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章完)
………………………………

第11章 伐吴大计

    杨艳与陆抗的死,对他们各自国家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个共同之处体现在都使国家走上了覆亡之路,只不过时间上有先后罢了。

    孙吴在末帝孙皓的统治下能一直苟延残喘,所依赖的无非是少数能臣良将,而陆抗就是其中的代表,如今代表死了,其他人也就很难支撑下去了,国家很快(6年后)就被敌国所灭。

    相对而言,晋王朝皇后之死对于国家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最恶劣的影响当然还是体现在她推荐自己妹妹继任皇后上面,因此导致皇后的父亲杨骏和两兄弟擅夺大权,与贾南风暴发激烈的政治斗争,牵连数位亲王卷入进来,最终导致国家支离破碎。

    最初贾南风是由杨艳推荐作的太子妃,所以她对杨艳还是有些尊重,杨艳则觉得在立太子妃一事上面,自己犯了错误,因此想要尽力弥补,于是会不断约束着贾南风,虽然效果不是很明显,但终究不至于失控,可惜杨艳早逝,继任皇后之位的杨芷是个软骨头,根本不是贾南风的对手,贾南风也丝毫不把皇后放在眼里,俨然太子妃才是后宫之主,尤其等到司马炎去世之后,太子妃一越升为皇后,变得更加肆意妄为,最终作茧自缚死于八王之乱,而那时的国家已然被她搞坏。

    司马炎开始并不觉得杨艳的死对他有多大影响,但日子一久才发现居然还是很伤心的,就连孙吴陆抗的死也没能弥补他心里的缺憾,再加上不久就爆发瘟疫,洛阳城死了数万人,他这个皇帝终感体力难支,病得稀里哗啦的。

    为求心里踏实,司马炎在275年把年号改为咸宁,寓意举国安宁,之前的也是第一个年号为泰始,则寄托了美好开始的愿望。

    年号是古代新皇帝登基之后为了与上一任皇帝区分开来,而依据自己的想法起的一个用来纪年的名号,当然有的皇帝会有多个年号,一个年号象征着一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在那之前的皇帝只有年数,而没有特定的名号。

    这次的生病经历让司马炎想了很多,当然主要的有两件事:其一是及时享乐,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病魔带走了;其二则是准备伐吴大业,因为陆抗已死,孙吴的顶梁柱也就倒了。

    有关及时享乐,司马炎已做得足够出色,但至于如何攻破孙吴,那就需要好好动脑子了,这方面他倒不会亲自下功夫,直接交给了心腹大臣羊祜。

    羊祜虽然因为上次在西陵打了败仗,还被贬为平南将军,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司马炎心中的地位,因为朝中支持伐吴的除了皇帝之外,总共也就三个人,而羊祜是其中之一,另两人是张华和杜预。

    杜预曾在凉州被诬陷入狱,但所幸后来水落石出,而且他还是皇帝的姑父,司马炎很快就重新启用他为******的行政官。张华是西汉开国大臣张良的十六世孙,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对皇帝忠心耿耿,而且做事稳健有力,在朝中颇受好评,即使没有开创新局面的能力,但终究可以称得上是稳定社稷的肱骨之臣。

    虽然以贾充为首的多数文武百官都不赞成伐吴,但司马炎却是铁了心要统一全国,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忘掉弟弟司马攸的存在,如果不能把统一全国这件事情做好,估计以后连上床都不踏实了。

    独裁的好处在于,不管别人对你有什么意见,你总是对的,大方向始终掌握在你的手里。就算一千一万个大臣不同意伐吴又能如何,司马炎是皇帝,他才是最终做决定的那个人,但毕竟有些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因此,羊祜、杜预和张华就成了金銮殿上的红人。

    276年10月,司马炎正式启动伐吴模式,首先从人事方面做好准备:任命叔叔汝阴王司马骏为征西大将军、羊祜为征南大将军,全都可以用自己的名义开府设置幕僚,享受宰相级待遇,而杜预也升为******的财政部长,张华则为国家总立法长。

    实际上早在272年,司马炎就在羊祜的建议下把刚刚到职的农林部长王濬调回益州担当督导官,负责船舰的建造,为攻下南京城保驾护航。

    但要吞并一个国家,即便像孙吴那种衰败的国家,也不是仓促之间就能完成的,司马炎还要再等4年。

    接下来的4年里,国家渐渐走向统一,但统一的背后却是更加剧烈的分崩离析。

    277年,杨姓家族首次展现他们祸国的本领。以首都卫戍司令官杨珧为首的一帮人上书司马炎,认为亲王应该在边疆驻守,以达到拱卫京师的目的。

    司马炎本就忌惮那帮王爷们,尤其对司马攸防心很重,听到这个建议简直如同醍醐灌顶,只要把他们外放,谁又能危及到皇位呢?

