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晦沉默良久,说道:“自古荆州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兵力和粮秣都容易补充,不妨做一次决战,打败了再走不迟。”于是让何承天撰写政治文告,又和高级军事参议官颜邵,商议具体的方略。
颜邵自感前途无望,恐惧之下居然当天就服毒自杀。
大事还没展开,就遭此丧气之事,隐约已为此战奠定了灰暗的基调。
谢晦倒不以为意,竖立大旗,下令戒严,问军政官庾登之说:“我现在要亲自东下出征,打算委屈你率三千人镇守江陵,防备刘粹,你意下如何?”
庾登之面露难色:“我双亲已老,都留在京师,而我自己又没有私人部队,实在不敢接受命令。”
谢晦只觉扫兴,又问其他将领:“三千勇士,能不能守城?”
南蛮保安司令部军政官周超,豪气干云地说:“不仅守城而已,外面如果有盗贼攻击,还可以立功!”
谢晦大喜,这才是壮士应有的气魄,也是大战之前当有的信心。
庚登之见状,内心也是万般惊喜,赶忙说道:“周超一定能够担当,我愿解除军政官和南郡郡长两个职务,全都转让给他。”
谢晦白了他一眼,就在座位上任命周超为军政官,兼南义阳郡长,调任庾登之为秘书长,仍兼南郡郡长。
另一方面,刘义隆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先让人秘密通知了王弘,又征召檀道济,让二人协助自己讨伐谢晦,徐羡之和傅亮就在建康,已是板上鱼肉,倒不过分担心。
高级咨询官王华等人对此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王弘倒无所谓了,但檀道济本与徐羡之等人同乘一条船,如今让他攻击自己的盟友,如何使得?只怕会因此惹火烧身!
刘义隆在这方面倒是挺有魄力,胸有成竹地说:“檀道济当时不过是受到了威胁,并不是主谋,而谋杀之事,更和他没有关系,现在我对他加以安抚,交给他任务,他高兴还来不及,不必瞻前顾后,反而失了先机。”
智囊团面面相觑,但愿刘义隆没有信错人。
426年正月15日,檀道济奉密诏进京,心情果然是庆幸大于惶恐。
得此大将相助,刘义隆当真如虎添翼,于次日一早,便下诏宣布徐羡之、傅亮和谢晦,谋杀刘义符和刘义真的罪状,让有关单位逮捕诛杀,特别强调:“谢晦位居长江上游,诛杀令可能不能立即执行,我当亲率大军,前往讨伐,派中央禁军总监到彦之,作为前锋,征北将军檀道济随后继进。首都卫戍司令部、荆湘等七州军区司令长官部,以及荆州州政府,应立即逮捕谢晦。已让雍州督导官刘粹,切断其北逃的去路,罪犯只限谢晦一人,其他胁从者一律不加追究。”
一场血案就此展开。
(本章完)
………………………………
第341章 太武北伐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刘宋文帝刘义隆年纪相仿,且继位时间相近,又分别统御南北两个大国,冥冥之中,这二人将会迎来终极对决。
真正的大战爆发之前,两人实际已开始暗中较量。
这种较量是无意的,因为他们各自的作为,终于会左右各自国家的发展,并对两国的强弱对比和最终的南北大战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刘义隆当然正忙于清除异己,而拓跋焘周围并无异己存在,大家无不一门心思为了北魏的繁荣昌盛而尽心尽力,所以拓跋焘为此省下好大一番气力。
这一时期因为南北先后遭遇国丧,所以两国维持着相对和谐的外交关系,而胡夏的赫连勃勃刚刚死去,北魏暂时没有大的威胁,拓跋焘得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讨伐柔然上面。
赫连勃勃倒行逆施那么多年,可谓极端狂傲自负,当然也还是逃不掉生老病死的循环。
在他死前也没能消停,为国家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424年底,赫连勃勃突发奇想,准备废掉太子赫连璝,而立幼子、酒泉公赫连伦。
他也是闲到一定程度了,在国内肆虐百姓已经没有新鲜感,想到干点别的事情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虽说偏爱幼子,但赫连璝并未犯错,贸然施行废立,无疑将在国内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所谓“虎父无犬子”,赫连勃勃为人如此,他的儿子们也都不是省油的灯,赫连璝得知将要被废,当然不想束手就擒,率军七万人,从长安出发,北伐小兄弟赫连伦。
