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如果仓促之间舍弃船舰,改为徒步行军,士卒必将纷纷逃散,到时局面会彻底失控的!”
到彦之原本眼睛就有病,征战多年变得越发严重,将士们很多也患病,到彦之便以此为借口,终于说服随行的各将领,把船舰全都焚毁,并且抛弃所有装备辎重,徒步退往彭城。
没过几天,兖州督导官竺灵秀也放弃须昌,向南逃往湖陆,于是青兖二州全都陷入混乱。
长沙王刘义欣正在彭城驻防,将领们恐怕魏军尾随北伐军涌入,纷纷劝刘义欣放弃彭城,返回京师。
刘义欣倒是表现出极大的魄力,誓死保卫城池。
彭城方面倒是多虑了,魏军忙于料理黄河流域的刘宋残余势力,倒不至于轻率南下。
刘宋的济南郡便成了魏军的第一个目标,济南郡长萧承之,虽然率数百人顽强抵抗,但敌众我寡,局势万分凶险,将士们人心思变。
萧承之临危不乱,学起了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让部队隐藏起来,然后大开城门,准备来一招空城计。
部属们都表示担忧:“贼寇人多势众,怎么可以轻视他们?”
萧承之说:“我们据守一座被抛弃在敌人后方的孤城,局面何其凶险,如果再暴露力量单薄的弱点,定被敌人屠杀,唯一的希望就是摆出强大姿态,等候变化,也许有一线生机。”
魏军果然被这种虚虚实实的部署迷惑住了,一时不敢大举入侵,为郡中官兵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时拓跋焘已经攻克平凉,逐渐把兵力集中到对付刘宋的东部战线。
11月中旬,北魏寿光侯叔孙建、汝阴公长孙道生,接到中央的号令,一起渡河南下,加入到瓜分刘宋的队伍之中。
刘义隆一直密切关注着前线的动向,得知北魏援军不断南下,当然不能服软认输,立即加授征南大将军檀道济为北伐军总司令官,率军攻击北魏。
檀大将军可谓临危受命,如果这次不能顶住北魏的进攻,拓跋焘极有可能趁着西部大胜的余威,长驱直入,威胁刘宋的京畿重镇,即便最后化险为夷,对于国家仍是巨大的打击。
作为国家的第一名将,檀道济的作为,无疑成了国人嘱目的焦点,也是大家的希望所在。
431年正月15日,准备充分之后的檀道济,从清水逆流而上,率军援救岌岌可危的滑台,接下来二十多天的时间里,与魏军展开大小三十多次会战,一面作战,一面向前推进,捷报频传,不久便抵达历城。
果真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檀道济的加入,一扫刘宋败退的阴影,极大提升了将士无的信心。
叔孙建不断被击败,便转变思路,派轻骑兵发动游击战,出没在宋军前后,大肆焚烧粮食草料,以此阻止檀道济的攻势。
此举果断奏效,宋军粮秣渐渐缺乏,不能继续推进,攻势严重放缓,救援滑台的计划也被迫延期。
就是延缓的这段时间,已足够发生点什么了。
安颉和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既没了后顾之忧,便全力攻打滑台,拓跋焘不久又加派楚兵将军王慧龙增援,于是滑台城彻底陷入魏军的重重包围。
滑台守将、宰相府参谋次官朱修之,已苦苦支撑了数月,粮食都吃完了,只能与士卒在城中烤老鼠充饥,但为了等待檀道济的援军,仍旧不抛弃不放弃。
遗憾的是,檀道济迟迟未能赶到,无论朱修之还是其余将士,精神都饱受摧残,并终于崩溃。
2月10日,滑台沦陷,朱修之和士卒一万多人,全遭俘虏。
消息传得很快,檀道济的大军距离滑台仍有一定距离,粮食也快吃完,如今又得知滑台失陷,继续前进便没了意义,于是开始从历城撤退。
之前还能与滑台守军实现配合,夹击魏军,但现在的情况已不单单是撤退了,而是要快速撤退,因为但凡有半点迟缓,都有可能被敌人的骑兵追到,而历城并无水系可以利用,步兵的机动性是无论如何都比不上骑兵的。