    本年8月21日,司马炎正式下令,兼任司令官的亲王将改换采邑的位置,并改封爵号,使采邑跟他的驻军地接近,不兼任政府官职的亲王则一律遣送回各自的封国。几天之内从京城远走的达上千人,但谁也不想离开繁华的地方,抹眼泪的大有人在。

    经此之后,京城里的外姓权臣们没了皇亲国戚的监督,心里的欲火开始肆意蔓延,而太子妃贾南风也越发得意起来。

    被外放的亲王们多数并不甘心,心里怨念很深。

    所有的这些隐患在平定孙吴之后将集中释放,尤其等到司马炎驾崩之后,百姓的受难日也就不远了。

    珍惜当下的生活吧,不要抱怨天埋怨地,更不必在背地里指责谁是谁非,专心维护好和亲友的关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些理想目标也不要一拖再拖,应当尽早付出努力争取达成,如若达不到预期也没关系,至少不会后悔自己的付出。除此之外的闲杂事项就不要多在意,时间宝贵,何必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面,指不定哪天就遭横祸,到时岂不遗憾。

    晋王朝的子民们对此颇有感触,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倒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也许等不到祸乱暴发就安然辞世了,但年青人则将饱受摧残。

    当然他们这几年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全国各地不是大旱就是大涝,对于靠庄稼糊口的普通百姓难免要遭罪的。

    这一年也有些好事发生,至少对于政府而言,比如在西北闹了7年之久的秃发树机能终于迎来了像样的对手,二十余万的蛮族归降晋王朝。

    (本章完)
………………………………

第12章 虎将文鸯

    鲜卑人在270年的起义虽说声势浩大,并且接连挫败政府军,但毕竟多数还都是小老百姓,开始被逼无奈才跟着有野心的出头鸟混口饭吃,然后居然发现没人能管得了,于是更加坦然地享受叛变的生活,但当遇到真正能打的对手,到时就会心生动摇,毕竟只是想填饱肚子,但被宰之后就没有肚子可言了。

    这个像样的对手其实已经忍了好久了,但一直不能得到中央的重视,直到270年司马炎实在无计可施,才将他派到了前线。

    三国时期名将辈出,到了晋王朝立国已有多数战死或是病死,但仍有些硕果存留,文鸯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在历史上的出场次数并不多,但却每次都令人惊艳,堪称能和吕布、赵云等人比肩的虎将。

    文鸯本名俶(或淑),字次骞,小名叫阿鸯,自幼勇武过人,是曹魏扬州督导官文钦的儿子,文氏一家因与曹氏家族同乡,与当时的得势的曹爽关系不错,可惜后来曹爽被司马懿设计陷害,文家便失去了靠山也因此与司马家族结怨很深。

    255年,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已然权倾朝野,甚至可以对皇帝擅行废立。驻守扬州的文钦获悉了京城的消息,心里积攒多年的怨气瞬间爆发,联合毋丘俭等人于256年正月在安徽寿春举兵宣布讨伐司马师。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鸯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正式亮相。当时勤王军规模并不大,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往镇压,双方在河南项城遭遇,文钦等人自知胜算不大,便有意暂且退让以避其锋芒,时年18岁的文鸯则认为趁敌人未站稳脚跟就发动袭击,一定可以大破敌军,于是率先带领百余名壮士连夜前往司马师的大营前挑衅以乱其军心,碰巧司马师因为眼睛刚做过手术,深夜惊吓之下,眼珠竟从伤口迸出,后来回到洛阳不久就去世了。

    天亮之后,文鸯本以为父亲会派兵前来与自己配合打一场伏击,但已有人报信说大军正准备要撤退到寿春。文鸯不甘心就此离开,便挑选了十余名好手偷入敌军大营,趁其不备杀个痛快,后来只剩下他自己在数千骑兵阵中左右突袭,不多时已杀伤一百多人,等到体力消耗得差不多了才扬长而去。