赫连伦也不甘示弱,亲率三万人南下迎战。
很快双方就在高平遭遇,展开一场血战,最终赫连伦兵败被杀,赫连璝也元气大伤,反而成就了赫连伦的同胞哥哥赫连昌。
赫连昌眼看机会难得,率精锐骑兵一万人突袭赫连璝,并成功将其斩杀,合并其部众八万五千人,潇潇洒洒地回到首都统万去了。
儿子们互相残杀,作为父亲本该痛心疾首,但赫连勃勃居然大为高兴,认为几个儿子都没有辱没赫连家的风采,还下令封赫连昌为太子。
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举动让其他的皇子纷纷跃跃欲试,既然打赢了就能当储君,说什么也要一显身手,只待赫连勃勃驾鹤西去,混乱便接踵而来。
此时赫连勃勃已经患病,皇子们都在静候机会。
赫连勃勃却对国内剑拔弩张的气氛丝毫不觉,继承人一事完结之后,开始在细枝末节上大作文章,认为统万城的四个大门应该饱含深意,而不想再沿用汉人王朝的传统,下令让东门改名为招魏门,南门改为朝宋门,西门改为服凉门,北门改为平朔门。
新的匾额落成之后,赫连勃勃越看越喜欢,常常绕着城门转圈,脸上狂喜不断。
这个充满狼子野心的家伙,到底清楚自己的真正实力,对外扩张风险太大,已渐渐沦为依靠意淫来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了。
这种荒诞的生活一直持续到425年8月,赫连勃勃再也不能在门下端详了,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享年45岁。
太子赫连昌随即继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承光,把父亲葬于嘉平陵,追谥武烈皇帝,祭庙称世祖。
老皇帝辞世,新皇帝即位,预示一场狂欢就此拉开序幕。
狂欢需要时间准备,就在这一间隙,拓跋焘终于要对柔然实行毁灭式打击了。
柔然汗国虽不比北魏的国力,但到底疆域庞大,物产丰富,拓跋焘之所以这么信心满满,那是因为早在一年前,双方已经有过交锋,而且北魏险中取胜,让柔然大吃苦头。
424年8月,柔然纥升盖可汗郁久闾大檀,听说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的消息,立刻率骑兵六万人,进入云中,大肆屠杀和俘虏当地居民,并成功攻陷了北魏的盛乐故宫。
拓跋焘当时继位不久,血气方刚的他,亲率轻装骑兵前往讨伐,从平城出发,三天两夜就到了云中,但因敌众我寡,局面十分凶险。
大檀终于如愿见到了北魏新君,自觉胜券在握,所以下令停止进攻,转而开始遥遥地谈起条件,当发现对方是那么年轻,顿时笑逐颜开。
但他很快就笑不出来了,因为他发现对方虽然年轻,但却十分稳重老成,两**队近在咫尺,旁边就是成堆的死尸,久经沙场的士兵都未必能保证完全临危不动,可拓跋焘表现得异常镇定,言语之间没有丝毫的怯意,魏军原本还有些恐慌,但见小皇帝都这么稳当,军心也渐渐稳了下来。
大檀被对方的气势惹得很不爽,本想当面加以羞辱,却不料狐狸没捉到,反沾一身骚,气急败坏之下,让侄子郁久闾于陟斤,担任大军总指挥官,对北魏发起猛攻。
拓跋焘一直密切关注敌营的一举一动,趁着敌人正在部署的空档,在军中挑选神箭手,向着敌营中的头领连射数箭,于陟斤正在交接工作,不幸当场身亡,士兵们大惊失色,纷纷后撤,大檀无奈之下也只得先挥师北返,再寻机会。
看着敌人终于散去,魏军无不松了口气,拓跋焘也是后怕不已,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刘絜提议说:“郁久闾大檀仗着他们人多势众,一定还会再来,最好等秋季庄稼收割之后,动员大军分两路进击,东西并进,加以讨伐,以绝后患。”
拓跋焘深表同意,于当年12月,派安集将军长孙翰和安北将军尉眷,领军北上,拓跋焘亲自率军进驻祚山,大军严整,气势汹汹,柔然闻风向北逃窜,北魏各路兵马展开追击,全都大胜而回。
经此之后,柔然军心大损,而拓跋焘则越战越勇,决心做一件先人们从未做到的大事,那就是彻底剿灭柔然。
425年10月21日,赫连勃勃死后两个月,拓跋焘终于不必再留守大军防范胡夏偷袭,驱动全部兵力五路并进,向柔然开拔:宰相长孙嵩走东路,出黑漠;司法部长长孙道生,从黑白二漠之间北进;拓跋焘亲率大军走中央;东平公娥清,出栗园;最高监察长奚斤走西路,出尔寒山。
五路大军抵达漠南后,拓跋焘下令全军抛弃辎重,改为轻装骑兵,每人只带十五天的口粮,深入大沙漠展开攻击。
