒯越、蒯良为刘表谋主,成为刘表政权的两大支柱。但是,庞家、黄家、马家、习家、杨家等相对来说则较为冷淡,与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虽然黄承彦与刘表、蔡瑁为至亲,但也未在刘表政权职,刘表数次延请庞德公而不就,只得叹息而去。他们认为刘表坐保江汉而胸无四方之志,无霸王之才,非拨乱之主,而是等待英主。”
刘禅点了点头,原来他们是待价而沽,要做更大的买卖。历史上的刘表确非雄主,虽然能保住荆州安定富足,但其“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群雄割据、混战不休的背景之下,为了家族利益最大化,也难怪五大豪族的有识之士均不与刘表合作。
刘禅继续往深处想,突然脑门大开,以手加额,心中叹道:难怪转战沙场二十余载,已47岁的父亲刘备,冒着大雪严寒,不远百里,屈尊三顾于年仅27岁的青年诸葛亮,且虚心地自称“智术短浅”,问诸葛亮“计将安出”。在寒冬腊月,上演了一出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草庐,求贤请贤的千古佳话。并不仅仅因为诸葛亮是“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最根本原因是,诸葛亮在荆州深厚的家族人脉关系。南征北战屡战屡败,始终寄人篱下的父亲深知,要想在荆州站稳脚根,就必须得到当地五大豪族势力的支持,而诸葛亮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在荆襄深有影响有巨大实力的风云人物。
“五大豪族形成的在野势力,有着很大的声势。他们互相交叉赞誉,相互吹捧,品评人物,鼓吹名号,控制着当时的荆州舆论界。他们经常聚集于庞德公居住的鹿门,或者司马徽的水镜山庄,研讨经史,探究学问,分析形势,议论时政,各抒志向,等待时机,寻求出路。”向宠意犹未尽道。
刘禅暗叹道,很显然,庞德公及五大豪族已形成了带有浓厚的政治和组织色彩的政治集团。结合四叔的情报,司马徽眼光果然够毒,极其巧妙地利用了此集团为其服务。
“各大家族之间联姻为的是抱团取暖,形成更大的势力,争取更大的利益。像我们这些小姓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入。”一路不声不响闷葫芦一样的宗预,终于忍不住发起牢骚来。
“德艳所言甚是,故无论刘表,还是吾父统领荆州,终究要取得这些荆襄大族的支持,才能确保政令畅通、扎根固本,实现长治久安。然而,家族势力过大,成为左右局势变化的胜负手,确非国家之长久之福!”刘禅忧心忡忡叹道。
“在此大争大乱之世,荆州局势的变局迫使荆襄大族做出自己的选择,曹操大军南伐之前,为保持既得利益,蔡、蒯两家挟持刘综投降了曹操。谁知道,聪明反被聪明误,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蔡家家主蔡瑁授首,蒯家家主蒯越和蒯良北降,蔡、蒯两家的梦想也随之灰飞烟灭,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在荆州兴风作浪。”赵云突然道。
宗预沉思了一会,问道:“依你们看,此前曹军与我军在当阳对峙,大战一触即发,荆襄大族何去何从呢?”
“以吾观之,以大族的趋利特性,必定是墙头草、顺风烛,哪边胜就倒去那。”向宠不假思索道。
“不尽其然。”刘禅笑着打断向宠的话,笑道:“在此乱世,大部世家大族都犹如夏天之小虫,皆带有严重的趋光性。对此,如果你们平时注意观察,应该知道小虫的这个习性,也就是飞蛾扑火现象。明知是死,但由于经受不起引诱,而亡命飞投,以身试火,蔡瑁、蒯家兄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其实,刘表过度依仗蔡、蒯两家,蔡瑁、蒯越、蒯良长期把持荆州政务,两家坐大。早就引起五大家族的不满,所以对刘表身死失地和蔡、蒯之下场,他们无动于衷、冷眼旁观,甚至多少都有些幸灾乐的。”宗预深思熟虑道。
码字辛苦,请诸位看官多鼓励、点击、收藏、打赏,多投推荐票、月票!未完待续。
………………………………
217章 荆襄大族(三)
一路满是翠绿之色映入眼帘,苍松翠柏,蓊郁青葱,漫山的青草绿树萦绕着天地万物。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充满着负离子的大氧吧,他们贪婪地呼吸着清新芳香的空气,继续缓缓前行。
赵云赞道:“德艳说道点子上了,曹贼兵败赤壁北逃,损失严重,再也无力南征,一统天下的野心梦想从此破灭。从蔡、蒯两家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的悲惨下场,充分展示了曹操过河拆桥、奸诈狠毒、残暴嗜杀的习性。加上在诸葛亮先生的精心策划下,三方鼎足之势已隐隐成形,孙权实力大增,吾方也成冉冉上升的态势。三方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犹未知。”
刘禅顿了顿道:“四叔所言极是。蔡、蒯两家之下场已向其他大族敲响了警钟,吾认为他们还处在静观其变、首鼠两端之中。如今吾军得胜,世家大族会有不少人来投奔我们。但无论怎样,他们最终的方案必定是万全之策,都不会把所有的人才放在同一个势力里面。”
“公子之意是他们会把家族的人才一分为三?”向宠惊叹道。
“是的。本公子猜想他们就是这个想法。如果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旦篮子倾覆,就鸡飞蛋打,全盘皆输,再也没有机会翻盘了。”刘禅笑道。