    司马师的部队应该是被文鸯的气势震住了,竟也不敢接近,最后目送着他离开。

    经此一战,勤王军虽然失败,但文鸯的名气却响亮起来,而且司马炎的大伯父司马师最后也算是被他吓死的。

    258年,曹魏的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也在寿春扛起了勤王的大旗,只不过此次讨伐的对象是接掌哥哥大权的司马昭。孙吴眼见机会难得,便派已归降的文钦父子前往支援,但诸葛诞与文钦的关系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这么敏感的时期,二人刚在城中见面就刀剑相向,最后文钦被杀,文鸯与弟弟文虎则无奈之下翻过城墙投奔了司马昭,重新成为魏臣,寿春城则很快就被魏军攻陷。

    此事为文鸯的惨死埋下了祸根,诸葛诞的外孙东安王司马繇认定是文鸯的背叛才导致诸葛一家被灭三族,于是在后来杨骏事件中借机诬陷文鸯是反臣的同党,文鸯最终也被灭三族,死时53岁。

    当然这已是14年后的事了,39岁的文鸯正面临一个大施拳脚的好机会,那就是平定鲜卑人的叛乱。

    司马炎因为伯父司马师的死而对文鸯耿耿于怀,在秃发树机能叛乱的前两年就有人建议让文鸯前往镇压,但司马炎一直不许,直到277年局势一发不可收拾,在接连损失了3位督导官、伤亡上万人之后,文鸯终于迎来了出征的机会。

    当年那个单骑退雄兵的少年早已不再年轻,近不惑之年的文鸯虽曾名满天下,但却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此次得以西北平乱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世人想要重新一睹虎将的风采,文鸯也需要找回自己早就在平庸中磨没的激情与自信。

    一个月的时间,文鸯用捷报证明了自己果真实力不减当年,举国上下都为之欢呼,虽然尚未能摘得秃发树机能的首级,但那只是时间问题,而且20万人的归降也一扫晋王朝连续几年惨败的阴影。

    洛阳的司马炎在高兴之余却也心生忧虑,如果让这个司马家的仇人最终平息祸乱,到时候世人该如何评价皇帝呢,只怕不会有什么赞赏之词。

    于是文鸯的荣耀终止于此,一道诏令下到前线,命文鸯暂时休整,由凉州督导官杨欣接手平乱工作。

    司马炎不知道他这个决定最终搭上了第4个督导官的性命,并非所有人都有文鸯之才。

    文鸯不属于谋略的典型,但却是名符其实勇武的代表,无论气魄还是决断在其所处的时代都鲜有人匹敌。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就因他生错了时代,出生晚了些年、去世早了些年,所以既没赶上三国逐鹿的精彩篇章,也没能参与保卫华夏的圣战,不然的话也许能收获不小的成就。只是有时候世事就这么无奈,文鸯从此正式淡出了历史舞台,直到291年被灭三族。

    历史留给鲜卑人领袖秃发树机能的时间也已不多。在击杀晋王朝第4位督导官之后,鲜卑人志得意满,天真的以为真的可以和晋王朝一决高下,碰巧获悉猛将文鸯已被调走,于是在279年春天攻陷凉州,打算以此为根基抢夺司马家的天下。

    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不小的差距,鲜卑人虽然能征善战,但在失去了群众基础(20万群众已归降晋王朝)之后,一没物质依托,二没雄才伟略的领导指挥,单凭一身的蛮力和不成熟的政治思想就问鼎中原,这种事简直是天方夜谭。

    司马炎在接到凉州失陷的报告时,内心是崩溃的,但自己造的孽注定要自己受。重新启用文鸯是不可能了,那岂不是打自己的脸,可面对紧急的军情又不得不重视,于是在朝堂早会上悬赏征集平定秃发树机能的方略。

    皇宫的禁卫司令马隆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声称他可以平定叛乱。

    文武百官多数都投以质疑的目光,心想那么多大将名臣都折在凉州了,你一个看门的小官居然这么大言不惭。

    司马炎本来也不抱什么希望,但既然森林里已无老虎,那不妨给这只猴子个机会。

    (本章完)
………………………………

第13章 平定孙吴

    马隆并非信口开河,武官出身的他对于战场形势有着特有的敏感度,经过这些年听到的消息和缜密的分析,认定秃发树机能已走到穷途末路,攻陷凉州只不过是回光返照的表现罢了。当然,即便是这样,想要平定盘踞西北多年的鲜卑人,仍旧需要好好准备一番。

