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招釜底抽薪还是很管用的,杨佺期和桓玄都有不少家人在江陵,说什么也不能把家人往火坑里推,火速追赶殷仲堪,终于在寻阳会师。
但殷仲堪还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他已失去了荆州督导官的合法地位,只能依靠桓玄等外援,而桓玄等人极有可能为了封赏铤而走险,杨佺期素来野心勃勃,更不是省油的灯。
三人之间开始互相猜忌,可又不得不抱团取暖,关系十分微妙,桓修的计谋大获全胜。
(本章完)
………………………………
第254章 暗流喷涌
当初的江陵铁三角逐步沦为糖三角,因处在同一条船上,只能暂时选择同舟共济,但当有其他船只经过,那就是另一番局面了。
398年10月23日,为了加强松散联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殷仲堪特意邀请杨佺期和桓玄,三人在寻阳歃血为盟,对天发誓将采取一致行动,共抗朝廷,然后联名上疏给安帝司马德宗(也就是告诉司马道子),为王恭申辩,并控诉殷仲堪没有犯罪,凭什么独遭贬谪?请求诛杀刘牢之和司马尚之,为王恭报仇,并使殷仲堪官复原职。
建康当局接到这份奏章后,内外乱成一团,司马道子惶恐之余,下令罢黜桓修,并让殷仲堪仍回荆州督导官的原位,接着颁下温和的诏书希望和解。
可怜的桓修就这样成了炮灰,若不是他的计谋得以实施,殷仲堪的军队早就兵临建康城下,司马道子不辨局势缓急,居然仓促间把桓修踢走,足见其目光之短浅。
即便让殷仲堪官复原职,并罢免桓修以为西路叛军解恨,内乱就能根除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此举只能让叛乱的人更有底气,变相鼓励其他人也加入到叛变中来,更加剧了混乱的局面。
朝廷的妥协让殷仲堪更加坚定了叛变的决心,但当务之急并不是攻打建康,而是先把身边的两个所谓的盟友降服。
桓玄家底雄厚,单纯依靠父亲桓温的名声就足以号令四方,殷仲堪为了利用这点,带头把桓玄推为盟主,但桓玄却并没有因此表示感激,反而对殷仲堪越发轻视,不可一世。
杨佺期的性格也很狂傲,因处处受到桓玄的压制,心情十分不爽,暗中劝殷仲堪杀掉桓玄,认为桓玄终有一天会成为大麻烦。
如此一来,殷仲堪发现这两个人都难缠得很,桓玄杀不得,杨佺期也不能动,把他们完全降服是不可能的,顶多也就是让他们互相牵制而已。
杨佺期的自负更多的是体现在心理上,因为家族从父辈开始就已经走向没落,如今小有成绩便有些志得意满的感觉,桓玄则不同,其父当年的威望何其显赫,那种自负是由内而外的,而且胃口更大,单纯的坐镇一方,根本得不到满足。
这三人互相都知道对方的险恶用心,但谁也不公开,只作为心知肚明的一个暗示。
但桓玄终究还是不能忍受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与自己的理想差了太多了,为了扭转局面,悄悄把军队驻屯到夏口,然后遴选始安郡长卞范之为秘书长,作为智囊,另外把怨气十足的庾楷拉拢过来。
庾楷因为是大乱的直接触发者,所以东晋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却单没有赦免他,庾楷为此好不郁闷,正在自暴自弃的时候,却意外接过了桓玄的橄榄枝,终于找到了归属,但他们到底不是一路人,庾楷也不过是为了保命也和桓玄站到一起,当生命危险得以解除,总之还有其他选择。
至少此时庾桓二人的关系是不错的,一副难兄难弟的模样,互相加油打气。
于是围绕桓玄的小集团渐渐产生,并逐步壮大,桓玄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可谓是煞费苦心,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走上了他理想中的道路,并向着终极目标狂奔。
另一方面,杨佺期也为了自己的前程努力奋斗着。
朝廷虽然任命他接替郗恢,但郗恢却对这项任命并不服气,与南阳郡长闾丘羡商议之后,打算用武力拒绝杨佺期赴任。
杨佺期得到消息,也不着急出兵抢夺,而是四处宣传说桓玄即将从沔水西上,而由杨佺期担任前锋司令。