“怪不得,这可以叫狡兔三窟吧!”宗预恍然大悟道。
刘禅轻笑道:“你们越来越聪明了。我的师傅诸葛先生的家族已经率先垂范,开始实践了。诸葛家族最著名的四兄弟,分别是孔明先生之胞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现为长史孔明先生与胞弟诸葛均,仕于吾父孔明之堂弟诸葛诞,仕于曹操,现为吏部郎。兄弟四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
因为向宠、宗预已是自己兄弟般的心腹,四叔更是不在话下,所以刘禅说啥都无所顾忌。
然而讲者无心,听者有意。向宠、宗预闻言大惊失色,再次向刘禅投去看怪物一样的眼光。他们实在不明白,刘禅的小小脑袋里到底装了多少不可思议的东西。
要知道,诸葛亮是主公刘备的首席谋士、股肱之臣,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跟其他忠勇将士一样,以前他们只知道奋勇杀敌,主公说杀到哪就杀到那,从来都不曾想到政治的问题。
如今听到刘禅轻描淡写地讲了出来,使他们彻底陷入了云里来雾里去,政治的波云诡谲确实使他们无比震惊。
但是向宠、宗预已经把比他们小十岁多的刘禅当成神一样的存在。
他们深知,跟着神机妙算、智计百出的小主公,必定是百战百胜,将来肯定会拜将封侯,封妻荫子,光大门楣。
因为无论卧龙诸葛亮怎样杰出,与他们一样都是,始终是刘备、刘禅的臣子。这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是表明忠心的时候了,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事情,刘禅都是他们一生效忠的君主。
于是,他们心意相通地对视一眼,不约而同跳下马,不约而同地跪拜在地,以手指天:“小主公在上,请受兄弟一拜,我们在此立誓,誓死追随小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您马首是瞻。”
“哎呀,你们这是干啥?!都是自家兄弟,不必如此。”刘禅口气佯装嗔怪,心里却是十分满意,笑着示意向宠、宗预站起来。对他们的表现,刘禅还是非常满意的。
“诸葛军师虽然与刘表、蔡瑁有着姻亲关系,但他并来进入荆州的统治层,而是隐居隆中,与志同道合的荆襄精英人士,诸如庞统、庞林、庞山民、习祯、马良、马谡等打成一片。直到主公三顾茅庐,在军师示范带动下,不少荆襄精英投于主公麾下。主公有今日只盛,军师功不可没啊!”
赵云忍不住心悦诚服赞道。
刘禅点点头,正因为诸葛亮有着如此复杂而多层次的姻亲关系,因而父亲不惜屈尊三顾。也正因为诸葛亮在人才荟萃的襄阳,通过种种姻亲关系,怀抱管仲之志,精习经史,互相学习,勤奋钻研,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不断提高,从而形成了他渊博的学识和卓绝的政治组织才能。
刘禅问赵云道:“四叔,当今天下还有哪些世家大族?”
“大汉的世家大族琳琅满目,不可胜数啊。两大最强世族门阀,乃以杨阀为最的关西世族和以袁阀为强关东世族。荆州蔡、黄、庞、蒯、诸葛最强豫州以袁阀为首,还有曹、荀、陈、林、夏侯、司马河东卫氏、毋丘氏等并州太原王氏冀州甄氏、耿氏、张氏、崔氏幽州公孙氏、田氏辽东公孙氏徐州陈氏、赵氏、糜氏扬州顾、陆、朱、张四大家族益州许、黄、秦、张、谯青州刘氏交州士氏凉州三明皇甫规、张奂与段颎家族及马、韩、阎。这些家族财大气粗,人多势众,人才辈出,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树大根深,势力强横。哪个雄主欲成大事,长治久安,必须取得这些家族的支持。”赵云如数家珍,叹道。
刘禅神情严肃道:“原来左右天下局势的最强力量是他们,不容小觑,不可不防啊。”
“然而却怪不得世家大族,毕竟,家族利益才是他们的最高利益。俗话说,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值此在大乱之时,人们都是最现实的,能活命能吃上饭就是最大的幸事了。在此基础上,才去想选择雄主,建功立业。天下皆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明托汉相,实为汉贼,但由于其实力强大,依附他的高士们,却犹如过江之卿,乐而不疲。远的如荀彧,近的如赵俨、杜袭等辈,本皆是忠义之士。但上了贼船,不能自拔,只好随波逐流了。”赵云继续道。
“好在来投奔主公的尽皆忠义之士,而且个个都是足智多谋的良臣,武艺高强的猛将,以一当百之大才。”向宠庆幸道。
“巨违说得没错。然而,如今天下即将三足鼎立,吾方人才凋零,兵微将寡,实力薄弱。曹操虽然败退北方,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天下十三州占三分有二。孙权盘踞江东,野心勃勃,薄情寡义,居心叵测。在江东孙权君臣的宣传下,天下人皆认为荆州乃借予吾方的,这种仰人鼻息,看人脸色的日子不好过啊。父亲为此忧心忡忡。”刘禅叹道。
“故而,吾方的用人策略不能求全责备,追求完美。而要像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只要是反曹打孙,不管士族、寒族来者不拒,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刘禅有感而发,“驾”的一声,拍马加快了速度。
码字辛苦,请诸位看官多鼓励、点击、收藏、打赏,多投推荐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