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传说司马徽从不说别人的短处,与人说话时,从来不问别人的好恶,都说好话。乡中曾有人向他问好,他回答说:好。有一次,有人告诉司马徽自己儿子的死讯,司马徽便回答说:很好。司马徽的妻子知道后,便责备他:人们认为你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告诉你,你为什么忽然听说他人的儿子死了,而对他人说好呢!司马徽回答说:你的话也很好。气得他老婆说不出话来。
这时,赵云匆匆忙忙赶到刘禅身边,俯身耳语了一番,刘禅频频点头,示意赵云跟在身边。
刘禅随司马岐进洞,石洞前厅深数十米,高、宽数米,明亮而幽静。洞内风雨不至,冬暖夏凉。地洞中有石桌、石凳、石床,可以读书,可以抚琴,可以酣眠,古意甚浓。
刘禅举目观之,只见主座上坐着一个年过六旬的老者,皓首苍颜,松形鹤骨,器宇不凡,颜色如童。
左右坐着两位童颜鹤发、仙风道骨的老者,年纪比司马徽稍大,定是庞德公、黄承彦无疑,余者高士皆神清气爽,气度不凡。
面对这些世外高人,刘禅不敢托大,整了整衣冠,作揖深施一礼道:“末学后进长安林川,拜见水镜先生、庞老先生、黄老先生。”
说完,环圈向其他高士一一施礼:“晚辈长安林川,字中天,后进末学拜见各位前辈高人。”
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及各位高士,早被刚才刘禅未见其人、先闻其音的评论所惊奇,不禁抬头观看。
只见刘禅小小年纪,却如十四五岁孩子般身材高大,气宇轩昂,气质高贵,面白如玉,风度翩翩,文质彬彬。加之刚才品评琴声见解高深独到,可谓一鸣惊人。
大隐高士们眼睛一亮,刮目相看,个个交头接耳,点头赞许不已。
“小公子,丰神俊朗,龙气纵横,小小年纪竟能闻琴曲知雅意,鉴赏精准,世所罕见,真乃神童!请坐。”司马徽捊须微笑道。
庞德公、黄承彦等高士饶有兴趣地盯着白衣胜雪的刘禅,皆微笑不语。
司马徽一一向刘禅介绍宾客,刘禅逐一点头,拜见,还礼。
赵云与向宠一左一右,分立在刘禅后面。
他双目如电,扫视全场,警惕地看着周边的环境。最后的目光落在了司马徽的身上,却郝然发现司马徽后面站着一名青年男子和一名女子。
此女头戴白色面纱,白衣胜雪,阿娜多姿,玉体修长,长发飘飘,气质超群。犹如一支脆生生白色莲花,散发着超凡脱俗,圣洁柔和的光芒,十分出类拔萃,引人注目。
赵云觉得此女的气质和身材十分眼熟,似曾相识,不由得多看几眼。
不曾想,蒙着面纱的女子正是步练影,她也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赵云身上。虽然赵云戴着面具,但是赵云的身材、气质,尤其那双令她刻骨铭心的眼睛和不怒自威的气场,让步练影更加确定是赵云无疑。
白色面纱后面,步练影心如鹿撞,芳心又惊又喜,美目流盼,闪动着异彩,猜测着赵云的来意。
刘禅并不知道步练影向赵云暗送秋波,他落坐在末座的一张石凳上,品着香茗,黑溜溜的眼睛乱转,观察着其他高士。
司马徽看刘禅之言行举止似有深意,眉头皱了一下,一丝疑虑掠过眼睛,随即笑道:“适才小孙报称林公子乃荀彧文若令君之甥,可有此事?”
因司马徽与荀彧皆是颍川高士,互相倾慕,早年相熟,故有此问。
刘禅直起身,拱手毕恭毕敬到:“正是。”
司马徽又问:“小公子名号东海小白龙,谁人所评?师从何人?有何凭证?”