柔然得到报告之后,几乎被吓傻了,大檀率领举国的军民向北撤退,以避开北魏的攻击,保全国家的未来。
(本章完)
………………………………
第342章 太武西征
拓跋焘很不开心,原想这一战就能和北方的老冤家来个彻底的了断,想不到郁久闾大檀这么多年来仍未改变其游击战的风格,跑的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
贸然深入塞外沙漠千里追残血,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送人头,拓跋焘不敢那么冒险,至少此时不敢,但柔然始终是个大麻烦,不可能由着他们在后方嚣张,当时机成熟,还是不免要铤而走险。
北方仍旧被几个政权割据,南方的政权也是虎视眈眈,显然时机尚未成熟,所以拓跋焘终于选择先班师回京。
不过大军已经动员,若是寸功不建,只是在外浪一圈便原路返回,怎么看都觉哪里别扭。
所幸拓跋焘还有其他的机会,大军并不愁没有用武之地。
这个机会自然便是胡夏了,赫连勃勃死后,他的儿子们互相较着劲,国家凝聚力大不如前,而且还有西秦和北凉来凑热闹,让西面的形势变得更加妙趣横生。
西秦与北凉的关系一向比较紧张,两国时不时就会爆发一次战争,虽然规模不大,但对各自的伤害总是不容忽视的。
虽然如此,两国仍旧要分出胜负,无论乞伏炽磐还是沮渠蒙逊,都对此笃信不已。
这一次的主动权掌握在西秦手上。
426年8月,乞伏炽磐率军讨伐北凉,大军挺进到廉川后,先派太子乞伏暮末,率骑兵三万人进攻西安(非长安),结果未能攻克,于是又转攻番禾。
沮渠蒙逊经过缜密的分析,认为这次战争虽貌似和以往并无二致,但外部环境却发生了天大变化,那就是胡夏经历了新旧交替,确切地说是正在经历新旧交替,而有这一变化,足够让战场形势充满变数。
在出军迎战的同时,沮渠蒙逊秘密派使节前往游说赫连昌,让他乘虚袭击西秦的首都枹罕。
赫连昌正是百无聊赖的时候,得知这一军情,立刻派征南大将军呼卢古,率骑兵二万人,攻击苑川,车骑大将军韦伐,率骑兵三万人攻击南安。
乞伏炽磐得知消息,慌乱之下赶紧回军救援,为了躲避敌人的锋芒,把国境内的老幼妇孺和家畜,全都集中到浇河郡和莫河郡仍寒川,而只让左丞相乞伏昙达,率军留守枹罕。
胡夏有备而来,西秦仓促应战,形势对比还是很明显的,韦伐很快攻陷南安,俘虏了西秦的秦州督导官和南安郡长。
此战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秦本是小国,一旦遭遇失败,原来归附他的一些小部落纷纷倒戈,或是出兵发难,或是率众远逃。
吐谷浑某部落酋长慕容握逵,就是其中之一,得知西秦战败后,第一时间率部众二万余篷帐叛变,逃到昴川,归附吐谷浑汗国可汗慕容慕璝。
早在424年10月,吐谷浑原来的可汗慕容阿柴逝世。
慕容阿柴共有20个儿子,在其弥留之际,把他们全都叫到床前,意味深长地说:“先帝(慕容树洛干)因维持汗国大业的缘故,没让他的儿子慕容拾虔继位,而把责任放到我的肩上,我怎么敢用私心,传位给我的儿子慕容纬代,而忘记先可汗光明累落的大志!我死之后,你们一定要拥戴慕容慕璝。”
慕容纬代是慕容阿柴的长子,慕容慕璝则是慕容阿柴的弟弟,也是叔叔慕容乌纥提的儿子。
当初慕容乌纥提继位时,按族内传统,娶了哥哥慕容视罴的寡妻,也就是慕容树洛干的亲妈,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即慕容慕璝和慕容慕利延。
慕容阿柴吩咐完之后,让每个人都拿出一支箭,然后随便在其中抽了一支,让弟弟慕容慕利延折断,慕容慕利延很轻松地折断了。
就在大家一脸懵逼的时候,慕容阿柴又让其他十九支箭合在一起,让慕容慕利延折断,这一次慕容慕利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折断。
慕容阿柴于是借此警告大家说:“你们也看到了,一支箭很容易折断,很多箭就难以摧毁,你们要努力一心,然后才可以保家国平安。”
大家恍然,纷纷点头答应,慕容阿柴终于心满意足地闭上了两眼。
慕容慕璝倒也挺有才华,上位之后大力安抚凉州秦州的流民,以及氐羌等民族的大小部落,实力更胜从前。
眼见凉、秦、夏三国斗得火热,胡夏大军在外,本土必然空虚,拓跋焘认为这是难得的良机,打算亲自率军讨伐。
但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长孙嵩等人一致表示反对,说道:“如果他们登城固守、以逸待劳,郁久闾大檀得到情报,又趁我们国内空虚,发动突袭,这可是极危险的策略!望陛下三思!”