桓玄的名头在荆州还是很响亮的,郗恢的部众信以为真,纷纷逃散,郗恢失去了支撑,只好无条件投降,杨佺期当场斩了闾丘羡,但把郗恢仍放回大本营,并派人护送他到建康接受新的任命。
郗恢看着两边全副武装的士兵,心里总是七上八下不能安稳,果然走到杨口时,这帮人忽然出手,刺死了郗恢和他的四个儿子,对外声称是附近异族部落的暴行。
虽然过程曲折,前途黑暗,但长江上游的混乱总算告一段落。
但下游却已完成了接力,新一轮的内乱即将掀起狂潮,并席卷江东。
11月,司马道子继续强化皇族势力,任命皇弟、琅邪王司马德文为首都卫戍司令官、开府仪同三司,再任命征虏将军司马元显,为中央禁军总监,领军将军王雅为政府左副行政长官。
不过这些人都不是扭转乾坤的人选,丝毫挡不住皇权衰落的大势,反而还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接下来的大祸。
在此之前,琅邪人孙泰曾向五斗米教的知名道士杜子恭学习法术,因为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和民众,都信奉此教,而杜子恭的名气又很响亮,所以孙泰作为杜大仙的得意门徒,在民间也很有人气。
教会从来都难与政府和谐共处,尤其是当教众势力越来越庞大的时候,势必招来政府的讨伐,东晋政府左副行政长官王珣,就对孙泰表示由衷的厌恶,把他发配到广州充军。
按说孙泰的人生也就此废了,但时任广州督导官的王雅,听说王泰的事迹之后,却对孙泰佩服得五体投地,并把他推荐给了孝武帝司马昌明,特别指出这货知道长生不老的秘方。
长生不老可是多大的诱惑啊,司马昌明表示非常激动,便把孙泰召回建康,居然做起了公务员,一直做到新安郡长。
就是在这一时期,司马元显也和孙泰结下了匪浅的友谊。
殷王之乱兴起后,孙泰知道东晋已经濒临毁灭,于是趁乱打着讨伐王恭的旗号,集结士兵,聚敛财富,在三吴地区,吸纳了许多部众。
这可是掌握长生不老的大仙啊,民间追随的人数不胜数,但中央政府却对此表示相当忧虑,担心他会进一步制造混乱,可是碍于司马元显的关系,并没有人敢上奏讨伐。
直会稽郡长谢輶冒着得罪权贵的机会,拼死揭发了孙泰的阴谋,司马道子终于意识到京畿地区竟然还存在这么个定时炸弹,司马元显也觉得不应该再纵容这个道人。
本年12月22日,司马元显借着朋友的关系,诱捕并斩杀了孙泰和他的六个儿子。
可惜大祸远没停止,孙泰的哥哥孙恩,趁乱逃到东海,凭着老弟的名气,在当地大肆宣扬邪派理论,民众几乎全都坚信孙泰并没有死亡,而是像蝉一样脱壳而去,然后依附在孙恩体内,孙恩趁机聚集了一帮亡命之徒,暗中准备反攻建康,为亲人报仇。
控制思想到底才是最高明的手段,孙恩虽然是个三无(无钱无势无德)人员,但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竟把民间没有见识的百姓全都煽动起来,并很快成了东晋的一大毒瘤,加速了司马家族亡国的进程。
(本章完)
………………………………
第255章 吕光之死
孙恩制造祸乱之前,凉州的纷争已渐入白热化的状态。
后凉受到南北二凉的夹击,处境越发凄惨,败讯接踵而至,吕光已濒临崩溃的边缘。
太原公吕纂率军攻击姑臧外郊的杨轨,不巧郭黁的救兵及时赶到,吕纂大败而回。
杨轨则乘胜驻军廉川,并在当地招募了大批蛮族和汉族,部众爆涨至一万多人,田胡部落酋长王乞基提议说:“秃发家族兵力强盛,而且还是我从前的盟主,不如归附他,也能有个靠山。”
杨轨表示赞同,于是派人向秃发乌孤请降,但还没有正式到南凉报道,很快遭到了羌部酋长梁饥的攻击,死伤惨重,被迫逃向零海。
秃发乌孤得知此事,还有些遗憾地对百官说:“杨轨和王乞基难得向我投诚,可是遇到危难,你们却没能及时救援,以致受到羌人的迫害,我深感惭愧啊。”
平西将军浑屯进言:“梁饥没有长远的谋略,一次战役就可把他制服。”
秃发乌孤于是打算出兵援救,但部属们畏惧梁饥的军队强悍,很多人表示反对,左军政官赵振说:“杨轨新遭挫败,吕家仍然强大,洪池岭以北地区,我们暂时无法得手,洪池岭以南的五郡,应该先行夺取,大王如果没有开疆拓土、建立大业的志向,那就当我没说,大王如果有经营天下的计划,那这个机会万万不可错失,一旦羌族部落做大做强,汉人和蛮族都会前往依附,无形中削弱了我们的实力。”