雪上加霜的是,宋军撤退途中,有些叛逃到北魏的士卒,把宋军的处境告诉了魏军,魏军于是加速追击。
宋军本是逃命,得知魏军正在迫近,更加人心惶惶,军纪已不能维持,眼看就要崩溃。
值此生死存亡之际,檀道济为了迷惑敌人,趁夜让士卒把沙子当作粮食,一斗一斗的量,一边量还一面高声报数,然后用少数谷米覆盖在沙堆上面。
等到天色渐亮,魏军的侦察兵发现宋营中仍有大批粮食,赶紧回去报告首领,将领们由此都认为之前的降卒是诈降无疑,一时也不敢追得太急。
但宋军人数毕竟占劣势,魏军源源不断地向历城集结,局势仍旧万分紧张。
檀道济再施计谋,让士卒全副武装,而自己则身穿白色布衣,率领军队缓缓南下,以此宣示底气十足,无惧无畏。
这种方法真是屡试不爽,因为没人敢轻易拿性命作赌注,虽然魏军刚刚吃了萧承之的大亏,但这次仍旧不敢贸然逼近,反倒稍稍后撤以观察变化,檀道济领军走了一段之后,紧抓机会,趁敌人还没回过味来,迅速撤离战场。
(本章完)
………………………………
第352章 难兄难弟
平凉陷落之后,北魏兵力暂时回撤,这让西秦看到了某种机会,乞伏暮末原本已派使节请求归附北魏,但此刻却开始后悔,认为大局仍可有所作为,先吞并胡夏的残余势力,再小心经营,并不致把祖宗的基业葬送。
胡夏刚刚遭受沉重的打击,乞伏暮末对即将到来的决战满怀信心。
然而……
北魏政府行政官库结,奉命率骑兵五千人,西上迎接乞伏家族,但因为乞伏暮末临时改了主意,库结只得空手而回。
拓跋焘被放了这么大的鸽子,对西秦再无好感,乞伏暮末也因此失去了最后的支援。
虽然乞伏暮末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国人们却深知眼下的局势,之前有北魏撑腰,还勉强能苟活几天,如今竟把靠山得罪了,岂不是自掘坟墓!
危机很快爆发,南安羌部落一万多人背叛西秦,共同推举安南将军、八郡军区司令官、广宁郡长焦遗为盟主,向乞伏家族下发战书。
但焦遗却并不想扛这个雷,大家于是又劫持了他的族侄、长城军事总监焦亮,率军进攻南安。
此时的西秦早已危如累卵,哪还受得了万人叛乱的打击,乞伏暮末瞬间有种自残的冲动,紧急派人南下向仇池求救。
仇池的立场一直很迷,杨难当接到西秦的求救信号,可是纠结了好长时间,最后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只要胡夏、西秦,还有隔壁的吐谷浑,三方互相牵制,仇池将来一定会有可乘之机,所以必须救援西秦,保证这一政治平衡。
没多久,仇池将军苻献,率骑兵三千人北上赴援,与乞伏暮末联合击溃了焦亮的叛军集团,焦亮仓惶逃往广宁,投奔叔叔焦遗。
但焦遗显然不敢与政府对抗,于430年12月,斩杀焦亮,出城投降。
总算有个消息,乞伏暮末万般欣慰地擢升焦遗为镇国将军。
可惜各处的叛乱仍未止息,略阳郡长杨显,毅然献出郡城,投降了胡夏。
杨显的动作倒是提醒了胡夏,赫连定在故地不能立足,正在犯愁,现在想来,大可以侵占西秦的地盘,于是挥师西进。
西秦的地盘也不多了,在胡夏的逼迫下,很快就只剩下南安一座城池可以据守。
恰巧南安城中发生严重饥荒,人与人互相吞食,西秦高级咨询官、征虏将军出连辅政,高级咨询官、首都西区卫戍司令官乞伏延祚,政府文官部长乞伏跋跋,这三名位高权重的大臣,先后翻出城墙投奔胡夏,让城中的局面更加悲惨。
乞伏暮末只觉欲哭无泪,看着城中面黄饥瘦的官兵,心下一横,终于决定结束这种煎熬,于431年正月下旬,用车辆拉着空棺材,出城投降。
赫连定不是姚兴,此时的胡夏也不比当年的后秦,所以乞伏暮末终究不能像父亲那样完成复国,立国39年的西秦,至此彻底结束,乞伏暮末和沮渠兴国一起被押往上邽。
就在南安陷落之前,西秦的太子宫高级助理官焦楷,意识到大难临头,秘密逃奔广宁,向父亲焦遗哭诉说:“你深受大王的宠爱,身居朝廷要职,而今国家倾覆,怎么能不登高一呼,用大义号召大家消灭贼寇!”
