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绕涠杂诠サ囊藕对嚼丛骄跎钕萜渲胁荒茏园危鸵幻判乃嫉赝度虢ィ胍忻植埂
慕容德这些年来一直有个遗憾,那就是背叛前秦时,行动太过仓促,没能及时把母亲和哥哥慕容纳一起带走,导致他们长期滞留在敌国境内,生死不明。
慕容德称帝之后,曾多次派人到西方探寻消息,但都一去杳无音讯,可越是这样,他就越想求个结果,本年再派平原人杜弘前去探访。
杜弘临行前上疏道:“我到长安,如果找不到太后,自当西上前往张掖,尽力完成使命,不死不休,我父亲杜雄,虽然年过60,但仍请赏赐他一份本县的俸禄,回报对我的养育之恩。”
立法院总立法长张华怒道:“杜弘还没有出发,就向皇上请求俸禄,要挟君王,真是罪大恶极!”
慕容德已是老态龙钟,面色安详地说:“杜弘为君王迎接母亲,为老父请求俸禄,忠孝两全,有什么罪?”于是任命杜雄为平原县长,解除了杜弘的后顾之忧。
杜弘放心地上路了,但竟真的是上路了,到张掖暗访时,不幸被路上的盗贼所杀。
一晃几个月过去,也没有杜弘的消息传来,慕容德大为悲苦,每天都在焦躁中度过。
直到403年2月,慕容德的旧部赵融,突然从长安赶来,慕容德这才得知母亲和哥哥都已死去的事实,忍不住哀号痛哭,口吐鲜血,虽然早已料到这个结果,但当亲耳听到,还是无法接受。
但慕容德寻亲一事并没结束,实际上正是因为寻亲,才终于让南燕步了后燕的覆辙。
慕容德在前秦时代,曾当过张掖郡长,哥哥慕容纳与母亲公孙氏,后来就一起在当地定居,慕容德在临分别时还留下一把金刀,作为见证,不久便与慕容垂叛变,从此再没西返。
当时的张掖郡长苻昌逮捕了慕容纳与慕容德的所有儿子,全部加以诛杀,只有公孙氏,因为年纪太大,所以特别赦免,而慕容纳的老婆段氏因为有孕在身,则特别安排其产后再行处决。
狱卒呼延平,是慕容德的旧部,为了报答旧主的恩德,秘密把公孙氏和段氏私放出狱,带着她们一起逃到西羌地区,几个月后,段氏就在那里生了个儿子,起名为慕容超。
慕容超长到10岁的时候,公孙氏身染重病,临死把金刀交给小孙子,嘱咐他如果有一天能够回到东方,就把这柄金刀交给叔叔。
呼延平接着又带慕容超母子投奔后凉,等到吕隆投降后秦,慕容超也随着被强制迁徒到长安,呼延平不久去世,段氏让慕容超娶呼延平的女儿为妻,并告诉他以后要好好报答呼延一家。
乱世之中,像呼延平这样的忠臣倒确实是难得,真是人间自有真情在?
慕容超在长安时担心身份暴露后,一定会被后秦扣留当人质,于是假装精神失常,经常沿街乞讨,后秦都把他当作贱民,只有东平公姚绍,看到他后,感觉这个疯子有点奇怪,对姚兴说:“慕容超生得虎背熊腰,身体健壮,恐怕不是真疯,陛下最好给他个小官微爵来稳住他,以观后效。”
姚兴于是召见慕容超,与他谈话,慕容超故意做出错误的回答,或是对姚兴的问题不作答,姚兴对姚绍说:“俗话说漂亮的皮肉不会包笨骨头,看来也不完全准确。”认定这就是个疯子,打发他出去。
慕容超终于解除人身威胁,然后找机会秘密向南燕传送讯息,表明自己的身份,希望慕容家早日派人来接应。
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对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慕容超从出生以来就过着下贱人的生活,但却一直被灌输自己是王公贵族的思想,这种落差伴随他的成长,在心中形成了阴影,使他的性格也变得敏感、脆弱、多疑,所以当突然真的成了人上人,对其身心都是莫大的考验,也终于埋下了祸乱的种子。
(本章完)
………………………………
第275章 十国并立
后凉吕隆向后秦投降,是403年8月的事,他这么做并不难理解。
后秦虽败于北魏,姚兴为了避其锋芒,甚至把河西豪门大族一万多户,全都迁到长安,但相比凉州的几个小国,仍然是强大的。
南凉本来是防范后秦的有力缓冲,可惜他们也不敢与后秦对抗,因为乞伏家族已是后秦的部属,为了表达诚意,还把留在南凉的乞伏炽磐及其妻子儿女送回,当手下将领不小心与后秦爆发冲突,秃发傉檀也第一时间上疏请求处罚,态度极尽谦卑。
明哲保身是人之常情,后凉也只能默默接受,可当南北二凉不时攻打姑臧时,吕隆还是要崩溃了,后秦大敌在侧,隔壁的老邻居竟然为虎作伥,为之奈何?尤其北凉还一度与后凉结盟,其实看来就是一作戏,令人作呕。