祭祀部长崔浩不以为然:“想起当年,荧惑星紧傍羽林星和钩己星运转,算卦占卜都显示秦国(后秦)必亡,今年金木水火土五星,同时出现在东方天际,显示西征一定胜利,上天的旨意和世间人心,遥相呼应,都预示此次出征将大获全胜,机会不可错失!”
天文易数之类的玄妙东西,非专业人士并不能解析,星际运转的规律和象征意义,当有专门资料供查阅,此处不做深究。
崔浩深知以情以理未必能打动拓跋焘,尤其更不能说服其他朝臣,所以另辟蹊径,以自己擅长的领域,同时也是拓跋焘笃信的东西,抛出来作为论据,效果注定十分显著。
朝堂上,长孙嵩非常恼怒,认为崔浩一派胡言,蛊惑君心,加上先前矛盾的积累,脑子一热,竟与其发生激烈冲突,说的崔浩一无是处,崔浩研究的东西也毫无价值可言。
这些话句句戳中拓跋焘的内心,因为他就信这些东西,而长孙嵩胆敢当面把它们比喻成****猪糞,所以当场发作,斥责长孙嵩贪赃枉法,让武士抓住他的头发,按到地上反复碰撞,以泄心头之愤。
长孙嵩早在拓跋什翼犍时代,就已经开始活跃,到现在已是四朝元老,被这样当着众人的面羞辱,心里着实悲凉到了极点,其他朝臣也无不感到激愤,拓跋焘是皇帝,当然不好记他的仇,所以怨恨全都施加在崔浩身上,区区一个汉人,居然蛊惑君王残害老臣,实在罪不可赦!崔浩与鲜卑人的矛盾越发尖锐。
但再多仇恨也无法改变此刻崔浩春风得意的事实,拓跋焘既同意了崔浩的意见,立即让最高监察长奚斤,率四万五千人,袭击蒲阪,宋兵将军周几,率一万人,袭击陕城,河东郡长薛谨担当向导。
薛谨是薛辩的儿子,父子俩本属东晋,在关中任职,后来刘裕失去关中,他们也转投北魏。
拓跋焘原本打算让立法院事务官李顺,担当前锋司令,事先征求崔浩的意见,崔浩说:“李顺虽有谋略,但我们两家有姻亲关系(崔浩的弟弟娶了李顺的妹妹,侄子娶了李顺的女儿),平日里都比较熟悉,所以深知其为人,缺乏责任感,不可信任。”
拓跋焘信以为真,选了旁人接替此职,但从此崔浩和李顺这两个汉人的关系也开始恶化。
崔浩固然才华横溢,但有时过于自负,锋芒毕露,很容易招致灾祸,这种秉性最终也确实为他带来了无穷烦恼。
10月11日,拓跋焘从平城出发,再度御驾亲征,向胡夏国都统万推进。
(本章完)
………………………………
第343章 文帝西征
就像是话剧和影视,历史舞台上的各种大戏,同样也有主角、配角和龙套之分。
众所周知,龙套与舞台背景无异,但也不可或缺,配角有时可能比主角更出彩,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至于主角,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毕竟那可是一出戏的焦点所在。
投资的时候,当事人都知道收益越高风险就越高,天下之事殊途同归,主角在辉煌的背后,面临的挑战也十分可观,这是必然的。
426年的中国,南北两个年轻的君主刘义隆和拓跋焘,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主角,等待他们的挑战自然也少不了。
本年,刘义隆20岁,拓跋焘19岁,不但在21世纪,就算在当时,也都是名符其实的年轻人,但就是这两个年轻人,直接影响了中国境内的政治格局和整个的历史走向。
说起时势和人的关系,并不能单纯说时势造就了某些人,二者本是相互影响的,因为不同的人对时势的作用力,显然是截然不同的。
拓跋焘对得起“雄才大略”之名,借着国内良好的政治环境,以及难得的外部机遇,将带领国家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续写拓跋鲜卑的传奇。