焦遗说:“主上已陷贼人之手,我并不是恐惧死亡,只是此时大军出击,是加速主上的死亡,不如遴选皇族中的贤能之士,先拥护他继承王位,然后起兵讨伐,也许能渡过难关。”
焦楷顿时黯然神伤,仿佛眼前一切都是梦境一般。
时间不等人,焦遗很快就组织士兵修筑高台,集结群众盟誓,只用了二十天时间,已集结一万多人,前途貌似还有一丝光亮。
天公不做美,焦遗本就上了年纪,经过一番折腾,竟然病死了,而焦楷不能单独完成此事,于是带着一万多人逃奔北凉。
赫连定得知此事,大为愤怒,把责任全推给乞伏暮末,认为他不是诚意归降,实则包藏祸心,想与北凉里应外合。
乞伏暮末当然拒理力争,但毕竟无济于事,与皇族一百多人全遭屠戮。
当年南凉覆灭,乞伏炽磐冷血地杀害自己的岳父一家,如今西秦终结,赫连定则毫不留情地除掉乞伏暮末这个亡国之君。
考虑到赫连定与乞伏家族并未有什么复杂的关系,因此虽然他手段残忍,却也是无可厚非,乱世之中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相比秃发傉檀的遭遇,乞伏暮末其实也不算太惨,起码没碰到白眼狼。
有些时候,纯粹的敌人造成的伤害再严重,也比不上白眼狼带来的伤害那么刻骨铭心,因为毁于敌人之手,是技不如人,但被曾经的亲朋好友暗算,内心之愤恨是无以言表的。
杀死乞伏暮末之后,赫连定也不得不面临被杀的命运,如果继续和北魏僵持,只怕这天来得会很快。
没人想死,赫连定当然也不想,为避免这种悲剧,裹胁故西秦投降的部落十余万人,从冶城渡黄河,打算夺取北凉土地,然后重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北凉已然没落,赫连定采取玩命式的袭击,兴许还真能抢占一亩三分地。
可惜旁边的吐谷浑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慕容慕璝一直紧紧盯着胡夏的动向,确认了赫连定的行军路线,立即派老弟、益州督导官慕容慕利延,以及宁州督导官慕容拾虔,率骑兵三万人,趁胡夏半渡黄河的绝佳机会,拦腰发动突击。
“击其半渡”这种经典战术,一向受到将帅们的青睐,只是成功的例子却并不多见,前秦天王苻坚甚至因为战术失败而折在淝水,继而把国家推向覆灭的边缘。
当然苻坚的失败并不单纯因为战术运用不当,还有许多其他偶然因素,反观慕容慕利延,就没有那么多意外,稳稳地把夏军击溃,并生擒了夏帝赫连定,砍死了随行的沮渠兴国。
赫连定被俘,也意味着立国25年的胡夏政权就此结束,距离西秦亡国只有短短五个月的时间。
(本章完)
………………………………
第353章 冯弘篡位
中原大乱,甚至吐谷浑这样的选手都参与进来,北燕当然不肯示弱。
不过他们的情形比较特殊,地理位置过于偏僻,所以面临的机会也就少一些。
但这不表示北燕就能独得安宁,与外敌争雄争霸是不大可能实现了,丝毫不影响矛盾集中到内部,在平静多年之后,终于再度爆发宫廷政变。
进入430年,冯跋的身体状况起来越差,到了9月,已几乎不能下床,不得不召见立法院副总立法长、高级咨询官阳哲,进入卧室,交待身后之事,并提前让太子冯翼接管国事,让皇家卫队进入戒备状态,防范意外的发生。
冯跋的妃子宋夫人,暗中准备让她的儿子冯受居继承帝位,便蛊惑冯翼说:“皇上的病就快痊愈了,你那么着急代替陛下君临天下,真的合适吗?”