秃发乌孤大喜过望:“我当然是要抓住机会,建立功勋,岂愿意坐在这贫苦的山谷里苦守!”对文武官员说:“梁饥虽然骁勇,可是军队没有纪律,号令不能贯彻,踏平他简直易如反掌,你们只管前往立功。”
大军很快出动,果然大破梁饥,梁饥单人匹马逃往浇河,秃发乌孤斩杀及俘虏数万人,洪池岭以南的羌族、匈奴族等异族部落数万家,全都归附南凉。
秃发乌孤则顺势改称武威王,迁都乐都,让弟弟秃发利鹿孤,镇守安夷,秃发傉檀,镇守西平,叔叔秃发素渥,镇守湟河,秃发若留镇守浇河,堂弟秃发替引,镇守岭南,秃发洛回镇守廉川,堂叔秃发吐若留镇守浩门,夷族汉族的俊杰人士,全部依照才能分别任用,在朝廷身居高位,在地方担当郡长县长,安置十分恰当。
国内一片欣欣向荣,秃发乌孤也顿感意气风发,豪迈地对群臣说:“陇右河西在过去不过只有几个郡,如今受到乱世的影响,被分割成了十几个独立政权,其中尤以以吕家、乞伏家、段家三家最强,我想平定凉州,应该先向谁下手?”
官员们议论说:“乞伏家本是我们的部属,将来终于会向我们归附,段业只是一个不通人事的白面书生,没有能力制造灾祸,与我相处也十分和睦,突然向他们攻击,是一种不义的行为,只有吕光老迈昏庸,继承人又懦弱无能,吕纂和吕弘虽然都有才干,却互相猜忌,不能团结,我们如果动用两个郡的力量,轮流向吕家发起袭击,他们必定疲于奔命,最多两年,姑臧便可以到手,姑臧到手后,其他两个盗贼集团,用不着打,自然会向我们投降。”
秃发乌孤大为高兴,任命秃发利鹿孤为凉州州长,镇守西平,征召车骑大将军秃发傉檀,回京主管朝廷机要,然后准备亲率大军北上攻击后凉。
然而这时候意外发生了,399年6月,秃发乌孤出征前因为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多喝了几杯,骑马在崎岖的道路上颠簸了几下,不小心撞伤了肋骨,伤得太重,竟然不治身亡。
作为一个乱世枭雄,这种死法显然算不上悲壮,倒是滑稽更多一点。
他临死前特别嘱咐要遴选年纪大的人接替王位,以避免内乱的可能,族人于是拥立其弟秃发利鹿孤继承大业,秃发利鹿孤随即宣布大赦天下,为了管理方便,把首都迁到西平。
领袖突然去世,北伐大业暂时搁置,只能坐观北凉与后凉的激烈交锋。
北凉的西平王段业,本年正式改称凉王,改年号为天玺,并任命沮渠蒙逊为政府政务秘书长,梁中庸为政府事务秘书长。
秃发乌孤也不过称武威王,但段业狂傲至此,吕光果断是不能容忍的,第一时间派太子吕绍、太原公吕纂,联合率军讨伐北凉。
段业准备率军迎战,沮渠蒙逊劝他:“杨轨最近收纳了大批鲜卑部落,势力日益壮大,有乘机夺取姑臧的野心,秃发家族更是在旁虎视眈眈,吕绍和吕纂虽然领军突入我们的国境,但也不得不顾虑后方的敌人,所以必定不能长驱直入,我们只管固守,想来他们也不敢冒着后方失守的危险,与我们长时间纠缠。”
段业以为合情合理,便选择按兵不动,后凉兵团又观望了几天,果然原路返回。
面对四方的敌人,吕光只觉身心疲惫,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担心自己死后会让国家陷入混乱,于是趁着还有口气,先让太子吕绍登极称帝,他则自称太上皇帝,任命太原公吕纂为宰相。
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确实对后凉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只是终究不能把所有内忧外患全都排除,吕绍注定将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挑战。
没过多久,吕光濒临死亡,对吕绍说:“国家多灾多难,三个强敌在我们身旁等待机会下手,我死之后,吕纂负责统率部队,吕弘负责政治,你只管坐在金銮殿上,不要做什么出格的事,把大权委托给两个哥哥,或许还可以渡过难关,但如果互相猜忌,兄弟残杀之祸早晚就会发生。”
吕绍含泪点头,吕光接着又召见了吕纂和吕弘,动情地说:“永业(吕绍)不是拨乱反正的人才,只因他是嫡长子,依照宗法原则,才让他身居元首高位,而今外有强大的贼寇,内部人心也混乱不安,你们兄弟如果能和睦团结,福祉还可传到万世,如果自相残杀,大祸临头的日子就不远了。”
吕纂和吕弘赶忙答应,吕光又握住吕纂的手,警告说:“你的性情粗鲁凶暴,使我担忧,一定要好好地辅佐弟弟,不要听信挑拨的话!”