然而后秦也并未因此放过后凉,后秦的智囊提醒姚兴说:“吕隆依靠祖先留下的基业,控制河西走廊,现在不过是一时饥饿穷困,仍然可以勉强坚持,如果将来丰收了,国力渐渐充足,势必脱离我们,凉州地势险要,隔绝一方,土壤肥沃,不如趁他们处境危急时,及时夺取,以绝后患。”
姚兴于是派使节征召吕超到长安供职,吕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认为姑臧城早晚都是要被攻陷,纠结之后,终于下定决定结束这场灾难,通过吕超请求后秦政府派军迎接,将要主动献城投降。
获悉吕超转达的意思,姚兴大为高兴,立即派政府左副行政长官齐难、镇西将军姚诘、左贤王乞伏乾归、镇远将军赵曜,率步骑兵四万人,前往河西接收后凉归降的各项事宜。
南凉秃发傉檀正想再掀一轮攻击,得知后秦大军经过,只好退去,并把昌松、魏安的边防军让出一条道。
403年8月,齐难抵达姑臧,吕隆早就乘坐白马驾的素车,在路旁恭候,为了报复北凉的反复失信,力劝齐难率军攻击沮渠蒙逊。
齐难心想也没什么损失,便向西推进,沮渠蒙逊派辅国将军臧莫孩迎战,击败了齐难的前锋,并向齐难表露心迹,声称北凉绝不会与后秦为敌,齐难既无法取胜,便又和沮渠蒙逊结盟,沮渠蒙逊派弟弟沮渠挐,跟随齐难一起到长安进贡。
吕隆看到齐难和沮渠挐有说有笑地自西而来,顿时心灰意懒,仿佛万事皆空。
齐难让军政官王尚代理凉州督导官,交付给他武装部队三千人,镇守姑臧,让将军阎松担任昌松郡长,郭将担任番禾郡长,分别派军到两地驻防,另把吕隆的家族亲属以及姑臧的居民一万户,全部迁到长安。
立国18年的后凉政权正式土崩瓦解,姚兴任命吕隆为散骑侍从官,吕超为安定郡长,其他文武官员也都依照才能分别录用,总体来说,也算是不错的结局。
从此凉州便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国境内则十国并立,即东晋、南燕、后燕、北魏、后秦、南凉、北凉、西凉、吐谷浑、后仇池。
这么多政权存在,争战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吐谷浑和仇池略显平淡,三凉之间,魏秦之间,魏燕之间,晋秦之间,晋燕之间,魏晋之间,都不能保证和谐。
罗贯中先生说过,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就和物极必反、丕极泰来是一样的道理,都是经得起时间空间考验的。
五胡十六国时代已近尾声,一个新的时期——南北朝,即将来临,数国混战的局面逐步演变成南北两大政权的对抗,而到了南北朝后期,还会有一小波分裂的局面,然后就是最终的“分久必合”。
燕国的立国时间算是比较早的,一直传承到后燕和南燕,慕容家族人才弊端,内忧外患加身,终于率先从十国中被除名。
后燕慕容熙固然是毁于美色,以致把国家葬送,南燕慕容德则还稍微有些遗憾。
遗憾在于他称帝之后,虽然算不上明君,但也并没有令人发指的暴行,算是本本份份的国家领袖,属于那么不求突破但求安稳的人物,可是却不得不面临老来难的问题,因为一生无子,继承人一直悬而未决。
这也是慕容德费尽心思寻找侄子的原因之一,想传位给恩兄之子,但他不知道正是他的这番努力,才把国家像猪肉一样置于烈火上烘烤。
当然在那之前,南燕也并不安宁,慕容德一年比一年不中用,而又没有明确的继承人,难免引起一些人铤而走险。
京畿卫戍总司令慕容达就准备发动政变,抢夺大权。
403年2月,慕容达派营门官皇璆,攻击皇宫端门,宫殿禁卫指挥官侯赤眉,开门响应,很快就占领了宫城。
慕容达的职位为此次行动提供了极大便利,慕容德卧病在床,宫中卫士又都已反水,形势一度万分紧急。
关键时刻,慕容德的贴身太监孙进,帮了大忙,及时扶着慕容德翻墙逃出皇宫,终于躲过一劫。
宫外的将领段宏获悉兵变的消息,很快集结三万精兵,严密守广固的四面城门,然后由慕容德亲自指挥,率军入宫反击,成功平息了此次祸乱。
除了篡位夺权的戏码,变民造反也是个严重的毒瘤。
慕容德为了改善民生,提升国家的凝聚力,特别优待国内的移民,长期免除他们的田赋捐税和差役劳役。
初衷当然是好的,但原住民却不乐意了,大家都是俩膀子扛一个脑袋,凭什么他们就能占便宜?