刘禅稍稍一怔,暗忖道,这司马老儿就是多疑,任你考任你问,小爷有何惧哉
于是,他呡了一口香茗,清了清嗓子,胸有成竹地起身,揖手笑道:“小子承蒙舅父引荐,曾拜杜夔、汝南许靖许文休为师,分别学习经文、诗词歌赋、音律,刚才闻水镜先生高妙仙琴,听得忘乎所以,故唐突失神出声,惊扰老先生与诸位高士,敬请谅解。”
司马徽闻言,一丝狐疑和惊诧之色一闪而过,抚须道:“杜夔杜公良?原来他是小公子的师傅!难怪精通音律如斯!”
司马徽心头大震,实在想不到这个小子来头如此之大。
码字辛苦,请诸位看官多鼓励、点击、收藏、打赏,多投推荐票、月票!未完待续。
………………………………
222章 闻琴曲知雅意(二)
洞里的氛围有点微妙起来,庞德公、黄承彦笑而不语,只是打量着刘禅,又惊又疑,心想难道又冒出一个神童不成。
这一切,都被冰雪聪明的刘禅了然于胸,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便大声道:“刚才水镜老先生一曲高山流水,端的是天外丝竹之音,闻未所闻。听之,便令我油然而生奇妙之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声乐,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犹如高山流水,行云流水,荡气回肠,余音袅袅又似乳莺归巢,旋律典雅,韵味隽永。”
话音刚落,司马徽击节大赞道:“林公子真不愧乐圣杜公良之徒,无怪乎有如此精辟之见解!”
见司马徽如此赞不绝口,庞德公、黄承彦也是满脸赞许,微微颔首,其他高士连连叫好。
“难道水镜先生也认识家师?”刘禅假装张口结舌,神情十分夸张,惊奇道。其实,他知道杜夔曾经流落荆州,被刘表安置在荆州官学教习声乐,与司马徽等同处一校,怎能不熟。
“然也!想当年,吾与家师过往甚密,经常向其讨教雅乐,受益匪浅啊!”司马徽目光深邃,抚须叹道。
“杜师原为灵帝时之雅乐郎。其愤世嫉俗,因不满大汉现状,中平五年以病辞官,追随乐人骚客避乱逃到荆襄,依附刘表。刘表素有爱民养士,从容自保之名,兴建学校,博求儒士,光求遗书,让杜夔与孟曜为天子和雅乐。曹公南下平荆州后,怜杜夔之才,任其担任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创制雅乐,整理战乱而散失的古乐,实乃当今音律之大师。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荞知晓先代诸舞。是以杜夔与诸子显名于世。世人皆以杜夔之声乐,与华佗之医诊,朱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管辂之术筮齐名。”司马徽如数家珍,款款而谈。
“哎呀!看我这脑子,真是笨死了!”刘禅拍了拍自己脑袋,恍然大悟道:“家师曾多次提起水镜先生、庞德公、黄老先生之大名,今日得见在,真是三生有幸!现在吾就代家师向各位问个好。”
刘禅收起嬉皮笑脸的神情,无比虔诚地一一向庞德公、黄老先生鞠躬问。
接着,刘禅向司马徽深深鞠了一躬,声情并茂,揖手道:“水镜先生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琴棋书画、天文地理、品人相物无所不晓,无所不精。对吾师了如指掌,真乃神人也!小子对老先生之景仰,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麻痹司马徽,他顿了顿,意犹未尽,不惜用上了后世星爷的超级马屁名言:“佩服心似长江水,滔滔不绝无休时。几回与你梦相见,咫尺思念何以对!”
司马徽直听得开心不已,抚着雪白的山羊胡子,开怀大笑,皱纹犹如柚子的老脸笑开了花,象一朵尽情盛开的老菊花。
看着司马徽如花般的笑容,刘禅如吞了一个苍蝇,差点呕吐了出来,心里却是暗暗好笑。
原来谁都喜欢听好话,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就是盛名已久的天下第一名士水镜先生也逃不出人性的局限。刘禅心里感叹道。
刘禅扫视了一圈,却见庞林、蒯祺等人面带微笑,点头赞许。
但也有不少正直之士,摇头不已,脸上却满是鄙夷之色,甚为不耻刘禅的言行。
如今天下大乱,人心也纷乱不已,连小小孩童都会溜须拍马,真是世风日下啊。
刘禅却突见庞德公表情平淡,拈须不语,若有所思。
刘禅不禁一惊,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毕竟,庞德公乃不亚于司马徽的世外高人,看样子这个老头不易忽悠啊。
果不其然,庞德公慢悠悠地笑道:“适闻小公子对水镜琴曲所评无比精妙,不同凡响,真乃年轻小辈之凤毛麟角。然而,小公子自称为杜夔徒弟,以何为证?”