吕纂还没来得及回应,吕光已撒手而去,享年63岁。
吕光固然是用心良苦,希望能使吕纂和吕弘尽心为国,不要争权夺位,但一席话说完,反倒像是某种暗示:既然吕绍没有才华,为何要受他的摆布?什么宗法不宗法的,与我有半点关系?
后凉的内乱已经如火如荼了,但很快爆发的宫廷政变更让国家雪上加霜。
(本章完)
………………………………
第256章 姑臧政变
吕光死后,太子吕绍暂时封锁死讯,不对外发布消息,吕纂却强行打破閤门,在老父灵柩前放声痛哭,各种抱怨哀号,听得吕绍毛骨悚然,瞬间意识到自己的艰难处境。
过了许久,吕纂终于哭完了,然后一声不吭地准备回府,吕绍赶忙追上他,声称要把王位让给他,用着极尽卑微的语气说:“哥哥功劳既高,年龄又长,应该继承大统的,小弟愿意带头拥护。”
吕纂白了他一眼,冷冷地说:“陛下是王国的正嫡继承人,我怎么可以冒犯,休要再说这种话,让旁人听到,这是要置我于不忠不孝啊!”
吕绍更加害怕,吕光的侄子、骠骑将军吕超劝道:“吕纂多年来一直担任大军统帅,声威震慑内外,在父亲丧事期间,并不悲哀,反而大踏脚步,高抬眼眉,定有背叛之心,应该早日铲除。”
吕绍面露难色,苦恼地说:“先帝临终时的话仍在耳畔,我怎么敢轻易违背,我以不到20岁的年纪就担负起重大的责任,正要依靠两位哥哥,安定家国,纵然他要害我,我也视死如归。”
吕超无法说服他,唯有摇头叹息而已。
这时宰相吕弘派出政府行政官姜纪,秘密告诉吕纂说:“主上昏庸懦弱,势必不能领导我们渡过灾难,哥哥威望恩德一向很高,应为国家着想,不可拘泥小节。”
吕纂既得支持,于是率数百武士,深夜翻过姑臧北城,攻击广夏门,吕弘则率东苑部众,用巨斧砍开洪范门,两路进逼皇城。
首都东区卫戍司令官齐从,正驻防在融明观,发现情况有异,立刻迎上前盘问:“你们是什么人?怎么敢随意入宫?”
军队回说是太原公(吕纂),齐从当即便明白怎么回事了,喝道:“主上刚即位,太原公夜闯入紫禁城,是不是打算谋反?”
吕纂已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也不作解释,就那么盯着齐从。
这种问题又何需回答,齐从迅速抽出佩剑,直砍向吕纂的前额。
这一剑倒是出人意表,吕纂的左右侍从紧急上前擒住了齐从,吕纂惊魂甫定,淡淡地说道:“这才是忠义之士,不要杀他。”
士兵于是继续向皇宫深入,吕绍已派虎贲禁卫指挥官吕开率领禁卫军在端门抵抗,吕超也率二千人的骑兵增援。
但宫中的卫士一向畏惧吕纂,不敢与之交手,吕纂大踏步地向吕绍走去,旁边的士兵根本不敢阻拦,吕超气愤之下亲自上前与其单挑,结果被吕纂打败,吕绍眼看大势已去,黯然自杀,吕超则只身投奔广武。
政变进展十分迅速,吕纂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控制了宫城,但对吕弘的军队仍然心怀忌惮,假意把天王之位让给吕弘,吕弘连忙回绝说:“吕绍是弟弟却竟继承大统,因此人心不服,所以我才带头违背了先帝遗诏,把他废黜,我怎么能再跳过哥哥继承王位!”