刘义隆身处不同的环境,自幼并不受重视,所以缺乏锻炼的机会,远不如拓跋焘那般早熟,但也有不少机遇环绕身边,主要体现在刘宋立国不久,刘裕打下的江山尚未出现大的裂隙,国内局势还很稳定,而且有徐羡之等一批精明能干的开国元老协助治理朝政。
唯一的问题在于,刘宋的这批开国元老犯了一个极其低级且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过于自负,认为国家离不开自己,刘义隆更离不开。
然而真实情况是,徐羡之等人固然是刘裕和刘义符时期的当朝重臣,但时过境迁,刘义隆这个编外人士突然上位,在他身边的一批亲信,好不容易枯木逢春,绝不可能容忍旁人染指大权,尤其是徐羡之等人。
以王昙首和王华为代表的文帝嫡系,与徐羡之、傅亮等人之间的矛盾,在刘义隆进京的那一刻,就已趋于白热化,而刘义隆也并不打算从中协调,反倒认为只有清除了徐傅等人,自己才能完全享受到权力的荣耀。
因此刘义隆身边的这一机遇终于就此消散,转而化作一大挑战,在刘宋国内掀起新一轮的乱局。
这件事无所谓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各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也都有自己的理由,只不过凡是较量总会分出胜负,这一次刘义隆胜。
就在颁下讨伐令的同时,刘义隆便下诏召见徐羡之和傅亮,准备趁着对方尚未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在宫中加以诛杀。
徐羡之走到建康西明门外时,谢嚼正在值班,赶紧派人飞报讯息,并前往阻拦半道上的傅亮,声称宫内将有非常措施。
傅亮得到密报,立即借口说嫂嫂生病,回家简单收拾下行囊就逃出建康,但刚出城就被骑兵指挥官郭泓逮捕,押回广莫门。
另一方面,徐羡之仓惶回到西城,乘坐宫廷出差的马车,也逃出建康,心灰意冷之下,步行到新林一个烧陶器的窑里,终于精神失守,万般无奈之下上吊自杀。
刘义隆得知喜讯,立刻让立法院立法官拿诏书给傅亮看,并对他说:“因你当初在江陵迎接时,态度还算诚恳,当会饶恕你的儿子们不死。”
傅亮读过诏书,心里反倒平静下来,没了之前的恐慌,说道:“我出身平民,受到先帝垂爱,授予托孤重任,废黜昏君,另立明君,全是为了国家的百年大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番申诉注定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刘义隆毫不含糊地下令将傅亮斩首,并把他的儿子女儿们全放逐到了建安。
两名“首恶”轻易除掉,接下来就轮到荆州的谢晦了。
谢晦毕竟距离遥远,且手握重兵,刘义隆并没有什么可行的策略,于是向檀道济征求意见。
檀道济此刻的心情略感复杂,虽自认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但总觉哪里不太对劲,然而木已成舟,终究无可扭转了,略加思索,回复说:“当年我和谢晦同时北伐,得以入关的十项谋略,九项都由谢晦提出,他的计谋精明老练,很少有敌手,唯一的缺点是从没有亲自指挥作战,战场上的军事行动,恐怕他并不擅长,现在奉中央的命令讨伐,可以在他还没摆开阵势之前,就把他擒获。”
刘义隆大喜过望,于426年正月17日,让王弘担任高级咨询官、宰相、主管朝廷机要、京畿卫戍总司令,让彭城王刘义康,担任荆湘八州军区司令长官、荆州督导官,让最高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