又是一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刘禅暗叹道。
然而,尽管庞德公老道刁钻,却难不倒后世就精通琴棋书画的刘禅。
刘禅虽然早已胸有成竹,但还是装成为难的表情,抓着头,涎着脸,十分不情愿的灿笑道:“中天虽粗懂音律,然只是初解皮毛,才疏学浅,怎敢在诸位大家面前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刘禅见已惊动这两位高人名宿,欲擒故纵的目的已达到,如再纠缠下去反而不美,于是决定见好就收。
庞德公微笑道:“林公子,你就讲述一下高山流水之来龙去脉吧!”
刘禅遂拱手微笑道:“既然各位前辈高人厚爱,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小子再不听命证明,就是不识时务,却之不恭了。”
看到众人毫无反应的样子,刘禅装作十分难为情的样子,抓耳挠腮,又是深施一礼补充道:“那小子就勉为其难,诸位高人面前班门弄斧,献一回丑,还望各位名家海涵指点一二。中天在此先行拜谢。”
刘禅想道,司马徽刚才弹的是著名的高山流水,讲的是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已成为千古美谈,曲目流传数千年。再弹的话必定是无法超越,可谓是东施效颦,必定成为笑料。
幸亏刘禅在后世之时,也是音乐爱好者,尤其喜欢弹琴抚筝,音乐素养较高,修为不低,这等小事难不到他。
刘禅“哼哼哼”清了清喉咙,煞有介事,昂首挺胸,淡淡道:“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鼓琴弹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俞伯牙鼓琴弹流水,钟子期又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叹道:善哉,子之心与吾之心同。一个善弹,一个善品,遂成为知音。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码字辛苦,请诸位看官多鼓励、点击、收藏、打赏,多投推荐票、月票!未完待续。
………………………………
223章 闻琴曲知雅意(三)
石洞里雾气缭绕,茶香飘逸,气氛美妙而诡秘。
众人安然坐立,品茗闻香,情闲致逸,一片悠然。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琴师伯牙摔琴谢知音樵夫钟子期之故事。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俞伯牙乃晋国大夫,钟子期却为楚国樵夫,两人国别不同,地位悬殊,却都精通音律,酷爱琴艺,堪称古之音乐大家。两人萍水相逢,即由于知音而结交为契友。此后,世人便以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刘禅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说道动情处,涕泪俱下,掩面长叹道:“人生能有一知己足矣!”
泪水盈眶的两眼却露出一条小裂缝,偷窥众人的反应。
看到刘禅声情并茂的精彩表演,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三人大吃一惊,微微皱眉,面面相觑,各自捋须沉吟不语。
司马徽心中颇为震惊,隐约感觉此子来头不头脑急转,遂起了戒备之心。
傅巽、刘先、王粲、裴潜、董恢、殷观、李衡、张悌、刘廙、尹默、李仁等高士却满是佩服欣赏之色,点头赞许不已。
庞德公微笑道:“高山流水几曲几目啊?”
刘禅笑答道:“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黄承彦问道:“水镜弹奏此曲时,用了哪些手法?”
刘禅脸色神往道:“刚才司马老先生弹流水时,充分运用了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有淙淙的山泉,有潺潺的小溪,有滔滔的江河,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司马徽神情淡然,但却是微微颔首,轻声问道:“全曲有几个小段,分为几大部?”