吕纂得到他这个回应,还算满意,但当然不可能完全解除防备,为了搞定舆论,让他出宫对大家宣布取代吕绍是依照先帝的遗诏,完全合理合法。
文武百官才不信这一套,但这是吕家的家事,旁人也无从过问,只要国家尚有君主主持大局,管他谁继位呢。
吕纂于是在群臣的簇拥下登上天王之位,追谥吕光为懿武皇帝,吕绍为隐王,任命吕弘为总司令官、全国各军区总司令官、最高指挥官、车骑大将军、京畿卫戍总司令,主管朝廷机要,改封番禾郡公。
大事平定之后,吕纂找到了齐从,皮笑肉不笑地问他:“你前天用刀砍我,岂不过份?”
齐从满脸的悲伤情绪仍未退去,凄然回说:“隐王是先帝亲自指定的继承人,陛下虽然上应天心下顺民意,但我位卑人贱,并不十分理解,所以当时是唯恐陛下不死。”
吕纂忍不住笑出声来,但并没怪罪,反而表扬他的忠诚,加以特别优待。
投奔广武的吕超很快也被召回京城,吕纂的叔叔、征东将军吕方,当时正镇守广武,吕纂派使节对吕方说:“吕超事实上是个忠臣,道义和勇气都应得到嘉许,只是不了解国家大事而已,我正要任用他共度国难,请把我这番心意转告给他。”
吕超几经纠结,终于上疏道歉,自请处分,吕纂满心欢喜地恢复了他的爵位,但却不知道就这个决定最终害了他的性命。
姑臧发生了这种变故,在整个十六国时代并不稀奇,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更是司空见惯,老皇帝去世,新皇帝不能服众,引起宫廷政变,何其老套,可是吕纂不是第一个抢夺宝座的人,也永远不是最后一个,总是会有那么多来者步其后尘,并非世人不智,而是太智了,明知做这种事会引起巨大的动荡,仍然自负才华、铤而走险,究其根源还是权力的诱惑太过摄人心魄了,当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而上面的人又远不如自己有能力,这时总会萌生一种更进一步的冲动,古往今来能克制此冲动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有强大自制力的人,当然值得赞扬,最终沦落为权力的奴隶的那些人,总不免被权力抛弃,在失落与悔恨中凄然逝去。
北魏就曾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惹下了大祸,而且当时老皇帝还没死,就被别有用心之人谋害,比吕氏政权更加惨烈,所幸现任皇帝拓跋珪仍然生龙活虎正当年,北魏政局也达到了前所有的稳定与强盛。
398年6月16日,北魏新征服地区的战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拓跋珪下令文武百官讨论新的国号,认为国家现在已是今非昔比,应该有个更为正式响亮的国号,才配得上既得的成就。
官员们一致认为秦王朝以前的天子,都是以封国国君升任,因此都用原来封国的国号,当作帝国国号,拓跋家族盘踞在以古代国有百世之久,终于奠定基业,并进入中国,应该仍沿用“代”作为国号。
禁宫侍从长崔宏却不以为然,“从前商王朝的中央政府并不常设在一个地方,所以有时叫殷,有时叫商,代虽是古老的国度,但上天的恩宠却是新近赐下,当颁布登国年号之时,已经把国名改称为魏,魏是美好的意思,曾经是第一等强国,我们仍应保持这一国号。”
拓跋珪内心深处毕竟还是倾向于崔宏的观点,早在改称魏王的时候,其实已经做出决定了,于是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国号确立之后,拓跋珪把首都迁到平城,开始兴建全新的皇宫宝殿、皇家祭庙、土神农神祭坛,并下令有关单位,划定京畿范围、确定道路名称及里程,使用中原政权的标准度量衡,然后派人到各郡国视察,弹劾违法乱纪的地方官,一旦抓到,全部由拓跋珪亲自考核定罪。
硬件设施得以完善,拓跋珪接着进行中央政府的各项建设,让政府文官部助理官邓渊负责创立国家的文官制度、制订皇家音乐,礼仪部助理官董谧,负责制定礼节仪式,法务部助理官王德,负责制定法律规章,天文台长晃崇,负责考察天象,文官部长崔宏,则担任总监,负责督促整体进度及相关考核。
12月2日,各项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