然而移民缺乏各种资源,是不争的事实,本身处在弱势的位置,可是原住民却选择视若无睹,只对貌似不公平的待遇表现敏感而激烈。
但国家政策不可能随意更改,原住民忍了一段时间,很快发现了其中的漏洞,于是不断有人地冒名顶替,号称自己是移民,从某某地迁徒过来的,国库渐渐空虚,差役劳役也异常冷清。
这种惠民的好政策都有不免遇到这种问题,一些没什么好处的政策,想要正常施行,遇到的阻力必然就更大了。
慕容德一怒之下,下令各地严查,最后调查的结果可是让他快要气炸了,为了逃避赋税差役,竟然出现了一百家共用一个户口、一千人共用一个户籍的恶劣现象,总共查出违法户口五万八千多家!
由此可知宽容或是严苛的治国手段都是行不通的,关键还是要靠智慧,单纯的好人或是坏人都难以取得成功,做个老奸巨滑的好人,才是王道。
处理完了这件事,慕容德应该想到的,一定会引起民间的抗议,甚至有人因此起义。
泰山郡变民王始,就集结了数万人,自称太平皇帝,设立三公和部长级文武官员。
但这个王始除了有造反的热情,并没有造反的实力,没多久便被桂林王慕容镇生擒。
即将执行死刑时,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问王始:“你父亲兄弟在什么地方,你这么做想过家人吗?”
王始一本正经地说:“太上皇(他爹)蒙尘,流亡在外,征东将军(他哥)和征西将军(他弟)早被叛军谋害。”
他的妻子也一同受刑,实在听不下去了,破口大骂:“就因为这张臭嘴,才落得如此下场,为什么还不知悔改!”
王始白了她一眼,说道:“皇后有所不知,自古以来,岂有不亡之国?朕宁可驾崩,但正统绝不可更改。”
一言落地,人头跟着滑落,结束了他的一厢迷梦。
加了个油的~
(本章完)
………………………………
第276章 大楚危机
皇帝确实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有心无力者自然不能,有力无心者当然也不可。
王始是个十足的皇帝迷,临死都不忘以皇帝自居,但也只是有心而已,并不具备称帝的实力和智谋,因此成了笑话。
桓玄虽然成了楚国皇帝,但他也没有一个皇帝的心胸与格局,所以即位之后面临许多难题,而且以他的才华,根本都不能妥善解决。
在取代晋王朝的文告中,桓玄就对东晋政府进行了许多抨击,智囊团纷纷劝他不要那么认真,禅让这种事就是走个形式,没必要摆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
桓玄对此很不认同,非要好好对司马家族进行批判,但如此一来,禅让就没必要了,既然前朝那么不堪,直接革命好不好啊,革了司马家的小命,另立新朝,岂不比禅让更直接有效?接受这种王朝的禅让,显然就是变相告诉世人,自己也不咋地。
于是桓玄就在这种嘲讽之中登上了皇位。
新皇即位,各样封赏当然是不能少的,追尊父亲桓温为宣武皇帝,祭庙称太祖,母亲南康公主司马兴男为宣皇后,封正室刘氏为皇后,封皇子桓升为豫章王,任命会稽郡长王愉为政府副行政长官,王愉的儿子、相国府左秘书长王绥为立法院总立法长。