刘禅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淡淡道:“全曲有九个小段,可分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
“起部,引子以缓慢的速度徐徐奏出散音,旋律在宽广的音区不断跳跃,节奏明朗轻快,犹如高山之巅,云雾缭绕。”
“承部,用实音演奏,其韵悠悠扬扬,俨若行云流水,又如幽兰空谷点滴细流聚成淙淙潺潺之溪流。
“转部,用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等手法,如九天而下之瀑布飞流,汇成波涛汹涌之江海。前一部分出现的大量上、下滑音,犹见激流中之迴澜,飞溅之浪花。后一部分反复以拂、滋等复杂的手法,描绘出极沸腾滂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使听众疑是宛然坐轻舟过巫峡、目眩神摇、惊心动魄。先降后升的泛音群过后,轻舟已过,势就徜徉。”
“合部,变化再现了承、转部分音调,速度更快,力度更强。结尾用泛音演奏宽敞的短小乐句,从属音到主音终结全曲,惊涛骇浪,千回百转,气势磅礴。极目远眺,只见烟波浩渺,如诗如画,玉楼瑶台,如临仙境,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心旷神怡!”
刘禅开动搜索神器,疯狂地搜肠刮肚,凭着超强的记忆,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极具音乐专业水准的一席话,直听得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三老,以及其他名士目瞪口呆,张口结舌,呆立当场。
司马徽老脸有点发白,象看一个外星怪物一样,死死地盯着无比投入的刘禅看了半天,表情匪夷所思,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做梦也没有想到刘禅会如此一鸣惊人。
当喝彩声响彻洞中,掌声雷动起来的时候,司马徽才如梦初醒,言不由衷地跟着喊起好来。
虽然刘禅对高山流水的评价十分出彩,然而名士高人们还是没有打算就此罢休。
司马徽目视对面的一名三十来岁的文士,微微抬头示意,文士领会点头,站了起来,脸一侧,十分随意拱手道:“刚才林公子所评,十分中肯,鞭辟入里,精妙绝伦,山民佩服之至。然而始终是纸上谈兵,只是嘴上的功夫,证明不了尔就是杜大师之徒身份,公子何不亲自以身试琴,以证视听?!”
刘禅一听,举目观看,原来是庞德公之子庞山民,庞统之堂兄,娶诸葛亮二姐为妻。他身着一袭青衣,眉清目秀,风度翩翩,但眉宇之间却满是倨傲之色。
刘禅想到这个庞山民日后会投奔曹操,任职曹魏黄门、吏部郎,不由来气,加上看他牛气哄哄出头发难,火气便蹭的窜了上来,眼珠一转,计上心头,也不起坐,奸笑道:“呵呵,吾以为是谁,失敬失敬。原来阁下便是庞德公之子,凤雏之堂兄,卧龙之二姐夫。久闻大名,小生有礼了。呵呵。”
刘禅说完,小脸一侧,象征性地拱了一下手。
刘禅的话说得十分圆滑客气,表面上是恭维庞山民,但是庞山民的名字都懒得一提,实际上是讽刺庞山民并无真才实学,籍籍无名,只不过是与庞德公、诸葛亮、庞统沾亲带故而已。
在场的人个个都是人精,都明白刘禅之意,不少人窃窃私语起来,有些的竟然笑出声来。
气得庞山民脸色发青,毕竟刘禅说的全部是事实,庞山民否定不了,也挑不出漏洞,不好发作,只好气哼哼地愤愤坐下。
“本公子是个眼高手低的人,说到弹琴,却是平时懒得动手,实在是不敢造次,怕在诸位面前班门弄斧,乃至出丑,污了大隐高士们的耳朵。”刘禅故伎重演,脸带难色,无比谦虚道。
“林公子休要过谦,大争之世,太过谦虚反而不美,轻则被人误解汝虚伪做作,重则错失良机遗恨终身。”黄承彦与庞德公交好,见刘禅如此奚落轻视世侄,颇为恼怒,老脸微红道。
刘禅见好就收,见黄承彦发声,决定顺驴下坡,恭敬地鞠了一躬,一扫颓废之色,扬眉笑道:“啊,原来是卧龙先生的岳翁黄老先生,小子有礼了。既然老先生言尽于此,吾敢不从命,正好借此机会一鸣惊仙!”
刘禅前抑后仰的一举一动,司马徽全部看在眼里,这个小子惊才绝艳,确实难以对付,他的一颗老心在一点点下沉,脸色也越来越发难看。
此时,乖巧的司马岐赶紧送来一只古琴,骑虎难下的刘禅闭起眼睛,头脑急转,弹何曲好呢?