    在被问及破敌之策时,马隆申请要亲自招募3000名勇士,不管他们出身背景如何,只要能拉开120斤的巨弓或是180斤的巨弩,都能入选。

    文武百官们又出言反对,认为西北的兵力已经很多,不应该另行招兵,而且单凭一个看门的几句话就答应这么离谱的要求,那绝对是忙中找乱,万一失败而且是必定会失败的话,反倒打击了关外将士们破敌之心,也容易动摇民心。

    司马炎几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马隆的要求。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马隆现在就像是司马炎的救命稻草,好不容抓住岂有撒手的道理。

    虽然有了皇帝的支持,但朝中一些官员还是忍不住要阻挠马隆出征,军械库的管理官就故意发给3000勇士们一些锈掉的武器,就等着看马隆的笑话。

    马隆却也不是软柿子,而且带兵出征可不是儿戏,那是玩命的勾当,真扛着这破烂武器上阵杀敌,别说3000人,就是30000人也得栽在敌人脚下。

    很快司马炎就接到了马隆的申诉,下令责罚军械库的人,并且拨付给马隆3年的辎重,马隆这才安心上路,不然真的要上路了。

    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远征军几乎没有发过任何消息,朝臣们都摆出一副果然不出我所料的神态,就等着司马炎发火了。

    但司马炎却绝不会发火,只盼马隆早日传来捷报,那时候虽不至于太兴奋,但至少不用内疚尴尬了。

    马隆最终不负所托,于本年12月将秃发树机能斩首,并把其头颅传送洛阳,持续10年的叛乱宣告平息。

    而就在马隆出征不久,伐吴大业也终于进入倒计时。

    279年秋,龙骧将军、益州督导官王濬首先上书司马炎,大致如下三点:

    一、孙吴皇帝孙皓昏庸残暴,国内民不聊生,此时正是伐吴的最佳时机,如果孙皓玩火**,新皇帝英明神武,那时再讨伐就不容易了;

    二、益州从272年就开始造船,如今已7年过去了,船体每天都有朽烂,如果再不出动,怕是还要重新再造了;

    三、王濬曾是羊祜的军事参议官,深得羊祜真传,而羊祜已于去年年底病逝,王濬也有70高龄,随时都可能去世,那么就没人掌握孙吴的底细和破吴的法门,而且益州的船队也将不好操控。

    上述这三条有一条出现问题,伐吴都将难以发动。

    司马炎接到奏报之后十分纠结,因为支持他的羊祜已经没了,而以贾充为首的权臣们则清一色地反对伐吴,朝中只还有个张华站在自己这边,但张华太过温和,虽然口头支持,但却并不能给予足够的信心,基本上他这个皇帝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镇南大将军、荆州军区司令长官杜预很快也呈上自己的意见,他分析的更加具体,认为自闰7月以来,孙吴只是下令戒严,却并没有派南京的主力部队前往西部驻防,依照常理推断,他们已经不能东西兼顾,现在发动大军成功的机会很大,而即便不成功也不过废些时日,对于江山社稷并无不利影响。

    杜预是羊祜死前极力推荐的人,司马炎还是很信任的,但仍旧不能下定决心出兵,每天都像是热锅上的蚂蚁,连晚上睡觉也不安稳了。

    一个月之后,杜预仔细揣摩了一番司马炎的心思,连夜写了一篇奏章派人送去洛阳。这次的内容并没有说孙吴有多衰弱,而晋王朝又如何强大,更没有像王濬那样自负到说离了我不行这样的话,而是针对朝廷的形势进行了一番分析,认为之前羊祜与司马炎经常秘密商讨伐吴的细节,对此有许多朝臣(以贾充为首)颇有微词,但他们也知道应该平定全国,只是以前站在对立面,所以即便伐吴成功,他们也没有功劳,于是为了掩盖之前的错误言论而不得不一条道走到黑,实际上不用理会他们反对的声音。