作为一个新兴政权,楚国在人事方面并不算给力,但对于前朝的贬斥倒是一个没少,指定南康郡的平固县为采邑,封司马德宗为平固王,穆章皇后何法倪降为零陵县君,琅邪王司马德文降为石阳县公,武陵王司马遵降为彭泽县侯。
403年12月9日,桓玄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建康皇宫,但这时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他刚坐上御座,座位忽然塌陷了,摔得他十分狼狈,群臣也都大(暗)惊(觉)失(好)色(笑),场面非常尴尬。
桓玄的脸都涨红了,想发怒又怕破坏了新朝的气氛,可是一声不吭又很难过去这个坎,幸亏他姐夫殷仲文足够机灵,连忙陪笑说:“皇上的恩德太重,御座都难以承担了,呵呵呵。”
群臣也都纷纷附议,桓玄终于恢复常态,向殷仲文投以赞许的目光。
几天后,这一风波渐渐平息,桓玄亲自到华林园的听讼观,审查囚犯,不管罪的轻重,多数都进行宽大处理,有人在道路上告御状,也都妥善进行处理,想通过这些小恩小惠博取民众的好感,提高自己的威望。
这些动作的效果如何呢?
没人知道,也无从考证,因为桓玄没多久便逃离建康,就像是山沟里的小伙子突然进了一趟城,新鲜劲过去,发现处处都充满敌意,还不如山沟里有安全感,于是席卷了各样奇珍异宝,重回老家去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桓玄似乎还不如变民首领王始有魄力,也远没人家有自信。
因为桓玄的爷爷桓彝以上的祖先,地位声望都比较卑微,桓玄嫌丢了他自己的脸面,所以不再追加他们尊贵的谥号,甚至也不再建立祭庙,只供奉父亲桓温的牌位。
散骑侍从官徐广提醒他:“尊敬先辈是人之常情,尤其对于国君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工作,请依照前例,建立祖先七代的祭庙。”
徐广是徐邈的弟弟,二人都是儒学名家。
桓玄偏偏还是个倔脾气,坚持说:“如果按礼教规定,开创基业的太祖祭庙,应该面向东方,北边有一排向南开门的祭庙,称为昭,南边有一排向北开门的祭庙,称为穆,然而――晋国自开国以来,虽建立了七座祭庙,可是司马懿却不能面向东方,如何能效法?”
徐广顿时无言无对,但不管怎么说,皇家祭庙却不祭祀祖先,总是很不对劲,似乎新朝一开始就没有持续发力的打算。
而实际上,桓玄当了皇帝后,一直心神不安,确实是没有长远的规划,不是没有野心,而是感觉很慌,总怕突然有一天就失去了眼前的一切,这种心虚和不自信,始终伴随着他。
404年2月1日,长江波浪滔天,冲进石头城门,淹死、卷走了很多居民,哀号呼喊以及怒涛拍岸的声音响惊天动地,桓玄听到后大感恐惧,魂不守舍地对身边的太监说:“那些奴才要造反了!”