冯翼性格软弱,认为庶母的话很有道理,担心受到舆论的攻击,于是仍回太子宫去了。
宋夫人便借着这一机会,假传圣旨断绝了内外交通,有什么事都让太监传话,包括太子在内的所有皇族、大臣都不知宫内的情况。
皇家稽察官胡福,因为太监的身份,得以出入皇宫,负责冯跋的安全保卫工作。
宋夫人不知道这个胡福,背地里却和宰相、主管朝廷机要的中山公冯弘打得火热,胡福很快就把宋夫人的阴谋泄露出去。
作为冯跋的御弟,冯弘可谓权倾朝野,但当遇到更进一步的机会,自然也不会拒绝,得到宫里密信之后,立即采取行动,亲率武士数十人,全副武装地突袭后宫。
冯弘威名赫赫,所到之处,禁卫军不能抵挡,最终一哄而散。
宋夫人这才发现自己根本不能控制局势,急忙下令关闭宫门。
冯弘有个家僮,身手矫健,是个名符其实的武林高手,翻墙而入,直闯到冯跋的寝殿,并一箭射死了门内吓得横冲直撞的宫女。
病床上的冯跋本已到了弥留之际,见此情景,悲愤之下竟气绝而亡。
这个家僮很快向主子报告了这一喜讯,冯弘于是毫不客气地进入金銮殿,坐上了皇帝宝座,接着派人到大街小巷散布消息说:“上天突降灾祸,先王促然驾崩,太子不在病床旁侍奉,高级官员也不来哀悼,朕恐怕朝野之间有什么阴谋,国家将陷于危难,便以天王幼弟的身份登上大位,安定国家,文武百官到朝廷报到的,一律擢升二级。”
这种典型的政治文告,或许不会让所有人都心服,但起码为冯弘树立起了正统的名义,即便旁人心有不服,一时也无法动摇新皇帝的地位。
太子冯翼本来想扭转局面,率太子宫的卫队攻击冯弘,可惜毕竟晚了一步,此时出击,挑战的不仅仅是他的叔叔,还有被叔叔拉拢的一大批文臣武将。
结果没有悬念,冯翼落败,卫队也被强制解散。
冯跋这辈子虽没有特别耀眼的成就,但子孙众多,光儿子就有一百多个,加上冯翼闹的这出,冯弘意识到了这一百多个儿子、数百上千个孙子的威胁,于是先逼迫冯翼自杀,然后把冯跋的所有儿子全都处死。
这么大的动作,就算是在刘宋、北魏那样的大国,都算不上小事了,何况北燕这种弹丸之地,消息不久便传遍中华大地。
然而北魏此时正和刘宋对峙,实在脱不开身,不然必定趁机一击制胜。
檀道济退军之后,拓跋焘有心继续南下推进,但考虑到战士征战日久,人累马乏,再加上黄淮一带水灾严重,只得让大军回国,暂时结束了南北二战。
为此,司马楚之颇有微词,他与刘宋苦大仇深,本想借这次机会一雪前耻,却在节节胜利之后,突然接到回国的命令,心里愤愤难平,上疏认为西方的主要敌人已经削平,应对刘宋发起总攻。
拓跋焘不免对他都进行安抚,表彰其为国杀敌的志向和功劳,同时又详细解释回军的必要性,为避免他意气用事,特征召他回京担任散骑侍从官,任命刘宋的另一个仇人王慧龙为荥阳郡长。
王慧龙比司马楚之要冷静得多,深知此刻还不是报仇的最佳机会,开始潜下心来完成手头的工作,在荥阳一待就是十年,农田耕作和武装备战双管齐下,政绩斐然,声名远播国内外,从南方归附投奔的也有一万多家。
因为王慧龙的威望太高,诱使大批刘宋百姓叛变,刘义隆后来都坐不住了,专门派出间谍在北魏散布谣言说:“王慧龙自以为功高劳苦,可是官位却低,打算引诱宋国入侵,趁机生擒司马楚之等人叛变。”
拓跋焘听说之后,完全一笑置之,并未相信,还下诏给王慧龙:“刘义隆畏惧将军,就像畏惧猛虎,我自然知道他的险恶用心,这种捕风捉影的言语,想必将军也不会介意。”
王慧龙很受感动,于是更加卖力为国效力。
刘义隆见没有效果,恼恨之下又派出刺客吕玄伯前往行刺,对他承诺说:“只要能砍下王慧龙的人头,封百户男爵,赏绸缎一千匹!”