    奏章到达皇宫时,司马炎正在和张华下棋,司马炎故意把奏章让太监大声念出来,张华听完之后连忙推开棋盘垂下双手,非常诚恳地表示支持伐吴,并请皇帝即刻下令讨伐。

    司马炎心想就等你这老狐狸明确表态来给我加强信心了,于是任命张华为******的财政部长,专门负责军粮的运输,择日便命南方各军出动。

    贾充收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跑到宫里向司马炎抗议,他的死党荀勖和冯紞也坚决反对,声嘶力竭地陈述各种困难,总之务必收回伐吴的命令,否则于社稷百害而无一利。

    司马炎因为杜预奏章的铺垫,所以贾充等人越是反对,他反倒越认为此时正是伐吴的良机,于是故意发怒将贾充等人震住,但很快便又示以安抚,声称这都是各地将领的意思,难得他们这么积极为国解忧,实在不好打击他们的热情。

    279年11月,晋王朝对孙吴发起大规模灭国性的总攻击,6路大军20余万人同时开拔向南京城合围。贾充这个自始至终都持反对意见的人居然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兼远征军总司令官,带上符节和铜斧,率领中央禁卫军进驻襄阳,节制调度各路兵马。

    事实证明杜预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孙吴已无充足兵力反抗外来入侵,安东将军王浑一路所向披靡,攻占沿边的城池、军营,势如催枯拉朽。而孙吴素来仰仗的水军也在王濬的战舰前黯然失色,几天之内连丢数城。其他几路大军也纷纷传出捷报,孙吴的领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被晋王朝吞食着。

    第二年280年3月15日,也就是大军出征的第5个月,孙吴末帝孙皓光着膀子背缚着双手,后面还有人扛着空棺材跟着,一行人走到王濬的军营投降,立国59年的孙吴正式灭亡。

    (本章完)
………………………………

第14章 万女之夫

    消息很快传到洛阳,司马炎激动地涕泪横流,端着酒杯感慨起都是羊祜的功劳。

    相比孙吴的亡国,晋王朝的内讧应该会更精彩一些,因为孙吴本是将死之身,亡国只是时间问题,但晋王朝各个生龙活虎的文臣武将们互相扯皮倾轧,却是很戏剧性的。

    身为远征军司令长官的贾充首先就做着与身份极不相符的行径,反复上书说伐吴之路困难重重,应该召回大军再作打算,另外要把张华腰斩以向百姓谢罪。司马炎固然不会斩张华,但又不肯得罪贾充,只说张华与自己意见一致而已。之后荀勖跟着上书请求同意贾充的意见,被司马炎无视了。

    前线的杜预听到宫中的消息之后倒吓得不轻,生怕司马炎一时动摇而同意了贾充不合理的要求,紧急写就一篇长文送去洛阳。

    而与些同时,孙吴亡国的战报也一同到达宫中,所有争论都宣告平息,贾充既惭愧又恐惧,亲自到宫门请罪,司马炎只是笑着予以安慰,不作追究。

    此事虽了,王濬与王浑却正争得热火朝天。

    就在孙皓投降之前,王浑正驻防在长江西岸犹豫不前,王濬则顺着长江一路直抵南京城西的石头城,很快孙皓带人扛着棺材到了王濬大营,王浑这才后悔不已,原以为孙吴会做最后的抵抗,想不到不费吹灰之力就被收降。

    事情经过很清晰,但王浑不甘心如此天大的功劳落在别人手里,便想方设法地打击王濬,因王浑的儿子王济是司马炎的女婿,所以朝中很多人都支持王浑,主管的官员甚至建议将王濬押解回洛阳接受军法审判。

    王濬是从三国时期过来的,知道当年偷度阴平的邓艾最终是什么结局,自己和他的遭遇突然变得出奇的像,于是也怕无辜被害,便不停地上书司马炎将伐吴的经过一五一十地交待出来,不求什么赏赐(一把年纪了也没什么特殊需求),但求能被理解。

    争执了一个多月之后,事情总算平息,司马炎选择相信王濬,毕竟他与羊祜、杜预这些人都是最初支持伐吴的,而且在了解了伐吴经过后也大概知道了二王之间的恩怨,索性谁也不作处理,以免影响平定天下的喜悦心情。

    事后参与伐吴的官员都得到了赏赐,王濬升任辅国大将军、封为襄阳县侯,杜预封为当阳县侯,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