太监赶忙出言安慰,桓玄却一直没能平静下来。
想当年桓玄在荆州可是分外嚣张的地头蛇,但当化身成真龙天子,反而不如以前那么有范,性格决定命运,当真是至理名言。
此时的建康乃至整个国家,基本没有什么势力能触动桓玄,只要他一心修补内政,提高自身实力,增强对地方的掌控,几十年虽不敢保障,但维持个三五年还是不成问题的,可惜他连坚守三五个月都由衷地吃力,不知是遗憾还是活该,
过些日子,桓玄渐渐恢复点生气,开始着力主持朝政了,可是这一机会也被他搞砸了,生性苛刻琐碎的他,完全没有一国之君的气势,偏偏喜欢炫耀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主管官员的报告,只要有一个字写错或是笔误,又或是有一句话修词不当,他就如获至宝,立即进行纠正,用以表示他的聪明认真,不同凡人。
有时他还亲自指派入宫值日官,有时又亲自委派最低层的官员,诏书命令纷乱如麻,主管官员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来回修改诏书上,所以政令败坏严重,公文积压如山,文武百官叫苦不迭。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那种人正是桓玄啊,丝毫分清不主次轻重缓急。
而明明有很多缺陷,这个自卑的皇帝还喜欢固执己见,根本不听劝告,智囊们多次提出有用的建议,他都不予理会,除了在小事上过过瘾之外,最喜欢游玩打猎,有时一天之内出宫好几次,没多久又迁到太子宫暂住,重修皇宫宝殿,大兴土木,而且亲自督促工程,要求十分严厉。
如此种种,朝野上下全都乱成一团,盼望变天的人,越来越多。
但因为刚刚经历了改朝换代,所以虽然人心思变,短期内倒也没有人敢跳出来公然表示反对,直到桓玄发布了一道诏书,终于引爆了国内的火药桶。
(本章完)
………………………………
第277章 刘裕革命
刘裕在桓玄面前表现得服服帖帖,所以桓玄从没把他当成威胁,而且当意识到国内局势发生变化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远在益州的毛璩。
毛璩一家三代都是东晋的忠臣良将,爷爷毛宝是平定苏峻之乱的中流砥柱,父亲毛穆之曾追随桓温南征北战,颇有战功。
这样的家族也难怪会引起桓玄的猜忌,而毛璩也确实对桓玄颇有微词。
404年2月,为了更好地控制益州,桓玄下诏加授益州督导官毛璩为散骑侍从官、左将军。
只要毛璩接受任命,显然就向世人宣示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归属楚国桓玄,而桓玄也将更有威望。
不过天高皇帝过,毛璩并不打算服从,而是拘禁了使节,公然与桓玄对抗。
桓玄很是生气,立刻任命桓希为梁州督导官,分派各将领驻防三巴,严密防守上游的变化。
毛璩也不甘示弱,向远近散发文告,一条条列举桓玄的罪状,并派巴东郡长柳约之、建平郡长罗述、征虏将军府军政官甄季之,合力击破了桓希的围堵,接着率大军东下,进驻白帝。
这时一直在旁窥探局势变化的刘裕,终于找到了出手的机会,一场剧变即将展开。
北府军无论对于司马家族还是桓玄,都是有力的倚仗,桓玄虽然痛恨刘牢之,把他的旧部几乎杀尽,可是也不得不选择刘裕作为北府军的新首领,并加以重用。
刘裕没有背景没有资历,只是个临时得志的小人物,在桓玄看来,只要挨过了立国之初的危机,天下再无威胁,那时候再屠灭北府军,同时诛杀刘裕,永绝后患。
然而事与愿违,这个小人物终于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环境里实现了逆袭,远非桓玄能够控制。
刘皇后曾力劝桓玄:“刘裕龙行虎步,双目炯炯有神,不像是凡人,恐怕不会长久居于人下,不如早日除掉。”
桓玄无奈地说:“我正要平定中原,除了刘裕,没有人可以使用,等关河肃清之后,再作商议不迟。”
时机稍纵即逝,就在桓玄打消杀刘裕的念头之时,已经迟了。
当年曾在江陵得罪桓玄的刘迈,此时在京城担任高级军事参议官,虽然桓玄忘了昔日仇怨,但他可自始至终都铭记在心,值此天人共愤之际,暗中也有了叛变的打算。
他有个弟弟刘毅,家在京口,比他更为直接,已找上了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秘密磋商讨伐桓玄的具体事宜。
刘牢之死后,刘敬宣本是北府军的指望,可惜他一早北逃,于是何无忌成了大家的焦点。
何无忌问刘毅说:“桓家强大,有什么办法对付?”
刘毅说:“天下大势有强有弱,如若不能掌握形势,虽然强大,也会变弱小,只是难以找到一个英明的领导人为大家指路。”
何无忌说:“草莽之中,并非没有英雄。”
刘毅说:“我所看到的,也只有刘裕而已,可惜他早已背弃了北府军的兄弟,成了桓玄的走狗。”
何无忌笑道:“据我所知,他虽明面上追随桓玄,实际是卧薪尝胆,寻求机会,而且我们一早就讨论过这件事,只要阁下心意坚决,刘裕必不会令大家失望。”
刘毅恍然,表示全力支持。
何无忌便回去把此事告知刘裕,刘裕知道刘毅的才华横溢,有此盟友,更有胜算了。
太原人王元德,及弟弟王仲德,当年响应前秦号召,聚众起兵攻击慕容垂,结果不能取胜,于是转投东晋,得知桓玄称帝后,本就不怎么看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