各位看官:雏鸟初啼,码字极不容易,请多鼓励,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各种求!未完待续。
………………………………
224章 古乐大考
刘禅知道,历史上我汉族有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广陵散在十大古典名曲中尤为神秘。历史上“竹林七贤”最有影响力的名士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他把广陵散弹得精妙绝伦。这支古曲便同嵇康一起,名闻天下,成为千古绝唱。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与聂政剌韩王曲异名同曲,乃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
刘禅决定弹奏广陵散,一是此曲乃古琴之名曲二是嵇康弹奏此曲后慷慨赴死。性烈而才俊的嵇康由于铁骨铮铮,与司马氏集团势不两立,被司马昭下令将处死刑。他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三是它是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反抗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如今以广陵散作为揭露司马氏惊天阴谋,提前替嵇康奏响,表达不畏惧强权立志兴复汉室的前奏曲,以后再设法传给嵇康,不亦妙哉。
刘禅想到嵇康十几年后才出生,不禁诡异地奸笑起来。
司马徽看着刘禅皮笑肉不笑的样子,心里有些发毛,毛骨悚然,不断嘀咕,不知这个小家伙又在搞什么花招。
刘禅睁开眼睛,接过司马岐递过来的古琴,定睛一看,不禁暗叹,不愧是高士之物,上好檀木质地,琴身雕龙纹凤,琴弦紧若游丝。
刘禅诗兴大发,吟道:“寂坐幽洞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凤凰来相会。”
刘禅坐直身体,把琴放平,深吸了一口气,凝气深思,平摊双手,轻抚摸着琴身,手指轻挑银弦,双手在古琴上波动轻弹,十分流畅,婉转、空灵、铿锵又有些哀愁的琴声缓缓流出。
悠扬琴瑟之音在石洞里盘旋往复,盘旋萦绕。时而透明清澈,如潺潺山泉在青峦间叮咚流淌时而轻逸飘渺,如和煦清风吹拂着青翠山林时而深稳低沉,如海潮呜咽时而空蒙灵动,如幽谷鸟鸣时而壮怀激烈,如惊涛骇浪时而高昂激扬,如万马奔腾时而丝絮尖利,如雷霆风雨时而慷慨激昂,如金戈铁马时而铿锵作响,如戈矛杀伐
加上那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琴声犹如天籁之音,余音绕梁。
在座高士如痴如醉,纷纷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心情和身体随之律动,听到激烈高昂之处,人人皆激动难耐,眼圈发红,潸然泪下。
良久,他们才如梦初醒,交头接耳,纷纷叫好,欢声雷动。
庞德公抚掌大赞道:“情绪大起大落,忽婉转,忽雄奇。其变动姿态之强烈,令老夫内心冰炭交加,升天坠地。天下杀伐纵横之曲,壮怀激烈之声,唯广陵散可当之!妙哉!妙哉”
黄承彦也笑道:“此琴声真乃天外仙音,犹如置身幽山空谷,只见乐声幽幽,玄乐绵绵。月光泻泻,清风徐徐,碧波荡荡,仙岛渺渺,天台巍巍,星汉迢迢。大美之音,真人间仙境也!”
司马徽拍手叫好,笑道:“琴声委婉却又刚毅,款款而来,又似高其怨恨凄恻,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泠。及其怫郁慷慨,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其他名士也纷纷击节叫好,唯独庞山民脸色铁青,如坐针毡,尴尬不已。
刘禅站起身来,笑道:“小子在水镜老先生面前班门弄斧,纯属献丑了,污了诸公耳朵,敬请见谅!”
司马徽顿了顿,道:“林公子,可否讲一下广陵散之结构内容?”
刘禅作揖道:“遵命。此曲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以刺韩、冲冠、发怒、报剑、投剑、长虹等为题,表现内容与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情节相符。开指、小序、大序诸部分是正声的酝酿预备阶段,旋律哀婉低叹。乱声、后序是正声的发展延续,拨剌等各种手法的运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