面对如此厚重的封赏,平民百姓出身的吕玄伯怎能不动心,开始细心筹划行刺一事。
吕玄伯应该想到的,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王慧龙是北魏有名的封疆大吏,防卫工作必定十分严谨,机会并不好找。
思来想去,吕玄伯最终放弃了放暗箭的打算,而准备正面交涉,然后再寻机会下手。
没过多久,王慧龙接到报告,说有个南方的壮士请求投奔。
几年时间里,南方已有数万人归降,王慧龙对此并未起疑,但当吕玄伯请求摒退左右,单独当面讨论机密时,王慧龙毕竟还是有了防范之心,让人搜吕玄伯的身,结果当真搜出一把短刀。
吕玄伯顿时面如土色,连连叩头求饶,王慧龙叹息说:“各为其主尽力而已。”下令将其释放。
左右随从都劝他:“宋国的阴谋绝不会停止,不杀吕玄伯,何以震慑贼寇!”
王慧龙清描淡写地说道:“我用仁义作屏障,有什么值得忧虑的。”
仁义并非万能,更不能阻止身边狡诈的滋生,但有个好处,那就是没人喜欢和阴险的人共事,都希望与宽厚的人亲近,因此才有吃亏是福的说法。
短期来看,吃亏当时不是福,但如果长期坚持这种习惯,身边必能环绕一堆朋友,他们起初或许是为了贪图小便宜,但久而久之,便会被满心的敬意所取代。
(本章完)
………………………………
第354章 非我族类
北伐大业草草收场,刘义隆当然很不高兴,想起各将领的作为,可谓愤恨交加,下令把吃了败仗的到彦之和王仲德撤职、逮捕入狱,把抛弃军队逃亡的竺灵秀斩首示众。
垣护之因为进言的功劳,虽然没能扭转局面,但因此被提拔为北高平郡长。
檀道济因为粮秣不足,也落得个仓惶撤退,但因前期颇有战绩,被擢升最高监察长,仍回防地寻阳驻扎。
就在北伐主力回军的同时,前线地方将领仍在苦苦支撑,在确信不会有援军之后,青州督导官萧思话,只得放弃郡城,退到险要地带自保。
431年2月26日,萧思话率军投奔平昌,军事参议官刘振之,正驻防下邳,得到消息后,以为魏军来袭,也放弃城池逃走。
然而魏军并未赶到,实际上拓跋焘已经下令军队回国,东阳的官兵却做好了跑路的准备,把聚集的物资全都焚毁,最后不但虚惊一场,还把政府的储备消耗干净。
萧思话因此被召回京师,也蹲了号子。
至此,北伐一事基本尘埃落定,刘义隆最初的目标全没实现,还损失了大批将士和大量辎重粮秣,可谓百害而无一利。
而且因为北伐的开展,国内压抑多年的问题也终于接连爆发。
中央率先失守,但勉强仍然可控。
彭城王刘义康,和宰相兼京畿卫戍总司令王弘,同时主管朝廷机要,但因王弘资历深,且经验丰富,所以刘义隆平时安排工作也多有所侧重。
刘义康对此颇为不满,打算抢过王弘的京畿卫戍总司令,不断上疏表明心迹,日常生活中更是抱怨不断。
王弘的弟弟王昙首,时任高级咨询官,素来是刘义隆的左膀右臂,也深受宠信,刘义康更加不爽。
王弘兄弟知得知这一情况,为避免步了先前老同志的后尘,准备主动让贤,以求太平。
王弘先因老弱多病为由,请求退休还乡,王昙首则请求调任吴郡郡长。
结果刘义隆全不批准,回复称正要仰仗两人的能力。
刘义康最开始听说王弘请辞,按捺不住内心的欢喜,结果刘义隆没。有批准,顿时化喜为悲,对身边的人说:“王弘那老家伙患病已久,国家大事怎么能躺在床上治理!”
王昙首担心刘义康发难,力劝哥哥把总部的文武官员拨一半出去,王弘于是再度上疏。
刘义隆这回没有拒绝,批示可以可拨付两千人给刘义康,刘义康这才没有异议。
刘义康是刘义隆的异母弟弟、刘裕的四子,此时已是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了,对权力更是早就如饥似渴,但刘义隆身边围绕一批昔日的老臣,成了他进阶的阻碍。
皇族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刘义康只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环。
没过多久,王昙首先一步去世,一年后,王弘也驾鹤西游,刘义康终于得偿所愿,也由此让中央的气氛不致过于凝重紧张。
王弘为官正派,死的时候,家中没有余财,刘义隆特别赏赐王家孤儿寡母一百万钱、一千斛米。
荆州督导官、江夏王刘义恭,是刘裕的第五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因秘书长刘湛总是掌控全局,让他没有用武之地,恨意分外浓烈。
这种老臣辅佐幼主并全权处理政务的模式,还是刘裕亲自决定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